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法庫歷史意義

法庫歷史意義

發布時間:2021-02-26 03:13:26

1. 法庫縣歷史圖片

法庫縣境戰國時期屬燕國的北部邊陲。秦朝屬遼西郡。兩漢至隋唐先後為烏內桓、容鮮卑、契丹之地。遼代西境設靈山縣治,東境屬祺州。金代西境仍為靈山縣,東境分屬慶雲、雙城兩縣。元初屬沈陽路,後改屬開元路。明初屬三萬衛, 正統七年(一四四二年)修築遼東邊牆,置本地於其外成為蒙古牧地。明末南境屬清割據政權盛京管轄,北境仍屬蒙古牧她。清初修築柳條邊橫貫本境,置法庫邊門隸屬盛京將軍,設防禦以嚴出入。邊南(俗稱邊里)分屬開原、鐵嶺兩縣,邊北(俗稱邊外)原屬蒙古「賓、達、博」三王旗地,光緒初年設康平縣。光緒三十二年(一九0六年)於法庫邊門設法庫直隸廳治,屬奉天驛巡道,劃開原、鐵嶺、康平、新民三縣一府的毗連地方歸廳領轄,這是法庫政區之始。民國二年(一九一三年)改廳為法庫縣,屬奉天省。一九四五年「九·三」勝利後,成立法庫縣人民政府,屬遼寧省遼西行署。一九四六年六月八日至一九四八年二月十六日國民黨佔領時期屬遼寧省。一九四八年二月十七日法庫縣解放後,屬遼北省。一九四九年並入遼西省。一九五四年並入遼寧省。一九五五年開始先後歸鐵嶺行署、沈陽市、沈陽專署和鐵嶺行署領導。一九九二年劃歸沈陽市管轄。

2. 法庫在歷史上有什麼人物

開國少將——趙東寰,遼寧省法庫縣人(1907-2002),遼寧省法庫縣人,1936年「西安事變」時參加革命,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時期,他先後任人民自衛軍團長,北上挺進支隊司令員,八路軍南下支隊參謀長、副司令員,分區參謀長、副司令員、司令員等職。他指揮河北省梅花鎮軍民同前來進攻的日軍浴血奮戰,與外圍兄弟部隊里外夾攻,擊斃日寇800餘眾。隨即,他在冀中12縣組織開展游擊戰爭,參加了「百團大戰」,為創建晉冀魯豫敵後抗日根據地做出了貢獻。解放戰爭時期,他歷任縱隊參謀長、分區司令員、遼西軍區副參謀長兼後勤部長、騎兵支隊司令員、師長、副軍長等職,參加了三下江南、四保臨江、四平保衛戰、圍困長春和遼沈戰役、平津戰役、渡江戰役、衡寶戰役,以及伏牛山和嵩山地區的大規模剿匪運動。新中國成立後,他歷任中南軍區人民武裝部第一副部長,華南軍政幹校校長、高級工兵學校校長、軍委軍事建築部副部長、軍委特種工程指揮部參謀長等職,為人民工兵的教育事業,為我國國防科研試驗基地和人防工程建設做出了貢獻。新中國成立後,他歷任中南軍區司令部軍訓處處長、人民武裝部第一副部長、華南軍政幹校校長、高級工兵學校校長、軍委軍事建築部副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工程兵副參謀長、特種工程指揮部參謀長、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等職,為人民工兵的教育事業,為我國國防科研試驗基地和人防工程建設做出了貢獻。他1962年畢業於高等軍事學院。趙東寰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獲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3. 法庫縣的歷史沿革


周朝時法庫屬燕國疆域。
秦統一中國後,東北地區設右北平、遼西、遼東三郡。
遼東郡包括遼河以西部分地區。法庫隸屬遼東郡。
漢光武帝時,法庫隸屬幽州。由漢初平元年(190年)至東晉期間法庫為鮮卑慕容部活動地區,隸屬平州。
隋時為契丹屬地。
唐為營州督都府遼州。
遼代,法庫東部村落歸祺州(今康平小塔子)管轄,西部地區隸屬上京道渭州管轄。
金代基本沿用了遼代政區設置,法庫西部隸屬靈山縣,東北部隸屬咸平慶雲縣,東南有一部分屬瀋州雙城縣轄(今石佛寺古城)。
元初設開元路,金時的咸平府歸開元路,咸平府屬的慶雲縣在遼河以西的地方並入順安縣,元代法庫大部分地方歸順安縣管轄。
明初,法庫隸屬三萬衛(今開原)。自修築遼東邊牆後,法庫處於蒙古與明朝軍事對峙之地區。因而住戶遠徙,土地荒蕪成為牧區。明朝後期法庫隸屬兀良哈福余衛。
清順治五至七年,(1648-1650年),修築西段柳條邊通過法庫境內,邊南屬盛京,邊北屬蒙古。康熙初年,鐵嶺、開原建縣,法庫邊門一線屬開原縣,邊門以南、遼河以北的原左翼後旗一部分屬鐵嶺,邊門治所直屬盛京。嘉慶十二年(1807年),設昌圖理事通判,法庫邊門以北隸屬昌圖廳。光緒七年(1881年),設康平縣,邊門以北部分地區劃入康平縣。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設法庫撫民廳,劃開原、鐵嶺、康平三縣及新民府的部分村屯歸屬法庫門撫民廳。
民國二年(1913年),改廳為縣,隸屬洮昌道。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偽大同元年)日本侵略軍佔領法庫縣城,同年成立偽縣公署。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康偽德四年)一月將遼河西岸的王家窩堡村(包括劉家店、高家店、李家窩堡、丈溝子等屯)劃歸鐵嶺縣,將西北部邊沿的王爺陵、陳五十屯、大房子、車家窩堡、大屯、劉秉堡、十家子等村劃給偽東科前旗。全縣劃成1街26村,下轄266個屯。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偽康德十二年),八路軍進軍法庫,解放縣城,組建縣委、縣政府。隸屬遼寧省遼西行署,全縣劃分為7個區,各區設區政府:一區孟家窩堡、二區柏家溝、三區大孤家子、四區三面船、五區雙檯子、六區秀水河子、城關區。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2月至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2月,法庫處於與國民黨軍隊艱苦鬥爭時期。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2月17日,全縣獲得解放。1948年8月17日,成立遼北省,法庫縣劃歸遼北省一專署管轄。同年,開始土改。
1958年12月,法庫縣劃歸沈陽市管轄。1960年,改法庫鎮人民委員會為法庫鎮人民公社。
1980年9月,撤銷縣革命委員會,恢復縣人民政府。
1983年末到1984年初,全縣各人民公社全部改為鄉(鎮)人民政府。
1992年12月,法庫縣劃歸沈陽市管轄。

