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三河大戰的歷史意義

三河大戰的歷史意義

發布時間:2021-02-25 22:07:44

1. 三河大捷得發生地和時間

三河大捷是太平天國後期太平軍在安徽三河鎮(今屬肥西縣)殲滅湘軍精銳李續賓部的一次著名戰役,也是太平天國戰爭史上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的著名範例。
1856年9月,天京內訌,太平天國的革命形勢開始急轉直下。1857年5月,石達開受洪秀全猜忌,離京出走,帶走數萬精兵良將,更使太平軍元氣大傷,整個戰爭形勢也隨 之急劇逆轉。清軍利用這一有利時機,重整旗鼓,於1858年1月重新建立江南大營,包圍天京。江西戰場上,湘軍由防禦轉為進攻,於1857年10月26日攻陷湖口和梅家洲。
1858年5月19日,新任浙江布政使、湘軍悍將李續賓率部攻克軍事重鎮九江,駐守該地區5年之久的太平軍將領林啟榮以下1.7萬名將士全部犧牲。李續賓在攻克九江後不久即率部渡江,回到湖北,准備乘勝東援安徽戰場。 1858年5月,湖廣總督官文、湖北巡撫胡林翼看到湘軍在江西戰場上已經取得決定性勝利,便擬定東征計劃,准備把李續賓部湘軍投入安徽戰場。當時,太平軍在陳玉成、李秀成等率領下,在皖北戰場屢挫清軍,於8月23日佔領廬州城。於是,官文便命令李續賓迅速進兵,攻克太湖,然後乘勢掃清桐城、舒 陳玉成
城一路,疾趨廬州,企圖收回廬州, 並堵住太平軍北進之路。所以,當陳玉成、李秀成部揮師東向,進攻江北大營時,江寧 將軍都興阿和李續賓等即率兵勇萬餘人自湖北東犯安徽,9月22日克太湖,然後分兵為 二,都興阿率副都統多隆阿和總兵鮑超所部進逼安慶,李續賓率所部湘軍北指廬州。 李續賓部於9月23日陷潛山,10月13日陷桐城,24日陷舒城,接著指向舒城東面25 公里的三河鎮,准備進犯廬州。
三河鎮位於界河(今豐樂河)南岸,東瀕巢湖,是廬州西南的重要屏障。該鎮原無城垣,太平軍佔領後,新築了城牆,外添磚壘9座,憑河設險,廣屯米糧軍火,接濟廬 州、天京,因而在軍事上、經濟上都居重要地位。當時太平軍的守將是吳定規。 10月24日,陳玉成在江蘇六合接到湘軍大舉東犯安徽的報告,毅然決定回兵救援, 並向洪秀全報告,要求調派李秀成部同往。 11月3日,李續賓率精兵6000進抵三河鎮外圍。11月7日,分兵三路向鎮外9壘發起 進攻,義中等六營進攻河南大街及老鼠夾一帶之壘;左仁等三營進攻迎水庵、水晶庵一 帶之壘;副右等二營進攻儲家越之壘。李續賓則親率湘中等二營為各路後應。太平軍依 托磚壘頑強抵抗,大量殺傷敵人。湘軍攻壘愈急,太平軍傷亡很大,便放棄鎮外9壘, 退入鎮內,堅守待援。 三河鎮
