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的教師隊伍建設
學院現有三所兩系,教職員工82人。
中國近代史所 16人:章開沅、馬敏、朱英、羅福惠、嚴昌洪、何建明、彭南生、劉家峰、田彤、許小青、江滿情、王薇佳、鄭成林、張建平、謝建軍。章開沅、劉望齡、羅福惠、嚴昌洪先後擔任所長,現任所長朱英兼任基地主任。
歷史文獻所12人:周國林、劉韶軍、顧志華、楊昶、王玉德、劉固勝、董恩林、陳蔚松、李曉明、譚漢生、賈國偉、孫湘雲。張舜徽、李國祥、周國林先後擔任所長,現任所長劉韶軍。
楚學所 3人:蔡靖泉、顧久幸、張正明。現任所長蔡靖泉。
歷史系30人。其中世界史教研室12人:黃正柏、晏紹祥(兼副院長)、李隆慶、李其榮、邢來順、庄萬友、陶笑虹、揭書安、徐曉旭、王震宇、梁軍、曾曉祥,教研室主任黃正柏。中近史教研室 9人:劉偉(兼副院長)、黃華文、李英銓、曾祥文、沈志安、孫澤學、杜芳、董恩強、李寶紅,教研室主任黃華文。中古史教研室 9人:熊鐵基、吳琦、鄧鴻光、張全明、丁毅華、趙國華、楊有禮、尤學工,教研室主任趙國華。歷史系主任趙國華、副主任邢來順。
文化學系6人:彭長征、姚偉鈞、程翠英、王娟、李愛國、紀東東。主任彭長征、副主任姚偉鈞。
資料中心:喻枝英、陳亞敏、喻旭、徐艷芳、胡永弘、胡秀雲、鄒霞。中心主任喻枝英。院黨政 9人:胡年珍(書記)、寇富安(副書記)、徐 劍(團委書記)、辜慶、盧志平(行政副院長)、龐華君(院辦主任)、廖林子(教學秘書)、 查旺雙(科研與函授秘書)、趙國清(行政秘書)。計算機房1人:何蕾。
其中有教師64人,博士生導師15人,碩士生導師33人。教授30人、副教授19人、副研究館員4人、講師13人。具有博士學位的19人。
教授:章開沅、馬敏、朱英、羅福惠、嚴昌洪、何建明、周國林、劉韶軍、黃正柏、熊鐵基、吳琦、劉偉、姚偉鈞、彭南生、張固也、黃華文、晏紹祥、邢來順、李其榮、鄧鴻光、張全明、丁毅華、顧志華、楊昶、王玉德、蔡靖泉、顧久幸、張正明、彭長征、劉固勝、許小青。(前15人為博導)
副教授:趙國華、楊有禮、李英銓、曾祥文、沈志安、孫澤學、杜芳、李隆慶、庄萬友、陶笑虹、揭書安、董恩林、陳蔚松、李曉明、賈國偉、孫湘雲、劉家峰、田彤、徐曉旭、梁軍、董恩強、馮玉榮。
講師:王震宇、曾曉祥、李寶紅、江滿情、王薇佳、鄭成林、程翠英、王娟、李愛國、紀東東。
圖書系列副研究館員:俞旭、喻枝英、徐艷芳、胡永弘。館員陳亞敏胡秀雲鄒霞。技師:何蕾。
以上教師中,有博士學位的19人:彭南生、劉固勝、晏紹祥、何曉旭、田彤、劉家峰、馬敏、何建明、周國林、劉韶軍、吳琦、姚偉鈞、王玉德、董恩林、李曉明、邢來順、孫澤學、鄭成林、王薇佳、江滿情,前6人為博士後。正在攻讀博士學位的有4人:梁軍、董恩強、尤學工、許小青。
退休的教授還在著書立說,或繼續發揮學術作用,他們是塗厚善、黃道立、高明振、黃振、閔光沛、王瑞明、吳量愷、鄒賢俊、李國祥、崔曙庭、張翼之、戴緒恭、譚克繩、蘇中立等先生。
學院聘請了一批海內外著名學者為兼職教授30餘人,如野澤豐、成中英、陳鼓應、裘錫圭、龐朴等。
『貳』 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的學科建設
歷史學科一直受到各級領導的重視和關懷。國務院李嵐清副總理和教育部陳至立部長曾經到我院視察。湖北省原高工委書記、教委主任余鳳盛曾經到學院作教育改革與人才培養報告。
1995年,學院歷史學科被批准為國家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 2003年,國家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正式掛牌。
2000年,學院取得美國環太平洋教育基金會的支持,創辦了文化管理學系。
2001年,學院引進人才,組建楚學研究所。
學院有一批研究中心,如道家與道教研究中心、東西方文化交流研究中心、張舜徽研究中心、文化管理研究中心、教會大學研究中心、商文化研究中心等。
