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中原歷史文化

中原歷史文化

發布時間:2021-02-26 04:05:12

❶ 中原文化的介紹

中原文化是以中原地區為基礎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稱,最早可追溯至西元前約內六千年至西元容前約三千年的中國新石器時期。中原文化以河南省為核心,以廣大的黃河中下游地區為腹地,逐層向外輻射,影響延及海外。中原地區是中華文明的搖籃,中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源頭和核心組成部分。中原地區在古代不僅是中國的政治經濟中心,也是主流文化和主導文化的發源地。中國歷史上先後有20多個朝代定都於中原地區,河南省占據中國八大古都的一半,包括洛陽、開封、安陽和鄭州。中原地區以特殊的地理環境、歷史地位和人文精神使中原文化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中長期居於正統主流地位,中原文化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

❷ 為什麼說中原文化是中華文明的

1、中原文化雖屬地域文化,但它不同於一般區域性文化,它以其特殊的地理環境、歷史地位、人文精神,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居於正統主流地位,所以說中原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正統文化。
2、可以從下面幾方面說明:
①中原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源頭和核心
②中原文化對中華文明的貢獻。
氏族部落時期,即裴李崗文化時期歸納為八大貢獻:第一,發明了耒耜,使農業跨入鋤耕農業新的歷史階段;第二,發明了地下糧倉;第三,發明了半地穴的房屋建築;第四,發明了編制和紡織技術;第五,發明了燒陶窯;第六,發明了糧食加工工具;第七,發明了樂器;第八,發明了符號文字。
從部落聯盟到酋邦出現,即仰韶文化時期,中原文化對人類社會文明做出了十大貢獻:第一,發明了犁耕農業,為古代文明奠定了經濟基礎;第二,制陶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率先走向專業;第三,冶鑄青銅的火花照亮了文明社會的道路;第四,家畜的馴化奠定了幾千「六畜「的基礎;第五,建築科學的發展奠定了民族建築風格的基礎模式;第六,衣著裝飾是社會文明的風貌;第七,繪畫藝術的發明,為社會文明穿上華麗的衣衫;第八,文字的出現是精神文明的催化劑;第九,度量衡是人們在社會經濟生活領域活動的標准;第十,天文、律歷、易學的出現是古代文明中科學技術的高峰。
有影響的漢學、玄學以及北宋的理學都是在中原發跡。
典章制度形成於中原。可以肯定地說,反映高度文明的禮制,都是在中原地區歷代國都中制定的。
3、中原文化的特點
(一)創造性。中原文化是中華文化之根。中原人民在歷史長河中就發揮出了偉大的創造能力。他們依據自己的生存方式,創造了獨特的文化。
(二)延續性。中原文化如果從河南裴李崗文化算起,已綿延8000年之久。它從一開始就踏著強健的步伐走來,中間雖經歷了時盛時衰的曲折過程,但始終沒有中斷。
(三)兼容性。中原文化乃至中華文化都有吸收外來文化成就藉以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的優良傳統。中原文化之所以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其中一個重大的原因就是在於它善於自我繼承並不斷吸納其外來文化,從不拒絕外來文化,並善於將外來先進文化與本身固有傳統融合起來,使之更加輝煌燦爛。

