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水管的起源與發展
管道,最早起源於中國古代,用於防洪排澇系統。
那麼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中,早期的水管是什麼樣的呢?事實上,古人的智慧可以讓現代驚嘆無數次。你知道下面這個地下排水管是什麼時候的嗎?
據1979年考古發掘,從北京古城南門門道之下挖出殘長5米多的陶制排水管道三條,下面一條,其上再並列鋪兩條,管道每節長0.35-0.45米不等。經測定距現在約4000年。
2006年在西安市西郊阿房宮遺址附近驚現的戰國秦朝時的排水管道!這組陶制排水管道一節58厘米,外表繩紋,一頭粗一頭細,大頭套著小頭,東西長達到78米,南北長10米。另外在西邊還有一處18米長呈南北走向的排水管道。
通過出土的部分管道來看,此處應該是距今2000多年以前戰國秦時期的皇家宮殿建築的排水管道。
古代排水管道的起源是伴隨著城垣的形成與發展而產生的。各種排水管道的出現與發展,與當時的城垣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同古代文明的進程有著密切的關系。看看下面這個:
這是距今3300多年前的商朝,商王盤庚遷殷之後,社會秩序獲得穩定,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領域取得重大成就。這就是在安陽殷墟出土的陶制水管,其三通與直接的樣式跟當代產品幾乎一模一樣。
2010年,河南淮陽平糧台古城出土的距今4000多年的陶制排水管道在上海世博會亮相。
中國古代城市排水系統起源甚早,距今4300多年的河南淮陽平糧台古城在南門門道路土之下就發現有鋪設的陶質排水管道。這些排水系統不斷完善,在一些城市中還發現了水關(水閘)遺址,經過科學考古發掘的有廣州南越國時期的水閘遺址、北京金中都的水關遺址和北京元大都的水關遺址。
2012年,重慶寶林博物館帶著近20件藏品走進大渡口區一建築工地,為工人們做展覽。
這是一節保存完好的漢代排水管,長63厘米,一頭大一頭小,最寬處約20厘米,最窄處15厘米。壁厚約1.5厘米,管壁上還沾著泥土。據介紹,兩根排水管相接時,將小的一端插進大的一端,既可以穩固也不會漏水,古代的下水道就是這樣一節一節連接起來的。據介紹,如今室外的排水管,也是一端大一端小,沿用了古代的經驗,不過為了加固,還會套上膠圈。「從它的粗細,可以推斷當時城市的人口。」如果放到現在,可供1000人排水。
2014年,重慶永川區漢東城遺址考古發掘近日驗收,這一唐宋古城不僅出土了大量精品瓷器,而且展示出古代重慶十八驛之一的漢東驛的面貌,陶制下水管連通居民家。考古現場負責人代玉彪介紹,古城的主幹道寬約3米、用厚度約10厘米的巨石均勻平整砌成,路基由黃色黏土和鵝卵石築成,民居就臨近道路而建。房屋的柱洞、排水溝和牆體的基座等都被完整保留下來。排水溝呈長條形,是用加工規整的石板構築而車工內,可以盡可能地排水。民居內修建有直徑達10餘厘米的下水管道,都是用陶土燒制而成,連接後將屋內污水排到屋外的排水溝。代玉彪說,這里的排水系統設計非常科學,保證了位於長江邊的這座古城能夠經受住暴雨的肆虐。
重慶永川區漢東城遺址發掘出的宋朝時期遺址
2015年8月,施工人員在宜昌市老城改造獻福路拆遷工地,意外發現兩米多長的一段明清時期城市用陶制排水管。排水管已有兩三百年歷史,呈竹節狀連接。宜昌市檔案局原局長孫維玉現場查看後介紹,排水管外紋路叫「純紋」,是燒制之初刻制,排水管是宜昌善溪窯生產,主要用於古城裡大型建築物的排水。
世界現代管道始於19 世紀中葉。1859 年8 月,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打出第一口油井,1863-1865 年試用鑄管輸送原油,因漏水未能實際應用。到1895 年才生產出質地較好的鋼管。1879 年,中國用鑄鐵管從旅順市的龍引泉引水供水師營駐軍用水,這標志著引進西方供水技術的開始。
