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歷史的編纂為什麼離不開主體的價值觀
歷史是勝利者撰寫的軍功章,遮羞布。歷史的編撰是領導者想要看到的歷史。
Ⅱ 二十四史的編纂對中國文化的記載和傳承有什麼作用
《二十四史》是中國歷史上二十四部著名史書的總稱,其中包括《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和《明史》二十四部史書。它自成體系,記載了中華民族的偉大歷史進程,在世界上都是極為罕見的。點校本《二十四史》和《清史稿》出版問世之後,各種舊版本幾乎全被替代,成為海內外學術界最權威、最通行的版本,這是整理中國文化遺產的一項巨大成果,在國內外都產生了巨大影響,享有「國史」標准本的美譽二十四史記載了我們的文化,包括我們的天文,地理.《漢書》還有《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藝文志》.在范曄《後漢書》之前,已有許多記載後漢(就是東漢啦)的史書,范曄以《東觀漢記》為基本史料依據,以華嶠書為主要藍本,吸取其他各家書的長處,刪繁補缺,整齊故事,超越眾家,後來居上。所以到了唐代,范曄《後漢書》取代《東觀漢記》,與《史記》、《漢書》與《三國志》並稱「前四史「,盛行於世。而諸家《後漢書》,除袁宏《後漢紀》外,都相繼散亡。惟獨范曄《後漢書》保存下來,逐漸成為正史,也成為我們現在研究東漢歷史的最基本的依據。范曄《後漢書》的記述,起於劉秀起兵推翻王莽,終於漢獻帝禪位於曹丕,詳載了東漢一百九十五年的歷史。
Ⅲ 歷史的意義
歷史從字面上看的意思是發生過的事情,通過文字記載的方式記錄下來,版使得後人可以權對此有所了解。
我認為:
歷史的存在可以讓我們知曉曾經發生過什麼事情,在出現相似情況時可以進行參考,使得我們少走彎路;
可以讓我們從中總結事物發展的規律,並更好地促進社會的發展與變革;
可以給與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精神上的支持,產生強大的凝聚力與向心力,在人們了解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強大的物質力量,在面對困難時眾志成城;
可以堅定我們的目標,在對未來彷徨與不確定時增強信心,確保不會迷失自己的道路;
可以從中汲取知識,更加從容地面對挑戰。
歷史主要起的是參考作用,他的作用是無形的,究竟是助益還是阻礙要看是被如何理解如何使用。在我看來,逃避歷史就是一種逃避現實的做法,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是出於維護和諧的需要,可以是出於維護政權的需要,也可以是為了通過行為來獲取更高的利益或是其他理由不一而足。
Ⅳ 怎樣理解史學工作者歷史編纂旨趣在歷史編纂中的意義
歷史到底要以怎樣的方式呈現也是需要經過思考的。這就是寫書的需要考慮的問題。
Ⅳ 歷史的意義。
歷史的最大意義就是呈獻給後人一個事件,能讓人從中得要借鑒。
但是歷史對每個人的作用專有大小之分。屬領導者學歷史作用比普通人作用更大,這是顯而易見的。我們普通人學歷史也是有一定的作用的,鑒古識今,少走彎路,這是有很強現實意義的。
歷史的另一個現實意義是使人明智。歷史可以提高人的素質,提高人的修養,增長人的智慧,對自己做人處事,對自己的素質發展和能力提高都是非常必要的。
Ⅵ 歷史的意義是什麼
以史為鏡,珍惜今天!
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相只有一個。然而記載歷史、研究歷史的學問卻往往隨著人類的主觀意識而變化、發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
對於歷史的含義和性質,有很多中不同的詮釋,以下列舉其中一些。
克羅齊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柯林伍德說:「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
梁啟超:「史者何?記述人類社會賡續活動之體相,校其總成績,求得其因果關系,以為現代一般人活動之資鑒也。」
《大英網路全書》(1880年版):「歷史一詞在使用中有兩種完全不同的含義:第一,指構成人類往事的事件和行動;第二,指對此種往事的記述及其研究模式。前者是實際發生的事情,後者是對發生的事件進行的研究和描述。」
《蘇聯大網路全書》:「1、自然界和社會上任何事件的發展過程。宇宙史、地球史、各個學科史——物理史、數學史、法律史等均可列入這一含義。2、一門研究人類社會具體的和多樣性的過去之學科,以解釋人類社會具體的現在和未來遠景作為宗旨。」
歷史並不是歸類於人文科學或社會科學中,而是其間的橋梁,合並了兩大領域的研究方法。一般來說,史學家通過研究各種書面文字但並不局限與此,努力並嘗試解答和歷史有關的問題。歷史知識的原始資料分為三種:文字記載的、口頭流傳的、保留下來的歷史遺跡,通常歷史學家會綜合三種方法進行研究,而文字記載經常被作為強調的重點,因為它普遍紀錄了發展的時間。這種強調引申出了一個新領域,史前史,也可稱為史前學,研究的是沒有書面紀錄的那一個時期。由於世界各地文字出現的時間各不相同,所以史前史和歷史的主要區別是根據具體的論題而決定。學者們為了易於研究,根據過去人類的范圍將其劃分為不同的階段。劃分過去的方法繁多,包括按年代分類,按文化習俗分類,按不同主題分類。這三種分類經常會有重疊,比如「阿根廷的勞工運動的演變,1930-1945」。
盡管歷史研究傾向於一些專門的地點、時間和主題,歷史學家也同時會關心其他普通的一些內容。而對於其他人來說,歷史已經成為一個非常普通的詞語,就是研究過去人類的所有事情,甚至於現在更興起了一門所謂的廣義歷史。過去研究歷史都是為了應用或者理論的目的,而現在還多了一條:那就是對人類過往的好奇。
