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經典歷史書籍推薦
經本人研讀,覺得很不錯的幾本歷史書籍推薦:
1、二月河歷史小說:《雍正皇帝》
《雍正皇帝》是中國著名歷史作家二月河所著的「帝王系列」小說之一。作品共有三卷,分別是九王奪嫡、雕弓天狼、恨水東逝。小說跨越康、雍、乾承先啟後數十年的歷史,成功地描寫了雍正皇帝波瀾壯闊、兒女情長的一生。
2、《血腥的盛唐》——中華歷史上最輝煌的朝代
《血腥的盛唐》將大唐王朝的興起與沒落、輝煌與黑暗娓娓道來,是一部堪稱「中華民族歷史縮影」的文學作品。翻開本書,唐朝的繁榮昌盛讓我們驚訝。當時,經濟GDP高達世界總量的六成,領土面積為當今中國的兩倍,無數詩人創造了無法逾越的文化盛世,吸引了300多個國家的人們前來學習交流。但是,盛極必衰,大唐後期的近百年間,內戰不斷,硝煙四起,屍橫遍野。「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腐敗、血腥,最終讓最輝煌的盛世唐朝陷入黑暗之中……
3、經典歷史小說《明朝那些事兒》
《明朝那些事兒》是迄今為止唯一全本白話正說明朝大歷史。作者當時明月以通俗淺顯甚至娛樂化的手法重述、重寫歷史,引發了一場「感染」者高燒不退的「讀史熱」。如果你看過市場是呆板乏味的歷史書籍你就會體會到《明朝那些事兒》的高明之處。歷史是用來品讀的,不是像記流水賬的那樣,某某年朱元璋參加了起義軍,某某年稱帝。這樣的書籍沒有一定的功底你是沒法看下去的,特別是現在的年輕人,心態浮躁,看不到幾頁就厭倦了,我們中華歷史又怎能得以普及?
《明朝那些事兒》之所以受如此熱捧就是打破了傳統的寫法,讓大家在輕松愉快中了解歷史,這對我我國的文化史知識的普及是有極大的推進。
4、智慧歷史小說《司馬懿吃三國》
《司馬懿吃三國》共有五部,詳盡的介紹了司馬懿如何憑借數十年如一日的隱忍、無與倫比的沉默和計謀擊敗群雄,最終獨霸天下。司馬懿小心翼翼地潛伏在曹操身邊幾十年,任由曹操差遣。他裝弱、裝傻、裝病、裝癱,甚至裝死來麻痹敵人、對手、上司、兄弟、朋友乃至家人,無所不用其極。幾十年如一日的隱忍,不得不讓人佩服他無底線的忍耐和毅力……
5、《中國近代史:1600-2000中國的奮斗》:中國近代史權威性歷史讀物
這部《中國近代史:1600-2000中國的奮斗》便是中國這潮起潮落的400年歷史的一個詳細介紹和分析!本書自1970年出版後先後修訂過6次,到這一版本已經相當完善了,被外國稱之為中國近代史研究的權威著作,也是中國近代史研究最暢銷書籍之一,是一本極具影響的經典好書。
就先介紹這幾本書吧,更多歷史書籍見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http://www.haoshuguan.com/lishixiaoshuo
Ⅱ 歷史上的經典書籍
二十四史,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是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統的史書,故又稱「正史」。它上起傳說中的黃帝(前2550年),止於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紀傳體編寫。1921年,中華民國大總統徐世昌下令將《新元史》列入正史,與「二十四史」合稱為「二十五史」,而多數地方不將新元史列入,而改將《清史稿》列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將兩書都列入正史,則形成了「二十六史」。 《二十四史》是一部規模巨大、卷帙浩繁的史學叢書,全書共計3249卷,4000萬字,從第一部《史記》至最後一部《明史》,共耗時1800餘年,是世界圖書史上的巨著。它記敘的時間,從第一部《史記》記敘傳說中的黃帝起,到最後一部《明史》記敘到明崇禎17年(公元1644年)止,前後歷時4000多年,可以說是中國的一部比較完整、系統的「編年大史」。《二十四史》的內容非常豐富,它包含著大量的歷史資料。