不銹鋼管在世界上有悠久的歷史,早期的主要是厚壁螺紋連接和焊接連接。由於厚壁不銹鋼管的成本造價高,雖然衛生、性能優越,但未完全符合節能的社會發展觀念,因此引發於一些專家對不銹鋼「薄壁」連接的技術研究,最終薄壁不銹鋼管最早的連接技產生於1959年瑞典,因為產品應用效果良好,很快就得到推廣,隨之發展到德國、英國、中國和台灣等地。薄壁不銹鋼管連接技術的不斷發展,保障了給排水設計所需的技術性能,並克服了厚壁不銹鋼管的高價位和螺紋連接的不穩定性。市場需求的自然發展,促進薄壁不銹鋼管普及應用,是必然的。
日本
自20世紀60年代中期,薄壁不銹鋼在日本首次應用於城市供水和污水處理,至今已成為世所公認的最佳飲用水容器材料",日本的自來水管道和建築內給水管道使用不銹鋼已經有50年的歷史了。
日本東京的自來水供水管道經歷了鍍鋅管──塑料管(PPR)和復合鋼管──薄壁不銹鋼管的發展歷程,1955年以前,普遍使用的是鍍鋅管,1955-1980年間,塑料管和不同材料的復合鋼管廣泛應用於建築物內的水管和部分室外水管,但不論是鍍鋅管還是塑料管,各種復合管,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由於其材料耐腐蝕性不佳而受到腐蝕、因外力作用(如熱脹冷縮、施工破壞等)造成的漏水現象十分普遍。為此,東京供水局經過10多年的調查研究後決定從1980年5月份開始,凡50毫米以下直徑的供水管道、管接頭、水龍頭全部採用不銹鋼材質,從而從根本上解決了漏水問題。
美國
美國紐約的供水系統自20世紀60年代起採用不銹鋼。紐約市原有的飲水配送系統老化陳舊,無法滿足需求,當局在對備選材料進行15年評估的基礎上,於1993年在城市輸水管道的大口徑立柱管和其他管道建設中均大規模地採用了304L不銹鋼,其目標是建立一套使用壽命長達100年的系統。華盛頓地區供水管網改造,也採用了不銹鋼水管,當局考慮的出發點是整個壽命期的成本,與其他材料相比,不銹鋼在整個壽命期內的總成本是最低的。利用不銹鋼的耐腐蝕耐磨損長壽命的特點,以期降低管網的維護和更換費用。
義大利
自1995年起,義大利各城市普遍採用一種不挖溝技術,將原輸水主管道更換成不銹鋼管道。經驗表明:不銹鋼管道耐腐蝕、強度高,能夠耐地面下沉和地震,壽命至少為70年,比塑料管等代用管材更經濟。
瑞典
瑞典Karlskoga市經過10年試驗,球墨鑄鐵和PVC埋地供水主管道已經全部換成316不銹鋼管道。
英國
英國的醫院(蘇格蘭)過去採用的是銅水管,但蘇格蘭偏軟的水質導致銅水管的腐蝕和失效,政府花費了巨資研究失效的原因和解決方案,現已將冷熱水管道由原來的銅水管全部更換成不銹鋼水管和接頭。
馬來西亞
自1997年來馬來西亞水務當局與水工業各方合作,起草了供水系統使用不銹鋼焊管和不銹鋼管件的標准規范。2001年4月,馬來西亞水務當局正式頒布相關標准,規定與公共輸水主管道相連的水表前後的給水管道只允許使用奧氏體不銹鋼焊管。
新加坡
新加坡水務當局正准備將所管轄的給水管更換成不銹鋼管,目的是為21世紀的新加坡人民提供可持續的水資源,顯著改善水質,提高系統運行可靠性和大大降低運行成本。同時將採用數千噸的不銹鋼對現有的污水處理系統進行大規模的更換和改造。該項目將歷時20年耗資70億新元,並由此帶來高達幾十億新元的經濟效益和良好的社會效益。
其他國家
如加拿大、荷蘭等越來越多的國家要求飲用水系統的管道和系統部件必須採用304/304L、316/316L材質的不銹鋼,以此作為健康保證的基礎。
中國
國內薄壁不銹鋼水管是20世紀90年代末才問世的新型管材,由於其具有安全衛生、耐蝕性、堅固耐用、壽命長、免維護、美觀等特點,目前不銹鋼水管發展勢頭強勁,已大量應用建築給水、直飲水和太陽能系統管道。起初,還有部分工程項目設計銅管的,最後一個個改為薄壁不銹鋼管。現在,銅管已逐漸退出市場,除了民用家裝市場之外,酒店、會館、樓盤、醫院、學校、已經基本普及設計和應用薄壁不銹鋼水管。
② 給排水改造方案
要什麼的啊 說細致一點
③ 軸流泵發展歷史
我國水泵的歷史發展及由來
龍康888
01月08日
很多人估計會好奇「泵」字從哪兒來?在古代不可能有水泵的存在吧?為什麼會有泵呢?其實對我們中國來說,泵和它們的機器的製造是源自國外的。實際上,「泵」字的出現是在清初,是根據一個「pump」的發音是「砰」的一聲,類似於一塊石頭丟下水中的聲音,因此,「水」字上面加個「石」字就成為當前給排水系統中的重要機器名稱——「泵」的由來。
