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想了解一下歐洲的發展歷史
歐洲有著悠久的文明發展史。公元前4000~前2500年在南歐和西歐曾廣泛分布有巨石文化,隨後位於歐洲東南部的愛琴海地區勃興為世界古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稱愛琴文明,給人類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公元前6世紀,古羅馬國家興起,逐漸發展成一個囊括半個歐洲(大不列顛群島至多瑙河口一線以南)及北非、西亞在內的龐大帝國,而義大利所在的義大利半島一直是其政治和經濟的核心區域。紀元初年,歐洲人口約3200萬,其中半數以上分布於南歐,而東歐、北歐及不列顛群島合計尚不足1/10。公元3世紀後,羅馬帝國漸趨衰弱,原先居住在北歐的日耳曼人及居住在東歐的斯拉夫人相繼大量入侵,這一歷史進程所伴隨的人口大遷移和經濟、文化上的廣泛交流,大大促進了歐洲的全面開發,14世紀中葉全洲人口達到8100萬,南歐的比重降至1/3,其他地區尤其是東歐均明顯上升。
15~16世紀,在南歐和西歐的一些國家中,資本主義開始萌芽,通過地理大發現和對海外殖民地的掠奪,西班牙、葡萄牙、荷蘭、法國和英國相繼發展成為具有世界影響的強國,在隨後的資產階級革命和產業革命中,西歐進一步確立了在歐洲經濟、文化中的領先地位。19世紀中葉,北歐、中歐和東歐諸國也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南歐國家發展則相對緩慢。1900年歐洲人口為4.15億,南歐的比重已不足1/4。由於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19世紀歐洲的經濟、文化水平在世界上已遙遙領先,幾個歐洲列強的殖民地遍布各大洲,幾千萬歐洲人移居海外,對世界人文地理和經濟地理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20世紀的前半期,歐洲先後成為兩次世界大戰的主要策源地。由於戰爭的破壞,以及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歐洲在世界上的地位相對下降,其人口佔世界的比重由1900年的25%下降到1950年的20%,工業生產所佔比重亦由65%降至45%。在這個過程中,歐洲政治地圖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1917年並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又涌現出一批新的社會主義國家。自50年代起,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員國為一方,以華沙條約締約國為另一方,在歐洲形成了政治上和軍事上的長期對峙,這一基本形勢迄今沒有根本變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的40年中,歐洲的經濟得到了迅速的恢復和發展,在世界上仍有著廣泛的、舉足輕重的影響。由於原有基礎或社會制度等的不同,戰後歐洲各地區的發展速度有較大差異,南歐、中歐和東歐發展較快,但西歐、北歐的經濟、科技發展總的水平在全洲范圍內仍處於領先地位。
『貳』 我想知道歐洲歷史發展的詳細的過程,就是一個時期脈絡,越詳細越好,需要從史前文明開始,一直到現在的
歐洲有著悠久的文明發展史。公元前4000~前2500年在南歐和西歐曾廣泛分布有巨石文化,隨後位於歐洲東南部的愛琴海地區勃興為世界古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稱愛琴文明,給人類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公元前6世紀,古羅馬國家興起,逐漸發展成一個囊括半個歐洲(大不列顛群島至多瑙河口一線以南)及北非、西亞在內的龐大帝國,而義大利所在的義大利半島一直是其政治和經濟的核心區域。紀元初年,歐洲人口約3200萬,其中半數以上分布於南歐,而東歐、北歐及不列顛群島合計尚不足1/10。公元3世紀後,羅馬帝國漸趨衰弱,原先居住在北歐的日耳曼人及居住在東歐的斯拉夫人相繼大量入侵,這一歷史進程所伴隨的人口大遷移和經濟、文化上的廣泛交流,大大促進了歐洲的全面開發,14世紀中葉全洲人口達到8100萬,南歐的比重降至1/3,其他地區尤其是東歐均明顯上升。
15~16世紀,在南歐和西歐的一些國家中,資本主義開始萌芽,通過地理大發現和對海外殖民地的掠奪,西班牙、葡萄牙、荷蘭、法國和英國相繼發展成為具有世界影響的強國,在隨後的資產階級革命和產業革命中,西歐進一步確立了在歐洲經濟、文化中的領先地位。19世紀中葉,北歐、中歐和東歐諸國也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南歐國家發展則相對緩慢。1900年歐洲人口為4.15億,南歐的比重已不足1/4。由於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19世紀歐洲的經濟、文化水平在世界上已遙遙領先,幾個歐洲列強的殖民地遍布各大洲,幾千萬歐洲人移居海外,對世界人文地理和經濟地理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20世紀的前半期,歐洲先後成為兩次世界大戰的主要策源地。由於戰爭的破壞,以及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歐洲在世界上的地位相對下降,其人口佔世界的比重由1900年的25%下降到1950年的20%,工業生產所佔比重亦由65%降至45%。在這個過程中,歐洲政治地圖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1917年並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又涌現出一批新的社會主義國家。自50年代起,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員國為一方,以華沙條約締約國為另一方,在歐洲形成了政治上和軍事上的長期對峙,這一基本形勢迄今沒有根本變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的40年中,歐洲的經濟得到了迅速的恢復和發展,在世界上仍有著廣泛的、舉足輕重的影響。由於原有基礎或社會制度等的不同,戰後歐洲各地區的發展速度有較大差異,南歐、中歐和東歐發展較快,但西歐、北歐的經濟、科技發展總的水平在全洲范圍內仍處於領先地位。
這個問題問得倒不錯,在知道里很少見到不帶愚笨色彩的問題,沒想到今天還真看到了,很榮幸回答這樣的問題。
『叄』 北歐博物館的發展歷史
早在1872年,瑞典博物學家、露天博物館創始人赫賽里烏斯就著手籌備建館內,直到35年後的1907年才正式建容成。整個博物館大樓共4層,一層展出瑞典農、牧、漁等方面的實物,有農民的居室、捕魚、打獵、農耕和手工作坊的日用器具,
還有少數民族拉普人的生活圖景。二層展出顯示各地奇風異俗的有關物品和家用傢具。三層展出物品較雜,有樂器、木偶、玩具、上流社會人物的衣飾以及食品和飲料等,還有瑞典和挪威兩國的民間工藝品。四樓為傢具陳列廳,展出北歐文藝復興時代、巴羅克式、洛可可式、法國路易十六時代式等各種傢具,共有25個展室之多。
參觀過北歐博物館,人們會對瑞典人民的生活歷史畫卷有一個比較清晰的了解。
『肆』 歐洲的歷史發展的階段
中世紀
中世紀史也叫中古史,指的是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到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這一時期的歷史。封建制度的形成、發展和解體是這一時期歐洲歷史的主線。但是世界各國封建社會的發展是不平衡的,當西歐在5世紀剛剛進入封建社會的時候,中國已經走完了約1000年封建社會的歷程。
