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水族歷史文化

水族歷史文化

發布時間:2021-02-25 21:05:11

① 水族的由來

水族自稱「睢」,漢音譯為"水",在中國歷史上,水族曾被統稱為"溪洞之民"、"蠻"、"僚"、"苗"等,清至民國稱為"水家苗"、"水家",解放後,先是稱為"水家族",後於1956年底由國務院確認為"水族"。 民間相傳,水族最初由三大支系組成,即"睢閩"、"睢干"、"睢柳"。"睢閩"主要指現今居住在都勻市套頭地區和獨山翁台的水族;"睢柳"主要指現今居住在三都、荔波、獨山、榕江等縣的水族;"睢干"則專指現今居住在三都陽安、陽樂一帶的水族。所謂"睢閩"、"睢柳"、"睢干",原意是指來自"閩"地方的水族人,來自"柳"地方的水族人和來自"干"地方的水族人,這可能代表民族遷徙時,組成水族的這三大支系來自不同的地方或部落。但由於語言、風俗以及生計方式等均相近或相似,經過民族大遷徙,同居一地後在相互交往上獲得了文化的認同感,相處日久便形成了統一的民族。 實際上,由於水族的起源和遷徙沒有確切的文獻記載,長期以來,學術界一直爭論不休,目前比較一致的看法是:水族是由古代南方"百越"族群中"駱越"的一支發展演變而形成的單一民族。秦漢以前,嶺南一帶居住著"駱越"、"西甌越"、"南越"等許多部落,它們與東南沿海和西南地區的其他諸越部落,統稱為"百越"。"百越"不但孕育了中國的稻作文化,同時也演化為南方許多民族的共同祖先。水族民間傳說,他們的祖先原先居住在邕江流域的"岜雖山"一帶,而邕江流域正是古代"駱越"活動的地區。據史料記載,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發兵50萬進軍嶺南,遭到當時西甌、駱越等部落的頑強抵抗,直到公元前214年才統一嶺南,並置南海、桂林、象三郡,設官治理。受戰亂的影響,水族先民被迫沿龍江逆流而上,經今廣西河池、南丹等地向北遷徙,移居黔桂邊境,從此開始從駱越的母體中分離出來,逐漸向單一民族發展。 漢至魏晉,雖然中原戰亂頻繁,但水族先民所居的黔桂邊境,社會秩序卻相對穩定,使其得到持續發展。隋唐之際,水族地區的社會經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據史料記載,當時水族聚居的東謝地區,人口殷實,"地方千里,土氣郁熱,多霖雨,稻粟再熟",由於產量的增長,人們的存糧有了較多的結余,能夠用來釀酒以供節日及喜慶之用。《舊唐書·南蠻西南蠻傳》載,當時東謝蠻地區,婚姻之禮"以牛酒為聘","殺人者出牛馬三十,及得贖死"。這些記載都說明了水族先民自秦代遷人黔桂邊境以來,經過長期的發展,在共同地域、共同語言、共同經濟生活的前提下,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獲得了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從而形成了統一的民族文化特質,於是,水族作為單一的民族正式形成。 歷史上水族先民曾經歷了較長時期的漁獵經濟時代,但隨著不斷的向北遷移及至後來定居黔桂邊境之後,水族的社會經濟便迅速地轉向了農業經濟。唐宋時期的史籍中,關於水族的記載就已有了"地方千里,稻粟再熟"、"夾龍江居,中有樓屋戰棚……種稻似湖湘"的描述,它表明,最晚在宋代,水族社會就已經以稻作農業為本。 歷史民族學家的研究認為,水族社會沒有經歷奴隸制,而是直接由原始社會跨入了封建領主制,從唐代開始,封建領主制經濟在水族社會中延續了相當長的歷史時期,直到明朝洪武年間,由於"調北征南"和"調北填南",江南大量漢族進入水族地區之後,受漢文化的影響,水族社會才開始進入封建地主制經濟時期。 從唐代的羈摩制度開始,歷代中央王朝均對水族地區實行"土司"統治,土司制度一直到民國十三年(1924年),才在水族地區最後消亡。而水族社會的基層組織則經歷了由"洞"、"水"向"議榔"制演化的過程,"議榔"制所形成的水族社會習慣法,直到今天,仍對水族社會發生深遠的影響。 水族人民歷來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在中國的近現代歷史上,涌現出了許多優秀的水族兒女,其中以潘新簡和鄧恩銘最為著名。 潘新簡(1820-1869年),荔波九阡里梅采寨人,小名阿簡,起義後於同治初年稱輔德王,始改名稱潘新簡。1854年,34歲的潘新簡在太平天國革命運動的影響和推動下,在九阡地區樹起反清起義大旗,並提出了"不繳糧、不納稅、打倒清朝享太平"的政治口號,他所率的水族、布依族的起義隊伍曾達到1萬多人,他們聯合上江的羅光明,都勻的柳天成和下江的潘老帽等漢、布依、苗族起義友軍,縱橫荔波、獨山、都江、古州、三腳屯、都勻以及廣西的南丹、思恩等地。他的起義隊伍與各路義軍並肩作戰,先後攻打荔波縣城17次,攻破6次,並與其他義軍聯合攻打獨山、都江、古州、八寨、嘛哈、南丹、思恩等府、州、廳、縣城8座,殺死知縣以上反動官吏數十名,擊斃總兵、副將、游擊、守備、千總等武官近百名,消滅兵勇數以千計。最終因敵我力量懸殊,於1869年兵敗被俘,同年8月15日在桂林英勇就義。 潘新簡犧牲後,其餘部還堅持戰斗長達3年之久。1872年起義最終失敗。潘新簡領導的這場農民大起義,前後達18年之久,是水族歷史上規模最大、范圍最廣、斗爭時間最長的農民革命運動,是貴州歷史上"咸同各族人民大起義"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鄧恩銘,原名鄧恩明,字仲光,1901年出生在貴州省荔波縣的一個水族農民家庭。1917年秋,鄧恩銘因家庭生活困難,遠赴山東投奔其二叔父,並入濟南省立第一中學讀書。隨著"五四"運動的爆發,鄧恩銘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熏陶,從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鄧恩銘是12名代表中年紀最小,同時也是惟一的少數民族代表。"一大"之後,鄧恩銘在山東省組織了中共中央直屬的山東區支部。1922年,他代表中共中央出席了共產國際召開的遠東共產黨及民族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隨後投身於工人運動,歷任青島市委書記和中共山東省書記,1925年和1928年兩次被捕,1931年4月5日在濟南英勇就義,為共產主義事業,為中國革命的勝利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人口為406902人。

