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萍鄉的歷史文化

萍鄉的歷史文化

發布時間:2021-02-26 01:25:23

㈠ 萍鄉的文化底蘊濃厚嗎

●據說春秋戰國時期楚昭王渡江時,江中漂來一物,又紅又圓,大小如斗。他問遍了滿朝文武都無人知道,於是派使者到魯國問孔子道:此物為萍實,是吉祥物,只有稱霸的人才能得到。萍實是集天地精華而成,千年難得一遇,現在楚王得到了它,是楚國將要振興的徵兆 。於是,後人便把楚王得萍實的地方稱之為萍鄉,即「萍實之鄉」。
●遠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三苗族在萍鄉生產勞動和繁衍生息。
●西周時,萍鄉屬揚州,春秋屬吳國,戰國為楚地,漢高祖劉邦時屬豫章郡宜春縣地。
●三國吳帝孫皓於寶鼎二年(267年)設立萍鄉縣,縣治設蘆溪古崗。
●唐武德二年(619年),縣治從蘆溪古崗遷至萍鄉鳳凰池(今市治所)。唐貞觀元年屬江南西道袁州府。
●元元貞元年(1295年)萍鄉由縣升格為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州改為縣。
●清屬江西省袁州府。
●民國3年(1914年)屬廬陵道。民國15年直隸於省。民國20年,屬第八行政區。民國24年屬第二行政區。
●建國後屬南昌專區,1959年1月,南昌專區改名為宜春專區,萍鄉屬之。1960年9月撤縣設市,由宜春專區代管。1970年3月萍鄉為省轄市。1971年經江西省革命委員會批准設立4個區。

文化教育


萍鄉歷史悠久,人文蔚起。吳、楚文化的相濡浸染,構成了萍鄉風情獨具的民風民俗和異彩紛呈的民間藝術。儺文化底蘊深厚,儲藏豐富;楊歧山是中國佛教禪宗五家七宗之一的楊歧宗發祥地,宗教文化源遠流長,影響涉及海內外。
萍鄉素有「讀書之鄉,教育之邦」的雅稱,科教文衛事業有著輝煌悠久的歷。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萍鄉的教育、科技、文化、新聞事業呈現出日益興盛繁榮的局面,成效顯著,為千年古城的精神文明建設添光溢彩。
萍鄉的教育事業以基礎教育為主體,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同時並舉,形成了「三位一體」遍布城鄉的教育網路。至 2001年,全市有各級各類學校1308所,其中普遍高校2所,成人高校2所,普通中專學校4所,成人中專學校1所,普通中學123所,職業中學20所,小學校565所,幼兒園92所,特殊教育學校5所,技工學校3所,成人學校(中等、初等學校、技術培訓)486所,在校學生30餘萬,於1985實現了普及小學五年教育。從1993年開始,全市五縣區普及了義務教育,並以較高標准通過了江西省政府「兩基」驗收,初中入學率保持在98%以上,輟學率控制在1.94%以下。以掃除青壯年文盲和提高城鎮、農村勞動者為主要任務的成人教育蓬勃發展,現在全市15歲至47歲年齡人口非文盲率達99.2%以上,居全省前列。萍鄉充分利用富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優勢,加大「兩史一情」傳統教育,教育工作出現新的局面,注重讓學生全面發展,素質教育得到全面實施。自進入90年代後,萍鄉高考成績扶搖直上,1993年至2001年連續9年以較大優勢確定了在全省的領先位置。
萍鄉十分重視發揮「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作用,逐步形成了一個科研與生產緊密結合,布局和配置比較合理,運行機制日起靈活之科技新體制,促進了全市經濟建設快捷發展。全市共組織實施各類計劃列入省級的有20餘項,大力培育民營科技型企業的發展,全市民營科技型企業總數達30餘家,其中年產值超千萬元的有4家,積極引進推廣應用國內外先進技術成果,促進科技與經濟的結合,2001年鑒定驗收科技項目10項,代理專利申請36項。

㈡ 萍鄉的歷史

遠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三苗族在萍鄉生產勞動和繁衍生息。西周時,萍鄉屬揚州,春秋屬吳國,戰國為楚地。

漢時屬豫章郡宜春縣地。三國吳帝孫皓於寶鼎二年(267年)設立萍鄉縣,縣治設蘆溪古崗。

唐武德二年(619年),縣治從蘆溪古崗遷至萍鄉鳳凰池(今市治所)。唐代屬江南西道袁州。元元貞元年(1295年)萍鄉由縣升格為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州改為縣。明清均屬江西省袁州府。

