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歷史
史前時代
啟蒙時代
先秦時代
夏商周三代
秦漢時代
公元前221年,秦並其他六國後統一了中國主體部分,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君主統治國 秦始皇家,定都咸陽(今西安附近)。由於秦王贏政[1][2]自認「功蓋三皇,德過五帝」,於是改用皇帝稱號,自封始皇帝,人稱秦始皇,傳位後的皇帝稱二世,直至千世萬世。他對國家進行了許多項改革,包括了中央集權(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的確立,取代了周朝的諸侯分封制;統一了文字,方便官方行文;統一度量衡,便於工程上的計算。秦始皇還大力修築馳道和直道,並連接了戰國時趙國、燕國和秦國的北面圍城,築成了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以抵禦北方來自匈奴,東胡等游牧民族的侵襲。秦始皇推崇法治,重用法家的李斯作為丞相,並聽其意見,下令焚書坑儒,收繳天下兵器,役使七十萬人修築阿房宮以及自己的陵墓——包括兵馬俑等。
前210年,秦始皇病死於出巡途中,胡亥(即秦二世)與趙高合謀殺害太子扶蘇,胡亥即位。但十個月後,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起義,包括六國遺臣等野心家乘勢作亂,前206年劉邦圍攻咸陽,秦王子嬰自縛出城投降,秦亡。此後,漢王劉邦與西楚霸王項羽展開了爭奪天下的楚漢戰爭。 前202年十二月,項羽被漢軍圍困於垓下(今安徽靈壁),四面楚歌。項羽在烏江自刎而死。楚漢之爭至此結束。漢高祖劉邦登基,定都長安(今陝西西安),西漢開始。由於漢高祖目睹秦朝因嚴刑峻法、賦役繁重而速亡。所以即位後輕徭薄賦,使人民得以休養生息。到了漢武帝時,西漢到達鼎盛。並與羅馬,安息(帕提亞),貴霜並稱為四大帝國。漢武帝接受主父偃的提議實行推恩令,徹底削弱了封國勢力,強化監察制度,實現中央集權;他派遣衛青、霍去病、李廣等大將北伐,成功地擊潰了匈奴控制了西域,還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開拓了著名的絲綢之路,發展了對外貿易,使中國真正了解了外面的世界,促進中西文化交流。儒家學說也被確立為官方的主流意識形態,成為了占統治地位的思想。其他藝術與文化也蒸蒸日上。同時期還出現了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的巨著——《史記》,同時這時的中國出現造紙術,大大推動了文化發展。
西漢 漢平帝(劉衎(liu kan),公元前9年-公元6年2月3日)公歷紀元開始
西漢發展到了一世紀左右開始逐漸衰敗。公元9年,外戚王莽奪取漢平帝政權,宣布進行一系列的改革,改國號為新。然而這些改革卻往往不切實際,最終導致農民紛紛起義。公元25年劉秀復辟了漢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而他就是漢光武帝。東漢的發展延續了西漢的傳統,此時出現了天文學家張衡。編輯中國第一本斷代史《漢書》的班固,重新開辟絲綢之路的班超,改進造紙技術的蔡倫,漢的文化吸取了秦的教訓,顯得相當開明,當時佛教通過西域到達中國,在河南洛陽修建了中國的第一座佛教寺廟——白馬寺,佛教正式傳入中國。
編輯本段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代
東漢中後期,宦官和外戚長期爭權,在黃巾起義的打擊下,到了公元二世紀左右時再度衰敗,196年曹操 魏武帝曹操控制了東漢朝廷,把漢獻帝迎至許都,「挾天子以令諸侯」,220年,曹操逝世,長子曹丕廢漢獻帝立,建立魏國,定都洛陽,同時尚有劉氏的蜀漢定都成都和孫氏的吳定都建業(今南京),歷史進入了三國時期。
263年,魏權臣司馬昭派兵滅蜀漢。266年,司馬昭之子司馬炎稱帝,建立晉朝,定都洛陽。280年三國歸晉,再度統一。290年晉武帝死後不到一年,十六年的朝廷權力斗爭開始,史稱「八王之亂」。與此同時,中原周邊的五個游牧民族(匈奴、鮮卑、羌、氐、羯)與各地流民起來反晉,史稱五胡亂華。這些游牧民族紛紛建立自己的國家,從304年到409年,北部中國陸陸續續有多個國家建立,包括了成漢、前趙、後趙、前燕、前涼、前秦、後秦、後燕、西秦、後涼、北涼、南涼、南燕、西涼、夏和北燕,史稱十六國。
自東漢後期開始,為躲避戰亂,北方的漢族人民大量遷居南方,造成經濟重心開始南移;晉朝南遷,建都建康(今江蘇南京),歷史上稱此前為西晉,南遷後為東晉。最後,拓跋鮮卑統一北方,建立北朝的第一個王朝——北魏,形成了南北朝的對立。南朝經歷了宋、齊、梁、陳的更替,而北朝則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南北朝時期是佛教十分盛行的時期,西方的佛教大師絡繹不絕地來到中國,許多佛經被翻譯成漢文。