4. 法庫縣有多少個鄉鎮

截至2019年8月,法庫縣有19個鄉鎮。

14個鎮、5個鄉。分別是:丁家房鎮、孟家鎮、十間房鎮、依牛堡鎮、馮貝堡鎮、包家屯鎮、五檯子鎮、柏家溝鎮、大孤家子鎮、三面船鎮、登仕堡子鎮、葉茂台鎮、秀水河子鎮、法庫鎮、十間房鄉、慈恩寺鄉、卧牛石鄉、四家子蒙古族鄉、孟家鄉。

法庫,為滿語「魚梁」音譯,寓水草豐美、山川秀麗、物阜糧豐之意。

法庫縣隸屬於遼寧省沈陽市管轄,位於遼寧省北部,長白山山脈與陰山山脈余脈交匯處,遼河右岸,自然地貌特徵為「三山一水六分田」。

1、丁家房鎮屬於沈陽市法庫縣轄鎮,位於法庫縣西南25公里,S106省道過境,交通十分便利。境內有著名的五龍山風景名勝。

2、柏家溝鎮位於遼寧省沈陽市法庫縣境東北部,遼河中游西岸,距縣府17公里。北鄰和平鄉,東接昌圖縣,南靠鐵嶺市和調兵山市。

3、大孤家子鎮隸屬於遼寧省沈陽市法庫縣,位於法庫縣縣境東南部,距縣府23公里,鎮區域面積103.66平方千米,轄18個行政村,31個自然村屯,共有漢、滿、蒙、回、錫伯五個民族。

大孤家子鎮交通發達,明(水)沈(陽)公路從該鎮境內通過。大孤家子鎮農業以玉米、水稻作物種植為主,鄉鎮企業涉及商貿、建築等行業。大孤家子鎮地表水、地下水資源豐富,水域面積達一萬畝,水產養殖以魚類養殖為主,素有「沈北魚米之鄉」的美稱。

4、三面船鎮位於遼寧省法庫縣,鎮政府駐三面船,面積124平方千米,轄20個村委會:三面船、新三面船、三檯子、大堡子、大桑林、二檯子、新三家、南團山、南馬家溝、小桑林、苗家溝、西下堡、小辛屯、李房申、朱千堡、丁家屯、大造屯、小造屯、小雙台、大雙台。

5、秀水河子鎮隸屬於遼寧省沈陽市法庫縣,位於法庫縣縣境西部,秀水河西岸,距縣府35公里,鎮區域面積204平方公里,轄25個行政村。秀水河子鎮為秀(水河子)梨(樹)公路起點,北(京)沈(陽)北線公路穿鎮而過。

秀水河子鎮當地特產為焦煤(現已停產),農業作物以玉米、辣椒為主。秀水河子鎮是紅色旅遊基地,著名的旅遊景點有:秀水河子革命烈士陵園。

6、十間房鎮是遼寧省沈陽市法庫縣轄鎮,該鎮位於縣境中東部,距縣府10公里。國道203(明水--沈陽)縱貫境內。

7、慈恩寺鄉是遼寧省沈陽市法庫縣轄鄉,該鄉位於縣境中北部,距縣府11公里。轄慈恩寺、喇嘛荒、褚家窩堡、趙家窩堡、西崗子、邊家窩堡、齊家窩堡、王義官屯、五家子、小劉家窩堡、榛柴崗子、哥哥府、任家窩堡、汪家溝、一統溝、於家溝、門家溝、往戶屯18個村委會。

8、卧牛石鄉是遼寧省沈陽市法庫縣轄鄉,該鄉位於縣境西北部,距縣府35公里。卧牛石鄉政府駐卧牛石,1961年設卧牛石公社,1984年置鄉。

轄孫家屯、卧牛石、石人堡、陳家堡、大屯、李家堡、劉丙堡、高馬堡、麻子溝、拉馬荒、侯家堡、大荒、尖山子、邢家屯、葦子溝、元寶堡、哈戶碩17個村委會。

9、四家子蒙古族鄉隸屬於遼寧省沈陽市法庫縣,位於法庫縣西北部,距縣城20公里,鄉區域總面積95.5平方千米,轄11個行政村,四家子蒙古族鄉有漢、蒙古、滿、錫伯等7個民族,其中蒙古族人口占鄉總人口的47.4%。

四家子蒙古族鄉地勢東高西低,中東部為低山丘陵地帶,西部為秀水河沖積平原,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

四家子蒙古族鄉自然資源豐富,生物資源中的植物除糧食、油料、果蔬和木類外,常見的中草葯材近百種。四家子蒙古族鄉旅遊資源尤為豐富,境內有清代蒙古王陵遺址七處。

10、沈陽市法庫縣孟家鎮位於法庫鎮北部,北與康平相連,203國道在鎮政府門前通過,小康礦鐵路環繞全鎮,沈康公路高速公路貫穿全鎮,交通便利。全鎮區域面積16.8萬畝,耕地11萬畝。

(4)法庫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法庫縣的區劃沿革:

1949年4月,將科左前旗的一個區計33個村,劃歸法庫縣,設立第七區,區政府駐地為包家屯。同年5月1日,遼北省撤銷,法庫縣劃歸遼西省。

1950年4月,增設第八、第九兩個區(區政府駐地分別為趙貝堡、丁家房)。城關區更名為第十區。至此,全縣共10個區,下轄5個街,216個行政村。

1953年6月 「區人民政府」改為「區公所」,並增設11個行政村。1954年,遼東、遼西兩省合並為遼寧,法庫縣隸屬遼寧省。1955年末劃歸鐵嶺專區管轄。

1956年1月,撤銷區、村建制,實行鄉、鎮區劃,全縣劃為1個鎮41個鄉。同年,新民縣的蘇家窩堡村劃法庫縣;將法庫的西二檯子村劃歸新民縣。1958年2月,並41個鄉、1鎮為20個鄉1鎮。同年9月,將1鎮20鄉(20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改建為1個鎮、8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

1961年調整人民公社體制,增設了調兵山、十間房、馮貝堡、依牛堡子、五檯子、四家子、卧牛石、葉茂台、登仕堡子等9個人民公社。

1962年又增設了慈恩寺、和平兩個人民公社和大明鎮。1964年,沈陽專員公署成立,法庫縣劃歸沈陽專區管轄,又增設了紅五月人民公社和調兵山鎮。

1967年,新民二檯子村劃歸法庫縣;將大明、調兵山兩個鎮劃給鐵法礦務局。1968年12月,沈陽專區改稱鐵嶺專區,法庫縣隸屬鐵嶺專區管轄。1970年,鐵嶺專區改為鐵嶺地區,仍轄法庫縣。

1982年7月,調兵山公社的8個生產大隊劃給鐵法市。

1984年5月,四家子鄉改為「四家子蒙古族鄉」;同年,大孤家子鄉改為「大孤家子鎮」。1985年,三面船、秀水河子、葉茂台、登仕堡子4個鄉改為鎮。1991年8月,柏家溝鄉改為「柏家溝鎮」。

