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論東北抗日聯軍的歷史地位及精神論文
中國人民偉大的抗日戰爭,是東方反法西斯戰爭的主要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主要戰場之一。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有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在敵後戰場中,有幾部分隊伍與敵浴血奮戰,這就是:八路軍、新四軍、華南抗日游擊隊和東北抗日聯軍。研究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史,必須對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對敵後戰場中的各支隊伍進行全面的研究。否則,抗日戰爭的歷史就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公正的。
過去,由於政治的原因和「左」的思想的束縛,我們在研究和宣傳抗日戰爭的歷史的時候,只研究和宣傳敵後戰場;而在對敵後戰場的研究和宣傳中,又只著重於八路軍和新四軍的研究和宣傳,對於其他部分,則很少甚至不去提及。當然,敵後戰場主要是八路軍和新四軍,這是人所共知的事實。問題在於對其他部分,特別是堅持抗日斗爭14年之久的東北抗日聯軍的研究和宣傳,是同它在抗日戰爭以至於整個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不相稱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這種狀況得到了改變。
為了全面地研究中國人民偉大抗日戰爭的歷史,我曾就抗聯歷史上一系列重大問題作了比較系統的論述,①這里僅就抗日聯軍的歷史地位問題談幾點意見。
(一)東北抗日聯軍的斗爭是中國抗日戰爭的開始
現在我們的抗日戰爭史的論著,也可以說是絕大部分的論著,都是把「七七」事變作為中國人民「全面抗日戰爭」的起點的,這當然是對的。但這樣一來卻使得東北已經進行了6年的抗日斗爭的地位變的模糊起來。我認為,這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
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東北,絕不是為了僅僅占據東北三省,它的最終目的是要吞並全中國。這從眾所周知的日本內閣的「東方會議」及後來的「田中奏摺」中,看得十分清楚,並為後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華事實所證明。其實我們把「七七」抗戰作為中國抗日戰爭的開始,其根據,是把國民黨宣布抗戰作為全國全面的抗日戰爭開始。但這在邏輯上是有很大缺欠的。作為一個歷史階段,我們不能分為「全面抗日戰爭史」和「局部抗日戰爭史」或「片面抗日戰爭史」。另一方面,把「七七」事變作為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是對的,符合歷史事實的;但這卻不能作為把「七七」抗戰視為抗日戰爭時期開始的理由。日本帝國主義的侵華戰爭是一個整體,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也是一個整體。何況日本帝國主義在1932年發動「一二八」事變,上海人民和十九路軍就已經進行了英勇的抵抗;到1933年初日本侵佔山海關時,察哈爾抗日同盟軍也奔上了抗日戰場。東北抗日義勇軍和東北抗日聯軍的抗日斗爭當然就更早了。早在「七七」之前,東北抗日聯軍就已發展到10個軍和一個獨立師(第十一軍是在1937年10月建立的,可以不計在內),近3萬人,而且已經與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進行了6年的戰斗。所以,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就開始了的。如果說東北抗日義勇軍的斗爭揭開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史的序幕,那麼抗日聯軍的斗爭(從1932年春創建游擊隊開始)則標志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正式開始。因此,中國現代史抗日戰爭時期的上限應當是「九一八」事變。
首先,東北抗日聯軍的斗爭推動了全國的抗日救亡運動,對於促進全民族的總抗戰,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九一八」事變後,中國人民面臨戰與降的生死抉擇。蔣介石政府採取的是不抵抗主義。而中國共產黨站在保衛中華民族生存的正義立場上,發出了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號召。這一號召,最早正是通過東北抗日聯軍的武裝抗日斗爭,變成了人民群眾的實際行動。東北抗日義勇軍和東北抗日聯軍在抗日的前線英勇作戰,後方的人民群眾大力支援。從人民群眾來說,從全國各階層的有識之士來說,他們的各種形式的抗日舉動,是與東北抗日戰場的武裝抗日匯合在一起的。東北抗日聯軍曾派出李延祿,張建東等代表到關內進行統一戰線工作,與關內的抗日救亡領袖馬相伯、李杜等進行了廣泛接觸。1933年,馮玉祥、吉鴻昌的察哈爾抗日同盟軍,也是在東北抗日斗爭的鼓舞下,由部分東北義勇軍和天津愛國學生為基礎組織起來的。此外,「一二九」學生運動的爆發以及西安事變促成全國的抗日局面等等,都與東北抗日聯軍的斗爭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
其次,從軍事上說,東北抗日聯軍的斗爭,給了日本侵略者最初的有力的一擊,擾亂了敵人在東北的殖民統治,在一定程度上遲滯了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進程。關於東北抗聯(包括義勇軍)消滅日本侵略者的數字,目前尚無比較完整和正確的統計。根據周保中的推算,1931年至1937年間,抗聯殲敵總數為103500人。另據日本陸軍省公布,1931年至1935年間日偽軍傷亡總數是:死4200人、傷病者為171300人。又據日本關東軍參謀部統計,1936年偽軍傷亡數為:死627人、傷1417人;1937年1-9月間,日軍死傷為518人。這些數字當然是極不準確的。但僅依此推算,抗聯以劣勢兵力抗擊強大的日偽軍,敵人的傷亡在10萬以上,戰果仍是可觀的。日本關東軍司令官從本庄繁到植田謙吉,都曾為日軍的重大犧牲感到「最為遺憾」。