編輯本段
隋唐時代
梗概
581年,楊堅(曾經名為普六茹堅)取代北周建立了隋朝,定都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附近),隋朝是五胡亂華後漢族在北方重新建立的大一統王朝,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長達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中國歷經了三百多年的戰亂分裂之後再度實現了統一。大隋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朝代之一,隋朝在政治上確立了重要的制度——三省六部制,創建了影響深遠的科舉制度,改革律令;在軍事上繼續推行和改革府兵制度;在經濟上,一方面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另一方面則採取了「大索貌閱」和「輸籍定樣」等措施,以增加政府收入。隋朝還興修了舉世聞名的大運河,鞏固了中央對東南地區的統治,加強了南北經濟、文化的聯系。
唐太宗·李世民(598~649 )618年,唐高祖李淵建立了唐朝,它是中國歷史上延續時間最長的朝代之一。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唐朝開始進入鼎盛時期,史稱貞觀之治。長安(今陝西西安市)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唐朝文明也是當時最發達的文明。高宗李治之妻武則天遷都洛陽,並稱帝,成為中國史上唯一承認的女皇帝,改國號周,並定佛教為國教,廣修佛寺,大興土木。隋朝開創的科舉制是當時比較科學與公平的人材選拔制度。唐王朝與許多鄰國發展了良好的關系,文成公主嫁到吐蕃,帶去了大批絲織品和手工藝品。日本則不斷派遣使節、學問僧和留學生到中國。唐朝的文化也處於鼎盛,特別是詩文得到較大的發展,還編撰了許多紀傳體史書。唐代涌現出許多偉大的文學家,例如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以及散文家韓愈、柳宗元。唐代的佛教是最興盛的宗教,玄奘曾赴天竺取經,回國後譯成1335卷的經文,並於西安修建了大雁塔以存放佛經。唐朝前期對宗教採取寬容政策,佛教外,道教、摩尼教(Manicheism)、景教和伊斯蘭教等也得到了廣泛傳播。這一切都在李世民的曾孫唐玄宗李隆基統治時期達到頂峰,史稱開元盛世。然而在755年,爆發了安史之亂,唐朝由此開始走向衰落。
875年,黃巢起義爆發。起義最終被鎮壓,但唐朝中央政府也徹底失去了地方軍閥的控制。907年軍閥朱溫(朱全忠)篡唐,建立後梁。地方藩鎮勢力也紛紛自行割據一方,形成了五代十國的混亂局面。
貞觀之治
中國歷史發展到了唐代,有文字記載的文明歷程已經走過了近三千年。而夾雜著經營、典制、天道等各種因素的政權更迭從歷史的軌跡上看,又呈現出跟自然四季相交替極為相似,又極明顯的「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性,這也是中華文明在人類文明中絕無僅有的表象之一。分析出現這種「周期律」的內在因素,古今中外各家各派的大師學者均提出了各種不同的學說或理論,他們也制定了許多根治這種王朝興衰絕症的有效措施,但從總體效果上來看,人的智慧與典制的力量,顯然還是沒有勝過天道循環的力量,各代王朝在繼續沿著起起落落、興興衰衰的老路子前進,沒有根本性的改觀。如果又把相對短期的王朝興衰放到更長期的進程中看,從春秋五霸以後,以八百年左右為一個長周期,又分別有五百年分裂,三百年統一的大趨勢。第一個長周期,可以從春秋稱霸興起直至東漢黃巾大起義。春秋稱霸的興起直接導源於鄭庄公公元前722年登位)挑戰周王朝的正統地位,直至秦始皇統一中國(公元前221年),這期間的春秋戰國之亂正好五百年,隨之而來的是秦王朝短暫統一與秦末農民大起義,以及此後強盛的漢王朝統一中華三百多年。第二個長周期,從東漢末年軍閥興起直至唐末農民大起義。東漢末年黃巾大起義,引發了軍閥董卓(公元189年領兵入洛陽)對漢王朝中央權力的挑戰,此後中國處於頻繁戰亂與大分裂之中,經歷了三國兩晉五胡十六國南北朝,直至隋文帝滅亡南方陳國(公元589年)。隋王朝建國跟秦王朝建國極為相似,在農民大起義的沖擊下二世而亡,這又是近五百年的大戰亂與大分裂。接下來就是輝煌燦爛的唐王朝了,唐王朝統一中華也近三百年。
編輯本段
宋代歷史
