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我國經濟發展歷史

我國經濟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26 00:46:07

❶ 改革開放 對我國經濟 發展 有什麼歷史意義

改革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社會主義發展的動力極大改善人民生活、是我國走向富強的必由之路.
有句老話說得好:「要想富,先修路」,無庸置疑如今上海交通的發展對上海經濟發展、城市規模化的進展,都起到了不可磨滅的基礎性作用.從以前的三輪車到現在的公交車,地鐵,火車,飛機等.隨著交通的發展,人們的居住空間也隨之不斷地向外擴展,城市規模不斷向外擴張.此外,交通的發展,還改變著百姓的生活,以及生活方式.常言道:回顧過去,展望未來.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未來上海的交通設施會更加完善,交通建設會更加合理,交通網路會更加發達.
2001年萬眾矚目的2008年奧運會舉辦城市終於在莫斯科國際奧委會全會中揭曉 中國北京憑借其過人的優勢,完美的陳述報告,在五個2008年奧運會申辦城市中脫穎而出,奪得2008年奧運會舉辦權.
2003年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中國人幾千年的飛天夢想終成現實.這次發射是人類探索太空歷史上的一次重要成就.繼俄羅斯和美國之後,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將人類送入太空的國家.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改革開放中不斷變得更加自信和成熟的中國人民,必定能突破當前社會發展中的復雜矛盾,使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取得更大成果.
在農業上國家大力推進家庭聯產承包制,使我們國家的第一產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農民在改革中獲得了實惠,人民的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提高了.為了促進人民的精神文明的發展,國家下大力氣改善我們社區的基礎設施,不斷豐富我們的精神文化生活.
短短幾年裡,中國經歷了舉世矚目的歷史大轉折和事業大發展,由一個國民經濟瀕臨崩潰邊緣、 變成了有強大市場活力的世界第四大經濟體.通過改革開放, 我國的綜合國力顯著提升,國際影響力和民族凝聚力大大增強, 社會政治穩定, 人民生活總體上實現了由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
實踐證明,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沒有中國社會主義的現代化.把改革開放貫穿於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就能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當我國的發展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之時,我們必須順應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以及黨面臨的機遇前所未有、面對的挑戰也前所未有的新形勢新情況,進一步凝聚改革共識,堅定改革方向,完善改革舉措.歷史證明,改革開放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創新充滿活力的體制機制的必然要求和根本動力,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 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改革開放的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確的,成效和功績不容否定.
經過改革開放,同三十年前相比,確實已經有了很大的差別.從全黨和全國的工作重點看,早已由階級斗爭為綱轉變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生產資料所有制看,已經由過去的「一大二公三純」、公有制一統天下,改變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經濟制度;從經濟體制看,已經由高度集中統一的計劃經濟體制轉變為市場經濟體制;從社會狀態看,已經由封閉和墨守陳規的社會轉變為對外開放、融入世界和全面進行改革、越來越活躍的社會;從出發點看,過去建設社會主義,強調為國家、為人類作貢獻,現在強調改善人民生活,以民為本.
在這場深刻的社會變革中,我們還面臨著很多困難和問題, 也會出現前進中的曲折、發展中的挑戰.改革, 不可能一帆風順, 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我們各級領導幹部都能真的把自己當著人民的「兒子」,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自覺踐行科學發展觀,努力構建和諧社會,中國將變得更加強大、更加繁榮!

❷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經濟建設過程

第一次是新中國成立初到1956年後,從建立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經濟,向高度集中統一管理的計劃經濟體制的轉變。

第二次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從單一的公有制經濟轉變為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經濟,從計劃經濟轉變為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經濟。

第三次是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由粗放式經營向集約化經營轉變。

1981年召開的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還是處於初級的階段」的基本論斷,1987年召開的黨的十三大對此作出了全面闡釋。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是對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理論的重大創新,也是我國制定和執行發展路線、方針、政策的基本理論依據。

進入新時代,雖然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轉化,但這並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仍然是新時代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本理論和政策依據。

(2)我國經濟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初期,一些學者就提出對外開放是「加強而不是削弱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將對外開放確立為一項基本國策,積極融入經濟全球化,主動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維護自由貿易秩序,不斷提升對外開放水平。

在這一過程中,形成了一系列關於對外開放的基本理論觀點。例如: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充分發揮我國經濟的比較優勢,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建立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

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維護公平的國際經濟秩序;等等。這些理論觀點成為中國特色對外開放理論的重要內容,推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不斷豐富發展。

