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新疆和現代哪個國家歷史文化相似
新疆歷史文化和現在的中亞國家比較相似,比如哈薩克,土庫曼等國家
② 漢朝與六朝有哪些相同或者相似的文化
首先,我們來說下魏晉六朝,六朝就是指歷史上從三國時期開始到大隋中間的六個朝代,這六個朝代多以三國時期的朝代為主,其實他們與漢朝的相似點就在於建國前都非常動盪,並且在建國的過程中是非常不容易的,兩者在文化相近之處其實是在居住的建築方面,這兩者都喜歡用風水去衡量一處住宅的好壞。
由此可見,古代無論是哪個朝代都是非常用占卜或是風水掐算的,那時額皇城,每個都養著一位非常神的天師,帝王往往比較喜歡天師,因為他們能為自己算出旦夕禍福,讓他們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傷害,所以古代還是比較封建的。
③ 美國和中國在歷史,文化和價值方面的相似和不同揭示了什麼
美國是一個多民族聯合國家,至今僅200多年歷史。但是美國的發展匯集了多民專族多國家的智慧,所以發屬展很快,而且全世界的投資者都把美國當做一個非常大的活動平台。經濟自由性高。文化散亂,無傳統。
中國是傳統國家,保守性高於美國,管理性高於美國,思想和文化比較傳統,歷史悠久,遺產豐厚。世界上比較大的經濟大師都都眼饞中國市場,但是來到中國會受到諸多限制。
④ 四大文明古國相似之處
比較四大文明古國
文明古國 地域 年代
古埃及 尼羅河流域 約公元前3000年
古巴比倫 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 約公元前18世紀
古代印度 印度河與恆河 公元前2500年
中國 黃河、長江流域 約公元前2027年
----------------------------
四大文明古國
我們的祖國是世界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史,與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並稱為「四大文明古國」。
這四大文明古國中,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都由於外族的入侵而失去了獨立,中斷了古代文明。如公元前525年古埃及被波斯帝國滅亡;公元前1595年古巴比倫被赫梯滅亡;古印度長期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北部遭到外族入侵,近代又長期淪為英國的殖民地。我們中國是世界上唯一文明傳統未曾中斷的古國。早在國家形成前,黃帝、堯、舜、禹等就先後活動於黃河流域。啟於公元前21世紀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經商、西周、春秋四個階段,我國的奴隸制度經歷了1600年的獨立的延續、發展期,這是別的文明古國所根本無法比擬的。隨著我國奴隸制在公元前476年的結束,我國的歷史也就於公元前475年進入了封建社會,這比西歐於476年才開始向封建社會過渡早了一千年。我國於公元前221年就建立了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秦;而西歐的英法則在1453年英法百年戰爭結束後才開始走上中央集權的民族君主國的道路,比我國晚了1600多年。
我們的民族是個偉大的富有智慧的民族。古代史上,中國人民創造了以四大發明為代表的燦若群星的科技、文化成就,為人類文明做出了重大貢獻。
自然科學統計資料表明:中國歷代重大科技成就(項目)在世界重大科技中所佔比例為:公元前6世紀前為57.4%;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前1世紀為50%;公元前1世紀到400年為62%;401年到1000年為71%;1001年到1500年為58%。明朝以前的世界重要發明和偉大的科技成就有300多項,其中有175項是我們中國人發明的。從公元前三世紀到十五世紀,中國的科技發明使歐洲望塵莫及,有許多項目比歐洲早幾百年,甚至上千年。
------------------------------------------