民國3年(1914年)屬廬陵道。民國15年直隸於省。民國20年,屬第八行政區。民國24年屬第二行政區。1906年12月,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於發動了萍瀏醴起義,揭開了辛亥革命的序幕。

1922年9月,劉少奇、李立三等在此領導了舉世聞名的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萍鄉成為中國工人運動的策源地。同時也是秋收起義的策源地。

建國後屬南昌專區,1959年1月,南昌專區改名為宜春專區,萍鄉屬宜春專區。1960年9月,撤縣設市,由宜春專區代管。

1970年3月,萍鄉為省轄市。1971年,經江西省革命委員會批准設立4個區。1979年1月,經江西省批准,萍鄉設四個縣級區。

1983年,改社為鄉,撤銷萍鄉鎮設立五街(鳳凰街、八一街、後埠街、東大街、丹江街)。1984年,萍鄉市設置白源鎮,管轄長溪、橫板大隊;設置廣寒、萬龍、雞冠、五陂鄉。

1986年2月15日,同意萍鄉市湘東區設置泉田鄉,管轄區為農科所的樟里、青泥、甘泉、盆形、五里、流田六個村。1992年6月20日,將吉安地區的蓮花縣劃歸萍鄉市管轄。

1997年11月13日,撤銷萍鄉市上栗區,設立上栗縣,以原上栗區的行政區域為上栗縣的行政區域,縣人民政府駐上栗鎮。

撤銷萍鄉市蘆溪區,設立蘆溪縣,以原蘆溪區的行政區域為蘆溪縣的行政區域。上栗縣、蘆溪縣由萍鄉市管轄。

(2)萍鄉的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萍鄉乃古之吳楚咽喉,今之贛西明珠,是中國近代工業起始最早的城市之一,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發展,商貿繁榮,已成為江西重要工業城市之一,下轄蘆溪縣、上栗縣、蓮花縣、安源區、湘東區,全市土地面積3823.99Km2,人口192.50萬。

萍鄉市位於江西省西部,東與本省宜春市、南與吉安市、西與湖南省株洲市、北與湖南省瀏陽市接壤。地處東經113°35′~114°17′,北緯27°20′~28°0′之間。

萍鄉是江西的「西大門」,在贛西經濟發展格局中處於中心位置,素有「湘贛通衢」、「吳楚咽喉」之稱。萍鄉處於長株潭經濟圈的輻射核心區域,同時接受泛珠三角經濟區和閩東南經濟區的輻射。

境內滬昆鐵路橫穿市內腹地與京廣、京九兩大動脈相連,隨著滬昆鐵路電氣化改造工程的完成,中國第一條設計時速200Km/h的鐵路干線將成為連接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重要通道。

319和320國道呈十字型在市區交匯通過,滬昆高速、萍洪高速貫穿全境。市中心城區距湖南長沙黃花機場僅120Km,具有優越的區位地理條件。

萍鄉市屬江南丘陵地區,以丘陵地貌為主。東、南、北大多為山地,西部地勢較低,境內山地、丘陵、盆地錯綜分布,地貌較為復雜。

東南部有武功山脈,海拔一般在800~1900m,最高峰(白鶴峰)海拔1918.3m。北部楊岐山至大屏山一帶地勢較高,地形險要,海拔在600~900m左右。

西部萍水河河床最低點的海拔只有64m。中部偏東地勢較高,成為洞庭湖水系和鄱陽湖水系的分水嶺。

萍鄉市地貌類型有中、低山、丘陵、崗地和河谷平原四類。其中中、低山和丘陵區分布廣泛,面積分別為1535.92Km2和1591.09Km2,佔全市總面積的40.17%和41.61%;

崗地面積為256.41Km2,佔全市總面積的6.71%;河谷平原區面積440.57Km2,佔全市總面積的11.52%。

區內水系地域分屬長江流域的洞庭湖水系和鄱陽湖水系。全市主要河流有五條,即萍水、栗水、草水、袁水、蓮水。袁水、蓮水發源於羅霄山和武功山,流入贛江;

萍水、栗水、草水發源於武功山與羅霄山、楊岐山之間,最終注入湘江。主要支流有長平河、福田河、東源河、樓下河、高坑河、萬龍山河、張家坊河、金山河、大山沖河、鴨路河等。

