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簡述中國首飾發展史,沒一時期最主要特點請指出
北齊金飾
中國金銀器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階段。每一時期的金銀器都具有其特定的歷史文化內涵。讓我們追溯那古老的歲月,去大致了解一下它的發展軌跡吧。
商周金銀器:小巧簡約
中國迄今在考古發掘中發現最早的黃金製品是商代的,距今已有3000餘年的歷史。商代金器的分布范圍主要是以商文化為中心的中原地區,以及商王朝北部、西北部和偏西南的少數民族地區。在今天的河南、河北、山東、內蒙古、甘肅、青海及四川等地,都曾發現過這一時期的金器。一般地講,這個時期的金器,形制工藝比較簡單,器形小巧,紋飾少見,大多為裝飾品。
如果將商王朝統治區與周邊地區出土的金器進行對照,就會發現,它們似乎是分別在幾條互不幹擾的並行線上發展起來的。在形制和偶有發現的紋飾上,地區文化的特點十分鮮明。商王朝統治區的黃金製品,大多為金箔、金葉和金片,主要用於器物裝飾。在商王朝北部和西北部地區的金飾品,主要是人身佩戴的黃金首飾。這個時期所發現的金器中,最令人矚目的是四川廣漢三星堆早期蜀文化遺址出土的一批金器。不僅數量多,而且形制別具一格。其中頗為獨特的金面罩、金杖和各種金飾件,也都是商文化及其它地區文化所未見的。金銀器早期的發展情況,也反映出中國早期文明發展的多元性和不平衡性。這是由於中國幅員廣大和自然條件復雜所決定的。
商周時期青銅工藝的繁榮和發展,為金銀器的發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和技術基礎,同時青銅、玉雕、漆器等工藝的發展,也促進了金銀工藝的發展;並使金銀器得以在更廣闊的領域中,以更多樣的形式發揮其審美功能。早期的金銀製品大多為裝飾品,而最常見的金箔,多是用於其它器物上的飾件,或者說,是以和其它器物相結合的形式來增強器物的美感。最遲在西周時期,金銀平脫工藝就出現了。
戰國,公元1972年內蒙古自治區杭錦旗阿魯柴登匈奴墓出土,冠高7.3厘米,冠帶長30厘米,周長60厘米,共重1394克。冠頂呈半球形,上面飾有四狼噬四羊的浮雕圖案。頂部傲立一隻雄鷹,呈展翅向下俯視狀。其身與尾部系用薄金片打製成型,體內空。身上壓印有羽狀紋,喙部突出,呈鉤狀。頭和頸部鑲嵌有綠松石,頭頸及尾部皆以金絲與鷹體相連,可搖擺活動。金冠帶由三條半圓形金帶組成。冠帶前部有兩條上下相接,未端用榫鉚相連。帶的中段均作辮紋,兩端或作卧虎形,或作盤角羊形,或為馬形。此金冠頂和金冠帶為戰國時期匈奴王的遺物,彌足珍貴。其構思獨特,製作精美,造型生動。具有北方草原民族所特有的文化特徵,同時代表了當時匈奴地區貴金屬工藝的最高水平。現藏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
春秋戰國金銀器:清新活潑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變革帶來了生產、生活領域中的重大變化。大量錯金銀器的出現,幾乎成為這個時期工藝水平高度發展的一個標志。
出土地點看,這一時期的金銀器分布區域明顯擴大,在南、北方都有發現。金銀器的形制種類增多。其中金銀器皿的出現,及相當一部分銀器的出現,十分引人注目。從金銀器藝術特色和製作工藝看,南北方差異較大,風格迥異。北方匈奴墓出土的大量金銀器及其金細工藝的高度發展,尤令人瞠目。
這個時期,在中原地區的墓葬遺址中,以陜西寶雞益門村2號秦國墓葬、河南洛陽金村古墓、河南輝縣固圍村魏國墓地、河北平山縣中山王墓出土的金銀器最有代表性。此時南方地區出土的金銀器雖然數量不多,但卻十分引人注目。最為重要的發現,當屬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一批金器。中原和南方地區的金銀器,大體看來,與北方匈奴少數民族地區金銀器的形制風格截然不同,多為器皿、帶鉤等,或是與銅、鐵、漆、玉等相結合的製品,其製作技法仍大多來自青銅工藝。
漢代 發簪
秦漢金銀器:繁榮發展
秦代金銀器迄今為止極為少見。曾在山東淄博窩托村西漢齊王劉襄陪葬器物中,發現一件秦始皇三十三年造的鎏金刻花銀盤。製作精細,裝飾講究。這種在銀器花紋處鎏金的作法,唐代以後十分盛行,金花銀盤亦為唐代金銀器中很有特色的主要品種。
根據對這些金銀配件的研究已能證明,秦朝的金銀器製作已綜合使用了鑄造、焊接、掐絲、嵌鑄法、銼磨、拋光、多種機械連接及膠粘等工藝技術,而且達到很高的水平。
東漢,公元1969年河北省定縣北陵頭村43號東漢墓出土。殘長42厘米。龍首細長,吻部似鱷魚,用掐絲法製成。上面焊有掐絲製成的口、鼻、眼,額部用粗金絲焊作龍角,角上又纏以細金絲。龍體以金片卷作圓筒狀,嵌於龍頸下,鏤空作鱗紋,並焊綴有細小的金珠。但下部已殘缺。此金飾作工極為精巧。加之紅、綠等色料石的鑲嵌與配色,更顯華美富麗。它反映了東漢時期金銀鈿工所具有的高超技藝。現藏河北省定縣博物館。