古巴比倫位於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大致在當今的伊拉克共和國版圖內,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這里的人們建立了國家,到公元前18世紀.這里出現了古巴比倫王國。「美索不達米亞」是古希臘語,意為「兩條河中間的地方」,故又稱為兩河流域。兩河指的是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兩河流域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古文明距今已有6000多年。雖然巴比倫現巳消失,但其影響(尤其宗教方面)卻很多流存至今。成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實在當之無愧。
巴比倫文明大致以今天的巴格達城為界,分為南北兩部分。北部以古亞述城為中心,稱為西里西亞,或簡稱亞述;南部以巴比倫城為中心,稱為巴比倫尼亞,意思為「巴比倫的國土」。巴比倫尼亞又分為兩個地區,南部*近波斯灣口的地區為蘇美爾,蘇美爾以北地區為阿卡德,兩地居民分別被稱為蘇美爾人和阿卡德人。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最初就是由蘇美爾人創造出來的。
蘇美爾幾乎和古埃及人同時發明了文字。他們用削尖的蘆葦做筆,把文字刻在泥胚上,然後把泥胚烘乾,成為泥板。由於這種文字形狀成尖劈形,所以被稱為楔形文字。
公元前2007年,阿摩利人入侵兩河流域,摧毀了阿卡德人和蘇美爾人建立的烏爾王朝。公元前1894年左右,阿摩利人建立起一個以幼發拉底河河畔的巴比倫城為首都的王朝。從那時起,美索不達米亞就被稱為「巴比倫尼亞」,那裡所有居民都被稱為巴比倫人。
古巴比倫王國時期是兩河流域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這個國家出現了一位著名的君主-漢穆拉比。漢穆拉比用武力統一了兩河流域後,建立了一個中央集權的專制國家。他個人集宗教、軍事、 行政、司法和水利建設等各種大權於一身。為了更有效的統治自己的國家,他頒布了著名的《漢穆拉比法典》。法典共282條,刻在一塊高2.25米的黑色玄武岩石柱上,是迄今發現的最早完備成文的法典。
古巴比倫王國在漢穆拉比統治時期達到極盛,但是漢穆拉比死後,帝國就瓦解了。王國先後受到赫梯人、喀西特人的入侵,直到公元前729年終於被亞述帝國吞並。
公元前612年,迦勒底人聯合米底人推翻勒亞述帝國。迦勒底人建立的的帝國也是以巴比倫城為首都,歷史上稱為「新巴比倫王國」。這個王國在尼布甲尼撒統治時期打到鼎盛。尼布甲尼撒曾兩次攻陷耶路撒冷,毀滅猶太王國,把大批猶太人當奴隸押往巴比倫。這就是聖經上所說的「巴比倫之囚」。尼布甲尼撒還下令重建巴比倫城,在城內建造了古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空中花園」。重建後的巴比倫城宏偉壯麗,直到100多年後,希臘歷史學家,被稱為「歷史之父」的希羅多德來到巴比倫城時,仍稱它為世界上最壯麗的城市。
新巴比倫王國在公元前538年被波斯帝國所滅。此後,古代兩河流域再也沒有出現過獨立的完整的國家。
---------------------------------------
古埃及是指從公元前4000多年開始直到公元前332年被亞歷山大大帝征服而結束,位於尼羅河流域的埃及文明。作為一個基於灌溉的文明,它是水力帝國的經典範例。
在古埃及南北分治期間的疆域最大,南部尼羅河河谷地帶的上埃及的領域有現在的蘇丹到衣索比亞,而北部三角洲地區的下埃及除了現在的埃及和部份阿爾及利亞以外,其東部邊界越過西奈半島直達迦南平原。但由於鄰近地區的民族不斷壯大,使古埃及的版圖不斷縮少。及至埃及妖後自殺之後,原來神廟的官員把埃及語變成用希臘字母書成的科普特文明繼續流傳下去,直到近代的17世紀歐洲開始進侵非洲時,為傳教士所焚毀。
古埃及的居民是由北非的土著居民和來自西亞的塞姆人融合形成的。公元前4000年後半期,逐漸形成了國家,至亞歷山大大帝征服埃及為止,共經歷了前王朝、早王朝、古王國、第一中間期、中王國、第二中間期、新王國、後王朝8個時期31個王朝的統治。(參看埃及王朝)