2000年,丁家房鄉改為「丁家房鎮」。2001年12月30日,成立沈陽法庫經濟開發區。

2002年,紅五月鄉與法庫鎮合並,組成新的法庫鎮。同年,由法庫鎮劃出南門、周地溝、西門、陶屯、石崗子5個村;由十間房鄉劃出馬家店、閻家窩堡2個村,歸屬法庫經濟開發區。

2004年,又將五檯子鄉的四檯子、西團山子2個村,劃歸法庫經濟開發區管轄。

2010年,孟家鄉、十間房鄉、依牛堡鄉、馮貝堡鄉改為鎮。2012年,包家屯鄉、五檯子鄉改為鎮。

5. 法庫一共有多少高中

共有兩所高中。
一是法庫縣高級中學。法庫高中始建於1923年,「文革」期間停辦,於1978年三月復校,並於1979年7月被遼寧省教育廳批准為省級重點高中,建校史已逾八十年。學校地處法庫縣城南萬寶山下,佔地面積七萬平方米,建築面積一萬八千平方米,現有教學樓兩棟,其中教學辦公樓5100平方米,高三教學樓3100平方米;實驗樓2817平方米,學生宿舍樓4760平方米,學生食堂1608平方米。學校基礎設施完善,校園網、寬頻網、多媒體教室、智能廣播系統、標准實驗室等教學設備齊全。現有多媒體電教室3個、語音室3個、微機室2個、教師電子備課室2個,物理實驗室3個、化學實驗室3個、生物實驗室2個,有達到省一級標準的圖書館一個、師生閱覽室2個;有一個足球場、三個籃球場、兩個排球場作為師生的運動空間,還有多種健身器材供師生休閑鍛煉。校園環境優美,是沈陽市百所花園式學校之一。學校現有54個教學班,在校生約2700人、教職員工180人,專任教師143人,全部為本科以上學歷。其中高級教師65人,一級教師54人,學科帶頭人2人,市勞動模範1人,市骨幹教師6人,縣骨幹教師22人,市先進教師6人,縣先進教師15人,碩士研究生1人,研究生同等學歷20人。幾年來,學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大力推進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以「對學生成長負責,為學校發展負責」為辦學宗旨、以「學校晉升省級示範高中,學生享受優質教育資源」為辦學目標,全體師生以「立志勤奮、求實進取」為校訓,形成了「團結實干、和諧發展」的優良校風,教職員工真抓實干,恪守「厚德博學,善導愛生」的教風,辦學過程中,以「實施高效率管理,建設高水平師資,營造高品位校園,培養高素質學生」為理念,樹立學生「德智體立本,真善美做人」的培養目標,形成了「尊師守紀,成人成才」的良好學風。法庫高中全面深化教育教學管理,以「求質量為立校之本,抓管理為興校之基,重師資為強校之源」為管理理念,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高等院校培養了大批合格人才,僅1978年復校以來,為上級高等院校輸送合格畢業生兩萬餘人,他們在祖國四面八方的各個崗位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目前,學校發展迅速,辦學質量顯著提高,2005和2006兩年的高考都在沈陽市郊區縣省級重點高中協作校位居前兩名(06年文科第一名),在全沈陽市26所省級重點高中躋身前十名。近年來,法庫高中黨支部、團委連續被評為法庫縣先進集體,法庫高中英語組被評為沈陽市優秀教研組,法庫高中被評為沈陽市國防生培訓基地、沈陽市花園式學校、沈陽市教育系統綜合治理與安全教育先進集體、遼寧省依法治校示範校等各種榮譽稱號。
輝煌的業績已成為歷史,美好的未來等待我們去創造,法庫高中領導班子堅持「團結務實,廉潔高效」的工作作風,帶領全體教職員工 「重教學、抓管理、探新路、謀發展」,營造書香誠信校園,打造平安和諧學校,推進素質教育,把學生培養成「講文明有誠信、講孝心懂感恩、有志向會學習」的充滿生活激情的人,為把法庫高中建成省級示範高中、爭創省級名校而努力奮斗。
二是沈陽市法庫縣第二高級中學座落在二龍山腳下。學校始建於1985年,是一所面向全市招收初中應、往屆畢業生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學校佔地面積2.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6萬平方米。主體建築設施有教學樓、綜合實驗樓、學生宿舍樓、學生餐廳和教師家屬樓等。多年來,在各級政府的關懷和領導下,學校堅持黨的教育方針,貫徹黨的教育政策,更新辦學觀念,實施素質教育,強化日常管理,努力提升教學質量,嘗試多渠道辦學,取得良好成效,受到學生和家長的認可及社會好評。尤其近幾年來,高考成績居高不下,已躋身沈陽市普通高中的前列。一個團結務實、年輕進取、以身作則的領導集體。 在校長兼黨支部書記郭永才的帶領下,腳踏實地的開展工作,集思廣益,克服困難,徹底改變了以前陳舊的辦學模式,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辦學新面貌。目前,全校形成了「自強、勤奮、求實、進取」的校風;樹立了「博學、嚴謹、善導、愛生」的教風;培養了「質疑問題,拼搏進取「的學風。在歷年的高考和各項工作評比中都居於同類學校的前列。
學校有一隻專業素質高、教學能力強、工作態度實的師資隊伍。目前,在崗教職工130餘人。其中,高級教師28人,市級學科帶頭人及骨幹教師10人,縣級骨乾和優秀教師52人,具有研究生同等學歷的教師7人。全體專任教師都努力鑽研業務積極參加教研教改,嘗試現代化教學手段教學,取得了可喜成果,深受學生歡迎。今年初,伴隨著綜合實驗樓的交付使用,學校的教學環境和條件進一步改觀。學校投入大量資金,在原有的基礎上,擴建了微機室、語音室、理化生實驗室,增設了圖書閱覽室、多媒體教室及學生課外活動室,引進了先進的教學實驗設備,提高了教學效果。
幾年來,學校對日常管理常抓不懈,日趨科學化、合理化。學校制定了切實可行的班級量化考核制度,宿舍管理制度,使學生的日常行為進一步達到規范化的要求,校風校貌明顯改觀。目前,當你走進二高中校園,除了優雅的自然環境令人陶醉之外,井然有序的教學秩序,濃厚的校園文化氣息更能深深的吸引著你。「環境育人,以德治校」的思想在這里得到切實體現。學校是育人的搖籃,「因材施教,多出人才」,一直是二高中追求的目標。近些年以來,在注重教學質量提升的同時,又嘗試多渠道多途徑育人的辦學途徑。針對每年入學的學生中有美術和體育特長的學生並結合當前高考形勢,考慮到學生的發展需求,學校創辦了美術輔導班,聘專業教師輔導學生。體育特長生的培養和訓練也始終堅持,常抓不懈。幾年的高考升學結果表明:這種辦學方式是符合時代發展和學生成長要求的正確選擇。
在校領導的正確決策和指導下,學校的學生業余文化活動也豐富多彩,成效斐然。校團委通過各種活動來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成立了校文學社、書畫小組、廣播站、文藝小隊等學生社團組織,使在校生的特長得到了充分展示,受到學生們的歡迎。
另外,學校憑借普通高中擁有私立學校不可比的優勢,
在特困生扶助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每年受到上級政府扶貧救助的學生數百人次,資金總額達到數十萬元,另外,民營企業捐助,希望工程捐助、黨員愛心捐助、及學校對品學兼優的特困生學雜費的減、免、緩措施,無一不證明著學校對學生的深切關愛。每年寒窗基金的發放,助學貸款的辦理又使數十名貧困考生走進了大學校門。
有兢兢業業園丁的奉獻,有社會各界有識之士的愛心幫助、有正確辦學理念、有科學化的日常管理,十幾年來,我校的高考升學成績一年上一個新台階。從2000年以來,每年升入重點大學的考生10多人,升入本科的過百人,90%的學生通過三年的奮斗都考入了上一級學校。這些成績,無一不展示著學校的教育教學實力,同時也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城鄉學子走進二高中的校園。廣大城鄉考生和家長朋友,二高中具有利於您或您的孩子成才的條件和私立學校不能比擬的辦學優勢,有國家的支持及全體教職工的務實工作和真誠奉獻,我們熱情的歡迎城鄉考生報考我校,來我校就讀,相信三年的時間,定會圓滿你心中的求學夢想。