在歐洲的封建社會里,國王、貴族和騎土等大大小小的封建主構成了金字塔般的等級制度,但是他們的權力和義務都是有限的,「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這種復雜的等級關系使得歐洲封建國家長期處在割據狀態,和東方中國「普天之下,莫非王上;率土之濱,莫非王巨」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君主專制大不一樣。各國統治者仍不斷進行戰爭,相互搶掠吞並,許多國家一直沒有出現統一的穩固政權。封建地主憑借土地所有權和政權對農民進行剝削。在歐洲,基督教會已成為封建統治工具,他們和世俗封建主共同維護封建制度。農民和農奴的勞動被封建主以勞役、實物地租、名目繁多的捐稅和教會「什一稅」等形式侵吞。農民的反抗持續不斷,但是起義的規模一般比較小,沒有像中國那樣發生過多次推翻了一個王朝的大規模農民戰爭。
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封建經濟主要是以一家一戶農民為基本生產單位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農民由於可以擁有一些基本的生產、生活資料,可以獲得一定的勞動產品,因此,勞動積極性比奴隸高得多。中世紀時代鐵制工具早已普及,再加上生產技術不斷進步,使社會財富大大豐富起來,並且促進了商業的發展。14、15世紀在地中海沿海地區,商品經濟發達的城市出現了專門從事商品生產的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中國在16、17世紀,在江南一帶城市中也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在封建生產關系中滋生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說明封建社會已經走到它的盡頭。從那時候起,歐洲一些國家的資本主義興起已形成一個不可逆轉的勢頭。
中世紀的歐洲,文化落後,思想愚昧,是歷史上所謂的「黑暗時代」,而在中國,正是文化和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時期,東西方文化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宗教在世界廣大地區占據了思想領域的統治地位。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在許多國家成為「國教」。儒家學說則主宰了中國的思想領域。這種文化現象雖然對封建社會的鞏固一度有推動作用,而當資本主義興起後,它就成為社會進步和科學發展的障礙。伴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歐洲出現的「文藝復興」是人類思想的一次大解放,它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繁榮和近代科學的大飛躍。在東方,由於封建思想的長期桎梏,社會發展趨於緩慢,從此開始落後於西方。
啟蒙運動
啟蒙運動發生在十八世紀的歐洲,最初產生在英國,而後發展到法國、德國與俄國,此外,荷蘭、比利時等國也有波及。法國的啟蒙運動與其他國家相比,聲勢最大,戰斗性最強,影響最深遠,堪稱為西歐各國啟蒙運動的典範。
從字面上講,啟蒙運動就是啟迪蒙昧,反對愚昧主義,提倡普及文化教育的運動。但就其精神實質上看,它是宣揚資產階級政治思想體系的運動,並非單純是文學運動。它是文藝復興時期資產階級反封建、反禁慾、反教會斗爭的繼續和發展,直接為一七八九年的法國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礎。啟蒙思想家們從人文主義者手裡把反封建、反教會的旗幟接過來,進一步從理論上證明封建制度的不合理,從而提出一整套哲學理論,政治綱領和社會改革方案,要求建立一個以"理性"為基礎的社會。他們用政治自由對抗專制暴政,用信仰自由對抗宗教壓迫,用自然神論和無神淪來摧毀天主教權威和宗教偶像,"天賦人權"的口號來反對"君權神授"的觀點,用"人人在法律面前平"來反對貴族的等級特權。他們就用這些思想啟發教育群眾,去推翻封建主義的統治,進而建立資產階級的政權.上述的這種思想,稱為啟蒙思潮,宣傳這種思想的話動,就稱為啟蒙運動。啟蒙運動,既是文藝復興時期新興資產階級反封建、反教 會斗爭的繼續和深化,也是資產階級政治革命的理論准備階段。如果將它同文藝復興運動作一比較,那就更為清楚了。首先,從反封建方面說,文藝復興運動的反封建,主要是反對封建領主的割據狀態,要求建立民族統一的君主專制政 體,以便在王權保護下發展資本主義經濟。而在啟蒙運動中,資產階級已完成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進一步提出要求獲得政權,建立資本主義政治制度。文藝復興時代的反封建側重於思想意識、倫理道德的范疇;而啟蒙運動側重於政治制度和政權性質方面。
其次,從反教會方面說,文藝復興時期主要是揭露中世紀天主教會的貪污腐化,譴責修道院戕害人性的罪惡,要求進行宗教改革,廢除煩瑣的宗教儀式,提倡比較簡便的禮儀。在啟蒙運動時,由於唯物論和自然科學的發展,因此在反教會方面就比文藝復興時期更為徹底,它已把反教會提高到自然神論和無神論的高度。
再次,從人文主義思想的內涵上說,文藝復興時代強調的是反禁慾主義,要求個性解放,執著塵世,面向現實。到了十八世紀啟蒙時代,人文主義思想的重點,就轉移到提倡"自由、平等、博愛"等政治原則方面來。由於啟蒙運動具有政治思想革命運動的性質,因此啟蒙運動的參加者決不限於文學家。除法國的盂德斯鳩、伏爾泰、狄德羅、盧梭等四大啟蒙作家外,英國的哲學家洛克,科學家牛頓德國的美學家萊辛和海爾德爾,荷蘭的哲學家斯賓諾莎等等,均屬啟蒙思想家的行列。
還有,從文藝的風格和方法上說,啟蒙時期的現實主義,是文藝復興時期現實主義的繼續,但又有新的發展。它的特徵不在於情節的生動性和豐富性,不在於刻畫人物的性格,而在於具有更多的政論性,作家們都有意識地把他們自己的政治思想貫穿在文學作品之中。這些啟蒙著作,成了資產階級與封建階級爭奪政權的精神武器,是傳播資產階級世界觀的"網路全書"。作品中的語言不是詩化,而是流暢的雄辯的政論性散文,富有邏輯性,啟發性和戰斗性。有些作品,由於哲學意義的深刻、強烈,使它們變成小說化了的哲學淪文。啟蒙作家的作品都具有純理性的特點。
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是14世紀至16世紀歐洲文化和思想發展的一個歷史時期,是歐洲歷史上一次重大的新文化運動,是人類歷史上一個百花齊放、碩果累累、群星爭艷、人才濟濟的光輝時代。恩格斯稱之為《人類從來沒有經歷過的最偉大、進步的變革》,《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產生巨人》的時代。
文藝復興最早源於義大利。義大利在當時的歐洲已經率先完成了從封建主義走向資本主義過渡的階級准備、思想准備和物質准備。馬克思曾說,《資本主義生產,最早是在義大利發展》。14、15世紀的義大利佛羅倫薩等地,隨著工場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以及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富裕的匠師和大作坊主成為了新興資產階級。他們需要取得與自身經濟地位相適應的社會地位,需要將本階級的價值觀、思想文化提升為社會主流。但當時的資產階級還是剛剛登上歷史舞台、正在成長的新生力量,為抗衡並最終戰勝其時頑固、保守、愚昧而殘暴的天主教會,必須找到一種強大的思想武器來武裝自己。它必須能喚起大眾的覺醒意識,同時應以非暴力、非革命的面目出現。於是,資產階級將目光投向了古希臘、古羅馬時期。他們認為,那是歐洲人都引以為豪的光輝時代,是歐洲文化史上的一個高峰,那時盛極一時的古典自然科學、哲學、文學、藝術和羅馬法將可用以同天主教會作斗爭的實用的、有效的武器。於是,資產階級積極倡導《復活》、《再生》古希臘、古羅馬文化,掀起了從文化到社會各領域的變革活動。《文藝復興》即由此得名。
文藝復興的指導思想是人文主義,其核心是《人乃萬物之本》,主張以個人作為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人文主義者重視人的價值,提倡個性與人權,主張個性自由,反對天主教的神權;主張享樂主義,反對禁慾主義;提倡科學文化,反對封建迷信。
