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昭通的地方傳統文化有哪些
昭通唱書,為雲南漢族獨特的一種曲藝形式。至今有150多年的歷史。昭通專唱書的演唱活動一般在屬農歷正月春節和農閑季節。閑暇和婚喪嫁娶也有唱的,但內容和唱腔有嚴格區別。辦婚事時多唱歌頌美好姻緣和堅貞愛情方面的內容;辦喪事時多唱忠孝節義、倫理道德,唱腔悲切憂傷,專曲專用,稱孝歌。
B. 昭通地名的由來
由來:昭通地名源於清代改土歸流。
雍正九年(年),鄂爾泰在完成改土歸流後,建議將烏蒙改為昭通,並劃歸雲南。雍正准奏,將其劃歸雲南,並改名為昭通。
歷史沿革:
昭通在夏商之前為荒虞之地,尚無記載。 夏商時期屬古梁州。周為竇地甸。秦漢間為夜郎國地。西漢建元六年(前135年),西漢王朝在今昭通市設朱提縣(郡),昭通首次被納入中央政權的管理之下。
雍正九年(1731年),置魯甸廳屬昭通府;鹽井渡設巡檢司,屬昭通府大關廳。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10月於永善縣之富官村置靖江縣來屬;升鎮雄州為直隸州。至清末,昭通府轄大關、魯甸2廳;恩安(附郭)、永善、靖江3縣。
1984年,恢復區鄉建制,廢公社為區。1987年,區鄉體制改革廢區為鄉。2001年1月13日,撤銷昭通地區和縣級昭通市,設立地級昭通市。昭通市設立昭陽區,以原縣級昭通市的行政區域為昭陽區的行政區域。
(2)昭通的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截至2019年8月22日,昭通轄1區1市9縣。2017年,昭通市生產總值(GDP)達832.4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6年增長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56.38億元,增長5.9%;第二產業增加值357.94億元,增長10.1%。
其中:工業增加值218.49億元,增長9.1%,建築業增加值139.54億元,增長12%;第三產增加值318.13億元,增長9.2%。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GDP為15119元,增長8%。三次產業的比重為18.79:43:38.22。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12.7%、49.1%、38.2%,分別拉動經濟增長1.1、4.4、3.5個百分點。
C. 雲南昭通有什麼特色
糕稀豆粉
油糕稀豆粉是昭通人的傳統特色小吃,金黃酥脆的油糕、清香四溢的稀豆粉的完美結合,讓這一小吃經久不衰。油糕以洋芋為主要原料,選用昭陽區高寒山區如小龍洞、靖安西魁梁子等地出產的優質洋芋,煮熟後切碎,裹上薄薄的米漿,放入油中炸至金黃後撈出。炸好後的油糕色澤金黃,外圍香酥爽脆,內里糯軟香甜,散發著洋芋特有的香味。稀豆粉選用優質豌豆,磨細成麵粉狀後加入生薑等作料熬制而成。熬好後的稀豆粉,色澤淡黃,清香宜人。盛入碗中,撒上少許蔥花、辣椒面、花椒面等,稀豆粉的淡黃,蔥花的碧綠,辣椒面的鮮紅,讓人一看,不覺口內生津,喝一口,咂咂嘴,真是爽阿!這一美味,不僅養眼、養胃還養顏呢!因為稀豆粉以豌豆為原料,所以,經常喝稀豆粉還能祛斑養顏!