6. 法庫愛新覺羅酒廠介紹

愛新覺羅祖家坊從遼代起就是皇室釀酒作坊,1635年更名為「祖家坊燒版鍋」,所釀「祖家坊白酒」為清廷權特供御酒;現在更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1. 中國沈陽愛新覺羅祖家坊酒業有限公司,位於古盛京北部,為大清皇族愛新覺羅氏家族酒坊,從清王朝建立始,一直作為清王朝皇室家宴用酒未曾外傳。那裡古井甘泉,草舍泥牆,曲香繚繞,吸口氣酒香濃郁,喝口水清涼甘洌。

2. 所用糧谷,都是當地特產的老品,糜子、穀子、粘高粱、薏米等作物。它生長於半山坡上,由於植物的特性,不用化肥、不用農葯。鄉里人年復一年的耕作,均被用作釀酒,形成了自己的生態加工循環產業。

3. 所釀的酒還須用古法陳釀,即用樹條編制的酒海,內用樹皮紙和石灰、花泥、蛋清等糊制上百至千餘層不等。所儲的酒花香、曲香、梨香各異。最大的酒海能裝百噸。

7. 法庫愛新覺羅酒廠介紹

愛新覺羅祖家坊從遼代起就是皇室釀酒作坊,1635年更名為「祖家坊燒鍋」,所釀專「祖家坊白酒屬」為清廷特供御酒;現在更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1. 中國沈陽愛新覺羅祖家坊酒業有限公司,位於古盛京北部,為大清皇族愛新覺羅氏家族酒坊,從清王朝建立始,一直作為清王朝皇室家宴用酒未曾外傳。那裡古井甘泉,草舍泥牆,曲香繚繞,吸口氣酒香濃郁,喝口水清涼甘洌。

2. 所用糧谷,都是當地特產的老品,糜子、穀子、粘高粱、薏米等作物。它生長於半山坡上,由於植物的特性,不用化肥、不用農葯。鄉里人年復一年的耕作,均被用作釀酒,形成了自己的生態加工循環產業。

