㈠ 通遼有什麼自然環境和歷史文化
位置境域
通遼市地處內蒙古自治區東部、松遼平原西端、科爾沁草原腹地,地理位置位於北緯42°15′—45°59′,東經119°14′—123°43′之間,東與吉林省接壤,南與遼寧省毗鄰,西與赤峰市、錫林郭勒盟交界,北與興安盟相連;南北長約418千米,東西寬約370千米,土地面積59835平方千米。[1]
<span class="BMap_Marker BMap_noprint" unselectable="on" "="" title="" style="position: absolute; padding: 0px; margin: 0px; border: 0px; cursor: pointer; background: url("https://api.map..com/images/blank.gif"); width: 14px; height: 21px; left: 382px; top: 140px; z-index: -8731596;">
©2020 Bai - GS(2019)5218號 - 甲測資字1100930 - 京ICP證030173號 - Data © 長地萬方
地形地貌
通遼市處於蒙古高原遞降遼河平原的斜坡,地貌總輪廓是南部、
科爾沁區一角(2張)
北部高,中部低平。北部為大興安嶺南麓余脈的石質山地、丘陵區,海拔高度400~1300米,佔全市面積的22.8%。最高峰是罕山吞特爾峰,海拔高度1444米。南部為遼西山地的黃土丘陵和淺山區,海拔高度550~730米,佔全市面積的7.0%;中部為西遼河沖積平原,海拔高度120~320米,其邊緣分布著固定、半固定沙沼,佔全市面積的70.7%。全市境內較大的山有罕山、阿其瑪山、吐爾基山、老道山和青龍山。
氣候
通遼市地處中緯度,屬中溫帶、乾旱和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春季乾旱大風多,夏季炎熱降雨集中,秋季涼爽短促、氣溫下降快、霜凍北早南晚,冬季漫長少雪寒冷。年平均氣溫中部平原5~6°C,南部在6°C以上,北部山區為0~6°C。≥10°C的積溫魯北以南為3000~3200°C,魯北以北為2200~3000°C,霍林河地區為1900~2200°C。無霜期魯北以南為140~160天,魯北以北為140天以下。全市年降水量變化在305~485毫米之間,年降水的70%集中在6~8月份。全市各地濕潤度一般在0.3~0.7之間。全市光能資源豐富,光合有效輻射2506~2728兆焦耳/平方米年,年日照時數2868~3111小時,作物生長期(4~9月)日照時數為1577~1709小時,熱量資源適宜於農牧林業發展。年平均蒸發量1817.4毫米(蒸發皿為20厘米口徑)。氣候條件為雨熱同期,有利於植物生長及物質轉化和積累。乾旱、洪澇和大風天氣是影響農、牧、林業生產的主要自然災害。
文化事業
截至2017年底,通遼市共有藝術事業研究所2個,文化館9個,博物館5個,城市電影院16個,農村、牧區電影隊139個,圖書館9個,圖書館藏書115.17萬冊。專業藝術表演團體9個,藝術團體共演出1254場(次),觀眾達77.4萬人次。全市有縣廣播電視台7個,鄉廣播電視站74個,通電視的村2127個,通廣播的村2127個,調頻台42座。無線廣播電台1座,廣播節目4套。廣播節目覆蓋人口309.79萬人,電視節目覆蓋人口309.63萬人,有線電視入戶率為19.14%。
水文
通遼市水系由西遼河水系、柳河水系、大凌河水系、嫩江水系及東遼河組成,其中西遼河流域面積佔全市總面積的60%以上。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47條,屬遼河流域的38條,屬松花江流域的3條,屬大凌河流域的5條,屬內陸河1條。從水文地理特徵上看,全市河流劃分為北部山區河流,中部平原區河流和南部淺山丘陵區河流三個部分。通遼市境內有自然湖泊612個,總集水面積292.9平方千米,總蓄水能力3.53億立方米。
㈡ 通遼市是一個怎樣的城市
說到草原景觀,我想大家想到的一定是內蒙自治區,哪裡有面積廣闊的呼倫貝爾大草原,也有風光旖旎的錫林郭勒大草原,近年來日漸豐富的阿拉善草原也成了被人們熟知的地方。你想不想像歌曲里唱的那樣“去大草原的湖邊等候鳥飛回來呢”?