漢王朝是充滿蓬勃朝氣的大一統封建帝國,國力十分強盛。在漢代墓葬中出土的金銀器,無論是數量,還是品種,抑或是製作工藝,都遠遠超過了先秦時代。總體上說,金銀器中最為常見的仍是飾品,金銀器皿不多,金質容器更少見,可能因為這個時期鎏金的作法盛行,遂以鎏金器充代之故。迄今考古發掘中所見漢代金銀器皿,大多為銀制,銀質的碗、盤、壺、匜盒等,在各地均有發現。一般器形較簡潔,多為素麵。
漢代金銀製品,除繼續用包、鑲、鍍、錯等方法用於裝飾銅器和鐵器外,還將金銀製成金箔或泥屑,用於漆器和絲織物上,以增強富麗感,最為重要的是,漢代金細工藝本身逐漸發展成熟,最終脫離青銅工藝的傳統技術,走向獨立發展的道路。漢代金鈿工藝的成熟,使金銀的形制,紋飾以及色彩更加精巧玲瓏,富麗多姿,並為以後金銀器的發展繁榮奠定了基礎。
漢代金銀器在河北、河南、山東、江蘇、安徽、湖南、廣西、廣東、陜西、甘肅、吉林、內蒙古、新疆、雲南等地均有發現。除大量金銀飾品外,主要還有車馬器、帶鉤、器皿、金印和金銀醫針等,涉及面較為廣泛。在吉林省通榆的北方鮮卑族墓葬、西北新疆烏孫墓葬、車師國故地、焉耆古城等遺址,以及雲南晉寧石寨山滇族墓地也發現了金銀器,大多為金銀飾品,如牌飾、金花、首飾、帶扣等,具有較濃厚的民族色彩。
魏晉南北朝金銀器:獨具異域風采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亂,朝代更替頻繁,社會經濟亦遭受破壞。然而另一方面,各民族在長期共存的生活中,逐漸相互融合,對外交流進一步擴大,加之佛教及其藝術的傳播,使這個時期的文化藝術空前發展。這些在金銀器的形制紋樣發展中,都曾打上了明顯的烙印。
從考古發掘的情況看,這個時期的金銀器數量較多。金銀器的社會功能進一步擴大,製作技術更加嫻熟,器形、圖案也不斷創新。較為常見的金銀器仍為飾品。
在這個時期的墓葬中,常可以看到民族間相互影響和融合的跡象。遼寧北票馮素弗墓中出土了「范陽公章」龜紐金印、金冠飾、人物紋山形金飾,鏤空山形金飾片等,這些金銀器既有漢族傳統文化的特色,又有北方游牧民族的風格特點。
這個時期的金銀器皿仍不多見,且所見大都帶有外來色彩。如山西大同小站村封和突墓中出土的鎏金銀盤,銀高足杯和銀耳杯等,除耳杯外,鎏金銀盤和銀高足杯均為波斯薩珊朝製品。
同時,隨著佛教及其藝術的傳播,這個時期金銀器的製作和功能亦頗受影響。江蘇鎮江東晉墓出土一件金佛像牌,呈長方形,正面線刻有裸體全身佛像,頭頂靈光,面帶稚氣,應為釋迦出土童像。這種用於佛教奉獻的金銀製品在唐宋以後極為常見。
藍色水晶墜飾——唐代
長4、寬2.6、厚1.2cm。寧夏回族自治區原州區南郊鄉羊坊村史索岩夫婦合葬墓出土,固原博物館藏。形狀不規則,上嵌水晶。水晶泛藍,表面鼓起,上有幾處凹痕。水晶之下為一鎏金底托,下部稍翹,上有一短柄,柄環已殘
唐代金銀器:絢麗多彩
唐石榴花紋玉簪飾——長10、寬2.8、厚0.1-0.15厘米。白玉,青白色,薄片狀,兩面花紋相同,雕一束繁茂的枝葉,三朵盛開的海棠,頂部雕出石榴,花束枝莖上有細鏤孔,下端枝莖上鑽一細孔,在很薄的玉片上要雕琢不同層次的花卉枝葉,需要高超的技巧。
唐代,金銀器製作有了重大發展。近幾十年來的幾次大宗發現,金光閃閃,銀光熠熠的金銀器,又成了顯示唐王朝富麗堂皇、燦爛奪目的標志之一。不是嗎?當你看到那數量眾多,類別豐富、造型別致,紋飾精美的金銀器時,一定會聯想到唐文化藝術的雄健、華美和自然秀穎。
可以說:中國古代金銀器皿是在唐代及其以後興盛起來而金銀器皿是在唐代及其以後興盛起來而金銀器皿又代表了金屬工藝的最高水平。唐代金銀器從器物種類來說,可以分為食器、飲器、容器、葯具、日用雜器、裝飾品
宋代金銀器是在唐代基礎上不斷創新,形成了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嶄新風貌。雖不及唐代金銀器那樣豐滿富麗,然而卻具有典雅秀美的獨特風格。這種風格與宋代藝術的總體風格是一致的。有人認為,宋代藝術沒有唐代的宏放魄力,但是其民族風格卻更為完美。與唐代相比,宋代金銀器的造型玲瓏奇巧,新穎雅緻,多姿多彩。相比之下,唐代金銀器皿顯得氣勢博大,而宋代則以輕薄精巧而別具一格。宋代金銀器在造型上極為講究,可謂花式繁多。
五花頭鳳鳥紋金簪(宋代出品)
重60.5g,在江陰夏港出土。這支簪子在《奢華之色——宋元明金銀器研究》一書中也有介紹:正面看來,簪樑上一溜兒五枚造型略如展開之摺疊扇的花頭。裝飾了穿花的鳳和凰,還有牡丹和菊花。
宋代金銀器的紋飾總的說來,以清素典雅為特色。雖沒有唐代紋飾那樣細膩華美,然而其洗煉精純亦非唐所及。素麵者,講究造型,光澤悅目;紋飾者則以花鳥為大宗,並使豐富多採的裝飾紋樣,與變化多姿的器物造型巧妙結合,達到合諧統一。比之唐代,宋代紋飾的題材來源於社會生活,其表現內容更為廣闊,亦更為世俗化,具有很強的寫實性和濃郁的生活氣息。
從宋代金銀器的製作工藝看,自秦以來流行的掐絲鑲嵌、焊綴金珠的技法幾乎無見。而較多運用錘鍱、鏨刻、鏤雕、鑄造、焊接等技法。具有厚重藝術效果的夾層技法,為宋代以前金銀器製作中所未見。鏤雕工藝在唐代基礎上進一步精進。最有特色的是,宋代金銀器採用了立雕裝飾和浮雕型凸花工藝。