3. 所釀的酒還須用古法陳釀,即用樹條編制的酒海,內用樹皮紙和石灰、花泥、蛋清等糊制上百至千餘層不等。所儲的酒花香、曲香、梨香各異。最大的酒海能裝百噸。

8. 法庫縣歷史老照片

縣志裡面有很多呢

9. 法庫的歷史名人

開國少將——趙東寰,遼寧省法庫縣人(1907-2002),遼寧省法庫縣人,1936年「西安事變」時參加革命,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時期,他先後任人民自衛軍團長,北上挺進支隊司令員,八路軍南下支隊參謀長、副司令員,分區參謀長、副司令員、司令員等職。他指揮河北省梅花鎮軍民同前來進攻的日軍浴血奮戰,與外圍兄弟部隊里外夾攻,擊斃日寇800餘眾。隨即,他在冀中12縣組織開展游擊戰爭,參加了「百團大戰」,為創建晉冀魯豫敵後抗日根據地做出了貢獻。解放戰爭時期,他歷任縱隊參謀長、分區司令員、遼西軍區副參謀長兼後勤部長、騎兵支隊司令員、師長、副軍長等職,參加了三下江南、四保臨江、四平保衛戰、圍困長春和遼沈戰役、平津戰役、渡江戰役、衡寶戰役,以及伏牛山和嵩山地區的大規模剿匪運動。新中國成立後,他歷任中南軍區人民武裝部第一副部長,華南軍政幹校校長、高級工兵學校校長、軍委軍事建築部副部長、軍委特種工程指揮部參謀長等職,為人民工兵的教育事業,為我國國防科研試驗基地和人防工程建設做出了貢獻。新中國成立後,他歷任中南軍區司令部軍訓處處長、人民武裝部第一副部長、華南軍政幹校校長、高級工兵學校校長、軍委軍事建築部副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工程兵副參謀長、特種工程指揮部參謀長、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等職,為人民工兵的教育事業,為我國國防科研試驗基地和人防工程建設做出了貢獻。他1962年畢業於高等軍事學院。趙東寰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獲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奉系軍閥元老——楊宇霆(1886-1929) 楊宇霆原籍宋道口鎮代嶺村,原名玉亭,字凌閣(又作鄰葛)。祖父楊正榮於清同治年間攜眷逃荒關外,在遼寧省法庫縣蛇山溝村落戶。父楊永昌,母親張氏,以開大車店為生。1885年農歷七月二十日楊宇霆出生時,家境已好轉。父親靠勞動起家,認為讀書無用,因此反對宇霆上學,後經人勸說,才勉強答應他上了私塾。 入學後,啟蒙老師高先生發現他聰穎過人,刻苦好學,有過目成誦之才,怕誤了他的前程,隨將其介紹到鐵嶺縣張秀才那裡就讀,楊宇霆16歲便考中秀才。廢科舉後,由堂兄資助赴日本士官學校留學。在日本學習期間,常和於珍(後任東北軍將軍)、邢士廉(後任東北軍師長)、熙洽(後任東北軍吉林駐軍參謀長)一起談論國事,與孫中山、蔣介石、傅作義也有書信來往。回國後即步入軍界,由排長、連長,很快晉升為軍械廠廠長。他治軍嚴謹,軍紀嚴明,任少校教官時,深夜搞緊急集合訓練,總能從隊列中挑出不穿襪子的士兵當場處罰。有一次他外出歸來,哨兵聽出是他的聲音,不問口令就放他入內,結果他處罰了哨兵。張作霖非常賞識他的才幹,調他任二十七師參謀長。此後他協助張作霖逐步打開東北的政治、軍事局面,個人也隨之揚名,成為張作霖身邊的紅人,在東北有「智囊」、「小諸葛」之稱。 賈連元 賈連元(1897-1975年)奉天法庫(今遼寧省法庫縣)人。著名醫生。1927年在南滿醫學堂畢業後,留校任講師。 1929年,賈連元與同窗張柏岩等一起來到哈爾濱,曾任哈爾濱市立醫院內科主任、院長等職。1941年留學日本,獲日本國厚生省醫學博士學位。 日本投降後,他與張柏岩等自發組織了衛生系統維持會,組織醫護人員保護醫院,開展醫療工作,並出任哈爾濱市臨時政府的衛生局長兼哈爾濱第一醫院院長。1946年4月,任哈爾濱市傳染病醫院院長,同張柏岩一起為防止1947年鼠疫在哈爾濱蔓延作出了重要貢獻。 賈連元學識淵博,通曉英、日、德、法4國語言,特別是在精神病學研究、臨床治療等方面成就卓著;同時,還對癍疹傷寒、霍亂的防治進行過研究,有不少成果問世。在從事醫學教育工作中,賈連元培養了一批內科學和精神病學方面的人才。賈連元是九三學社哈爾濱分社的創始人之一,曾任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 車向忱 車向忱(1898-1971)原名車慶和。遼寧法庫人。早年就讀於法庫縣中學,1918年考入北京大學補習班。1919年參加北京五四愛國運動,同年秋考入中國大學法科,後改學哲學。熱心於教育救國,參與創辦中國大學平民夜校,兼主任。1925年大學畢業後回沈陽,先後在省立第三高中、東北大學附中和第一高中任教,並創辦平民學校普及平民教育。1928年9月成立奉天平民教育促進會,任總幹事。1929年夏發起組織遼寧省國民常識促進會,被推選為主任幹事、會長,兼辦《常識半月刊》。在張學良的支持下,共辦城市平民學校41處,農村平民學校200所。他堅持反對日本侵略,進行愛國宣傳教育,並兼拒毒聯合會負責人,發動會員開展拒毒禁煙活動。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流亡北平,參與發起成立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被選為常務委員。11月代表救國會赴南京面見蔣介石,提出出兵抗日、援助東北義勇軍等七項要求。1932年潛往東北慰問東北義勇軍,先後尋見鄧鐵梅、唐聚五、李杜、馬佔山、蘇炳文等部,慰問並鼓勵他們堅持抗日斗爭。 1933年3月率東北大學學生赴長城前線慰問抗日部隊。1934年在北平接辦東北難民教養院,主持東北義勇軍眷屬生產自救事宜。1935年夏應東北軍將領王以哲之邀到西安,創辦東北競存小學任校長。同年冬積極促進王以哲同紅軍實行停戰聯合抗日。1936年9月發起成立東北民眾救亡會,被選為主任委員。他為西安事變及其和平解決做出了貢獻。1937年1月參與發起成立西北教育界抗日救國大同盟。抗日戰爭爆發後曾遭國民黨當局逮捕,經各方營救獲釋。後在西安主辦東北競存中學,同任教的中共地下黨員密切合作,培養了一批革命人才。抗日戰爭勝利後,1945年12月到延安會見毛澤東等。1946年返回東北,任嫩江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兼嫩江省聯合中學校長,9月任東北行政委員會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兼哈爾濱大學校長,主持東北解放區的教育工作。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東北人民政府委員兼教育部部長並兼東北實驗學校校長、沈陽師范師院院長,遼寧省副省長兼省體委主任、沈陽體育學院院長等職。被選為第一至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二至第四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遼寧省政協副主席,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副主席等。他是著名的人民教育家和愛國民主戰士。1971年1月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張柏岩 張柏岩(1899-1962年)字松山,奉天法庫(今遼寧省法庫縣)人。著名醫生。 張柏岩1915年考入奉天南滿醫學堂,修業6年,於1920年以優異成績畢業。之後,曾在沈陽、長春地區鐵路醫院任醫生。 1929年,張柏岩來到哈爾濱,先後在東省特區醫院、哈爾濱市第一醫院任外科主任、院長。他醫術精湛,醫德高尚,在社會上很有名望。 1935年12月,抗日英雄趙一曼在黑龍江省珠河縣(今尚志縣)一次戰斗中左腿負傷,傷口化膿潰爛,生命垂危。日本憲兵隊為了從趙一曼口中得到重要情報,便把她送到哈爾濱市立醫院,由張柏岩為她治傷。張柏岩欽佩趙一曼高尚的民族氣節,以他高超的技藝精心為之治療,並義正詞嚴地抗議日本特務對趙一曼的摧殘,迫使敵人在趙一曼治療期間不再對趙一曼進行「提審」,使他得以專心為趙一曼治傷。由於張柏岩的精心治療,趙一曼的傷勢得以好轉,從不能走動,恢復到可以拄杖散步。後來趙一曼沒能逃出敵人的魔掌而犧牲。但張柏岩以民族大義為重,冒著危險為民族英雄治傷的事跡卻一直為人民所傳誦。 1946年哈爾濱市人民政府任命張柏岩為市衛生局長、防疫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撤退時,炸毀了設在哈爾濱平房區「731部隊」本部的細菌工廠,致使哈爾濱在1946年8月天花、鼠疫、霍亂流行。在這危難時刻,張柏岩受命指揮防治工作。他和廣大醫務工作者、群眾一起,克服各種困難,終於使這場瘟疫得以撲滅。 東北解放戰爭中,張柏岩於1948年率6個手術隊赴錦州戰役前線救治傷員,勝利完成任務。1955年,張柏岩出任哈爾濱市副市長。 馮基平 馮基平(1911-1983)遼寧省法庫縣人。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任中共遼陽縣委書記,北平市委軍委東北炮八旅旅委書記。