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沾化歷史發展

沾化歷史發展

發布時間:2021-02-26 07:56:28

㈠ 山東濱州的歷史故事有哪些

沾化縣位於山東省東北部,渤海灣南岸,黃河三角洲腹地。既是山東半島和京津唐兩大經濟區的聯結地帶,又是國家「黃河三角洲」開發和山東省確定的「海上山東」建設兩大工程的主戰場。總面積2214.57平方公里,轄六鎮四鄉、一個漁港辦事處,443個行政村,總人口38.2萬。這里土地廣闊,物產豐富,水陸交通便利,農林牧漁協調發展,工業門類齊全,基礎設施功能配套,環境優美,被譽為「黃河三角洲上的一顆明珠」。
沾化,歷史悠久,自然資源十分豐富,因盛產稀世珍果沾化冬棗,而被國家命名為「中國冬棗之鄉」。目前,沾化縣冬棗密植園已達35萬畝,年產量可達1500萬公斤,產品銷往全國各大中城市,並遠銷新加坡、南韓、日本等國家。
2001年國內生產總值達28.56億元,農民人均收達到2580元,各項主要經濟發展指標年均增幅都比較可觀。
沾化縣屬環屬環渤海「金項鏈」上的重要一環,所處的環渤海灣經濟區已被列入本世紀國家重點發展區域。擁有海岸線171公里,馳名中外的渤海梭了蟹、渤海毛蝦、東方對蝦和被譽為「天下第一鮮」的文蛤就產於這里。全縣擁有土地332萬畝,人均佔有9畝,是全省人均土地最多的縣之一,其中有110萬畝耕地、100萬畝灘塗、70萬畝海濱草場。土地的多樣性特點,為農、牧、漁三業開發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唐代之前,境域一直為他縣屬地。宋慶歷二年(1042年)置招安縣。金明昌六年(1195年)更招安縣為沾化縣,縣名取義於漢代龔遂治渤海民沾聖化之義。金代屬濱州,元代屬濟南路濱州,明代屬濟南府濱州。
1913年廢府設道,沾化屬岱北道。1914年改岱北道為濟南道,沾化縣隨屬。
1925年設武定道,沾化縣屬武定道。1928年廢道,縣直隸於省。1937年,屬魯北行政區。抗日民主政府劃沾化屬冀魯邊區。
1941年10月後歸清河區。1944年1月冀魯邊區與清河區合並為渤海行政區,沾化縣屬渤海區第四專區。
1949年屬渤海區墾利專區。1950年撤銷渤海區,建惠民專區,沾化隨屬。1958年惠民專區與淄博市合並為淄博專區,利津縣並入沾化縣,屬淄博專區。1961年惠民專區與淄博市分治,利津縣復制,沾化縣屬惠民專區。1967年惠民專區改稱惠民地區,1992年改稱濱州地區,沾化縣隨屬之。