❸ 求 我國經濟發展的歷史和狀況

改革開放以來,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黨的基本路線,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成功地走出了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中華大地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
綜合國力顯著增強
經濟總量不斷擴大。1997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74772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是1978年的5.92倍。據世界銀行公布的資料,1997年我國國民生產總值在世界排名第七位,居發展中國家首位。
經濟持續快速增長。1979—1997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8%,大大快於改革開放前26年年均6.1%的速度。特別是出現了兩個高速增長的好時期:1982—1988年,年均增長11.4%;1991—1997年,年均增長11.2%。我國不僅保持了較快的發展速度,經濟穩定性也不斷增強,國民經濟呈現出「高增長、低通脹」的良好態勢,開始走上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軌道。
主要工農業產品產量位居世界前列。我國穀物、棉花、油菜籽、肉類、煤炭、化學纖維、紗、布、服裝、水泥、電視機、數字程式控制交換機、鋼等產量均居世界首位,發電量、農用化肥產量居第二位。國家儲備大幅度增加。糧食儲備遠遠超過歷史最高水平,外匯儲備已居世界第二位。
溫飽問題基本解決
農業生產實現歷史性跨越。糧食總產量,1978年只有6095億斤,1997年在北方大面積乾旱的情況下,仍達9850億斤。如果以1000億斤為一個台階,可以說,已連續躍上了四個台階。目前,糧食人均佔有量接近800斤,達到世界平均水平。棉花、油料、肉類、蛋和水果也大幅度增長。1997年,棉花產量430萬噸,比1978年增長近1倍;油料2150萬噸,增長3.12倍;肉類5354萬噸,增長5.25倍;水產品3561萬噸,增長6.65倍;水果5045萬噸,增長6.68倍。肉、蛋和水產品人均佔有量分別達到43.3公斤、17.5公斤和28.8公斤,超過世界平均水平。
經濟發展帶來了人民生活的改善。1996年,全國城鎮居民家庭人均生活費收入達到4377元,比1978年實際增長1.97倍,年均增長6.2%,199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5160元。1997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090元,比1978年實際增長4.8倍,年均增長9.7%。城鄉居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現在,城鎮居民食品支出占總消費支出的比重為48.6%,比1980年下降8.1個百分點;農村居民為56.3%,比1978年降低11.4個百分點。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面積從1978年的3.6平方米增加到8.7平方米,農村人均居住面積由8.1平方米增加到21.7平方米。城鄉居民儲蓄存款大幅度增長。城鎮實行了每周五天工作制。我國人民不但解決了溫飽問題,而且有越來越多的居民進入小康。
短缺經濟悄然逝去
商品供應緊張現象基本消失,市場供求關系實現了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歷史性轉變。工業消費品供應充足,人均佔有量大幅度提高。在這20年中,輕紡產品成倍增長,人均佔有量顯著增加。家電產品發展迅速。彩色電視機由3800台增加到2643萬台,家用電冰箱由2.8萬台增加到986萬台。適應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要求,空調器、錄像機、VCD機、鋼琴、組合音響、電腦和轎車等,數量迅速增長,質量不斷提高。
主要生產資料供應緊張局面已經改變,結構調整步伐加快。1997年,鋼達到10757萬噸,比1978年增加了2.38倍;水泥5.1億噸,增長6.8倍;硫酸1946萬噸,增長1.9倍;純鹼703萬噸,增長4.3倍;汽車159萬輛,增長9.7倍。隨著產量的提高,結構調整力度加大,產品更新換代步伐加快,價格也逐步同國際市場接軌,在滿足國內市場需求的同時,越來越多的產品開始走出國門,參與國際競爭。
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明顯增強
我國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的以行政分配為主的資源配置方式被摒棄,市場機制在我國生產、流通等各個領域發揮著重要的調節作用。
改革開放以前,我們實行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管理。目前,已全部取消了農產品生產的指令性計劃,國家只對9種主要農產品生產實行指導性計劃管理。實行指令性計劃管理的工業品只有12種,而且只限於其中的部分產量,僅佔全國工業總產值的4.1%,與改革前相比減少了90%。95%以上產品的生產,由生產者根據市場供求狀況自主決定。