學院有國家級重點學科1個——中國近現代史。全國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中國近代史所。省級重點學科1個——歷史文獻學。校級重點學科1個——中國古代史。學院在2003年申報了歷史學一級學科,申報了專門史(思想文化方向)、世界史二級學科。
學院建設的總體目標是:堅持教育與教學規律,堅持改革,把我院辦成以歷史教育和研究為主的,並在文化與跨文化管理研究方向有所拓展的國內一流的學院。
學院確定以張舜徽先生和章開沅先生「自強不息、務實求真」作為院里的學術傳統。學院營造出了「和諧、有序、實效、奮進」的學科建設氛圍。 全院現有本科學生492人,碩士研究生116人,博士生43人。
歷史系形成了師范專業和本碩連讀基地班兩種人才培養模式。歷史系堅持課程改革,改革後的課程體系形成了新的特點:
(1)專業領域拓寬。有專業課程、綜合素質課程、師范素質課程和實踐環節四個課群,分別組成四個教學鏈,按逐步遞進原則進行安排,形成綜合的教學體系。
(2)專業課程結構優化。壓縮了中外通史的課時和學分,由原來的720課時40學分壓縮至450課時25學分,相應增加了選修課程,將選修課分成專門史(包括斷代史、國別史)和專題研究課兩大類。專門史從二年級開始安排,專題研究課從三年級開始安排,既體現層次性,又逐步遞進提高。
(3)專業課程設置注重前沿性、前瞻性和學術特色。開設了一批新課,如博士導師專題課、中外文化史、20世紀國際關系史、國學元典導讀等;還注意設置了一部分有助於提高專業素質的課程,如專業英語、治學與人生等。
(4)把相關學科理論課程列入教學計劃。課程體系包括計算機基礎、中外文學史、政治學、社會學、高等數學、文化人類學、公共關系學等課,還規定每個同學必須有10個學分到外系選課,其中有4個學分必須選學自然科學類課程。
文化學系目前已招收三屆學生,140餘人。該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在文化學、管理學方面具有淵博的理論知識和扎實的職業技能,了解中外文化的基本狀況,熟悉現代管理運作的文化機制,掌握經濟學和經濟法方面的專業知識,熟悉國際經濟管理的規約和慣例,具備熟練運用外語進行跨國交際和管理能力的外向型復合型管理人才。 文化學系開設的主要課程有:中國文化概論、世界文化概論、文化學導論、管理學原理、等幾十門課,形成了三個結合的復合型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文管(管理)結合;中外結合;古今結合。該專業課程有主幹基礎課19門,指定選修課8門,任意選修課16門,形成理論、知識、能力培養三個層次。文化管理作為新專業,在注重選用面向21世紀新教材的同時,還著手編寫並初步完成了《世界主要文化傳統》、《人類文化與研究導論》、《西方文化概論》、《文化學概論》等教材。其中《中國文化概論》已出版,並被列為全國高等自學考試指定教材。
學院的課程改革研究獲教育部師范司面向21世紀教改立項項目,並獲湖北省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學院承擔了教育部教改研究項目3項,省教改研究項目 3 項,學校教改研究項目4 項。學院承擔了教育部高教司資助的網路課程《中國近現代史》的課件製作任務。
學院重視教材的採用和編寫。學院著手進行通史教材建設,教師編寫了《中國通史》(三冊)、《世界通史》(三冊),已成稿四冊,擬在本科教學中試用。編寫《史學論文寫作講義》。還承擔了一些教育部有關部門組織編寫的教材,如師范司組織的專升本教材《中國經濟史》、湖北省教委組織的自考教材《中國文化概論》等。《中國歷史地理論綱》已被多所兄弟院校採用。學院經常舉辦教師現代教育技能培訓,要求教師積極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