㈡ 沾化縣的歷史

沾化境域,商屬蒲姑(又名薄姑)國。
周屬齊國。
秦朝屬厭次縣地。
西漢,東南部屬千乘郡濕沃縣(即漯沃縣),西南部屬平原郡富平縣,西北部屬渤海郡陽信縣。
東漢,東南部屬樂安國千乘縣,西南部屬平原厭次縣,西北部仍屬渤海郡陽信縣。
三國時期,地屬魏。東部為樂陵國濕沃縣地,西部為厭次、陽信縣地。西晉因魏制,隸屬未變。
東晉、南北朝為樂陵郡陽信縣、厭次縣、濕沃縣地。
隋代,西部為渤海郡陽信縣地,東部為渤海郡蒲台縣地。
唐朝,621年(武德四年)改渤海郡為棣州,縣境遂屬棣州。688年(垂拱四年)析蒲台、厭次置渤海縣,並於渤海縣建招安鎮(今沾化古城),今縣境即為棣州渤海縣招安鎮地。742年(天寶元年),改棣州為樂安郡,招安鎮隨縣改屬樂安郡。760年(上元元年)樂安郡復稱棣州,招安鎮仍屬棣州渤海縣。
五代十國時期,956年(周顯德三年)置濱州,割棣州之渤海、蒲台兩縣屬之,招安鎮隨縣屬濱州。
北宋初年,渤海縣招安鎮仍屬濱州。1042年(慶歷二年)升招安鎮為縣,此為建縣之始。1073年(熙寧六年)又省縣為鎮復入渤海縣,1079年(元豐二年)復置招安縣。1126年(靖康元年)宋被金滅亡,招安縣歸金朝,仍屬濱州,1195年(金明昌六年)更招安縣為沾化縣。
元代,初沿金制,1262年(中統三年)沾化縣屬濱棣路,1265年(至元二年)後,沾化縣屬濟南路濱州。
明代,沾化縣屬濟南府濱州。
清初襲明制。1734年(雍正十二年)改武定州為府,沾化縣屬武定府。
1913年廢府設道,沾化屬岱北道。1914年改岱北道為濟南道,沾化縣隨屬。1925年設武定道,沾化縣改屬武定道。1928年廢道,縣直隸於省。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國民黨山東省政府劃沾化縣屬魯北行政區,抗日民主政府劃沾化縣屬冀魯邊區。1941年10月後歸清河區,1944年1月冀魯邊區與清河區合並為渤海行政區,沾化縣屬渤海區第四專區。
1949年屬渤海區墾利專區。
1950年撤銷渤海區,建惠民專區,沾化縣改屬惠民專區。1958年惠民專區與淄博市合並為淄博專區,利津縣並入沾化縣,沾化縣屬淄博專區。1961年惠民專區與淄博市分治,利津縣復制,沾化縣屬惠民專區。1967年專區改稱地區,沾化縣屬山東省惠民地區。1992年3月,惠民地區改稱濱州地區,沾化縣屬濱州地區。
2000年6月,國務院批准撤銷濱州地區設立地級濱州市,沾化縣屬濱州市。
2014年9月9日,國務院關於同意山東省調整濱州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復(國函〔2014〕119號),撤銷沾化縣,設立濱州市沾化區,以原沾化縣的行政區域為沾化區的行政區域,沾化區人民政府駐富國街道金海五路166號。

㈢ 沾化冬棗的沾化冬棗發展史

茫茫棗園連天碧,串串瓊珠接地紅。這是沾化冬棗成熟時節的情景。「全區冬棗共有50萬畝,年產6億斤,銷售收入近30億元,80%農戶都是靠冬棗致富,沾化冬棗一項人均增收達7500元。」沾化區副區長、冬棗辦主任郭豐青跟冬棗打了二十多年交道,說起冬棗沒有不知道的。
然而,在冬棗樹大面積種植前,「沾化農民收入曾多年是穩定的倒數第一名」。
沾化冬棗栽植歷史悠久,民間有「先有冬棗樹,後有沾化縣」之說,百姓自古就有「房前屋後三棵棗樹」的習慣。不過,從庭院走入大田,還是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
沾化面臨渤海灣,又是黃河沖積平原,土壤偏鹼性,氣候也很獨特。「有意思的是,這片土地上種別的都不適合,連最好活的白蠟樹也長不好,可偏偏適宜種棗。而且只有沾化能種這個樹結這種果,別的地方要麼光長樹不結果,要麼結出果子也不好吃,而沾化的冬棗狀如蘋果,咬上一口,嘎崩脆。」沾化區委書記賈善銀對冬棗亦有著十足的感情,「20多年前,一位領導偶然發現這種現象後,就提倡大面積栽植,起初老百姓不理解,等個別人大膽嘗試見到效益後,農民們開始蜂擁而上,以致到最後縣里要控制種植規模。」
一個產業帶富了一方人,染綠了一方土。如今沾化區已成為「全國人均林果收入第一區」!
產地
山東省「沾化冬棗」是一種珍貴稀有的鮮食果品。十幾年來,沾化區不斷探索開發之路,使之造福人類。如今,這一稀有資源終於從庭院走向大田,其規模不斷擴大。1995年5月,在「全國首屆百家特產之鄉」評選活動中,沾化區被命名為「中國冬棗之鄉」。全縣已開發密植園50萬畝,年產量可達5億斤。