油糕餌塊
昭通人的主打早點,最常見的應該是油糕餌塊了。但凡買油糕稀豆粉的地方,都有油糕餌塊。把烤好的餌塊,抹上香香的花生醬、甜醬及辦好佐料的辣椒醬,放入油糕包起來,咬一口,油糕的酥脆,餌塊的糯軟,辣椒醬的香辣,便充盈你的整個味覺世界,久久不肯散去。油糕餌塊因其物美價廉、方便快捷被眾多的食客青睞,有人戲稱它是「昭通的肯得基」。
天麻的葯用價值極高,《本草綱目》有「天麻補腦,三七養心,人參強腎」之說。其所含的主要成分天麻素具有平肝息風、定驚止痙功能,能治眩暈、偏頭痛、眼花、風寒濕痹、小兒驚風等病症。
昭通有名的葯材——天麻
昭通天麻以野生天麻為主,天麻素含量極高,不僅產量大,且質量好,葯用效果極佳,在國內外市場享有聲譽。主產於鎮雄、鹽津、大關、彝良、威信等地,特別是彝良小草壩天麻,含有0.4%~0.46%的天麻素等13種益腦成分,較之全國同類產品高出1倍左右。其個大,肥厚而飽滿,色黃白明亮,呈半透明狀,鮮品具有光澤,故又稱為明天麻。
昭通天麻曾作為貢品上貢,深得皇室喜愛。《敘州志》記載:「貢天麻為敘府之要務,每年派員從烏蒙(今昭通)之小草壩購得,馬幫入川,載以官船,直送京都,皇上分贈諸臣,文武要員以獲此賞為榮」。
現在,昭通天麻已有初步開發系列產品,如天麻片、天麻茶、天麻粉、天麻酒、復方天麻顆粒等。
除了天麻,蘋果也是昭通的一大特產。
到了昭通,你會發現隨處可見洋芋。這就是昭通人青睞的燒洋芋。
傳統風味小吃:綠豆糕
綠豆糕具有形狀規范整齊、色澤淺黃、組織細潤緊密、口味清香綿軟不粘牙的特色。昭通綠豆糕是一種以綠豆粉為主要原料製作而成的味道香甜、色澤美觀的風味食品,在雲南頗有名氣。
製作綠豆糕的原料有綠豆粉、豌豆粉、黃砂糖、桂花等。製作方法是:將黃砂糖粉和桂花、水一起攪拌均勻,待糖粉溶化後,陸續加入綠豆粉和豌豆粉,攪拌均勻後過篩,裝入篦內,裝至厚薄均勻再用細籮過干豆粉於表面,並用塑料布磨光表面,切成方塊生坯。
將裝有生坯的篦子入蒸籠蒸15分鍾左右,出籠冷卻,印上紅戳記即可。
包穀堖鄉包穀酒
包穀堖鄉包穀酒是巧家酒品中有名的老字型大小,到包穀堖鄉的客人,一下車到路邊食店均可飲上幾口,就是鄰縣的魯甸、會澤都能品嘗到包穀酒,到縣城,專營包穀酒的店主高高懸掛的三角旗,醒目的「包穀堖鄉包穀酒」格外顯眼,飲酒者大有擠破店門之勢。
盤中佳餚刺老包
在故鄉境內的高二半山區的小溪邊和山坡灌木林中,生長著一種渾身是刺、枝葉上覆蓋著一層棕黃色絨毛的小喬木。這就是近年來人們愈來愈喜歡的盤中佳餚刺老包。
刺老包不但是營養豐富、味美可口的純天然綠色木本野菜,而且還具有明顯的葯用價值。它的根皮還可做葯,能治胃炎、腎炎、淋巴結腫大和風濕關節痛等症。
威信酸魚
風味獨特、地道的威信酸魚,只產於威信縣羅布河流域的魚洞、白水、青龍、羅布等村寨。水是蘊化萬物的精靈。遠離塵囂的羅布河在滇黔毗鄰的丘陵間迂迴,「水至清則無魚」的哲理在羅布河的清波碧流中,被率性天真、往來游弋的鯽魚消解得無聲無息。魚不大,適宜捕撈加工的多在1~2公斤間。
昭通酸辣餃面
昭通酸辣餃面是一道起源於雲南昭通的美味小吃。餃即餛飩,面是細如發絲的面條。餛飩皮和面條都是用麵粉加雞蛋和成面團後人工擀制的。薄如蟬翼的餛飩皮和細面條,口感細膩,鮮香,嚼之有勁潤滑。
洋芋
「吃洋芋長子弟」(子弟意指英俊、漂亮)是雲南人的一句口頭禪。可見其美味和知名度。昭通洋芋吃法甚多、做法易學,常見做法有吹灰點心、炸洋芋果、煎洋芋餅、炒洋芋絲、炸洋芋片、粉蒸洋芋、紅燒洋芋、老奶洋芋、涼拌洋芋、酸菜洋芋湯、洋芋燜飯、洋芋圓子……。