在湘軍大舉進攻三河鎮外圍的當天,陳玉成率大隊趕到,駐扎在三河鎮南金牛鎮一 帶。11月14日,李秀成也率部趕到,駐於白石山。至此,集結在三河鎮周圍的太平軍眾 達10餘萬人,和李續賓部湘軍相比占絕對優勢。 面對太平軍援軍的強大氣勢,李續賓的一些部將十分膽怯,建議退守桐城。驕悍的李續賓一意孤行,認為軍事有進無退,只有死戰,並於11月15日深夜派兵7營分左、右、 中三路偷襲金牛鎮。16日黎明,當行至距三河鎮7.5公里的樊家渡王家祠堂時,與陳玉成軍遭遇。陳玉成抓住敵人冒險出擊的有利時機,以少部兵力正面迎敵,吸引敵人,另 以主力從湘軍左側抄其後路。正面迎敵之太平軍且戰且走,將敵人誘至設伏地域。當時, 大霧迷漫,咫尺莫辨,鼓角相聞,敵我難分。陳玉成主力迅速擊潰了左路湘軍,並乘勝 隔斷中、右路之後路。湘軍發現歸路被斷,倉皇後撤,在煙筒崗一帶被太平軍團團包圍。 李續賓得知大隊被圍,急忙親率4營前往救應,反復沖鋒數十次,也未能突入重圍。駐扎於白石山的李秀成部,聞金牛鎮炮聲不絕,立即趕往參戰;駐守三河鎮的吳定規也率 部出鎮合擊湘軍。李續賓見勢不妙,逃回大營,並傳令各部堅守待援。其實這時守壘的 湘軍有的已經逃散,有的被太平軍阻截在外,因而有7個營壘被太平軍迅速攻破。接著, 李續賓的大營也被太平軍包圍。他督軍往來沖突,終不得脫,當夜被太平軍擊斃(一說 自殺)。之後,太平軍繼續圍攻負隅頑抗的殘敵,至18日,全部肅清。這一仗,太平軍 一舉殲滅湘軍精銳近6000人,是太平天國革命戰爭後期一次出色的殲滅戰。
三河大捷形勢圖(2張)三河大捷後,太平軍乘勝南進,連克舒城、桐城,圍困安慶的湘軍也聞訊後撤。 湘軍三河鎮之敗,主要是孤軍深入,犯險冒進。李續賓僅率數千人自湖北東犯,入 皖之後,連陷四城,處處分兵駐守,結果「兵以屢分而單,氣以屢勝而泄」(《剿平粵 匪方略》卷二百一十,第26頁)。進至三河鎮後,僅剩6000人,當太平軍大隊趕到時, 已無阻援之兵可派。加之李續賓剛愎自用,拒不接受部將關於退守桐城的建議,終於全 軍覆滅。對於湘軍這次慘敗,咸豐帝聞之「不覺隕涕」。曾國藩更是「哀慟慎膺,減食 數日」。胡林翼則哀嘆說:「三河敗後,軍氣已寒,非歲月之間所能復振。」又說: 「三河潰敗之後,元氣盡傷,四年糾合之精銳,覆於一旦,而且敢戰之才,明達足智之 士,亦凋喪殆盡。」(《胡文忠公全集》下冊,第694頁)可見此戰對清廷和湘軍的打 擊是極為沉重的。

