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東莞的歷史文化

東莞的歷史文化

發布時間:2021-02-04 18:28:11

① 東莞歷史的文化遺產有哪些

去石龍南社看看.

② 東莞的歷史與變化

【歷史背景】
東莞歷史源遠流長。據歷史記載:新石器時代,其境內東江沿岸已內有原始人群容聚居。公元前20世紀的夏代,東莞屬南交址。春秋戰國時,東莞屬"百粵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統一中國,東莞屬南海郡番禺縣地。東漢順帝時,分番禺立增城,東莞屬增城。公元222-228年中,分增城立東官郡。進入晉代,廢東官郡,東莞分屬番禺、增城。
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東莞立縣,名為寶安。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改名為東莞。以東莞作縣名由此始,相傳因境內盛產水草(莞草)而得名。 150多年前,林則徐在東莞虎門銷煙。抗日戰爭時期,這里是東江人民抗日根據地。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光榮的革命傳統,使東莞成為南粵歷史文化名城。

③ 東莞歷史

東莞是廣東歷史文化名城。距今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期建郡,是嶺南文明的重要發源地版、中國近代權史的開篇地和改革開放的先行地。民族英雄袁崇煥、抗日名將蔣光鼐、著名畫家鄧白、舉重冠軍陳鏡開等都是東莞籍人,著名的嶺南畫派也發端於東莞可園。東莞1985年撤縣建市,1988年升格為地級市,現轄28個鎮、4個街道辦事處,386個村委會、205個居委會。全市總面積2465平方公里,截至2008年底,常住人口694.98萬人,其中本地戶籍人口174.87萬人,外來常住人口520.11萬人。截至2009年,另有海外華僑近30萬人、港澳同胞超過85萬人,是著名的僑鄉。

④ 東莞的傳統文化

道窖裹蒸粽,是道窖的一大特產,馳名千里,被譽為「天下第一粽」。吃起來香甜滑膩,回味悠長,是道窖水鄉人每年端午節,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和祭拜河神而做的一種糯米粽。

道窖裹蒸粽的歷史源遠流長,記載著道窖人的勤勞和智慧。據史記載,當年南宋少傅張世傑,駐軍伶仃外的崖山,被元將張宏范攻破後,有葉、劉、吳、吾四人,不甘當徭役,逃落至此立村,繁衍生息,也帶來了中原一帶的文化習俗。這里土地肥沃,河涌繁多,下游為汪洋大海,是著名的魚米之鄉,明清以後,更多的中原人遷居至此,使中原文化習俗得以保留和發展。道窖的裹蒸粽和龍舟賽初時也跟中原人一樣,為的是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後因水鄉人經常要出航打漁,與水打交道,增加了祭拜河神一項,寄託著道窖人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水鄉人遠航打漁出入平安的美好願望。而且裹蒸粽初時的做法也與現在的中原人做法一樣,用棕葉包好糯米放入沸水中煮熟即可,吃時加少許白糖。後隨著時間的推移,心靈手巧的道窖人對裹粽的做法逐漸加以了改進,加進了蛋黃、蓮子、綠豆等物,做成了今天香飄千里的道窖裹蒸粽。而且種類繁多,有崧木粽、豆沙粽、蓮子粽、鹹肉粽等等。

厚街燒鵝瀨粉

瀨粉,是東莞人壽宴的傳統食品,寓意長長久久,多福多壽。東莞最出名的燒鵝瀨,當然非厚街莫屬。燒鵝瀨,最講究的是一鍋美味的高湯,那得用整隻雞、大塊肉、大塊骨,加許多特種葯材和香料熬制。吃的時候,將瀨粉在熱水中燙一燙放入碗中,然後加上一大勺高湯,粉面再鋪上一層皮脆肉嫩的燒鵝,那本就鮮美的湯中浸上了燒鵝的香味,更是美味誘人。

冼沙魚丸

冼沙魚丸是地道的東莞水鄉菜。魚丸是東莞的傳統美食,尤其以高埗鎮冼沙村的魚丸最為出名,也就是洗沙魚丸。洗沙魚丸所取的魚必須是新鮮的鯪魚,而且魚塘中不能養鴨鵝,以保持的魚肉味道的純凈。而且洗沙魚丸在東莞的各種美食中,可謂最費時費力的菜之一。把鯪魚剃骨取肉之後,要用兩根鐵棒反復敲打6個小時以上,讓魚肉中的膠質,也就是蛋白質出來,然後再攢成魚丸,這樣做起來的魚丸膠質多、韌性足,扔在地上可以像乒乓球那樣一彈數尺高,吃起來也相當有咬頭。