經過了五十多年的紛爭後,960年北宋建立後控制了中國大部分地區,但是燕雲十六州(幽雲十六州)在北方契丹族立 的遼朝手中(五代中的後晉太祖「兒皇帝」石敬瑭所獻),河西走廊被黨項族建立的西夏趁中原內亂占據。北宋雖然曾出兵討伐遼和西夏,但是均以失敗告終,木已成舟,無可奈何,不得不向日益強大的遼和西夏交納歲幣。北宋晚期發生了分別以王安石、司馬光為首的新舊黨爭,增加了社會的不安。到了1125年松花江流域女真族建立的金國勢力逐漸強大,1125年,金國滅遼。金國隨即開始進攻積弱的北宋,1127年(靖康元年)金國攻破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莊周的故鄉),俘虜三千多皇族,其中包括了當時的皇帝宋欽宗和太上皇宋徽宗,因為欽宗其時的年號為靖康,史稱靖康之恥,北宋滅亡。同年宋欽宗的弟弟趙構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皇位,定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史稱南宋,偏安江南。 宋太祖 趙匡胤此後金與南宋多次交戰,但兩方都未有大的突破。直到1234年,蒙古與南宋聯合滅金。隨即蒙古與南宋對抗,經歷了空前絕後的大規模血腥戰爭(如襄樊之戰、釣魚城之戰)。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元軍於1279年與南宋進行了崖山海戰,8歲的小皇帝趙昺被陸秀夫背著以身殉國慘烈地跳海而死。崖山海戰以元朝的勝利告終,南宋隨之滅亡。
北宋時期中國出現印刷術和火葯。當時中國經濟發達,中國海上貿易十分興盛,福建泉州一帶成為繁華的港口,中國當時的經濟總量佔世界的一半,財政收入超過一億兩白銀,首都開封和杭州人口達到100萬人和120萬人,相對當時佛羅倫薩和巴黎十幾萬人來講確實是十分繁華,各國商人雲集,文化也極盛,出現了程頤、朱熹等理學家,提倡三從四德。與唐詩並駕齊驅的宋詞,有蘇軾等詞文優秀的詞人,出現了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女詞人李清照,社會文化發達,出現了白蛇傳、梁祝等浪漫愛情傳說。
編輯本段
蒙元時代
元朝建立後,一方面吸收了許多中原文化,以中原的統治機構和方式來統治,並大力宣傳朱熹一派的理論(即程朱理學),使得程朱理學成為元朝(以及明朝清朝)的官方思想,另一方面實行了民族等級制度,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包括原西夏統治區以及來自西域、中亞等地的人口;第三等是金人,包括原金統治區的契丹、女真等族人;第四等是「南人」,包括原南宋統治區的漢族和其他族人。這種民族制度導致漢族的不滿,許多漢族人將元朝視為外來政權,並發動多次反抗。元朝政府除了傳統的農業外,也比較重視商業。元朝首都大都十分繁華,來自世界各國的商人雲集。在文化上,則出現了與唐詩、宋詞並稱的元曲,涌現出諸如關漢卿、馬致遠、王實甫等著名作曲家。與大多數中國封建王朝相比較,蒙元時期思想文化觀念有兩個特點是十分顯著的:其一是兼容,其二是「不尚虛文」。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元朝的文化環境表現出兼容務實的特徵。 成吉思汗大元王朝的文化兼容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它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唯一沒有從官方角度提出「避諱」制度的王朝;它是中國封建歷史上思想文化禁錮制度最少的王朝之一,兼容的文化氛圍為中國文化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中國「戲劇史和文學史上的重大事件」——元曲(散曲和雜劇)就是在此環境下形成的。今人把元曲與唐詩、宋詞並列,視之為中國文化的瑰寶。一些學者認為元曲之所以在元代誕生並繁榮,主要得益於元代北方少數民族倫理道德的影響和文化政策的寬松,「使得社會思想能夠較多地擺脫傳統規范的束縛」自由創作。
儒家文化的社會地位進一步提高。孔子在元代被封為「大成至聖文宣王」,使其美譽達到無以復加的程度。孟子等歷代名儒也獲得了崇高的封號;元朝在中國歷史上首次專門設立「儒戶」階層,保護知識分子,「願充生徒者,與免一身雜役」。元代的民眾普及教育超過了前代,書院達到400餘所,州縣學校的數量最高時達到24400餘所。對元代儒家文化的發展,陳垣先生是這樣評價的:「以論元朝,為時不過百年。……若由漢高、唐太論起,而截至漢唐得國之百年,以及由清世祖論起,而截至乾隆二十年以前,而不計乾隆二十年以後,則漢、唐、清學術之盛,豈過元時!」