它不僅記載了歷代經濟、政治、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等各方面的事跡,而且還曲折地反映了社會的階級斗爭和人民的一部分真實生活情況。 二十四史是我國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總稱。即: 《史記》(漢·司馬遷) 《漢書》(漢·班固) 《後漢書》(南朝宋·范曄) 《三國志》(晉·陳壽) 《晉書》(唐·房玄齡等) 《宋書》(南朝梁·沈約) 《南齊書》(南朝梁·蕭子顯) 《梁書》(唐·姚思廉) 《陳書》(唐·姚思廉) 《魏書》(北齊·魏收) 《北齊書》(唐·李百葯) 《周書》(唐·令狐德棻等) 《隋書》(唐·魏徵等) 《南史》(唐·李延壽) 《北史》(唐·李延壽) 《舊唐書》(後晉·劉昫等) 《新唐書》(宋·歐陽修、宋祁) 《舊五代史》(宋·薛居正等) 《新五代史》(宋·歐陽修) 《宋史》(元·脫脫等) 《遼史》(元·脫脫等) 《金史》(元·脫脫等) 《元史》(明·宋濂等) 《明史》(清·張廷玉等)。 「正史」之名,始見於《隋書·經籍志》:「世有著述,皆擬班、馬,以為正史。」清代乾隆皇帝欽定「二十四史」,「正史」一稱即專指「二十四史」。按《四庫全書》的規定,正史類「凡未經宸斷者,則悉不濫登。蓋正史體尊,義與經配,非懸諸令典,莫敢私增」,即未經皇帝批准,不得列入正史。 二十四史總共3249卷,約有4000萬字。它記敘的時間,從第一部《史記》記敘傳說中的黃帝起,到最後一部《明史》記敘到明崇禎17年(公元1644年)止,前後歷時4000多年,用統一的本紀、列傳的紀傳體編寫。《二十四史》的內容非常豐富,記載了歷代經濟、政治、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等各方面的事跡。
Ⅲ 十大精典歷史書籍
一、《古玉精英》,《古玉掇英》,中華書局
唯一一部以私人藏品而成為古玉收藏教科書的經典書籍,雖然不一定盡善盡美,然而,在收藏家普遍自信而不信他人,從而使得館藏品書籍獨秀天下的時候,該書使有理想的收藏家看到了收藏文化的希望。
二、《中國玉器全集》,河北美術出版社
該書自從出版以後,就幾乎成為了鑒定人員和高仿人員的教科書。
三、《中國出土玉器全集》,科學出版社
從書名就可以看出其內容,該書擁有華麗的編著團隊,在古玉類書籍中堪稱翹楚,這也可稱為古方先生最大的學術成就。稍顯不足的是該書以地域分冊,但不同地域出土的玉器不同年代數量差異顯著,因此,每冊讀完給人意猶未盡的感覺。倘若該書每冊收錄了當地各個時代的出土典型玉器,則玉器分布的不平衡清晰可見。
四、《中國古玉器圖典》,文物出版社
古玉器的詞典類工具書,內容簡潔而全面,並可作為入門類閱讀
五、《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玉器(上、下)》,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故宮博物院玉器藏品圖錄,這些玉器並無明確的出土記錄,在故宮藏玉排除現仿的基礎上,根據其特徵進行斷代歸納,這對於民間藏品斷代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六、《明代玉器》,紫禁城出版社
明代玉器在玉器發展史上非常獨特,經常與清代玉器一起以「明清件」聞名於世,然而,其與清代玉器差異相當大,明代玉器與唐宋元玉器的聯系之緊密更甚於與清代玉器的聯系,該書是關於明代玉器的專門論述,尤其明代玉器與前代玉器風格的聯系,更是值得稱贊,也是其獨特視點。
七、《古代玉器》,文物出版社
這是一本小書,卻被張明華先生以寬闊的視野概括得精緻怡人,在古玉大塊頭書籍中宛若小家碧玉般婷婷玉立。
八、《玉器時代,美國博物館藏中國早期玉器》,科學出版社
流失到國外的史前玉器大集合,這些玉器因為失去了出土的確切證據而對使其斷代尤其值得關注。一部分玉器也彌補了國內出土標
九、《古玉鑒別》,文物出版社
這是唯一一本文字較多的經典古玉參考書,讀完它需要一定的耐心,但讀文字類的書往往獲得的感悟更不一般。作為寶玉石專家的視點,值得關注。
十、《認識古玉》,中華自然文化學會出版
觀點有爭議,卻給人以無限啟迪的一部古玉參考書。
Ⅳ 多看歷史書對學生有什麼好處
我們為什麼要學習歷史?