文藝復興的發展大致經歷四個階段:(一)13世紀屬文藝復興運動早期,突出特點是文學的發展達到了空前的水平。這一時期的文化中心城市是佛羅倫薩。代表人物是被譽為《前三傑》的三位文學家:但丁(1265至1321)、彼特拉克(1304至1374)和薄伽丘(1313至1375),他們的傑作《神曲》、《阿非利加》和《十日談》在世界文學史上佔有突出位置。由於他們的作品廣為流傳,這三位詩人的家鄉------佛羅倫薩------的方言成為現代義大利語的前身。本階段值得一提的還有被尊為《歐洲繪畫之父》的大師喬托(1267至1337),他的藝術手法直接影響了其後一百年的義大利畫風。(二)14世紀末至15世紀上半期為文藝復興高潮的准備期。期間人文主義和文學藝術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產生了一批高水平的畫家、雕刻家和建築家,如畫家馬薩喬(1401至1428)、雕刻家多納太羅(1386至1464)和建築家布魯涅列斯基(1377至1446)。其中,由布魯涅列斯基於1434至1437年間主持設計的佛羅倫薩教堂大拱頂,規模宏大、巍峨華麗,令人過目難忘。(三)15世紀末至16世紀上半期是文藝復興的盛期,文化中心城市已從佛羅倫薩轉移到了羅馬。主要代表人物是《後三傑》----達.芬奇(1452至1519)、米開朗基羅(1475至1564)和拉斐爾(1483至1520)。他們留下的《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大衛》、《聖母悲戚》和《西斯多聖母》以及梵蒂岡博物館內拉斐爾畫室的大量壁畫堪稱世界藝術畫廊珍品,在中國也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四)16世紀下半期至17世紀上半期為文藝復興晚期,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有威尼斯畫派四大名家:喬爾喬內、提香(1490至1576)、委羅奈斯和丁托列托,還有三位著名科學家、思想家:布魯諾、伽利略和康帕內拉。
文藝復興運動對歐洲乃至世界的社會、文化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文藝復興誘發了宗教改革,開創了現代世俗國家的雛型;文化領域內以個人為本的內容及嚴謹典雅的形式都成為後世學習的典範;人文主義者傑出貢獻在於奠定了現代自然科學的基礎;文藝復興運動是歐洲歷史上一次思想大解放,表達了資產階級破除封建思想休系的精神桎梏,解放生產力、建立新的生產關系的要求。
『伍』 北歐五國的歷史
北歐五國有共同的歷史,在社會和文化上關系密切。在黑暗時代,現時挪威、瑞典、丹麥和冰島一帶有著相似的文化、語言(古諾爾斯語)和宗教(北歐神話)。基督教於1000年傳入後,本土化使丹麥、瑞典、挪威形成三個獨立王國。由12世紀起,現時是芬蘭的地區(語言上屬芬蘭-烏戈爾語族)開始融入瑞典,形成了瑞典王國;而冰島、法羅群島、設德蘭群島、奧克尼群島、格陵蘭和大部分蘇格蘭和愛爾蘭則屬於挪威。所有北歐五國跟隨宗教改革並接納路德宗。
14世紀,丹麥、挪威(連同冰島)和瑞典(連同芬蘭)組成卡爾馬聯盟,由同一君主統治。丹麥很快主導了聯盟,但在16世紀初期,瑞典重新成立獨立王國;而丹麥對挪威的支配,直至1814年被迫將挪威割讓予瑞典國王才完結;冰島、格陵蘭和法羅群島仍屬丹麥。17世紀,瑞典躋身成為歐洲大國之一,但其後逐一失去領土,甚至到1809年失去芬蘭;芬蘭成為附庸俄羅斯沙皇的自治芬蘭大公國。
1905年,瑞典與挪威自19世紀開始的聯盟隨著挪威不滿而瓦解。與此同時,斯堪地那維亞主義在斯堪地那維亞冒起,旨在統一瑞、挪、丹三國,但成效不大。一戰及俄國十月革命期間,芬蘭成為獨立國家,組成北歐國家共同體的想法開始出現。二戰期間的1944年,冰島由丹麥獨立出來,至此,其後在1952年組成的北歐理事會的成員才全部成立。
二戰後,北歐五國的政策有共同的特色,如所有北歐國家都有由稅收支付的龐大公共福利體系,以及社會民主主義的立法政體,主要由在兩戰期間上台的社會民主主義者主導。
北歐三國因何逃過歐債危機
北歐五國之所以能在歐債危機中獨善其身,主要得益於三方面的傳統優勢這些優勢不僅幫助其擁有一道抵禦南歐重債國風險的天然屏障,也幫助其構築起抵禦危機的核心防線,即穩步上升的經濟競爭力
法寶一:與歐洲大陸的經貿關系進退自如
從地理上看,芬蘭瑞典和丹麥三國與歐債危機的肇始國及重災區——南歐諸國相距甚遠,經濟相關性較小,從而在危機中擁有一個天然屏障
事實上,北歐五國與歐洲大陸之間若即若離的關系不僅體現在地理位置上,更體現在政治和經濟聯繫上三國中僅有芬蘭加入了歐元區;而瑞典和丹麥雖為歐盟國家,卻始終無意涉足歐元區
一方面,不加入歐元區,使得瑞典和丹麥在源頭上避免了被歐元綁架在歐洲貨幣聯盟框架內一損俱損的風險
歐債危機的根源是歐元區在統一的貨幣政策下缺乏統一的財政政策,導致各成員國的財政缺乏有效監管,南歐國家過度借債消費,自身經濟增長動力長期缺失卻無法通過貨幣貶值刺激出口,從而陷入螺旋式惡性循環,逐步走向債務違約的邊緣相比之下,獨立於歐元區之外的瑞典和丹麥則能夠靈活運用獨立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保持自身經濟穩定並抵禦外部風險,如維持較低的融資成本等
而即使作為北歐五國中唯一的歐元區國家,芬蘭經濟受到歐債危機一定負面影響,但仍憑借其在信息通信清潔技術等領域的獨有競爭力和創新意識,成為歐元區維持主權信用最高評級的少數國家之一
另一方面,北歐五國並未完全與歐洲大陸隔離,在貿易科技創新環保等領域,始終與歐盟保持合作,不斷為自身經濟加油
尤其在貿易領域,芬蘭瑞典和丹麥同屬於歐盟國家,加入歐盟意味著融入到整個歐盟市場中,可在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領域中擁有建議和推動相關立法的權利,並能夠與其他國家分享所簽訂的協議
總體來說,北歐五國與歐洲其他國家若即若離的關系,使其進退自如,既能在危機中不受較大拖累,又能在發展中從歐盟覓得機遇
法寶二:全民創新機制激發經濟內生動力
雖然北歐五國的人口數量和經濟規模遠不及南歐國家,但北歐國家的創新能力卻遠高於南歐國家在英國《經濟學人》信息部(EIU)2009年發布的《全球最具創新力國家和地區排名》中,北歐諸國名列前茅,其中芬蘭創新力高居全球第三,而南歐國家無一進入前20名高水平的創新能力為北歐經濟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
北歐五國遙遙領先於南歐國家的創新能力,應歸功於其全民創新機制的推行。在北歐,企業始終是創新的主體,其次是高校等科研機構,而政府在創新體系中扮演著指揮者支持者和協調者的角色,主要表現為統籌公共研發資金架構創新系統配置創新資源,最終構建起一個執行力強的全民創新機制與南歐及世界大多數國家相比,北歐五國的創新投入及研發隊伍規模均處於較高水平
全民創新已經成為北歐國家的一種傳統以瑞典為例,鼓勵創新不僅僅是學校教育的任務,而且融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這片誕生了諾貝爾獎的土地上到處都能看到創新的影子世界各地的消費者也都在受益於瑞典的創新產品,從代步工具(薩博汽車)到生活起居(宜家家居),從家用電器(伊萊克斯電器)到網路視頻通話(Skype網路電話)
在瑞典,無論是初出茅廬的大學畢業生還是有多年工作經驗的從業人員,只要有創新的技術就有可能獲得政府資金支持瑞典於2001年成立了國家創新署,主要職責就是打造世界領先的創新國家2001年以來,國家創新署從政府拿到約20億瑞典克朗(1美元約合6.623瑞典克朗)的資金,注資於大學研究機構及一些有創新能力的企業有調查顯示,2008年至2010年間,60%的瑞典企業積極從事各類創新活動調查將企業創新分為產品創新工藝流程創新組織管理創新和市場創新四類,其中產品創新最為普遍,特別是中小企業從事創新活動的比例超過六成
而同樣得益於創新機制,芬蘭和丹麥也不乏諾基亞諾維信這類具有代表性的創新型知名跨國企業比如芬蘭經濟曾以森林造紙業和金屬工業為主,後來轉向以諾基亞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如今又在經歷重大結構轉變,清潔技術等許多新興產業嶄露頭角
法寶三:倡導外貿合作帶來豐厚收益
由於人口少,北歐內部市場狹小,發展空間有限,必須依靠對外貿易合作芬蘭瑞典和丹麥三國經濟均屬出口導向型經濟,出口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接近或超過一半以上,遠高於歐盟平均水平與南歐國家的出口經濟相比,北歐的外貿策略以自由貿易。
『陸』 北歐國家的發展歷史
北歐,顧名思義是指地處歐洲北部的一些國家,一般包括芬蘭、瑞典、挪威、丹麥和冰島五國。北歐不同於西歐、東歐和南歐,有自己獨特的地理環境和社會、歷史文化特點。