在人才選拔上強調才幹,而不單純是「以文取勝」;一些關乎國計民生的科學文化在政府的扶持下也得到了快速發展:由政府組織的一系列大規模的天文實測活動,使中國在很多天文學領域處於世界先進水平(如黃道夾角的科學數據、星辰的數量、歷法等);在地理學方面,《大元一統志》開中國官修地理總志之先河,也是中國古代史上篇幅最大的一部官修地理志書;元代編修的方誌達到160種,數量超過了宋代;元政府還組織了中國歷史上首次對黃河河源的實地科考;在農業技術及農學普及方面,南北東西農作物廣泛交流,各地農業技術(如生產工具)取長補短,棉花種植在元代得到全面推廣,很多農作物得到普及。政府加強了農業科技的總結和普及工作,司農司編輯的《農桑輯要》是中國古代政府編行的最早的、指導全國農業生產的綜合性農書,魯明善的《農桑衣食撮要》是中國月令體農書中最古的一部,王禎的《農書》是中國第一部對全國農業進行系統研究的農書;在宋代發明活字印刷術的基礎上,元代發明了金屬活字、轉輪排字法和套色印刷術。此外,元政權對醫學、造船業、陶瓷製造和水利也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元朝以及四大汗國等政權的產生,世界文明史由此進入了新的時代。如果從中國文化史角度觀察,蒙元王朝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促進了中國的國際化。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對外影響最大的王朝是唐朝和元朝。但是,如果從對外影響范圍、往來國家數量和國際地位角度比較,唐朝與元朝是無法比擬的。優惠的通商政策、通暢的商路、富庶的國度、美麗的傳說,使元朝對西方和阿拉伯世界的社會各界形成了巨大的吸引力。上都、大都、杭州、泉州、廣州已具有國際化都市的色彩,他們當中的部分人長期旅居中國,有些人還擔任政府官員。據統計,這些人分別來自波斯、伊拉克、阿速、康里、敘利亞、摩洛哥、高麗、不丹、尼泊爾、印度、波蘭、匈牙利、俄羅斯、英國、法國、義大利、亞美尼亞、亞塞拜然、阿富汗等國。歸國後一些人記錄了他們在中國的見聞。正是這些游記,使西方人第一次較全面地掌握了中國和東方的信息,一個文明和富庶的中國真實地展示在世界面前。這些信息改變了歐洲人對世界的理解和認識。學術界普遍認為,馬可波羅等人的著作對大航海時代的到來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
開創了古代中西文化交流最繁榮的時代。元朝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進行經貿往來的國家和地區由宋代的50多個增加到140多個。海路到達非洲海岸,陸路往來直抵西歐,統一的環境為國際間、地區間的交往創造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條件,史稱「適千里者,如在戶庭;之萬里者,如出鄰家」。在大量阿拉伯人、歐洲人湧向東方的同時,中國人的視野也更加開闊,耳目所親見,傳說之事,則不載焉」。該書記錄了數百個地名,以及各地的山川險要、氣候物產、人物風俗,與我國的經濟、文化交往情況等等,多屬前人未載內容。類似的文獻還有《西遊記》、《西遊錄》、《北使記》、《西使記》、《真臘風土記》、《異域志》等,反映了元代中國人對外部世界的新認識和開闊的文化視野。
中西經濟文化交流的空前繁榮,使不同地區、國家和地區間的經濟文化雙向交流加速。中國的火葯、指南針、印刷技術傳入阿拉伯和歐洲,推進了這些地區的文明進程。阿拉伯的醫學、天文學、農業技術,歐洲的數學、金屬工藝,南亞的雕塑藝術等傳入中國,促進了中國古代文化的豐富和發展。元代中西文化交流信息量之大、傳播范圍之廣、對未來歷史影響之大,都是人類歷史上空前的。可以說,中西方文明成就第一次出現了全方位共享的局面。
編輯本段
明朝時代
1368年,朱元璋領導的農民起義推翻元朝在中原的統治,建立了自胡元敗法以來新開辟天地的一統朝代——明朝。建都南京。法理變異時代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於1421年遷都北京,歷史進入一個法理疑惑的打著朱氏明朝的旗號的「全盛」時期。1405年,明成祖任命鄭和 奉命七次下西洋,曾經到達印度洋、東南亞及非洲等地。文化上則出現了王守仁、李贄等思想家,以及《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和《金瓶梅》等長篇小說。 明太祖 朱元璋1449年,明英宗於北伐瓦剌時戰敗俘,50萬明軍全軍覆沒,史稱土木堡之變。但是,明朝在極短的時間內重新崛起,又出現了「弘治盛世」,明朝是一個非常開放的朝代,明朝火器世界一流,曾一度超過歐洲。明中期張居正變法強大了明朝,明神宗時候,明朝的經濟發展到了頂峰。1627年,明末農民大起義爆發。1644年,起義首領李自成攻克北京,明思宗朱由檢自縊,清軍入關。南方大臣先後擁護福王朱由崧(弘光)、唐王朱聿鍵(隆武)、桂王朱由榔(永曆)為帝,史稱南明,最終因實力不足及政治內斗為清朝所滅。
編輯本段
滿清時代