但是,更為關東軍苦惱的是,雖然付出了「很大犧牲,但治安沒有好轉」,抗日部隊「日益發展和活躍」使得日偽統治者日夜不得安寧。據日偽統治機關統計,抗日部隊一些年份出動作戰的次數為:1935年39150次;1936年36517次。②抗聯部隊還經常襲擊敵人的交通運輸線。1934年8月8日至23日間,中東鐵路線列車被顛覆1 6次,車站被襲擊91次,路軌被破壞41次,日偽軍傷亡102人。1935年7月至10月間.抗聯部隊在圖佳線地區出動134次,交戰69次。③日本關東軍為了應付抗日聯軍的不斷襲擊,全部分散駐守在各地與抗聯作戰。1933年和1935年,日本關東軍派部分兵力侵入華北。為了擴大侵華戰爭,關東軍需要集中,於是採取「以華治華」的策略,企圖以偽軍為主力替代日軍維持東北「治安」。但是,偽軍政部的最高「顧問」佐佐木到一中將供認:「關東軍須集中」,但「目前治安之現狀,尚須在關東軍武力統治下才能謀求恢復」。因此,在一定的時期內未能從東北抽調更多的兵力去進攻華東。
總之,自從「九一八」事變以後,日本侵略者已經走上了侵華戰爭的軌道。由於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步伐受到諸多限制,特別是受到東北人民、東北抗日聯軍的牽制,它在一段
時期中未能以更快的速度大舉入侵,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還主要是在東北戰場上進行。但是日本帝國主義是要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東北的抗日游擊戰爭從「九一八」後就與全國人民的抗日浪潮聯系在一起,成為一個整體.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已由東北抗日聯軍的抗日游擊戰爭而宣布了它的開始。
(二)東北抗日聯軍的游擊戰爭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整個敵後戰場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如果說在「七七」事變前,東北的抗日游擊戰爭還只是局部戰爭的話,那麼「七七」事變之後,它就真正成為了抗日戰爭大舞台上的一個有機部分了。
毛澤東在談到游擊戰爭在抗日戰爭中的戰略問題時說,敵後戰場的游擊戰爭的作用,
就是配合正面戰場的作用,而且由於中國正面戰場的特殊情況,敵後戰場的作用顯得更加重要。東北抗日聯軍的游擊戰爭就正是處於這樣重要的地位。它牽制了大量日軍,有力地配合了全國抗戰,是整個敵後戰場的一個有機部分。
「七七」事變後,全國全面的抗戰爆發,給了東北抗日聯軍以極大的鼓舞。在新的形勢下,東北抗日聯軍把積極開展游擊戰爭,破壞敵人的後方基地,牽制日軍入關作為配合整個抗日戰場的戰略任務。南滿省委、吉東省委和北滿省委及各抗聯部隊,紛紛發表「公告」、《告同胞書》等文件,號召人民群眾奮勇進行抗日斗爭,抗聯部隊積極主動出擊,破壞鐵路、橋梁、電站、煤礦及各種工程設施,擾亂敵人後方,掀起了一個新的抗日高潮。因此,敵人不得不動員10幾萬兵力對抗聯進行分區圍攻。在這種情況下,抗聯各部英勇戰斗,沖破敵人包圍,向新區發展,加倍擴大了游擊區域。同時,為了打通與八路軍的聯系,更好地配合全國抗戰,抗聯各軍分區組織了西征。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抗聯各部隊與敵人展開了殊死搏鬥,消滅了大量敵人。1937年至1945年間,抗聯消滅敵人的數字,據周保中的推算是32700人。日方的統計數字尚未找到,但1 940年8月偽滿洲國「建國神廟」合祭的死歿者就有48000人。由於抗日聯軍的英勇戰斗,日軍為了鞏固後方,在大舉進攻關內的同時,繼續增兵東北。日本關東軍在東北的兵力,1937年為20多萬,1940年增至40多萬,1941年又猛增到76萬(這年關東軍劇增,與日本企圖發動對蘇戰爭有關)。1938年後,抗聯處於極端艱苦時期,但始終沒有停止戰斗。據敵偽統計,這期間抗聯出動次數:1938年為13110次;1939年為6547次;1940年為3667次。④正因為如此,日軍在准備對蘇作戰時,為了對付抗日聯軍,把關東軍分為兩部分,在以其主力組成進攻性野戰軍的同時,還組建了「關東防衛軍」,由山下奉文大將任司令官,以便在戰時保證後方安全。上述事實表明,東北抗日聯軍的抗日游擊戰爭,無論「七七」事變前,還是其後,對於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來說,都具有重大的意義。
(三)東北抗日聯軍的斗爭也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爭的一部分,是東方被壓迫民族、被壓迫人民聯合進行反帝斗爭的典範
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號召全世界人民結成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共同進行反對法西斯侵略的偉大斗爭。東北抗日聯軍可以說是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光輝體現。在反對共同敵人日本帝國主義的斗爭中,中國共產黨人和以金日成同志為首的朝鮮共產主義者,共同戰斗,金日成領導的朝鮮人民軍加入了抗聯第二軍的序列.在抗聯第七軍中,朝鮮同志也占很大的比重,在其他各軍中,也有許多朝鮮同志擔任過重要工作。金策、崔石泉、金光俠等許多人,都曾是東北抗日聯軍的重要領導人。日本進步學者野間清先生在《東北抗日烈士傳》日文版序言中指出:當日本侵略時.「中國和朝鮮的年青人,超越民族差異和國界」,「為奪回民族獨立而艱苦鬥爭.獻出了自己最後一滴血。」這是「日本人應該嚴肅認其接受的歷史事實」。中朝兩國同志共同戰斗,對敵人是一個重大打擊,對東方被壓迫人民和被壓迫民族是一個極大的鼓舞。中朝兩國人民在戰斗中結成的唇齒相依,榮辱與共的戰斗友誼,為後來中朝人民之間的親密團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東北抗聯的斗爭,對日軍入侵蘇聯的企圖和武裝挑釁,也起到了一定的牽製作用。當日軍挑起張鼓峰事件和諾門坎事件時,東北抗日聯軍在敵後主動出擊,配合了蘇聯軍隊的自衛反擊。抗戰後期,又與蘇軍建立了協同作戰的關系。抗聯部隊一面進入蘇境進行整訓,一面派小部隊返回東北進行偵察和建立反日組織,為反攻東北作了准備。從1945年開始,抗聯小部隊為蘇軍進軍我國東北作準備,進行戰術偵察,摸清了長達1000多公里的17個日軍國境戰略設施的工程結構、火力配備、糧食儲備、供電供水系統以及兵力分布、火力配置等重要情況。這些工作,為蘇軍進軍東北,打敗日本侵略者.為爭取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後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四)東北抗聯為解放東北,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作出了重要貢獻