規劃區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天氣類型。全年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極端最高氣溫達41℃,極端最低氣溫~9.3℃,年平均氣溫17.3℃。

據萍鄉市氣象局資料(1955~2009年),多年年平均降水量1596.7mm,最大年降水量2184.0mm(1997年),最小年降水量1086.4mm(1971年);最大月降雨量659.4mm(1982年6月),最大日降雨量225.6mm(1972年8月18日)。

降水量時空分布不均,時間上主要集中在4~6月,佔全年降水量的42%;空間上南部多於北部,東部多於西部,山區多於平原。

㈢ 萍鄉的地理環境 歷史文化 風土人情方面有什麼得特色

萍鄉地處江西省西部湘贛邊界、羅霄山脈北端。位於東經 113°34至 114°16、北緯 26°57至 28°00之間。東靠宜春、安福,南鄰永新和湖南茶陵,西接湖南醴陵和攸縣,北連湖南瀏陽。下轄三縣兩區(上栗縣、蘆溪縣、蓮花縣,安源區、湘東區)。 全境南北長約120公里,東西寬約67公里,狀如火炬。土地總面積 3826.99 平方公里。山地、丘陵、河谷平原錯落分布。其中山地佔 27.1、丘陵占 61.7 、河谷平原占 11.2。主要山脈有武功山 ( 最高峰白鶴峰海拔 1918.3米)和楊歧山(主峰千拉嶺海拔 944 米)。主要河流有萍水、栗水、袁水、草水、蓮江等,南部的蓮江、東南部的袁水入贛江水系,中部的萍水、西部的草水和北部的栗水入湘江水系。人口構成以漢族為主,有回族、維吾爾族等18個少數民族。
萍鄉建儺廟的歷史,分別有唐、宋及元代插標為界始建之說。替儺神建廟是萍鄉儺的一大特點。萍鄉儺廟不但數量多,分布廣,而且規模大、布局嚴謹、功能齊全、地方特色濃厚。歷來有「五里一將軍(廟)、十里一儺神(廟)」的說法。有儺神的地方,必建廟,有儺舞表演隊的地方,必建大廟。二十紀五十年代初全市有廟52座,至今保存二十餘座。
為什麼萍鄉人為儺神建廟?傳說古時候,從岐山飛來一幅儺面具,人們因這幅面具神顯靈而造儺神廟。但廟建在荒山上,廟主嘀咕;廟好造,水難挑。儺神聽了也不高興就飛到東源小梘去了。現存建於明英宗正統七年(1442)東源鄉的小梘儺廟,以其歷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而列入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圖1]。
萍鄉各地建廟,一般都由大姓獨立或十小姓聯合建立。廟的冠名各不相同,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類稱廟,如將軍廟、儺神廟、仙帝廟等;一類稱祠,如遵宣一祠、古儺祠等;一類稱庵,如德化庵、福崇庵等。
萍鄉的儺廟,極富江西地方特色。一般建有前堂、天心、後殿三部分,面闊三間,牆為五嶽朝天式。規模大的側在兩則加建偏屋,用作廚房、儲藏室和居室,並在廟前增建雨亭、空屋場、戲台、酒樓,與廟連成一體。內殿正中設拜壇、香案、儺壇(俗稱「洞」),壇上供奉儺面具。

㈣ 萍鄉又哪些民風民俗、文化特色|

1、萍鄉傳統煙花製作技藝

萍鄉上栗是中國煙花爆竹的發祥地。當地煙花爆竹生產歷史悠久,煙花爆竹的發明者李畋便為上栗人。據《唐史》記載:「李畋,江南西道袁州府上栗麻石人氏,生於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四月十八日。」據說他曾用自己發明的爆竹,幫助唐太宗李世民驅除山魈邪氣,使其龍體康復。

2、蓮花打錫

2000多年前,蓮花就有錫製品。清康熙年間,皇上曾下旨由街頭村錫匠打造錫錢幣。蓮花打錫工具簡單,工藝講究。有「三分打,七分磨」之說。蓮花錫器精細勻稱的錫花、弧線優美的造型、雕刻精美的裝飾,堪稱民間手工一絕。