冼沙魚丸入口確實非常有咬頭,而且味道鮮美。特地拿了一個魚丸往地下拋去,真的彈起一人多高,果然名不虛傳

視線——

東莞可園

東莞可園位於東莞市城區博廈,為清代廣東四大名園之一。前人贊為「可羨人間福地,園誇天上仙宮」。它始建於清朝道光三十年(公元18年),為莞城人張敬修所建,此人以例捐得官,官至廣西按察,後被免職回鄉,便修建可園,三年後竣工。可園佔地面積2200平方米,外緣呈三角形,園內有一樓、六閣、五亭、六台、五池、三橋、十九廳、十五間房,其名多以「可」字命名,如可樓、可軒、可堂、可洲…,其建築是清一色的水磨青磚結構。最高建築可樓,高15.6米,沿樓側石階可登頂樓的邀石閣,四面明窗,飛檐展翅,憑窗可眺莞城景色。

步入庭園,即是環碧廊。長廊環繞整座園林,環長廊一周,全園景色可盡覽無遺。環碧廊的開端設在「擘紅小榭」之中。「擘紅」是剝荔枝的意思,擘紅小榭就是主人邀請文友品嘗荔枝的地方。雙清室是可園的又一勝景,其結構十分奇妙:堂中的建築、地面、天花、窗扇皆用「亞」字為圖,相傳亞字是吉祥之字。雙清室是園主人用來吟風弄月的地方,根據堂前湛明橋翠,曲池映月之景,而命名「雙清」。 「雙清」之後,是「問花小院」,為主人賞花之處。順環碧廊步出「問花小院」,來到一處廣闊空間,園中花叢果壇,滿目青翠,被稱為「壺中天」。「壺中天」無任何建築,它是倚著四面的樓房而形成的一方獨立的空間,是園主人下棋喝茶的小天地。「可堂」是可園最庄嚴的建築,四條紅石柱並列堂前,顯得氣派不凡。堂外左右兩廊長花基,秀麗中蘊藏著庄嚴肅穆。右前方設一小台名「滋樹台」,為專門擺設盆景之用。堂外正中築一大石山,狀似獅子,威武雄壯,其間建一樓台,人稱獅子上樓台。

在3.3畝的土地上,亭台樓閣,山水橋榭,廳堂軒院,一並俱全。它雖是木石、青磚結構,但建築十分講究,窗雕、欄桿、美人靠,甚至地板亦各俱風格。它布局高底錯落,處處相通。曲折回環,撲朔迷離。基調是空處有景,疏處不虛,小中見大,密而不逼,靜中有趣,幽而有芳。加上擺設清新文雅,占水栽花,極富南方特色,是廣東園林的珍品。可園創建人張敬修,金石書畫,琴棋詩賦,樣樣精通,又廣邀文人雅集,使可園成為清代廣東的文化策源地之一。

聲音——

道滘鎮——中國曲藝之鄉

東莞的戲曲文化歷史悠久,曲藝人才層出不窮。主要有粵劇、粵曲、等傳統曲藝類型。粵劇曲藝在水鄉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尤其是在道滘、麻涌等鎮,各鎮都成立了粵劇曲藝協會,常年排練演出各類粵劇曲藝節目,創作了大量的優秀現代劇目,許多群眾創編的小粵劇目,如《彩菊回生記》、《情暖老人心》等還獲省、市創作、演出等多項金獎,為粵劇曲藝的繁榮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使"南國紅豆"在東莞煥發出無限生機,對我市的文化事業也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動作用。1999年道滘、麻涌兩鎮被中國曲協、文聯評為"中國曲藝之鄉",2000年5月道滘被國家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光榮稱號。莞邑人將延續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創新求變,使東莞的曲藝之鄉的美譽流芳溢彩。