宋代金銀器在其本身的縱向發展中,還出現了大量橫向結合的作品。金銀與漆、木等其它材料合壁,金銀用於服飾、書畫等。
兩宋時期的遼、西夏、金、大理等國的金銀器也有較多發現。大體上看,其作工和形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唐宋金銀器製作的影響,同時又具有濃厚的地方民族特色。從而使這一時期的金銀器展現出異彩紛呈的景象。
福祿壽三星銀果盒(元代出品)
重430g。1980年江陰申港張家店元墓出土。
元代金銀器在宋代的基礎上,其形制、品種都有進一步的發展,並形成了比較明顯的時代風格。與宋代和明代相比,迄今為止見到的元代金銀器為數不甚多。然而從文獻材料上看,當時的金銀器飾並不稀見。
從總體上看,元代金銀器與宋代相近似。銀器數量多。金銀器品種除日用器皿和飾品外,陳設品增多,如瓶、盒、樽、奩、架等。元代大多數金銀器均刻有銘款,這對研究元代金銀器的發展具有重要價值。從造型紋飾看,元代金銀器仍講究造型,素麵者較多,紋飾者大多比較洗練,或只於局部點綴裝飾。然而,元代某些金銀器亦表現出一種紋飾華麗繁復的趨向。這種趨向對明以後金銀器風格的轉變,顯然有著重要的影響。
左圖:明《唐白雲夫人像》中的金絲狄髻與頭面(首飾),安徽博物院藏;右圖:明成化嵌寶石寶相花金簪,重76.8克,北京右安門外明墓出土,首都博物館藏
孝全成皇後《璇宮春靄圖》局部(故宮博物院藏) 《玉粹軒通景畫》(局部,故宮博物院藏) 如意卷雲紋金鎖(北京市海淀區大柳樹地區出土)
明神宗定陵出土四頂鳳冠,兩頂為皇後禮服(翟衣)冠,兩頂為皇後燕居(常服)冠,分屬孝端顯皇後與孝靖皇後(禮服冠、燕居冠各一)。其中九龍九鳳冠、十二龍九鳳冠為禮服冠,六龍三鳳冠、三龍二鳳冠為燕居冠。兩種冠明顯的區別是:燕居冠兩側有金龍所銜兩串珍珠挑牌,禮服冠沒有
明清金銀器:華麗繁縟
明萬曆鎏金累絲嵌玉石人物紋銀簪
北京昌平區十三陵定陵地宮出土。長12.8厘米,寬3厘米,重13.7克。銀簪扁錐形,頂部為仙人騎鳳,鳳昂首展翅,翅上嵌紅寶石一塊。尾羽高高翅起,形成背托。仙人騎在鳳背上,兩頰微鼓,笑容可掬,雙手持如意。
定陵地宮出土,為孝靖皇後之物。通長5.8厘米,兔高2.4厘米,圓形金耳環下,系一嵌紅寶石的玉兔耳墜,玉色青白細潤。兔豎耳、紅睛、直立,抱杵
萬曆孝靖後嵌珠寶點翠鳳冠
圖片所示為頂九龍九鳳鳳冠,是專屬於孝靖皇後王氏的鳳冠,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該鳳冠高27厘米,口徑23.7厘米,重2320克(大約4斤6兩),全冠共鑲大小紅藍寶石100多粒,珍珠5000餘粒,樣式上基本承襲了宋代皇後用金銀鑲嵌珠寶的鳳冠制度。
明清兩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後期,文化發展的總勢趨於保守。其金銀器製作一改唐宋以來或豐滿富麗、生機勃勃;或清秀典雅,意趣恬淡風格,而越來越趨於華麗、濃艷,宮廷氣息愈來愈濃厚。如果你從中國金銀器的歷史長廊中瀏覽而過,那麼當你信步走到這里時,便會產生一種截然不同的感覺。那器形的雍容華貴,寶石鑲嵌的色彩斑斕,特別是那滿目皆是的龍鳳圖案,象徵著不可企及的高貴與權勢。這一切都和明清兩代整個宮廷裝飾藝術的總體風格相和諧一致,但是卻和貼進世俗生活的宋元金銀器迥然有別。然而,明清兩代的金銀器,其發展軌跡可謂明晰可見,但其分野之界亦是如此鮮明。大體上說,明代金銀器仍未脫盡生動古樸,而清代金銀器卻極為工整華麗。在工藝技巧上,清代金銀器那種細膩精工,也是明代所不可及的。
嵌藍寶石金戒指——明正統四年(1439年),直徑1.9、寬0.6cm,南京中華門外將軍山沐晟墓出土。戒指為金質,圓形,戒面突起橢圓形金托,內嵌藍寶石。四周飾連珠紋,兩側鏨刻如意雲紋。(來源:擷芳殿灑掃)
在明代金銀器的紋飾中,龍鳳形象或圖案佔有極為重要的位置。這一變化到了清代,更加推向極致。與宋元相比,明代金銀器中素麵者少見,大多紋飾結構趨向繁密,花紋組織通常布滿器物周身,除細線鏨刻外,亦有不少浮雕型裝飾,對以後清代的金銀器有著不可忽略的影響。
【鑲珠寶玉花蝶金簪】
明神宗定陵出土,插戴於孝端顯皇後「棕帽」(屬狄髻類)上,一對,其中一件通長15.6、簪首長7、寬2.7厘米,重28克,簪體上部鏤刻古錢形花紋,正面中部淺刻流雲紋,簪首綴白玉花卉、綠玉蝴蝶、紅玉花,並嵌有紅藍寶石及珍珠。
明萬曆鑲寶玉花金釵
定陵地宮出土,它的下部呈雙叉形,上部為花絲編制的葉形金托,中心鑲白玉花,玉花的四周有金葉形飾,下部及兩側各有一隻金制的小蜜蜂,在花心及葉子上鑲嵌著紅、黃、藍寶石,金釵裝飾華麗,製作精細,是難得的佳品。
明萬曆 珠石網墜白玉環花卧龍點翠金簪
定陵地宮出土,是同類首飾中的精品.簪身呈半圓弧錐形,頂部有一直立花朵和金托相連,金托上又置亞腰形白玉鏤空纏枝牡丹花托,周圍系有珍珠,寶石編綴成菱形格網狀的網墜,玉托上裝飾分上、下兩層,下層以白玉牡丹花嵌寶石,其間插置有花絲製作的花卉、翠雲等,共同組成底座。上層置一蹲龍,昂首翹尾,上系寶石滴,額部及二目嵌貓睛石及紅寶石,龍的旁邊置一綠玉描金火珠,火珠中心繫一珍珠,整個簪頂組成優美的龍戲珠立體造型,全簪共嵌寶石八十一塊,珍珠一百零七顆,簪造型獨特,裝飾富麗。