風味鹹菜
昭通風味鹹菜小吃歷史悠久,遠在夏商時期,民間就有了風味鹹菜小吃,流傳的品種繁多,經過幾千年的錘練發展,使製作工藝精細,用料講究,形成具有獨特形、香、色、味、鮮特點的地方風味。
昭通主要傳統風味鹹菜有:豆瓣醬、太和豆鼓、豆瓣豆鼓、鎮雄豆鼓、鹵豆腐、臭豆腐、甜酸 頭、腌大蒜頭、泡辣椒、辣子薑片、酢辣子、茄子酢、翠菜、三香菜、昭通老乾腌菜、活腌菜、酸蘿卜、蘿卜爪、五香蘿卜、無鉛水晶松花皮蛋
提到天麻,必然提到最著名的天麻產區——昭通地區彝良縣小草壩。天麻是一種名貴中葯,主要葯用成份為天麻素,有抗癲癇、抗驚厥、抗風濕、鎮靜、鎮痙、鎮痛、補虛等多種治療、補益功能,臨床用以治療高血壓、血管神經性頭痛、腦震盪後遺症以及語言蹇澀、風濕寒痹、四肢痙攣、小兒驚風等有明顯效果。
杜仲,杜仲科落葉喬木。樹高15~20米,葉互生,卵形,邊緣有鋸。雌雄異株,春季開花,無花被,果實呈長橢圓狀,周圍有翅,杜仲乾燥樹皮,色灰白,折斷引伸可見銀白色膠絲。杜仲是中國的特產,為國家二類保護植物。昭通地區11個市、縣,凡海拔600~2000米均有分布,尤以鎮雄、大關、彝良、鹽津、威信等縣盛產,且質量最好。杜仲樹皮入葯,有補肝腎、強筋骨、安胎等功用。
昭通人走親訪友,一份饋贈鄉黨的土儀是必不可少的。帶的是什麼?當然是昭通醬。昭通醬色棕褐,鮮潤油亮,味濃釅,麻辣鮮香又略有回甜味。作為調味品使用,入於葷菜,可淡化其油膩;施之於淡萊,又可獲得葷香的感受;單獨佐餐,調和口味,增進食慾,余韻悠長。
昭通地區栽培石榴的歷史悠久,適宜栽培的地區廣泛,品種繁多,品質優良,尤以巧家石榴為上品。
昭通蘋果酸甜適度,清香怡人。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一般均達到14.0%~15.7%,高於煙台蘋果。全糖含量13.4%,果酸含量0.35%,配比適度。1970年後,昭通蘋果進入國際市場,銷售香港及東南亞地區。1975年,在陝西撞川召開的全國蘋果外銷基地工作會議上,昭通蘋果好評如潮,特別是「金帥」,各種營養成份檢測含量居全國各地送檢樣品首位。
五加皮是五加科植物細柱五加的乾燥根皮。入葯有補肝腎、強筋骨、通經散血等作用,臨床用於治療陽萎、筋骨疼痛、半身不遂、氣腹疼痛等症。
D. 昭通歷史文化名人有哪些
龍雲,曾經當上了雲南省省長,還有個羅炳輝,是著名的奴隸將軍!還有一個徐洪鋼。
E. 昭通市在古代叫什麼
昭通市在古代叫朱提、烏蒙府、昭通府。
昭通在夏商之前為荒虞之地,尚無記載。 夏商時期屬古梁州。周為竇地甸。秦漢間為夜郎國地,西漢建元六年,西漢王朝在今昭通市設朱提縣,昭通首次被納入中央政權的管理之下。
自西漢建元六年至唐天寶年間,今昭通以朱提冠名,或為縣治,或為郡治,或為犍為南部、犍為屬國都尉治所,前後達800餘年。
唐宋時期,南詔、大理兩個地方政權先後稱雄於雲南地區,昭通既與中原文化疏離,也未能充分接受南詔、大理文化的影響。
元置烏蒙路。明代置烏蒙府,清雍正九年在完成改土歸流後,改烏蒙為昭通。上溯唐、宋兩代行羈縻之治時中斷中央政權建置的近五百年,今昭通稱烏蒙前後千餘年。
清初襲明制,稱鎮雄土府,屬四川省。清雍正五年實行改土歸流,詔改烏蒙府為昭通府。雍正六年2月,烏蒙土府改土歸流,是為烏蒙府。
移治於土府東二十里地,於米貼地方置永善縣,大關屯地方置大關廳,改鎮雄府為散州劃歸烏蒙府。雍正八年7月,烏蒙府更名為昭通府。