從地理位置和環境來看,北歐國家大多地處北極圈附近,自然條件相對惡劣。瑞典在北歐國家中國土面積最大,約44.9萬平方公里,人口902萬。芬蘭國土面積近34萬平方公里,人口僅有530萬,近四分之一的國土面積處在北極圈內,三分之二的國土為森林覆蓋。其它如挪威、丹麥人口也僅數百萬人,冰島僅有30多萬人口。因此,北歐國家可以算得上是真正的「小國寡民」。從國家地理上看,北歐國家一邊是俄羅斯,一邊是歐洲大陸,國家要想生存、發展,必須發揮自己的政治智慧和創造性。「既然我們被上帝放到東西方交界的夾縫中,我們就得學會在夾縫中生存的藝術。」北歐國家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環境,使北歐人形成了頗富北歐特色的民族性格和文化。這一點在芬蘭人身上表現得尤為明顯:性格內斂、自律,行事低調,富有政治智慧,內心充滿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
在歷史上,北歐國家沒有西歐和東歐國家那樣悠久的歷史,也沒有南歐一些國家那樣燦爛的古代文明。芬蘭在12世紀還處在原始公社階段,尚未形成國家形態。從12世紀後半期到20世紀初,一直處在異族統治之下,一開始為瑞典統治, 1808年又被沙俄佔領,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後,才成為獨立的國家。芬蘭獨立後,為維護國家獨立曾於1939年與前蘇聯發生「蘇芬戰爭」,1941年再次交戰。二戰使芬蘭損失慘重,戰後全國人口不足四百萬,芬蘭人民在戰後承受著醫治戰爭創傷、進行經濟建設和支付巨額賠償的重負,在東西方的夾縫中,小心翼翼地處理著與大國之間的關系。長期受異族統治的歷史使得芬蘭的獨立思想深入人心,自立、自強對這個國家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瑞典保存至今的書面記載最早是在中世紀晚期。九世紀時,瑞典進入維京時期,主要是海上貿易和掠奪。十九世紀三十年代,瑞典工業開始起步,成為西歐一些國家鐵礦石、木材的供應國。一戰時宣布中立,但英國的經濟封鎖造成食物短缺和國內動盪,因此,國內紛爭不斷。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世界經濟危機給瑞典以沉重打擊,失業率飆升,貧富差距不斷拉大。二戰後,瑞典政府對經濟採取干預政策,逐步建立社會福利體系,全民就業、全民養老金、全民醫療保險、全民免費教育逐漸落實,成為典型的高福利國家。
在文化上,北歐國家不同於西歐、南歐甚至東歐國家的一個重要特徵是其宗教意識相對淡化。北歐國家基本未經過政教合一的歷史時期,與歐洲大陸相比,天主教在北歐幾乎少有蹤跡,影響北歐的教派主要是歐洲宗教改革後的基督教路德宗,舊教的特權思想和等級觀念對北歐國家的影響相對較小。沒有政教合一的傳統,更沒有經過文藝復興的洗禮,這種文化氛圍使得北歐國家的等級觀念不強,而平等意識、社會平民意識則較為濃厚。芬蘭雖然有東正教教堂和路德教教堂,但有調查顯示,芬蘭人參加教堂活動的比例是全歐洲最低的,不到4%。在瑞典也是如此,雖然大部分人信奉基督教路德宗,但僅有10%左右的人經常參加教堂禮拜活動,出席教會崇拜儀式和積極參加教會事務者更是少之又少。
我們知道,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的早期發展,大多是靠掠奪和殖民,靠進行血與淚的資本原始積累起家的,而北歐沒有經歷過西歐、南歐一些國家那樣大規模血腥的資本原始積累。在資本主義發展初期,他們實際上是邊緣化的,主要是通過海上貿易,甚至是靠海盜式的掠奪生存。經過爆發在歐洲的兩次世界大戰,北歐各國逐漸認識到資本主義的矛盾與弊端。二戰後到兩大陣營冷戰時期,北歐國家開始探索新的道路,以圖同時實現經濟上的發展和社會上的公正,避免資本主義的缺陷。就這樣,他們在東西方制度的影響下,根據自己的特點,經過探索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發展道路。所以,從整體上看,北歐的制度特色是與北歐國家的具體國情分不開的,如歷史上受戰爭破壞較少,地處歐洲邊緣、國小人少,資源相對豐富以及平民社會思想傳播較為廣泛,等等。特殊的氣候、地理位置等自然條件,特定的社會、歷史文化傳統使北歐國家走上了一條不同於西歐、南歐甚至東歐等其他歐洲國家的發展道路。
『柒』 北歐風情的發展歷程
20世紀50年代,實用主義風潮席捲丹麥設計界,傢具工廠的設計師們深受啟迪,開發了那個時代傢具中的主角——餐廳傢具。
1954兩位創始人與4位雇員搬進了新的傢具工廠Ærthøj Jensen and Mølholm Møbelfabrik。之前,工廠普遍採用松木門框粘合膠合板。但從那時開始,刨花板引入到生產工序中,第一批柚木傢具誕生了。
1962作為丹麥傢具行業的先鋒人物,創始人在丹麥赫寧Mørupvej新設了一個1300平方米的工廠,擁有了20個員工。從這里生產的傢具源源不斷的輸送往丹麥市場,年均銷售額高達一百萬丹麥克朗。第26號櫥櫃是最為暢銷的款式,牆面櫃的概念與設計時至今日仍廣泛應用。
1970公司更名為A/S ÆJM møbler有限公司,員工也由原來的20位增加到40位。公司的產品隨著市場的需求發生了轉變。床體設計應運而生,牆面櫃與書架取代了櫥櫃和餐桌,成為新寵。
1976公司更名為Denka集團,積極拓展出口業務。其橘色的logo也代表著新趨勢的到來。設計開發新產品成為企業應對時代的潮流發展趨勢的一大戰略。當時的各個產品系列滿足了不同市場的不同需求。在瑞典,白色傢具最受歡迎。而挪威卻恰恰相反,人們青睞於深橡木色。美國、加拿大十分鍾情柚木,這與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國家也迥然不同。傢具迎來了個性化的時代。
1979Denka公司在丹麥第一個引入了組合傢具的概念。組合櫃由多個牆面櫃單元組成,客戶可以發揮創意,自由搭配單元櫃,形成自己的風格。作為丹麥最大也最有影響力的傢具生產商,Denka公司加入了丹麥質量協會當年立法會通過了關於刨花板甲醛釋放量的規定,Denka公司在法律公布前早已符合規定的標准。
1984隨著「拆裝式傢具」概念的興起,第一款可自由拆裝的傢具——Capri牆面櫃誕生了。公司發展成為上市企業,與此同時進入了快速成長期——傢具出口占銷量的60%。計算機數控系統的應用進一步強化了公司的技術實力,設計師們亦能全情投入到創作之中。
1988Denka收購了Club 8 Møbelinstri公司。公司致力於概 念的創新和產品的開發,下定決定進軍國際市場。新一代Xilo抽屜櫃一經推出便大獲成功。抽屜櫃頂部邊緣採用斜面處理並覆以考究的烤漆。銷售額創40億克朗新高。廣受歡迎的Color4Kids兒童系列也採用了烤漆的技術,公司亦加大對新機器,特別是UV照射烤漆的投入。「環保」不但成為公司的一技之長,同時也為市場上熱銷的傢具提供更多的烤漆選擇。
1993第一家BoConcept北歐風情品牌店在巴黎Belle Epine開張。BoConcept北歐風情主推由丹麥Club 8 Møbelinstri生產的兩大系列,其中有以及適用於所有房間的Xilo系列產品,包括兒童室的Color4Kids產品。為豐富產品線,公司著手在世界各地進行采購,波蘭的室內裝飾品、義大利的小桌子、遠東地區的飾品都在采購計劃之內。1993年後半年,BoConcept北歐風情相繼在法國、中國、美國開了7家品牌店。第一代牆面櫃因其高品質的模塊化設計和最終烤漆技術廣受好評。幾年後,擁有夾板技術的第二代牆面櫃誕生。
1999Club 8 Company A/S兼並了丹麥的4家企業,成為一個新的集團。集團全力發展以下5個品牌:Club 8, BoConcept, Zenia House, Tensi 以及 Dencon。集團的家居裝飾用品工廠設立在丹麥的Hornslet。Indivi系列是首批誕生的沙發,可自由組合的模塊化沙發,高度吻合了BoConcept北歐風情自由、靈活的設計理念。在日本市場,BoConcept北歐風情開設了5家品牌店,滿足了人們對傢具高品質且價格平易近人的渴望,獲得了非凡的成功。2002在確定了「一個公司一個品牌」的戰略後,公司提出了新的願景:Boconcept北歐風情爭創室內裝飾的第一品牌。這一里程碑式的願景有效推進公司從以生產為導向轉為國際性的零售品牌概念。
2004為了確保能提供最佳的客戶體驗,BoConcept北歐風情大學正式成立。在這里,來自世界各地BoConcept北歐風情店鋪的銷售顧問接受相關的服務和室內培訓教學,提供最好的導購服務.