市場形成價格的機制基本確立。目前,絕大多數商品價格已由市場形成,在社會商品零售總額中市場調節價所佔的比重已達92.5%;在生產資料銷售收入總額中市場調節價佔81.1%;在農副產品收購總額中市場調節價佔79%。
對外經濟活動基本按照國際市場規則進行。
「瓶頸」制約明顯緩解
長期以來,能源、交通運輸和郵電通信等發展滯後,成為制約國民經濟快速增長的「瓶頸」。改革開放以後,我們堅持把基礎工業和基礎設施的發展放到優先地位,充分發揮各方面積極性,制定扶持政策,多渠道籌集資金,促進了這些產業的快速發展。
能源工業高速發展,供應緊張狀況基本消除。1978—1997年,能源生產總量由6.3億噸標准煤增加到13.4億噸標准煤。其中,原煤產量由6.2億噸增加到13.9億噸。年發電量由2566億千瓦小時增加到11320億千瓦小時。從1988年開始,已連續10年每年投產大中型發電機組1000萬千瓦以上。目前,除個別地區外,電力供應基本上能夠滿足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多種運輸方式全面發展,運輸結構在競爭中不斷改善。20年來,鐵路建設取得重大成就,營運里程由4.86萬公里增加到6.49萬公里,電氣化線路里程和內燃機車牽引線路里程比重由15.6%提高到70%,貨物周轉量由5345億噸公里增加到13098億噸公里,旅客周轉量由1093億人公里增加到3522億人公里。公路特別是高等級公路迅速發展。公里路程由89萬公里增加到121萬公里,高速公路從無到有,建設進度不斷加快,達到4735公里。公路貨物周轉量由274億噸公里增加到5168億噸公里,旅客周轉量由521億人公里增加到5188億人公里,佔全社會客運周轉量的比重由30%提高到54%,已遠遠超過鐵路。1978年,沿海主要港口貨物吞吐量只有2億噸,1997年增加到8.8億噸,翻了兩番。水運貨物周轉量由3779億噸公里增加到19352億噸公里,旅客周轉量由101億人公里增加到153億人公里。1978年,我國民航使用的機場只有34個,且多為軍民兩用,而到1997年,民用航班機場達到142個,民航運輸飛機由不到80架增加到485架,民用航空線里程由15萬公里增加到142萬公里,旅客周轉量由28億人公里增加到774億人公里。
郵電通信業突飛猛進,技術裝備水平不斷提高。郵電通信是基礎設施中增長最快、變化最大的領域。郵電業務總量由1978年的12億元增加到1997年的1779億元,公用電話交換機總容量由405萬門增加到11097萬門,增長26倍。全國縣級以上城市全部實現電話交換程式控制化,電話網規模已居世界第二位。電話普及率由1980年的每百人0.43部提高到1997年的8.1部,其中城市達26.1部。數字程式控制交換機、光纖通信、數字微波、衛星通信、移動通信等先進技術裝備得到廣泛運用。建成了京漢廣、西蘭烏、京沈哈、京呼銀蘭、杭福貴成、蘭西拉等干線光纜。1997年,長途光纜總長度達15.6萬皮長公里。移動通信成為世界上覆蓋范圍最廣的行動電話網之一,用戶達到1323萬。初步形成了多種通信手段相結合,公眾通信網為主體,專用通信網為補充的通達全國、聯通世界的現代化通信網路。
開放型經濟基本形成
從建立經濟特區、開放沿海城市,到開辟沿海經濟開放區,帶動了全國的對外開放。進入90年代後,隨著上海浦東地區和沿江、沿邊、沿主要交通干線對外開放的展開,內陸地區開放程度明顯提高,形成了多元化、全方位、寬領域對外開放的格局。對外經貿合作取得重大成績,吸收外商直接投資取得突破性進展。
地區經濟梯次推進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實行了以梯次推進為特徵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支持東部地區快速發展,鼓勵東部地區帶動中西部地區加快發展,促進地區生產力合理布局。
東部地區依靠優越的地緣條件和較好的經濟基礎,積極引進國外資金和技術,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推動了經濟的快速發展。1979—1997年,東部沿海12省市區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長速度達到10.85%,比全國同期平均增長速度高出0.87個百分點。經濟增長質量不斷提高。一批代表經濟發展方向、帶動產業結構升級的資金、技術密集型工程,相繼建成投產。
在鼓勵東部地區繼續快速發展的同時,中央增加了對中西部地區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充分發揮中西部地區自身優勢,優先安排資源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鼓勵東部地區到中西部地區投資,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之間的橫向聯合和對口支援,緩解了東部地區能源、原材料供應緊張的矛盾,也促進了中西部地區的快速發展。
扶貧開發成效顯著。到1997年底,全國貧困人口已由1978年的2.5億人減少到5000萬人左右。
科教興國成效顯著
堅持科教興國戰略,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推進教育改革,提高辦學質量和效益。各級各類教育迅速發展。