古埃及歷史
古埃及最早形成的國家叫做諾姆,也叫州,是一種城邦式的國家。公元前3000年左右,傳說美尼斯統一上、下埃及,建立第一王朝,定都孟斐斯(今開羅西郊)。發展農業,開發水利。
古埃及真正的統一是在古王國時代。這是古埃及史上農業、手工業、商業、建築業等各項事業全面發展的第一個偉大時代。確立了以官僚體制為基礎的、君主獨裁的專制統治,並且出現了金字塔。
第六王朝以後,王權衰落,國家分裂,一直到十一王朝才重新統一。十二王朝時遷都底比斯(今埃及盧克索),開始使用青銅器。與敘利亞、克里特的交往擴大。十三王朝時政權又瓦解,喜克索人佔領了埃及北部的大部分地區,建立了長達100多年的「太陽神不在的統治」。第十七王朝的阿赫摩斯一世最後驅逐喜克索人,重新統一埃及,開始了第十八王朝。
第十八王朝國力強盛,對外頻繁發動戰爭。十九王朝時與赫梯帝國發生了卡迭石戰役,經過16年之久的戰爭,最後以拉美西斯二世與赫梯王哈圖西利斯簽訂和約告終。此時的埃及成為了一個大帝國,統治范圍北起敘利亞,南到尼羅河第四瀑布,橫跨北非和西亞。
到第二十王朝以後,一系列的奴隸起義導致國力衰竭。最終在前525年被波斯帝國所滅。前332年又被亞歷山大大帝所統治,結束了延續3000年之久的法老時代。
古埃及的文化
羅塞塔石碑上同時記錄了古代埃及象形文字聖書體和世俗體以及古希臘文,成為後人解讀古埃及象形文字的關鍵古埃及的文化非常豐富。創造的象形文字對後來腓尼基字母的影響很大,而希臘字母是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礎上創建的。此外,金字塔、亞歷山大燈塔、阿蒙神廟等建築體現了埃及人高超的建築技術和數學知識,在幾何學、歷法等方面也有很大的成就。
------------------------------
印度的早期居民 印度文明的黎明期可以追溯到距今約5000年以前,在雅利安人入侵印度之前,印度的土著居民,其中最主要的是達羅毗荼人,就已經有了相當發達的文化。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達羅毗荼人就已經從氏族公社演進到國家,有了城邦政治組織。
雅利安人 公元前20世紀中葉雅利安人由興都庫什山越過帕米爾高原遷入印度河流域,和當地的主要土著民族進行長期斗爭並最終征服了他們。雅利安人在進入印度以前是游牧部落,他們在印度河流域定居並和當地土著民族混合後,逐漸過渡到農業社會。公元前10世紀中葉,雅利安征服者又從印度河上游向東推進到朱木那河、恆河流域,在這個時期,印度次大陸的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有了重要的發展。經濟的發展加速了社會的分化,過去以血緣為聯系的村社變成了以地域為聯系,由若干村組成的農村公社,隨著階級的分化和奴隸制的形成與發展,印度最初的國家形成了,恆河流域從此成為印度次大陸政治、經濟和社會活動中心。
「哈拉帕文化」 印度河流域考古發掘的最具代表性的是摩亨佐·達羅和哈拉帕,它們是印度河流域的兩個中心:摩亨佐·達羅在印度河中下游;哈拉帕在印度河上游的「五河之地」。摩亨佐·達羅和哈拉帕遺址都在今巴基斯坦境內,其文化是由達羅毗荼人創造出來的,當時達羅毗荼人還處在「金石並用」時期。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把它們稱為「印度河流域古文化」,亦稱「哈拉帕文化」。「哈拉帕文化」為後來印度文化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哈拉帕文化」的年代范圍約從公元前2500~前1750年。它在時間上晚於埃及的古文明和蘇美爾的古文明,但它們卻同為遠古時期偉大的文明。
摩亨佐·達羅和哈拉帕 摩亨佐·達羅這座古城是有計劃地建造的,呈長方形,周圍約5千米。它分為衛城和下城兩部分:衛城是政治中心,築有用來防守的高牆和塔樓,有宏大的「議事廳」和大型的「大浴池」;下城是居民區,有寬闊的大街和相當完備的下水設施,沿街是繁華的工商業區。約有居民三四萬人。
哈拉帕的古城遺址,與摩亨佐·達羅的遺址大致相仿,但哈拉帕可能遭過戰爭的慘禍,大部分建築物都遭到破壞,只剩下殘垣斷壁。