2006公司終止了批發業務模式,並更名為BoConcept A/S,上市公司 Denka Holding A/S,亦更名為BoConcept Holding A/S。盛大的慶祝典禮在公司位於赫寧的第一家BoConcept北歐風情創意營舉行,展示了全面的產品、創意系列並只對特許經銷商與員工開放。創意營同時也成為Boconcept北歐風情全球員工的匯聚地。在那裡,他們分享經驗、改善顧客購物體驗。
2008室內裝修服務成為了BoConcept北歐風情消費體驗的一部分。顧客可以預約我們的室內設計顧問上門拜訪,獲得我們的最佳設計建議,包括3D效果圖和風格貼士。金融危機開始影響許多市場,在多年的發展後,公司面臨銷售的減少,不得不優化和調整組織結構。
2012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集團持續發展,已經在上海建立了全球第三個配送中心,幫助在亞洲市場的擴展戰略。網站上已經開通提供在線購物服務。在公司60周年之際。Viggo Mølholm辭去CEO職位,成為了董事主席,Torben Paulin被任命為集團CEO,集團在全世界范圍內擁有了260家專賣店。
『捌』 北歐五國中哪個國家的歷史(發展歷程)最坎坷
應該是芬蘭吧,與俄羅斯這個侵略成性的龐然大物做鄰居,內心專一定非常沒有安全感。芬蘭屬歷史上被俄羅斯吞並過,二戰前後和蘇聯打過仗,領土還被蘇聯吞並了一些,冷戰期間,芬蘭的對外政策一直追隨蘇聯,直到蘇聯解體後,芬蘭才獲得真正的獨立自主。
『玖』 北歐四國歷史,文化等有關情況。
丹麥
早期歷史
公元前1萬年左右,日德蘭半島開始有人類居住,以狩獵為生。公元前4200年~前3400年左右,定居在這一地區的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開墾土地,耕耘農作。公元前400年左右進入青銅時代。
海盜時期
丹麥人擅長航海,常南下羅馬帝國以琥珀、燧石等換取穀物和其他用具。他們往往亦商亦盜,在夏季糾眾出海進行搶劫。公元793年丹麥海盜襲擊了英格蘭的林第斯法恩島。自此以後,丹麥海盜對英格蘭的侵擾規模越來越大。871年丹麥海盜佔領倫敦。878年英格蘭國王阿爾弗烈德大帝和丹麥海盜媾和,雙方平分英格蘭,丹麥移民在英格蘭東北部建立「丹麥區」。1016年丹麥國王克努特大帝攻佔英格蘭全境,並建立了版圖包括挪威、英格蘭、蘇格蘭大部和瑞典南部的「北海大帝國」。這個帝國在1042年瓦解。
卡爾馬聯盟及對外戰爭
16世紀的卡爾馬聯盟
12世紀中期以後,瓦爾德馬一世(1157年~1182年在位)開創了強盛的君主專制封建王朝,通過侵略戰爭佔有愛沙尼亞、易北河以北地區和果特蘭島。1397年在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一世(1353年~1412年)主持下召開卡爾馬會議,丹麥、瑞典和挪威組成聯盟,丹麥處於統治地位。卡爾馬聯盟前後共維持了126年。原挪威屬地格陵蘭、法羅群島轉歸丹麥管轄。在此期間,丹麥為打破漢薩同盟對波羅的海經濟支配權繼續對外擴張,經過長期戰爭並吞了石勒益蘇格和荷爾斯泰因。長期戰爭耗費了丹麥大量財力,導致賦稅加重。富豪貴族兼並土地引起農民暴動。14世紀中葉黑死病又奪走近一半人口的生命。為平息不滿和動亂,國王克里斯蒂安一世(1448年~1481年在位)於1468年召集了四級會議尋求支持。但是暴動連綿不斷,尤其在瑞典。克里斯蒂安二世(1513年~1523年在位)於1520年親率重兵攻克被瑞典獨立派佔領的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並且屠殺了大批參與叛亂的瑞典貴族,觸發了達拉納起義,1523年丹麥軍隊戰敗,瑞典宣布獨立。此後,丹麥為爭奪波羅的海控制權和周圍地區同瑞典反復較量,如1563年~1570年北方七年戰爭、1611年~1613年的卡爾馬戰爭等,但歷次戰爭都以失敗告終,致使疆土日蹙。三十年戰爭期間,丹麥情況更為不利,1657年全境為瑞典所佔領。其後,在1675年~1679年斯堪尼亞戰爭、1709年~1720年北方戰爭中也敗於瑞典。由於國力削弱,丹麥避免捲入當時歐洲大陸的混亂紛爭。在七年戰爭、英法戰爭(1766年~1783年)以及法國大革命初期丹麥都保持中立或避免介入。
丹麥航運業和海外貿易十分發達,商船隊僅次於英國居歐洲第二位,並擁有一支規模可觀的艦隊。16世紀末丹麥成立東印度公司,在西印度群島和幾內亞擁有殖民地。1767年丹麥宣布同俄國、瑞典組成「武裝中立同盟」,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獨善其身,法國大革命期間丹麥再次中立,英國便不宣而戰,於1801年發動哥本哈根之戰(見彩圖)。又於1807年派遣名將霍雷肖·納爾遜率領的艦隊炮轟哥本哈根,丹麥海軍全部覆滅。丹麥轉而支持拿破崙一世,1807年~1814年期間同法國結盟對抗英國。拿破崙失敗後,瑞典國王貝爾納多特又從丹麥手中搶走了挪威。
資本主義的發展
連年戰亂使丹麥經濟受到很大破壞,農業尤烈。政府不得不進行改革,限制地主貴族的特權。丹麥本土在1799年、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在1804年先後將農民的義務勞役制改變為佃賦制,從而結束了中世紀以來農民對地主的人身依附。為了緩解財政困難,丹麥將西印度和幾內亞的殖民地出售。直到19世紀中葉,財政狀況才有所好轉。
由於德意志民族主義的影響和普魯士的直接干涉,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
丹麥戰爭
因局勢動盪不安,1848年爆發起義,要求脫離丹麥並入德意志聯邦。丹麥與這兩個公國進行了近 3年的戰爭,最後在普魯士停止向石勒蘇益格進軍情況下勉強取得勝利,保住了這兩個公國。1864年丹麥宣布將石勒蘇益格並入丹麥並使它和荷爾斯泰因分離,普魯士便聯合奧地利出兵干涉。丹麥失敗後簽署了《維也納和約》,將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割讓給普魯士和奧地利。
在1848年法國、德國等歐洲國家民主運動的影響下,丹麥立憲會議頒布了憲法,廢除君主專制政體,改行君主立憲制,並實行有財產限制的普選制。1870年代表富農階級利益的左翼黨成立。1871年丹麥社會民主黨成立,並在全國各地建立起工會組織。19世紀末葉,丹麥工業化迅速發展,造船、電信和製造工業開始具有一定規模。農村村社制為合作社制所取代,農業向專業化方向發展,成為世界主要農業國之一。
世界大戰時期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丹麥執行中立政策,後應德國的要求布雷封鎖了松德和貝爾特海峽水域。德國投降後,丹麥要求在石勒蘇益格舉行公民投票解決歸屬問題。1920年通過公民投票石勒蘇益格北部歸還丹麥。
1924年丹麥社會民主黨首次單獨組成政府。面對棘手的失業問題和經濟蕭條,社民黨政府提不出妥善解決辦法,執政兩年後被迫辭職。1929年經濟大衰退時期,社民黨大選獲勝,和激進左翼黨聯合組閣,此後除有幾次短暫失利外直到70年代均由社民黨單獨或聯合組閣。在經濟方面,30年代西方經濟大蕭條亦波及丹麥,1933年失業率達40%,政府將貨幣大幅度貶值以刺激出口。1933年、1934年同英國、德國先後簽訂了農產品協議,並相應調整了農業生產,緩和了經濟蕭條的影響。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丹麥沒有捲入歐洲大陸的紛爭,並於1939年接受德國提出的互不侵犯條約。但是法西斯德國背信棄義,於1940年4月9日大舉進攻,丹麥政府當天宣布投降。1941年格陵蘭、冰島和法羅群島由美軍佔領,與丹麥失去聯系。1944年冰島獨立,格陵蘭、法羅群島歸還丹麥。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丹麥人民在「自由委員會」、「國土與人民」等組織領導下,以各種方式展開了反法西斯德國和本國納粹分子的斗爭。隨著德國統治和搜刮的變本加厲,斗爭規模越來越大,由小型的破壞活動發展到大規模怠工和總罷工。地下抵抗組織不僅在丹麥本土活動,還在瑞典成立了一支由5000人組成的武裝力量「丹麥營」。1945年5月4日德國佔領軍投降。