② 水族的民風民俗是什麼

1、婚姻

水族婚姻沿襲傳統習俗,恪守同宗血緣不娶、異宗異姓氏族開親的原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依舊是水族地區男女青年婚姻的主流。注意門當戶對,講究明媒正娶。

即使當代,戀愛不十分自由,婚姻難以完全自主的現象較為普遍。水族很早就實行一夫一妻制,封建時代出現的納妾現象也為數極少。

2、喪葬

水族的喪葬習俗主要特點是:禁忌繁多,厚葬、隆祭、久祀。水族喪葬集中體現了祖靈崇拜、神靈崇拜、自然崇拜的信仰文化內涵。同時,喪葬又成為水族傳承孝道和祭祖禮儀、調整人際關系、提升血緣氏族凝聚力、交流社會知識的重要活動。

3、禮儀

日常交往,人們沿襲尊長、尊老的美德。村寨里的媳婦,凡見到年長的祖父母輩長者,則通稱為公、奶,見到父母輩長者,通稱為父母。結婚生育之後,習慣以其孩子的名字稱呼其為某某之父、某某之母。

新媳婦到來的三五天內,每天清晨除了給新郎家擔水之外,還要為近鄰每戶挑一擔新娘水,既表示新娘賢淑孝順,也給家族認識新娘的機會。

(2)水族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水族的節日風俗:

1、端節,水語稱「借端」,意為吃端,是新年開端、辭舊迎新、慶賀豐收、祭祀祖先、聚會親友的年節。2006年,「水族端節」、「水族卯節」,分別被列為國家級、貴州省級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額節,意為吃額,是荔波縣永康、拉交地區水族的年節,除了沒有跑馬活動之外,過節的時段與內涵與端節相似。

3、卯節,水語稱「借卯」,義為吃卯,在夏收夏種結束之後的水歷9~10月間(對應陰歷5、6月)分四批過節,是預祝稻作豐收與人口增殖的重大年節之一。

4、蘇寧喜節,水語音譯,義為水歷四月丑日節,水歷四月對應陰歷臘月,源於對生母娘娘祭祀的古節,被譽為水族的婦幼節,是貴州省三都縣和勇村板孔、吉勇及相鄰的獨山縣火寨等地的年節。