科技進步成績顯著。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達到30%以上。「六五」以來,共組織近300個重大項目的科技攻關,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我國自行研製的長征系列火箭,在技術性能和可靠性方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首座核電站——秦山核電站已達到商業運行水平,有關技術和設備進入了國際市場。鐵路重載運輸和准高速技術產業化工作取得進展,有效提高了運輸能力。研製成功的高速率光纖通信系統和大型程式控制交換設備,為實現我國通信現代化奠定了堅實基礎。基本掌握了2000萬噸級露天礦、60萬千瓦大型火電機組、50萬伏交流輸變電、大型乙烯、大型化肥、寶鋼二期等成套技術裝備或部分關鍵設備的設計和製造技術。建成了正負電子對撞機、同步輻射裝置、重離子加速器、核聚變裝置、大型天文望遠鏡等重大科學工程,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
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改革開放為文化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1997年末全國共有公共圖書館2690個,比1978年增加1.15倍。廣播電台1244座,增加12.4倍;電視台880座,增加26.5倍。出版規模和出版物品種已躍居世界前列。1997年出版全國性和省級報紙193億份,比1978年增加65.2億份;各類雜志25億冊,增加17.4億冊;圖書71億冊,增加33.3億冊。衛生事業發展出現了新局面,中醫葯事業得到繼承和發展。到1997年底,全國醫院病床總數達216萬張,比1978年增加105萬張。防病治病工作取得顯著成績。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從70年代的每10萬人發生7061起,下降到1997年的每10萬人發生201.66起,婦女兒童保健狀況明顯改善。人民健康水平不斷提高。體育事業進入了全面發展的新時期,群眾體育運動在全民健身計劃的推動下出現熱潮。競技體育成績輝煌,1978—1997年,我國運動員共獲得1097項世界冠軍,創造和超過720項世界紀錄。改革開放極大地促進了我國旅遊業的發展。1997年,旅遊外匯收入達到120.74億美元,在世界旅遊業中的排序從第41位上升到第9位。
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取得明顯成效。人口過快增長的勢頭得到有效控制。全國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分別由1978年的19.28‰和12.00‰下降到1997的16.57‰和10.06‰。人口的城鄉構成也發生了顯著變化,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城市化水平已從1978的17.92%上升到1997年的29.92%。勞動就業規模迅速擴大。1997年我國從業人員達到69600萬,比1978年增加29448萬,年均新創造就業崗位1550萬個。社會保障工作取得很大成績。到1997年末,全國有8770萬城鎮企業職工參加了基本養老保險,約佔全部城鎮企業職工總數的84%,有1300萬職工參加了大病醫療費用社會統籌,103萬離退休人員參加了醫療費用統籌,有330多個城市和204個縣建立和實施了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環境保護取得進展,初步扼制了主要工業污染物排放量快速增長的趨勢。國防現代化建設取得很大進展。國防科研和武器裝備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
改革開放20年發展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值得我們認真總結,初步概括有五條:一是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二是堅持黨的基本路線,抓住機遇,加快發展;三是堅持市場取向的改革,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四是堅持發展開放型經濟,積極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五是堅持黨的領導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成就的根本保證。
展望下世紀,我們的目標是,到201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到下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國的發展既存在許多機遇和有利條件,又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和問題。我們要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努力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