學院的教授上本科生課佔90%,正副教授上本科生課佔95.5%。馬敏、朱英、羅福惠、嚴昌洪等教授承擔了《中國近代史專題》課程,全部由博士生導師上課。《中華元典導讀》課基本上也是由熊鐵基、周國林等博士生導師來承擔。以科研為主的教師分別承擔了本科生的專業課或選修課。教學成果多次獲獎。 學生每年都涌現出先進集體和個人。8801在1991年也獲得湖北省先進班集體稱號。1991和1992年暑期,歷史系學生自願組成赴革命老區紅安社會實踐團,連續兩年獲湖北省委宣傳部、省教委、省高工委、團省委和省教育工會授予的「社會實踐先集集體」稱號。校學生會主席,本系8802班學生陶陽在1990年代表全校同學出席了全國第三次代表大會。歷史系學生多次獲全校團體冠軍。 1992年校春季運動會上,獲學生男子組總分第一名,女子組第二。1993年校春季運動會上獲學生男子組總分第二名,並打破兩項校田徑比賽的記錄。在校際比賽中,系文藝隊員獲湖北省高校文藝節目匯演一等獎。86級學生宋智獲全國星星杯小說徵文一等獎。84級學生張執浩和86級學生王敬東分別獲武漢市高校詩歌大賽獎創作一等獎和朗誦一等獎。繼95、96級基地班被評為校先進班集體以後,97級基地班在2000又被評為全國和湖北省先進班集體。
每個年級均有80%學生寫了入黨申請書。畢業班一般都有20餘名黨員。馮聖兵同學堅持資助貧困學生,獲全國三好學生標兵稱號和聯合國國際青少年消除貧困獎。他還倡辦了「聖兵愛心社」,在全校帶動了一批學生投入到愛心活動中去。
學生中涌現一批出象侯深、向靜、高相國、李勤合等科研新秀。有9項成果獲湖北省科研成果獎,有3項獲全國文科基地「史學新秀獎」。學生在《軍事歷史》、《世界民族》等刊物發表論文,有些論文還被《新華文摘》、《人大復印資料》轉載。每屆學生都涌現了一批優秀論文,其中不乏創新之作。如96級學生李文凱的畢業論文《宋代加役流法新探》在《中國史研究》2001年第1期發表。學生自辦了《文史之舟》小報和《鑒海》雜志,作為發表習作的刊物。
學院培養的本科生大多數成為中學歷史教學骨幹,有的擔任了校長,有的評為特級教師。他們經學常回校舉辦「同學會」,與歷史系有深厚的感情。 學院一直在培養碩士生與博士生。研究生開設的主要課程有:歷史文獻學理論與方法、史學史、中國思想史、中國近代史、國際關系史、國別史、當代史等。研究生中間形成濃厚的學術氛圍,強化讀書,每月定期舉辦「研究生論壇」。近代史所的論壇由博士生導師主持,研究生提交論文,完全按照國際學術研討會的模式進行報告,並由研究生對論文予以評論,然後開展熱烈的討論。每期論壇結束後,還將論文、評論及討論情況在本學科網站上登出,繼續進行討論。
學院先後培養出一批史學界的帶頭人,他們在各自的單位發揮重要作用。如中國社科院的虞和平,中山大學的桑兵,北京大學的朱慶之,山東大學的馮浩菲,哈爾濱師大的傅道斌,蘇州大學的王繼如。學院還培養了一批政府官員,如中組部秘書長李,國家環保局副局長潘岳,武漢市市長李憲生。
學院現在設有的獎學金主要有:章開沅東西方文化交流基金、野澤豐獎學金、張舜徽獎學金、余家菊獎學金、歷史文化學院愛心基金。
『叄』 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怎麼樣,怎麼聯系
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的地址
http://history.ccnu.e.cn/
好像打不開,不過還好
http://www.ccnu.e.cn/華中師范大學專的網址可屬以打開
管理員聯系方式:1號樓3樓計算機室,[email protected]
盡力了,謝謝
『肆』 華中師范大學的歷史文化學院怎麼樣
你好!歷史文化學院是華中師范大學傳統優勢學院之一。學院設有歷史系、內文化學系容、中國近代史研究所、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所、楚學研究所、道家道教研究中心、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僑務理論研究武漢基地。
學院師資力量雄厚,有教職工79人,其中教授33人(博士生導師19人),副教授20人。章開沅教授是海內外著名歷史學家、教育家,馬敏教授擔任我校校長、教育部歷史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