今天小編在東北發現了一處神奇的地方,如今我們無需深入遙遠的內蒙,在通遼市就能實現你看草原的願望。
通遼街道上的文字一半是漢語一半是蒙語,這就說明了人們不僅傳承著獨特的草原民族文化,還能夠順暢地與遊客們交流,草原人民對於遊客必不可少的招待就是牛羊肉很少有青菜出現,如果你是一個肉食愛好者,那來這里旅遊一定會很快樂。
㈢ 內蒙古的通遼市的位置和歷史
通遼市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部,松遼平原西端,科爾沁草原腹地,東臨吉林省,南接遼寧省,屬東北地區和華北地區交匯處。全市轄5旗1市1縣1區和1個經濟技術開發區,總土地面積6萬平方公里。通遼市是以蒙古族為主體、漢族佔多數的多民族聚居區,總人口310萬,其中蒙古族138萬,佔全國蒙古族人口的1/4,是全國、全區蒙古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區。
通遼市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這里是中華民族紅山文化和富河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至今,仍保留著燕國長城、金代界壕、遼代古墓壁畫、元代佛塔和清代王府等歷史文化古跡。這里是清代國母孝庄文皇後和清代名將僧格林沁、民族英雄嘎達梅林的故里,被譽為「中國安代藝術之鄉」、「中國版畫藝術之鄉」、「中國民歌曲藝之鄉」、「中國馬王之鄉」和「中國紅干椒之鄉」。
通遼市地處祖國北疆,歷史悠久,是蒙古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早在五千多年前,科爾沁草原就已經開始有人類生息。大約三千年前,這里的古代居民已進入了奴隸社會。據考古發現夏家店下層文化遺跡和生活器具證實,通遼土地上的第一代居民是東胡族和山戎族。春秋時,燕國在如今的河北省和遼寧省交界一帶,就是現在通遼的中南部地區,為防禦東胡人入侵,而修築的燕長城遺跡,如今在奈曼旗、庫倫旗境內仍清晰可辨。這證明最晚在春秋中葉,東胡人便已揭開了通遼古代文明的序幕。後來,東胡人為燕國所敗北撤,秦王朝統一中國後,通遼的中南部地區屬遼東郡與遼西郡管轄,便成了秦的一部分。
西漢初,匈奴主宰了包括通遼境內的大漠南北廣大地區,繼之而起的是被匈奴控制的東胡族的後裔鮮卑和烏桓族。
漢武帝時,曾三次出兵匈奴後獲勝,使通遼同內地的聯系更為密切,大大促進了這一地區生產力的發展和繁榮。
東漢末年,鮮卑族首領檀石槐統一了鮮卑各部落,建立了部落軍事聯盟,包括大漠南北的廣大地域,科爾沁草原亦屬軍事聯盟的一部分。
南北朝時期,在鮮卑人生活了近五百年的科爾沁草原上,又興起了新的民族契丹。契丹族自4世紀中葉,就游牧於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流域。唐朝初年,形成部落聯盟,受唐朝控制。在隋、唐之際,當時的整個通遼都在以契丹人為地方長官的中原王朝的統一控制之下。各民族經濟、文化等方面相互交流的廣度和深度,都大大超過以前任何時期,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到了遼代,通遼畜牧業已經十分發達。金王朝建立後,通遼行政上歸北京路臨潢府管轄。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帝國,通遼納入了蒙古帝國的版圖。到了元朝時期,通遼歸遼陽行中書省大寧路管轄。
明朝統一蒙古高原後,通遼又屬「三衛」所轄之地,大部分屬「扶余衛」管轄。16世紀末,努爾哈赤稱帝,改國號為「大金」,通遼基本上受大金所控制。