明朝晚期,居住在東北地區的滿族開始興盛起來,於1644年入關,自李自成攻克北京後不久,驅逐李自成,進入北京,建立了清朝,當時明朝舊臣鄭成功南撤到台灣島,並驅逐了那裡的荷蘭殖民者,後來被清朝軍隊攻下。清朝在之後的半個世紀還攻打並佔領許多地區,例如新疆、西藏、蒙古以及台灣。康熙年間,清廷還與沙俄在黑龍江地區發生戰爭,最終於1689年簽訂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條約——《中俄尼布楚條約》。清朝統治者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使中國在歷史上落後了。 清聖祖 愛新覺羅·玄燁到了19世紀初,清朝已經走向衰落,在嘉慶年間先後爆發白蓮教、天理教的大規模起義。與此同時海 上國英國、荷蘭與葡萄牙等紛紛開始強制與中國進行貿易。1787年,英國商人開始向華輸入鴉片,導致中國的國際貿易由順差變為巨額逆差。清廷於1815年頒布搜查洋船鴉片章程,然而英商無視禁令依然走私大量鴉片,道光皇帝於1838年派林則徐赴廣州禁煙。1839年6月,將237萬多斤鴉片在虎門銷毀,史稱虎門銷煙。英國政府因此於1840年6月發動鴉片戰爭。1842年,英軍進入長江,切斷江南對北京的物資供應,於是清廷求和,《南京條約》簽署,除在東南沿海開放上海等5個通商口岸之外,還割讓香港島,這是近代中國與帝國主義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主權受到破壞。一般中國大陸史學界認為這是中國近代史的開始。
與此同時中國國內反抗清朝的斗爭再度興起。1851年至1864年間,受到基督教影響的秀才洪秀全建立拜上帝會,在廣西桂平縣武裝發動金田起義並創建了太平天國。太平天國曾經一度佔領南方18個省份,並定都天京(今南京),建立政教合一的中央政權。同一時期其它的運動還有天地會、捻軍、上海小刀會起義、甘肅回民起義等。這些反抗清朝的斗爭直到1860年代中期才基本平息下來。
19世紀後期,英、法、俄、日等多次侵入中國,強迫中國與之簽定不平等條約。1860年,英法聯軍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侵入北京,掠奪並燒毀皇家園林圓明園,隨後與清廷簽定《北京條約》,新開放長江沿岸和北方沿海的通商口岸。俄國則通過《璦琿條約》、中俄《北京條約》和《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割去中國東北和西北14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1895年,中國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戰敗後,與日本簽定《馬關條約》,賠償日本2億兩白銀,並割讓遼東半島、台灣、澎湖列島給日本。
為了增強國力並鞏固國防,清朝自1860年代開始推行洋務運動,國力有所恢復,並一度出現了同治中興的局面。1877年清軍收復新疆,1881年通過《伊犁條約》清軍收復被沙俄佔據多年的伊犁。中法戰爭後清朝還建立了當時號稱所謂亞洲第一、世界第六的近代海軍艦隊—北洋水師。甲午戰爭時期,李鴻章受命,作為全權大臣赴日本議和。盡管行前清廷已授予李鴻章割地賠款的全權,但他仍期望「爭得一分有一分之益」,與日方代表反復辯論。在第三次談判後,李鴻章於會住處的路上遇刺,世界輿論嘩然,日方因此在和談條件上稍有收斂。三月十六日,李鴻章傷稍愈,雙方第四次談判,日方對中國賠款2億兩白銀(原本是3億兩),割讓遼東半島及台灣澎湖等要求表示不再讓步,日方和談代表伊藤博文謂,李鴻章面前「但有允與不允兩句話而已」。事後日方繼以增兵再戰進行恫嚇。李鴻章等連發電報請示,光緒皇帝同意簽約,命令「即遵前旨與之定約」。二十三日,《馬關條約》簽字。
馬關條約簽訂後,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康有為等發動公車上書,掀起維新變法的高潮。李鴻章雖然也視馬關簽約為奇恥大辱,發誓終生不再履日地,並傾向變法。但在「國人皆曰可殺」的洶洶輿論下,成了清廷的替罪羊。甲午戰後,李鴻章被解除了位居25年之久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職務,投置閑散。
1899年,義和團運動爆發,以「扶清滅洋」為宗旨並在慈禧太後默許下開始圍攻外國駐北京使館。於是,各國以解救駐京使館人員的名義侵入中國,史稱八國聯軍。1901年,清政府被迫與各國簽定辛丑條約,賠款4.5億兩白銀,分39年還清(本息合計9.8億兩),同時從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由各國派兵駐扎,開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區,國人不得入內等。