❸ 關於中原的歷史名人故事歷史文化

岳飛,張仲景,張衡,張巡,杜甫,老子,莊子,吳起,范蠡,吉鴻昌,崔琦。。。。。多了去了

❹ 中原的風土人情,歷史文化

中原地區地處黃河中下游,是我國古代文明發祥地之一,至遲在50萬年前就有人類在這里生息和繁衍。七八千年前的裴李崗文化時期,這里就產生了農業、畜牧業和制陶等手工業;到了4000多年前的龍山文化中晚期,中原進入了石、銅器並用時代,產生了私有制和階級的萌芽,進而出現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以後,商代的首都西亳、和殷均在河南境內。在安陽殷墟發現的甲骨文,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歷史文獻。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在政治和思想文化領域涌現出許多著名的政治家、哲學家。 秦王朝建立後,在今河南境內設置三川、南陽、潁川、河內、東郡、陳郡。以後的兩漢時期,河南地區的經濟和文化仍處於全國前列。東漢王朝建都洛陽,河南更成了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東漢之後形成三國鼎立局面,河南是四戰之地。在三國以及兩晉、南北朝時代,戰亂連年,農業、手工業生產遭到嚴重破壞。直到7世紀初重建了統一的全國性政權——唐朝以後,中原才擺脫了長期戰亂的局面。
從唐朝建立到北宋滅亡,河南的經濟和文化達到鼎盛時期。隋朝末年,在洛陽建立了東都,又以洛陽為中心開鑿了溝通南北的大運河,一直通航到北宋時代,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交流。有唐一代,河南仍是一個人才薈萃之地。因為河南地位重要,經濟又比較發達,所以五代都在河南地區建都立國。但在後來一段時期中,長江以北戰爭不斷,中原人民深受其害。到趙匡胤重建起全國性的統一政權——北宋王朝後,中原人民才重新得過和平歲月。北宋建都開封,河南又一次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當時開封人口達100多萬,為全國第一大城市,商業貿易額佔全國之半,各方面都極一時之盛,可說是中世紀河南歷史的黃金時代。南宋以後,是河南社會歷史發展的中衰時期。代宋而興的元朝實行的行省制度,被明、清兩朝沿襲下來,其河南的疆域大體上與今天的河南省相近。在此期間,河南經濟和文化都越來越落後於江南和北方其他一些省區。
進入近代以後,隨著我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河南的社會矛盾也日益激化。19世紀五六十年代,大河南北遍地燃起了農民起義的烈火,匯成聲勢浩大的捻軍大起義,加上太平軍多次進出河南,形成了一次規模宏大的農民反封建高潮,河南成為黃淮流域農民起義的一個中心地區。起義失敗以後,在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的聯合壓迫、剝削下,河南農業愈益衰退,社會經濟江河日下。當時,河南的文化思想界基本上仍然是程朱理學的天下。直到20世紀初,民族資本主義的新經濟才破土而出,但十分幼弱。此時,河南地區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都迅速激化,各種形式的農民反帝反封建斗爭聯袂而起。同時,一些資產階級分子或向資產階級轉化的開明士紳,也登上了政治舞台,先後在河南城鎮發動了抑制美貨運動、以收回焦作煤礦和反對帝國主義掠奪河南鐵路建築權為中心的收回利權運動,並要求君主立憲。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派則利用日趨高漲的革命形勢,積極開展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的宣傳和組織工作。他們組建了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同盟會河南分會,並聯絡各地的會黨和農民武裝,進行武裝起義的嘗試。在武昌起義勝利的鼓舞下,河南革命黨人迅即在省城開封策動新軍反正,又在外府縣組織武裝起義,但均未成功,河南成了極少數幾個未曾獲得「獨立」的省份之一。

❺ 中原文化的特點中原文化的內容可以概括哪幾個方面

仰韶文化中晚期,文明因素起源、積累,中原文化與周邊文化的發展水平相同,處於並行發展的時期。此時,中原佔有地理上的中心地位,尚未取得政治和文化上的中心地位。 龍山文化時期,初級文明逐漸形成,綜合實力明顯增強,中原文明中心地位開始明朗。

從仰韶文化經龍山文化發展到二里頭文化,中原地區的文明因素在這一時段有一種疾速增長的趨勢,這與周邊地區的同期文化形成明顯的反差。曾經輝煌一時的馬家浜--良渚文化,到馬橋文化時已經是強駑之末。山東的大汶口文化經龍山文化,到岳石文化時也給人以衰落之感。 仰韶文化時期,山東的大汶口文化和江漢地區的屈家嶺文化等,都曾擴展到中原的豫東和豫南。進入龍山文化時期之後,這種情況發生了變化。河南商丘、周口、許昌、鄭州等地的大汶口文化,或退回山東,或融合於當地,完全被河南龍山文化所取代。豫西南的屈家嶺和石家河文化也遭到同樣的命運。這種現象所反映的正是中原文化強勢擴張的歷史真實。中原文化在不斷汲取周邊文明因素的基礎上,社會生產力進一步提高,已經走在其它文化的前面,並以夏王朝的建立為標志,確立了中華文明王中王的地位。