我以為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看待:從歷史的功能來看,主要有兩點:
以史為鑒,指導未來,
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從歷史的受益者來看,可以分為微觀和宏觀兩個層次,一個是歷史對於個人和企業的作用,一個是歷史對於國家的作用。
先說以史為鑒,指導未來。先揀最功利的來說,MBA教學應該當之無愧,MBA的學生學習為的就是將來掙更多的錢,這應該是最務實的了,那麼他們學的是什麼呢?福特、泰勒、本田宗一郎、戴爾這些或遠或近的人物們的發家史,不就是市場營銷和人力資源管理等課程中的經典案例么?人類日常生活中的耳濡目染、言傳身教固然重要,但如果有人能夠加以保存、整理和提煉,然後將精華傳播於世人,那效果將會大大的提高。歷史其實就是前人的經驗和教訓,善加處理,為我所用,無論是個人、企業還是國家,都必將受益無窮。當然,這里很多朋友提到了歷史研究的人為性。對於這個問題,我覺得從個人使用歷史的層面來看,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學生一種獨立思考的能力,特別是對於主觀的東西更要注重分析過程而不是結果。比如說曾國藩,你說是壞人,他說是好人,有什麼意義么?他又不是我的鄰居,既不會給我錢,也不會剃我的頭,他是好人還是壞人並不重要,關鍵是要看他的言行好在哪裡,壞在哪裡。為什麼說好,為什麼說壞?這其中有什麼值得我學習和借鑒的地方,去其糟粕,取其精華,這才是我們學習的目的。
再說增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個人認為,我們不應該單純的為自己生在中國而感到驕傲。因為人與人其實是平等的,中國有幾千年的燦爛歷史,那是我們的先人創造的,不代表我們這一代是中國人,我們就比別人更優越,更不代表我們比別人聰明,比別人能幹。學習我們的歷史,決不是讓我們拿去向別人炫耀的。但我們也有值得驕傲的東西,我們應該為我們有勤勞智慧的祖先感到驕傲,對於自己創造更輝煌燦爛的明天充滿信心;為我們的國家感到驕傲,發自內心的熱愛我們的國家。從國家使用歷史作為工具的角度看,國家有必要向全體國民灌輸歷史,從而增強人們的歸屬感、榮譽感和整體的凝聚力,只有這樣,國家才能更好更快的發展,這就是為什麼很多東西對於我們未來的生活已經沒有什麼指導意義,我們仍要保護和發掘它們的原因,因為這些都是我們作為中國人所共同的歷史淵源,是維系我們之間關系,增強彼此認同感的堅實的根基。此外,站在整個國家生存與發展的戰略高度,我們學習歷史也是為了了解我們周圍的鄰居,了解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
Ⅳ 請推薦幾本經典歷史書籍
我推薦黃仁宇的書籍,黃仁宇便是大歷史觀的提出者。我覺得,他內的《萬曆十五年容》還有《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中國大歷史》等等之類是讀史挺好的一類書籍。比起如今的暢銷書來,也更有價值和閱讀的意義。而比起古籍,又不失一份閱讀的便利與朗朗上口。
如果想看的是古代的史書,那麼,我覺得,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和太史公的史記也是不錯的選擇。
Ⅵ 了解中國古代的經典書籍
四書五經,四大名著,二十五史。
Ⅶ 古代歷史書有這么多經典,我們為什麼要讀經典
對於經典來說。是看的人多了,且很多人對於一個經典產生了共鳴。連古版時候都說「讀史可權以使人明智
鑒以往可以
知未來
」。所以是固然有
讀經典
的好處的。
但是個人覺得,經典是要讀。但是要跳出思維讀,而不是守舊,被經典禁錮住了,我們就可能無法
活在當下
。
Ⅷ 中國歷史經典真實之書籍
先搞清楚以下幾點:
1.經典是指具有典範性、權威性的、最有價值、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2.所謂的「經典」是和一般性書籍對比而言的。
