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南宋的歷史
[編輯本段]南宋歷史
南宋(1127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朝代,趙構在臨安(今杭州)重建宋朝,史稱南宋,與金朝東沿淮水(今淮河),西以大散關為界。南宋與西夏和金朝為並存政權,相當長時間里是金王朝的藩屬國。
南宋偏安於淮水以南,是中國歷史上經濟及科技高度發達,但軍事相對較弱的王朝之一,亦是中國歷史上政治最黑暗的年代。
京城在開封的北宋為金國所滅,宋欽宗的弟弟趙構逃往南方,遷都於臨安,史稱南宋,趙構被推舉為皇帝,史稱宋高宗。
南宋與金國沿淮水—大散關為界。
公元1127年,金國從開封撤軍,立張邦昌為偽楚皇帝。張邦昌在萬般無奈之下以孟太後之名,下詔立趙構為帝。靖康二年(1127)五月,趙構正式即位,是為宋高宗。叛臣張邦昌卻以護國有功為名,被封王。高宗即位的第二年,金國又繼續大舉南侵,於公元1129年金國又立劉豫為帝,國號齊,史稱「偽齊」,以加強對黃河以南地區的統治。南宋派出由岳飛、韓世忠、宗澤、劉光世、張浚等眾多將領指揮抗金北伐,在黃河兩岸曾經擊潰偽齊軍與金國的聯軍。
高宗1138年任秦檜為相,推行求和政策。秦檜削去抗金將領韓世忠的兵權,又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岳飛、岳雲父子。宋高宗以向金國納貢稱臣為代價,換回了東南半壁江山的統治權。
南宋在宋孝宗、宋寧宗朝時比較安定。宋寧宗以後,國勢日衰。
蒙古汗國滅金,金滅亡後,南宋所面臨更強大的敵人——元朝。公元1271年,蒙古建國,國號為元,並於1276年攻佔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俘5歲的宋恭宗,後來,南宋光復勢力陸秀夫、文天祥等人連續擁立了兩個幼小的皇帝(宋端宗、幼主),成立小朝廷。元軍對小皇帝窮追不舍。崖山海戰失敗後,走投無路的南宋終於在1279年3月19日隨著陸秀夫負剛滿八歲的小皇帝跳海而死而滅亡。
北宋末年
女真族領袖完顏阿骨打建立金國。宋徽宗見遼國力衰退,便派使者向金提出聯金滅遼事宜。宋攻燕京,大敗而回。金攻陷臨潢府,遼亡。宋付上巨額贖款給金,以換取燕京等地。金借口北宋收容金叛將,分兵南下,趨汴京。欽宗即位,與金人和議,金人解兵北歸。次年,即靖康二年(1127年),金人南下,攻陷汴京(今開封),擄走兩宗北去,史稱「靖康之禍」,北宋滅亡。
建立
公元1127年,金國從汴京撤軍,立張邦昌為楚皇帝。張邦昌在萬般無奈之下以孟太後之名,下詔立趙構為帝。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趙構正式即位,重建宋王朝,是為宋高宗。叛臣張邦昌卻以護國有功為名,被封王。高宗即位的第二年,金國又繼續大舉南侵。於公元1129年金國又立劉豫為帝,國號齊,持「正統」史觀者稱為「偽齊」,以加強對黃河以南地區的統治。
宋高宗在位初期年輕力壯,有意抗金,收復河山,重用主戰派,以李綱為相、宗澤鎮守汴京。曾多次大敗金兵,令局面稍為穩定。但是,後來高宗沒有對抗金朝的決心,罷免了李綱、宗澤等人。
後來金兀術揮軍南下,高宗南逃至杭州,並乘船出海避難。宋將韓世忠率八千精兵,利用黃天盪優勢力挫十萬金兵。金兀術歷經辛苦,火燒宋軍船隻,才能狼狽北返。從此金人不敢輕言渡江。高宗定都於臨安(今杭州)。
宋金和約之訂立
宋高宗趙構,由於害怕軍人戰勝回朝會專橫難制;而且亦擔心欽宗回朝繼承其死後的帝位(當時高宗因不能生育而絕後),所以在1138年任秦檜為相,向金推行求和政策。秦檜削去首先抗金將領韓世忠的兵權。1138年宋金初次協議,南宋取回包含開封的河南、陝西之地。1140年,金朝撕毀協議,金兵分三路南侵,重占開封,宋軍在許多抗金名將指揮下,取得輝煌戰果。尤其是岳飛在郾城與金兵將領兀術會戰,力挫金兵,乘機進兵朱仙鎮,收復了黃河以南一帶,與開封只有四十五里。後來,高宗聽取了秦檜意見,以十二面金牌下令岳飛班師回朝,岳飛服從命令。在1142年1月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岳飛父子。宋高宗以向金國納貢稱臣為代價,換回了東南半壁江山的統治權。
宋室中期狀況
宋室也曾由劉光世、張浚、韓侂胄、虞允文等眾多抗金將領指揮抗金北伐,在黃河兩岸也曾經擊潰偽齊軍與金國的聯軍,收復淮河兩岸不少失地並簽訂多項條約。
在1164年12月,張浚北伐失敗後,簽訂《隆興和議》(又名《幹道和議》),張浚被殺把原本向金稱臣改為叔侄關系,金為叔,宋為侄,金改詔表為國書,歲貢改為歲幣,減少貢獻,割讓秦州及商州,維持疆界。絹貢獻由二十五萬減至二十萬,歲幣減至二十萬銀兩。
在1206年,韓侂胄北伐,後來被金擊退。在1208年,簽訂《嘉定和議》。兩國改為伯侄關系,宋由貢獻歲幣及絹由二十萬增至三十萬,宋賠償三百萬軍費。金放棄佔領的大散關、濠州,獻上韓侂胄首級。
南宋在孝宗、寧宗朝時比較安定。但是,寧宗以後,奸佞當道,政治腐敗,國勢日衰。
金的滅亡
公元1214年七月,南宋皇帝宋寧宗接納真德秀的奏議,決定從此不再向金貢納「歲幣」,而此時,金已遭受蒙古的打擊,被逼由燕京遷都至開封。為了擴大疆土以彌補被蒙古侵佔的地域,金以宋不再納歲幣為名,出兵南侵,南宋則與蒙古聯手協議擊退金軍,南宋可獲河南作回報。
在1232年,南宋攻下金的鄭州及唐州等地。金哀宗在汴京失守後逃往歸德,再逃至蔡州。哀宗向宋理宗提議聯手抗蒙,向理宗說明「唇齒相依,唇亡齒寒」的道理。但即位不久的理宗在國家及民族仇恨和恥辱下,及在朝臣的建議,並沒有理會哀宗要求,繼續伐金。宋在公元1234年,金國蔡州被蒙宋聯軍攻陷,金哀宗自縊,金滅亡,南宋。蒙古族滅亡金朝後,失去金朝作為屏障,令南宋面臨比金更強大的蒙古南下威脅。
滅亡
公元1235年,蒙軍首次南侵,被擊退。蒙軍並不甘心失敗,於次年九月和第三年兩次南侵,其前部幾乎接近長江北岸。由於宋軍奮勇作戰,打敗蒙軍,再一次挫敗蒙軍度江南下的企圖。而後,南宋軍民又在抗蒙將領孟珙、余玠等人的指揮下,多次擊敗蒙軍,使其不得不企圖繞道而行。公元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在占戰合州受宋軍的流矢所傷因而死於軍中。其弟忽必烈正於鄂州與宋軍交戰,聽到消息後,立即准備撤軍以便奪取大汗之位,而此時南宋權臣賈似道派人與忽必烈議和,以保太平。這樣忽必烈直接返回北方自立為汗。
公元1267年,忽必烈下令攻打南宋的重鎮襄陽,是為襄樊之戰。宋軍利用漢水把資源源源不絕送入城內,才能堅守城池。守將呂文德及呂文煥堅守城池六年,賈似道派了範文虎及李庭芝援助,但兩者之間不和。賈似道封鎖了所有蒙古南侵消息,皇帝並不知此事。公元1271年,忽必烈在中原建國號為元。在1272年,張順,張貴兩兄弟的義兵曾血戰元軍。在1273年,樊城失守,襄陽城破,在宋軍繼續巷戰,呂文煥最終投降,六年的襄陽保衛戰結束。