到了清朝,改往日部落制為盟、旗制,清朝崇德元年(1636年)建哲里木盟。哲里木盟是首統盟,當時包括4部、10旗。後來清政府又先後在蒙古王公貴族的封地設廳、府、州、縣的建制,哲里木盟基本上歸長春、昌圖、洮南三府管轄。在清代,哲里木盟在政治、軍事、經濟上曾起過舉足輕重的作用。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以後,哲里木盟10旗歸北洋政府蒙藏院管轄,同時受東三省監督和節制。
偽滿洲國時期(1932年至1945年)哲里木盟先後改稱興安南分省、興安南省、興安南地區,分別隸屬於興安局、蒙政部、興安總省。
解放戰爭時期,哲里木盟先後改稱哲里木省、哲里木盟,分別隸屬於東蒙古人民自治政府、興安省、遼西省、遼吉省、遼北省。
1949年4月,哲里木盟劃歸內蒙古自治區。1953年3月,哲里木盟建制撤銷,所屬各旗縣市歸內蒙古東部區行政公署管轄。1954年4月,內蒙古東部區行政公署撤銷,哲里木盟建制恢復,管轄范圍與撤銷前相同。1969年7月,哲里木盟劃歸吉林省。1979年7月,哲里木盟復歸內蒙古自治區。
1999年10月,撤銷地級哲里木盟建制,成立地級通遼市,轄科爾沁區、霍林郭勒市、科爾沁左翼中旗、科爾沁左翼後旗、開魯縣、庫倫旗、奈曼旗、扎魯特旗。市政府所在地科爾沁區是全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㈣ 通遼哪裡最好玩/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1、庫倫三大寺:
庫倫三大寺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庫倫旗駐地庫倫鎮中部。庫倫是17世紀建立的古城。城內依北高南低的斜坡分層建築有壯觀的三大寺:興源寺、福緣寺、象教寺。庫倫旗是清代內蒙古唯一實行政教合一的-旗,是蒙古族崇尚的宗教「聖地」。
2、通遼大青溝:
在遼闊的科爾沁草原西部沙海里,有一條長達24公里的沙漠大溝。溝上溝下樹木蔥郁,鮮花盛開;溝底處千萬條淙淙泉水匯成一條長長的溪流,清澈透明。溝的兩岸樹草叢生,常綠樹與落葉樹並存,喬木與灌木摻雜,鮮花與綠草相間,溪流與明沙相依。這就是被稱之為科爾沁沙地綠色明珠的大漠奇觀——大青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3、孝庄園文化旅遊區:
通遼市孝庄園文化旅遊區,是以清朝國母、科爾沁草原走出的女政治家孝庄文皇後出生地為主題,以「孝庄故居•達爾罕親王府」為主景區的大型歷史人文景區。園區位於通遼市境內的原達爾罕親王府舊址、國道304線西側(科左中旗境內),距通遼市區48公里。園區總佔地面積近萬畝,規劃有孝庄故居•達爾罕親王府、孝庄博物館、嘎達梅林紀念館、達爾罕兵營、湯格爾廟、白龍湖、科爾沁與後金盟誓碑、孝庄園休閑度假村(溫泉小鎮)等十多處景點。
4、莫力廟:
莫力廟位於通遼市莫力廟蘇木莫力廟嘎查。始建於清順治年間(1644---1662),後經康熙、雍正、乾隆逐代不斷擴建,規模越來越大。莫力廟的主體建築群為一幢安放本廟歷世-「舍日利」(靈堂)和九九八十一間大殿。廟周圍四十公里之內土地、人民及一切出產皆屬廟有。
5、僧格林沁王府:
王府院落呈正方形,佔地約4萬平方米。博王府,現僅存珍貴的正殿五間,後倉九間。
6、吐爾基山墓:
吐爾基山墓,遼代古墓葬,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科爾沁左翼後旗烏蘭敖道蘇木楚魯吐村。該墓由墓道、墓門、甬道、墓室及左右耳室組成。
7、通遼阿古拉草原:
在科爾沁大草原腹地,保存著一塊十分完整的原始草原――阿古拉草原旅遊區,距通遼70公里,距大青溝100公里。蒙古族聚居比例達100%。阿古拉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遠近聞名的「風水寶地」,1650年設「府」建旗,是一代名將僧格林沁的家鄉,雙合爾山在草原上突兀拔起,方園佔地百餘畝,山高近百米,以「天下第一大敖包」之稱稱奇宇內外,其成因乃千古之謎。