編輯本段
20世紀至21世紀
Ⅱ 中國高速鐵路的發展歷程
1、預備階段
1998年5月,廣深鐵路電氣化提速改造完成,設計最高時速為200公里,為了研究通過擺式列車在中國鐵路既有線實現提速至高速鐵路的可行性,同年8月廣深鐵路率先使用向瑞典租賃的X2000擺式高速動車組。
由於全線採用了眾多達到1990年代國際先進水平的技術和設備,因此當時廣深鐵路被視為中國由既有線改造踏入快速鐵路和高速鐵路的開端。
2、過渡階段
中國鐵路高速化的過渡始於1999年興建的秦沈客運專線,全長404公里,本線於2003年開通運營。秦沈客運專線是中國鐵路第一條客運專線,全長404公里,是中國鐵路步入高速化的起點、中國鐵路的里程碑式的建設線路,也是我國「八縱八橫」高速鐵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
3、快速鐵路
2004年1月——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並原則通過歷史上第一個《中長期鐵路網規劃》,以大氣魄繪就了超過1.2萬公里「四縱四橫」快速客運專線網。同年,中國在廣深鐵路首次開行時速達160公里的國產快速旅客列車。廣深鐵路被譽為中國快速鐵路成長、成熟的「試驗田」。
4、走出國門
中國高鐵具有三大優勢:技術先進、安全可靠;價格低、性價比高;運營經驗豐富,中國每建設一條鐵路其標准至少保證二十年不落後。
(2)中國鐵路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八縱八橫" 是中國高速鐵路網路的中長期鐵路網規劃。2016年7月,國家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部、中國鐵路總公司聯合發布了《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勾畫了新時期「八縱八橫」高速鐵路網的宏大藍圖。
「八縱」通道包括沿海通道、京滬通道、京港(台)通道、京哈~京港澳通道、呼南通道、京昆通道、包(銀)海通道、蘭(西)廣通道。
「八橫」通道包括綏滿通道、京蘭通道、青銀通道、陸橋通道、沿江通道、滬昆通道、廈渝通道、廣昆通道。
Ⅲ 京廣線歷史文化名城有哪些
北京、保定市、正定縣、邯鄲、安陽、鄭州、許昌、武漢、隨州市、赤壁、
岳陽、長沙、韶關、廣州
Ⅳ 哪個火車站可到全國各省,被稱為中國鐵路的心臟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不僅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改善,我們國家如今在國際上的地位也不斷提高了,一躍成為世界上的第二大經濟體。尤其是我國的高鐵事業,更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不過,大家知道被譽為我國鐵路的“心臟”是在哪個城市嗎?北京?還是上海?或者是廣州?
Ⅳ 怎樣展示火車歷史文化
1、一百五十年前,鐵路被清人視為破壞風水的「奇技淫巧」。而如今,「國民經濟命脈」展開了史無前例的跨越式發展。從0.5公里的「展示鐵路」到「八縱八橫」的鐵路交通網構建完畢,從「龍號」機車到時速350公里的高速列車,中國鐵路發展史,見證了一個國家百年巨變。
2、19世紀,中國繼日本及印度之後成為第三個修建鐵路的亞洲國家。1875年,英國在上海鋪設了14.5公里長的吳淞鐵路,成為中國第一條營運鐵路。第一次見到火車的中國人對這一新興事物充滿恐懼。盡管如此,受「師夷長技以治夷」思想影響的「洋務派」清政府官員還是被迫接受了鐵路,於1881年建造了第一條清政府主張興建的官辦鐵路:唐胥鐵路。圖為吳淞鐵路(上)與唐胥鐵路(下)
3、中國第一輛火車是當時唐胥鐵路總工程師的夫人仿照英國著名的蒸汽機車「火箭號」而造成的,並把它命名為「中國火箭號」。因為中國工人在機車兩側各刻一條龍,於是把它叫做「龍號」機車。
4、八國聯軍入侵之後,國內要求保衛路權、自修鐵路的呼聲越來越大,清政府終於決定自行興建第一條完全由中國人自行設計施工的鐵路——京張鐵路。該鐵路由鐵路工程專家詹天佑主持設計建造。圖為京張鐵路修成時,詹天佑(車前右第三人)與同事合影。
5、圖為詹天佑設計的京張鐵路。作為京張鐵路總工程師,詹天佑創造性地運用了「人」字型鐵路,使火車能在山區陡坡通行。
6、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鐵路國有」政策,將已經私有化的川漢、粵漢鐵路收歸國有。此舉招致了四川各階層的反對,由此掀起了聲勢浩大的保路運動。10月10日,湖廣地區革命黨人乘清政府派軍前往四川鎮壓起義造成武漢兵力不足的機會,發動了武昌起義,促使中華民國的成立,結束了封建帝制。