1276年元軍攻佔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俘5歲的南宋皇帝恭宗。後來,南宋殘余勢力陸秀夫、文天祥和張世傑等人連續擁立了兩個幼小的皇帝(端宗、幼主),成立小朝廷,元軍對小皇帝窮追不舍,不斷逃亡至南方,經過香港,端宗因病逝世,而另立幼主,逃至新會至南海一帶。文天祥在海豐兵敗被俘,張世傑戰船沉沒,走投無路的南宋殘余勢力終於在1279年3月19日隨著崖山海戰失敗及陸秀夫負剛滿八歲的小皇帝跳海而死而徹底滅亡,四十多年與蒙的抗衡完結。
[編輯本段]南宋皇帝譜
宋高宗趙構(1107-1187年)
(1127-1162)年在位,在位36年
高宗趙構,宋徽宗第九子。1127年即位於南京(今商丘),史稱南宋,1138年遷都杭州。1162年,讓位給太子,自稱太上皇。死於1187年,時年81歲。
宋孝宗(1127~1194年)
(1162~1189)年在位,在位27年
孝宗趙伯宗,字永元。宋太祖七世孫,秀王的兒子。1162年即位,恢復岳飛的名譽,開始抗戰,但被打敗,與金國議和,史稱「隆興和議」。1189年,禪位與其子,稱太上皇。1194年死,時年68歲。
宋光宗(1147~1194年)
(1189~1194)年在位,在位5年
光宗,孝宗第三子。即位時已40多歲。1194年退位,死於1200年,時年54歲。
宋寧宗趙擴(1168~1224年)
1194年即位,在位30年
寧宗趙擴,光宗第二子。1208年,與金國簽定屈辱的「嘉定和議」。死於1224年,時年57歲。
宋理宗趙昀(1205~1264年)
1224年即位,在位40年
理宗趙昀,宋太祖十世孫。寧宗無子,死後楊後力理宗為帝。確立了朱熹理學的統治地位,1234年,聯合蒙古滅金。昏庸無能,驕奢淫逸。在理宗之後,南宋政治日壞。死於1264年時年60歲。
宋度宗(1240~1274年)
1264年即位,在位10年
度宗趙祺,理宗侄,父趙與芮。死於1274年,時年35歲。
宋恭帝(1271~1323年)
(1274-1276)年在位,在位2年
恭帝趙顯,度宗嫡子。即位時才4歲,1276年,元兵攻破臨安,恭帝被俘,1288年,忽必烈強迫他到西藏出家,成為高僧。1323年,被賜死。時年53歲。
宋端宗(1269~1278年)
1276年即位,在位2年
端宗,恭帝兄,度宗庶子。在福州即位,即位後,兵敗逃亡,途中病死。時年10歲。
衛王(1272~1279年)
1278年即位,在位1年
衛王趙昺,度宗第三子,兵敗後,被元兵逼迫,丞相陸秀夫負衛王投海自盡。時年8歲。
[編輯本段]宋朝在歷史上的地位與影響
宋朝從960年趙匡胤立都東京開始,歷經三百多年。中國在宋朝尤其是南宋時期,由於耕種土地減少與絲綢之路的阻斷,被迫轉向以商業經濟尤其是遠洋貿易為主的商業經濟模式,商人在這一時期得到了最大的解放,並最終取得了商業經濟的大繁榮,開始出現早期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當時南宋的經濟總量已佔世界的50%。南宋的時候,最大的城市臨安的人口已經突破了百萬,而此時歐洲還在中世紀黑暗的統治下過著悲慘的生活。宋朝的四大發明,使航海技術跨入了海洋時代,遠洋的商船有6層桅桿,4層甲板,12張大帆,可以裝載1000多人,航行於世界各地,令世界各國的人民驚嘆不已。
宋朝的滅亡,以及游牧民族對宋朝先進生產關系的毀滅性打擊,使一直處於上升階段的東方先進文明,從此逐漸轉向衰弱,並最終沒落於世界主流舞台之後。
南宋政權與金源政權長期對立,南北隔絕,南北文化僅僅通過雙方邊界民間的榷場交易和官方互派使者之類狹窄的途徑,進行有限的交流。由於南宋文化整體水平高於北方,故這種交流主要表現為南宋文化對北方文化的輻射。北方的理學、文學和史學等領域都受到了南宋文化的一定影響。
南宋文化在北方影響最大的是南宋的特色文化——理學。大約在南宋開禧年間前後,也就是在金王朝遷都汴京前後,理學著作陸續傳入北方,像尹焞《論語解》、胡安國《春秋傳》、張九成《論語解》、林之奇《尚書全解》、夏僎《柯山書解》、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張栻《癸巳論語解》、呂祖謙《左氏博議》、劉子翚《聖傳論》、葉適《水心別集》等一大批南宋理學名著,都傳至北國,引起趙秉文、麻九疇、楊雲翼、李純甫、王若虛等北方一流文人的廣泛關注,產生了很大影響。趙秉文、麻九疇甚至「自稱為道學門……」(《陵川集》卷二十六《太極書院記》)。南宋理學著作直接促進了北方理學的興起和發展。一方面,北方文人編纂、翻刻南宋理學家著作,如有位叫傅起的文人將張九成《論語解》《孟子傳》《中庸說》《大學說》等書經刪節後匯集成《道學發源》一書,以廣流傳,趙秉文、王若虛分別為之作《道學發源引》《道學發源後序》,予以宣傳。趙秉文自己還親自動手,著有刪集《論語》《孟子》解各十卷。另一方面,一些北方學者開始撰寫理學類著作,表現出自己的思考。像麻九疇隱居遂平西山,潛心研究《易》學和《春秋》,享譽一時,趙秉文撰有《易叢說》《中庸說》《揚子發微》《太玄箋贊》等多種著述,闡發他對道的理解,可惜這些著作都已失傳。南宋理學之所以能在北方盛行一時,是因為它適應了金源統治的需要。南宋理學家有關《論語》《孟子》等儒家經典的闡釋,現實政治性相對較弱,與金源統治者尊崇、提倡儒家經典的思想基本一致,如金世宗令人翻譯五經,要讓女真人「知仁義道德所在」,金熙宗本人「頗讀《論語》《孟子》《尚書》《春秋左氏傳》」。在這種背景下,南宋理學自然能暢通無阻。
值得注意的是,北方學者不是簡單地追隨或者附和、發揮南宋理學家的言論,更多的是展開對南宋理學家的思考。在南宋,批評理學家的僅有鄭厚等個別人,其《藝圃折衷》排斥孟子,離經叛道,被朱熹等人斥為「邪說」(《朱子語類》卷一二三)。在北方,李純甫推揚鄭厚之論,以鄭厚的傳人自居,自稱「自莊周後,惟王績、元結、鄭厚與吾」(《歸潛志》卷一)。他信奉佛教,為了批判理學,特意針對南宋人的《諸儒鳴道集》撰寫《鳴道集說》一書,「就伊川、橫渠、晦翁諸人所得者而商略之,毫發不相貸,且恨不同時與相詰難也」(《中州集》卷四),因而常有一些偏激之論。除李純甫之外,對宋儒展開詰難的還有王若虛。他的《五經辨惑》、《論語辨惑》、《孟子辨惑》主要是針對宋儒而發,特別是針對南宋理學家而發。張九成、朱熹、胡安國、呂祖謙、葉適等人都是他的辨駁對象。不過,他比鄭厚、李純甫要正統一些,他的詰難也更加中肯准確。如對待鄭厚,他像多數宋人一樣,批評鄭厚偏頗失當:「鄭厚小子,敢為議論,而無忌憚。湯武、伊周至於孟子皆在所非,或至詆罵。至漢祖蕭曹平勃之徒,則尊為聖賢而亟稱之,復以歐公譏病唐太宗為薄,佞夫之口,其足憑乎?」與宋儒不同的是,他能擺脫宋人那些不切實際的高論或牽強附會之說,從人之常情出發,重新審視宋儒的觀點,表現出更加務實的傾向,取得了突出的成績。《論語·鄉黨篇》記載的主要是孔子飲食起居的日常生活,張九成《論語解》等著作卻從中發掘微言大義,誇大其辭,認為《鄉黨》能與《春秋》相表裡,說什麼「不學《鄉黨》,無以知《春秋》之用;不學《春秋》,無以知《鄉黨》之神」(《橫浦集》卷四《鄉黨統論》)。王若虛嚴辭批評其穿鑿迂曲、誇誕不實。他對宋儒的批評,正如《四庫提要》所說,「足破宋人之拘攣」。