3.所謂的「經典」雖然具有長期性,但也會隨時代發生變化的。
綜合以上幾點,我們會發現:首先,經典是存在的;其次,經典也有一定局限性;最後,新的經典會產生的。
具體你提到的歷史學著作,「24史及資治通鑒之類的正史」,從長期的歷史檢驗上說,確實是經典,但也確實有時代局限性。尤其是資料性價值,實在是現代的史學著作不能望其項背。歷史局限性又讓其各有缺點。現代雖然有些經典史學著作,可能在綜合性、客觀性上遠勝古書,但古代正史的經典地位仍然存在、不可磨滅。你的觀點有點偏激。當你真要研究歷史時,還得閱讀正史。
現代出的比較好的史書:
1.通史類:範文瀾,蔡美彪《中國通史》10卷本。(人民出版社)
白壽彝《中國通史》22卷本。 (上海人民出版社)
陳致平《中華通史》10卷本。 (花城出版社)
郭沫若《中國史稿》7卷本 。(人民出版社)
《劍橋中國史》15卷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周谷城《中國通史》2卷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錢穆《國史大綱》2卷本。(商務印書館)
尚鉞《中國歷史綱要》2卷本 。(河北教育出版社)
呂振羽《簡明中國通史》3卷本。(人民出版社)
翦伯贊《中國史綱要》2卷本。(北京大學出版社)
呂思勉《呂著中國通史》2卷本。(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斷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的「中國斷代史系列」(13部)
王玉哲著《中華遠古史》 胡厚宣、胡振宇著《殷商史》
楊寬著《西周史》 顧德融、朱順龍著《春秋史》
楊寬著《戰國史》 林劍鳴著《秦漢史》
王仲犖著《魏晉南北朝史》 王仲犖著《隋唐五代史》(上下)
陳振著《宋史》 李錫厚、白濱著《遼金西夏史》
周良霄 顧菊英著《元史》 南炳文、湯綱 著《明史》(上下)
李治亭主編《清史》 。
其他的比較好的歷史書,還有黃仁宇《萬曆十五年》等,不再多說。這些書各有所長,又各有弊端。有的可稱經典,但多數只能叫名著,不能稱經典。經典比名著更經得起長久的歷史考驗。
Ⅸ 經典閱讀的意義
閱讀培養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因為閱讀能力的好壞直接關乎到孩子未來的語文水平、語言能力、以及寫作能力,包括走向社會後與人溝通、交際、管理各方面的能力。
在我們中國,有浩瀚的文學庫。泱泱大國,悠悠五千年,流傳下來的文學作品是非常之豐富的。特別是有些經典名著更是成為了每一個象徵中國人精神的代表。作為中國人,如果不去閱讀一下我們中國的經典名著,無疑是一種遺憾。
了解我們的歷史。
二,經典名著里隱藏了非常多的做人的道理,故此,孩子在閱讀當中能夠得到心智的提升和人格的培養。
三,經典名著的故事情節豐富,人物形象鮮明。這對於孩子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都是非常有幫助的。
四,經典名著所涵蓋的人生道理居多,這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了孩子心理上的成長與成熟。
五,經典之所以是經典,值得反復讀,認真讀,無論其架構、語言、人物描寫、情商及人性了解等,都值得研究。
由此看來,閱讀經典名著對於孩子的成長是極有好處的,而且做為新世紀的炎黃子孫,如果不懂得我國的名著作品,將會非常遺憾。所以,建議家長朋友給孩子讀一讀我國的名著,讓他們更博學,更具文學涵養,了解地更多。
我國名著及簡介推薦(部分書目)
1.紅樓夢(又名《石頭記》)(清)曹雪芹;
2.水滸傳(明)施耐庵;
3.三國演義(明)羅貫中;
4.西遊記(明)吳承恩;
5.鏡花緣(清)李汝珍;
6.儒林外史(清)吳敬梓;