戰後時期
1947年丹麥接受馬歇爾計劃。1948年4月丹麥加入歐洲經濟合作組織,1949年4月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5月加入歐洲委員會。1950年5月11日丹麥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1953年丹麥再度修改憲法,規定丹麥為君主立憲國家,議會為一院制。對外積極發展北歐合作。1973年加入歐洲共同體。丹麥女王為瑪格麗特二世(1972年登基)。1982年P.H.施呂道任首相。
芬蘭
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自11世紀,芬蘭就出現了自己的國家,從芬蘭的建國到如今,一共經歷了九個王朝的更替,才迎來了芬蘭共和國的建立。
塞爾維克和埃里克王朝(1130-1250)
富爾昆王朝(1250—1363)
梅克倫堡王朝(1363-1389)
卡爾瑪聯合(1389—1521)
瓦薩王朝(1523-1654)
巴拉丁納特王朝(1654-1720)
黑森王朝(1720-1751)
荷爾斯泰因- 戈托普王朝(1751-1818)
羅曼諾夫- 荷爾斯泰因 - 戈托普王朝(1809-1917)
芬蘭共和國(1919-至今)
芬蘭又稱「千湖之國」,在瑞典國王埃里克九世1154年將基督教帶入芬蘭之後,兩國在700年間就一直保持著非常密切的關系。瑞典語一直是行政、教育機構的第一語言,而芬蘭語直到19世紀芬蘭民族主義高漲以及芬蘭的第一篇民族史詩《卡勒瓦拉》發表後才受到重視。1808年芬蘭被俄羅斯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的軍隊佔領,瑞典與俄羅斯交戰落敗,此後芬蘭就一直是俄羅斯帝國內的自治大公國,直到1917年。1917年12月6日俄國布爾什維克革命(十月革命)後不久,芬蘭宣布獨立。1918年這個國家經歷了一次短暫但卻刻骨銘心的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芬蘭與蘇聯兩度交手:1939~1940年的冬季戰爭(這場戰爭中瑞典向芬蘭提供了部分協助)以及1941~1944年的繼續戰爭(納粹德國對芬蘭提供了重要幫助)。1944年~1945年間的拉普蘭之戰中,芬蘭又將德國人趕出了芬蘭北部地區。
1947年和1948年與蘇聯簽署的多份條約規定了芬蘭對蘇聯的義務與限制,芬蘭也在1940年和約的基礎上作出了更多的領土讓步。1991年蘇聯解體後芬蘭終於可以自己決定命運,並且在1995年加入歐盟。
2007年3月18日,議會選舉,中間黨獲得200個議席中的51席,聯合黨獲得50席,社民黨獲得45席,左翼聯盟獲得17個議席,綠色聯盟獲得15個議席,瑞典人民黨和基督教聯盟分別獲得9個和7個議席。4月19日,以馬蒂·萬哈寧為總理的政府宣誓就職,政府由中間黨、聯合黨、綠色聯盟和瑞典人民黨組成。
瑞典
根據考古學家的研究,隨著冰河時期內陸積雪漸漸溶解,瑞典一帶地區石器時代已有人聚居。他們居住在波羅的海附近,主要以打獵、蒐集、捕魚為生。
貿易活動的遺跡顯示瑞典南部青銅時代人口已頗為稠密。
九至十世紀時,瑞典地區發展出維京文化,以貿易、侵略、殖民等方式向東發展,影響的地區包括波羅的海、俄羅斯及黑海。
公元1100年前後開始形成國家。1157年兼並芬蘭。1397年與丹麥、挪威組成卡爾馬聯盟(Kalmar),受丹統治。1523年脫離聯盟獨立。同年,古斯塔夫·瓦薩(Gustav Eliksson Vasa)被推舉為國王。1654至1719年為瑞典的強盛時期,領土包括現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以及俄國、波蘭和德國的波羅的海沿岸地區。
17世紀時瑞典在三十年戰爭(1618~1648年)中躍升成為歐洲強國。18世紀大北方戰爭(1700~1721年)後沙皇俄國取代瑞典在歐洲的地位。1718年對俄國、丹麥和波蘭作戰失敗後逐步走向衰落。1805年參加拿破崙戰爭,1809年敗於俄國後被迫割讓芬蘭,1814年從丹麥取得挪威,並與挪結成瑞挪聯盟。1905年挪威脫離聯盟獨立。瑞典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均守中立。
瑞典的近代史比較平靜。最近期的一次是1814年與挪威的戰事。該戰後兩國組成由瑞典主導的聯盟,1905年解散。瑞典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均保持中立。冷戰時期沒有向兩大陣營靠攏。瑞典不是軍事組織的成員,但會參與北約的軍事訓練。
1901年,第一屆諾貝爾獎頒獎禮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皇家音樂學院舉行。1902年開始諾貝爾獎由瑞典國王頒授。
瑞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維持中立。可是,1995年放棄中立主義,加入歐盟。
20世紀,瑞典在國際中保持中立,本土相對和平穩定,瑞典實行的資本主義制度不同於美國,有完善的福利保障制度,具有「高工資、高稅收、高福利」的特點,在20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瑞典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得以大大提高。
挪威
從9世紀開始,挪威被許多小王國統治而且侵略集團到達諾曼底,冰島,格陵蘭,蘇格蘭和愛爾蘭以外的島嶼,及新世界海岸,挪威最終於12世紀統一並在13世紀到達它中世紀繁榮的高度。
挪威
公元9世紀形成統一的王國。900年,國王霍爾法格統一挪威。在9—11世紀北歐海盜時期,曾不斷向外擴張,進入鼎盛時期。14世紀中葉開始衰落,1397年與丹麥和瑞典組成卡爾馬聯盟,受丹麥統治。1814年,丹麥把挪威割讓給瑞典,換取西波美拉尼亞。1814年5月17日通過憲法規定挪威為世襲君主立憲國, 定該日為國慶日。1905年獨立成立君主國,並選丹麥王子卡爾為國王,稱哈康七世。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保持中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法西斯德國佔領,哈康國王及他的政府流亡英國。1945年獲得解放。1957年哈康七世逝世,其子即位,稱奧拉夫五世。
約872年:根據其族傳說,其國立(首次統一),此為挪威半信史史溯之始。
約950年:先挪威王國立(教化),此為挪威史溯之始。
約970年:挪威遙尊丹麥。
995年:挪威終止遙尊丹麥。
1000年:挪威遙尊丹麥。
1014年:挪威終止遙尊丹麥。
1028年:挪威遙尊英格蘭-丹麥。
1035年:挪威終止遙尊英格蘭-丹麥。挪威開疆至厄恩島。
1042年:丹麥遙尊挪威。
1047年:丹麥終止遙尊挪威。
1130年:八十八年內戰開始。
1217年:八十八年內戰結束。
1261年:挪威開疆至業島。
1262年:挪威開疆至艾蘭島。
1319年:挪威遙尊瑞典。
1343年:挪威終止遙尊瑞典。