2. 張遼大戰三河的典故誰知道

威震逍遙津,指的是曹魏名將張遼以八百步卒逆襲孫權,繼而大破十萬吳軍於逍遙津(合肥境內)化解合肥之圍的以少勝多著名戰役,.又稱逍遙津之戰,是合肥之戰的重要組成部分,此戰直接擊潰了孫權大軍的進攻,幾乎生擒孫權。
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基本上統一了北方,實力大增,遂准備南下消滅劉備和孫權。但由於孫、劉聯合,大敗曹軍於赤壁,使形勢發生了顯著的變化。赤壁戰後的五六年間,曹操不斷在江淮地區用兵,欲從此處突破長江天塹,統一江東,但遭到了孫吳的頑強抵抗。曹操只好改變策略。為避免兩面受敵,他一面暫且放棄統一江東,派大將張遼等在合肥屯兵息軍養士;一面親率大軍西征張魯,試圖奪取漢中,進一步擴張自己的實力。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八月,吳主孫權乘曹操西征之際親自率兵10萬進攻合肥。而此時合肥城內僅有張遼、李典、樂進及薛悌等率7000餘人駐守。兩軍對峙,眾寡懸殊。
曹操在出征之前,估計到孫權有可能再次進犯合肥。因此,他預先寫了一道命令,封於木函中,交給護軍薛悌,要他「賊至乃發」,按計行事。當孫權兵臨城下之際,薛悌與諸將打開木函,見命令曰:「若孫權至者,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護軍勿得與戰。」在曹操看來,張遼、李典是能征善戰的猛將,故使之出戰,樂進為人持重,故使之守城;護軍薛悌乃文官,故不參戰。
諸將看罷命令,疑慮重重。樂進、李典等認為,兩軍兵力對比懸殊,出戰很難取勝。張遼見此拍案而起,曰:「曹公今遠征在外,若坐等援軍來救,即便援軍來到,那時吾等也早被吳軍擊破。現當乘吳軍立足未穩之時,主動出擊,方能挫其銳氣,守住城池矣。」樂進等聞聽張遼之言,仍猶豫不決。張遼怒曰:「成敗之機,在此一戰,諸君若疑,吾張遼獨決之。」李典素與張遼不和,此時見張遼如此堅決,亦慷慨陳詞:「此國家大事,既然將軍主意已定,奮不顧身,吾等能以小私而舍大義乎?」於是,眾將遵從張遼之見,連夜徵募敢死之士800人,並設宴犒饗,以壯軍威。
次日晨,張遼披甲執戟,大呼「張遼在此」,率眾沖入敵陣。此時,吳軍毫無准備,不知所措。張遼連續擊殺數十人,並斬殺了東吳的陳武等兩員大將,直逼孫權帳下,要取其性命。孫權大驚,倉惶間登上一個土壘,手持長戟自守。吳軍見張遼兵少,迅速圍了上來,密密麻麻地將張遼圍了好幾層。張遼毫無懼色,左沖右突,殺出一條血路,帶領麾下數十人沖出包圍。這時,李典也帶人接應,雙方戰至中午,吳軍傷亡慘重,士氣大挫。張遼見出戰的目的已經達到,遂率眾回城,加強防衛。
之後,孫權雖持續圍城十餘日,但終不能破城,遂撤軍返歸。當吳軍紛紛返撤之時,孫權與少數將領在逍遙津北岸巡視,恰被魏軍偵知。張遼即率步騎數眾突襲孫權。吳將甘寧、呂蒙等與張遼奮力拚殺,凌統則率親兵護衛孫權突圍。當孫權等騎馬行至逍遙津橋時,見橋南板已被拆除丈余而不得過。在此危急關頭,吳將谷利急中生智,於孫權坐騎後猛著一鞭,「以助馬勢」。駿馬奮力一躍,飛橋而過,孫權奪路而逃,倖免於難。
此戰史稱「張遼威震逍遙津」,是三國時期魏軍創下的一個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3.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歷史意義

在軍事方面次大戰揭示了戰爭對經濟和後方的巨大依賴性。協約國的勝利,歸根結底是由於經濟軍事實力占壓倒優勢。飛機、坦克、潛艇和毒氣等新式武器開始使用,使火力空前加強 。防禦和突破的形式有很大改進。這次大戰對軍事學術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戰後出現的總體戰、閃電戰、坦克制勝論、空軍制勝論、以及堅固防禦工事制勝論等軍事理論,即是總結大戰經驗的結果。
帝國主義各國的力量對比發生變化。德國戰敗,割地賠款;奧匈帝國徹底瓦解 ;俄國無產階級革命勝利,建立了蘇維埃政權;英、法雖獲勝利,但在戰爭中被削弱;美國從戰爭中獲取暴利,成為世界經濟強國。戰爭沒有消除帝國主義各國之間的矛盾。在歐洲,德、法矛盾尖銳。在遠東,日、美矛盾加劇。這些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引發播下火種。
俄國無產階級在帝國主義的鏈條上打開了薄弱的一環,取得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這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同時,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和亞、非、拉的民族解放運動也出現了高漲的新局面。

4. 百團大戰的歷史意義

1、它鉗制了大批在華日軍,1941年初日軍又將第17、第33師由華中調往華北 ,從而進一步減輕了華中正面戰場的壓力;

2、極大地鼓舞了民心士氣,百團大戰的捷報傳開之後 ,舉國上下一片歡騰,報社電台相繼發表社論、社評,備地紛紛舉行祝捷會、慶功會,群情振奮,增強了戰勝困難的勇氣,遏制了妥協投降的暗流,增強了全國軍民抗戰到底的信心;