道滘人愛好粵劇、粵曲、木魚歌等,已有百餘年歷史,清末民初,每年用重金聘請省港大戲班來演神誕戲,龍船扒第一演大戲,成為歷史慣例。在粵劇曲藝的熏陶下,不少人學唱學演粵劇,成為脫穎而出的佼佼者,三十年代有「上手材」(葉棣材)五兄弟,吹打樂器一流,自立「五兄堂」,設館授徒,馳名廣州、新加坡。四十年代粵劇大老倌何非凡以《情僧偷到瀟湘館》一劇成名,省港澳共演出367場,打破劇目晚晚不同的慣例。文武雙全女花旦陳艷儂組成全女子戲班,名曰「美人威」,演出《劉金定斬四門》成名,提高女子的地位。抗日戰爭勝利後,年年請大戲班演出,學唱粵曲的人,在依村旁水的「涼棚」里,村頭的大榕樹下,在師傅的教授下,彈拉吹唱,練習粵曲,過春節時,麒麟引鳳表演,吸引了圍觀群眾,唱一曲《胡不歸》……,娛樂群眾,穿鄉過巷,大顯身手,娛樂大眾。

建國以後,私人合股,建有新華戲院,請粵劇團來演出,道滘工會文工團、工會藝宣隊演出也很多。公社化時的文工團,劉蓮卿出類拔萃,被佛山粵劇團吸收為花旦,六十年代九曲女青年陳錦雲被紅線女招考為省粵劇學校學員,成為省粵劇團花旦。六十、七十年代,草織廠、造船廠工人宣傳隊演出《沙家浜》、《斷橋會》等粵劇,十分活躍。1980年道滘文化站組成道滘業余粵劇團,1985年演出《胡不歸》、《盼君還》粵劇,獲東莞市文藝匯演一、二、三等獎。到了九十年代,道滘粵劇曲藝發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峰階段。有業余曲藝粵劇隊(社)十多個,1990年第三屆歌手大賽,參加者170人,共演出5場,觀眾達一萬多人。葉少興演出歌頌亞運會奪標的小粵劇《慶功酒》獲得1990年9月5日東莞市首屆《粵樂杯》的冠軍

⑤ 東莞市的歷史

東莞歷史源遠流長。史載:新石器時代,其境內東江沿岸已有原始人群聚居。公元前20世紀的夏代,東莞屬南交地。

春秋戰國時,東莞屬"百粵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統一中國,東莞屬南海郡番禺縣地。

東漢順帝時,分番禺立增城,東莞屬增城。

公元222-228年中,分增城立東官郡。入晉,廢東官郡,東莞分屬番禺、增城。

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東莞立縣,初名寶安。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更名東莞,縣治置於涌(今莞城)。以東莞作縣名由此始,相傳因境內盛產水草(莞草)而得名。

東莞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160多年前,林則徐在東莞虎門銷煙,寫下中國近代史的光輝篇章。抗戰時期,東莞是東江縱隊的抗日根據地之一。

解放初期,東莞屬東江行政區管轄。1952年,又屬粵中行政區。1956年,屬惠陽專區。

1985年,東莞經國務院批准列為珠江三角洲經濟開發區,同年9月撤縣建市;1988年1月升格為地級市,直屬廣東省轄。

東莞歷史源遠流長。據歷史記載:新石器時代,其境內東江沿岸已有原始人群聚居。公元前20世紀的夏代,東莞屬南交址。春秋戰國時,東莞屬"百粵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統一中國,東莞屬南海郡番禺縣地。東漢順帝時,分番禺立增城,東莞屬增城。公元222-228年中,分增城立東官郡。進入晉代,廢東官郡,東莞分屬番禺、增城。

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東莞立縣,名為寶安。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改名為東莞。以東莞作縣名由此始,相傳因境內盛產水草(莞草)而得名。東莞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150多年前,林則徐在東莞虎門銷煙,寫下中國近代史的光輝篇章,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篇之地。抗日戰爭時期,這里是東江人民抗日根據地,萬千東莞兒女為民族獨立、國家富強而英勇戰斗,浴血捐軀。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光榮的革命傳統,使東莞成為南粵歷史文化名城。

解放初期,東莞屬東江行政區管轄。1952年,又屬粵中行政區。1956年,屬惠陽專區。1985年,東莞經國務院批准列為珠江三角洲經濟開發區,同年9月撤縣建市;1988年1月升格為地級市,直屬廣東省轄
對你有幫助可以採納我哈。