東北抗日聯軍配合蘇軍進軍東北,為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創造了有利條件,為中
國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作出了自已的貢獻。如前所述,東北抗日聯軍為蘇軍進軍東北准備了有重大軍事價值的情報。因此,蘇軍在進軍東北時,將一部分抗聯同志分別配備各野戰軍任向導;另一部分抗聯人員則分到各地區衛戍部隊擔任負責工作,協助蘇軍在收復的失地清除敵偽殘余,維持地方治安。抗聯指戰員利用這一有利條件,先機進入東北,在這里恢復和發展組織。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即組建了近7萬人的武裝隊伍。抗聯幹部戰士以其在蘇軍中的職務和與東北人民的緊密聯系,在迎接八路軍、新四軍進軍東北的過程中,起到了向導和橋梁作用;在我黨同國民黨反動派爭奪東北的斗爭中,東北抗聯的旗幟,在團結人民,揭露國民黨賣國行徑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正因為如此,經毛澤東審閱批轉全黨的1948年1月1日的《東北局關於前東北地下黨組織之黨員與抗聯幹部的決定》中指出:「前東北地下黨組織之黨員與抗聯幹部同志們.在黨中央領導與抗日救國總決策之下.曾在極艱難復雜環境中對日本帝國主義和偽滿洲國進行了長期的殘酷和英勇斗爭,得到東北人民愛戴。八一五東北光復初期,又協同蘇聯紅軍及八路軍、新四軍,最後擊敗日寇,解放了東北。是中國共產黨光榮歷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楊靖字同志等和一切為反對敵偽而英勇犧牲的東北人民無名英雄們是永垂不朽的,應該永遠紀念他們。重視東北黨和人民十四年長期艱苦鬥爭歷史,研究其成功和失敗的經驗教訓,這對目前愛國保田自衛戰爭是有裨益的。」毫無疑義,這對於當前我們團結一致搞現代化建設,也是有裨益的。
請採納
2. 論東北抗日聯軍的歷史地位及抗戰精神
中國人民偉大的抗日戰爭,是東方反法西斯戰爭的主要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主要戰場之一。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有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在敵後戰場中,有幾部分隊伍與敵浴血奮戰,這就是:八路軍、新四軍、華南抗日游擊隊和東北抗日聯軍。研究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史,必須對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對敵後戰場中的各支隊伍進行全面的研究。否則,抗日戰爭的歷史就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公正的。
過去,由於政治的原因和「左」的思想的束縛,我們在研究和宣傳抗日戰爭的歷史的時候,只研究和宣傳敵後戰場;而在對敵後戰場的研究和宣傳中,又只著重於八路軍和新四軍的研究和宣傳,對於其他部分,則很少甚至不去提及。當然,敵後戰場主要是八路軍和新四軍,這是人所共知的事實。問題在於對其他部分,特別是堅持抗日斗爭14年之久的東北抗日聯軍的研究和宣傳,是同它在抗日戰爭以至於整個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不相稱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這種狀況得到了改變。
為了全面地研究中國人民偉大抗日戰爭的歷史,我曾就抗聯歷史上一系列重大問題作了比較系統的論述,①這里僅就抗日聯軍的歷史地位問題談幾點意見。
(一)東北抗日聯軍的斗爭是中國抗日戰爭的開始
現在我們的抗日戰爭史的論著,也可以說是絕大部分的論著,都是把「七七」事變作為中國人民「全面抗日戰爭」的起點的,這當然是對的。但這樣一來卻使得東北已經進行了6年的抗日斗爭的地位變的模糊起來。我認為,這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
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東北,絕不是為了僅僅占據東北三省,它的最終目的是要吞並全中國。這從眾所周知的日本內閣的「東方會議」及後來的「田中奏摺」中,看得十分清楚,並為後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華事實所證明。其實我們把「七七」抗戰作為中國抗日戰爭的開始,其根據,是把國民黨宣布抗戰作為全國全面的抗日戰爭開始。但這在邏輯上是有很大缺欠的。作為一個歷史階段,我們不能分為「全面抗日戰爭史」和「局部抗日戰爭史」或「片面抗日戰爭史」。另一方面,把「七七」事變作為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是對的,符合歷史事實的;但這卻不能作為把「七七」抗戰視為抗日戰爭時期開始的理由。日本帝國主義的侵華戰爭是一個整體,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也是一個整體。何況日本帝國主義在1932年發動「一二八」事變,上海人民和十九路軍就已經進行了英勇的抵抗;到1933年初日本侵佔山海關時,察哈爾抗日同盟軍也奔上了抗日戰場。東北抗日義勇軍和東北抗日聯軍的抗日斗爭當然就更早了。早在「七七」之前,東北抗日聯軍就已發展到10個軍和一個獨立師(第十一軍是在1937年10月建立的,可以不計在內),近3萬人,而且已經與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進行了6年的戰斗。所以,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就開始了的。如果說東北抗日義勇軍的斗爭揭開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史的序幕,那麼抗日聯軍的斗爭(從1932年春創建游擊隊開始)則標志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正式開始。因此,中國現代史抗日戰爭時期的上限應當是「九一八」事變。