3、萍鄉春鑼

萍鄉春鑼是流傳在萍鄉一帶的由「報春」演變來的一種民間曲藝形式,每逢春節之後,報春人身背鑼鼓,挨家挨戶去告訴人們當年的家事季節,提醒人們注意及時播種、耕田。

隨著時代的發展,歷史的普及,春鑼演唱的內容開始改變,成為向人們恭賀新年、傳吉報喜,並逐步發展到說人物、揚善貶惡的一種藝術形式。

4、蓮花茶燈舞

「茶燈舞」又名「茶燈鬧春」,自上世紀30年代以來,在蓮花縣六市、高洲、坊樓等鄉鎮廣為流傳。

村民每逢喜慶佳節,常以「茶燈舞」上門祝福。每到一處,主人門外鳴放鞭炮相迎。表演者入堂屋,高喊「恭喜發財」等贊語。該舞蹈由15人組成男女群舞。它通過各種燈彩的舞姿變化,繪成了「雙龍出水」、「蛟麻花」、「上南天門」、「蛇退殼」、「雙龍擺尾」等一幅幅畫面。

「茶燈舞」的表演形式特點是:畫面多姿,載歌載舞、間有道白、滑稽多趣。

5、安源麵塑

安源麵塑是一種民間傳統美術。既有美術觀賞價值又有貢品價值。它以麵粉為主料,調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簡單工具,塑造各種栩栩如生的形象。

捏面藝人,根據所需隨手取材,在手中幾經捏、搓、揉、掀,用小竹刀靈巧地點、切、刻、劃、塑成身、手、頭面,披上發飾和衣裳,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便脫手而成。

(4)萍鄉的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萍鄉市,是江西省下轄市(地級),位於江西省西部,東與本省宜春市、南與吉安市、西與湖南省株洲市、北與湖南省長沙市接壤。地處東經113°35′~114°17′,北緯27°20′~28°0′之間。

萍鄉是江西的「西大門」,在贛西經濟發展格局中處於中心位置,素有「湘贛通衡」、「吳楚咽喉」之稱。因古代萍鄉生有一種水面浮生植物萍草,是萍草之鄉而得市名。

㈤ 萍鄉的地理環境,歷史文化,風土人情,名優特產

萍鄉花果:是由柚子、桔子、辣椒、冬瓜、南瓜、蘿卜、馬鈴薯、刀豆、藕、專木瓜、地瓜、青菜梗、屬鵝明豆等四時果蔬的根、葉、莖、花、果實經過(選料、洗凈、切疊、擠壓、雕刻、編織、水浸、燙煮、保色、定形、糖腌、烘烤)十道工序手工精製而成,它集「色」和「香」於一體,色澤鮮艷,花紋別致,味道甘美,營養豐富。
武功山石耳:是固著在懸崖絕壁上的苔蘚植物,生長極其緩慢,採摘極為艱險。石耳吸日月之精華,承雨露之滋潤,是一種極為稀少,非常難得的天然山珍之上品。《本草綱目》載:石耳味甘平、性寒、無毒,具有明目、止血、清熱利濕,對視物模糊、胃熱吐血、小便熱痛、婦女血崩、白帶、小兒口瘡、燙傷具有特殊療效。
紫紅米:是蘆溪縣相關單位農藝師歷經八年的心血研製出來的有色大米。選用武功山麓張佳坊鄉糧食生產基地生產的優質紫紅稻為原料,採用先進的工藝流程精細加工。

還有蓮盛老酒、南門田螺、一村火腿等

㈥ 江西萍鄉歷史文化悠久嗎

我只能說原住居民在明末的時候被蒙古人殺光了!所以現在的人都是從其他地方遷過來的!祖籍最多的大概是在河南河北!

㈦ 萍鄉的歷史

●據說春秋戰國時期楚昭王渡江時,江中漂來一物,又紅又圓,大小如斗。他問遍了滿朝文武都無人知道,於是派使者到魯國問孔子道:此物為萍實,是吉祥物,只有稱霸的人才能得到。萍實是集天地精華而成,千年難得一遇,現在楚王得到了它,是楚國將要振興的徵兆 。於是,後人便把楚王得萍實的地方稱之為萍鄉,即「萍實之鄉」。
●遠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三苗族在萍鄉生產勞動和繁衍生息。
●西周時,萍鄉屬揚州,春秋屬吳國,戰國為楚地,漢高祖劉邦時屬豫章郡宜春縣地。
●三國吳帝孫皓於寶鼎二年(267年)設立萍鄉縣,縣治設蘆溪古崗。
●唐武德二年(619年),縣治從蘆溪古崗遷至萍鄉鳳凰池(今市治所)。唐貞觀元年屬江南西道袁州府。
●元元貞元年(1295年)萍鄉由縣升格為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州改為縣。
●清屬江西省袁州府。
●民國3年(1914年)屬廬陵道。民國15年直隸於省。民國20年,屬第八行政區。民國24年屬第二行政區。
●建國後屬南昌專區,1959年1月,南昌專區改名為宜春專區,萍鄉屬之。1960年9月撤縣設市,由宜春專區代管。1970年3月萍鄉為省轄市。1971年經江西省革命委員會批准設立4個區。