(5)昭通的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昭通境內群山林立,海拔差異較大,具有高原季風立體氣候特徵。昭通境內四季差異較小,但是不同的海拔上氣候有著較大的差異。
海拔從高到低有高原氣候、溫帶氣候、亞熱帶氣候之分,而在同一海拔上,昭通南部溫度比北部高,濕度比北部低。
昭通全年平均氣溫在11℃-21℃之間,最冷氣溫出現在1月,月平均氣溫在1℃-12℃之間,最熱溫度出現在7月,月平均氣溫在20℃-27℃之間。
昭通降水比較豐富,但是南北分布不均,南干北濕,澇災和旱災時有發生。截至2010年,昭通已知礦產資源33種,現已探明儲量22種。
煤、硫儲量居全省首位,其中煤炭儲量165.82億噸,探明儲量102.27億噸,昭通盆地褐煤儲量達81.98億噸,為中國南方第二大褐煤田,鉛鋅礦已探明儲量166.92萬噸。硫鐵礦為全國五大礦區之一。有色金屬為雲南三大基地之一。
F. 昭通市歷史發展概況
昭通市位於雲南省東北部,地處滇、川、黔三省結合部,幅員2.3萬平方公里。2001年8月撤地設市,轄1區10縣172個鄉鎮(辦事處)。2004年末總人口524萬人,有彝、苗、回等23個少數民族52萬人。
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昭通古稱「朱提」、「烏蒙」,自秦開「五尺道」、漢築「南夷道」後,便成為中原文化傳入雲南的重要通道,是早期雲南文化的三大發祥地之一,為我國「南絲綢之路」的要沖。近現代以來,這里曾誕生和哺育了一大批傑出人才。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經昭通,中共中央在威信召開了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扎西會議」,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區位特殊,地處要沖。昭通素有「咽喉西蜀,鎖鑰南滇」之稱,處於昆明、成都、貴陽、重慶等中心城市經濟社會發展輻射的交匯點,位於國家規劃的「攀西——六盤水經濟開發區」腹心地帶,是雲南的北大門和滇、川、黔三省經濟、文化的交匯重地。隨著內昆鐵路的建成通車,由公路、鐵路、航空、水運組成的立體交通網路已具雛形。
地形復雜,氣候多樣。昭通居於雲嶺高原與四川盆地的結合部,屬典型的山地構造地形,山高谷深,海拔高差大,最高海拔4040米(巧家縣葯山),最低海拔267米(水富縣滾坎壩)。氣候屬亞熱帶、暖溫帶共存的高原季風立體氣候,年平均氣溫12.6℃,年平均日照1900小時,年平均降雨量760毫米。
鍾靈毓秀,物產豐饒。這里青山育翠,黑土藏金,有資源「金三角」的美譽,開發潛力大。礦產資源種類多、品位高,已知礦產資源33種,現已探明儲量22種。煤、硫儲量居全省首位,其中煤炭儲量165.82億噸,探明儲量102.27億噸,昭通盆地褐煤儲量達81.98億噸,為我國南方第二大褐煤田。鉛鋅礦已探明儲量166.92萬噸。硫鐵礦為全國五大礦區之一。有色金屬為雲南三大基地之一。水能資源富甲雲南,水能蘊藏量為2080萬千瓦,可開發裝機容量1612萬千瓦,國家在金沙江下游昭通境內規劃有溪洛渡、向家壩、白鶴灘三座巨型電站。生物資源種類繁多,是中國南方最大的優質蘋果基地,昭通蘋果、天麻、杜仲、魔芋、花椒、苦丁茶等特色產品馳名省內外。