中國水泵製造業的發展悠久,於1868年開始成長,發展至今約為152年歷史。
軸流泵
一、萌芽起始
始於1868年,終於中國的人民共和國1949年成立,這段時期就是被稱為中國水泵行業萌芽。這段周期,我們在中國的土地上出現四個專業水泵廠:
1、長春魁利金制泵廠,創建於1928年;
2、成立於1940年的北京同益水泵廠;
3、香港地產建設商會(Reda)水泵公司,成立於1930年,生產潛水泵;
4、在上海成立於1946年的洽興抽水機修造社。
多級泵(離心泵)
二、基礎奠定
在前機械工業部和省機械廳、局的領導下,中國泵業的基礎是在20世紀50~70年代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1、1953年底,中國泵業真正有了大些的進展,奠定了基礎。
2、1972年,通過大規模投資和技術改造,提高了石油、化工、礦業用泵的研發和生產能力。 先後為用戶生產了 y 型離心泵、 f 型耐腐蝕泵、 dks 型管道泵、 fn 型熔融尿素泵、高速分流泵和礦用多級泵。
三、快速增長
1、上世紀80年代,中國進入改革開放時期,中國泵業進入快速增長時期。在一機部和省廳的支持下,各大工業泵廠相繼引進了18台泵及其製造工藝,包括潛水電泵、斜流泵、離心泵、循環泵、雜質泵、螺桿泵、真空泵、多級泵、往復泵、油泵、石化流量泵、泥漿泵、渦流泵等。
2、到了1990年泵行業在中國的數量迅速增加至949的製造商泵3664000台,銷售額達3.429十億人民幣,我國在當時已經佔世界泵輸出排名第7位,真正意義上地成為世界主要工業國家之一,僅位於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義大利之後。
3、20世紀90年代初,隨著市場經濟環境的逐步形成,民營泵行業興起並迅速發展。主要是利用民間資本,通過經商創業。
4、20世紀最後十年,中國泵的製造商和企業數量增加到1996年的1459家,年產泵739.58萬台,銷售額120.34億元。
德國依菲柯水泵
四、黃金時期
從1998年至今,步入高速發展時期,我國泵業及其技術的發展已進入快車道,真正高速發展二十多年。這是我國水泵技術的一大歷史性質的進步,是我國泵業整體高速發展的20年,也是輝煌的20年。
廣州龍康是一家專業生產一體化預制泵站的廠家,公司擁有先進的生產設備、雄厚的技術力量、穩定的管理隊伍和完善的服務體系,集開發、設計、生產、安裝、售後服務於一體,以客戶的滿意為宗旨,以可靠的質量和良好的信譽以及優惠的價格、快捷的供貨竭誠為用戶創造最完美的價值。
④ 中國排水發展史
雖然乾旱缺水是影響我國農業發展的主要矛盾,但在部分地區仍然存在易澇、漬害、鹽鹼等問題。其中易澇耕地主要分布在較大江河的兩岸、大江大河中下游沖積平原、湖泊周圍低窪地區和一些天然窪地;漬害農田主要分布在低窪易澇地區;鹽鹼耕地主要分布在北方部分地勢平緩、排水不暢的沖積平原、濱海地區和西北內陸土壤含鹽量較高的地區。據有關資料統計,我國有易澇耕地3.67億畝、漬害田1.15億畝、鹽鹼耕地1.14億畝,這些耕地農作物產量低而不穩,嚴重製約著農業生產的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新中國成立以來,結合江河治理,組織廣大群眾開展了大規模的以治理內澇、改良鹽鹼、防治漬害為主要內容的農田排水改造低產田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績。截止到2003年,全國已治理易澇面積3.17億畝,占易澇耕地總面積的86%,其中除澇標准達到3~5年一遇的有1.34億畝、5~10年一遇的有1.26億畝、超過10年一遇的有5700萬畝;全國已不同程度治理漬害農田5000多萬畝。建國以來我國農田排水工作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1)解放初期及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