⑥ 東莞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嗎

東莞是廣東歷史文化名城。距今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期建郡,是嶺南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中國近代史的開篇地和改革開放的先行地。民族英雄袁崇煥、抗日名將蔣光鼐、著名畫家鄧白、舉重冠軍陳鏡開等都是東莞籍人,著名的嶺南畫派也發端於東莞可園。東莞1985年撤縣建市,1988年升格為地級市,現轄28個鎮、4個街道辦事處,386個村委會、205個居委會。全市總面積2465平方公里,截至 2008年底,常住人口694.98萬人,其中本地戶籍人口174.87萬人,外來常住人口520.11萬人。截至2011年,港澳同胞約100萬人,海外華僑約30萬人,是著名的僑鄉。 歷史背景 東莞歷史源遠流長。史載:新石器時代,其境內東江沿岸已有原始人群聚居。公元前輩20世紀的夏代,東莞屬南交地。春秋戰國時,東莞屬"百粵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統一中國,東莞屬南海郡番禺縣地。 東漢順帝時,分番禺立增城,東莞屬增城。公元222-228年中,分增城立東官郡。入晉,廢東官郡,東莞分屬番禺、增城。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東莞立縣,初名寶安。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更名東莞,縣治置於涌(今莞城)。以東莞作縣名由此始,相傳因境內盛產水草(莞草)而得名。東莞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160多年前,林則徐在東莞虎門銷煙,寫下中國近代史的光輝篇章。抗戰時期,東莞是東江縱隊的抗日根據地之一。民國期間,先後隸廣東省粵海道、粵中行政區、第一行政區和第四行政區。 1949年10月17日,東莞全境解放。初期屬東江行政區管轄。1950年3月,東莞縣隸珠江專區。1952年,撤銷珠江專區,東莞縣隸粵中行政區。1956年2月,撤銷粵中行政區,東莞縣隸惠陽專區。1958年11月,東莞縣曾短期隸廣州市。1959年1月,撤銷惠陽專區,東莞縣劃歸佛山專區。1963年6月,復置惠陽專區,東莞縣又隸惠陽專區。1985年9月,國務院批准撤銷東莞縣,設立東莞市(縣級),仍屬惠陽地區管轄。1988年1月7日,國務院批復將東莞市升格為地級市,直屬廣東省管轄。城市榮譽 近年來,連續五次被評為全國科教興市先進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連續五次被評為全國雙擁模範城,還被評為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市、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全國禁毒先進單位、全國兩基教育先進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籃球城市、全國體育先進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市、廣東省文明城市、廣東省教育強市。創建全國綠化模範城市也已通過驗收。編輯本段民間藝術 東莞為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以廣州方言演唱的粵曲、粵劇在東莞有悠久歷史,它是本土民間音樂吸融中原文化,並借鑒西方演奏技巧的產物,現為當地民間流傳最廣的地方音樂和戲劇,東莞素有粵曲、粵劇之鄉的美譽。中國曲藝之鄉、東莞木魚歌、東莞木偶戲。 賽龍舟2001年,東莞市提出打造「文化新城」的戰略,並大力發展社會公益文化;2008年東莞被評為「全國文明城市」;2009年深受群眾喜愛的百子論文公益文化活動被評為「中國文化創新品牌」;2010年,東莞制定文化強市戰略,全力打造文化名城。 東莞的繪畫,受嶺南畫派先驅居巢和居廉的影響,注重寫生,吸收西方素描運用色彩的技法,為嶺南畫派的奇葩。 東莞每年十分隆重地舉行端午東莞龍舟競渡、莞邑醒獅藝術、樟木頭客家麒麟藝術、荔枝節、中秋燈會、百子論文、賣身節、重陽登高、花市、花街、等活動。隨著東莞物質生活的豐富的提高,東莞人對傳統文化有著一種自發性的重視的熱心。使東莞的民間文化藝術得到繼承,並且發揚光大,呈現生機勃勃的局面。因此,1958年,東莞被譽為全國第一個「游泳之鄉」;2000年1月,中國龍舟協會授予東莞沙田鎮全國第一個「龍舟之鄉」稱號;道滘被國家文化部譽為「中國曲藝之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東莞石龍鎮被譽為「舉重之鄉」;東莞的石排鎮中坑村和長安鎮被國家有關部門授予「醒獅舞蹈藝術之鄉」,此外,清溪鎮、樟木頭鎮均是聞名中外的麒麟藝術之鄉。