G. 昭通的風俗有些什麼
昭通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淀深厚。古往今來,勤勞淳樸的昭通各族人民在這塊富饒遼闊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縱情歡歌,翩然起舞,在勞動中創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間文化。昭通民族民間傳統文化源遠流長,代代傳承,至今仍然有不少民族民間的文化資源較好地保護下來,成為各民族生活的重要內容。
漢族民間藝術:
寺廟文化及民間演藝活動。據調查,上個世紀的五十年代,昭通城及近郊,所存寺廟會館有60餘處。寺廟雖然是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但同時也是一種文化的載體,不同的寺廟反映不同的社群信仰和風俗。各種各樣的寺廟及其活動,實際上也反映了昭通漢族移民和傳統文化的多元性。若大致排列,昭通的寺廟、會館有如下這些:江西廟、廣東廟、、陝西廟、川主廟、禹王宮、黑神廟、財神廟、土主廟、文廟、武廟、城隍廟、三官廟、張王廟、魯班廟、呂祖廟、蘇祖廟、老君廟、火神廟、小紅廟、媽祖廟、梅葛廟、靈官廟、天後宮、文昌宮、玉皇宮等,另外還有善福堂、天主堂等外國人修的教堂,至於冠以姓氏的家族宗廟如李家祠、馬家祠等則是數不勝數。
昭通唱書,為雲南漢族獨特的一種曲藝形式。至今有150多年的歷史。昭通唱書的演唱活動一般在農歷正月春節和農閑季節。閑暇和婚喪嫁娶也有唱的,但內容和唱腔有嚴格區別。辦婚事時多唱歌頌美好姻緣和堅貞愛情方面的內容;辦喪事時多唱忠孝節義、倫理道德,唱腔悲切憂傷,專曲專用,稱孝歌。昭通唱書的形式簡便,一人講唱,以唱為主,無須樂器伴奏。昭通揚琴,曾經流行於昭通等地的古老曲種,現已斷代,瀕於消亡。昭通揚琴是一種坐唱藝術,在說唱藝術基礎上發展而來,以唱為主兼有說白,演唱者自己打揚琴伴奏。
洞經音樂也是昭通民間文化中的古老形式。據調查,昭通洞經音樂的源頭在四川梓潼,同時,昭通洞經音樂又是雲南的源頭之一。舊時,昭通城內比較著名的洞經學社有四個,即:「敦義學」、「倫理學」、「述孝學」和「普緣社」。昭通洞經學社,由於不拘於任何一個教派,其活動的內容也比較廣泛;關帝廟、孔廟、文昌宮、老君廟的各種「會火」活動都參加,而民間求雨、喪葬度亡等法事道場也參加。昭通解放後,洞經學社解散,洞經音樂無人演奏,瀕於消亡。近來,昭通一些有識之士和熱心人自發組織了昭陽洞經樂團,致力於恢復和發揚光大,又初見雛形。
形式多樣的「龍燈舞」:昭通流傳著多種形式的「龍燈舞」。包括舞火龍、水龍、小彩龍、板凳龍等。
「牛燈」、「獅燈」:每年農歷十月初一,稱「牛王節」;鎮雄、鹽津等地的農民還有敬牛,耍牛燈的習俗。昭通「獅燈」主要流傳於永善、綏江、鹽津等縣,由外地漢族移民帶來,南獅、北獅齊聚,「高台獅」、「地獅子」和「桿桿獅」都有,技藝高超,精彩動人。
打鼓草:流行於金沙江、朱提江和白水江沿岸,農人們揮鋤落草,一挎鼓之人在人群中擊鼓揚歌,一唱眾合,滿山遍野歌聲、鼓聲、笑聲盪漾,於是人們樂而忘返,提高了勞動效率,這種勞動中的歌鼓就叫打鼓草。
四筒鼓:流傳於昭通市的昭陽區和魯甸、永善縣,是農村漢族喪葬祭祀中的一種舞蹈。這種伴隨喪葬而存在舞蹈,形態較為原始。舞蹈時,舞者身挎自製的直桶形木鼓,合以鑼、鉸、鎳等響器;頂腰大獎賽胯,扣胸梗脖,顯得粗獷樸拙,極有韻味。舞蹈本身以套路為結構單元,以模擬動物形態和游戲為內容,套路動作多達80餘個,如「喜鵲登枝」、「犀牛望月」、「老牛擦背」、「黃龍三轉彎」、「貓拿耗子」等,非常豐富。