8、奈曼王府博物館:
奈曼王府博物館位於通遼市奈曼旗大沁他拉境內,是內蒙古自治區保存最為完整的清代蒙古王府之一,是清代奈曼旗最高統治機關所在地。2013年,奈曼王府博物館以其獨有的文物價值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9、通遼怪山:
怪山旅遊區位於內蒙古霍林郭勒市西北14公里處,距通遼市政府所在地科爾沁區320公里,佔地11.4平方公里。景區內分營業區、水庫區和自然保護區。怪山由地殼運動時擠壓而形成,山脈長度約2000米,海拔1199.3米。聞名於世的怪山聳立在哈布其勒水庫岸邊,是廣闊草原的守護神,原名渾迪罕烏拉,蒙古語意為山谷中的最高峰。
10、開魯縣佛塔:
開魯縣佛塔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開魯縣城開魯鎮東南隅,又稱開魯白塔,是藏傳佛教覆缽式佛塔。建於元至元十六年(1297年),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了,是我國長城以北僅存的元代塔式建築。
㈤ 誰知道有關通遼歷史的資料
通遼
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
通遼市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部,松遼平原西端,科爾沁草原腹地,東臨吉林省,南接遼寧省,屬東北地區和華北地區交匯處。全市轄5旗1市1縣1區和1個經濟技術開發區,總土地面積6萬平方公里。通遼市是以蒙古族為主體、漢族佔多數的多民族聚居區,總人口310萬,其中蒙古族138萬,佔全國蒙古族人口的1/4,是全國、全區蒙古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區。
通遼市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這里是中華民族紅山文化和富河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至今,仍保留著燕國長城、金代界壕、遼代古墓壁畫、元代佛塔和清代王府等歷史文化古跡。這里是清代國母孝庄文皇後和清代名將僧格林沁、民族英雄嘎達梅林的故里,被譽為「中國安代藝術之鄉」、「中國版畫藝術之鄉」、「中國民歌曲藝之鄉」、「中國馬王之鄉」和「中國紅干椒之鄉」。
通遼市地處祖國北疆,歷史悠久,是蒙古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早在五千多年前,科爾沁草原就已經開始有人類生息。大約三千年前,這里的古代居民已進入了奴隸社會。據考古發現夏家店下層文化遺跡和生活器具證實,通遼土地上的第一代居民是東胡族和山戎族。春秋時,燕國在如今的河北省和遼寧省交界一帶,就是現在通遼的中南部地區,為防禦東胡人入侵,而修築的燕長城遺跡,如今在奈曼旗、庫倫旗境內仍清晰可辨。這證明最晚在春秋中葉,東胡人便已揭開了通遼古代文明的序幕。後來,東胡人為燕國所敗北撤,秦王朝統一中國後,通遼的中南部地區屬遼東郡與遼西郡管轄,便成了秦的一部分。
西漢初,匈奴主宰了包括通遼境內的大漠南北廣大地區,繼之而起的是被匈奴控制的東胡族的後裔鮮卑和烏桓族。
漢武帝時,曾三次出兵匈奴後獲勝,使通遼同內地的聯系更為密切,大大促進了這一地區生產力的發展和繁榮。
東漢末年,鮮卑族首領檀石槐統一了鮮卑各部落,建立了部落軍事聯盟,包括大漠南北的廣大地域,科爾沁草原亦屬軍事聯盟的一部分。