㈧ 萍鄉有哪些民風民俗

萍鄉民俗文化絢麗,採茶俚調、民間燈彩、古樸漆畫繁衍流傳,歷久彌新。淵源於楚巫的儺文化"三寶俱全"(儺面、儺舞、儺廟),被稱作"藝術的活化石,在民間的群眾藝術活動品種多、活動多,代代相傳。至今仍保存下來並在民間流傳的尚有30餘種:春鑼、漁鼓、花鑼鼓、茶燈、牛燈、漁仔燈、圍鼓、風箏舞、蓮花鬧、撲蝶舞、泥塑、瓷雕、盆景、彩扎、竹編及民間繪畫(農民畫、磨漆畫、剪紙、烙花、微雕、根雕)等。特擇要簡述1種。春鑼-最具有萍鄉特色的。春鑼起源於清末,興於民間,流行萍鄉及宜春、萬載、瀏陽、醴陵、等周邊縣(市)。藝人用紅綢系一面直徑為15公分的小鼓,鼓邊掛一面直徑比鼓大2-3公分的小鑼。擊鼓敲鑼做過門,春節時走門串戶向人報春。唱詞多為每句7字,兩句韻,語言為地道的萍鄉方言,通俗情切。曲目均為短篇,多為見贊(看見什麼贊什麼)。建國後,唱詞的內容擴展到時事、故事,計劃生育、新人新事等,篇幅擴大到中篇,形式上也加上了二胡等樂器伴奏,更為優美,很受群眾喜愛,成為各種文藝晚會演出的重要節目之一。新曲目《敬酒歌》、《千年春來萬年絲》、《見贊》、《巧媳婦撮合老鴛鴦》、《喜盈門》等錄製成光碟,發行5萬余張,風行一時,能喚起海內外萍鄉籍同胞的思鄉激情,是港、澳、台及海內外萍鄉籍同胞歡迎的禮品。萍鄉人嗜辣,哪怕是一桌豐盛的筵席擺在面前,如果沒有兩三個辣味菜,還會說吃不下飯。這種飲食習慣與萍鄉地處「卑濕之地」有關。俗語說:「魚仔打個屁,辣椒都有味」。「鱅魚頭,草魚腰,黃鱔泥鰍炒辣椒」。辣椒幾乎可與所有的動物性原料相配伍,風味互補,相得益彰。萍鄉的「小炒菜」就是此類菜餚的代表。萍鄉的辣味有鮮辣.香辣.糊辣.糟辣.豉辣.醬辣等多種風味,由此衍生出五光十色使人垂涎欲滴的辣味菜.辣得韻味悠長,辣的淋漓酣暢.萍鄉人加工辣椒有獨到之處,象鋪辣椒、白辣椒、油酥干紅椒、辣醬、辣味霉豆腐等,都是佐酒下飯的好小菜,到誰家做客,主婦們會殷勤地拿出來讓客人品嘗,炫耀自己的當家本領。