7、1912年,中華民國宣告成立。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提出了宏偉全面的鐵路建設計劃,設計了連通全國的3條主要干線,總長20萬公里。在此後的《實業計劃》「第四計劃」中,孫中山又進一步周密化,設計了5條貫通全國的鐵路大幹線,細分為中央鐵路系統、東南鐵路系統、擴張西北鐵路系統等。
8、民國時期,中日蘇三國在東北圍繞中東鐵路的權益爭奪,也從另外一面顯現了中國鐵路發展的曲折。中東鐵路原是由沙俄在中國東北境內修築的一段鐵路。該鐵路最早由俄國控制,1922年蘇聯成立後改為中蘇共管。1929年張學良試圖用武力強行收回中東鐵路,結果東北軍敗給了蘇聯紅軍。30年代,日本侵入東北後,蘇聯很快就將該鐵路賣給了滿洲國。1945年後,蘇聯重新獲得了控制權,並在解放後將其移交給了中國政府。
9、1937年,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座雙層鐵路、公路兩用橋錢塘江大橋落成。錢江大橋橫跨錢塘江,是連接滬杭甬、浙贛鐵路的交通要道。該橋由當代橋梁專家茅以升博士設計建造。然而竣工不到2個月,杭州城被日軍攻陷。為了切斷交通樞紐,茅以升不得不親手炸毀這座耗時3年完工的大橋。因為民國時期頻繁的戰亂和外部勢力影響,中國鐵路在這一時期一直發展緩慢。
10、1950年代初,新中國政府決定填補西部地區的鐵路空白,開始建設成都到重慶的成渝鐵路,1950年6月開工建設,1952年6月通車,成為解放後修建的第一條鐵路。圖為1953年7月30日,成渝鐵路建成通車。
11、寶成鐵路北起陝西省寶雞,南行達四川省成都,與成渝、成昆兩線銜接,全長669公里,是溝通西北與西南的第一條鐵路干線。也是突破「蜀道難」的第一條鐵路。寶成鐵路於1952年7月1日在成都動工,1958年建成通車,1975年7月完成鐵路電氣化工程改造,成為全國第一條電氣化鐵路。
12、成昆鐵路自四川省成都至雲南省昆明,全長1100公里,原為國防三線建設的重點工程,1958年7月動工,在修了61公里後停建。1964年8月復工,「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又一度停工,1970年7月1日全程貫通。成昆鐵路工程的艱巨浩大,舉世罕見。全線橋隧總延長占線路長度41.6%。有些地段找不到地方設置車站,不得不將站線建在橋樑上或隧道內,在全線122個車站中,這類車站就有41個。這個艱巨宏偉的工程,榮獲國家頒發的「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圖中火車正在穿越成昆鐵路全線最長隧道,海拔最高的隧道——沙木拉達隧道
13、由於成昆鐵路工程異常艱巨以及當時的施工條件限制,大量鐵道兵在建設時期犧牲在工地。關於犧牲的鐵道兵人數,各種資料數目不一,迄今也沒有權威的統計資料。但是至今仍然可以在成昆鐵路沿線看到很多烈士陵園。
14、隴海鐵路是中國一條從江蘇連雲港通往甘肅蘭州的鐵路干線,於1905年起動工,經過四十餘年的分段建設,至1952年全線建成,目前全長1759公里,為I級雙線電氣化線路。隴海鐵路是貫穿中國東、中、西部最主要的鐵路干線,也是從太平洋邊的中國連雲港至大西洋邊的荷蘭鹿特丹的新亞歐大陸橋的重要組成部分。圖為1978年一列貨運列車喘著粗氣馳出寶雞,踏上寶雞峽的錦漢大橋。
15、大秦鐵路建於1985-1997年,是中國唯一一條煤炭運輸專線鐵路,也是中國第一條重載單元鐵路。鐵路自山西省大同市至河北省秦皇島市,縱貫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全長653千米,平均不到15分鍾,就有一列運煤列車呼嘯而過,將上萬噸煤炭運至數百公里之外的秦皇島港裝船南運。圖為賓士在大秦鐵路上,長達2公里以上的萬噸載重列車。
16、京九鐵路,又稱京九線,是一條從北京通往廣東深圳的鐵路,起於北京西站、至深圳站,再經香港境內的東鐵線,終至九龍(紅磡)站。1994年京九鐵路各段開始動工,1996年9月1日京九鐵路提前實現全線開通。圖為1996年9月1日從北京開往深圳的105次列車,第一次開進井岡山站時,當地情緒非常激動的民眾。
17、2003年10月12日, 秦沈鐵路作為中國第一條客運專線鐵路正式投入運行。專線鐵路設計時速為每小時200公里,最高時速為300公里。圖為「中國之星」電動車正在秦沈客運專線上運行,不過此後由於該車在技術上暴露了諸多不成熟之處,鐵道部在之後並沒有將「中華之星」列入發展重點。
18、2006年4月27日,上海磁懸浮結束兩年試運,正式投入營運。這是世界上首條投入商業化運營的磁懸浮列車示範線,全長29.863公里。不同於一般的地面火車,磁懸浮列車運用磁鐵「同性相斥,異性相吸」原理,使列車完全脫離軌道而懸浮行駛,成為「無輪」列車。14分鍾能來回在上海市區和浦東機場之間。