這一階段主要是針對當時黃淮海地區嚴重的洪澇災害,結合淮河、海河和黃泛區的治理,進行排水河道和溝渠的開挖疏浚,排除內澇積水、減輕災害,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
(2)「大躍進」時期
為了解決當時黃淮海平原及東北遼河平原的內澇以及旱澇災害交迭發生,嚴重影響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根據天津和淮北一些地區窪地改造的經驗,在冀、魯、豫、遼和皖北、蘇北平原等地區開展了大規模的河網化建設。
河網化工程在大躍進期間得到大規模發展。在一些地方也確實起到了排灌結合、除澇防旱的雙重作用。但由於當時是以群眾運動的方式開展工作的,缺乏必要的調查研究和規劃設計,不考慮自然條件的差異和人力物力的可能,搞「一刀切」,強迫命令,以致大部分河網化工程都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不少地方由於缺乏整體規劃,打亂排水系統,致使澇鹼災害進一步加重,這是始料所不及的。
(3)60~80年代
60年代排水治澇工作也像整個水利工作一樣進入「調整鞏固」時期。皖北、蘇北和冀東地區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對「大躍進」年代開挖的大量河網工程進行了改造利用,並在面上開展了溝洫排水工程,顯著減輕了澇災的威脅。與此同時,黃河下游引黃灌區自1958年「大躍進」以來,由於大引大灌,有灌無排,引起大面積土地鹽鹼化,為改善這種狀況,沿黃各地大力進行排水河道和溝渠的開挖和疏通、發展井灌,使地下水位降低,鹽鹼化面積逐年減少並得到改善。窪改工程經過續建改建和加強管理,都在不同程度上發揮實際效益,使農業生產得到了恢復和發展。
70~80年代的農田排水工作,在繼續抓好北方特別是黃淮海地區的排澇治鹼的同時,開始把注意力轉到南方地區的治漬和低產田改造,實行水利措施和農業措施相結合的方法開展除澇工程建設,完善排水系統,搞好排水配套,適當發展灌溉,治理中小河流。
(3)90年代以後
進入90年代以來,隨著對農產品需求的增加和高產、優質、高效農業建設的發展,對農田抗禦旱、澇、鹼、漬災害的標准要求更高,綜合抗災能力也需要進一步加強。為此,90年代以後我國農田排水除澇工作主要是圍繞中低產田的改造展開的。
建國以來,我國灌排泵站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以下五個階段:
(一)新中國建立初期的三年國民經濟恢復(1953~1957年)和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機電灌排工作的重點是推廣改良人力、畜力水車,東部經濟基礎較好的部分地區建成了一批中小型泵站。這些工程多帶有試點性質,其工程的設計、所採用的設備和技術主要學習借鑒蘇聯經驗。配套動力多使用煤氣機、柴油機或鍋駝機,電動機作動力的只佔動力總數的1/5~1/6。1957年底機電灌排動力保有量達到40萬kW。
(二)國家第二個五年計劃(1958~1962年)和隨之而來的三年國民經濟調整時期。人民公社化、農村集體經濟的迅速發展和農機工業的興起,為灌排泵站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僅1958年一年,不少省的機電灌排動力保有量翻了一番多。在全國廣大農村普遍興建了一大批中、小型機電灌排泵站,並在長江中下游、山西、陝西等省陸續興建了一些大型泵站,為提高中國機電灌排泵站建設和管理水平,積累了寶貴經驗。同時,在福建、湖南、四川等水力資源豐富的地區推廣了水輪泵。到1965年,灌排泵站動力設備保有量約達200多萬kW,電動機占總動力保有量的一半左右。隨著中國電力、石油工業的發展,農田灌排動力逐步轉向柴油機、電動機並舉,並淘汰了煤氣機、鍋駝機。但有些工程倉促上馬,缺乏正規設計,給以後的管理帶來很多麻煩。