❹ 我國經濟發展歷程

1978年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實行改革開放。
1979年,鄧小平實施改革開放,首先開放沿海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
1982年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確立。
1984年 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提出。
1986年 全民所有制企業改革啟動
1987年 「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基本路線提出
1988年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提出
1992年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確立
1993年 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1993年 進行分稅制改革
1993年 提出金融體制改革目標
1994年 外貿體制綜合配套改革
1992、1994年 醫療、住房市場化改革施行
1995年 提出「兩個根本性轉變」目標
1996年 外匯管理體制改革取得重大進展
1997年 「十五大」提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
1999年 明確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1999年 提出西部大開發戰略
2001年 中國正式成為世貿組織成員
2002年 「十六大」確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
2005年,全面取消農業稅。
2006年,提出了構建和諧社會,並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❺ 我國經濟得到長足發展的歷史原因和現實條件是什麼(五百字+)

經濟矢量的合成和資源的有效配置

王見定 李穎伯

{摘要}按照傳統的經濟學理論,經濟變數是以標量的形式出現的。本文提出:經濟變數實質上是一種矢量。但又不同於物理學中的矢量,有其自身的合成規律。資源的有效配置其實是經濟矢量合成的一種形式。本文以一些實例對經濟矢量合成的法則進行說明,並進一步闡述這一理論在經濟活動中的指導意義。(內容簡介:經濟學新理論)

4噸混凝土和1噸盤鋼構成一個5噸的混恁土構件;一個缸的發動機、一個底盤、一個車身構成一輛轎車;一個顯像管、一個復雜的線路和一個殼體構成一個精美的電視機;一個美容師半個小時的勞務加上對各種美容美發器械及化妝品的使用,產生了一個時髦的發型;一位外科大夫4個小時的手術以及四個同事的合作、醫療器械和各種葯物的使用完成了一個心臟手術....這些都是經濟矢量合成的事例。

混凝土4噸和1噸盤鋼是兩種不同的經濟變數,像這樣既有大小又有一定流向的經濟變數,我們定義為經濟矢量。4噸混凝土和1噸盤鋼構成了一個5噸的混凝土構件,可以看成兩種經濟矢量的合成。它們之間的比例是一定的,是由構件的用途決定的,而且這種比例將隨著生產的發展而變化(當然在一段時間內是相對穩定的)。如果現在有5噸混凝土和1噸盤鋼,也只能構成5噸的混凝土構件,多生產的1噸混凝土在這一組合中是無用的。這就是經濟矢量的合成法則。這個法則對於不同的經濟矢量之間是不同的。這種經經濟矢量的合成可以在多個經濟矢量中進行。例如一個發動機、二個車身、二個底盤也只能構成一輛轎車,其中的一個車身、一個底盤是多餘的。以上例子已說明了經濟矢量概念是客觀的,也說明經濟矢量是按一定法則合成而產生社會的綜合效益。這種法則在一定時期具有相對穩定性,它取決於合成商品和勞務的質量要求,也取決於屆時的生產水平。

通常,我們在經濟學教科書中見到的資源的有效配置,實際上也可看成是一種經濟矢量合成的實例,有效的含義就在於不進行多餘的生產。當然一種商品和勞務是否是有效的,還取決於價格和周圍的環境。例如:一輛賓士轎車,就它的發動機、底盤、車身以及其他一切配套設施都是可以說是一種資源的有效配置,但其10萬美元的價格,相對一般市民來說,就不能說是完全有效的。而對於中產階級來說卻可以看成是一種有效的配置。或者就環境而言,在經濟發達國家的美國、西歐它可能是一種資源的有效配置(當然也不能超過一定的數量)。而在那些經濟正處在發展中乃至落後的地區,它就不能算是一種資源的有效配置。

世界上,任何國家,不管它是發達的國家,還是發展中的國家,都面臨著對資源的有效開發和對資源的有效配置。資源不同程度的無效開發和無效配置,將造成有效資源的大量浪費、環境的嚴重污染乃至經濟危機。

近20年來,社會主義國家都面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就實質而言,就是對各種資源進行更有效的開發,對各種資源進行更有效的配置。目前我國進行的下崗再就業工程實質上就是全國范圍內進行的各種資源的有效配置活動。所謂新的經濟增長點,就是某些地區、某企業、某產品基本上達到了某些資源的有效配置。我們認為,當這種有效配置的覆蓋面達到50%的時候,由於經濟活動的慣性,全國經濟將出現全面好轉,展示強大的生命力。就一個地區而言,整個經濟活動達到80%的有效將是非常理想的,100%的有效是不存在的,既使是在發達國家美國也至少有20%的無效生產,它需要通過調整,甚至破產來達到有效。

參考文獻

{1}Samueclson
and
Nordhaus:「Economics」,12th,Ed,McGraw-Hillco.NewYorK,1985.

{2}Parkins:「Modem.Macroeconomics」,Prentice
Hall,Canada,1980.

{3}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譯本,三聯書店,1957.

{4}克萊因:《凱恩斯的革命》中譯本,商務印書店,1980.

{5}羅賓遜、伊特韋爾:《現代經濟學導論》中譯本,商務印書店,1982.

{6}高鴻業、吳易乙:《現代西方經濟學》,經濟科學出版社,1990.

{7}王見定:《國民經濟行業排列的有序化與經濟矢量》,第51屆國際統計大會論文集,土耳其,1997.

{8}王見定、李穎伯:《經濟矢量的合成和資源的有效配置》,國際社會和經濟發展大會論文集,墨西哥,1998.

{9}王見定:《社會統計學與數理統計學的統一》,前沿科學,2008年第二期,北京,2008.