㈣ 山東濱州有什麼文化歷史故事嗎

沾化縣位復於山東省東北部,在制渤海灣南岸和黃河三角洲腹地。它不僅是山東半島與京津唐經濟區的連接區,還是國家“黃河三角洲”發展和山東省確定的“山東海洋”建設的主要戰場。 。總面積2214.57平方公里,轄6個鎮和4個鄉,一個漁港辦公室,443個行政村,總人口38.2萬。幅員遼闊,物產豐富,水陸交通便捷,農林牧漁業協調發展,工業門類齊全,基礎設施配套,環境優美,被譽為“黃河三角洲上的一顆明珠”。

㈤ 沾化區的歷史沿革

沾化境域,商屬蒲姑(又名薄姑)國。周屬齊國。秦朝屬厭次縣地。
西漢,東南部屬千乘郡濕沃縣(即漯沃縣),西南部屬平原郡富平縣,西北部屬渤海郡陽信縣。
東漢,東南部屬樂安國千乘縣,西南部屬平原郡厭次縣,西北部仍屬渤海郡陽信縣。
三國時期,地屬魏。東部為樂陵國濕沃縣地,西部為厭次、陽信縣地。西晉因魏制,隸屬未變。
東晉、南北朝為樂陵郡陽信縣、厭次縣、濕沃縣地。隋代,西部為渤海郡陽信縣地,東部為渤海郡蒲台縣地。
唐朝,武德四年(621年)改渤海郡為棣州,縣境遂屬棣州。垂拱四年(688年)析蒲台、厭次置渤海縣,並於渤海縣建招安鎮(今沾化古城),今縣境即為棣州渤海縣招安鎮地。天寶元年(742年),改棣州為樂安郡,招安鎮隨縣改屬樂安郡。上元元年(760年)樂安郡復稱棣州,招安鎮仍屬棣州渤海縣。五代十國時期,周顯德三年(956年)置濱州,割棣州之渤海、蒲台兩縣屬之,招安鎮隨縣屬濱州。
北宋初年渤海縣招安鎮仍屬濱州。慶歷二年(1042年)升招安鎮為縣,此為建縣之始。熙寧六年(1073年)又省縣為鎮復入渤海縣,元豐二年(1079年)復置招安縣。
靖康元年(1126年)宋被金滅亡,招安縣歸金朝,仍屬濱州,至金明昌六年(1195年)更招安縣為沾化縣。
元代,初沿金制,中統三年(1262年)沾化區屬濱棣路,至元二年(1265年)後,沾化區屬濟南路濱州。
明代,沾化區屬濟南府濱州。
清初襲明制。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武定州為府,沾化區屬武定府。全縣4鄉統25里。清乾隆年間(18世紀中葉)全縣共轄291個村莊,至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發展到476個。
民國二年(1913年)廢府設道,沾化屬岱北道。民國三年(1914年)改岱北道為濟南道,沾化區隨屬。民國十四年(1925年)設武定道,沾化區改屬武定道。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道,縣直隸於省。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國民黨山東省政府劃沾化屬魯北行政區,抗日民主政府劃沾化屬冀魯邊區。民國三十年拾月(1941年10月)後歸清河區,民國三十三年一月(1944年1月)冀魯邊區與清河區合並為渤海行政區,沾化區屬渤海區第四專區。1949年屬渤海區墾利專區。
1950年撤銷渤海區,建惠民專區,沾化改屬惠民專區。1957年秋由縣城由沾城(今古城)遷至今富國街道。1958年惠民專區與淄博市合並為淄博專區,利津縣並入沾化縣,沾化縣屬淄博專區。1961年惠民專區與淄博市分治、利津縣復制,沾化縣屬惠民專區。1967年專區改稱地區,沾化縣屬山東省惠民地區。1992年改稱濱州地區,2001年設地級濱州市,沾化縣屬濱州市。 2014年9月9日,撤銷沾化縣,設立濱州市沾化區。