文學方面,南宋文學也帶動北方的發展。這在小說和詩文評方面較為明顯,因為小說和詩文評的政治性相對較弱,讀者面較廣。洪邁的《夷堅志》以鬼神怪異為主,北傳時間較早,淳熙十三年(1186)章森出使金國,北方的接伴使就關心地問道,《夷志堅》「自《丁志》後,曾更續否」(《賓退錄》卷八)。由此可見《夷堅志》在北方的巨大影響。在這種心理的期待下,後來便有了元好問的續作——《續夷堅志》的問世。胡仔的《苕溪漁隱叢話》是南宋最重要的詩話之一,可謂是詩話的資料庫。該書傳入北方後,受到人們的歡迎和重視。北方最著名的《滹南詩話》與《苕溪漁隱叢話》關系就非常密切。《滹南詩話》中大約有三分之一的資料來源於《苕溪漁隱叢話》。王若虛的辨駁相當一部分是針對包括胡仔在內的南宋人而發。也就是說,南宋詩話是《滹南詩話》寫作的重要背景和前提。此外,南宋的杜詩研究也在北方有較大的反響。趙次公的《杜詩證誤》、無名氏的《千家注杜詩》、鮑彪的《杜詩譜論》、杜田《注杜詩補遺正謬》、徐宅《門類杜詩》等杜詩研究著作先後傳入北方,直接推動了北方杜詩學的發展。元好問正是在南宋杜詩學的促進下,編纂《杜詩學》一書,率先提出杜詩學一詞,從而翻開杜詩研究的新篇章。
南宋的詩歌成就很高,尤、楊、范、陸並稱為中興四大詩人。其中范成大曾出使過北方,途中寫下了著名的使金絕句七十二首,只是他的這些詩歌在北方無人論及。四大家中有直接可靠文獻記載的僅有楊萬里一人詩歌傳入了北方。誠齋體以自然界為表現對象,獨樹一幟,受到李純甫等人的喜愛。李純甫公開稱贊誠齋體「活潑剌底,人難及也」,可是在李純甫現存詩歌中,幾乎看不出絲毫誠齋體的影子,倒是在稍前的王庭筠、趙秉文詩中有一些近似誠齋體的寫景之作。隨著金王朝國勢的日益危殆直到滅亡,輕松活潑的誠齋體越來越不適應金末的現實,註定要被人們所冷落。元好問在《又解嘲》詩中說:「詩卷親來酒盞疏,朝吟竹隱暮南湖。袖中新句知多少,坡谷前頭敢道無?」其中的竹隱、南湖,據錢鍾書先生解釋,是指南宋推崇並效仿誠齋體的詩人徐似道和張鎡。該詩意思是說,徐似道和張鎡那些新巧的詩歌在蘇、黃二人面前,還值得一提嗎?元好問借蘇、黃二名家來彈壓徐、張二人的新巧,不免有以大壓小、多此一舉之嫌,他也許是借彈壓他們來彈壓其背後聲名顯赫的誠齋體。在元好問的詩歌中,也沒有效仿誠齋體的跡象,說明誠齋體在北方的實際影響越來越小。誠齋體之外,陸游的詩歌也很可能傳入北方。清人翁方綱將陸游與元好問並列,稱「天放奇葩角兩雄」,但除錢鍾書《談藝錄》拈出他們兩句相似的詩句之外,再也沒有其他直接的文獻可以證明元好問讀過陸詩,或受到陸詩的影響。受敵對政權的限制,政治性特別強的陸游詩歌不可能為北方文人所公開接受。總體來看,高揚愛國主義旗幟的南宋詩歌與金源的官方意識嚴重抵觸,對北方詩歌沒有產生多少直接的作用。
詞體由於自身性質與詩歌不同,向來被視為小道,所以相對自由一些。出身北方的辛棄疾詞雖然多抗金復國之言,傳回北方後,反而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金亡第二年,劉祁即稱贊其功業文辭,後來元好問更是將辛詞推崇到很高的地位,稱「樂府以來,東坡為第一,以後便到辛稼軒」。應該說,辛詞對元好問為首的金末詞壇產生了實質性的影響。元好問詞之所以被認為「足以追配稼軒」,就在於它得益於稼軒詞的沾溉。
在各體文學樣式中,南宋散文成就成就較低,遠不及北宋,加之北方人難以接受散文中強烈的民族情緒,所以在北方影響很小,王若虛曾提及孫覿的《謝復敷文閣待製表》,從文體的角度予以嚴厲批評,並據此得出「宋自過江後,文弊甚矣」(《滹南集》卷三十七)的結論。
史學方面,南宋王稱《東都事略》、胡寅《讀史管見》、呂祖謙《大事記》《呂氏家塾通鑒節要》等書傳入北方,其中後三種都是《通鑒》學方面的著作,可見這類著作在北方影響較大。北方蔡珪、蕭貢、完顏璹等人非常喜愛《資治通鑒》,各有專長,所以南宋《通鑒》學一入北方便受到人們的關注。趙秉文為呂祖謙未能最終完成《大事記》而深感惋惜,在詩中說:「傷哉絕筆《大事記》,讀經未了已亡身。」(《滏水文集》卷九《和楊尚書之美韻》)。金亡之後,北方的《通鑒》學發展很快,出現了元好問所說的「武臣宿將講說記誦」的熱門現象,隨之還出現了《陸氏通鑒詳節》、《集諸家通鑒節要》等《通鑒》學著作。
除以上幾方面之外,南宋的政治制度、禮儀文化、藝術等方面對北方也會有一定的輻射作用。
[編輯本段]南宋時期名人
文天祥
朱熹
陸游
辛棄疾
岳飛
韓世忠
楊萬里
劉克庄
[編輯本段]南宋帝王年表
南宋 1127年—1279年 廟號 謚號 姓名 統治時間 年號
高宗 受命中興全功至德聖神武文昭仁憲孝皇帝 趙構 1127年—1162年 建炎 1127年—1130年
紹興 1131年—1162年
孝宗 紹統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聖成孝皇帝 趙昚 1162年—1189年 隆興 1163年—1164年
乾道 1165年—1173年
淳熙 1174年—1189年
光宗 循道憲仁明功茂德溫文順武聖哲慈孝皇帝 趙敦 1189年—1194年 紹熙 1190年—1194年
寧宗 法天備道純德茂功仁文哲武聖睿恭孝皇帝 趙擴 1194年—1224年 慶元 1195年—1200年
嘉泰 1201年—1204年
開禧 1205年—1207年
嘉定 1208年—1224年
理宗 建道備德大功復興烈文仁武聖明安孝皇帝 趙昀 1224年—1264年 寶慶 1225年—1227年
紹定 1228年—1233年
端平 1234年—1236年
嘉熙 1237年—1240年
淳佑 1241年—1252年
寶佑 1253年—1258年
開慶 1259年
景定 1260年—1264年
度宗 端文明武景孝皇帝 趙禥 1264年—1274年 咸淳 1265年—1274年
恭帝 趙顯 1274年—1276年 德佑 1275年—1276年
端宗 裕文昭武愍孝皇帝 趙昰 1276年—1278年 景炎 1276年—1278年
趙昺 1278年—1279年 祥興 1278年—1279年
[編輯本段]並存政權
西夏、金朝、吐蕃、大理國、蒙古