印度的列國時代和摩揭陀王國 公元前6~前4世紀是次大陸的列國時代。根據史料記載,公元前6世紀初,次大陸北部有16個大國,到公元前4世紀後期,列國為摩揭陀所統一,因為佛教在此時產生,所以史學上又把這一時期稱為「早期佛教時代」。
列國之間不斷發生兼並戰爭,在戰爭中摩揭陀國越來越強大,逐漸發展為統一次大陸的大帝國。孔雀王朝阿育王在位時期,摩揭陀國基本統一了整個印度半島。
阿育王 「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即歷史上著名的阿育王。阿育王通過武力征伐擴大王朝的版圖,他在位的時期(公元前273~前236年)是印度古代史上最輝煌的時期。後來阿育王認識到依*殺戮不能鞏固統治,必須征服人心,於是,他宣布以佛教為國教。隨著阿育王的勝利,佛教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從恆河流域傳到印度各地,並遠及斯里蘭卡、緬甸、敘利亞、埃及等國。
----------------------------
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太湖流域的古文化,距今5300~4000年。考古研究表明,在良渚文化時期,農業已率先進入犁耕時代;手工業趨於專業化,琢玉工業尤為發達;良渚文化時期墓葬中出土大量的琮、璧,說明墓主人生前大量佔有他人的勞動,也正說明了私有制產生和階級的分化,是國家形成的前奏,預示著東方文明曙光的升起。分布於餘杭境內的「良渚遺址群」,是良渚文化的中心。良渚遺址群將成為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史的聖地。
良渚文化的象徵--玉琮 中華民族尚玉之風源遠流長,玉在中國古代一直是許多美好、珍貴、高尚事物的代稱,美物、美名、美德、美人,都可用玉指稱。玉為美石,也是一種礦物。從礦物學角度看,玉可分為硬玉(翡翠)和軟玉(陽起石、透閃石)兩類。
有的研究者認為琮是原始宗教中溝通天地的神器,璧很可能是財富的標志物。琮是良渚文化玉器中體積最大、製作及雕刻最精的玉器。1986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了位於杭州市餘杭縣雉山村南側的反山墓地,發現了距今5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貴族墓葬11座,出土了一件最大的玉琮,高8.8厘米,孔徑4.9厘米,外徑17.6厘米,重6.5千克,是迄今發現的「玉琮之王」。玉琮嫩白略帶淺黃色,矮方柱體,孔小壁厚,俯視如璧形。
紅山文化 是由距今五、六千年前活動在燕山以北、大凌河與遼河上游流域的部落集團創造的農業文化。紅山文化全面反映了我國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的文化特徵和內涵。其後,在鄰近地區發現有與赤峰紅山遺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徵的諸遺址,統稱為紅山文化。迄今已發現並確定屬於這個文化系統的遺址,遍布在遼寧西部地區的幾近千處。
位於遼寧省凌源縣境內的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的發現,特別是其中的「女神廟」、祭壇、「積石冢」等充分展示了我國北方地區史前文化的最高成就。專家們由此對中華文明起源史、中華古國史進行了新的思考:把中華文明起源史的研究,從4000年前提早到5000年前;把中華古國史的研究,從黃河流域擴大到燕山以北的西遼河流域。
女神廟全長約22米,寬約2~9米,主體建築長18.4米,系一半地穴式建築遺存。廟為多室組成,主室為圓形,左右各有一圓形側室。主室北部為一近方形室,南部似有三室相連,成一橫長室,左右對稱,主次分明,布局嚴謹而又有所變化。這種建築格局,作為中國建築的傳統延續了幾千年,已可追溯到此。
夏商周斷代工程中有關夏代年代學的研究
「夏商周斷代工程」是「九五」期間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計劃項目。這一項目在1995年秋開始籌備,1996年5月16日正式啟動。經過多學科的200位專家5年來的集體努力,目前已經達到計劃預定的目標。2000年9月15日,在科技部組織召開的「夏商周斷代工程項目驗收會」上,斷代工程順利通過了由有關專家學者組成的驗收組進行的驗收。《夏商周斷代工程1996~2000年階段成果報告》簡本和《夏商周年表》由世界圖書出版公司正式出版。