⑦ 東莞歷史和文化遺產

東莞是廣東歷史文化名城。距今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期建郡,是嶺南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中國近代史的開篇地和改革開放的先行地。民族英雄袁崇煥、抗日名將蔣光鼐、著名畫家鄧白、舉重冠軍陳鏡開等都是東莞籍人,著名的嶺南畫派也發端於東莞可園。
東莞歷史源遠流長。史載:新石器時代,其境內東江沿岸已有原始人群聚居。公元前輩20世紀的夏代,東莞屬南交地。春秋戰國時,東莞屬"百粵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統一中國,東莞屬南海郡番禺縣地。東漢順帝時,分番禺立增城,東莞屬增城。公元222-228年中,分增城立東官郡。入晉,廢東官郡,東莞分屬番禺、增城。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東莞立縣,初名寶安。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更名東莞,縣治置於涌(今莞城)。以東莞作縣名由此始,相傳因境內盛產水草(莞草)而得名。東莞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160多年前,林則徐在東莞虎門銷煙,寫下中國近代史的光輝篇章。抗戰時期,東莞是東江縱隊的抗日根據地之一。民國期間,先後隸廣東省粵海道、粵中行政區、第一行政區和第四行政區。
東莞為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以廣州方言演唱的粵曲、粵劇在東莞有悠久歷史,它是本土民間音樂吸融中原文化,並借鑒西方演奏技巧的產物,現為當地民間流傳最廣的地方音樂和戲劇,東莞素有粵曲、粵劇之鄉的美譽。中國曲藝之鄉、東莞木魚歌、東莞木偶戲。
賽龍舟
2001年,東莞市提出打造「文化新城」的戰略,並大力發展社會公益文化;2008年東莞被評為「全國文明城市」;2009年深受群眾喜愛的百子論文公益文化活動被評為「中國文化創新品牌」;2010年,東莞制定文化強市戰略,全力打造文化名城。 東莞的繪畫,受嶺南畫派先驅居巢和居廉的影響,注重寫生,吸收西方素描運用色彩的技法,為嶺南畫派的奇葩。

⑧ 東莞有多少年歷史

東莞歷史

東莞歷史源遠流長。據歷史記載:新石器時代,其境內東江沿岸已有原始人群聚居。公元前20世紀的夏代,東莞屬南交址。春秋戰國時,東莞屬「百粵地」。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統一中國,東莞屬南海郡番禺縣地。東漢順帝時,分番禺立增城,東莞屬增城。公元222---228年中,分增城立東官郡。進入晉代,廢東官郡,東莞分屬番禺、增城。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東莞立縣,名為寶安。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改名為東莞。以東莞作縣名由此始,相傳因境內盛產水草(莞草)而得名。 乾符六年(879年),黃巢的起義軍攻陷廣州,曾分兵至縣境歸城裡、梅塘一帶。五代時南漢大寶六年(963年),置媚川都於東莞,專以採珠為事。南宋時期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分東莞的香山鎮建立香山縣(今中山市)。德佑二年(1276年)春,元兵破臨安(今杭州),南宋危急,莞人熊飛在榴花村起兵勤王。元正十五年(1355年),東莞人民紛紛起義,王成據石岡、福隆、石涌、橫瀝等處;陳仲玉據吳園;李確卿據南柵、靖康場;文仲舉據東浦;吳彥明據南頭、東莞場。還有曾伯田、鄭潤卿、楊潤卿、梁國瑞、劉顯卿、蕭漢明等亦紛紛起兵,各據一方,抗擊元兵。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置東莞(南頭)守御千戶所和大鵬守御千戶所,隸屬南海衛。正德元年(1506年),葡萄牙人東來以進貢討封為名,佔領東莞縣境瀕海的屯門、海澳。 崇禎十年(1637年),英國兵船初進虎門。清乾隆八年(1743年)六月,英兵艦飄泊虎門入獅子洋。大府遣東莞知縣印光任前往申明大義,英艦九月離去。1808年九月,英兵船3艘駛入虎門,進泊黃埔,無理逗留三四個月之久才離去。為防英艦入侵,翌年添建虎門亭步汛之新埔山炮台,並於蕉門海口「排椿沉石」,以控制由虎門進入獅子洋之水道。道光十九年(1839年)一月二十八日(3月13日),欽差大臣林則徐、總督鄧廷禎至虎門會見關天培,徵召大船22艘。四月(6月3日至25日),林則徐、鄧廷禎等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鴉片20283箱。這便是震驚中外的「虎門銷煙」。
1840年五月,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虎門成為主要戰場。七月,林則徐親到虎門督師。二月,清廷派奕山為靖逆將軍來廣州。初五日(25日),英軍攻陷橫檔、虎門等炮台,關天培戰死。清咸豐六年(1856年)十月,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英軍攻虎門、橫檔各炮台,又毀大角炮台及亞西娘炮台。接著攻東莞,千總鄧安邦率領團練英勇抗擊,保衛莞城。東莞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林則徐在東莞虎門銷煙,寫下中國近代史的光輝篇章,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篇之地。抗日戰爭時期,這里是東江人民抗日根據地,萬千東莞兒女為民族獨立、國家富強而英勇戰斗,浴血捐軀。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光榮的革命傳統,使東莞成為南粵歷史文化名城。
解放初期,東莞屬東江行政區管轄。1952年,又屬粵中行政區。1956年,屬惠陽專區。 1985年,東莞經國務院批准列為珠江三角洲經濟開發區,同年9月撤縣建市;1988年1月升格為地級市,直屬廣東省轄。