② 宋朝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公元960年,後周殿前都點檢趙匡胤在陳橋驛(今開封東北四十里)組織兵變內,代周自立,建立了容北宋王朝。此後將近二十年間,宋太祖趙匡胤和太宗趙光義又先後用武力和外交的手段吞並了南方的幾個獨立王國和建都在太原的北漢。這時,除了北方的遼國與西北的夏國之外,五代十國那種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的迭更變亂和各自占土封王互不臣服的小塊割據局面總算大體結束,一個大一統的新王朝總算基本建立,這就是趙宋王朝。宋王朝從建立到宋帝日丙二年(1279)元世祖滅宋統一中國,其間宋朝共統治三百餘年。宋朝雖然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割據局面,但是並沒有完全統一全國。宋代三百年間,同時存在著幾個民族政權並立的局面,先後存在的政權有:遼(907~1125)、西夏(1032~1227)、金(1115~1234)、大理,(938~1254)以及高昌(回鶻)、蒙古等。歷史上稱宋高宗南渡(1127)以前為北宋,都城在汴梁(今河南開封市);南渡以後為南宋,都城在臨安(今浙扛杭州市)。從唐朝末年以後,中國的封建社會便轉向後期。宋代是封建社會經濟、文化高度發展和民族矛盾尖銳的時期。
③ 南宋歷史
宋高宗即位後,尊元佑皇後為元佑太後(後改隆佑太後,即孟太後),任命黃潛善為執政、汪伯彥為樞密院長官,分別兼任統兵的御營使和副使,實際掌握軍政大權。封原偽楚帝張邦昌為太保、郡王,並參決大事,隨後任命主張抗金的名臣李綱為右相。六月,李綱參奏張邦昌,張邦昌被貶往潭州。七月,張浚至巴蜀出任川陝宣撫處置使,置幕府於秦州,任用吳玠、吳璘兄弟為統制,南宋與金在關陝展開的爭奪戰從此開始(1130年富平之戰(宋敗)、1131年和尚原之戰(宋勝)、1134年仙人關之戰(宋勝))。在高宗是回開封堅持抗金斗爭,還是南逃的大政方針上,李綱與黃潛善、汪伯彥間展開了激烈的斗爭。高宗已決定逃往江南地區,遂於八月初升黃潛善為右相,李綱雖同時升為左相,但十多天後即因反對逃往東南而罷相。九月,金軍按照與偽楚的地界劃分,逐漸分兵佔領河北、河東州縣,而被貶的偽楚帝張邦昌也於同月下旬被處死於貶地潭州。十月,高宗立即從南京應天府乘船南逃,同月末逃到揚州。南宋的建立、偽楚的消滅與張邦昌被殺,違背了金太宗不立趙氏而立異姓為帝,作為附屬國的條件。金太宗遂於同年十二月下詔進攻南宋,金軍兵分兩路,以左副元帥宗翰、右副元帥宗輔率領的東路軍作為主力;西路軍由婁室率領攻陝窺蜀。1129年正月末,金軍由徐、泗二州奔襲揚州,二月初金軍臨近揚州之際,高宗倉皇渡江逃往杭州。高宗逃到杭州後,立足未穩。三月初,將領苗傅、劉正彥即發動兵變,迫使高宗讓位給3歲的兒子趙旉,孟太後垂簾聽政。四月初,高宗復位,苗傅、劉正彥後被處死。不久,金軍第二次大規模南侵,仍分東西兩路,西路再攻陝以入蜀,東路准備南越長江追擊高宗。九月,金軍宗弼從京東南下渡淮,分兩路南侵,一路從滁、和二州渡江攻江東,另一路從蘄、黃二州渡江攻江西。十月上旬,高宗從臨安(杭州)南逃到越州。十一月,宗弼渡江進攻建康。十二月,高宗逃到明州(寧波);宗弼隨後越過天目山,佔領臨安,高宗則從明州乘船逃到定海(鎮海),隨即入海到昌國(今定海)。1130年正月,金軍攻佔明州,高宗自昌國南逃台州(今臨海)海邊,金軍阿里入海攻佔昌國並乘海船追擊,被宋提領海舟張公裕引大舶擊退,高宗又乘船逃往溫州。二月,金軍退回臨安,宗弼聞韓世忠將從江陰截擊其後路,於是縱火燒臨安城後北返,至鎮江,韓世忠以舟師扼江口,金軍渡江不成而沿長江西上,黃天盪之戰,金軍大敗。建康戰役中,宗弼又被宋通泰鎮撫使岳飛打敗。五月,金軍宗弼自建康渡江北返。七月,金太宗冊立劉豫為帝,國號齊,建都大名府,轄區為原宋朝黃河以南的全部領土(此為傀儡政權)。九月,劉豫在大名府正式受金冊命為齊帝,為金的子皇帝,以大名府為北京,東平府為東京,汴州為汴京,劉豫登基後回東平府。1132年五月,宋高宗選中宋太祖的次子趙德芳的六世孫趙伯琮為繼承帝位人選養於宮中(貌似強盛的北宋皇朝在金軍進攻下很快就滅亡,南宋建立後風雨飄搖,高宗的獨子又三歲夭折,而且高宗再未生育子女,使上自孟太後下至低級官員,產生了一個共識,認為這些都是因為宋太宗殺太祖奪位所致,只有還帝位於宋太祖後裔,宋朝才能保存,宋高宗遂採納了九品小官上虞縣丞婁寅亮的建議,即於「伯」字行內選太祖後裔作繼承人)。1133年,劉豫派兵攻陷南宋河南的唐州、信陽軍以及湖北的襄陽府、郢隨兩州;當年就被岳飛所收復,劉豫因出師不利,乞援於金,於是在1134年七月,金、齊聯合南侵。偽齊以劉豫子劉麟率軍會合金將宗弼為前軍主力,配合撻懶、宗輔分道南侵。十月,宋高宗下詔征討,令淮西宣撫使劉光世守建康,淮東宣撫使韓世忠自鎮江渡江。韓世忠用「伏兵四起」的辦法大敗金兵於揚州大儀鎮,金兵驚潰,宗弼連夜退兵,並命劉麟兄弟退兵。南宋重新布置防務,由張俊屯盱眙、韓世忠屯楚州、劉光世屯合肥、岳飛屯襄陽。1136年,偽齊再次分道侵宋,宋將楊沂中大敗劉麟於滁州附近的藕塘鎮,偽齊從此即一蹶不振。1137年九月,宋高宗使者王倫向撻懶轉達了南宋願代替偽齊成為金朝屬國以求和的意願。十一月,在撻懶倡議、首相宗磐(蒲魯虎)等人的支持下,金廢偽齊。1138年二月,宋高宗定都臨安(名義上仍以開封為都,臨安稱「行在所」)。三月初,宋高宗任命秦檜為右相兼樞密使,處理投降求和事務。四月,宋使王倫到祁州向撻懶再次表達宋高宗願意作金屬國的求和意願。八月,金熙宗派使臣張通古等與王倫到南宋議和。十月,宋高宗將反對議和的左相趙鼎罷相,由秦檜獨相,主持議和。十二月下旬,金使張通古到臨安,稱南宋為「江南」而不稱「宋」,用「詔諭」而不稱「國書」,南宋稱臣並「許每歲銀、絹五十萬兩、匹議和」。1139年三月,金右副元帥宗弼(兀術)與宋東京留守王倫完成交割河南、陝西地區(原偽齊轄區)。七月,金朝主和的宗磐、宗雋被以謀反罪處死。八月,撻懶也以謀反罪被殺。主戰的首相完顏宗干(斡本)、都元帥宗弼掌權。1140年五月,金撕毀和議,分兵兩路欲重占已劃歸南宋的河南、陝西地區,河南各地相繼投降,金軍佔領東京與陳州。五月末,金軍圍攻順昌,被東京副留守劉錡擊敗。六月,金都元帥宗弼親率大軍到達順昌城下大舉攻城,亦被劉錡擊敗(順昌之戰)。東路金軍南侵的同時,右監軍撒離喝也於五月自河中渡黃河進入同州,很快佔領了永興軍,隨即西向鳳翔,四川宣撫副使胡世將派吳璘率軍二萬自河池趕往寶雞。六月初,吳璘、楊政主動約金將撒離喝會戰,宋軍擊敗金軍並攻佔扶風。宋軍經過苦戰扼制了金軍此次南侵的鋒芒,但陝西被金軍佔領。1140年六月,宋高宗命韓世忠、張俊、岳飛出兵應援順昌劉錡(實際是為了防備金軍大舉南下)。