1932年因叛徒出賣在北平被捕,關押在國民黨北平軍人反省分院(亦稱草嵐子監獄)。1935年經黨組織營救,被保釋就醫。出獄後曾任山西省犧牲救國同盟會常委,同蒲鐵路、正太鐵路工委書記,中共太原市委常委,山西國民軍官教導九團政治部主任,山西青年決死四縱隊十九團團長。1942年進延安中央黨校學習。1944年至1949年,曾任綏蒙保安處副處長,晉綏邊區駐晉察冀邊區辦事處政治委員,晉綏公安局平津工作站站長,中央社會部直屬工作站站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北京市公安局處長、副局長、局長,最高人民檢察署檢察委員會委員,北京市檢察署檢察長、政法委員會副主任、建委主任、農委書記、副市長,中共北京市委常委、書記,中共陝西省委書記,國務院副秘書長。是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共八、十二大代表,第十二屆中顧委委員。1983年9月29日,在北京病逝。 徐天欣 徐天欣1937年生,遼寧法庫縣人。1960年畢業於遼寧大學中文系,同年參加工作。35年來,他先後在遼寧人民藝術劇院、鐵嶺縣評劇團、文化館、縣委宣傳部、文藝宣傳隊、周恩來少年讀書舊址紀念館、區委宣傳部、市文化局等單位擔任過教員、編劇、劇團團長、文藝隊長、宣傳科長、劇目室主任等職。1985年任鐵嶺市藝術研究所所長兼黨支部書記,獲正高級職稱研究員。 多年來,他心系鄉土文化的研究,撰寫了幾百篇文章,先後公開出版了《遼北歷史》、《鐵嶺歷史名人》二本書(合著)。他撰寫的大量文章,有一鮮明的特徵,那就是它的開創性和地域性。他深知「越有民族性,越有國際性,越有地方性,越有全國性。」所以他撰寫論文、考錄十分注意研究和展現遼北歷史文化藝術的表象和內涵;研究當代文化藝術則不忘其指導地域文化的應用價值。這主要體現在《遼北遼金樂舞活動考述》、《從古詩文中看東北秧歌》、《關於遼北文化土層的答問》、《試論遼北秧歌的歷史特徵》等文章之中。徐天欣同志的科研成果,曾產生了較大的社會效益。其中有的被市政府採用,被選進《鐵嶺市志》分卷《鐵嶺市文化志》。他撰寫的《鐵嶺歷史名人》一書,被認為政府修志工作的突出成果,成了鐵嶺人民愛家鄉、愛祖國的教材,市長特為該書寫了前言,向全市人民推薦。 徐天欣被喻為「遼北土文化研究第一人」,如他撰寫的《高其佩和指頭畫》,闡述了鐵嶺指頭畫的源流。他撰文介紹法庫人任慶泰是《第一個把中國戲曲搬上銀幕的人》。徐天欣還考證並發現了鐵嶺的張德彝是第一個把外國戲劇介紹給中國的。他發表了《小鳳仙在鐵嶺》、《李成梁故鄉軼事》、《魏燮均及其詩》等文章。他撰寫的論文、考錄,有的被其他刊物轉載,有的被外國翻譯。 徐天欣對遼北文化事業的開拓和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他參編的《中國曲志、遼寧卷》,獲得文化部的紀念獎;參與主編的《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遼寧卷·鐵嶺資料本》榮獲省文化廳二等獎。他撰寫的論文《遼北遼金樂舞活動考述》,獲得了遼寧省文化廳頒發的科研成果一等獎。《太平鼓源流考略》獲省論文一等獎。主持編撰的省重點藝術科研項目《鐵嶺戲曲志》和《鐵嶺曲藝志》均獲得了遼寧省藝術科研成果一等獎。 《中國戲劇年鑒》載文「遼寧戲劇四十年」。在這篇戲劇史冊中,徐天欣被列入遼寧戲劇界名人之一。 徐天欣是遼寧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鐵嶺市民間藝術家協會理事、遼寧省遼金契丹女真史研究會會員和鐵嶺市政協特邀文史委員。 王愫筠 王愫筠,女,錫伯族,中共黨員,大專文化程度。她於1942年8月出生在法庫縣一個貧窮的木匠家庭里。 她1960年9月中學畢業就參加了工作,代課教師、民辦教師、小學教師、中學教師,她都干過。坎坎坷坷、風風雨雨地走過二十年。1979年她隨當兵的愛人轉業—同回到她們的故鄉法庫縣。分配到法庫縣文化館創編股,搞文學創作輔導工作。 她現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遼寧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遼寧省散文協會會員、遼寧省報告文學學會會員、鐵嶺市作家協會理事,鐵嶺市民間藝術家協會副理事長。在法庫縣文化館工作期間還曾擔任過縣文聯秘書長,縣文化館副書記、副館長等職務。1994年從鐵嶺市文聯退休。 這些年她曾參加過吉林師范大學函授學習兩年,1982年、1984年先後兩次參加省民間文學搜集整理輔導班學習,1985年又參加北京人文函授大學的學習,給搜集整理民間文學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從1985年十月開始,她接受了《中國民間文學遼寧卷·縣區資料本》的搜集整理編輯工作。於1987年4月,《中國民間文學遼寧卷·法庫資料本》出版了,當時是我市各縣區出書最早的一家。受到省委宣傳部、省民委、省民研集成辦的嘉獎,獲得一等獎。並獲鐵嶺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局、市文聯、市民委授予一等獎。她本人又得到國家文化部、中國民研集成辦授予先進工作者的光榮稱號。 她從小就喜歡文學。在國家、省、市級報刊上發表民間故事、民間傳說、小說、散文、報告文學等30多篇。 近幾年,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各條戰線涌現出不少風雲人物,為了弘揚改革開放的成果,弘揚正氣,她幾年來寫了一百多萬字的報告文學,並編輯出版了報告文學集《銀州衛士》等奉系軍閥元老——楊宇霆(1886-1929) 楊宇霆原籍宋道口鎮代嶺村,原名玉亭,字凌閣(又作鄰葛)。祖父楊正榮於清同治年間攜眷逃荒關外,在遼寧省法庫縣蛇山溝村落戶。父楊永昌,母親張氏,以開大車店為生。1885年農歷七月二十日楊宇霆出生時,家境已好轉。父親靠勞動起家,認為讀書無用,因此反對宇霆上學,後經人勸說,才勉強答應他上了私 法庫縣 菩提聖境
塾。 入學後,啟蒙老師高先生發現他聰穎過人,刻苦好學,有過目成誦之才,怕誤了他的前程,隨將其介紹到鐵嶺縣張秀才那裡就讀,楊宇霆16歲便考中秀才。廢科舉後,由堂兄資助赴日本士官學校留學。在日本學習期間,常和於珍(後任東北軍將軍)、邢士廉(後任東北軍師長)、熙洽(後任東北軍吉林駐軍參謀長)一起談論國事,與孫中山、蔣介石、傅作義也有書信來往。回國後即步入軍界,由排長、連長,很快晉升為軍械廠廠長。他治軍嚴謹,軍紀嚴明,任少校教官時,深夜搞緊急集合訓練,總能從隊列中挑出不穿襪子的士兵當場處罰。有一次他外出歸來,哨兵聽出是他的聲音,不問口令就放他入內,結果他處罰了哨兵。張作霖非常賞識他的才幹,調他任二十七師參謀長。此後他協助張作霖逐步打開東北的政治、軍事局面,個人也隨之揚名,成為張作霖身邊的紅人,在東北有「智囊」、「小諸葛」之稱。
賈連元
賈連搜索元(1897-1975年)奉天法庫(今遼寧省法庫縣)人。著名醫生。1927年在南滿醫學堂畢業後,留校任講師。 1929年,賈連元與同窗張柏岩等一起來到哈爾濱,曾任哈爾濱市立醫院內科主任、院長等職。1941年留學日本,獲日本國厚生省醫學博士學位。 日本投降後,他與張柏岩等自發組織了衛生系統維持會,組織醫護人員保護醫院,開展醫療工作,並出任哈爾濱市臨時政府的衛生局長兼哈爾濱第一醫院院長。1946年4月,任哈爾濱市傳染病醫院院長,同張柏岩一起為防止1947年鼠疫在哈爾濱蔓延作出了重要貢獻。 賈連元學識淵博,通曉英、日、德、法4國語言,特別是在精神病學研究、臨床治療等方面成就卓著;同時,還對癍疹傷寒、霍亂的防治進行過研究,有不少成果問世。在從事醫學教育工作中,賈連元培養了一批內科學和精神病學方面的人才。賈連元是九三學社哈爾濱分社的創始人之一,曾任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
車向忱