⑨ 廣東東莞歷史

歷史

東莞的歷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已有蚝崗人在此生活。夏朝時,東莞屬南交地。春秋戰國時,東莞屬百越之地。前214年,秦始皇並嶺南,東莞屬南海郡番禺縣地。漢順帝分番禺之地,設增城縣,東莞於增城治下。

東晉咸和六年(331年),東莞立縣,初名寶安,隸屬東官郡。唐朝至德二年(757年)更名東莞,縣治置於涌(今莞城)。南宋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分東莞的香山鎮立香山縣(今中山市)。明萬曆元年(1573年)以東莞守御千戶所編戶五十六里立新安縣(今深圳市)。

東莞相傳是東官的音轉,亦有人說是因地處廣州東面(今東南面)及盛產水草(莞草)而得名,或曰昔日有僑東莞郡人居此,以為相似於其鄉,故名。

清朝(1839年),林則徐在東莞虎門銷煙,此後鴉片戰爭爆發。抗日戰爭時期,東莞是東江縱隊的抗日根據地之一。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東莞屬東江行政區管轄;1952年屬粵中行政區,1956年屬惠陽專區。1985年9月撤銷東莞縣,設立東莞市(縣級),屬惠陽地區管轄。1988年1月7日,國務院批准東莞市由縣級市升格為地級市,直屬廣東省管轄。

(9)東莞的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簡述

東莞,簡稱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下轄地級市,西臨珠江口,與廣州市、深圳市、惠州市接壤。東莞為「廣東四小虎」之一,為珠江三角洲重要的商業、高科技產業、服務業、旅遊業、工業化城市,更是國際加工業的重要一員,有「世界工廠」之名稱。

外省人構成東莞城市人口的一半,其中港澳居民約120萬人。

地理

東莞市位於廣東省南部,珠江口東岸,珠江三角洲東江中下游。地理坐標為東經113°31′-114°15′,北緯22°39′-23°09′。

最東端是謝崗鎮的銀瓶嘴山,最南端是鳳崗鎮雁田村的雁田水庫,最西端是沙田鎮西大坦村的獅子洋中心航線,最北端是中堂鎮潢涌村大坦小組的東江北支流中心航線。東西長約70.45公里,南北寬約46.8公里。

東莞市東接惠州市惠城區、惠陽區,南抵深圳市龍崗區、寶安區,西挨廣州市南沙區、番禺區、蘿崗區,北達廣州市增城區、博羅縣;四周共與穗、深、惠的9個縣級行政區接壤。

東莞市海域面積為97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獅子洋和伶仃洋。大陸海岸線長97.2公里,屬南亞熱帶淺海區,長安、虎門、沙田、厚街、麻涌、洪梅和道滘等7個鎮擁有海岸線。全市擁有威遠島、泥洲島、木棉山島、涌口沙、蝦繒排5個海島,海島岸線長34.58公里,海島面積24.13平方公里