不久,宋高宗派李若虛前往岳飛軍前向岳飛傳達高宗令其退兵的旨意,此時岳飛已作好進軍中原的部署,因而不同意退兵,李若虛見岳飛抗金意志堅決,願意自己承擔矯詔之罪,遂支持岳飛北進。閏六月,岳飛軍攻佔潁昌、陳州、鄭州、中牟等地,距金軍指揮中心開封只有六十多里。七月,岳飛攻佔洛陽,金都元帥宗弼親率精騎一萬五千奔襲宋軍指揮中心郾城,岳飛率少量留守部隊奮戰擊敗金軍,金軍敗退後轉而進攻潁昌,也被守城宋軍打敗。正當金軍准備撤離開封北上、河南地區即將收復之際,宋高宗認為金軍南侵的威脅已經消失而命各路宋軍退兵回防,張俊、韓世忠先後撤退,唯岳飛仍要求抗金,宋高宗下詔不許深入還將原守順昌的劉錡所部調回江南將順昌防務交給岳飛,迫使岳飛如不退兵將面臨違抗宋高宗班師詔令以及單獨抗擊全部金軍的不利局面。七月中旬末,岳飛不得不奉詔退兵。這是金軍侵宋以來唯一的一次宋軍主動進攻中原地區,並取得輝煌勝利的戰局,但被宋高宗與秦檜斷送掉了。1141年初,金都元帥宗弼率金軍渡淮侵宋,攻佔壽春進至廬州附近,宋軍劉錡、楊沂中部奉命進援,並令岳飛東進江州策應,岳飛提出北進中原直接攻擊開封,迫使金軍退兵的戰略,遭到宋高宗、秦檜的拒絕,只令岳飛救援淮西,不久金軍攻佔廬州。二月,金軍都元帥宗弼率主力與宋將楊沂中、劉錡等部決戰於柘皋,劉錡率部首先進攻,楊沂中、王德各率所部繼進,金軍大敗,退守紫金山(柘皋之戰),宋軍乘勝收復廬州。三月,金軍於退軍途中在濠州設伏,擊敗宋將楊沂中、王德所部後渡淮北歸。宋高宗意識到金軍已不可能威脅到南宋的存亡,他又不願打敗金朝,促使金朝放出宋欽宗作為金朝傀儡而威脅自己的帝位,遂決心向金稱臣求和以保留對南方半壁江山的統治。范同向秦檜獻計,要達到降金求和的目的,首先要將抗金最堅決的岳飛、韓世忠等人的兵權收回。於是宋高宗等人借賞柘皋之功,召三宣撫使至杭州,隨即任命韓世忠、張俊為樞密使,岳飛為樞密副使,到樞密院辦公。張俊附和宋高宗、秦檜降金求和國策,隨即交出兵權,宋高宗乘勢宣布撤消三宣撫司,收回韓世忠、岳飛兵權,秦檜也由右相升為左相。八月,岳飛被罷官,隨後被羅織謀反罪狀,於十月與部將張憲同下大理寺獄,與此同時,高宗、秦檜加緊進行降金求和活動,韓世忠在反對無效後辭官。十一月,和議成,南宋稱臣,劃淮為界,歲貢銀25萬兩、絹25萬匹,史稱「紹興和議」。十二月末,岳飛以「莫須有」的罪名與子岳雲、部將張憲一起被殺。1155年十月,秦檜病危,宋高宗將秦檜進封為郡王而令其致仕,旋即秦檜病死,朝廷結束了秦檜長達18年的獨相擅權時期。1160年二月,宋高宗立趙瑗(趙伯琮)為皇子,改名趙瑋,進封建王。1161年五月,完顏亮遣使赴杭州向宋高宗提出劃江為界,且以軍事相威脅。南宋被迫作出防禦部署,任命吳錡為四川宣撫使守川;侍衛馬軍司長官成閔率部三萬出戍鄂州任京西、湖北制置使,節制兩路軍馬控扼長江中游。任命名將劉錡為江、淮、浙制置使進駐揚州,節制諸路軍馬,負責長江下游全面防務。七月,金遷都南京開封,隨即進行侵宋部署,西路軍由徒單合喜、張中彥統兵五萬出鳳翔,擬取大散關以扼制宋軍出川攻金;中路由劉萼、仆散烏者統兵二萬出蔡州進攻長江中游地區;東路為金軍主力,由完顏亮自統,擬渡淮取壽春以攻淮西。另派徒單貞統兵二萬擬取淮陰以攻淮東,以蘇保衡、完顏鄭家奴於膠西縣東南海灣率水軍由海道南下,直取南宋首都臨安。九月初,金軍西線首先出兵攻佔大散關後修壘自守。同月下旬,中路金軍進攻信陽,完顏亮也自開封南下,侵宋戰爭全面展開。十月初,宋高宗下詔親征,兩淮宋軍統帥劉錡扶病自揚州進駐淮陰抗金前線。金軍自渦口大舉渡淮,淮西主將王權違背劉錡節制,自廬州南逃昭關,再逃至和州,金軍攻佔廬州、滁州,劉錡不得已而從淮陰退回揚州。在金軍即將到達長江北岸之際,宋高宗准備再次東逃入海,百官也紛紛送家屬出城,准備逃亡。在宰相陳康伯等人反對下,宋高宗才決定親征,任命知樞密院事葉義問任督視江淮軍馬、中書舍人虞允文任參謀軍事,統一指揮江淮戰事,他們還未從臨安出發,王權已棄和州逃到江南的東採石,金軍隨即佔領和州,完顏亮進抵江北岸的西採石附近的江北渡口楊林渡。另路金軍進攻揚州,劉錡等退守瓜洲,揚州為金軍佔領。時劉錡已病重,奉命渡江退守鎮江。當十月初金軍渡淮大舉南侵之時金朝後院起火,反對完顏亮窮兵黷武南侵的將領擁立金東京留守完顏雍即帝位於東京,是為金世宗,改元大定。十一月,金帝完顏亮得知消息後,決定立即渡江進攻南宋。宋督視軍馬葉義問到達建康後免除王權兵權,改任李顯忠為都統制,派參謀軍事虞允文前往蕪湖督促李顯忠立即上任,虞允文到達東採石時長江北岸金軍大量水軍船隻已出楊林渡口,虞允文臨時部署宋軍進行防禦,大敗完顏亮(採石之戰),完顏亮被迫轉往揚州。完顏亮在揚州下令三日內渡江南侵,金軍在採石戰敗後士氣已很低落而鎮江宋軍守備嚴密,金軍將領認為渡江南侵必將戰敗,加上金世宗已控制了金大部地區,促使金都統制耶律元宜(完顏元宜)等在十一月末殺死金帝完顏亮於揚州,金軍隨即退兵,十二月渡淮北歸。1162年五月,宋高宗立趙瑋為太子,並改名趙眘。
1162年六月,高宗宣布退位為太上皇,太子趙眘即位,是為宋孝宗。七月,宋孝宗以張浚為少傅兼江淮宣撫使,封魏國公、以參知政事汪澈視師湖北、京西、以四川宣撫使吳璘兼陝西河東路宣撫、招討使。孝宗還為岳飛平反昭雪,起用因主張抗金而被貶的官員,以鼓舞抗金鬥志。但是,宋孝宗在抗金舉措上仍受制於太上皇宋高宗,朝中大臣也大多仍執行太上皇降金求和的意志,因而主張由川陝進取中原的兵部尚書兼川陝宣諭使虞允文不久被罷職。金世宗欲索回採石之戰前後被宋軍攻佔的淮北州府,並要南宋依舊每年納貢銀絹,為此於1162年十一月初命右丞相仆散忠義(烏者)兼都元帥統兵攻宋。宋孝宗決定對金作戰以改變宋金臣屬關系,遂於1163年四月,命樞密使、都督江淮軍馬張浚督軍北伐。五月初,張浚命宋將李顯忠、邵宏淵分別自濠州、盱眙渡淮北攻。李顯忠首先攻克靈璧,金河南路都統奚人撻不也(《宋史》作蕭琦)戰敗出逃後降於李顯忠。五月中旬,李顯忠、邵宏淵攻佔淮北重鎮宿州,金宿州防禦使烏林答剌撤等率殘軍北逃。宋孝宗隨即任命李顯忠為淮南、京畿、京東、河北招討使,邵宏淵為副使,孝宗也下詔親征。宋軍攻佔宿州後金左副元帥紇石烈志寧(撒曷輦)立即率精兵進攻宿州,李顯忠率所部主動出擊,連日激戰雙方傷亡都在萬人以上,勝負相當,但邵宏淵不僅按兵不援而且還製造謠言動搖軍心,諸將領相繼南逃,李顯忠移軍入城後,仍制止不住將領的逃亡。金軍加緊攻城,李顯忠親自上城守衛砍殺攻城金兵,邵宏淵仍坐視不援,宋軍遂於夜晚撤軍南還,諸軍潰逃(史稱「符離之戰」)。符離之戰挫折了南宋抗金派的意志,議和活動又開始進行,秦檜黨羽湯思退重新上台任右相隨後升為左相。湯思退公然以太上皇宋高宗壓制宋孝宗,迫使孝宗進行議和活動。1164年十一月,湯思退被罷相(隨後死於貶途中)。閏十一月,宋在與金議達成和議:宋不再稱臣、為叔侄之國,易歲貢為歲幣,減十萬(史稱「隆興和議」)。隆興和議雖然在太上皇宋高宗迫使下達成,但孝宗心中一直憤憤難平。張浚病死後,虞允文很快受到重用,由知府歷簽書樞密院事到參知政事再到右相。1172年二月,虞允文由右丞相升為左丞相。九月,虞允文以節度使任四川宣撫使,臨別時宋孝宗對其說「若西師出而朕遲回,即朕負卿;若朕已動而卿遲回,即卿負朕。」決定與虞允文東西兩路出兵攻金。孝宗決定以受書禮儀不平等為攻金的理由。1173年末,金賀年使到來後,孝宗以「議受書禮不合」為由拒絕接受金國書,太上皇宋高宗立即進行干預,孝宗遂不得已仍以舊儀接受金國書,加上虞允文到川後,雖經一年准備仍因准備不足而未能定出近期出兵之期,不久虞允文於1174年二月病死於任上,使孝宗兩路出兵北伐中原的設想落空。1175年六月,呂祖謙邀請理學代表朱熹、心學代表陸九淵兩大學者在信州鉛山縣城東北的鵝湖寺進行哲學辯論會(「鵝湖之會」)。1187年十月,太上皇宋高宗死。宋孝宗擺脫了宋高宗的長期控制,但那時其年事已高,已無收復中原的意圖了。