首先,東北抗日聯軍的斗爭推動了全國的抗日救亡運動,對於促進全民族的總抗戰,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九一八」事變後,中國人民面臨戰與降的生死抉擇。蔣介石政府採取的是不抵抗主義。而中國共產黨站在保衛中華民族生存的正義立場上,發出了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號召。這一號召,最早正是通過東北抗日聯軍的武裝抗日斗爭,變成了人民群眾的實際行動。東北抗日義勇軍和東北抗日聯軍在抗日的前線英勇作戰,後方的人民群眾大力支援。從人民群眾來說,從全國各階層的有識之士來說,他們的各種形式的抗日舉動,是與東北抗日戰場的武裝抗日匯合在一起的。東北抗日聯軍曾派出李延祿,張建東等代表到關內進行統一戰線工作,與關內的抗日救亡領袖馬相伯、李杜等進行了廣泛接觸。1933年,馮玉祥、吉鴻昌的察哈爾抗日同盟軍,也是在東北抗日斗爭的鼓舞下,由部分東北義勇軍和天津愛國學生為基礎組織起來的。此外,「一二九」學生運動的爆發以及西安事變促成全國的抗日局面等等,都與東北抗日聯軍的斗爭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
其次,從軍事上說,東北抗日聯軍的斗爭,給了日本侵略者最初的有力的一擊,擾亂了敵人在東北的殖民統治,在一定程度上遲滯了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進程。關於東北抗聯(包括義勇軍)消滅日本侵略者的數字,目前尚無比較完整和正確的統計。根據周保中的推算,1931年至1937年間,抗聯殲敵總數為103500人。另據日本陸軍省公布,1931年至1935年間日偽軍傷亡總數是:死4200人、傷病者為171300人。又據日本關東軍參謀部統計,1936年偽軍傷亡數為:死627人、傷1417人;1937年1-9月間,日軍死傷為518人。這些數字當然是極不準確的。但僅依此推算,抗聯以劣勢兵力抗擊強大的日偽軍,敵人的傷亡在10萬以上,戰果仍是可觀的。日本關東軍司令官從本庄繁到植田謙吉,都曾為日軍的重大犧牲感到「最為遺憾」。
但是,更為關東軍苦惱的是,雖然付出了「很大犧牲,但治安沒有好轉」,抗日部隊「日益發展和活躍」使得日偽統治者日夜不得安寧。據日偽統治機關統計,抗日部隊一些年份出動作戰的次數為:1935年39150次;1936年36517次。②抗聯部隊還經常襲擊敵人的交通運輸線。1934年8月8日至23日間,中東鐵路線列車被顛覆1
6次,車站被襲擊91次,路軌被破壞41次,日偽軍傷亡102人。1935年7月至10月間.抗聯部隊在圖佳線地區出動134次,交戰69次。③日本關東軍為了應付抗日聯軍的不斷襲擊,全部分散駐守在各地與抗聯作戰。1933年和1935年,日本關東軍派部分兵力侵入華北。為了擴大侵華戰爭,關東軍需要集中,於是採取「以華治華」的策略,企圖以偽軍為主力替代日軍維持東北「治安」。但是,偽軍政部的最高「顧問」佐佐木到一中將供認:「關東軍須集中」,但「目前治安之現狀,尚須在關東軍武力統治下才能謀求恢復」。因此,在一定的時期內未能從東北抽調更多的兵力去進攻華東。
總之,自從「九一八」事變以後,日本侵略者已經走上了侵華戰爭的軌道。由於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步伐受到諸多限制,特別是受到東北人民、東北抗日聯軍的牽制,它在一段
時期中未能以更快的速度大舉入侵,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還主要是在東北戰場上進行。但是日本帝國主義是要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東北的抗日游擊戰爭從「九一八」後就與全國人民的抗日浪潮聯系在一起,成為一個整體.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已由東北抗日聯軍的抗日游擊戰爭而宣布了它的開始。
(二)東北抗日聯軍的游擊戰爭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整個敵後戰場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如果說在「七七」事變前,東北的抗日游擊戰爭還只是局部戰爭的話,那麼「七七」事變之後,它就真正成為了抗日戰爭大舞台上的一個有機部分了。
毛澤東在談到游擊戰爭在抗日戰爭中的戰略問題時說,敵後戰場的游擊戰爭的作用,
就是配合正面戰場的作用,而且由於中國正面戰場的特殊情況,敵後戰場的作用顯得更加重要。東北抗日聯軍的游擊戰爭就正是處於這樣重要的地位。它牽制了大量日軍,有力地配合了全國抗戰,是整個敵後戰場的一個有機部分。
「七七」事變後,全國全面的抗戰爆發,給了東北抗日聯軍以極大的鼓舞。在新的形勢下,東北抗日聯軍把積極開展游擊戰爭,破壞敵人的後方基地,牽制日軍入關作為配合整個抗日戰場的戰略任務。南滿省委、吉東省委和北滿省委及各抗聯部隊,紛紛發表「公告」、《告同胞書》等文件,號召人民群眾奮勇進行抗日斗爭,抗聯部隊積極主動出擊,破壞鐵路、橋梁、電站、煤礦及各種工程設施,擾亂敵人後方,掀起了一個新的抗日高潮。因此,敵人不得不動員10幾萬兵力對抗聯進行分區圍攻。在這種情況下,抗聯各部英勇戰斗,沖破敵人包圍,向新區發展,加倍擴大了游擊區域。同時,為了打通與八路軍的聯系,更好地配合全國抗戰,抗聯各軍分區組織了西征。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抗聯各部隊與敵人展開了殊死搏鬥,消滅了大量敵人。1937年至1945年間,抗聯消滅敵人的數字,據周保中的推算是32700人。日方的統計數字尚未找到,但1
940年8月偽滿洲國「建國神廟」合祭的死歿者就有48000人。由於抗日聯軍的英勇戰斗,日軍為了鞏固後方,在大舉進攻關內的同時,繼續增兵東北。日本關東軍在東北的兵力,1937年為20多萬,1940年增至40多萬,1941年又猛增到76萬(這年關東軍劇增,與日本企圖發動對蘇戰爭有關)。1938年後,抗聯處於極端艱苦時期,但始終沒有停止戰斗。據敵偽統計,這期間抗聯出動次數:1938年為13110次;1939年為6547次;1940年為3667次。④正因為如此,日軍在准備對蘇作戰時,為了對付抗日聯軍,把關東軍分為兩部分,在以其主力組成進攻性野戰軍的同時,還組建了「關東防衛軍」,由山下奉文大將任司令官,以便在戰時保證後方安全。上述事實表明,東北抗日聯軍的抗日游擊戰爭,無論「七七」事變前,還是其後,對於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來說,都具有重大的意義。
(三)東北抗日聯軍的斗爭也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爭的一部分,是東方被壓迫民族、被壓迫人民聯合進行反帝斗爭的典範