Ⅶ 怎樣認識和發揮史料在歷史編撰中的作用
史料是再現歷史的基本素材和依據,也是歷史教學的基礎,歷史的無窮魅力回也在於它包含了大量豐富的答史料和內涵。離開了史料,歷史知識就成了無本之木。近年來,隨著新課程理念和教材的日益推廣,高中歷史試題更加突出了對材料處理能力的考查,以各種材料為載體的高考試題不斷增加,史料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也越來越普遍,史料運用的有效性也就備受關注。因此,本文試圖從史料教學的角度出發,分析如何以此更好地推進高中歷史有效課堂。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 適當、准確的選取史料
教學的有效性包括教的有效性和學的有效性,課堂教學行為對教學效果會產生直接的影響。從某種意義上來看,成功的教學依賴於教師有效的教學行為。從教師的角度來說,有效課堂應該是教師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過程。所以對於教師來說,如何適當、准確地指導學生選取史料尤為關鍵。
Ⅷ 歷史編纂的意思
歷史編纂以歷史典籍為對象,主要任務是揭示典籍內容與形式的辨證關專系,說明一定史體產生並屬得到發展的社會因素和學術因素,描述不同史體的特點以及在發展進程中相互影響和滲透,研究和評價不同歷史編纂學說或史體思想的產生、演變和學術價值。
歷史編纂在歷史學中的地位屬於史學理論和方法論的高超層次的學術工作。
歷史文獻學是歷史學的基礎學科,在層次上就有很大區別。但是二者亦有密切的聯系。因為歷史編纂的基本功就是對歷史文獻的整理。輕佚、編類書、匯叢書等編纂工作屬於文獻整理工作,也在歷史編纂學研究范圍之中。
編纂
[biān zuǎn]
1.
(動)就現成的材料加以整理,編寫成書,側重於「編」,多指資料較多、篇幅較大的著作,用於書面語。
~漢語大詞典。(作謂語)
Ⅸ 歷史的意義是什麼
我借用宋神宗的話,「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歷史的意義便是在此了。然而,歷史又是一個極不易說破的詞。就算歷史學家,觸及歷史的本源時也是相當謹慎的。那麼現在我來說歷史的意義,是不是屬於尋找海市蜃樓的根基那種的無知行徑呢?我想,歷史都列為過往的陳跡餘音了,當下的我們循跡辯音追索漸漸被流光掩蓋的遺蹤,從歷史廢墟的蛛絲馬跡里探求當代的意義,可以說是不能被偏廢。歷史的車輪從來不為任何一個君王、一個黨派,一個民族而停留過,一個君王有多麼大的功績,多麼的文成武德;一個黨派有何等優越的制度;一個民族有何等優良的血統,多麼的文明燦爛,歷史都是如公證的無私的,並沒有給予他們更多的寬容和庇護。因而不斷思索歷史的意義作為一個永久的命題和課題值得所有有知的人去探求與解決。
大唐盛世時魏徵直諫太宗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歷史不說話,她的沉默正是她的價值。善於反思的人或民族在歷史的興亡更替當中領悟中興的規則,使國家與民族以後的歷史朝良性發展,避免使之步入危亡的境地,而納入自我的掌握之中。大唐的開元盛世離不開對大隋煬帝的借鑒與批判的深入。歷史的重演的特性似乎是一個揮之不去的夢魘,持久地困擾並困惑著後來人。無數的史書歷數當朝或前朝得失,一為記載一個國度的發生史,第二恐怕就是要為後來的執政者和人民留存一個參照的完整線索。有時歷史正當被人所淡忘,聰明而執著的人跳出來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的確橫向比照中外歷史以及對當國的縱線考察,發現歷史居然有驚人的相似。
羅慣中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君不見,一個朝代的興衰總是相互更替,盛世之後必是亂世,亂世久之必有大治。冥冥之中,切合著中國的陰陽學說。歷史可以作為當政者的參考,然而也只能是參考而已。歷史的車輪是不會停下的,我們所能做的也就是盡量吧!盡量延緩那天的到來……
當然歷史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於避免和借鑒,而我今天便是老生常談地重復這樣的論調,目的在於樹立歷史的這層意義在我們心中的標桿。從歷史中找尋相關的意義,不論我們何種角度去看待歷史,得出怎麼樣的結論,哪怕是膚淺甚至的錯漏屢現的結論亦不能阻擋我們初衷。廣視角多維度地去把握歷史,應該也是我們作為一個社會人責任所在吧?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Ⅹ 如果歷史是研究過去的話,那麼歷史編纂學的意義是什麼呢
新時期中國歷史編纂學的創新及其意義
代繼華在《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版2005年第12期撰文指權出,史書是新時期史學變革諸內容的載體,尤其是大型史書的編撰,史體必須創新。以白壽彝等為代表的史學家在深厚學養基礎上,自覺整合多種史書體裁的長處,創造了「新綜合體」、「新編年體」與「新紀事本末體」,走出了中國史書編纂的一條新路,顯示出中國史學在唯物史觀指導下的生機,表現出歷史編纂學的積極意義:一是史體的創新既來源於固有的史體形式,又跳出和高於固有的史體形式。二是增強了史書從縱向和橫向兩方面綜合表述歷史的手段和能力,促進了歷史現象之間的直接間接聯系。三是改變了傳統史體和章節體形式單一的局限,為時人和後人編寫通史、斷代史和專門史的史書提供了可供參考、借鑒和選擇的更多史體樣式。四是照顧了各方面讀者的閱讀興趣和研究興趣,開辟了21世紀中外讀者認識中國歷史和中華文明的更多新途徑。五是開創了講綜合、重聯系的多體裁配合的史體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