夏代年代學研究主要遵循兩條途徑,一是文獻中對於夏年的記載,二是對夏文化探討的主要對象河南龍山文化晚期以及二里頭文化進行測年,同時參照文獻中有關天象記錄的推算。
夏代基本年代框架的估定包括兩點:一是夏商分界,二是夏代始年。關於夏代始年的推定,「工程」主要是依據文獻中有關夏代積年記載的研究,並參考天文推算的結果及相關的測年數據。
關於夏文化的上限,學術界主要有二里頭文化一期、河南龍山文化晚期兩種意見。新砦二期遺存的確認,已將二里頭文化一期與河南龍山文化晚期緊密銜接起來。以公元前1600年為商代始年上推471年,則夏代始年為公元前2071年,基本落在河南龍山文化晚期第二段(公元前2132~前2030年)范圍之內。現暫以公元前2070年作為夏的始年。
⑤ 四大文明古國之間,有多少文化是類似的
這四個文明古國在文化歷史上有著相似的部分,每一個古國的起源都有一場洪水。這四個文明古國都有著一個神話傳說,世界的開辟源於一場洪水,在中國的神話傳說中,講到水神和火神因為大戰,所以說導致了人間降下了一場洪水,這場洪水非常的兇猛,世間萬物基本上全部都被吞噬,而身為人類自然不能夠獨善其身,在那一次洪水中,人類幾乎全被淹死,這就有了後來女媧補天的故事。而在古巴比倫,卻有著與中國和埃及類似的傳說,在古巴比倫的神話中記載,當時天空中的神仙發生了巨大的叛亂,瞬間天地烏雲驟變,這讓人們非常的恐慌,每天都是烏雲密布,幾乎見不到太陽的身影。沒過多久天降大雨,很快就發生了洪水,淹沒了古巴比倫,古巴比倫的人們就認為這是老天爺下來的洪水,用來懲罰那些貪婪不堪的人。
⑥ 為什麼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歷史發展是有規律可循的,在幾千年如此漫長的時間跨度下,你幾乎找不出什麼事算是「新鮮事」---基本規律就那麼幾條,只不過套上不同的具體事件,就變成了各種各樣的「故事」了。中國的歷史,一直到現在都存在這樣一種規律,在周期性的運動中,有某種恆定的東西,始終保持不變。我們今天不談從低級向高級的發展,也不談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於成立,更不談經濟基礎決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這樣寬泛的東西;今天小編就帶大家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們中國五千年來看似關系不大,但實際煽動「蝴蝶的翅膀」能引起巨大變化規律。
如唐之初,君有太宗,臣有房、杜;唐之中,君有玄宗,臣則為李林甫、楊國忠之流;唐末之君不足道也,臣卻為虎狼之臣,如朱溫之輩。歷朝歷代,莫不如此!
回顧中國五千年歷史,歷朝開國莫不是強君領隊。但是朝代之中,帝王之家的環境和社會環境幾乎是完全隔離的,而帝王之家的優越物質環境必然導致王公貴族向生存能力和戰斗能力弱化的方向發展。因此朝代之中的君強臣弱的力量過渡,朝代之末的君弱臣強的王朝末日都是必然出現的現象。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⑦ 日本歷史與中國歷史的相似與不同
文化上,日本進入封建社會時中國正是盛唐時期.故日本在思想,藝術,建築等方面受盛唐影響極其深遠.建築,藝術上的不甚了解不敢妄談,就從思想上為樓主介紹一下.
平安時代佛教從中國流傳入日本,影響最大的是禪宗中的臨濟宗和曹洞宗(當時有在日本也是"臨天下,曹一角").進入鐮倉時代後佛學逐漸興盛,日本也經過改良產生了獨特的宗派如凈土宗等,在農民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鐮倉末期宋代的朱子學傳入日本,當時後醍醐天皇希望恢復天皇的權威,朱子學所提倡的忠君愛國的儒家教條思想正好符合當時的國情.利用朱子學在武士階級中所產生的影響,鐮倉幕府被徹底推翻.朱子學也是日本武士道精神的起源之一.在江戶時期由於科技的進步,在人群中產生了一種反對朱熹提倡王陽明的思潮,可以說是日本啟蒙思想的開端.