1189年二月,宋孝宗傳位給太子趙敦,是為宋光宗。光宗初期還注意吏治,但不久即有病,逐漸受制於皇後李鳳娘。李後悍妒,不僅離間光宗與孝宗的父子關系,並於1191年十一月,乘光宗郊祀而宿於齋宮之際,殺死光宗寵妃黃貴妃,光宗突聞黃貴妃暴病身亡,受驚病發,朝政遂為李後所控制。1194年六月,宋孝宗在南宋日益走向衰落,子、媳不孝的情況下病逝。李鳳娘以光宗有病為由拒絕主持孝宗喪禮,左丞相留正、知樞密院事趙汝愚請高宗吳後以太皇太後主持。趙汝愚主張利用光宗御批,以太皇太後詔令嘉王即位,迫使光宗退位。留正認為不妥,為逃避責任,裝病出城。趙汝愚遂請外戚韓侂胄設法面見太皇太後陳述意見,定策即於嘉王趙擴臨喪時即位,趙汝愚又命殿前都指揮使郭杲部署禁軍於宮外。
1194年七月初,太皇太後於孝宗靈前下詔,迫使光宗退位為太上皇,李後為太上皇後,由光宗子嘉王趙擴即帝位,是為宋寧宗(事過數月,光宗還不知道自己已被迫退位)。政變後,作為宗室的趙汝愚高升右丞相,且是獨相,掌握政權,而原期望以「定策」功獲得重大晉升的韓侂胄卻只被趙汝愚微升為樞密都承旨並不時受到彈劾,寧宗最後免除了韓侂胄的具體職務,韓侂胄遂對趙汝愚心懷怨恨。李沭、胡紘等奏劾身為宋太祖後裔的以宗室而任丞相不妥,並誣其陰謀奪取帝位,引起宋寧宗的猜疑。1195年二月,趙汝愚被罷相,後又貶往永州,死於貶所。趙汝愚及朱熹等人被貶逐,引起朝野的不滿,朝臣、太學生等紛紛上書論救並請斥逐有關官員。劉德秀、何瞻等稱朱熹的理學為「偽學」,禁止傳播。1197年十二月,又定以趙汝愚、朱熹為首的朝野文武59人為「偽學」黨籍,其重要成員遭貶斥。至1201初,韓侂胄感到權勢已鞏固,才解除偽學之禁,列入黨籍的人士也逐漸恢復官職。1204年正月,終生主張抗金的辛棄疾被召進見寧宗,辛棄疾主張乘金內憂外患之機出兵攻金以恢復中原。南宋朝廷隨後為韓世忠在鎮江建廟祭祀,又追封岳飛為鄂王,其後又追奪秦檜的王爵,改謚號忠獻為謬丑,為攻金製造氣氛。1205年七月,韓侂胄出任高於丞相的平章軍國事,積極部署攻金。1206年三、四月間,宋全面部署攻金。四月,東路宋軍不宣而戰,宋將畢再遇渡淮一舉攻克泗州;中路宋軍也進佔新息、內鄉等地,消息報到臨安,韓侂胄認為時機已到,宋寧宗遂於五月初七日下詔伐金,史稱「開禧北伐」。 金章宗以南京副留守兼兵馬副都總管紇石烈毅聚兵於昌武;以河南路副統軍徒單鐸聚兵於歸德、以河南統軍使紇石烈子仁駐軍於汴(開封)以抵擋南宋軍隊的進攻;並命副相仆散揆兼左副元帥統一指揮宋金戰爭的主戰場河南戰事。戰爭初期宋軍雖然主動進攻,但一遇金軍堅守,甚至只有幾百名金援軍到達,多數宋軍一戰即潰,甚至不戰而潰。五、六月間,北進的宋軍紛紛自宿州、蔡州、唐州前線,敗退回南宋境內。宋軍西線的四川宣撫副使吳曦又暗中降附於金,企圖割據四川,這使金軍西線無後顧之憂,可以集中主力攻擊南宋兩淮和襄樊地區。十月,金軍主力八萬分別自清口、渦口、壽州渡淮南下;另以中路金軍二萬五千出唐、鄧;西路軍四萬分駐川陝六地的千里防線。金軍圍楚州、襄陽、和州,攻廬州、六合,宋將畢再遇、田琳、周虎等在保衛六合、廬州、和州的戰役中,均擊敗攻城的金軍,尤其是畢再遇的軍事才能迅速得到展現。但是,金軍抵達長江北岸附近的形勢促使宋朝向金求和。十二月,宋軍西線主帥吳曦接受金封的蜀王稱號,割關外四州給金。1207年正月,吳曦在興州稱蜀國王,割據川蜀。二月末,興州中軍正將李好義與李貴率七十多人沖入「王宮」殺死吳曦,宋軍隨即收復被割讓的四州。十一月初,禮部侍郎史彌遠在與楊皇後密謀下,偽稱寧宗密旨夥同參知政事李壁,命殿前司長官夏震秘密殺死韓侂胄。1208年三月,宋金達成和議「改金宋叔侄關系為伯侄關系,歲幣由每年銀、絹各20萬兩、匹增為各30萬兩、匹,史稱「嘉定和議」。十月,宋寧宗以錢象祖為左丞相,史彌遠為右丞相,史彌遠由此開始了其長達25年的奸相擅權時期。史彌遠的謀士劉爚為其出謀劃策,除了「收召諸賢」、「以爵祿縻天下士」外,就是提倡理學。1220年,在魏了翁等人的請求下,追謚了幾位理學代表,為理學走上思想統治地位奠定了基礎。同年,太子趙詢(宋太祖長子燕王趙德昭後裔)病死。1221年六月,宋寧宗再立宋太祖次子秦王趙德芳後裔趙竑為皇子作為繼承人。史彌遠為了掌握皇位繼承人趙竑的動靜,送美女給他,趙竑身邊幾乎都是史彌遠安置的人員,趙竑對史彌遠擅權的不滿言論都被史彌遠掌握。史彌遠遂不斷在宋寧宗前進讒言欲動搖趙竑的皇位繼承人,但未能成功。1224年閏八月,宋寧宗病死,奸相史彌遠乘夜密召趙貴誠(宋太祖長子燕王趙德昭的後裔)進宮,迫使楊皇後廢原皇子趙竑為濟王,偽造寧宗遺詔,改立宋理宗趙貴誠為皇子,改名趙昀。1225年正月,湖州人潘壬擁立趙竑為帝,史稱「霅川之變」,趙竑後雖討平潘壬,仍被史彌遠迫害而死。1232年十二月,蒙古遣王檝使宋,提議與宋聯合攻金,議定滅金後以河南土地歸宋。1233年,南宋孟珙出兵攻佔鄧州、唐州等地,擊敗金將武仙於淅水。八月,蒙古都元帥塔察兒使王檝至襄陽,約宋攻蔡,十月,宋將孟珙帥兵萬人與蒙古將塔察兒合兵圍蔡州。同月,史彌遠死,理宗「親政」。十一月,史彌遠黨羽李知孝、梁成大、莫澤等紛紛遭貶逐。隨後宋理宗重用真德秀、魏了翁等。1234年正月,蒙古與宋聯軍急攻蔡州,金哀宗傳位給族人、東面元帥完顏承麟,是為金末帝。即位儀式剛結束,宋軍攻入南城,金哀宗自縊焚死,蒙古與宋聯軍攻佔蔡州,末帝為亂兵所殺,金亡。六月,宋理宗詔知廬州全子才、荊湖制置使兼淮東制置使趙葵率兵赴開封。七月,宋軍先鋒抵達洛陽城下,蒙古將速不台急由陝州返兵洛陽,擊敗宋軍後續部隊,蒙古軍決開黃河水灌開封,宋軍多溺死,余眾棄城南還。1235年三月,宋理宗任命真德秀為參知政事(四月因病辭,五月病死),另一位理學家魏了翁也受到重用,但魏了翁由於受原史彌遠黨羽左丞相鄭清之排擠,為官不久便以病辭職。1236年,蒙古合兵五十萬攻入漢中。九月,闊端大敗宋曹友聞軍於大安軍的陽平關,曹友聞犧牲。蒙古兵遂長驅入蜀,一月之間,成都府、利州及潼川府三路俱陷。