南北朝時期,在鮮卑人生活了近五百年的科爾沁草原上,又興起了新的民族契丹。契丹族自4世紀中葉,就游牧於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流域。唐朝初年,形成部落聯盟,受唐朝控制。在隋、唐之際,當時的整個通遼都在以契丹人為地方長官的中原王朝的統一控制之下。各民族經濟、文化等方面相互交流的廣度和深度,都大大超過以前任何時期,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到了遼代,通遼畜牧業已經十分發達。金王朝建立後,通遼行政上歸北京路臨潢府管轄。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帝國,通遼納入了蒙古帝國的版圖。到了元朝時期,通遼歸遼陽行中書省大寧路管轄。
明朝統一蒙古高原後,通遼又屬「三衛」所轄之地,大部分屬「扶余衛」管轄。16世紀末,努爾哈赤稱帝,改國號為「大金」,通遼基本上受大金所控制。
到了清朝,改往日部落制為盟、旗制,清朝崇德元年(1636年)建哲里木盟。哲里木盟是首統盟,當時包括4部、10旗。後來清政府又先後在蒙古王公貴族的封地設廳、府、州、縣的建制,哲里木盟基本上歸長春、昌圖、洮南三府管轄。在清代,哲里木盟在政治、軍事、經濟上曾起過舉足輕重的作用。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以後,哲里木盟10旗歸北洋政府蒙藏院管轄,同時受東三省監督和節制。
偽滿洲國時期(1932年至1945年)哲里木盟先後改稱興安南分省、興安南省、興安南地區,分別隸屬於興安局、蒙政部、興安總省。
解放戰爭時期,哲里木盟先後改稱哲里木省、哲里木盟,分別隸屬於東蒙古人民自治政府、興安省、遼西省、遼吉省、遼北省。
1949年4月,哲里木盟劃歸內蒙古自治區。1953年3月,哲里木盟建制撤銷,所屬各旗縣市歸內蒙古東部區行政公署管轄。1954年4月,內蒙古東部區行政公署撤銷,哲里木盟建制恢復,管轄范圍與撤銷前相同。1969年7月,哲里木盟劃歸吉林省。1979年7月,哲里木盟復歸內蒙古自治區。
1999年10月,撤銷地級哲里木盟建制,成立地級通遼市,轄科爾沁區、霍林郭勒市、科爾沁左翼中旗、科爾沁左翼後旗、開魯縣、庫倫旗、奈曼旗、扎魯特旗。市政府所在地科爾沁區是全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通遼市農牧業基礎條件較好,有1400多萬畝耕地和6800多萬畝草牧場,年產糧食35億公斤以上,商品量佔50%多,主要農作物有玉米、高粱、小麥、水稻、蔬菜等,特產蕎麥、紅干椒、綠豆等。家畜飼養量1100萬頭(只),其中黃牛140多萬頭,是國家黃牛、生豬和絨毛生產基地。
通遼市的工業已形成了農畜產品加工、能源、醫葯化工、冶金建材四大支柱產業為骨幹,具有一定基礎、規模和地方特色的工業體系。中國五大露天煤礦之一的霍林河煤礦已形成年產1000萬噸煤能力。通遼發電廠裝機容量84.8萬千瓦,年發電量53億千瓦時,電力能源充足。蒙古王酒、通順牌鋁錠、通玻牌玻璃、通華牌蓖麻油、科爾沁乳品、科爾沁牛肉等品牌馳名國內外。
通遼市境內資源豐富,探明有煤炭、石油、硅砂等礦產40餘種,其中,硅砂儲量550億噸,為國內最大的玻璃砂和型砂生產基地,煤炭儲量133億噸,石油儲量8億噸,開發潛力巨大。
通遼市地處中國東北和環渤海經濟區之間,是東北地區的交通要塞,交通便利。境內有6條鐵路交匯、4條國道貫穿,民航機場能起降大型客機,航班直通首都北京、呼和浩特等地。