昭通端公戲與儺文化:昭通儺戲由鄉俗間的端公(巫師)所為,俗稱端公戲,最早於明朝初期,由江西等地的漢族移民傳入,延續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並且保持著較為原始的形態,具有戲劇活化石意義。曾經在昭通市的大部分縣(區)流傳過,現僅保留在鎮雄、彝良、大關、威信的一些偏僻鄉村
H. 昭通的歷史沿革
「早期智人化石」,距今約10萬年,稱作「昭通人」,填補了雲南省猿人階段到晚期智人階段之間的空白,說明昭通市是人類起源和發展的重要地區之一。大約距今一萬年左右至距今四千年的約六千年時間里,居住在這里的先民們已廣泛使用磨製石器,並懂得了制陶、紡織、農業和放牧等技術,開始了邑居和定居生活。西周末至春秋初期時的杜宇部落,入蜀,「教民務農」,帶去了先進的農耕文明,得到了蜀民的擁戴,當了蜀王,號「望帝」。
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以蜀郡太守李冰開鑿焚道。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全國後,為了進一步經略雲南,派常頷將李冰開鑿的焚道延伸至建寧(今曲靖),史稱「五尺道」。中原文化的南漸,今昭通地處「五尺道」樞紐,得風氣之先,是雲南最早、最充分接受中原文化影響的地區。
公元前135年(西漢武帝建元六年),漢武帝改變漢初「閉蜀故徼」的封閉政策,重開「南夷道」,在西南夷地區設置郡縣,擴大中原與西南邊遠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西漢王朝在今昭通市設朱提縣(郡),昭通首次被納入中央政權的管理之下。
自西漢建元六年至唐天寶年間,今昭通以「朱提」冠名,或為縣治,或為郡治,或為犍為南部、犍為屬國都尉治所,前後達800餘年。
唐宋時期,南詔、大理兩個地方政權先後稱雄於雲南地區,昭通既與中原文化疏離,也未能充分接受南詔、大理文化的影響。
元置烏蒙路。明代置烏蒙府。清雍正九年在完成改土歸流後,改烏蒙為昭通。上溯唐、宋兩代行羈縻之治時中斷中央政權建置的近五百年,今昭通稱「烏蒙」(阿猛)前後千餘年。
土司制度的形成和逐漸完備,因用兵、屯田、民族遷徙而形成的土著文化、移民文化、民族文化的存在和發展同樣值得關注,同樣是昭通歷史文化資源中極為寶貴的財富。
清初襲明制,稱鎮雄土府,屬四川省。清雍正五年(1727年)實行改土歸流,「詔改烏蒙府為昭通府」。 雍正六年(1728)2月,烏蒙土府改土歸流,是為烏蒙府,移治於土府(竇地甸)東二十里地,於米貼地方置永善縣,大關屯地方置大關廳,改鎮雄府為散州劃歸烏蒙府。
雍正八年(1730)7月,烏蒙府更名為昭通府,並置恩安縣為府之附郭。棄天梯(今土城)新建城於二木那(今昭通市城)。同年,昭通府屬迤東道(治曲靖府)。
雍正九年(1731)置魯甸廳屬昭通府;鹽井渡設巡檢司,屬昭通府大關廳。光緒三十四年(1908)10月於永善縣之富官村置靖江縣來屬;升鎮雄州為直隸州。至清末,昭通府轄大關、魯甸2廳;恩安(附郭)、永善、靖江3縣。民國元年(1912)沿清末舊制。民國2年(1913)4月,雲南都督府裁府設道,撤銷昭通府,將原昭通府駐地恩安縣改名為昭通縣;魯甸廳、大關廳、巧家廳、鎮雄直隸州改設為魯甸縣、大關縣、巧家縣、鎮雄縣;鎮雄州彝良州同轄地置彝良縣。