❻ 從1949開始到現在中國發展的過程

新中國的70年,我們創造了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發展奇跡。

1、70年,我們創造了經濟發展的偉大奇跡。

中國經濟發展的偉大奇跡,植根於新中國前30年艱苦卓絕的探索,得益於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抉擇。新中國成立後,我們在不長的時間里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

改革開放後,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全面展開,充分釋放了中國經濟的活力,創造了人類經濟發展史上罕見的中國速度。

2018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為900309億元,經濟總量首次站上90萬億元的歷史新台階,穩居世界第二位。

2、70年,我們創造了民生改善的偉大奇跡。

我們黨始終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自己的根本宗旨,堅持讓人民群眾共享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成果。經過70年不懈努力,人民生活水平從解決溫飽到實現總體小康,正在邁向全面小康。

1978年,我國農村貧困人口高達7.7億人,到2018年我國農村貧困人口已下降到1660萬人。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力度之大、效果之彰,在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

中國還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覆蓋人口最多的社會保障體系。

3、70年,我們創造了科技進步的偉大奇跡。

新中國70年,是創造科技進步奇跡的70年。在這70年中,我們形成了規模宏大的科技隊伍,取得了一個又一個舉世矚目的科技成就。

多復變函數論、陸相成油理論、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等成就,高溫超導、中微子物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納米科技等基礎科學突破,「兩彈一星」、超級雜交水稻、高性能計算機等工程技術成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強支撐,也為我國成為一個有世界影響的大國奠定了重要基礎。

當前,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推動數字經濟、平台經濟、共享經濟井噴式發展。古老的中國,在新一輪科技革命浪潮中踏浪前行。

4、70年,我們創造了制度創新的偉大奇跡。

一部新中國成長史,就是一部輝煌的制度創新史。在基礎薄弱、人口眾多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推進現代化事業,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全新創舉,沒有現成的教科書可供學習,沒有成熟的發展模式可供模仿,出路只有一條,那就是創新。

70年來,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了制度創新的偉大探索。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保障了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權利,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構建起和諧的黨際關系;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把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的優勢結合起來,「一國兩制」偉大構想開辟了以和平方式實現祖國統一的嶄新道路。

(6)我國經濟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70載成就巨大

1994年中國全功能接入國際互聯網。那一年,四川成都一所中學里,有個16歲的少年首次在微型計算機下完成了初等幾何命題的全部證明。

後來,他有了一次成果匯報的機會,他做了很多准備,卻只被問到一個簡單的問題:你一分鍾打多少字?回首當年,他說「恍然是一種啟迪」。

故事裡的少年,是全國政協委員、搜狗公司CEO王小川。王小川的經歷,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科技事業快速發展的一個縮影。

從1979年由王選主持的漢字激光照排系統成功研製,到2005年王小川發明搜狗輸入法,中文信息化進程中基礎技術和應用技術的數次重大突破,夯實了實現科技強國的語言基礎。

今天,人工智慧時代到來,這一進程仍在加速。近兩年,王小川帶領他的團隊先後推出了跨語言搜索、商用的機器同傳系統、公開演示的中文唇語識別系統、AI合成主播。王小川告訴本報記者,現在,他們每天服務的中文語音請求超過5.4億次。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信息產業取得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落後到趕超的歷史性成就。」全國人大代表、浪潮集團董事長孫丕恕深有感觸地說,今天,浪潮集團正為全國150多個省級、市級政府以及74萬家企業提供雲計算服務,造福3.2億群眾,連續5年政務雲市場佔有率第一;

積極發展工業互聯網,推動企業上雲,深化雲ERP發展轉型,以開源方式打造工業PaaS(平台即服務)平台,構建SaaS(軟體即服務)生態;開創政府數據從共享、開放向授權運營升級的先河,100多個省市政府數據運營工作扎實推進;智慧城市等新興業務快速發展。

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取得的歷史性成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全國人大代表、西安工程大學校長高嶺向記者說出了他自己的感受:「一是高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1977年恢復高考,當時錄取率很低,而到了2018年,高考實際錄取率已達81.13%。

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很多學生因此受益。二是高素質人才顯著增加,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高校畢業生僅有2.1萬人;2018年則達到了820萬,2019年預計達到834萬。

三是教育在國家發展中地位和作用愈加明顯,中國高等教育從支撐、服務社會發展,逐漸處於基礎、支撐及引領地位,成為促進社會進步與發展的中堅力量。」

閱讀全文

與我國經濟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