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號召全世界人民結成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共同進行反對法西斯侵略的偉大斗爭。東北抗日聯軍可以說是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光輝體現。在反對共同敵人日本帝國主義的斗爭中,中國共產黨人和以金日成同志為首的朝鮮共產主義者,共同戰斗,金日成領導的朝鮮人民軍加入了抗聯第二軍的序列.在抗聯第七軍中,朝鮮同志也占很大的比重,在其他各軍中,也有許多朝鮮同志擔任過重要工作。金策、崔石泉、金光俠等許多人,都曾是東北抗日聯軍的重要領導人。日本進步學者野間清先生在《東北抗日烈士傳》日文版序言中指出:當日本侵略時.「中國和朝鮮的年青人,超越民族差異和國界」,「為奪回民族獨立而艱苦鬥爭.獻出了自己最後一滴血。」這是「日本人應該嚴肅認其接受的歷史事實」。中朝兩國同志共同戰斗,對敵人是一個重大打擊,對東方被壓迫人民和被壓迫民族是一個極大的鼓舞。中朝兩國人民在戰斗中結成的唇齒相依,榮辱與共的戰斗友誼,為後來中朝人民之間的親密團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東北抗聯的斗爭,對日軍入侵蘇聯的企圖和武裝挑釁,也起到了一定的牽製作用。當日軍挑起張鼓峰事件和諾門坎事件時,東北抗日聯軍在敵後主動出擊,配合了蘇聯軍隊的自衛反擊。抗戰後期,又與蘇軍建立了協同作戰的關系。抗聯部隊一面進入蘇境進行整訓,一面派小部隊返回東北進行偵察和建立反日組織,為反攻東北作了准備。從1945年開始,抗聯小部隊為蘇軍進軍我國東北作準備,進行戰術偵察,摸清了長達1000多公里的17個日軍國境戰略設施的工程結構、火力配備、糧食儲備、供電供水系統以及兵力分布、火力配置等重要情況。這些工作,為蘇軍進軍東北,打敗日本侵略者.為爭取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後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四)東北抗聯為解放東北,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作出了重要貢獻
東北抗日聯軍配合蘇軍進軍東北,為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創造了有利條件,為中
國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作出了自已的貢獻。如前所述,東北抗日聯軍為蘇軍進軍東北准備了有重大軍事價值的情報。因此,蘇軍在進軍東北時,將一部分抗聯同志分別配備各野戰軍任向導;另一部分抗聯人員則分到各地區衛戍部隊擔任負責工作,協助蘇軍在收復的失地清除敵偽殘余,維持地方治安。抗聯指戰員利用這一有利條件,先機進入東北,在這里恢復和發展組織。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即組建了近7萬人的武裝隊伍。抗聯幹部戰士以其在蘇軍中的職務和與東北人民的緊密聯系,在迎接八路軍、新四軍進軍東北的過程中,起到了向導和橋梁作用;在我黨同國民黨反動派爭奪東北的斗爭中,東北抗聯的旗幟,在團結人民,揭露國民黨賣國行徑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正因為如此,經毛澤東審閱批轉全黨的1948年1月1日的《東北局關於前東北地下黨組織之黨員與抗聯幹部的決定》中指出:「前東北地下黨組織之黨員與抗聯幹部同志們.在黨中央領導與抗日救國總決策之下.曾在極艱難復雜環境中對日本帝國主義和偽滿洲國進行了長期的殘酷和英勇斗爭,得到東北人民愛戴。八一五東北光復初期,又協同蘇聯紅軍及八路軍、新四軍,最後擊敗日寇,解放了東北。是中國共產黨光榮歷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楊靖字同志等和一切為反對敵偽而英勇犧牲的東北人民無名英雄們是永垂不朽的,應該永遠紀念他們。重視東北黨和人民十四年長期艱苦鬥爭歷史,研究其成功和失敗的經驗教訓,這對目前愛國保田自衛戰爭是有裨益的。」毫無疑義,這對於當前我們團結一致搞現代化建設,也是有裨益的。(常好禮)
3. 東北抗聯的歷史地位和作用是什麼
東北抗日聯軍概況
東北抗日聯軍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一支英雄部隊。它的前身是東北抗日義勇軍余部、東北反日游擊隊和東北人民革命軍。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人民抵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偉大民族解放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的革命史上有不可磨滅的偉大功績。在日本侵略者的大後方,他們14年的艱苦鬥爭牽制了數十萬日偽正規軍,有力地支援了全國的抗日戰爭,他們可歌可泣、英勇無畏的犧牲精神,是中華民族爭取獨立寧死不屈精神的集中體現。
東北抗日聯軍共有11個軍,人數最多時有4萬多人,其中,第一、二、三、六、七等軍是在反日游擊隊(共產黨領導)的基礎上建立的;第四、五兩軍是在王德林的救國軍、李杜的抗日自衛軍余部的基礎上建立的;第八、九、十、十一軍是在義勇軍余部和抗日山林隊的基礎上建立的。
1936年7月,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由原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改編成立,楊靖宇任軍長兼政委,宋鐵岩任政治部主任。下轄3個師1個教導團。
1936年3月,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軍由原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二軍改編成立,王德泰任軍長,魏拯民任政治委員,李學忠任政治部主任。下轄3個師1個教導團。
1936年7月末,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成立,由原東北抗日聯軍第一、二軍編成。楊靖宇任總司令兼政委,王德泰任副總司令,魏拯民任政治部主任。
1936年3月,東北抗日聯軍第四軍由原東北抗日同盟第四軍改編成立,李延祿任軍長,黃玉清任政治部主任。下轄4個師3個游擊團。
1936年2月,東北抗日聯軍第五軍由原東北反日聯合軍第五軍改編成立,周保中任軍長,柴世榮任副軍長,胡仁任政治部主任。下轄3個師。
1936年11月,東北抗日聯軍第七軍由原東北人民革命軍第四軍第四團改編成立,陳榮久任軍長,崔石泉任參謀長。下轄3個師。
1936年9月,東北抗日聯軍第八軍由原東北民眾救國軍改編成立,謝文東(後叛變)任軍長,滕松柏(後叛變)任副軍長,劉曙華任政治部主任。下轄6個師。
1936年冬,東北抗日聯軍第十軍由原東北人民革命軍第八軍改編成立,汪雅臣任軍長,張忠喜任副軍長,王維宇任政治部主任。下轄10個團。