(孝靖皇後棺內出土)
清代金銀器保留下來的極多,大部分為傳世品。從風格上看,清代金銀器既有傳統風格的繼承,也有其它藝術、宗教及外來文化的影響。正是在這種繼承吸收古今中外多重文化營養因素的基礎上,清代金銀器工藝獲得了空前的發展,從而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洋洋大觀和多姿多彩。
清代金銀器的器型和紋飾也變化很大,已全無古樸之意,同時反映了宮廷金銀藝術品所特有的一味追求富麗華貴的傾向。其造型隨著器物功能的多樣化而更加絢麗多彩,紋飾則以繁密瑰麗為特徵。或格調高雅,或富麗堂皇,再加上加工精緻的各色寶石的點綴搭配,整個器物更是色彩繽紛、金碧輝煌。清代金銀器的加工特點,可以用精、細二字概括。在器物的造型、紋飾、色彩調配上,均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
繼宋、元、明以來,清代的復合工藝亦很發達。金銀器與琺琅、珠玉、寶石等結合,相映成輝,更增添了器物的高貴與華美。
清代傳世品中,亦保留了不少各少數民族的金銀器。這些金銀器反映了當時各少數民族的傳統風俗與愛好,具有明顯的地方色彩和濃郁的民族風格。
金鑲寶石蜻蜓簪
碧璽珠翠手串
銀鍍金嵌珠寶蝴蝶簪
翠鑲金里扳指
祖母綠戒指
銅鍍金累絲點翠嵌珠石鳳鈿
金鑲珠石點翠簪
點翠鈿子
金鑲青金石領約
金鑲青金石金約
碧璽雕松鼠葡萄佩
翠嵌珠寶蜂紋耳環
金鑲珠寶二龍戲珠鈿口
金嵌珠寶圓花
金累絲九鳳鈿口
白玉嵌蓮荷紋扁方
總之,清代的金銀器豐富多采,技藝精湛。其製作工藝包括了范鑄、錘鍱、炸珠、焊接、鐫鏤、掐絲、鑲嵌、點翠等,並綜合了起突、隱起、陰線、陽線、鏤空等各種手法。應該說,清代金銀工藝的繁榮,不僅繼承了中國傳統工藝技法而又有所發展,並且為今天金銀工藝的發展創新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結語
縱觀金銀器的發展,我們可以從中了解到,每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藝術風格,這種風格既是那個時代審美意識的反映,亦能展示出那個時代的精神風貌。從歷史長河的縱向發展看,金銀器的發展有其歷史傳承性,而在同一時代中,金銀器的發展也會受到來自其它文化藝術領域的橫向滲透和影響。金銀器是在中國豐富多採的文化土壤上產生並發展的,它從其它文化藝術領域中汲取營養,並形成了自身獨具的藝術風格,成為中國文化中的一枝奇葩。如果說,中國文化是一條浩盪壯闊的大江,而每一支匯入其中的細流,都使她更加博大而輝煌,都使她得以更加色彩斑斕、儀態萬方的面貌呈現;那麼,具有神奇瑰麗色彩的金銀器,不也是為中國文化這一巨大實體注入活力和風採的一支涓涓細流嗎?
花絲鑲嵌工藝產品是珠寶奢侈品的一種,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在古代,算是為皇室貴族所喜愛的珠寶首飾工藝品所進行的「高級定製」。
Ⅱ 古代飾品發展史(頭飾)
從最早戰國時代銀頭飾的出現慢慢盛行到唐代飾品發展的黃金時代,逐漸演變成一種含有吉祥意義文化、以及到現在的時尚。
Ⅲ 西方各時期得首飾發展史
首
飾是指佩戴在人體上的裝
飾品。在2萬年前的歐洲
洞穴壁畫中。就有佩戴裝飾品的人
物形象,所用的原料可能是魚骨、
石子、貝殼等。
現存最古的首飾是古埃及的
中王朝(前1991-1778)時期,古
埃及婦女戴著發環、發卡、項鏈、手
鐲,在腰下圍著狹長的珍珠飾帶。
當時用的金屬幾乎只有金和銀,寶
石有紅玉髓、紫晶、綠松石、青金
石、長石、綠柱石和碧玉等,還經常
用藍色或綠色的陶珠代替寶石。金
珠和銀珠是空心的,以兩個半球合
起來。手鐲用金絲絞成,以妻花金
片作裝飾。最為出色的是金垂墜,
那是用狹長的金片將邊緣包起來
形成美麗的輪廓,中間是寶石鑲嵌
圖案。指環上經常是一個聖甲蟲,
它用一根小繩系在指上。這是戒指
的前身。在新王朝(前1573 -
1085)時期出現了耳環。有的耳環是穿過耳垂上的小孔,有的是開一
道裂縫夾在耳朵上。此時還有了指
環印章。
古埃及文化影響到地中海中
的克里特島。在島上的克里特·邁
西尼(前1800 - 1100)文化中,也
包括首飾。種類有金葉飾帶、耳環、
飾針、指環、項鏈、掛件等。主要用
浮雕裝飾,題材有圓圈紋、螺旋紋、
玫瑰花、棕擱、獅子、山羊、獅身人
面像等。紋樣是刻在金箔上再貼在
軟性材料如樹脂上。螺旋紋可能是
用金屬絲彎好再附在金箔上捶打
而成。約在前9至7世紀,邁西尼
的首飾受到亞述的影響,例如它用
了玫瑰花形。還出現了一種穀粒紋
樣。它是用小顆金屬球焊接在同類
金屬平面上而形成的。
古希臘有著豐富的首飾遺產。
主要品種有王冠、花環、耳環和項
鏈。花環是用於宗教行列,也用於
獎勵某位功臣。希臘工匠的最主要
貢獻是直接用金子鑄造人和動物
的形象。在前3世紀之前希臘首飾
很少用寶石,色彩效果是靠琺琅工
藝獲得的。在前3世紀馬其頓國王