3、提高了並產黨、八路軍的聲威,揭破了八路軍「游而不擊」等謊言,表明了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軍隊,是抗日的中流砥柱,是爭取抗戰勝利的希望所在。

(4)三河大戰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1940年夏秋,日本帝國主義乘德國法西斯軍隊在西歐和北歐迅猛推進、美國的戰備尚未完成、英國又無力東顧之機,積極准備實行「南進」政策,攫取英、美、法、荷等國在東南亞和西南太平洋上的殖民地。

因而,在中國戰場加緊對國民黨政府進行政治誘降活動,同時以主要力量繼續進攻抗日根據地,特別是在華北加緊推行1940年度「肅正建設計劃」和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碉堡為鎖」的「囚籠政策」,企圖摧毀華北各抗日根據地,鞏固其佔領區,使中國成為其「南進」的後方基地。

為粉碎日本侵略者的「囚籠政策」,爭取華北戰局更有利的發展,並影響全國的抗戰局勢,克服國民黨妥協投降的危險,八路軍總部決心向華北日軍佔領的交通線和據點,發動大規模進攻戰役。

在華北交通線中,正太鐵路占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橫越太行山,是連接平漢、同蒲兩鐵路的紐帶,是日軍在華北的重要戰略運輸線之一。八路軍的進攻戰役首先在正太鐵路發起,因此開始稱為正太戰役。

7月22日,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副總司令彭德懷、副參謀長左權下達《戰役預備命令》,規定以不少於22個團的兵力,大舉破擊正太鐵路。同時要求對同蒲、平漢、津浦、北寧、德石等鐵路以及華北一些主要公路線,也部署適當兵力展開廣泛的破擊,以配合正太鐵路的破擊戰。

8月8日,朱德、彭德懷、左權下達《戰役行動命令》,規定:晉察冀軍區破擊正太鐵路石家莊至陽泉(不含)段;第129師破擊正太鐵路陽泉(含)至榆次段;第120師破擊忻縣以北的同蒲鐵路和汾(陽)離(石)公路,並以重兵置於陽曲南北地區,阻擊日軍向正太鐵路增援。要求各部在破擊交通線的同時,相機收復日軍佔領的一些據點。

在這些地區和交通線上,駐有日軍3個師團全部、2個師團的各2個聯隊、5個獨立混成旅團全部、4個獨立混成旅團的各2個大隊、1個騎兵旅團的2個大隊,共20餘萬人,另有飛機150架和偽軍約15萬人。

按八路軍總部原來規定,參戰兵力不少於22個團。但戰役發起後,由於八路軍廣大指戰員和抗日根據地民眾痛恨日軍的「囚籠政策」,參加破擊戰的積極性非常高,因此各部投入了大量兵力,計晉察冀軍區39個團、第129師(含決死隊第1、第3縱隊等)46個團、第120師(含決死隊第2、第4縱隊等)20個團,共105個團20餘萬人,還有許多地方游擊隊和民兵參加作戰。

當彭德懷、左權在八路軍總部作戰室聽取戰役情況匯報、得知實際參戰兵力達到105個團時,左權興奮地說:「好!這是百團大戰。」彭德懷說:「不管一百多少個團,乾脆就把這次戰役叫做百團大戰好了!」

5. 太平軍的三河大捷,對於湘軍而言意味著什麼

太平軍三河大捷的勝利,讓好不容易重整旗鼓的湘軍歷時四年練就的6000湘軍精銳幾乎全軍覆沒。據說李續賓是湘軍元老,他辦團練的資格比曾氏兄弟還老,湘軍興起後他東征西討、能征善戰,以“扎死寨,打硬仗” 著稱,且屢立戰功,成了曾國藩足可依賴的左膀右臂,因此他和曾國華的死令曾國藩痛徹心扉。曾國藩為此曾痛苦地哀嘆:“三河之敗,痛失名將,更令湘軍元氣大傷”。