1937年10月,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路軍成立,由東北抗日聯軍第四、第五、第七、第八、第十路軍編成。周保中任總指揮,趙尚志任副總指揮(1940年2月任),崔石泉任參謀長。
1936年1月,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由原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軍改編成立,趙尚志任軍長,張壽篯任政治部主任。下轄10個師。
1936年9月,東北抗日聯軍第六軍由原東北人民革命軍第六軍改編成立,夏雲傑任軍長,張壽篯任政治部主任(代)。下轄4個師。
1937年1月,東北抗日聯軍第九軍由原自衛軍吉林混成旅第二支隊改編成立,李華堂(後叛變)任軍長。下轄3個師。
1937年10月,東北抗日聯軍第十一軍由原東北山林義勇軍改編成立,祁致中任軍長,金正國任政治部主任。下轄1個師。
1939年5月,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路軍成立,由原東北抗日聯軍第三、第六、第九、第十一路軍編成。張壽篯任總指揮,馮仲雲(1940年4月任)任政治委員,許亨植任總參謀長。
1942年8月,東北抗日聯軍教導旅由原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第二路、第三路軍組成。周保中任旅長,張壽篯任政治副旅長,崔石泉任副參謀長。下轄4個教導營。
1936年2月至1937年12月是東北抗日聯軍組成,東北游擊戰爭的新高潮期。
1938年1月至1939年1月是東北抗日聯軍配合全國抗戰,堅持艱苦的抗日游擊戰爭時期。
1939年1月至1940年是東北抗日聯軍陷入敵人重重包圍的極端苦鬥時期。
1941年至1945年是東北抗日聯軍開展小型游擊戰和轉入蘇聯整訓時期。
東北抗日聯軍成立之後,強有力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動搖了侵略者的大後方,日本侵略者不得不調集大批部隊一次又一次進行瘋狂地「討伐」,實施「三年治安肅正計劃」;加之抗日聯軍與上級黨組織失去了聯系,地方黨組織遭到毀滅性破壞,山上密營損失殆盡,糧食、葯品、鹽等給養完全斷絕,許多優秀的指戰員壯烈犧牲,部隊損失慘重。從1939年到1940年,東北抗日聯軍的游擊戰爭轉入極端艱苦的斗爭階段。但是東北抗日聯軍的意志沒有被打垮,抗聯部隊縮編,開展小型游擊戰爭,保存了一部分精華和骨幹力量,進入蘇聯境內整訓。在蘇聯整訓期間不斷派小部隊深入中國抗聯游擊區進行游擊戰,直到1945年8月,他們配合蘇軍重新進入東北,在解放東北的斗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共中央對東北抗日聯軍的艱苦鬥爭給予了很高的評價,1938年11月,中國共產黨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給東北同胞的電文中稱贊東北抗日軍隊是:「在冰天雪地與敵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艱難奮斗之模範。」
1948年1月1日,中共中央東北局曾專門做出決定,表彰東北抗日聯軍的歷史功績,稱贊東北抗日聯軍的英勇斗爭「是中國共產黨光榮歷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49年5月,中共中央給東北局的電文中再次指出抗聯斗爭是光榮的,稱「此種光榮歷史應受到黨的承認和尊重。」
東北抗日聯軍名義上是中共領導的抗日隊伍,實際上和延安沒有直接軍事聯系,是在蘇聯支持下的抗日隊伍,越過中共直接受共產國際戰略領導。游擊隊軍服是模仿蘇聯紅軍軍服。
其中東北抗日聯軍有不少朝鮮人。戰後,在蘇聯幫助下,他們組建了朝鮮勞動黨。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第一代領導人(金日成、崔庸健)多為東北抗日聯軍中層軍官。
4. 東北抗日過程及地位
過程
1936年至1937年,是東北抗日聯軍迅速發展的年代。到1937年七七事變時,已建成11個軍,達30000餘人。
並開辟了東南滿、吉東和北滿3大游擊區,抗聯各軍在遼、吉、黑廣闊的原野所進行的大規模的游擊戰爭,威脅著日偽統治,牽制了日偽軍近40萬的主力兵力,有力地配合了全國抗戰。
1945年9月,中共中央東北局成立。1945年10月20日,周保中、崔石泉(崔庸健、朝鮮國籍)等同志向東北局移交了組織關系,中共東北黨委員會完成了歷史使命即行撤銷。
1945年11月3日,中共中央決定,將東北抗聯與挺進東北的八路軍、新四軍合並,改編為東北人民自治軍,周保中任副總司令。1946年1月,又改稱為東北民主聯軍。至此,東北抗日聯軍勝利地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進入新的歷史時期。
地位
1、東北抗日游擊戰爭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民族解放事業的一部分。
2、東北抗日游擊戰爭是中華民族抗日的先遣隊和重要方面軍。
3、東北抗日游擊戰爭是威脅日本帝國主義侵略集團「生命線」的一把尖刀。
4、東北抗日軍民的苦戰奮斗事跡是中華民族偉大革命精神的光輝典範。
據記載,1937年10月,東北抗日聯軍的規模已發展到3萬餘人,抗日游擊區達70餘縣,形成了南滿、北滿、吉東三大游擊區。
全國抗戰爆發後,抗日部隊頻繁出擊,襲擊日偽據點,以此擾亂日本侵略軍侵華後方基地,給關內抗日部隊以有力的配合。
1937年後,日本侵略者開始不斷往東北增兵。對比懸殊的兵力,加之極端惡劣的自然環境,抗日聯軍處於艱難困苦之中。到1940年末,抗聯部隊僅剩一千餘人。
以3萬人的兵力,對抗70萬最精銳的日本關東軍,1931年至1940年間,讓敵人付出了十餘萬的傷亡代價。
1945年9月初,抗聯指戰員隨蘇軍反攻東北。他們迅速占據了佳木斯、牡丹江、沈陽、長春、哈爾濱等57個戰略要地,為十萬大軍由關內挺進東北,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5. 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1. 從實力對比來看,抗日戰爭是弱國對強國的戰爭,中國是半殖民地辦半封建社會,政治專,軍事.經濟屬.文化等各方面綜合實力都很落後,是弱國.而日本是世界上一等強國,軍事,經濟實力和政治組織力量都很強大.
2. 從戰略對比來看.抗日戰爭是大國對小國的戰爭.
3. 從性質上看,抗戰時中國抵禦日本侵略的正義戰爭,中國是正義的,進步的反侵略戰爭,是得道的,日本是非正義的野蠻的,侵略戰爭,是失道的.
4. 從結果上看,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取得了近代以來的第一次反侵略戰爭的完全勝利.中國人民徹底打敗了日本侵略者,使中華民族避免遭受殖民奴役的厄運.