以文明要素為例,可以做為一個新時代標志的青銅冶煉術,在龍山時代逐漸普及。中原地區發現多處青銅冶煉遺存,登封王城崗出土的青銅規殘片,陶寺遺址(山西襄汾縣東北部)的銅鈴等,代表著當時青銅鑄造工藝的最高水平。隨後的二里頭文化遺址大量青銅兵器、禮器的出土,顯示了中原文明的風采。

中原仰韶文化時期僅發現一座鄭州西山古城。而龍山時代的古城僅河南一地,已發現了安陽後崗、淮陽平糧台、登封王城崗、郾城郝家台、輝縣孟庄、新密古城寨等6處。今後可能還會有更多的同時代城址的發現。龍山時代大批城堡出現的背後,是整個社會的劇變,是戰爭、掠奪、權貴、財富集中。一個邦國林立的初級文明社會在中原大地已經出現。

從新鄭縣裴李崗(早期新石器文化)的龜甲刻符,仰韶(澠池縣)文化的刻劃符號,到山西陶寺、河南王城崗、陝西長安花樓子的陶文與骨刻文字,它們和後世的甲骨文有著一脈相承的關系。二里頭遺址陶文的文字功能更是無可置疑的。

1975年,山西夏縣東下馮村發現了年代相當於夏朝的城堡遺址,城堡規模宏大,布局合理,有居住遺址、人工溝、陶窯、水井、窖穴、墓葬等,並且出土了大量石器、骨器和陶器,同時還有一些銅器。類似東下馮城堡的建築遺跡,在北起臨汾、南至黃河、東出翼城、西抵河津的山西南部,竟有35處之多。這些發現,與《禹貢》記載的冀州、太原以及周人所說的「大夏」、「夏墟」正相契合。

根據古文獻的記載,夏人的主要活動區域,包括晉南的汾、澮、涑水流域,豫西的伊、洛、穎水流域,乃至關中平原。近年來,襄汾陶寺遺址的發現與發掘,有助於早期夏文化的確認和突破。陶寺文化遺存百餘處,包括了城址、居住遺址、墓葬以及成套的禮器樂器、青銅器。陶寺文化具有非常鮮明的時代特徵:一是出土了一批壺、瓶、盆、盤、豆等彩繪陶器,其中的彩繪蟠龍陶盤,被認為是集合中原諸部落圖騰而成的華夏中心區域的徽標;二是出土成批的彩繪木器,有案、幾、俎、匣、盤、斗、豆、鼓等多種器物,反映出那個特定時代的一些社會狀況;三是出土一批農具,幾座水井,說明當時人已經掌握了打井技術,居住處所從此可以不受水源限制,活動范圍更加擴大;四是遺存物中銅器與文字的發現。墓中出土一件含銅量近98%的銅鈴形器,證明當時人已經掌握了冶金技術。居住址中出土的一件陶制扁壺,陶器的壁上有毛筆朱書文字,結構與甲骨文同形字十分相似,這是迄今為止我們看到的中國最早的毛筆朱書文字;五是在陶寺千餘處墓葬中,反映出明顯的等級或階級的差別,五座級別最高的大墓中,出土了黿鼓、特磬類的禮樂器,是目前發現的我國最早的同類樂器珍品。陶寺文化向世界表明,此時中原大地的禮樂制度、階級差別、國家形態已經萌生或正在形成,標志著山西晉南地區放射出華夏文明時代到來的燦爛光芒。

史上中原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一般都集中在現在的山西,陝西,河南,山東等地區。古時候也有稱華夏就是中原的,「中原人」「中原馬」等。現在我們說的中原,一般指河南省。
編輯詞條
開放分類:
地理、文化、遺跡、歷史、黃河

仰韶文化中晚期,文明因素起源、積累,中原文化與周邊文化的發展水平相同,處於並行發展的時期。此時,中原佔有地理上的中心地位,尚未取得政治和文化上的中心地位。 龍山文化時期,初級文明逐漸形成,綜合實力明顯增強,中原文明中心地位開始明朗。