1380年:挪威遙尊丹麥。
1397年:先挪威王國亡,遙尊丹麥王國的挪威王國立,法據《卡爾馬條約》。DA(丹麥)語成為官方語言。
1536年:隨丹麥宗教改革,轉為新教社會。
1645年:丹麥王國向瑞典王國割讓其挪威方國Jä;mtland地方、Hä;rjedalen地方、IDRE與ä;RNA地方,法據《BR & ouml;msebro和約》。1658年:丹麥王國向瑞典王國割讓其挪威方國Bå;胡地方、TR Ø;拉格地方,法據《羅斯基勒條約》
1660年:瑞典王國向丹麥王國挪威方國割讓Trøndelag地方,法據《København條約》。
1814年:丹麥王國向瑞典王國割讓其挪威方國(Færøerne島方、Grønland島方、Island島方除外),法據《Kiel條約》。遙尊丹麥王國的挪威王國亡,遙尊瑞典王國的挪威王國立。
挪威
1899年:以挪威城鎮方言(即丹麥語的地方變體)為標準的挪威語取代丹麥語成為官方語言。此為今挪威語之始。
1905年:挪威終止遙尊瑞典,遙尊瑞典王國的挪威王國亡,今挪威王國立。瑞典王國承認挪威王國獨立。
1920年,挪威開疆至Svalbard島方,法據《Svalbard條約》。
1922年,挪威開疆至Jan Mayen島方。
1927年,挪威開疆至Bouvetøya島方。
1929年,挪威開疆至Peter 1。s øy島方。
1938年,挪威開疆至Dronning Maud Land地方。
1949年:挪威創始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北約)。
1958年:挪威創始並入北歐共同邊境區(含北歐五國)。
1960年:挪威創始加入歐洲自由貿易聯盟(EFTA)。
1961年:挪威失去(凍結中)Dronning Maud Land地方,法據《南極條約》。
1980年:以挪威鄉村方言(即先挪威語的邊荒遺存)為標準的「新挪威語」成為官方語言並列標准。
2001年:挪威並入歐洲共同邊境區(Schengen區,申根區)。
特別注意:挪威不是歐洲聯盟(EU,歐盟)成員。挪威不使用歐元。
『拾』 北歐的歷史
參考以下資料:
北歐五國歷史
北歐五國有共同的歷史,在社會和文化上關系密切。在黑暗時代,現時挪威、瑞典、丹麥和冰島一帶有著相似的文化、語言(古諾爾斯語)和宗教(北歐神話)。基督教於1000年傳入後,本土化使丹麥、瑞典、挪威形成三個獨立王國。由12世紀起,現時是芬蘭的地區(語言上屬芬蘭-烏戈爾語族)開始融入瑞典,形成了瑞典王國;而冰島、法羅群島、設德蘭群島、奧克尼群島、格陵蘭和大部分蘇格蘭和愛爾蘭則屬於挪威。所有北歐五國跟隨宗教改革並接納路德宗。
14世紀,丹麥、挪威(連同冰島)和瑞典(連同芬蘭)組成卡爾馬聯盟,由同一君主統治。丹麥很快主導了聯盟,但在16世紀初期,瑞典重新成立獨立王國;而丹麥對挪威的支配,直至1814年被迫將挪威割讓予瑞典國王才完結;冰島、格陵蘭和法羅群島仍屬丹麥。17世紀,瑞典躋身成為歐洲大國之一,但其後逐一失去領土,甚至到1809年失去芬蘭;芬蘭成為附庸俄羅斯沙皇的自治芬蘭大公國。
1905年,瑞典與挪威自19世紀開始的聯盟隨著挪威不滿而瓦解。與此同時,斯堪地那維亞主義在斯堪地那維亞冒起,旨在統一瑞、挪、丹三國,但成效不大。一戰及俄國十月革命期間,芬蘭成為獨立國家,組成北歐國家共同體的想法開始出現。二戰期間的1944年,冰島由丹麥獨立出來,至此,其後在1952年組成的北歐理事會的成員才全部成立。
二戰後,北歐五國的政策有共同的特色,如所有北歐國家都有由稅收支付的龐大公共福利體系,以及社會民主主義的立法政體,主要由在兩戰期間上台的社會民主主義者主導。
北歐風情即可稱之為歐洲北部的特色風情特色習俗。最為人熟悉的也有世界著名家居品牌--北歐風情,北歐
產品圖片參考
風情家居源自1952年的丹麥,是全球著名的頂級家居品牌。在全球50多個國家擁有340多家品牌專賣店。上海特雷通集團作為北歐風情中國區特許經營商,業已建立起一個覆蓋10個城市、由18家經銷店構成的銷售網路。長三角和北京地區是重點,北歐風情在高端消費者中最值得稱道的是其知名的品牌形象、卓越的產品和超凡的售後服務。在一次從2007年11月開始、由全國工商聯傢具裝飾業商會組織的一次消費者評比中,北歐風情被評為中國「消費者最喜愛的傢具品牌」進口現代傢具第一名。
地理概況 丹麥位於北歐,地處北海與波羅的海之間,共由406個島嶼組成。丹麥全國總面積僅為43000平方公里。
從面積上講,丹麥是北歐最小的國家。
人 口 居民約為520萬,日耳曼族的丹麥人佔97%,在北歐國家中人口密度居首。
語 言 官方語言為丹麥語,講英語也相當普遍。
氣 候 丹麥氣候多變,但惡劣氣候罕見。春季四、五月時氣候溫和,夏季六至八月較曖,因丹麥緯度較高而白
晝較長,晚上九時後才日落。秋季九至十一月多風多雨,冬季常常有些霜雪。
衣 著 丹麥四季分明。晚秋,冬季、早春季節需穿防寒的衣服和大衣。其他季節可穿薄衣著,旅行時建議攜帶
雨具,穿結實、舒適的輕便鞋。
經濟概況 農牧業是北歐最發達的國家。工業是丹麥國民經濟主體,石油開采、造船、化工、電子食品、食品、紡
織等部門居重要地位。船用主機、水泥生產設備、助聽器、啤酒、酶制劑和人工胰島素等產品在世界上
享有盛譽。丹麥農業高度發達,在世界一流農業國中享有很高盛譽,農業科技水平和生產效率居世界先
進國家之列。丹麥還是世界最大的貂皮生產國、世界四大漁業國之一。
旅 游 丹麥最佳的旅遊季節是每年的5-9月份,這期間晝長夜短,氣候溫和舒適。首都哥本哈根名勝眾多,海
濱公園、證券交易所、皇家圖書館、兵器博物館、國立博物館以及北歐最大的動物園和水產博物館等各
具風格,哥本哈根附近的仿古旅遊村和丹麥最大的水族館也是遊客盈門。此外,北西蘭島的古城堡和比
隆市的「樂高公園」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遊客。
重要城市 哥本哈根,首都,城市人口約為150萬,該市也是丹麥金融、文化中心。哥本哈根機場是連接斯堪的納維
亞與歐洲的主要樞紐。
貨 幣 克郎,國際符號為DKK,但在丹麥國內價格均以KR表示。
時 差 比格林尼治時間早1小時,比北京時間晚7小時。
教 育 丹麥的高等院校實行免費制度,另有獎學金和補助多,但入學名額常常有一定的限制。綜合性大學有5所,最著名的高等學府有:哥本哈根大學、皇家獸醫農業大學、丹麥工業技術大學、奧胡斯大學、歐登大學。
國名:芬蘭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Finland,Suomen tasavalta)
獨立日:12月6日(1917年)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18∶11。旗地為白色。稍偏左側的十字形藍色寬條將旗面分為四個白色長方形。芬蘭以「千湖之國」著稱,西南臨波羅的海,旗上的藍色象徵湖泊,河流和海洋;另一說象徵藍天。芬蘭有超過四分之一的領土在北極圈內,氣候寒冷,旗上的白色象徵白雪覆蓋著的國土。旗面上的十字表示芬蘭歷史上與北歐其他國家的密切關系。該國旗是1860年前後根據芬蘭詩人托查里斯·托佩利烏斯的建議製作的。
國徽:為紅色盾徽。盾面上為一隻頭戴王冠的金色獅子,前爪握著一把劍,後爪踩著一把彎刀。九朵白色的玫瑰花點綴在獅子周圍。獅子象徵芬蘭人民的勇敢和力量,九朵玫瑰花代表芬蘭歷史上的九個省。
國歌:《祖國》
國家政要: 總統塔里婭·哈洛寧 (Tarja Halonen) ,2000年3月就職;總理馬蒂·萬哈寧 (Matti Vanhanen ),2003年6月任職。