車向忱(1898-1971)原名車慶和。遼寧法庫人。早年就讀於法庫縣中學,1918年考入北京大學補習班。1919年參加北京五四愛國運動,同年秋考入中國大學法科,後改學哲學。熱心於教育救國,參與創辦中國大學平民夜校,兼主任。1925年大學畢業後回沈陽,先後在省立第三高中、東北大學附中和第一高中任教,並創辦平民學校普及平民教育。1928年9月成立奉天平民教育促進會,任總幹事。1929年夏發起組織遼寧省國民常識促進會,被推選為主任幹事、會長,兼辦《常識半月刊》。在張學良的支持下,共辦城市平民學校41處,農村平民學校200所。他堅持反對日本侵略,進行愛國宣傳教育,並兼拒毒聯合會負責人,發動會員開展拒毒禁煙活動。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流亡北平,參與發起成立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被選為常務委員。11月代表救國會赴南京面見蔣介石,提出出兵抗日、援助東北義勇軍等七項要求。1932年潛往東北慰問東北義勇軍,先後尋見鄧鐵梅、唐聚五、李杜、馬佔山、蘇炳文等部,慰問並鼓勵他們堅持抗日斗爭。 1933年3月率東北大學學生赴長城前線慰問抗日部隊。1934年在北平接辦東北難民教養院,主持東北義勇軍眷屬生產自救事宜。1935年夏應東北軍將領王以哲之邀到西安,創辦東北競存小學任校長。同年冬積極促進王以哲同紅軍實行停戰聯合抗日。1936年9月發起成立東北民眾救亡會,被選為主任委員。他為西安事變及其和平解決做出了貢獻。1937年1月參與發起成立西北教育界抗日救國大同盟。抗日戰爭爆發後曾遭國民黨當局逮捕,經各方營救獲釋。後在西安主辦東北競存中學,同任教的中共地下黨員密切合作,培養了一批革命人才。抗日戰爭勝利後,1945年12月到延安會見毛澤東等。1946年返回東北,任嫩江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兼嫩江省聯合中學校長,9月任東北行政委員會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兼哈爾濱大學校長,主持東北解放區的教育工作。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東北人民政府委員兼教育部部長並兼東北實驗學校校長、沈陽師范師院院長,遼寧省副省長兼省體委主任、沈陽體育學院院長等職。被選為第一至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二至第四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遼寧省政協副主席,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副主席等。他是著名的人民教育家和愛國民主戰士。1971年1月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張柏岩
張柏岩(1899-1962年)字松山,奉天法庫(今遼寧省法庫縣)人。著名醫生。 張柏岩1915年考入奉天南滿醫學堂,修業6年,於1920年以優異成績畢業。之後,曾在沈陽、長春地區鐵路醫院任醫生。 1929年,張柏岩來到哈爾濱,先後在東省特區醫院、哈爾濱市第一醫院任外科主任、院長。他醫術精湛,醫德高尚,在社會上很有名望。 1935年12月,抗日英雄趙一曼在黑龍江省珠河縣(今尚志縣)一次戰斗中左腿負傷,傷口化膿潰爛,生命垂危。日本憲兵隊為了從趙一曼口中得到重要情報,便把她送到哈爾濱市立醫院,由張柏岩為她治傷。張柏岩欽佩趙一曼高尚的民族氣節,以他高超的技藝精心為之治療,並義正詞嚴地抗議日本特務對趙一曼的摧殘,迫使敵人在趙一曼治療期間不再對趙一曼進行「提審」,使他得以專心為趙一曼治傷。由於張柏岩的精心治療,趙一曼的傷勢得以好轉,從不能走動,恢復到可以拄杖散步。後來趙一曼沒能逃出敵人的魔掌而犧牲。但張柏岩以民族大義為重,冒著危險為民族英雄治傷的事跡卻一直為人民所傳誦。 1946年哈爾濱市人民政府任命張柏岩為市衛生局長、防疫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撤退時,炸毀了設在哈爾濱平房區「731部隊」本部的細菌工廠,致使哈爾濱在1946年8月天花、鼠疫、霍亂流行。在這危難時刻,張柏岩受命指揮防治工作。他和廣大醫務工作者、群眾一起,克服各種困難,終於使這場瘟疫得以撲滅。 東北解放戰爭中,張柏岩於1948年率6個手術隊赴錦州戰役前線救治傷員,勝利完成任務。1955年,張柏岩出任哈爾濱市副市長。
馮基平
馮基平(1911-1983),遼寧省法庫縣人。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任中共遼陽縣委書記,北平市委軍委東北炮八旅旅委書記。1932年因叛徒出賣在北平被捕,關押在國民黨北平軍人反省分院(亦稱草嵐子監獄)。1935年經黨組織營救,被保釋就醫。出獄後曾任山西省犧牲救國同盟會常委,同蒲鐵路、正太鐵路工委書記,中共太原市委常委,山西國民軍官教導九團政治部主任,山西青年決死四縱隊十九團團長。1942年進延安中央黨校學習。1944年至1949年,曾任綏蒙保安處副處長,晉綏邊區駐晉察冀邊區辦事處政治委員,晉綏公安局平津工作站站長,中央社會部直屬工作站站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北京市公安局處長、副局長、局長,最高人民檢察署檢察委員會委員,北京市檢察署檢察長、政法委員會副主任、建委主任、農委書記、副市長,中共北京市委常委、書記,中共陝西省委書記,國務院副秘書長。是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共八、十二大代表,第十二屆中顧委委員。1983年9月29日,在北京病逝。
徐天欣
徐天欣1937年生,遼寧法庫縣人。1960年畢業於遼寧大學中文系,同年參加工作。35年來,他先後在遼寧人民藝術劇院、鐵嶺縣評劇團、文化館、縣委宣傳部、文藝宣傳隊、周恩來少年讀書舊址紀念館、區委宣傳部、市文化局等單位擔任過教員、編劇、劇團團長、文藝隊長、宣傳科長、劇目室主任等職。1985年任鐵嶺市藝術研究所所長兼黨支部書記,獲正高級職稱研究員。 多年來,他心系鄉土文化的研究,撰寫了幾百篇文章,先後公開出版了《遼北歷史》、《鐵嶺歷史名人》二本書(合著)。他撰寫的大量文章,有一鮮明的特徵,那就是它的開創性和地域性。他深知「越有民族性,越有國際性,越有地方性,越有全國性。」所以他撰寫論文、考錄十分注意研究和展現遼北歷史文化藝術的表象和內涵;研究當代文化藝術則不忘其指導地域文化的應用價值。這主要體現在《遼北遼金樂舞活動考述》、《從古詩文中看東北秧歌》、《關於遼北文化土層的答問》、《試論遼北秧歌的歷史特徵》等文章 法庫縣
之中。徐天欣同志的科研成果,曾產生了較大的社會效益。其中有的被市政府採用,被選進《鐵嶺市志》分卷《鐵嶺市文化志》。他撰寫的《鐵嶺歷史名人》一書,被認為政府修志工作的突出成果,成了鐵嶺人民愛家鄉、愛祖國的教材,市長特為該書寫了前言,向全市人民推薦。 徐天欣被喻為「遼北土文化研究第一人」,如他撰寫的《高其佩和指頭畫》,闡述了鐵嶺指頭畫的源流。他撰文介紹法庫人任慶泰是《第一個把中國戲曲搬上銀幕的人》。徐天欣還考證並發現了鐵嶺的張德彝是第一個把外國戲劇介紹給中國的。他發表了《小鳳仙在鐵嶺》、《李成梁故鄉軼事》、《魏燮均及其詩》等文章。他撰寫的論文、考錄,有的被其他刊物轉載,有的被外國翻譯。 徐天欣對遼北文化事業的開拓和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他參編的《中國曲志、遼寧卷》,獲得文化部的紀念獎;參與主編的《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遼寧卷·鐵嶺資料本》榮獲省文化廳二等獎。他撰寫的論文《遼北遼金樂舞活動考述》,獲得了遼寧省文化廳頒發的科研成果一等獎。《太平鼓源流考略》獲省論文一等獎。主持編撰的省重點藝術科研項目《鐵嶺戲曲志》和《鐵嶺曲藝志》均獲得了遼寧省藝術科研成果一等獎。 《中國戲劇年鑒》載文「遼寧戲劇四十年」。在這篇戲劇史冊中,徐天欣被列入遼寧戲劇界名人之一。 徐天欣是遼寧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鐵嶺市民間藝術家協會理事、遼寧省遼金契丹女真史研究會會員和鐵嶺市政協特邀文史委員。
王愫筠
王愫筠,女,錫伯族,中共黨員,大專文化程度。她於1942年8月出生在法庫縣一個貧窮的木匠家庭里。 她1960年9月中學畢業就參加了工作,代課教師、民辦教師、小學教師、中學教師,她都干過。坎坎坷坷、風風雨雨地走過二十年。1979年她隨當兵的愛人轉業—同回到她們的故鄉法庫縣。分配到法庫縣文化館創編股,搞文學創作輔導工作。 她現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遼寧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遼寧省散文協會會員、遼寧省報告文學學會會員、鐵嶺市作家協會理事,鐵嶺市民間藝術家協會副理事長。在法庫縣文化館工作期間還曾擔任過縣文聯秘書長,縣文化館副書記、副館長等職務。1994年從鐵嶺市文聯退休。 這些年她曾參加過吉林師范大學函授學習兩年,1982年、1984年先後兩次參加省民間文學搜集整理輔導班學習,1985年又參加北京人文函授大學的學習,給搜集整理民間文學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從1985年十月開始,她接受了《中國民間文學遼寧卷·縣區資料本》的搜集整理編輯工作。於1987年4月,《中國民間文學遼寧卷·法庫資料本》出版了,當時是我市各縣區出書最早的一家。受到省委宣傳部、省民委、省民研集成辦的嘉獎,獲得一等獎。並獲鐵嶺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局、市文聯、市民委授予一等獎。她本人又得到國家文化部、中國民研集成辦授予先進工作者的光榮稱號。 她從小就喜歡文學。在國家、省、市級報刊上發表民間故事、民間傳說、小說、散文、報告文學等30多篇。 近幾年,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各條戰線涌現出不少風雲人物,為了弘揚改革開放的成果,弘揚正氣,她幾年來寫了一百多萬字的報告文學,並編輯出版了報告文學集《銀州衛士》等。