從仰韶文化經龍山文化發展到二里頭文化,中原地區的文明因素在這一時段有一種疾速增長的趨勢,這與周邊地區的同期文化形成明顯的反差。曾經輝煌一時的馬家浜--良渚文化,到馬橋文化時已經是強駑之末。山東的大汶口文化經龍山文化,到岳石文化時也給人以衰落之感。 仰韶文化時期,山東的大汶口文化和江漢地區的屈家嶺文化等,都曾擴展到中原的豫東和豫南。進入龍山文化時期之後,這種情況發生了變化。河南商丘、周口、許昌、鄭州等地的大汶口文化,或退回山東,或融合於當地,完全被河南龍山文化所取代。豫西南的屈家嶺和石家河文化也遭到同樣的命運。這種現象所反映的正是中原文化強勢擴張的歷史真實。中原文化在不斷汲取周邊文明因素的基礎上,社會生產力進一步提高,已經走在其它文化的前面,並以夏王朝的建立為標志,確立了中華文明王中王的地位。

以文明要素為例,可以做為一個新時代標志的青銅冶煉術,在龍山時代逐漸普及。中原地區發現多處青銅冶煉遺存,登封王城崗出土的青銅規殘片,陶寺遺址(山西襄汾縣東北部)的銅鈴等,代表著當時青銅鑄造工藝的最高水平。隨後的二里頭文化遺址大量青銅兵器、禮器的出土,顯示了中原文明的風采。

中原仰韶文化時期僅發現一座鄭州西山古城。而龍山時代的古城僅河南一地,已發現了安陽後崗、淮陽平糧台、登封王城崗、郾城郝家台、輝縣孟庄、新密古城寨等6處。今後可能還會有更多的同時代城址的發現。龍山時代大批城堡出現的背後,是整個社會的劇變,是戰爭、掠奪、權貴、財富集中。一個邦國林立的初級文明社會在中原大地已經出現。

從新鄭縣裴李崗(早期新石器文化)的龜甲刻符,仰韶(澠池縣)文化的刻劃符號,到山西陶寺、河南王城崗、陝西長安花樓子的陶文與骨刻文字,它們和後世的甲骨文有著一脈相承的關系。二里頭遺址陶文的文字功能更是無可置疑的。

1975年,山西夏縣東下馮村發現了年代相當於夏朝的城堡遺址,城堡規模宏大,布局合理,有居住遺址、人工溝、陶窯、水井、窖穴、墓葬等,並且出土了大量石器、骨器和陶器,同時還有一些銅器。類似東下馮城堡的建築遺跡,在北起臨汾、南至黃河、東出翼城、西抵河津的山西南部,竟有35處之多。這些發現,與《禹貢》記載的冀州、太原以及周人所說的「大夏」、「夏墟」正相契合。

根據古文獻的記載,夏人的主要活動區域,包括晉南的汾、澮、涑水流域,豫西的伊、洛、穎水流域,乃至關中平原。近年來,襄汾陶寺遺址的發現與發掘,有助於早期夏文化的確認和突破。陶寺文化遺存百餘處,包括了城址、居住遺址、墓葬以及成套的禮器樂器、青銅器。陶寺文化具有非常鮮明的時代特徵:一是出土了一批壺、瓶、盆、盤、豆等彩繪陶器,其中的彩繪蟠龍陶盤,被認為是集合中原諸部落圖騰而成的華夏中心區域的徽標;二是出土成批的彩繪木器,有案、幾、俎、匣、盤、斗、豆、鼓等多種器物,反映出那個特定時代的一些社會狀況;三是出土一批農具,幾座水井,說明當時人已經掌握了打井技術,居住處所從此可以不受水源限制,活動范圍更加擴大;四是遺存物中銅器與文字的發現。墓中出土一件含銅量近98%的銅鈴形器,證明當時人已經掌握了冶金技術。居住址中出土的一件陶制扁壺,陶器的壁上有毛筆朱書文字,結構與甲骨文同形字十分相似,這是迄今為止我們看到的中國最早的毛筆朱書文字;五是在陶寺千餘處墓葬中,反映出明顯的等級或階級的差別,五座級別最高的大墓中,出土了黿鼓、特磬類的禮樂器,是目前發現的我國最早的同類樂器珍品。陶寺文化向世界表明,此時中原大地的禮樂制度、階級差別、國家形態已經萌生或正在形成,標志著山西晉南地區放射出華夏文明時代到來的燦爛光芒。