5、銅鼓節,是居住在都勻市基場、陽和兩鄉的水族,於清明節後第一個卯日在陳蒙坡丫口寨歡度的節日。相傳先祖遷來時,部落斗爭頻繁,虎豹成群,經過努力解除了災害。各村寨聚會商定,從此於清明過後卯日這一天聚會陳蒙坡歡慶勝利,相因成節。

③ 水族 民族的傳統是什麽

水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現有人,主要聚居在貴州省黔南布依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縣和荔波、都勻、獨山以及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凱里、黎平、榕江、從江等縣,少數散居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西部。

水族的居住地位於雲貴高原東南部的苗嶺山脈以南,都柳江和龍江上游。森林密布,山水如畫,適於農林業的發展,是貴州高原的魚米花果之鄉。水族在民歌中,常以「像鳳凰羽毛一樣美麗」來形容自己的家鄉。

水族從事農業,以種植水稻為主,「九阡酒」是水族傳統佳釀。

水族的遠祖是古代「百越」的一支。唐宋時與壯侗各民族一起被統稱為「獠」。北宋時在水族地區設「撫水州」。「」族之稱,最早見於明代史籍。清代,多稱其為「水苗家」、「水家」等。新中國成立後,水族被正式定名。

水族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水語支。水族先民曾創制過自己的文字,稱為「水書」,其形狀類似於甲骨文和金文,但只有400多個單字,且多用於巫術活動。水族有自己的歷法,水歷與夏歷基本一致,但以夏歷八月為歲末,九月為歲首。

在中國近代史上,水族人民譜寫了光輝篇章。1855年10月,潘新簡領導水族人民武裝起義,提出「不繳糧,不納稅,打倒清朝享太平」的響亮口號,堅持斗爭16年之久,配合了太平天國斗爭。1909年吳朝俊領導水、布依、苗等民族起義,提出「滅洋興漢」,進行反洋和反帝反封建斗爭,在全國產生重要影響。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水族人民的優秀兒子鄧恩銘是中共一大代表中唯一的少數民族同志。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水族人民也積極參加了當地中共地下黨組織所領導的斗爭。

傳統女服

水族男裝從20世紀40年代起就與周圍漢裝無大差別,倒是婦女服飾至今仍保留有鮮明的民族特徵。水族婦女織的「水家布」(即九阡青布)紗質精細均勻,所染青、藍、綠色皆深透耐洗,早在百年前就聞名遠近。水族獨創的豆漿畫印染工藝技術,相傳已有700多年歷史,其印染品更是深受群眾喜愛。

水族女服多以水家布縫制,無領大襟半長衫或長衫。長衫過膝,一般不綉花邊。而節日和婚嫁盛裝與平時截然不同。婚禮服上裝的肩部一圈及袖口,褲子膝彎處皆鑲有刺綉花帶,包頭巾上也有色彩繽紛的圖案。頭戴銀冠,頸戴銀項圈。腕戴銀手鐲,胸佩銀雅領,耳垂銀耳環,腳穿綉花鞋。新娘子往往被打扮得花枝招展,風采翩翩。此外婦女刺綉的背帶更有藝術性。說是「帶」,實際上是一塊刺綉華麗的「T」形「簾子」,上端兩邊有帶,「簾子」的大小可包住幼兒。它是將白色馬尾纏繞上白絲線,再加上其它色彩絲線,先把各種圖案分別刺綉好,最後將綉好的圖案拼鑲到背帶布料上做成的。背帶美觀實用,是母親給出嫁的女兒最好的禮品。

水族婦女在婚前喜用淺藍、綠色或灰布做成便服長衫,上衣多以綢緞為衣料。衣身衣袖都比過去收縮,顯得貼身利索有曲線美。胸佩綉花長圍裙,頭包青白布長條巾,素雅文靜。已婚婦女的袖口、環肩、褲腳口,都鑲一道藍桿花邊做裝飾。長發梳成一把盤於頭頂,從右側插梳子固定。有的婦女在頭巾外又橫扎白巾,有的直接用花格方頭巾包頭,傳統而不失時髦。