1239年八月,蒙古將塔海再度率兵入蜀,由蜀取道施、黔以達湖湘,宋將孟珙分軍屯守湖廣西境各要隘,蒙古軍不能東出,又敗於巴東,宋軍遂收復夔州。1241年十一月,窩闊台病死。蒙古爭奪汗位的斗爭激烈,直至1251年初,蒙哥繼承汗位後,又不斷派軍向宋進擾。1253年,皇弟忽必烈和大將兀良合台進軍雲南,攻陷大理。此後,招降吐蕃,控制了西南地區,從西南方面對南宋造成了大包圍的形勢。1257年春,蒙哥汗下詔大舉侵宋,次年二月,蒙哥自率西路蒙古軍四萬號稱十萬侵蜀,分兵三道。一趨大散關、一趨米倉關、一趨沔州。1259年正月,進攻合州釣魚山,宋知州王堅殺蒙招降使者,堅決抵抗。二月,蒙哥汗親至釣魚城下督戰,蒙古軍連攻五月不克,傷亡很大。七月下旬,蒙哥汗因攻城受傷死於釣魚山下,蒙古軍解圍。蒙哥汗之弟忽必烈率東路軍南侵,當年八月末進至長江北岸。九月初使者報告蒙哥汗死訊,忽必烈北歸以繼承汗位,忽必烈以不可無功而返,決定北歸前加緊攻宋以取得重大戰果。隨後自陽邏堡渡江,三道並進,三次擊敗阻擊的宋軍後到達南岸,進圍鄂州,宋軍堅守抗擊,蒙古軍始終未能攻下。這時蒙古宗室陰謀奪取汗位,情況緊急,忽必烈妻察必遣使於同月下旬馳至忽必烈軍中,請忽必烈立即北返以奪汗位。忽必烈隨即回駐長江南岸青山磯,准備渡江北返,卻揚言進軍南宋首都臨安。時在鄂州督戰的南宋右丞相賈似道遣使向忽必烈求和,願意稱臣納貢、割讓長江以北土地。賈似道隱匿私訂和議,而妄稱戰勝蒙古軍,鄂州解圍,因而有「再造功」,加官晉爵。1260年三月初,忽必烈返抵開平即汗位。四月,稱帝。並於五月遣郝經為國信使來宋告即位,並索取歲幣。賈似道怕私自議和的秘密暴露,密令淮東制置使拘留蒙古使郝經等於真州。賈似道對蒙古、宋雙方都進行欺騙,不作防守准備。宋沿邊諸將又紛紛無故被扣上莫須有的罪名罷職或下獄死。七月,忽必烈以宋拘禁使臣郝經為由,下詔侵宋,但忙於鎮壓內部叛亂,侵宋戰事無大進展。
1264年十月,宋理宗死,理宗養子宋度宗趙禥即位,加賈似道為太師、平章軍國重事,封魏國公。1268年七月,忽必烈命劉整協同阿術圍攻襄陽,宋將呂文德(1269年十二月病死)艱苦拒守。1273年正月,樊城在被圍四年後失陷。二月,宋襄陽守將呂文煥降元,歷時五年的襄樊保衛戰結束。1274年六月,元決定大舉伐宋,以伯顏領河南等路行中書省並晉升為統帥,會師於襄陽,分軍三路侵宋。
1274年七月,宋度宗死,宋恭帝趙顯即位,年僅四歲,理宗皇後謝道清以太皇太後垂簾聽政。年底,伯顏留阿裏海牙兵四萬於鄂,自己與阿術自鄂州順流而東,以呂文煥為前軍,宋沿江將帥多為呂氏舊部、門生,大都不戰而降。1275年二月,宋相賈似道以戰艦2500艘、戰士7萬,抗擊元軍於丁家洲,伯顏命左右翼騎兵夾江而進,宋軍大敗,賈似道逃往揚州,江東及淮西諸郡相繼敗降。十一月,伯顏分軍三路直奔南宋首都臨安,阿剌罕率西路軍從建康出廣德,東路董文炳率舟師向澉浦;伯顏從中路節度諸軍,定期會於臨安。1276年正月,伯顏進至皋亭山,宋遣使迎降,但還求保留宋朝。次日,勤王抗元的文天祥被宋任命為右丞相兼樞密使,並奉命與伯顏交涉,文天祥因堅持不降而被元軍扣留。二月,南宋恭帝降,南宋亡。五月初,恭帝及生母全太後等被押至大都。同月,逃到福州的陸秀夫、張世傑、陳宜中等擁益王趙昰為帝。臨安投降前在伯顏軍前被羈的文天祥,在北解途中逃脫,這時也輾轉來投趙昰。秋,張世傑以十萬大軍攻建昌,遭敗績。1277年八月,文天祥被元將李恆襲破於興國。1278年四月,趙昰死,張世傑、陸秀夫等擁八歲的衛王趙昺為帝。六月,張世傑率軍收復雷州失敗,乃奉趙昺移師至廣州灣內新會南百里洋面上的崖山,扼險自固。同月,張弘范、李恆率水陸軍二萬赴閩廣滅宋殘部。元軍由贛南出兵入廣。冬,張弘范至潮陽,前軍擊潰自潮陽走海豐的文天祥軍,擒文天祥。1279年正月,張弘范大軍往崖山,途中命文天祥修書招張世傑,文天祥乃書《過零丁洋》詩授之,二月,張弘范、李恆兩軍會合後,對宋崖山水師發起總攻,全軍潰敗。陸秀夫杖劍趣妻子入海,隨即負幼帝趙昺自沉;張世傑於逃亡中溺死於海。
④ 南宋歷史簡介
簡介:
南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朝代,宋高宗趙構在臨安重建宋朝,史稱南宋,與金朝東沿淮水,西以大散關為界。南宋與西夏、金朝和大理為並存政權。南宋偏安於淮水以南,是中國歷史上封建經濟發達、古代科技發展、對外開放程度較高,但軍事實力較為軟弱、政治上較為無能的一個王朝。
1127年,康王趙構南渡,定都臨安,建南宋。1279年,陸秀夫背著趙昺投海,南宋亡。南宋存152年,歷高宗、孝宗、光宗、寧宗、理宗、度宗、恭帝、端宗、帝昺九帝。
北宋覆亡後,趙構定都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重新建立宋朝,沿用「宋」國號,由於疆域相對於北宋而言位置靠南,史稱南宋。
1138年,遷都臨安府(今浙江杭州)。(宋史高宗卷六:"庚辰,帝不御殿。以方居諒陰,難行吉禮,命秦檜攝冢宰,受書以進。是月,虛恨蠻犯嘉州忠鎮砦。是歲,始定都於杭。」)
南宋時期是加強中央集權、「干強枝弱」的時期。南宋繼承了北宋「強干弱枝」政策,在中央地方權力、官僚機構、司法、軍權等方面加強中央集權的一系列措施,為維護國家內部統一、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國內環境。
從用人制度上看,南宋是所謂「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時代。南宋時期,取士更是不受出身門第的限制,只要不是重刑罪犯,即使是工商、雜類、僧道、農民,甚至是殺豬宰牛的屠戶,都可以應試授官,南宋的科舉登第者多數為平民。
南宋初年,以尚書左、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門下侍郎。中書侍郎並改為參知政事為副相,廢尚書左、右丞官。
從宰相官稱來看,三省已並為一省。孝宗時,索性將尚書左、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改為左、右丞相,參知政事未變(左、右丞相,唐玄宗時為尚書省長官,宋為中書的長官)。
⑤ 北宋的歷史。和南宋有什麼關系
南宋王朝是北宋王朝的延續。
960年,後周諸將發動陳橋兵變,擁立趙匡胤為帝,建立宋朝,定都東京開封府(河南開封) ,改元建隆。後通過杯酒釋兵權,將兵權與財政權集中於中央,避免了中晚唐藩鎮割據的亂象。北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強盛的、繁榮的王朝。到公元1127年政權南遷的這段時間,被稱為北宋,定都開封。北宋王朝的建立,結束了自唐末而形成的四分五裂的的局面,使中國又歸於統一,但由於與宋同時代的遼、金、西夏等國的強大,使北宋政權一直處於外族的威脅之中。