日本的文字也是發端於漢字,但在不同的發展過程中與現代漢語產生了較大的歧義.可以說現在日本的漢字還保留著許多中國古代漢字的原意.
中日間文化交往在唐宋兩代達到頂峰,之後的元明兩代逐漸減少,到明中期由於明代奉行的閉關鎖國政策而基本完全廢止了.
軍事上樓主所說確是實情,清軍入關後日本當時的室町幕府曾有聯合鄭成功反對清廷的計劃,但因九州太宰府出現變故而中止.但民間仍有以此為藍本的小說:國姓爺戰記,講述鄭成功向日本借兵最終反清復明的故事.
中日兩國交往在元代中斷的原因和文永-弘安之役有關,忽必烈曾多次要求日本稱臣,但卻遭到當時鐮倉幕府的執政北條時宗的斷然拒絕.時宗怒斬來使並加強九州海防嚴陣以待.
但由於日本此時還未形成集團作戰的概念,交戰時往往是兩軍士兵互通姓名後進行單挑,因此對元軍集團式作戰感到非常不適應.在元軍總攻的前夜突然狂風大作,元軍戰艦全數沉沒,不得不狼狽退兵.數年後忽必烈再次進攻,卻再次不幸的在總攻前夜因大風而全軍覆沒,最終放棄了入侵的打算.
中日兩國在明早期也有軍事合作.室町幕府早期中國沿海與九州沿岸海盜盛行,明廷派出使臣前往日本交涉合作剿滅事宜.歷史上的倭寇實際上並不都是日本人,有些明人也混跡其中大肆劫掠.室町幕府則派九州大宰府出兵征剿.日本主要對抗的是朝鮮沿岸與九州沿岸的海盜.
之後就是歷史課本上也有的豐臣秀吉侵朝了.在日本被稱作慶長-元祿之役.日軍在戰爭初期勢如破竹,連克朝鮮重鎮,但海上補給線卻因李舜臣的襲擊而受到沉重打擊.明軍入朝後與日軍在朝鮮戰場拉鋸,總體上互有勝負.此時明軍實力因財政問題早已大不如前,而日軍則剛經歷過戰國亂世戰鬥力較強.最終日軍因損失過大,加之國內豐臣秀吉病故而全軍撤退.
之後中日兩國都進入了長時間的閉關鎖國時期,兩國一度頻繁的交往就此中斷.等到明治維新成功後日本進入快速增長期,也就形成了今天的局面.
⑧ 歷史上有哪些驚人的相似
中國春抄秋戰國的大分裂時期,希臘襲正好是雅典與斯巴達大混戰時期,核心地區打內戰,反而給周邊偏僻的小國帶來了發展的機會,中國的中原諸侯國,最終被西邊偏僻的秦國所滅,希臘忙著搞內戰,最終被北邊偏僻的馬其頓所滅,中國出現了秦始皇,兼並六國,歐洲出現了亞歷山大大帝,橫掃歐亞非三洲。
⑨ 如何理解文化的相似性
甚是專來業,必須要要到圖書館查詢源才能了解清楚。
首先要從世界各地文化簡史了解大概清楚,
接著從感興趣的地域來入手研究比如歐洲文化、非洲文化、東亞文化等等。
研究某區域民族文化習俗歷史等等。
自己總結其中的規律。
然後自己在研究傳播學與民族文化傳播之間關聯。
大概的步驟就是這樣子,也可以倒敘進行。先找一本傳播學與民族文化傳播的關系入手,然後研究某一區域文化的規律。
總之,簡單說的話,就是人類起源就是幾個地方,後來繁衍的地方都是這些源頭,所以是有相似性,後來有地域特點又有自己的特點,這是不同性。
⑩ 台灣與大陸同根同源,請問兩地歷史文化相似性體現在哪裡
台灣與大陸同根同源,兩地歷史文化有很多較為相似的地方,如兩者都崇尚儒家思想,宣揚四書五經;語言一致等等
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一部分,與中國大陸骨肉相連,其歷史文化也與中國大陸文化密切相連,息息相關。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台灣與大陸同根同源,歷史文化十分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