19、青藏鐵路是青海省西寧市至西藏自治區拉薩市的鐵路,全長1956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高原鐵路。中國在施工中克服了青藏高原凍土層的世界難題,於2006年7月1日順利實現了全面通車。圖為當地群眾歡迎從格爾木到西藏的「青1」次列車。
20、在2007年實行的中國鐵路第六次大提速,中國首次在各主要提速干線(如京滬線、京廣線、京哈線、膠濟線等)大規模開行時速高達200~250公里的中國鐵路高速(CRH)動車組列車,達到了目前世界上既有線提速改造的先進水平。圖為北京南站中停靠的多列動車。
21、2008年中國擁有了第一條時速超過300公里的高速鐵路——京津城際鐵路,2009年又擁有了世界上一次建成里程最長、運營速度最高的高速鐵路——武廣客運專線。2011年6月30日,京滬鐵路即將開始正式運營。截止至2011年1月,中國已建成13條高鐵線路,運營總里程達到8358公里。
22、京滬高鐵將於6月30日15時正式開通運營。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一次建設里程最長、投資最大、標准最高的高速鐵路,京滬高鐵貫通「三市四省」。
23、自1997年以來,中國鐵路經歷了六次大提速,配合高速鐵路的迅速發展,列車速度普遍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時,中國鐵路營業里程也將由目前的8萬公里達到11萬公里以上,電氣化率、復線率均達到50%以上。2009年7月1日,隨著洛湛鐵路永州至玉林段正式開通,標志著中國實現了「八縱八橫」鐵路網主骨架。到2015年,我國鐵路營業里程將達到12萬公里以上,其中高速鐵路1.6萬公里以上。以高速鐵路為骨架,總規模5萬公里的快速鐵路網將基本建成。
Ⅵ 中國的鐵路歷史(精選簡短版)
20世紀60年代中期,我國的經濟得到初步發展,對運輸的需求也逐漸增加,寶成線中至成都段的工程重新分段進行。首先來時修建的是從廣元至馬角壩綿陽段,然後建設廣元到鳳州段,最後完成綿陽成都段。1968年末,廣元馬角壩的電氣化鐵路開始動工,歷經七年的日月,於1975年7月完工通車,全程676公里,成為中國鐵路建設歷史的又一傳奇,受到社會各界的贊許。20世紀60年代中期,根據寶成線電氣化鐵路的運營經驗,和取得的經濟效益,鐵道部決定:「此後若新線建設中遇到地形復雜、輸送能力較大的情形,均採用電力機車牽引」,這種決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線路的坡度,完善隧道建設,延長站間距離,減少了較多的設施需求,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建設的投入資本。這種思路的指導下,我國鐵路部於1968年3月決定建設陽安線(陽平關—安康)和襄渝線(襄樊—安康)段,並於1973年9月和1975年9月相繼建設。1977年6月建成陽安線,成為我國第一條一次性建成的電氣化鐵路。但截止1978年,我國的電氣化鐵路建設依舊非常慢,二十年的時間僅建成寶成線和陽安線,合計僅約1000公里,平均每年修建約50公里。由於我國打破堅冰進行實驗的初試,我國的地形復雜,鐵路修建路線的坡道大、隧道多,發展才這樣緩慢,但這充分體現了我國攻克難題的堅韌和耐心。
Ⅶ 廈門鐵路文化公園有什麼歷史故事呢
隨著旅遊業的不斷發展,如今的廈門已經被接踵而至的人流所充斥,雖然這里的一景一木仍保留著老廈門風味,但想要在此尋找一處寧靜而美好之地,似乎是天方夜譚,各大旅遊景點無一不是人滿為患,徘徊其中,竟有些不知何去何從。
一路上設有涼亭,可供路人在此小憩,倚靠在木樁上,靜聽風水草動,偶然一陣大風襲來,惹得地面沙沙作響,時光被影子拉得很長很長,此情此景,才是屬於老廈門的時光。
Ⅷ 中國火車的發展
內蒙古鐵路運營總里程位居全國首位
據統計,我國鐵路樞紐約有500多個,一般為全國或者省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或工業基地和水陸聯運中心等,全國具有代表性的鐵路樞紐有:北京鐵路樞紐、石家莊鐵路樞紐、武漢鐵路樞紐、鄭州鐵路樞紐、商丘鐵路樞紐、株洲鐵路樞紐、長沙鐵路樞紐、上海鐵路樞紐、徐州鐵路樞紐、廣州鐵路樞紐、西安鐵路樞紐、蘭州鐵路樞紐、成都鐵路樞紐、重慶鐵路樞紐。
中國部分主要鐵路樞紐分析情況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以上數據來源及分析請參考於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鐵路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規劃、產業申報、產業園區規劃、產業招商引資等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