亞歷山大大帝征服希臘後,東方寶
石漸漸用於希臘首飾。
前2世紀至公元2世紀的古
羅馬首飾繼承希臘的傳統。寶石和
玻璃人造寶石的運用漸漸增多。耳
環有著各種不同式樣的垂墜,甚至
一種做成有兩耳的酒瓶形狀,顯示
了埃及和敘利亞的影響。有的耳朵
有S形的鉤子。項鏈的是8字鏈。
扣上具有護身符意義的掛墜。手鐲
變得粗大,有的做成一條盤曲的
蛇,有的用金屬線絞在一根基線之
上。也有用珍珠、青金、綠玉髓精緻
編成。古羅馬還盛行一種浮雕寶石
飾品,稱為「卡米奧』。那是用瑪瑙
琢成的橢圓形片,它利用寶石上下
不同層面的不同色彩,將浮雕部分
與底子部分區分開來,例如在黑色
或棕色底子上刻有白色的浮雕。
建於公元4世紀的拜占廷帝
國的首飾在羅馬傳統加上了東方
的風格。他們的主要貢獻是掐絲琺
琅技術。圖案的輪廓是由金屬細條
圍在金屬胎邊匕和焊在表面,中間
填上釉彩。
公元5至9世紀的歐洲由於
宗教的嚴酷統治被稱為「黑暗時
代』。這個時代的首飾中可以看到
基督教因素的介人,如十字架成為
重要的垂墜。此時寶石是獻給教堂
的,較少見於佩戴。圓形和環形的
飾針是為了在頸部束緊衣服。在技
術方面,8至10世紀出現了「失蠟
澆鑄』技術.先用蠟做一個模型,
外面做一個鑄模。將蠟溶化,灌人
熔化的金屬,等到冷卻後去掉鑄
模,產品便製成了。這種飾品鍍l幾
錫或金,再用寶石或琺琅裝飾。
14世紀的歐洲出現了文藝復
興的曙光。由於義大利與東方貿易
的加強,寶石地位逐漸L升。婦女
的裙子變得豐富華麗,需要更多形
式的首飾來配合。女子佩戴著花
冠、頭飾和項鏈,男子佩戴鑲著黃
金或琺琅的腰帶。佩戴首飾成為地
位的標記。戒面做成精緻的花瓣形
凸起。心形的胸針上刻著愛情語句
在情人間交換。在14世紀簇形胸
針發展成一圈圖案圍著一顆大寶
石的式樣。15世紀寶石工藝更為
發展。寶石切割越來越精妙。設計
形式受到火焰式和垂直式哥特風
格建築的影響,壁完和窗花格微型
化為首飾式樣。低敞胸裙子的流
行,引起對項鏈和垂飾的需要。而
寬袖衣給於手鐲露面的機會,男子
佩著鑲寶石的皮帶扣,女子項鏈L
掛著可開合的空心小盒。盒面卜有
著琺琅的宗教畫如耶穌受難、受胎
告知、聖母像、天使等,盒裡裝一}f
愛人的頭發015世紀還流行帽飾,
用黃金或其它金屬製成。
文藝復興早期的首飾匠力圖
在設計中表現古希臘羅馬的精神。
他們對希臘羅馬的首飾原型知之
甚少,因而表現得較多的是運用希
臘羅馬神話題材,如林中少女、半
人半羊的「山道爾』和古典柱式、
山牆。真正反映出文藝復興與古羅
馬聯系的是:古羅馬的「卡米奧」
浮雕在14世紀被廣泛仿製。文藝
復興時期的義大利藝術家一般首
光被訓練為一個金匠,他們用塗上
琺琅的黃金做微型雕塑。從76世
紀中期開始,浮雕讓位於鐫刻。首
飾中心從義大利、法國移向奧地利
和德國。首飾越來越被看作是婦女
的專用裝飾品而且越發奢華精巧。
婦女佩戴一整套首飾,包括手鐲、
衣領角、有垂飾的項鏈和頭飾。垂
飾有龍形、海馬、魔鬼、動物、聖經
和其它神話題材,都是用塗十琺琅
的黃金製成,鑲著奇JF:怪狀的玲
珠。有時還有方形的寶石鑲邊『
在17世紀,具象斷飾不再流
行,人們把對塗琺琅的黃金的熱情
轉向了寶石。隨著切割技術高度發
展,出現一大批各式各樣的切割方
式。從1650年後,圓頂寶石很少再
用。托架從自然花朵形態轉向葉
形。當時還出現了有骼骸和交又骨
頭的葬禮首飾。那是將死者的遺產
打成一批葬禮戒指,分贈死者的親
友,這是宗教改革後出現的一種風
俗。
17世紀未至18世紀、人們的
興趣轉向欣賞首飾的光芒。切割技
術更為完美,鑽石切割技術發明於
7700年,到18世紀初一顆鑽石最
多可以切割出58個面。鑽石在寶
石中占統治地位,次等是水品,最
次的是白鐵礦石。一套首飾行尖包
括耳環、項鏈、手鐲、胸飾以及鞋
扣。首飾分成兩種類型:一種在H
光下使用一種在晚間燭光下使
用。H間}a飾有婦女的衣帶串飾,
戴在婦女的腕卜,系「一串鑰匙,
錢袋或小裝飾品,鼻煙盒,鑲金和
+:石的懷表,燭光首飾是閃光的鑽
了。加}幾祖母綠、黃玉或紅寶石。
開始啊!常言道,f;不琢不成器。
對古玉來說,「琢』字怕要改成
「盤」字了。
18世紀後20年,英國的藝術與
建築出現了古典復興主義,它也波
及首飾設計。戒面、垂墜和懷表面
上鑲著一幅畫琺琅的微型畫,題材
是神話故事或貴族人像。在法國拿
破侖時期,拿破崙的妻子斯坦芬尼
創立了一種流行式樣:長長的耳
環,高高的花冠冕,寬手鐲,花項鏈
和大皮帶扣,這是法國新古典1:義
的式樣。在19世紀柏林出現了鑄鐵
首飾,以後又出現了煤金首飾,它
一直在當世紀流行。
19世紀是時裝首飾流行的世
紀。典型的有在頸上系一個天鵝絨
結,上面有飾物針。19世紀的後半
世紀,批量生產的首飾開始大量出
現。批量首飾成為一種普及的商
品。但也有像俄國的法布爾茲這樣
的大師出現。
20世紀以後首飾的主流是時
裝首飾。它一般是在金屬架上嵌玻
璃、白鐵礦石或其它仿製品。它與
時裝配套,流行周期短暫,已沒有
任何保值價值,只具裝飾價值。但
也有少數著名的藝術家參與首飾
設計,如畢加索,達里都曾設計過
現代風格的首飾,倫敦和巴黎是當
今世界主要的首飾生產中心。.