6. 中國抗戰勝利的歷史意義是什麼急求!謝謝
意義:
1、贏得民族獨立,捍衛了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2、加速人民解放,為新中國建版立奠定了重權要基石。
3、凝聚中國力量,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空前發揚。
4、捍衛世界和平,為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歷史貢獻。
5、奠定大國地位,促進了戰後新的國際秩序建立。
(6)東北抗日游擊戰爭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八年艱苦抗戰,終於取得最後勝利,使中國收回了基於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而失去的國家主權,也收回了除香港、澳門以外的被侵佔土地,被強佔50餘年的台灣、澎湖列島等地,重新回到祖國懷抱。
中國共產黨充分運用和發展在抗日戰爭所形成的有利條件,領導人民解放戰爭,推翻國民黨的反動政權,建立了新中國,為中華民族復興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前提條件。
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中華民族長期以來形成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得到了空前的弘揚,中國民族意識覺醒。
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抗日戰爭開始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抗擊日軍最多,付出代價最大,發揮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二戰後,中國參與發起成立聯合國並成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顯著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
7. 東北抗聯游擊戰爭的分析
第一是中國共產黨在東北的勢力本來就小。 中國共產黨開展游擊戰爭成功的關鍵之一,在於根據地原先的群眾基礎和地下黨發展情況。如果當地原先黨組織很不健全而統治者又建立了相對穩定的秩序的話,開展游擊戰爭,建立根據地是難於上青天的事情。大革命失敗後,國民黨對共產黨實行清剿。在湖南一省,原來有2萬中共黨員,被國民黨消滅了四分之三。也就是說,還剩下5000左右的黨員。在這個基礎上, 毛澤東才帶領幾百人槍的紅軍在湘贛邊區的井岡山站住了虛弱的腳跟。而相比東北則是天壤之別。整個東北在1931年的時候總共只有2000左右的中共黨員,三個省加起來還不如一個剛剛遭到重大打擊的湖南,其中共黨員分布密度之小可想而知。所以中共在東北三省只有一個省委。這些還大部分在城市,在東北農村,中共的勢力就更可憐了。總而言之,在東北試圖開展像日後華北這樣的農村游擊戰爭,其基礎無論如何是太虛弱的。
而更倒霉的是,幾乎就在日軍發動9。18事變佔領東北的同時,中共滿洲省委就遭到一次滅頂之災。 1931年11月,關東軍大舉搜捕共產黨,將中共滿洲省委幾乎一網打盡。如此雪上加霜,使得中共在滿洲的勢力更加弱小。而直到1932 年1月,新成立的滿洲省委才第一次開會。而且這樣一來多少使得東北共產黨的抗日活動受到了一定的遲滯。在有的時候,這種遲滯也是要命的。下面會提到。
第二,東北共產黨沒能抓住日軍佔領初期的有利時期抓緊開展活動擴大基礎和勢力。
就拿關內八路軍為例,日軍剛剛佔領的時候,還沒能建立有效統治,佔領區一片混亂,就在這個時期,八路軍抓緊時間發展勢力建立根據地。從1937年出征,到1938年底的時候,八路軍已經由4萬左右激增到22萬人之多。等到1940年百團大戰後日軍發現共產黨的游擊隊構成真正的威脅時已經來不及了。八路軍已經發展到了四五十萬人,而民兵、兒童團等組織組成的根據地全方位聯防也已經具備相當規模,僅憑有限的日軍已不可能撲滅燎原大火。而偽軍么……非常感謝他們,他們不愧為優秀的運輸大隊隊員。
對於東北戰場來說,其實也出現過類似的機會。關東軍最初對民間的抗日武裝並不很在意,用於對付的只有3 萬日軍,最多再加3萬偽軍。而東北抗日的義勇軍一度發展到30萬之多。當時日本還沒有建立有效統治,秩序完全沒有恢復,老百姓對異族入侵極其反感,抗日情緒高漲,是抗聯發展軍力的黃金時期。但是東北由於滿洲省委遭到關東軍的粉碎性打擊,花了好一段時間進行恢復,因此在好幾個月之後才正式開始武裝抗日的行動。抗聯最早的武裝,即趙尚志帶領的巴彥游擊隊(這是由趙尚志先投奔後再在裡面發揮影響最後取得領導權的隊伍。這是東北抗聯的悲哀之一,由於東北缺乏共產黨的現成武裝,所以很多抗聯的武裝都是派人去說服原有的山林隊、義勇軍、土匪鬍子聽他們領導,所以其根基不如關內八路軍那麼牢,而且這樣改造一支隊伍所需要的時間也很長。),聽從趙尚志的領導開始抗日時也是1932年的事。而日後的抗聯第一路軍總指揮楊靖宇則直到1932年11月才去南滿開展工作。同時由於當時大環境的影響,東北的共產黨還存在「左」傾錯誤,對非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不夠團結。直到1933年5月滿洲省委擴大會議才決定團結各種抗日力量,收編和改造抗日義勇軍。但是此時的義勇軍已經走到了末路(義勇軍沒有統一指揮,勝則聚,敗則散,興起快,失敗也快),即將退出抗日舞台了。日本和偽滿洲國的統治秩序已經開始建立起來,抗聯發展的大好時機就這樣失去了。
第三,東北抗聯對根據地建設不夠重視。
這點其實不能怪抗聯。抗聯奮斗的時期,整個中共對工農武裝割據的理論和實踐都還很不成熟。尤其對於如何在農村建設根據地,抗聯基本上是一頭霧水。看看抗聯的領導人也大致能發現這方面的弱點。周保中,早年參加雲南護國軍,參加過北伐,1927年加入中共, 1928年被送往蘇聯學習軍事,日軍佔領東北後被派往吉林組織抗聯。趙尚志,1925年入黨,同年進黃埔軍校學習,後被奉軍兩次逮捕,9。18後才被營救出獄組織抗聯斗爭。帶有傳奇色彩的女英雄趙一曼則是蘇聯留學出身。他們都沒有在農村建立根據地的經驗(這在蘇聯是學不到的)。唯一有點農民軍事經驗的是楊靖宇,1927年曾經組織過農民暴動,1929年被派往東北工作。但是楊靖宇也只是組織農民暴動,並沒有成熟的建立革命根據地的經驗。