通遼市自然、人文景觀獨特,民族風情濃郁,旅遊資源豐富。有遼闊無垠的科爾沁草原,有浩瀚雄渾的大漠,有亞洲最大的沙漠水庫莫力廟水庫,有植物大全之稱的大青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勁秀挺拔的元代佛塔和殿宇巍峨的清代興源寺、福緣寺、王府等眾多旅遊景點。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以來,我市立足資源優勢,加大結構調整力度,確立了以工業為主導、打綠色牌、走城市化路,創建「綠色工業城市」的發展定位,大力推進農牧業產業化、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努力實現「十五」期末經濟總量翻一番,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經濟發展速度連續多年保持兩位數增長,城市建設日新月異,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人民生活明顯改善,兩個文明建設成果豐碩。今年,全市各項事業呈現出強勁的發展態勢,特別是霍林河煤電鋁項目、科爾沁草原白鵝加工項目、通遼梅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30萬噸味精項目、通遼金鑼集團年產15萬噸保鮮肉項目、岳泰公司海洋生物飼料等一大批工業項目紛紛上馬。年內,工業項目總投資達100多億元人民幣,工業經濟已成為全市經濟新的增長極。一座新興的「綠色工業城市」、「民族文化大市」和「旅遊城市」在科爾沁草原上昂然崛起。
地形地貌
通遼市地處松遼平原西端,屬於蒙古高原遞降到低山丘陵和傾斜沖擊平原地帶。北部山區屬大興安嶺余脈,面積19349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32.5%,海拔高度1000-1400米。中部屬西遼河、新開河、教來河沖擊平原,面積12502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21.0%,平原區由西向東逐漸傾斜,海拔由320米降到90米。南部和西部屬於遼西山區的邊緣地帶,由淺山、丘陵、溝壑、沙沼構成,面積27684平方公里,佔46.5%,海拔400-600米。全市境內較大的山有罕山、阿其瑪山,老道山和青龍山。
行政區劃
2005年,通遼市轄1個市轄區、1個縣、5個旗,代管1個縣級市。
通遼市 面積59535平方千米,人口311萬人(2004年)。
科爾沁區 面積 3212平方千米,人口81萬。郵政編碼028000。區人民政府駐科爾沁大街。
霍林郭勒市 面積 585平方千米,人口 7萬。郵政編碼029200。
開魯縣 面積 4488平方千米,人口39萬。郵政編碼028400。縣人民政府駐開魯鎮。
庫倫旗 面積 4650平方千米,人口18萬。郵政編碼028200。旗人民政府駐庫倫鎮。
奈曼旗 面積 8120平方千米,人口43萬。郵政編碼028300。旗人民政府駐大沁他拉鎮。
扎魯特旗 面積17193平方千米,人口30萬。郵政編碼029100。旗人民政府駐魯北鎮。
科爾沁左翼中旗 面積 9811平方千米,人口53萬。郵政編碼029300。旗人民政府駐保康鎮。
科爾沁左翼後旗 面積11476平方千米,人口40萬。郵政編碼028100。旗人民政府駐甘旗卡鎮。
* 此處區劃地名資料截止到2005年12月;面積、人口數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06)》,人口截止2004年底。 *
㈥ 內蒙古的歷史
內蒙古地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歷史搖籃之一,也是古代中國北方少數民族生息繁衍的地方。據文獻記載,古代曾在這里活動過的游牧部族有10多個,其中維系時間較長、影響較大的有匈奴、鮮卑、突厥、契丹、女真等。額爾古納河畔是蒙古族的歷史搖籃。