史上中原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一般都集中在現在的山西,陝西,河南,山東等地區。古時候也有稱華夏就是中原的,「中原人」「中原馬」等。現在我們說的中原,一般指河南省。
編輯詞條
開放分類:
地理、文化、遺跡、歷史、黃河

本詞條在以下詞條中被提及:
蒙古帝國、漢朝、商鞅變法、石寨山滇墓、愛新覺羅·多爾袞、元朝、張掖、新鄉、徐州、示兒、後梁太祖、五代十國、烏桓、河南、韃靼、衢州、花神節、泉州、龍泉窯、五代、南越國、愛新覺羅·豪格、遼朝、中國古代十大酒局、納西古樂、肇慶、清明上河園、閩東方言、慕西法師、唐干廷 更多>>

❻ 中原文化到底指的是什麼

中原文化是黃河中下游地區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稱,是中華文化的母體和主幹。中原文化以河南陝西山西為核心,以廣大的黃河中下游地區為腹地,逐層向外輻射,影響延及海外。中原地區是中華文明的搖籃,中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源頭和核心組成部分。中原地區在古代不僅是中國的政治經濟中心,也是主流文化和主導文化的發源地。中國歷史上先後有20多個朝代定都於中原地區,中國八大古都的一半,包括西安、洛陽、開封、安陽和鄭州。中原地區以特殊的地理環境、歷史地位和人文精神,使中原文化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中長期居於正統主流地位,中原文化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
在中國歷史上,中原是自上古至唐宋,一直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而中原文化,在某種程度上就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
必須注意的是,中原文化的地域性明顯又與其他地域文化不同,它最值得重視的特點就是與中國文化形成的直接關聯。由於黃河泥沙的淤積和氣候等諸多便利的自然條件,這里自上古時期就形成了發達的農業文明,在諸地域中最先跨過了「文明的門檻」。由這種文明衍生的文化,則為後世中國的社會政治制度、文化禮儀典章提供了基本的範本。同時,中原文化之所以在中國文化的整體格局中占據重要地位,還在於它強大的輻射力。在中國歷史上,它依託於生產方式的先進性、軍事的擴張,甚至中央政權崩解導致的移民大批遷移,向四方傳播。

❼ 河南地處中原歷史文化悠久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河南的青山�

河南簡介,古稱中原,簡稱「豫」,地處中國中東部,黃河中下游,省會鄭州,因其大部分位於歷史上的黃河以南,故名河南,與山東、河北、山西、陝西、湖北、安徽接壤。
河南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民族的核心發祥地,華夏歷史文化的中心,夏朝、商朝、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遼朝、北宋、南宋、金朝等先後有20多個朝代建都或遷都於中原大地,數千年來居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更是有洛陽、開封、安陽、鄭州等舉世聞名的中華古都,中國八大古都河南占其四,同時還擁有商丘、南陽、濮陽、許昌、新鄭等古都,為中國古都數量最多最密集的地區。河南是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縱橫家等思想的發源地,中原文化、河洛文化、漢字文化、姓氏文化、根親文化、三商文化、禮儀文化、聖賢文化、詩詞文化、武術文化、戲曲文化等博大精深。在河南境內的地下文物、館藏文物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均居全國首位。
河南是中國糧倉和國人廚房,是中國農產品和食品工業的重要生產基地,小麥產量佔全國的1/4,肉類、速凍水餃、湯圓等產量佔全國的半壁江山。
河南是中國重要的經濟大省、綜合交通樞紐和物流中心,2013年國內生產總值位居全國第五位、中西部首位,鐵路、高鐵、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均居全國首位。
河南自古以來人才薈萃,中原沃土相繼誕生了老子、墨子、莊子、商鞅、蘇秦、李斯、韓非、潘安、杜甫、韓愈、白居易、劉禹錫、李賀、李商隱等歷史名人。
...我是河南人 ,我為自己代言。關注河南時事新聞,提取正能量,我是河南人,傳遞正能量!
轉載請註明來源:我是河南人網站

❽ 中原文化包括哪些文化 中原文化介紹

中原文化包括汴梁抄文化襲、洛陽文化、宛洛文化、陳蔡文化等。

中原地區是中華文明的搖籃,中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源頭和核心組成部分。中原地區在古代不僅是中國的政治經濟中心,也是主流文化和主導文化的發源地。中國歷史上先後有20多個朝代定都於中原地區,中國八大古都的一半,包括洛陽、開封、安陽和鄭州。