學院資料中心藏書20餘萬冊,中外文期刊500餘冊,文物館珍藏各類文物近3000餘件(類)。近年來,學院年均承擔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20餘項,出版學術著作、教材30多種,發表CSCI論文200餘篇。
從這些數據簡介來看,歷史文化學院是非常不錯的。
『伍』 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有哪些專業學習
來學院招收歷史學專業(源含歷史基地班、歷史教育、文化遺產與文化產業)本科生,歷史教育為師范專業,基地班、文化遺產與文化產業為非師范專業。歷史教育專業(師范)依據「研教雙優」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質、先進的教育理念、較強的學習和研究能力、扎實的專業技能的一流師資;歷史學(基地班)側重於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歷史學研究人才;歷史學(文化遺產與文化產業)側重於培養在文化遺產管理與利用、文化產業開發與創新方面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創新型、應用型、復合型專業人才。本科畢業生就業率居學校前列,考取研究生比例保持在35%以上。
『陸』 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的古老的學科
解放初有一批著名學者在歷史系任教,他們是錢基博、張舜徽、潘梓年、楊東純、王玉哲、楊希時、王凌雲等。國學大師錢基博、張舜徽等先生曾經向歷史系捐贈了一批寶貴的文物,現收藏於學校文物館。
在歷史系工作,現已退休的歷史學教授、副教授有:塗厚善、黃道立、劉繼興、高明振、黃振、閔光沛、王瑞明、吳量愷、鄒賢俊、李國祥、崔曙庭、張翼之、戴緒恭、譚克繩、蘇中立、唐文權、戴成興、董方奎、塗光久、孫玉華、向子祥、吳韞山、李雪松、羅靜蘭、周孝梅、徐策偉、李繼晟、周學根、龐子朝等。在歷史系先後工作過的同志還有丁磊華、馬志林、彭祖年、薄懷俊、朱明庭、谷武高、余顯富、黃懷玉、黃葳、章重明、周開敏、張長清、湯建英、劉玲等。在歷史系工作過,後又調出的教師有張洪、李子林、林利民、賀璋容、王昌茂、張三夕、高華平、劉筱紅、羅家祥、李建中、王奇生等。 20世紀50——70年代,歷史系培養了大批優秀學生,他們是中學的教學骨幹。文革以後,歷史系在全校率先有了碩士點和博士點,為中國史學界培養了大批新秀。歷史系還開門辦學,1981年歷史系與江漢大學聯合辦學,培養歷史學科的專科生,由歷史系制定教學計劃編寫教材,派老師去江漢大學漢陽分校教學點上課。1983年,湖北省自學考試辦公室設置歷史專業自學考試,由該系承辦培養歷史專業自學考生的任務,發給自學考生畢業證書。1983年,歷史系與農工民主黨聯合在華師辦了「中華自修大學」(歷史本科)。
1983年5月3日,教育部批文建立歷史文獻研究所,隸屬於國家教委領導下的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1984年,教育部批准建立歷史研究所,該所是辛亥革命史研究會、武昌辛亥革命研究中心的掛靠依託單位。
1996年,歷史系、歷史研究所和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所合並,聯合組建歷史文化學院。馬敏、朱英先後擔任院長。
『柒』 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的導師有哪些及其研究方向(側重世界史)