「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諸部落中的一個部落的名稱,逐漸統一各部落後才演變成了這些部落的共同名稱。大約在公元7世紀,蒙古部從額爾古納河流域開始向西部蒙古草原遷移。回紇建立起了一個新汗國,創立了自己的文字並成為如今蒙文的先鋒。
12世紀時,這部分人繁衍子孫氏族分出了乞顏、扎答蘭、泰赤烏等許多部落,散布在今鄂嫩河、克魯倫河、土拉河的上游和肯特山以東一帶。當時在蒙古草原和貝加爾湖周圍的森林地帶,還有塔塔兒、翁吉刺、蔑兒乞、斡亦刺、克烈、汪古諸部。
近代內蒙古: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內蒙古地區的革命也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一個組成部分。內蒙古的各族人民為民族解放事業作出了不朽的貢獻。這正是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建立第一個民族區域自治地方的深刻歷史原因。
1947年4月23日至5月3日,內蒙古人民代表會議在王爺廟(今烏蘭浩特市) 召開,會議決定5月1日為內蒙古自治區成立紀念日,民族區域自治在全國第一個得以實現,時轄呼倫貝爾、納文慕仁、興安、錫林郭勒、察哈爾盟,計32個旗、1個縣、3個縣級市,面積54萬平方公里。自治政府駐王爺廟。
㈦ 東北往事黑道風雲趙紅兵的真實名字
飾演趙紅兵的是張鈞涵,張鈞涵因在樂視網自製劇《東北往事之黑道風雲二專十年》中飾演地屬下暴力領袖趙紅兵而走紅。
張鈞涵,8月15日出生於遼寧鞍山,中國內地男演員,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2004級表演學院本科班,2008年,出演電視劇《朋友的朋友是朋友》進入娛樂圈;2010年,主演《廣府太極傳奇》嶄露頭角。
(7)通遼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其他角色介紹
1、張經偉飾演沈公子、小北京、小申、申爺
武藝高強,是團隊的智囊,口才獨一無二 ,性格極度開朗,是一個很好玩的傢伙。對人對事看似漫不經心,實則心中非常重視。
2、羅鳴飾演李四
李四,上世紀叱吒風雲黑社會大哥,曾是中越反擊戰中偵察兵後退伍,骨子裡有股陰暗毒狠勁。在一次聚會上認識小北京、張岳、孫大偉等人。」結為生死兄弟。在一次與兄弟遊玩中,與市內東郊霸主二虎及其手下大打出手,最終踏上不歸路。
㈧ 通遼的歷史沿革
大約三千年前,這里的古代先民已進入了奴隸社會。據考古發現夏家店下層文化遺跡和生活器具證實,通遼土地上的第一代居民是東胡族和山戎族。
春秋時,燕國在河北省和遼寧省交界一帶,就是通遼的中南部地區,為防禦東胡人入侵,而修築的燕長城遺跡,在奈曼旗、庫倫旗境內仍清晰可辨。這證明最晚在春秋中葉,東胡人便已揭開了通遼古代文明的序幕。後來,東胡人為燕國所敗北撤。 西漢初,匈奴主宰了包括通遼境內的大漠南北廣大地區,繼之而起的是被匈奴控制的東胡族的後裔鮮卑和烏桓族。
漢武帝時,曾三次出兵匈奴後獲勝,使通遼同內地的聯系更為密切,大大促進了這一地區生產力的發展和繁榮。
東漢末年,鮮卑族首領檀石槐統一了鮮卑各部落,建立了部落軍事聯盟,包括大漠南北的廣大地域,科爾沁草原亦屬軍事聯盟的一部分。 南北朝時期,在鮮卑人生活了近五百年的科爾沁草原上,又興起了新的民族契丹。契丹族自4世紀中葉,就游牧於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流域。
唐朝初年,形成部落聯盟,受唐朝控制。
在隋、唐之際,當時的整個通遼都在以契丹人為地方長官的中原王朝的統一控制之下。各民族經濟、文化等方面相互交流的廣度和深度,都大大超過以前任何時期,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到了遼代,通遼畜牧業已經十分發達。