文化藝術

東莞為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以廣州方言演唱的粵曲、粵劇在東莞有悠久歷史,它是本土民間音樂吸融中原文化,並借鑒西方演奏技巧的產物,現為當地民間流傳最廣的地方音樂和戲劇,東莞素有粵曲、粵劇之鄉的美譽。

東莞的繪畫,受嶺南畫派先驅居巢和居廉的影響,注重寫生,吸收西方素描運用色彩的技法,為嶺南畫派的奇葩。 東莞每年十分隆重地舉行端午龍舟競渡、醒獅藝術、麒麟藝術、荔枝節、中秋燈會、重陽登高、花市、花街等活動。

1958年,東莞被譽為全國第一個「游泳之鄉」;2000年1月,中國龍舟協會授予東莞沙田鎮全國第一個「龍舟之鄉」稱號;道滘被國家文化部譽為「中國曲藝之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東莞石龍鎮被譽為「舉重之鄉」。

東莞的石排鎮中坑村和長安鎮被國家有關部門授予「醒獅舞蹈藝術之鄉」,此外,清溪鎮、樟木頭鎮均是聞名中外的麒麟藝術之鄉。



⑩ 東莞歷史多少年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統一中國,東莞屬南海郡番禺縣地。東漢順帝時,分番禺立增城,東莞屬增城。公元222---228年中,分增城立東官郡。進入晉代,廢東官郡,東莞分屬番禺、增城。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東莞立縣,名為寶安。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改名為東莞。以東莞作縣名由此始,相傳因境內盛產水草(莞草)而得名。 乾符六年(879年),黃巢的起義軍攻陷廣州,曾分兵至縣境歸城裡、梅塘一帶。五代時南漢大寶六年(963年),置媚川都於東莞,專以採珠為事。南宋時期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分東莞的香山鎮建立香山縣(今中山市)。德佑二年(1276年)春,元兵破臨安(今杭州),南宋危急,莞人熊飛在榴花村起兵勤王。元正十五年(1355年),東莞人民紛紛起義,王成據石岡、福隆、石涌、橫瀝等處;陳仲玉據吳園;李確卿據南柵、靖康場;文仲舉據東浦;吳彥明據南頭、東莞場。還有曾伯田、鄭潤卿、楊潤卿、梁國瑞、劉顯卿、蕭漢明等亦紛紛起兵,各據一方,抗擊元兵。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置東莞(南頭)守御千戶所和大鵬守御千戶所,隸屬南海衛。正德元年(1506年),葡萄牙人東來以進貢討封為名,佔領東莞縣境瀕海的屯門、海澳。 崇禎十年(1637年),英國兵船初進虎門。清乾隆八年(1743年)六月,英兵艦飄泊虎門入獅子洋。大府遣東莞知縣印光任前往申明大義,英艦九月離去。1808年九月,英兵船3艘駛入虎門,進泊黃埔,無理逗留三四個月之久才離去。為防英艦入侵,翌年添建虎門亭步汛之新埔山炮台,並於蕉門海口"排椿沉石",以控制由虎門進入獅子洋之水道。道光十九年(1839年)一月二十八日(3月13日),欽差大臣林則徐、總督鄧廷禎至虎門會見關天培,徵召大船22艘。四月(6月3日至25日),林則徐、鄧廷禎等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鴉片20283箱。這便是震驚中外的"虎門銷煙"。

1840年五月,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虎門成為主要戰場。七月,林則徐親到虎門督師。二月,清廷派奕山為靖逆將軍來廣州。初五日(25日),英軍攻陷橫檔、虎門等炮台,關天培戰死。清咸豐六年(1856年)十月,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英軍攻虎門、橫檔各炮台,又毀大角炮台及亞西娘炮台。接著攻東莞,千總鄧安邦率領團練英勇抗擊,保衛莞城。東莞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林則徐在東莞虎門銷煙,寫下中國近代史的光輝篇章,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篇之地。抗日戰爭時期,這里是東江人民抗日根據地,萬千東莞兒女為民族獨立、國家富強而英勇戰斗,浴血捐軀。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光榮的革命傳統,使東莞成為南粵歷史文化名城。

解放初期,東莞屬東江行政區管轄。1952年,又屬粵中行政區。1956年,屬惠陽專區。 1985年,東莞經國務院批准列為珠江三角洲經濟開發區,同年9月撤縣建市;1988年1月升格為地級市,直屬廣東省轄。

閱讀全文

與東莞的歷史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