7.封神演義(明)許仲琳;
8.聊齋志異(清)蒲松齡;
9.官場現形記(清)李寶嘉;
10.東周列國志(明)馮夢龍;
1.紅樓夢(又名《石頭記》)(清)曹雪芹
《紅樓夢》是清代乾隆年間誕生的一部長篇小說,是一部中國末期封建社會的網路全書。小說以上層貴族社會為中心圖畫,真實、生動地描寫了十八世紀上半葉中國末期封建社會的全部生活,是這段歷史生活的一面鏡子和縮影,是中國古老封建社會已經無可挽回地走向崩潰的真實寫照。
《紅樓夢》之所以成為「中國小說文學難以征服的頂峰」,不僅僅是因為它具有很高的思想價值,還在於它非凡的藝術成就。全書規模宏偉,結構嚴謹,人物生動,語言優美。此外還有一些明顯的藝術特點值得後人品味、鑒賞。
這部巨著以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之間的戀愛婚姻悲劇為主線,描寫了以賈家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興衰,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各種錯綜復雜的矛盾,表現了封建的婚姻、道德、文化、教育的腐朽、墮落,塑造了一系列貴族、平民以及奴隸出身的女子的悲劇形象,展示了極其廣闊的封建社會的典型生活環境,曲折地反映了那個社會必然崩潰、沒落的歷史趨勢。作品還歌頌了貴族的叛逆者和違背封建禮教的愛情,體現出追求個性自由的初步的民主主義思想,並深刻而全面地揭示了賈、林、薛之間愛情婚姻悲劇的社會根源。但由於歷史的局限,作者在寫出封建大家族沒落的同時,也流露出惋惜和感傷的情緒,蒙有一層宿命論和虛無主義的色彩。
Ⅹ 必讀歷史經典書籍
十四史,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是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統的史書,故又稱「正史」。它上起傳說中的黃帝(前2550年),止於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紀傳體編寫。1921年,中華民國大總統徐世昌下令將《新元史》列入正史,與「二十四史」合稱為「二十五史」,而多數地方不將新元史列入,而改將《清史稿》列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將兩書都列入正史,則形成了「二十六史」。 《二十四史》是一部規模巨大、卷帙浩繁的史學叢書,全書共計3249卷,4000萬字,從第一部《史記》至最後一部《明史》,共耗時1800餘年,是世界圖書史上的巨著。它記敘的時間,從第一部《史記》記敘傳說中的黃帝起,到最後一部《明史》記敘到明崇禎17年(公元1644年)止,前後歷時4000多年,可以說是中國的一部比較完整、系統的「編年大史」。《二十四史》的內容非常豐富,它包含著大量的歷史資料。它不僅記載了歷代經濟、政治、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等各方面的事跡,而且還曲折地反映了社會的階級斗爭和人民的一部分真實生活情況。 二十四史是我國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總稱。即: 《史記》(漢·司馬遷) 《漢書》(漢·班固) 《後漢書》(南朝宋·范曄) 《三國志》(晉·陳壽) 《晉書》(唐·房玄齡等) 《宋書》(南朝梁·沈約) 《南齊書》(南朝梁·蕭子顯) 《梁書》(唐·姚思廉) 《陳書》(唐·姚思廉) 《魏書》(北齊·魏收) 《北齊書》(唐·李百葯) 《周書》(唐·令狐德棻等) 《隋書》(唐·魏徵等) 《南史》(唐·李延壽) 《北史》(唐·李延壽) 《舊唐書》(後晉·劉昫等) 《新唐書》(宋·歐陽修、宋祁) 《舊五代史》(宋·薛居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