(三)十年文化大革命時期(1966~1976年)。灌排泵站的建設與管理受到了巨大沖擊和破壞。盡管這一時期泵站建設速度快,規模大,到1978年,全國灌排泵站達41萬處,動力1500 kW,其中電力灌排泵站近80%。但相當一部分工程設計標准低,安裝使用了許多性能質量不合格的機電設備,水工結構施工質量差,大量的工程屬「半拉子」工程,可謂「先天不足」。在管理上,原有規章制度廢棄,輕視技術管理,「後天失調」更加劇了工程的損壞。
(四)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撥亂反正,改革開放,將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軌道上來,泵站建設與管理迎來了新的發展時期,由以外延為主,轉向內涵為主。除了新建少數重點大中型泵站工程外,重點進行工程管理和技術改造工作。到1990年底,全國共有灌排泵站46萬座,裝機功率2000萬kW。
(五)1990年至今,機電灌排工作重點是實現農村機電灌排的改革。同時,面對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建設的大量泵站嚴重老化狀況,各級政府加大力度,結合我國大型灌區改造,對部分泵站工程進行了更新改造工作。這一階段,我國經歷了1991年和1998年的特大洪澇災害和嚴重的乾旱,各地加快了大中型泵站特別是排澇泵站的建設。到2004年底,全國機電灌排動力保有量已近8000萬kW。泵站的建設更加註重工程質量和自動化監控,朝著現代化建設與管理的方向前進。
⑤ 中國古代城市給排水系統的發展水平如何
中國古代的城市排水系統救遠不如西歐,對排水的重視也不夠,注重地面建築的滾水,而不重視地面或地下徑流的疏導。
⑥ PPR給水管的歷史
PPR管用作給水管在國外已有幾十年的歷史,我國在1999年前後開始進口成品,現在大多自主生產.
PP-R管在發展過程中有三次大的歷程。
第一次;PP-H.特點是耐高溫,可適用於80-90攝氏度。但低於10攝氏時受外力沖擊易脆裂。所以不能用作冷水管。
第二次;PP-B[PP-C]與PP-H相反,韌性高,彈性強。即使0攝氏度也不易脆裂。但高於60攝氏度易爆裂所以不能用作熱水管。
第三次;PP-R綜合上兩種管子優,,熱水管適於80-90攝氏度,冷水管0攝氏度也不易破裂,抗沖擊力強,韌 性高。目前大多數人採用此管為給水管。
PE、PE-X、PE-RT適用於不同的領域。
PE:用作給水冷水管,燃氣管道,電纜的大口徑穿線管,用於給水管時如果高於60攝氏度,管子老化快.
PE-X(俗稱交聯聚乙稀)經過交聯後,改變了聚乙烯的分子結構,不可熱熔,管子和銅管件是通過卡套式連接,所以易漏水,此物不可回收利用.
PE-RT(俗稱耐高溫聚乙烯)適用於80-90攝氏度高溫,韌性好,(耐低溫)和PPR相比成本較高.
PE-X和PE-RT在我國北方主要用於地板採暖系統.在北方城市有PE-RT用作給水管銷售.
PE、PE-X、PE-RT主料是聚乙烯。PPR主料是聚丙烯,二者皆為碳氫化合物,但分子結構不一樣,二者都無毒副作用。
此外還有不銹鋼PPR、銅PPR。外層為PPR,內層為不銹鋼(銅)此物結實不易破裂,不銹鋼和水直接接觸導致金屬污染。且PPR和金屬之間熱膨脹系數不一樣,存在分層、脫離的理論原理,需要較高的工藝解決。
銅管可直接與水接觸,銅可殺菌,但銅管不能受外力擠壓,所以安裝時只能走天上.目前有些高檔建築物採用銅管作給水管。
從目前的市場使用情況來看,給水管使用最廣泛的還是PP-R管材。
⑦ 我國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領域的領軍人物有哪些
1. 李圭白
劉鴻亮 (1932.6.20 -) 環境工程專家。出生於遼寧省大連市。1954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曾任國際湖泊環境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現任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科技顧問委員會副主任。在水環境研究領域是我國學術帶頭人。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