黃正柏(HUANG ZHENG-BAI),男,1949年8月生,湖北省漢川縣人,漢族,博導。1972─1975年在華中師范學院歷史版系學權習,畢業後留校任教。研究方向為德國史與國際關系史。其後先後在北京大學歷史系和國際政治系、英國愛丁堡大學歷史系、英國劍橋大學國際研究中心進修和研究。曾任華中師范大學歷史系主任和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院長。現任華中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兼任湖北省世界史學會副會長,中國世界現代史研究會常務理事暨中南地區分會副會長,中國德國史研究會常務理事兼秘書長,中國國際關系學會理事,中國第二次世界大戰研究會理事。承擔世界現當代史、德國現當代史、國際關系史、英語歷史文選等課程的教學。
『捌』 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的介紹
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是我校傳統優勢學院之一。學院現有兩系(歷專史系、文化學系)、四所屬(中國近代史研究所、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所、楚學研究所、文化產業研究所)。歷史學專業為國家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博士後流動站、一級學科博士點授予單位,中國近代史研究所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近現代史為全國高等學校重點學科,中國歷史文獻學為湖北省高等學校重點學科。
『玖』 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的科研與對外交流
學院積極開展與國內外高校及科研單位的學術交流活動:先後主辦了「社會轉型與文化變遷」等國際性學術會議,舉辦「道教文化講習班」。學院邀請日本、韓國、美國等國多名學者以及港台學者來院訪學並講課。教師到外校作兼職教授有十餘人。舉辦歷史文化講壇50多次,在全校乃至武漢地區有一定的影響。學院長期開展以教師讀書會活動和研究生讀書會活動,在省內大學和校內有很好的聲譽。
學院的辦公室和教室在2002年作了全面的維修。學院有兩個多媒體教室。學院建立了4個計算機室,擁有電腦100台以上。在1201教室和1204教室裝備了多媒體教學平台。院文物室展出文物4000餘件。
資料中心有四個資料室,面積500多平方米。擁有中文專業圖書15萬余冊、外文圖書0.3萬冊,中外文報刊350 多種。其中,歷史所的中國近現代史資料較為齊全,吸引了國內外許多學者前來查閱。。
學院重視黨的建設,黨總支多次評為先進單位。胡年珍、聶耀華、寇富安多次被評為學校或省里的優秀工作者。章開沅教授1988年4月12日榮獲全國總工會頒發的「五一勞動獎章」。1992年3月29日歷史研究所朱瑛獲霍英東教育基金會第三次高等院校研究類青年教師獎,這是本屆唯一的一項歷史獎獲得者。馬敏、朱英先後評為教育部先進工作者。
在校慶百年之際,我院教師正以飽滿的熱情建設學院。擬在十五期間力爭將來每年招收歷史學本科生150人,文化學50人。招收碩士生100人、博士生50人。爭取辦古典文獻本科或國學實驗班。擬在2005年本科考研率要達到百分之五十。我們要培養一批高水平的研究人才,奉獻一批高水平的學術成果,造就5—6名在國內外有影響的歷史學家,要辦好兩個「基地」,辦好國家級重點學科,要建設歷史學一級博士點和歷史學博士後流動站,要把學院辦成國內一流的、在世界上有一定知名度的學院。
『拾』 請問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研好考嗎
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開設的專業就是歷史學,涉及的方向就是中國古代史、專中國近代史屬、世界史等,至於好不好考那得看你的個人能力如何,歷史學不是熱門專業,所以報考的人不會很多,不過錄取名額也比較少,所以還是有一定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