Ⅳ 中國首飾的發展史,詳細一些了
中國金銀器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階段。每一時期的金銀器都具有其特定的歷史文化內涵。讓我們追溯那古老的歲月,去大致了解一下它的發展軌跡吧。
商周金銀器:小巧簡約
中國迄今在考古發掘中發現最早的黃金製品是商代的,距今已有3000餘年的歷史。商代金器的分布范圍主要是以商文化為中心的中原地區,以及商王朝北部、西北部和偏西南的少數民族地區。在今天的河南、河北、山東、內蒙古、甘肅、青海及四川等地,都曾發現過這一時期的金器。一般地講,這個時期的金器,形制工藝比較簡單,器形小巧,紋飾少見,大多為裝飾品。
如果將商王朝統治區與周邊地區出土的金器進行對照,就會發現,它們似乎是分別在幾條互不幹擾的平行線上發展起來的。在形制和偶有發現的紋飾上,地區文化的特點十分鮮明。商王朝統治區的黃金製品,大多為金箔、金葉和金片,主要用於器物裝飾。在商王朝北部和西北部地區的金飾品,主要是人身佩戴的黃金首飾。這個時期所發現的金器中,最令人矚目的是四川廣漢三星堆早期蜀文化遺址出土的一批金器。不僅數量多,而且形制別具一格。其中頗為獨特的金面罩、金杖和各種金飾件,也都是商文化及其他地區文化所未見的。金銀器早期的發展情況,也反映出中國早期文明發展的多元性和不平衡性。這是由於中國幅員廣大和自然條件復雜所決定的。
商周時期青銅工藝的繁榮和發展,為金銀器的發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和技術基礎,同時青銅、玉雕、漆器等工藝的發展,也促進了金銀工藝的發展;並使金銀器得以在更廣闊的領域中,以更多樣的形式發揮其審美功能。早期的金銀製品大多為裝飾品,而最常見的金箔,多是用於其他器物上的飾件,或者說,是以和其他器物相結合的形式來增強器物的美感。最遲在西周時期,金銀平脫工藝就出現了。
春秋戰國金銀器:清新活潑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變革帶來了生產、生活領域中的重大變化。大量錯金銀器的出現,幾乎成為這個時期工藝水平高度發展的一個標志。
從出土地點看,這一時期的金銀器分布區域明顯擴大,在南、北方都有發現。金銀器的形制種類增多。其中金銀器皿的出現,及相當一部分銀器的出現,十分引人注目。從金銀器藝術特色和製作工藝看,南北方差異較大,風格迥異。北方匈奴墓出土的大量金銀器及其金細工藝的高度發展,尤令人瞠目。
這個時期,在中原地區的墓葬遺址中,以陝西寶雞益門村2號秦國墓葬、河南洛陽金村古墓、河南輝縣固圍村魏國墓地、河北平山縣中山王墓出土的金銀器最有代表性。此時南方地區出土的金銀器雖然數量不多,但卻十分引人注目。最為重要的發現,當屬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一批金器。中原和南方地區的金銀器,大體看來,與北方匈奴少數民族地區金銀器的形制風格截然不同,多為器皿、帶鉤等,或是與銅、鐵、漆、玉等相結合的製品,其製作技法仍大多來自青銅工藝。
秦漢金銀器:繁榮發展
秦代金銀器迄今為止極為少見。曾在山東淄博窩托村西漢齊王劉襄陪葬器物中,發現一件秦始皇三十三年造的鎏金刻花銀盤。製作精細,裝飾講究。這種在銀器花紋處鎏金的作法,唐代以後十分盛行,金花銀盤亦為唐代金銀器中很有特色的主要品種。
根據對這些金銀配件的研究已能證明,秦朝的金銀器製作已綜合使用了鑄造、焊接、掐絲、嵌鑄法、銼磨、拋光、多種機械連接及膠粘等工藝技術,而且達到很高的水平。
漢王朝是充滿蓬勃朝氣的大一統封建帝國,國力十分強盛。在漢代墓葬中出土的金銀器,無論是數量,還是品種,抑或是製作工藝,都遠遠超過了先秦時代。總體上說,金銀器中最為常見的仍是飾品,金銀器皿不多,金質容器更少見,可能因為這個時期鎏金的作法盛行,遂以鎏金器充代之故。迄今考古發掘中所見漢代金銀器皿,大多為銀制,銀質的碗、盤、壺、匜盒等,在各地均有發現。一般器形較簡潔,多為素麵。
漢代金銀製品,除繼續用包、鑲、鍍、錯等方法用於裝飾銅器和鐵器外,還將金銀製成金箔或泥屑,用於漆器和絲織物上,以增強富麗感,最為重要的是,漢代金細工藝本身逐漸發展成熟,最終脫離青銅工藝的傳統技術,走向獨立發展的道路。漢代金鈿工藝的成熟,使金銀的形制,紋飾以及色彩更加精巧玲瓏,富麗多姿,並為以後金銀器的發展繁榮奠定了基礎。
漢代金銀器在河北、河南、山東、江蘇、安徽、湖南、廣西、廣東、陝西、甘肅、吉林、內蒙古、新疆、雲南等地均有發現。除大量金銀飾品外,主要還有車馬器、帶鉤、器皿、金印和金銀醫針等,涉及面較為廣泛。在吉林省通榆的北方鮮卑族墓葬、西北新疆烏孫墓葬、車師國故地、焉耆古城等遺址,以及雲南晉寧石寨山滇族墓地也發現了金銀器,大多為金銀飾品,如牌飾、金花、首飾、帶扣等,具有較濃厚的民族色彩。
Ⅳ 中外珠寶發展歷史
中國的珠寶首飾消費市場早於整個奢侈品消費市場位居世界第二,但整個珠寶首飾產業的現狀不容樂觀。
我國珠寶行業是一個經歷了幾千年發展歷史的古老行業,整個行業發展歷程可謂此起彼伏,波瀾壯闊。誰能走過「嚴冬」,不取決於現在的珠寶企業的發展規模、資本實力和人才結構,也不取決於現在珠寶企業所處的行業地位、區域優勢和品牌影響力,而是取決於這些企業的企業發展戰略和企業發展戰略的執行水平。