民國3年(1914)1月,靖江縣因與江蘇省轄縣重名,改名為綏江縣。
民國6年(1917)1月,從大關縣鹽井渡地方析置鹽津縣;同年,由鎮雄縣析置威信行政區。昭通、魯甸、巧家、永善、大關、靖江、鎮雄、彝良縣和威信行政公署均屬滇中道。
民國18年(1929)撤滇中道,各縣直屬省管。民國21年(1932)威信行政公署改為設治局,民國23年(1934)9月,成立威信縣。民國31年(1942)3月,設雲南省第一行政督察區,駐昭通縣,轄昭通、永善、綏江、鹽津、大關、彝良、鎮雄、威信、魯甸、巧家縣共10縣。1950年設昭通專區,專署駐昭通縣。轄昭通、大關、綏江(駐中城鎮)、鹽津、威信(駐扎西鎮)、鎮雄、彝良、魯甸(駐文屏鎮)、會澤、巧家、永善等11縣。
1960年9月13日,撤銷鹽津縣,將原鹽津縣的行政區域並歸大關縣(1959年撤並)。
1960年9月13日撤銷魯甸縣,將原魯甸縣的行政區域並歸昭通縣(1958年11月撤並)。昭通專區轄9縣。
1962年3月27日,恢復鹽津縣,以合並於大關縣的原鹽津縣行政區域為鹽津縣的行政區域(1961年4月28日分治),大關原轄豆沙、柿子劃入鹽津縣。昭通專區轄10縣。
1963年9月14日恢復魯甸縣。以合並於昭通縣的原魯甸縣除馬路、蘇甲、水屯、酒房四個人民公社以外的行政區域及昭通縣永豐區的祖家包包、馬鞍山、板板房、陳家灣、馬家院子、楊家檯子、龍家檯子7個村為魯甸縣行政區域。昭通專區轄11縣。
1964年6月15日昭通專區的會澤縣劃歸曲靖專區。昭通地區轄10縣。1970年改昭通專區為昭通地區,地區駐昭通縣。轄昭通、綏江(駐中城鎮)、永善(駐景新鎮)、鹽津、大關、威信(駐扎西鎮)、彝良(駐角奎鎮)、鎮雄、魯甸(駐文屏鎮)、巧家等10縣。1981年1月18日,設立昭通市,以昭通縣的部分地區為其行政區域,屬昭通地區。
1981年8月14日,國務院批復:設立水富縣。以(綏江縣)水富區的安富、水東、水河3個公社,綏江縣的太平公社和會儀公社的新安、新壽兩個大隊,以及與水富區相鄰的鹽津縣的兩碗公社,劃歸水富縣管轄。縣人民政府駐雲富公社。水富縣由昭通地區行署領導。昭通地區轄1個縣級市、11個縣。
1983年9月9日,撤銷昭通縣,將昭通縣的行政區域並入昭通市。昭通地區轄1個縣級市、10個縣。1984年恢復區鄉建制,廢公社為區。1987年區鄉體制改革廢區為鄉。2001年1月13日,撤銷昭通地區和縣級昭通市,設立地級昭通市。昭通市設立昭陽區,以原縣級昭通市的行政區域為昭陽區的行政區域。
I. 歷史上的昭通古名叫什麼
昭通,雲南省下轄市級行政區,位於雲南省東北部,地處雲、貴、川三省結合處;金沙江下游沿岸;坐落在四川盆地向雲貴高原抬升的過度地帶。
昭通地勢南高北低,最低海拔267米(水富縣),最高海拔4040米(巧家縣),總面積23021平方公里。
昭通轄一區(昭陽區)10個縣143個鄉鎮(辦事處)。2010年末總人口521.3萬,其中有苗、彝、回等23個少數民族54.2萬人。
昭通歷史上是雲南省通向四川、貴州兩省的重要門戶,是中原文化進入雲南的重要通道,雲南文化三大發源地(大理昭通昆明)之一,素有小昆明之稱為中國著名的「南絲綢之路」的要沖,素有「鎖鑰南滇,咽喉西蜀」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