自然地理:面積為33.8145萬平方公里。位於歐洲北部,北面與挪威接壤,西北與瑞典為鄰,東面是俄羅斯,南臨芬蘭灣,西瀕沒有潮汐的波的尼亞灣。地勢北高南低。北部曼塞耳基亞丘陵海拔200—700米,中部為200—300米的冰磧丘陵,沿海地區為海拔50米以下的平原。芬蘭境內擁有極其豐富的森林資源。全國森林面積達2600萬公頃,人均林地5公頃,居世界人均林地的第二位。全國有69%的土地被森林覆蓋,其覆蓋率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樹種以雲杉林、松樹林和白樺林居多,茂密的叢林中到處是鮮花和漿果。南部的塞馬湖面積達4400平方公里,是芬蘭第一大湖。芬蘭的湖泊與狹窄的水道、短河、急流相連,從而形成互相溝通的水路。內陸水域面積佔全國總面積的10%。有島嶼約17.9萬個,湖泊約18.8萬個,有「千湖之國」之稱。芬蘭的海岸線曲折,長達1100公里。魚類資源豐富。芬蘭有1/3地區位於北極圈內,北部氣候寒冷、多積雪。在最北部,冬季有40—50天看不到太陽,夏季5月底至7月底晝夜都可見到太陽。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平均氣溫冬季-14 ℃至3℃,夏季13℃至17℃,年平均降雨600毫米。
人口:519.5萬(2002年),人口大部分居住在氣侯比較溫和的南部。其中芬蘭族佔92.4%,瑞典族佔5.6%,還有少量薩米人(又稱拉普人)。官方語言為芬蘭語和瑞典語。84.9%的居民信奉基督教路德宗,1.1%信奉東正教。 芬蘭國際桑拿浴比賽>>>
首都:赫爾辛基 (Helsinki) 有人口56萬(2002年)。夏季平均氣溫16℃,冬季平均氣溫-5℃。
馳名世界的芬蘭木屋 >>>
行政區劃 :全國分為五個省和一個自治區:南芬蘭省、東芬蘭省、西芬蘭省、奧魯省、拉畢省和奧蘭島自治區。
簡史:約9000年前冰河末期,芬蘭人的祖先從南方和東南方遷居至此。12世紀前,芬蘭為原始公社社會時期。12世紀後半葉開始隸屬於瑞典,1581年起成為瑞典的一個公國。1809年俄國、瑞典戰爭後,被俄國佔領並成為沙俄統治下的一個大公國,沙皇兼任芬蘭大公。1917年10月革命後,芬蘭於同年12月6日宣布獨立,1919年成立共和國。1939年至1940年芬蘇戰爭(芬稱「冬戰」)之後,芬被迫同前蘇聯簽訂了向蘇聯割讓領土的芬蘇和約。1941年至1944年納粹德國進攻蘇聯,芬參與了對蘇戰爭(芬稱「續戰」)。1944年2月,芬作為戰敗國與蘇聯等國簽訂了巴黎和約。1948年4月,又與蘇聯簽訂了「友好合作互助條約」。冷戰後,芬蘭於1995年加入歐盟。
芬 蘭 大 學 生 戴 帽 節
政治:憲法規定,國家立法權由議會和共和國總統共同行使;總統是國家元首,擁有任命政府、掌管外交、統帥三軍等實權,每6年選舉一次。1999年芬議會通過新憲法,名稱由《政府組織法》改為《憲法》。新憲法加強了議會和政府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削減了總統部分權力。議會為一院制,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和立法機關。由選民直接選舉的200名議員組成,任期4年。主要職能是立法、監督政府、監督財政。最高司法機關為最高法院和最高行政法院。最高法院由院長和19名法官組成,負責審理民事和刑事案件。最高行政法院由院長和20名法官組成,負責審理政府機構和省、市(縣)機構的行政案件。起訴機關是各級檢察院。另設有國家法律監察官,有權出席內閣會議,監督總統、內閣和政府各部門的決定是否符合憲法規定。最高法院和最高行政法院的院長、法官以及最高檢察長均由總統任命。
經濟: 森林覆蓋率高達66.2%,約2015.3萬公頃,人均佔有量3.88公頃,木材儲積量20.02億立方米。礦產資源中銅較多,還有少量的鐵、鎳、釩、鈷等。泥炭資源豐富,已探明儲量約700億立方米,相當於40億噸石油。有兩座核電站(四個核反應堆)。工業20世紀90年代得到快速發展,已從勞動、資金密集型轉變為技術密集型。建立在森林基礎上的木材加工、造紙和林業機械製造業為經濟支柱,並具有世界先進水平,整個森林工業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5%,是世界第二大紙張、紙板出口國,佔世界出口量的25%,芬還是世界第四大紙漿出口國。 信息產業發達,對本國經濟發展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 2001年的產值為137.76億歐元,佔GDP的10.5%, 信息技術商品(電腦、通訊設備等)
世界上最大的基督教
木製教堂——建於1847年的凱里邁基教堂>>
出口額121.5億歐元,占出口額的30.9%。 芬蘭是網際網路接入比例和人均手機持有量最高的國家之一,2001年每100人擁有54個接入終端,手機普及率為80.4%。2001年農林業產值為40.3億歐元,占當年國民生產總值的3.9%。農林密切結合,幾乎所有的農戶都經營一定數量的林地。農畜產品自給有餘。近年來,化工、電子工業部門迅速發展。服務業發達,基本分為私人服務業和公共管理服務業兩大類。主要包括商業、貿易、旅館、飯店,銀行、保險,社會性服務業和公共服務業。主要旅遊點是赫爾辛基、圖爾庫、中部湖泊地帶、北部拉畢地區和奧蘭島。芬出口商品主要有機械設備、化工產品、金屬、紙張紙板等;進口商品主要有食品、石油及石油產品、鋼鐵、紡織品、飼料等。20世紀80年代,芬蘭經濟以年平均增長3.7%的速度持續發展。90年代初,經濟出現嚴重衰退。1993年開始復甦,1994年以來經濟總體上發展良好。芬政府90年代初完成經濟結構調整,增大知識型經濟在國民經濟中所佔比重,重視科技投入,發展高新技術和信息技術,在宏觀上繼續執行緊縮財政、鼓勵投資、削減社會福利、降低所得稅、加快國有企業私有化進程、改善就業的政策,使經濟保持穩定增長。1999年加入歐元,2002年1月歐元正式流通,取代芬蘭馬克。2002年受世界經濟不景氣影響,芬經濟增長緩慢。2002年國內生產總值為1397億歐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68萬歐元。
芬蘭兒童在微型活動桑拿浴車中洗桑拿。芬蘭人酷愛桑拿浴,在這個只有520萬人口的國家共有近200萬個大大小小的桑拿浴室,每個芬蘭人幾乎從嬰兒時期就開始接受桑拿浴的熏蒸和洗禮。
軍事:總統為軍隊最高統帥。國防委員會是最高咨詢機構。總理負責領導民政方面的國防活動。國防軍總司令負責軍事方面的國防活動。實行義務兵役制,服役期8至11個月。
新聞出版:2001年全國共有報紙208種,各種雜志、期刊5158種。主要報刊有《赫爾辛基新聞》、《晚間新聞》、《晨報》、《晚報》、《圖爾庫新聞》和《首都日報》。有5家通訊社,其中最大的是芬蘭通訊社,簡稱芬通社,1915年成立,屬半官方性質,同世界主要通訊社均有業務聯系。芬蘭廣播公司(Finnish Broadcasting Company, YLE)於1926年成立,1934年改為國營。對外用芬蘭語、瑞典語、英語、德語和法語廣播。1958年正式開播電視,現有電視1台、電視2台、電視3台。此外還有私營廣告電視台。20世紀70年代開始有有線電視(赫爾辛基有線電視台)。
芬 蘭 人 迎 接 聖 誕 節
外交:二戰後長期奉行同蘇聯保持睦鄰友好關系、不介入大國沖突、同各國發展友好關系的「積極的和平中立政策」。冷戰結束、蘇聯解體後,芬蘭對其外交政策進行了重大調整,將發展同歐盟的關系作為外交重點。1995年1月1日起成為歐盟正式成員。芬仍堅持奉行軍事不結盟和獨立可靠的防務政策,密切與北約的合作,同時繼續與俄羅斯保持睦鄰關系,支持俄融入國際社會。
與中國關系:1950年10月28日,蘇蘭與中國建交。1951年互設公使館,1954年升格為大使館。2002年11月,哈洛寧總統訪華。
北歐簡介:http://ke..com/view/454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