本文通過結合其他行業的發展歷程和經驗,分析論述了我國珠寶業的現狀與未來,希望為我國中小珠寶企業提供一條可借鑒的發展戰略思路。
我國珠寶企業據統計有5000多家,零售終端約有兩萬多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對中小企業的定義,我國現階段的珠寶企業絕大多數為中小企業,而且多是抗風險能力較弱的中小企業。
我國珠寶企業中的生產型企業,多是勞動密集型的、低技術附加值的企業,是依靠賺取微薄的加工費而生存的。隨著新勞動法的推出,原有的不規范的 「低成本」用工制度基本陷於崩潰。用工成本20%至30%的上升,對於那些投資回報率在30%以下的企業,打擊無疑是致命的。不用說其他危機,就是眼前的社保問題,對於那些生產型的中小珠寶企業已是一個巨大的危機。這些都可以通過其他行業大量的小廠倒閉來進行佐證。生產型企業另外一個重要問題是產品設計的版權問題,隨著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的不斷增強,缺少研發能力、靠抄版過日子的生產型企業滅亡只是時間早晚的事。
處於珠寶產業鏈中游的珠寶首飾批發企業,是行業中最悲慘、最值得同情的企業。且不說去年的數家批發企業因資金鏈斷裂而人間蒸發,就是今年也有一些批發企業因經營風險加大和利潤率過低而偃旗息鼓。
以前批發企業的廠家大量賒貨早已成為歷史,取而代之的是現款現貨和日批日結;以前的數千萬元的日常鋪貨早也被高息壓得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精打細算地追求「最佳鋪貨量」。可以預見,隨著生產型企業的品牌化之路推進和連鎖經營企業的配貨體系不斷健全,單純性的批發企業將迎來「窮途末路」。
Ⅵ 首飾的歷史起源
人類佩帶首飾究竟於何時,恐怕很難精確地考證。但是我們不難推想,從人類開始意識到裝飾與美化自身的時候起,人類也就與它結下了不解之緣。人類最原始的首飾,大概可以追溯到遙遠的石器時代。
從收集世界各地發現的舊石器時代的資料和現代原始部落的資料中,人們可以發現,早期原始體飾形式主要為:項飾、腰飾、臂飾、腕飾、頭飾等幾種,而這些形式中尤以項飾和腰飾為主。它們很大程度上是圍繞人體生殖區而裝飾的,究其原因,除了這些部位有支持佩戴物的能力之外,大量研究表明這種選擇還另有目的。
動物身上的色彩和圖案也是一種體飾,自然體飾,雄鳥的頭飾、項飾、胸飾、尾飾等等往往在繁育季節呈規律性的變化和顯示,而且這些裝飾對吸引異性頗有功效,大量生物學材料證實動物的漂亮裝飾在性選擇過程中具有很大的優勢。人體紋身是一種類似的體飾形式,人體裝飾則正是動物自然裝飾的延伸的質變。
世界各地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最早的人體飾物無論是動物牙齒、羽毛、還是石珠等它們均有一個十分顯著的特點:光滑、規則、小巧、美觀。而這一特點進一步說明了體飾產生的妝點妝扮、自我炫示、吸引異性的重要心理動因。因此將體飾起源心理源於生理本能的美感是十分科學的。而由這種起源動因衍變而來的人體美化功能是首飾最原始最根本的功能。
在首飾的起源和發展過程中還存在其他兩個重要的動因,一是宗教功能動因,二是社會功能動因,而這兩種動因都是基於生理本能動因之上,在此基礎上發展和演化出來的。宗教源於史前人類的巫術,而體飾發展的宗教動因則正是在史前人類的巫術活動中和在這種巫術思想指導下逐漸形成並在人們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原始人類在勞動實踐過程中,逐步對自然界中一些與他們生活密切相關的材料如植物的果實、種子、動物的羽毛、牙齒、骨骼以及石(玉)料產生一種朦朧的神秘看法,他們甚至將之作為自己巫術活動中的崇拜對象,賦之予神秘的力量。
如他們將植物的果實或種子串掛在母性身上以祈求繁衍子女;將狩獵動物的毛皮、牙齒、骨骼穿掛與身上以求得狩獵的成功和自身的平安;對石(玉)料的崇拜,則是源於原始人對石器工具的深厚感情,其中略有光澤和色彩鮮艷奪目者,被視為是他們心目中某個神秘主宰者對他們的饋贈品,他們更是小心地收藏和加以保護,而在這一過程中,又逐漸豐富了這種自然崇拜物的內涵,中國玉文化最初的啟蒙思想正是源於此。在中國石器時代的各種文化中,玉一直是被視為一種有著豐富靈性的自然崇拜物,廣泛地使用於巫術儀式中。並為史前人隨身攜帶,一則作為美化自身的裝飾,另則作為一種避邪去災、逢凶化吉的吉祥物。在西方古老文明中,有色寶石的熟悉十分久遠,它們在被熟悉和利用過程中同樣被賦予了某種神秘的宗教力量,古巴比倫國在距今6000年前就將祖母綠獻於女神像前祈求某種神秘的力量,海蘭寶石被視為海水的精華,以祈求海神保佑航行或捕魚的安全。
Ⅶ 西方各時期的首飾發展史
一、中國古代的來審美標自准如中國的寫意水墨畫一般,講求靈動與神韻,這種美是一種含蓄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
二、西方古代美學理論的基礎則是更注重「形式」,這種美有骨有肉,更具體,更外放,更易於理解與琢磨。