㈨ 江西省萍鄉市的歷史

湖南省位於長江中游南部,大部分地區在洞庭湖之南,故名湖南。境內湘江貫穿南北,又簡稱為湘。據傳,湘江流域過去多植芙蓉,唐代詩人譚用之有「秋風萬里芙蓉國」之句,湖南故又有「芙蓉國」之稱。湖南東臨江西,西接川黔,南毗兩廣,北連湖北。
洞庭湖平原位於湖北省北部。范圍東起汨羅、岳陽,西到臨澧、常德、桃源,南至益陽、喬口、湘陰,北接湖北荊江以南。面積12690平方公里(湖南省境內)。海拔30—50米。系洞庭湖長期淤積、湖底出露而成的湖積沖積平原。洞庭湖平原與湖北省中南部的江漢平原合稱兩湖平原,是全國三大平原之一的長江平原的重要組成部分。
湖南省河網密布,流長5公里以上的河流5341條,總長度9萬公里,其中流域面積在500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河17條。省內除少數屬珠江水系和贛江水系外,主要為湘、資、沅、澧四水及其支流,順著地勢由南向北匯入洞庭湖,經城陵磯入長江,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洞庭湖水系。湘江湖南最大的河流,也是長江七大支流之一。洞庭湖全省最大的湖泊。該湖跨湘、鄂兩省。1644—1825年洞庭湖總面積為6270平方公里。1937年為4700平方公里。1983年測量結果,洞庭湖湖泊水面只有2691平方公里,不到1825年的一半。由於入湖泥沙量與日俱增,1949~1977年的28年中,洞庭湖湖面平均每年縮小8.55萬畝。
湖南是一個少數民族較多的省區,有回、土家、苗、壯、滿、侗、瑤、蒙古、維吾爾、彝、藏、朝鮮等26個少數民族。
湖南省會長沙市地處湖南省東部偏北,湘江下游,京廣鐵路線上,東與江西省的銅鼓、萬載、宜春、萍鄉交界,南連湘潭、株洲兩市,西與婁底及益陽地區毗連,北與岳陽地區接壤。長沙是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約在七千多年前,長沙已有原始先民在這里生息繁衍。長沙之名始於西周。東周時期為楚國南方重鎮—青陽,秦統一後置長沙郡,西漢初期建立長沙國,漢、晉、南朝時,長沙為臨渣縣,隋為長沙縣,唐為潭州,五代十國時為楚國都城,元改潭州路,又改天臨路,明清為長沙府,1933年設長沙市。自清以來,長沙歷為湖南省會。1949年8月4日,長沙和平解放。新中國成立以後,這里經濟發展很快,現在已形成以機械、紡織、輕工、化工、建材、食品等工業為主的綜合性工業體系,主要產品有棉紗、卷煙、工業泵、風機、原煤、鋼材、水泥等,傳統工業產品有長沙湘綉、瀏陽夏布、爆竹、菊花石雕、銅官陶器等。農副產品以水稻、生豬、鮮魚為主,茶葉、柑桔、茶油、油菜籽等亦享有盛名。
湖南礦藏資源豐富,是全國的重要的礦產基地,素有「有色金屬之鄉」之稱,近又被譽為「非金屬之鄉」。
湖南的名勝古跡很多,有岳陽樓、洞庭湖、嶽麓書院、馬王堆漢墓、天心閣、桔子洲、韶山毛澤東故居、新民學會舊址、清水塘革命紀念館、自修大學舊址、瀏陽文家市會師舊址、劉少奇同志故居、楊開慧同志故居、雷鋒紀念館等,另有衡山、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等。
湖南概況
面 積:21萬多平方公里
人 口:6300多萬,主要少數民族有苗族、瑤族、土家族等。
位 置:位於長江中游南岸,古稱「瀟湘」、「湖湘」、「三湘」,與湖北、貴州、重慶、江西、廣西、廣東等省(直轄市、自治區)毗鄰。
省 會:長沙
景 觀:夢中神牽魂繞,醒來如痴如醉,巍巍衡山險峻,湯湯洞庭浩淼,智者吟詩,仙家把酒,一代偉人指點江山如畫,瀟湘山秀水美,楚界人傑地靈……

㈩ 萍鄉武功山有什麼歷史故事和傳說

萍鄉武功山的歷史故事是明嘉靖皇帝朱厚熜(1507年-1567年)曾派御使進御香於三天專門,武功之名大噪於天下。明朝屬人劉鑒在《武功記》裡面寫到:「東南天柱有三,蓋衡,廬與武功。衡首廬尾武功中……乃乾坤之勝境,神仙之福地也。」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游武功山後寫下的,並賦《武功游》一詩,對武功山風光大為贊嘆(收錄於《明一統志·藝文篇》),其中名句「千峰嵯峨碧玉簪,五嶺堪比武功山」也就成為了武功山的最佳名片。武功」,從此「武功山」取代了其他各種名稱而名傳千古。

萍鄉武功山的傳說是武功山歷史悠久,人文薈萃。遠自漢晉著名玄學家葛玄、葛洪修煉於此始,被佛道兩教視為「洞天福地」,爭相建觀營剎,傳道布經。文人雅士也接踵而至,留下了諸多吟誦佳作。「千峰嗟峨碧玉簪,五嶺堪比武功山」這是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登臨後寫下的千古絕句。「登臨似有江山助,身在五嶽最高處」這是清代詩人劉正期游覽後發出的由衷感嘆。

閱讀全文

與萍鄉的歷史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