南宋的建立是因為在公元1126年,金兵攻破宋都城汴京(即今開封),公元1127年四月,金擄走了宋皇帝宋欽宗和太上皇宋徽宗,宋滅亡.到此為北宋。公元1127年五月,宋徽宗另一個兒子趙構逃到南京,即位為帝,即宋高宗,重建宋朝,後稱為南宋,以後定都臨安,即現杭州。總體來說北宋南宋,是因為重大事件的發生導致首都遷移及版圖變化,後世才如此區分的。
(5)歷史發展南宋擴展閱讀:
靖康之難中宋徽宗、宋欽宗二帝被女真人俘虜,包括皇後,嬪妃,皇子,公主等皇室成員和宮廷女官、大臣,宮廷樂師,廚師等都被女真人俘虜北上,康王趙構得以倖免。1127年,金國從開封府撤軍,立張邦昌為大楚皇帝,史稱偽楚。由於張邦昌原為宋臣,後降金,開封軍民對其憎恨有加,一大部分舊宋朝臣也要求他退位。萬般無奈之下,張邦昌以孟皇後之名,下詔書立趙構為帝。
1127年四月二十一日,趙構從濟州南下,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營築「中興壇」 ,於五月初一正式即位,改元建炎。
張邦昌被殺,成為宋朝唯一被殺死的文臣。宋高宗即位的第二年,金國以張邦昌被廢為名,繼續大舉南侵。之後宋高宗一路南逃,過淮河渡長江。南宋也進行北伐,由宗澤、岳飛、韓世忠、吳玠等抗金將領指揮,在黃河兩岸曾經擊潰偽齊和金國的聯軍。
後宋、金達成紹興和議,雙方以秦嶺淮河為界。到南宋中後期奸相頻出,朝政糜爛腐敗,而處於漠北草原的蒙古人開始崛起,1206年鐵木真建立大蒙古國,征服金國後開始大舉入侵南宋,南宋軍民拚死抵抗,直到1276年南宋都城臨安被攻佔,1279年崖山海戰宋軍戰敗,宋末帝趙昺隨陸秀夫背著跳海而死,南宋滅亡。
⑥ 中國歷史南宋時期
由於數位抗金將領的積極作戰,將戰爭局勢穩定下來,恢復發展生產,改革稅制專,並具備屬了進攻力量,趙構秦檜議和,最後在秦嶺淮河一線形成軍事對峙,宋國國家力量開始衰弱,在戰爭中成長起來的優秀將領不斷死去,制度文化不思不知改革變化,為以後的滅亡埋下了隱患,南宋的經濟文化生活是有些發展的。
⑦ 求南宋,北宋的歷史發展
宋朝的社會特點是:商品經濟充分發展,城市規模大,市民階層出現,文化空前繁榮,
給我們的啟示:要重視經濟發展,讓人民安居樂業;文化上要繁榮,讓不同民族在共同的生產和生活中增強認同感,從而達到融合和發展。
⑧ 南宋的歷史是怎麼樣的
【國號釋義】 後周恭帝繼位後,命趙匡胤為歸德節度史,歸德軍駐扎在宋州(今河南商丘),次年,趙匡胤在陳橋發動兵變即位,因其發跡在宋州,故國號曰「宋」,定都汴梁(今開封),靖康年間,金兵攻陷汴京,北宋遂亡。徽宗第九子趙構在臨安(今杭州)重建宋王朝,史稱「南宋」。 【北宋歷史】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時代,根據首都及疆域的變遷,可再分為北宋與南宋,合稱兩宋。宋朝開國為了避免唐代末朝以來藩鎮割據和宦官亂政的現象,採取重文輕武的施政方針,一方面雖在軍事上積貧積弱不敵北方鄰國,先於1127年使徽、欽二帝受金人擄去,迫使宋室南遷。到1279年宋朝又在崖山海戰中亡於蒙元。但相對而言,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經濟與文化教育最繁榮的時代之一,儒學復興,社會上彌漫尊師重教之風氣,科技發展亦突飛猛進,政治也較開明廉潔,終宋一代沒有嚴重的宦官亂政和地方割據,兵變、民亂次數與規模在中國歷史上也相對較少。著名史學家陳寅恪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而西方與日本史學界中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文藝復興與經濟革命的也頗有人在。 宋太祖趙匡胤 宋朝開國皇帝是趙匡胤,廟號太祖。他本來是後周的殿前都點檢,由於戰功卓著,成為了後周世宗的左膀右臂。世宗死後,繼位的恭帝年幼,趙匡胤於是有了稱帝的野心。顯德七年春節,趙匡胤的黨羽製造遼國進攻的假情報,當時的宰相范質急令趙匡胤率軍北上御敵。正月初三,趙匡胤抵達陳橋驛,當日夜裡他酣睡之時,被手下黃袍加身,三呼萬歲,擁戴為天子。後周官僚得知後已知無力回天,只得面對現實。周恭帝被迫遜位。 建隆二年(961年)七月與開寶二年(969年)十月,宋太祖前後兩次「杯酒釋兵權」,將手握重兵的將軍與地方官吏的武將軍權予以剝奪,委以虛職,並改以文官帶軍,將軍權與財政大權全部集中到中央。宋朝因此得以免於出現唐朝藩鎮割據的局面。但是這也導致地方資源狹少,最終讓宋朝在對外戰爭中屢屢失敗。 宋太宗趙光義 宋太祖所面臨的另外一項事業就是統一全國。趙匡胤在與趙普雪夜商討後,決定以先南後北為統一全國之步驟。趙匡胤首先行假途滅虢之計,滅亡了南平和楚。之後又滅亡後蜀、南漢、南唐三國。太祖一心希望統一全國,還設立封樁庫來儲蓄錢財布匹,希望日後能夠從遼朝手中贖買燕雲十六州。開寶九年(976年)八月,太祖再次進行北伐。但十月十九日太祖忽然去世,其弟趙光義忙於即位,全國統一事業暫告停止。宋太祖弟趙光義即位,廟號太宗。太宗穩固統治地位後,繼續國家統一事業,先是割據福建漳、泉兩府的陳洪進及吳越錢氏歸降,其後再滅亡北漢。太平興國四年(979年)五月,太宗不顧大臣反對,趁滅亡北漢的餘威,從太原出發進行北伐。起初一度收復易州和涿州。太宗志得意滿,下令進攻燕京。結果在高粱河遭遇慘敗。此役之後,宋朝的戰略便轉為被動。雍熙三年(986年),太宗再次北伐,結果又敗,著名的大將楊業也在此役中陣亡。之後宋朝在對黨項的戰爭中也多失敗,四川又爆發民變。太宗的施政不得不轉為重內虛外。太宗本人附庸風雅,喜好詩賦,政府也因此特別重視文化事業,宋朝重教之風因此而開。太宗還喜好書法,善草、隸、行、篆、八分、飛白六種字體,尤其是飛白體。連宋朝的貨幣淳化元寶上的字也是太宗親題。 太宗即位之事頗有疑雲,是為「燭影斧聲」事件,民間也一直傳說趙匡胤是被趙光義害死的。為確保政權的合法性,趙光義拋出其母杜太後遺命之說,即「金匱之盟」。金匱之盟起源於杜太後臨終時召趙普入宮記錄遺命,杜太後稱要趙匡胤死後先傳光義,再傳光美(後改名為廷美),再傳德昭(趙匡胤長子)。這份遺書藏於金匱之中,因此名為金匱之盟。雖然有金匱之盟的說法,但是太宗卻先後逼死太祖之子德昭和德芳,又貶黜廷美到房州,兩年後廷美就死於謫所。太宗長子元佐也因為同情廷美而被廢,另一子元僖暴死,最後襄王元侃被立為太子,改名恆。至道三年(997年),太宗駕崩,李皇後和宦官王繼恩等企圖立元佐為帝。幸虧宰相呂端處置得當,趙恆才順利即位,廟號真宗。宋朝也開始進入全盛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