中原文化以河南為核心,以廣大的黃河中下游地區為腹地,逐層向外輻射,影響延及海外。中原地區以特殊的地理環境、歷史地位和人文精神,使中原文化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中長期居於正統主流地位,中原文化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

(8)中原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中原文化有著很強的輻射力和影響力。集中表現在:一是輻射各地。如嶺南文化、閩台文化以及客家文化,其核心思想都來源於中原的河洛文化。唐代的思想家文學家韓愈就極大地影響了潮汕文化。

二是化民成俗。中原文化中的一些基本禮儀規范常常被統治者編成統一的範本,推廣到社會及家庭教育的逐個環節,從而實現了「萬里同風」的社會效果。

三是遠播異域。秦漢以來,中原文化主要是通過陸路交通向東向西廣泛傳播,不僅影響了朝鮮、日本的古代文明,而且開辟了延續千年的絲綢之路。

❾ 荊楚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區別

荊楚文化因楚國和楚人而得名,是周代至春秋戰國時期在江漢流域興起的一種地域文化。它主要是指以當今湖北地區為主要輻射地的古代荊楚歷史文化。
荊楚文化是華夏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繼承了許多商周文化特點,它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經濟文化開發價值。 楚辭被喻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對於其後產生的漢賦更有直接的影響。「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的楚辭,與其他楚文化精華一起,構築起瑰麗奇異的楚地文明。
考古工作者在荊楚地區發現了大量具有鮮明特色的遺址、墓葬等春秋時期的文化遺存,說明至到春秋時期,以荊楚民族為主體、以楚國為中心的楚文化體系已經形成。至戰國時代,楚國繼續擴張,佔有長江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區,並控制了今河南、四川、貴州的部分地域,成為「戰國七雄」中疆土最廣闊的政權。隨著楚國和荊楚民族由弱小走向強大,楚文化經歷了一個產生、發展、傳播以及與新征服地域文化交流融合的過程。
「楚辭」這一名稱起於西漢。它有兩種含義:一是詩體名,指戰國後期由屈原等楚國詩人以楚地民間語言和民歌為基礎創造的一種詩歌載體;二是詩歌總集的名稱,由西漢劉向輯錄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以及後人模擬的作品,名為《楚辭》。由於屈原是楚辭的開創者,他的作品在質量和數量上都是最有代表性的。後人提及楚辭無不言屈原的代表作《離騷》,並常以「騷」或「離騷」作為楚辭的代稱。