三、夏商周時期:形制莊重,風格獨特,超凡脫俗。多用雙陰線及淺浮雕相結合的技術。紋飾主要為直線紋,雲雷紋,獸面紋,斜格紋等。
四、秦漢時期:線條簡約,氣勢龐大,原始野性,體現儒學的思想意識。
五、古印度時期:異域風情,雖設計繁復,奢華大氣。
六、魏晉南北朝時期:政局動盪,戰爭頻繁,民族遷徙等原因造成百姓追求輕松、自然隨意、不食人間煙火的浪漫首飾形象。
七、古希臘時期:採用細致、復雜的累絲工法,將黃金製成花、葉、樹枝等物,加上彩色琺琅、石榴石、祖母綠和珍珠鑲嵌。
Ⅷ 飾品的歷史
目前市場上比較知抄名的飾品連鎖企業有阿呀呀、七色花、哎呀呀、新感覺、伊呀呀等諸多品牌。從名字上看就可以知道,那些什麼呀呀的都是在相互模仿相互抄襲的,不論是風格還是貨品都是相差無幾。七色花是一個新興的品牌,目前聲勢的確比較浩大,但不知道這燒錢能燒多久,如果資金鏈不斷的話,有機會成為行業的領跑者。我個人的意見是推薦新感覺,他們公司的歷史也比較長了,不會出現好多連鎖加盟公司那種圈了錢就跑的情況。此外他們的風格也跟其他的品牌有所差別,比較清新亮麗,貨品種類也蠻多。至於具體情況你可以直接跟他們公司聯系。他們總部好像在香港,廣州也有公司,你可以去咨詢一下。回答得這么詳細,你的分一定要給我啊!
Ⅸ 誰知道中外首飾發展史啊
外國的只能簡略的回答了,外國首飾與宗教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風格也受到各個回時代著名建築或藝術家的影響而答逐漸成為潮流趨勢。就像哥特風格的飾品一樣,是一種崇尚。眾所周知,外國思想解放比中國早了將近一個世紀,在這個解放過程中各種流派的思想出現,社會也在一次次的變革,我們所看到的各種風格的飾品也是代表了一個時代的歷史的特徵和文化經濟的發展非常密切。崇尚金銀的時代,在新航路開辟後達到了頂峰。從歷史發展和各類飾品結合的角度看,就會明白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或那種風格材料的飾品了。
記得採納啊
Ⅹ 首飾的演變與人類歷史的關系
人類佩帶首飾究竟於何時,恐怕很難精確地考證。但是我們不難推想,從人類開始意識到裝飾與美化自身的時候起,人類也就與它結下了不解之緣。人類最原始的首飾,大概可以追溯到遙遠的石器時代。
從收集世界各地發現的舊石器時代的資料和現代原始部落的資料中,人們可以發現,早期原始體飾形式主要為:項飾、腰飾、臂飾、腕飾、頭飾等幾種,而這些形式中尤以項飾和腰飾為主。它們很大程度上是圍繞人體生殖區而裝飾的,究其原因,除了這些部位有支持佩戴物的能力之外,大量研究表明這種選擇還另有目的。
動物身上的色彩和圖案也是一種體飾,自然體飾,雄鳥的頭飾、項飾、胸飾、尾飾等等往往在繁育季節呈規律性的變化和顯示,而且這些裝飾對吸引異性頗有功效,大量生物學材料證實動物的漂亮裝飾在性選擇過程中具有很大的優勢。人體紋身是一種類似的體飾形式,人體裝飾則正是動物自然裝飾的延伸的質變。
世界各地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最早的人體飾物無論是動物牙齒、羽毛、還是石珠等它們均有一個十分顯著的特點:光滑、規則、小巧、美觀。而這一特點進一步說明了體飾產生的妝點妝扮、自我炫示、吸引異性的重要心理動因。因此將體飾起源心理源於生理本能的美感是十分科學的。而由這種起源動因衍變而來的"人體美化"功能是首飾最原始最根本的功能。
在首飾的起源和發展過程中還存在其他兩個重要的動因,一是宗教功能動因,二是社會功能動因,而這兩種動因都是基於生理本能動因之上,在此基礎上發展和演化出來的。宗教源於史前人類的巫術,而體飾發展的宗教動因則正是在史前人類的巫術活動中和在這種巫術思想指導下逐漸形成並在人們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原始人類在勞動實踐過程中,逐步對自然界中一些與他們生活密切相關的材料如植物的果實、種子、動物的羽毛、牙齒、骨骼以及石(玉)料產生一種朦朧的神秘看法,他們甚至將之作為自己巫術活動中的崇拜對象,賦之予神秘的力量。
如他們將植物的果實或種子串掛在母性身上以祈求繁衍子女;將狩獵動物的毛皮、牙齒、骨骼穿掛與身上以求得狩獵的成功和自身的平安;對石(玉)料的崇拜,則是源於原始人對石器工具的深厚感情,其中略有光澤和色彩鮮艷奪目者,被視為是他們心目中某個神秘主宰者對他們的饋贈品,他們更是小心地收藏和加以保護,而在這一過程中,又逐漸豐富了這種自然崇拜物的內涵,中國玉文化最初的啟蒙思想正是源於此。在中國石器時代的各種文化中,玉一直是被視為一種有著豐富靈性的自然崇拜物,廣泛地使用於巫術儀式中。並為史前人隨身攜帶,一則作為美化自身的裝飾,另則作為一種避邪去災、逢凶化吉的吉祥物。在西方古老文明中,有色寶石的熟悉十分久遠,它們在被熟悉和利用過程中同樣被賦予了某種神秘的宗教力量,古巴比倫國在距今6000年前就將祖母綠獻於女神像前祈求某種神秘的力量,海蘭寶石被視為海水的精華,以祈求海神保佑航行或捕魚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