10. 贊美法庫縣樹,花,鳥徵文

我的家鄉多姿多彩的法庫 我生在法庫,長在法庫,是個地道的法庫人。說起我的美麗家鄉法庫,自然資源豐富,瓷土、硅灰石的儲量和品位全國第一。法庫,風光旖旎,「中國菩提聖境」——五龍山,是當年解放秀水河子戰役時著名的林彪元帥的指揮所就設於此。「塞北湖」——財湖,湖岸建有亞洲最大的財神廟「財宮」。「白鶴驛站」——獾子洞濕地,即將被開發為國家級濕地,春夏之交白鶴及各種鳥類雲集於此清晨迎著朝霞翩翩起舞,傍晚棲息於茂密的蘆葦盪中,與人和諧相處、和諧共生。沈陽第一高峰道教聖地——巴爾虎山,春來滿山遍野滿目蒼翠,道教三清宮掩映其中,秋來草木蕭疏,滿山金黃,令人心曠神怡。 法庫,不光有「白鶴之鄉、山水法庫」之美稱,也有「中國瓷谷、北方通航」等聞名全國的縣域經濟支柱產業。陶瓷產業,正在打造千億產業集群,不但解決了百姓就業的新渠道,增加了收入,而且注重環保問題,打造綠色陶瓷產業。通航產業基地,是全國第一個低空空域航空服務試點;風電產業,位列全國新能源百強縣第五位;英雄輝山,是全國最大的奶粉生產企業;設施農業、休閑食品產業、沈康高速農業示範帶鑄就綠色經濟走廊;遼河經濟區,主動承接沈陽母城產業轉移;東湖新城,譜寫著法庫城市建設新篇章;千年佳釀、關外酒源——桃山白酒重煥生機。 法庫,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大遼福地、宰相故里人文法庫」享譽遼沈大地。遼墓群記載了魚梁大地3000多年的光耀絢爛。6任遼代北府宰相出自於此。遼代風情小鎮、白鶴樓傳承遼文化風情,必將成為法庫縣一張靚麗的旅遊名片。 今天的法庫,正在大力發揚「爭第一、創唯一」的法庫精神,按照建設沈陽北部新興產業基地、區域中心市場和現代田園城市的發展定位,全力打造「東北瓷都、北方通航、中國牛縣、山水法庫」。 未來的法庫,必將會天更藍水更清,發展與環保相結合,成為一個人與自然環境、發展環境和諧共生的新型大都市。到那時法庫人每天呼吸著新鮮的空氣,走在綠樹成蔭的城市裡,過著輕松愜意的生活。

閱讀全文

與法庫歷史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