❿ 中原的文化

主條目:中原文化
中原文化既是一個歷史概念,也是一個空間概念。中原文化是以中原為基礎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稱,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約六千年至公元前約三千年的中國新石器時代。中原文化以河南省為核心,以黃河中下游地區為腹地,逐層向外輻射,影響延及海外。中國古代文明起源與形成的特點是多元的,而中原首先形成並成為全國性的中心。中原是中華文明的搖籃,中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源頭和核心組成部分。中原在古代不僅是中國政治經濟中心,也是主流文化和主導文化的發源地。
根據中原文化內容的特色,大體可以概括為河洛文化、漢字文化、姓氏文化、根親文化、三商文化、禮儀文化、中醫文化、詩詞文化、武術文化、戲曲文化、史前文化、神龍文化、政治文化、思想文化、名流文化、英雄文化、農耕文化、商業文化、科技文化、醫學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18種文化。總之,中原文化厚重、多元、經典,是一種典型的「聖」文化、「福」文化、「魂」文化。 中原思想文化是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的核心。孔子是儒學的開山人物,雖然出生在山東,但祖籍是宋國(今商丘夏邑) ,而且孔子講學、游說的主要活動地域在中原。洛陽人程顥、程頤開創的宋代理學,又把儒學推向一個新的思想高峰,成為宋元明清以來居統治地位的主流意識形態。
春秋時期思想家老子的《道德經》,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闡述了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對中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世界發行量僅次於《聖經》。 墨子提出的「兼相愛、交相利」的觀點,莊子提出的「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韓非子提出的以「法」為中心、「法、術、勢」三者合一的統治思想,都受到了歷代統治者的重視,也在普通民眾中產生巨大影響。 據考古學界、史學界的共識,中國商人、商品、商業的起源於中原地區的商丘,商丘乃三商之源商朝族地 。自古以來,中原地區就有比較自覺的商業意識,產生了中華商業文化的許多第一。
1、商業鼻祖——王亥,河南商丘人,「肇牽車牛遠服賈」,被奉為商業鼻祖。
2、第一個儒商——子貢,河南鶴壁市浚縣人,是孔夫子的弟子,不僅能做官,而且善於經商致富。
3、商聖——范蠡,河南南陽人,幫助越王勾踐滅吳復國之後隱退經商,熱心公益事業。
4、第一個愛國商人——弦高,河南新鄭人,在經商途中遇到了秦師入侵,以自己的十五頭牛為代價智退秦軍。
5、第一個有戰略思路的產業商人——白圭,東周時洛陽人,《漢書》中說他是經營貿易發展生產的理論鼻祖。
6、第一個商業理論家——計然,商丘人。
7、第一個重商理論的倡導者——桑弘羊,為西漢洛陽人。
8、一字千金——呂不韋(前292年-前235年),衛國濮陽(今河南滑縣)人,也是戰國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他以「奇貨可居」聞名於世,曾輔佐秦始皇登上帝位,任秦朝相國,並組織門客編寫了著名的《呂氏春秋》,也是雜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9、中國歷史上第一批職業商人誕生於西周時期的洛陽。
10、第一個由政府頒布的保護商人利益的法規《質誓》誕生於春秋時期的新鄭。
11、以「城門之徵」為代表的最早的關稅徵收發生在春秋時期的商丘。
12、最早的商家訴訟條例發生在春秋時的鄭國(今鄭州)
13、唐代洛陽城內的管理市場的「三市之長」是最早的「市長」。
14、世界上第一座真正意義的人口超百萬的國際化大都市就是北宋時的汴京(今開封),當時人口達到150多萬,宋代著名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就是這一盛況的真實寫照,而歐洲最古老、最發達的城市之一倫敦當時只有5萬人。
15、清代鞏義的康百萬家族,更是寫下了「富過十二代、歷經400年而不敗」的商業神話。
由此可見,中原商業文化在中華文化體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名流是一個以聖人為頂峰的特殊社會群體。名流以其文化素養、文化格調和文化創造影響著社會,形成一種社會文化效應和文化風尚。據統計,在二十四史中立傳的歷史人物5700餘人,其中河南籍的歷史名人為912人,占總數的15.8%。唐代留名的2000多名作家,河南居兩成。晉朝即有「天下名人,中州過半」的說法,錢仲聯曾雲:「唐詩大家胥出中州」。 豫劇(英文:Yu Opera)起源於中原(河南),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中國第一大地方劇種。近幾年,豫劇跟隨河南衛視,河南豫劇院,台灣豫劇團等演出團體走過了世界諸多國家,如到澳大利亞、義大利、法國、加拿大、委內瑞拉、紐西蘭、德國、英國、美國等國家演出,被西方人稱贊是「東方詠嘆調」,「中國歌劇」等。
豫劇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繼承、改革和創新發展起來的。建國後因河南簡稱「豫」,故稱豫劇。豫劇從清朝末期至今已經形成四大聲腔,即祥符調(以開封為中心)、豫東調(以商丘為中心)、豫西調(以洛陽為中心)、沙河調(以沙河流域為中心,即河南東南部、安徽北部等地)。
豫劇以唱腔鏗鏘大氣、抑揚有度、行腔酣暢、吐字清晰、韻味醇美、生動活潑、有血有肉、善於表達人物內心情感著稱,憑借其高度的藝術性而廣受各界人士歡迎。因其音樂伴奏用棗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
據文化部統計,中國由文化部門直接管理在編的豫劇表演團體就有220多個。 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蘇、山東、河北、北京、山西、四川、甘肅、青海以及新疆、台灣等省市區都有專業豫劇團分布,民營豫劇團不計其數。豫劇在台灣舞台上與歌仔戲、京劇呈三足鼎立局面。2006年,豫劇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閱讀全文

與中原歷史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