因此,抗聯對根據地建設方面抓得不是很緊。為了避開日軍,抗聯選擇在深山密林中建立基地,而比較少在群眾中開展工作,沒有像日後華北那樣如此大規模建立放手發動群眾進行聯防的那種根據地,更不用說開展減租減息和建立三三制民主政權了。而面對日偽著手建立 「集團部落」時,由於缺乏足夠牢固的群眾根據地,抗聯對此一籌莫展,而阻撓的行動似乎也比較消極(當然這主要還是因為抗聯本身實力就很小,不足以有效阻止日偽大規模的「歸屯並村」行動)。等到「集團部落」建立起來,農村的老百姓基本上都被關進這些「人圈」裡面,與抗聯的聯系被切斷以後,抗聯真正的噩夢才開始。大家皆以抗聯戰士在天寒地凍之時「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後寒」為苦。殊不知這對抗聯來說已是天堂也!在「集團部落」普遍建立後,躲藏在密林中的抗聯戰士甚至在三九天滴水成冰的夜晚也不能生火!因為一生火附近的日軍碉堡就會發現有人在「集團部落」之外活動,大軍立至。
游擊戰所侍者無非人民,游擊隊與老百姓的關系是龍與水的關系。龍,「其得水,變化風雨,上下於天不難也;其不及水,蓋尋常尺寸之間耳」。東北抗聯被日偽「歸屯並村」的毒計所害,與人民割裂開來,其下場可想而知。雖然我們聽過很多老百姓冒著生命危險給抗聯帶食物的動人故事。但是畢竟無法讓一支軍隊完全靠老百姓崇高的思想覺悟來生存啊。日後關內新四軍和八路軍就吸取了這個教訓。1943年,江淮日偽苦於新四軍來去無蹤,決定進行「清鄉」,完整統計各佔領區的戶口,並花九牛二虎之力從江南運來500多萬毛竹准備建造籬笆將村子都圍起來,模仿東北的集團部落。7 月,新四軍果斷出擊,乘日偽之隙將所有籬笆收繳來付之一炬;日偽前腳登記了戶口,新四軍後腳就趕來把帳冊燒的精光,令日偽勞而無功,欲哭無淚。如此,江淮地區始終無法建立日偽的有效統治,無法將人民與中共游擊部隊隔離開來,因此也就無法像在東北消滅抗聯那樣在江淮扼殺新四軍。二戰以後的越南戰爭中,美國和日本一樣,不約而同地想到了用歸屯的方式將游擊隊和老百姓隔離開來,美國建立的「集團部落」有個好聽的名字:「戰略村」。但是美國的戰略村政策徹底失敗。原因就是當他想到使用這招的時候,游擊隊已經在群眾中紮根很深,有了穩固的根據地,故「戰略村」隨建隨倒,根本無法發揮作用,被搗毀者不計其數。有的「戰略村」管理人員則被越共策反,做白皮紅心的工作,拿著美國的工資為越共辦事,十二萬分的受用。
第四,西征的決策。
西征的決策是否錯誤,其實值得商榷,但是西征使得抗聯損失巨大卻是不爭的事實。1936年,可能是因為原先活動的地區收到壓制生存困難,諸路抗聯紛紛向西遷徙。而且各路抗聯都派出了最精銳的主力試圖打通西征的道路。楊靖宇派出自己最強的兩個主力師,周保中派出四個軍中最強的第四軍和第五軍,李兆麟派出了第三路軍中最強的3、6兩個軍。6月,西征軍小勝,但是日軍大軍雲集,西征軍不得不退回原處。11月底,楊靖宇將整個第一路軍的所有戰馬都撥給西征部隊。西征軍長驅到達遼河,誰知撞上百年不遇的倒霉事——12月的遼河竟然沒有封凍!西征軍大駭,被日軍追兵追上,傷亡慘重。1938年6月,第二路軍的第四軍西征,沿途損失慘重,到12月,整個第四軍全軍覆沒。只有第三路軍分兩批西征,走小興安嶺,故幸未遭遇日軍,但是沿途凍死無數抗聯戰士。
西征將抗聯主力部隊置於無後方作戰,孤懸敵占區的危險局面,如果西征大獲成功,或許就無可指摘,但是現實是抗聯主力在西征後損傷太重,而且顯然沒有達到預期目的。因此西征對抗聯的失敗難辭其咎。
第五,抗聯生存環境的惡劣與關東軍的強大。
抗聯活動的地區是中國東北的森林不同於越南的森林,在越南的熱帶雨林,高手甚至只用一把小刀就能生存。而東北的森林緯度高,溫度低。尤其在冬天的夜裡,簡直非人世所堪(而抗聯還不能生火!)。曾經有人說中國華北平原不太可能展開游擊戰,理由第一是平原地形,第二就是說華北在秋冬時期太過寒冷,游擊隊難以戶外活動。華北尚且給人如此印象,東北可想而知。一個簡單的例子可以讓大家想像在東北的深山密林中打游擊是多麼可怕的事情。
日軍對已經基本失敗的抗聯進行最後的討伐,楊靖宇和600多人的日偽討伐隊在山林中周旋。討伐隊後來說,這個近兩米高的大個子楊靖宇,跑起來像鴕鳥一樣快,跑步時雙手擺動過頭頂。最終600多人的討伐隊因為凍餒、死傷、疲勞,大量的掉隊,最終只剩下50 人。這恐怕是世界軍事史上罕見的記錄了:一個人活活拖垮一支討伐隊。
吃飽穿暖的日偽討伐隊尚且如此,可見抗聯英雄在密林中堅持的是怎麼樣的一種非凡、超乎人的想像的艱苦鬥爭。
另外,抗聯面對的是日軍軍中王牌關東軍。關東軍當初是為了防備蘇聯而駐扎東北的,其裝備訓練都比關內日軍要強很多。抗聯面對的敵人是如此凶惡,而自身又有上述一些因素,失敗實在很難避免。
以上便是鄙人總結的東北抗聯失敗原因。或許有人會問,既然抗聯有那麼些不利因素,當初那幾年怎麼還會發展起來呢?其實說實話,抗聯對日寇的襲擾遠不如關內八路軍對日軍的震撼來的大。別看「東北抗日聯軍」名字很響,其實抗聯直到最多的時候也只有3萬多人。在 100多萬平方公里的東北,不到3萬的抗聯能對日偽產生多大的震動呢?在很多時候不過搔搔癢罷了,所以日偽也懶得出動大軍清剿。直到後來為了發動全面戰爭,必須有一個對付中國以及蘇聯的穩固基地和據點,才將徹底肅清東北抗日力量的事題上日程,本來根基就弱的抗聯遂由盛轉衰。
8. 抗日游擊戰影響和意義
抗日戰爭是中國人民反侵略戰爭從失敗到勝利的偉大轉折,為中華民族的百年屈辱畫上了句號,從而成為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開端。在人類戰爭史上矗立起一座戰略制勝的偉大豐碑。
抗日游擊戰爭開辟的敵後戰場實質上是人民軍隊在戰略防禦中向日軍實施的帶戰略性的「反進攻」,是處於被動地位中的主動出擊,從戰爭形式上打亂了日軍作戰前線與後方的劃分,把敵人的後方變成抗日的前線,把敵之戰略包圍變為我之戰略反包圍,形成了犬牙交錯的戰爭形態。
八路軍新四軍的游擊戰最大的價值,在淪陷區建立大面積的根據地,解放淪陷區大量人口。此舉,使侵華日軍佔領了中國的土地之後,卻沒能控制這些土地,也沒能控制這些土地上的人口,無法將這些掠奪到的資源轉化為自己的戰鬥力,無法以戰養戰。
(8)東北抗日游擊戰爭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抗日戰爭正面和敵後戰場的關系:
1、抗戰初期正面戰場是主戰場,從抗戰中期到抗戰後期,主戰場發生了轉化,正面戰場抗擊日本侵略的作用有所下降敵後戰場逐漸形成並開始獨當一面。最終成為抗日的主戰場。
2、這兩個戰場的形成和地位的變化,對抗日戰爭和戰後中國的政局和前途,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共產黨在中日力量對比的基礎上,提出了中國抗日戰爭必須採取正規戰爭和游擊戰爭兩種戰爭方式的戰略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