金王朝建立後,通遼行政上歸北京路臨潢府管轄。 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帝國,通遼納入了蒙古帝國的版圖。到了元朝時期,通遼歸遼陽行中書省大寧路管轄。
明朝時期朱棣北伐之後,通遼又屬「三衛」所轄之地,大部分屬「扶余衛」管轄。明嘉靖三年(1524年),哈布圖哈薩爾第十五世孫奎蒙可 · 塔斯哈剌率二十萬部眾浩浩南遷,開辟嫩江流域的廣闊牧場。歷經二百年的生息繁衍,逐漸強盛,成為漠南蒙古諸部中的強悍部落。形成了「喜峰口外,至京師一千二百八十里,東西距八百七十里,南北距二千里的三十六萬公里」的廣闊領地。從此通遼大部分地區成為科爾沁部落的駐地。
到了清朝,改過去的部落制為盟、旗制,1636年(清朝崇德元年)建哲里木盟。哲里木盟是首統盟,當時包括4部、10旗。後來清政府又先後在蒙古王公貴族的封地設廳、府、州、縣的建制,哲里木盟基本上歸長春、昌圖、洮南三府管轄。在清代,哲里木盟在政治、軍事、經濟上曾起過舉足輕重的作用。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以後,哲里木盟10旗歸北洋政府蒙藏院管轄,同時受東三省監督和節制。
1932年至1945年(偽滿洲國時期)哲里木盟先後改稱興安南分省、興安南省、興安南地區,分別隸屬於興安局、蒙政部、興安總省。
解放戰爭時期,哲里木盟先後改稱哲里木省、哲里木盟,分別隸屬於東蒙古人民自治政府、興安省、遼西省、遼吉省、遼北省。
通遼上世紀40年代時是個鎮,名字叫白音泰賚鎮。後時任哲里木盟盟長蒙古王爺為白音泰賚鎮建市取名「通遼」。 1949年4月,哲里木盟劃歸內蒙古自治區。1953年3月,哲里木盟建制撤銷,所屬各旗縣市歸內蒙古東部區行政公署管轄。
1954年4月,內蒙古東部區行政公署撤銷,哲里木盟建制恢復,管轄范圍與撤銷前相同。
1969年7月,哲里木盟劃歸吉林省。
1979年7月,哲里木盟復歸內蒙古自治區。
1999年10月,撤銷地級哲里木盟建制,成立地級通遼市,轄科爾沁區、霍林郭勒市、科爾沁左翼中旗、科爾沁左翼後旗、開魯縣、庫倫旗、奈曼旗、扎魯特旗。
㈨ 通遼附近哪裡有草原
離通遼最近的草原在霍林郭勒叫科爾沁草原。
㈩ 通遼是個東北味很濃的城市,為什麼會被劃入內蒙古
首先,通遼這個名字是十年前出現的,是原哲里木盟改過來的名字,也就是說通遼市版剛出現十年權。日本戰敗後成立東蒙古自治政府,1949年內蒙古統一運動正式並入內蒙古自治區,此後一直隸屬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大革命中,中央進行權力斗爭,為了削弱烏蘭夫的權利把內蒙古自治區的五盟(興安、哲理木、呼倫貝爾、阿拉善、昭烏達)劃出,哲里木盟被劃入吉林省管轄十年,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劃歸內蒙古,也就是說哲里木盟只被吉林省管理不到十年,所以說通遼一直都屬於吉林的觀點是錯誤的,其次,通遼市的確目前有許多假蒙族,但這種現象多存在於市區,絕大多數蒙族是純的,科爾沁自古屬於蒙古地區,通遼地區的漢族基本是「闖關東」而來,而是第二波移民潮,從東北移來,所以帶來東北人的習慣,通遼至少有一半以上的蒙古人和東北習慣不同,而內蒙古西部區的漢族主要是「走西口」的後裔,按這個人的說法說他們還都是「山西人」了,在通遼蒙古人是本地人,這些所謂的「東北人」是外來人,從來沒有把通遼當成自己的家,所以才會產生說通遼屬於東北的這種荒謬的觀點,通遼市是具有濃郁蒙古族特色的城市,從地理、歷史、文化、行政區劃上都是毋庸置疑的。(信息准確,有質疑者自己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