㈥ 沾化冬棗的歷史傳說

據記載:沾化冬棗自明朝年間始即為宮廷貢品,特別是籍貫濱州,宣德帝的孫皇版後更受寵愛,成為權朝中必備水果;
明朝燕王朱棣靖難奪取皇位,北部邊境蒙古部落又起兵叛亂,成祖五次帶兵親征漠北,所經之地,或怕有疑兵,或清理奸細,加之軍紀鬆懈,嗜殺成性,一路燒殺搶掠,弄得屍骨遍野,民不聊生,史稱「燕王掃北」。
途經沾化時,明軍正欲包圍村莊,卻見村中百姓圍在一棵老樹面前跪拜,忽然老樹上空霞光萬丈,電閃雷鳴,接著飛沙走石,撲向軍中。明軍頓覺頭暈目眩,不明所向。軍師見此情景,連忙命令全軍急行,越過本地村莊北進。此地百姓遂得平安,且人丁世代興旺。村民們跪拜的那棵老樹便是冬棗,她在危難之時,大顯神靈,保佑了這方百姓,當地百姓懷念不忘,將冬棗樹視為「神樹」。
星轉斗移,歷經滄桑,當地群眾傳說的那棵「神樹」已年老乾枯,而從其本木繁衍的第三代樹迄今雖已300餘年,但仍根深葉茂,每年結棗400餘斤,被譽為「冬棗嫡祖」。此樹現移栽至沾化冬棗研究所院內,每日供人參觀。

㈦ 沾化縣新縣城有多少年的歷史

1957年秋由今古城遷至富國

㈧ 想了解沾化縣的歷史嗎

這個提問算介紹還是算求問的呢?!

㈨ 沾化區的歷史文化

漁鼓戲發源於沾化區胡家營村,距今已有近300年歷史。據《沾化縣志》、《山東藝術志》、《中國戲曲志·山東卷》載:1723年,胡家營村重修道觀時,有道士來此說唱道情,村民學會其腔調,最終上台化妝演出,遂發展成為行當齊全、文武兼備的漁鼓戲。漁鼓戲以沾化為中心,輻射周邊的無棣、陽信、惠民、濱城、博興等縣區,東營市及河北省黃驊市等沿海一帶,漁鼓戲也廣為流布。
沾化有民謠稱漁鼓戲:「扔下牲口撇下筐,莊裡傳出漁鼓腔。」「不娶老婆不睡覺,就是落不下漁鼓調。」2006年5月,沾化呂劇團改稱沾化漁鼓戲劇團,新漁鼓戲《審衙役》以其鮮明的地方特色與較強的藝術感染力,並在2006年的第四屆中國小戲藝術節上獲得7項大獎。 2006年沾化漁鼓戲被列入山東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08年6月,沾化漁鼓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梭魚體紡錘形,細長,頭短而寬,有大鱗,為近海魚類。喜棲息於江河口和海灣內。性活潑,善跳躍,在逆流中常成群溯游,吃水底泥土中的有機物,為渤海灣沾化海域常見的經濟食用魚類。沾化海域梭魚年產量達1.5萬余噸。捕撈梭魚的最佳時期在春季,此時被捕撈到的開凌梭魚鮮美,食之即不用刮鱗也不必剖肚,只須清水文火慢慢燉煮,其湯汁乳白、肉質鮮嫩、味美誘人、營養上乘。

閱讀全文

與沾化歷史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