據說湘軍中90%為湘鄉縣的曾國藩家鄉附近的人,10%為湘潭縣人。一時湘鄉家家哀號、處處白幡,怨聲載道。此戰對湘鄉、湘軍、曾國藩打擊最大。曾國藩奏請朝廷為陣亡將土在湘鄉新建昭忠祠,令地方官春秋祭祀。除經濟上給予撫恤補助外,精神上給予安慰,對撫藯民心、穩定軍心,也可謂是一明智之舉。

6. 三河壩戰役的歷史地位

三河壩戰役是朱德率領中國八一南昌起義部隊進入粵後的戰役,是革命失敗後內共產黨反對國容民黨反動派的一次戰爭,在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1. 三河壩戰役是南昌起義的繼續和發展。

2. 三河壩戰役是八一起義軍一部、廣東黨組織、本地農軍和群眾共同斗爭國民黨反動派的案例。

3.三河壩戰役是朱德帶領領的八一起義軍實現革命戰略從城市到農村、軍事戰略由正規戰到游擊戰的改變和開辟中國革命新道路的重要轉折點。

4. 給黨和中國革命建立了一支重要的軍事力量。

5.三河壩戰役使廣東人民的革命決心高漲。

(6)三河大戰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1927年10月18日《新聞報》三河壩戰役這樣報道:"現韓江兩岸,死屍遍野,野犬食人肉,徹夜嗥叫,如同鬼哭。土人將屍骸曳之投河,河之為塞。七日,潮州湘子橋面一日之間撈起漂屍六百具".敵我雙方傷、亡慘重,"

7. 三河大捷的影響

通過三河戰役,太平軍粉碎了湘軍東犯的企圖,保衛了皖中根據地,對鼓舞士氣,穩定江北戰局,保證天京安全和物資供應,都具有戰略意義,此役後,政權得以延續數年。

8. 三河大捷的簡介

三河戰役是太平天國後期太平軍在安徽三河鎮(今屬肥西縣)殲滅湘軍精銳李續賓部的一次著名戰役,也是太平天國戰爭史上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的著名範例。

9. 三河的歷史

秦朝時秦分三十六郡,三河屬上谷郡,西漢始置路縣(今三河市和北京市通州區地專共為路縣)。王屬莽建新朝劃天下為三百六十亭,改路縣為通路亭。

東漢路縣改稱為潞縣。潞縣城當在今三河城西偏北三十里的軍下村三國 屬魏國。北魏屬幽州漁陽郡。隋開皇初(公元581年)廢漁陽郡,改屬涿郡。

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隸屬於玄州,唐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再分潞縣東部另建三河縣。隸屬於幽州,縣名沿用至今。

民國 改順天府為京兆,直隸於中央政府,三河屬京兆地區。公元1928年,遷都南京,直隸改稱河北省,三河隸於河北省,建國後依舊歸屬河北省。

(9)三河大戰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在北京天津中間地帶,行政上歸河北省廊坊市管轄,但實際上是河北省的一塊飛地,號稱廊坊北三縣,三河的地理位置十分優越。

它地處京、津、唐「金三角」地帶,與北京僅一河之隔,西距天安門32公里,是環京津、環渤海經濟圈的腹地,有著巨大的開發潛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

規劃中的京唐高鐵即將在三河設站,時速350公里每小時,三河到北京站只需10分鍾(截至2018年)。

10. 七七事變的歷史意義。

七七事變的歷史意義是七七事變是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中國在東內方開辟了第一個容大規模的反法西斯戰場。國共實現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最終形成;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1937年7月,日本法西斯集團經過充分准備後,悍然發動了七七事變,把1931年在中國東北挑起的局部戰爭升級為全面侵華戰爭,率先在世界的東方點燃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

七七事變後,中、日兩國政府對宣戰問題是十分重視的,各自都進行過充分的醞釀和討論,結果還是考慮到本國的利益而沒有正式宣戰,也沒有正式宣布絕交,雙方只是在外交上把各自的駐對方大使召回。日本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的活動不僅威脅到人民大眾的生存,而且直接威脅到中華民族的生死存亡,中國國民政府對日本殘存的一點和平幻想徹底破滅。

閱讀全文

與三河大戰的歷史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