婚俗禮儀

水族婚俗留有較濃的傳統色彩,講究明媒正娶。婚前,男女青年可以利用節日及趕集時的對歌活動交遊相戀。即使自由戀愛定的情,也得明媒正娶,否則不合禮俗,要受歧視。青年男女相愛後,先託人告訴雙方家長。若家長表示願意,男方才請媒人去女方家送禮定親,並擇定吉日,派人抬著豬仔去女家「吃小酒」。正式迎親時,再抬大豬到女家「吃大酒」。酒宴上要唱敬酒歌,女主人每唱一首歌,客人就得干一杯酒,以喝醉來表現主人的盛情。接親與送親,男女雙方的家人不參加,除少數地方由新娘的兄弟背新娘送至夫家外,多數是盛裝的新娘打一把故意撕開一條縫的紅傘步行在前,接親的伴郎、伴娘及抬著嫁妝的長隊緊隨其後。一般是於中午出娘家門,傍晚六七點鍾進夫家門,吉時不到不得進門。新郎家的親人在新娘進門前外出迴避,新娘進屋後才能回家。新婚之夜,伴娘與新娘同宿,第二天新娘即回門去娘家住。婚期之後,新郎再去請新娘回來,開始夫妻生活。有些新娘第一次回門就長達一兩個月時間,謂之「坐家」,實際上是「不落夫家」婚俗的殘存餘音。新娘出嫁的路上,最忌諱打雷變天,因此婚期在秋冬舉行。

「借端」和「過卯」

水族一年中過端節最隆重。「端節」是以水書水歷推算出來的。水歷也將一年分為12個月和四季,但把農歷九月作歲首,把農歷八月當歲末,以十二地支記日。水歷每年十二月下旬至次年二月(即農歷八月下旬十月上旬),每逢亥(豬)日,各地依傳統分批過節。這就是端節,又稱「瓜節」,水族群眾叫「借端」。

在水族中,有「過端不過卯,過卯不過端」的傳統區分,而且各地區過節的先後次序是不能顛倒或混淆的。關於這種風俗,較一致的傳說是,古代水族的祖公拱登有兩個兒子,哥哥被分住到上邊內外套地區,弟弟被分住到下邊的九阡地區。原先約定好,豐收後到祖公處團聚慶祝。後來感到相距路遠,往來不便,就決定哥哥過端節,弟弟過卯節。時至今日,各地水族基本上是同宗同姓的一同過節。

端節之前,家家灑掃庭院,居室內外收拾得乾乾凈凈。節日的前一天,過節村寨敲響銅鼓,辭舊迎新。節日里殺雞宰鴨吃新谷,並要以鮮魚燉湯,准備好新米鮮湯招待親朋。除夕(戌日晚)和初一(亥日)晨祭祖,忌食葷,供品不能有魚以外的其它肉類,忌葷但不忌魚。祭祖的主品是魚包韭菜,原因是傳說先人們曾以九種菜和魚蝦做成的葯驅除過百病。它的做法是將韭菜、糟辣及蔥、姜、蒜等調味品填進洗好的魚腹,捆紮後清燉或清蒸而成。

端節時,青年男女在「端坡」周圍奏樂歌舞,而且舉行賽馬、鬥牛、文藝演出、放映電影、親友歡聚會餐等活動。鄰近的苗、侗、布依、壯、瑤、漢等兄弟民族上萬人前來參加。

不朽的英雄鄧恩銘

鄧恩銘是水族在全中國乃至全世界知名度最高的人。他有如此影響,其因有二,第一, 是中共一大代表,凡是知道中共是怎樣建立的人,都知道他;第二,2001年6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郵政局發行《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一)》紀念郵票一組,鄧恩銘的光輝形象在第三枚郵票上,凡是集郵的人或收到貼有這枚郵票的郵件的人,都會知道他。

鄧恩銘,原名鄧恩明,1901年1月生於貴州省荔波縣水浦村的一個水族勞動人民家庭。1917年秋,他小學畢業後,因家境困難,赴山東省投奔自己的二叔,進入濟南市省立第一中學讀書。在五四運動中,他走上革命道路,被選為一中學生自治會的領導兼出版部部長,主編校刊。在此期間,他與王燼美同志結為戰友,並進一步接受了馬列主義。1920年11月,組織勵新學會,創辦《勵新》半月刊,並參與組織山東共產主義小組。1921年7月與王燼美一起作為山東代表出席中共一大,次年赴莫斯科出席遠東各國共產黨及民族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回國後,任中共青島市委書記、山東地委書記,領導膠濟鐵路工人和青島日商紗廠工人大罷工。1927年任中共山東省委書記。1928年12月在濟南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曾領導越獄斗爭。1931年4月5日,英勇就義,年僅30歲。作為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鄧恩銘,英名不朽,精神永存。

獨特的生產習俗

水族經濟是典型的山地稻作農耕類型,早在150年前,水田在水族聚居區就佔耕地面積的80%以上。在農業生產中,水族農民仍保持著一些特殊的習俗。從今天綠色農業的角度來看,有些做法是值得借鑒與推廣的。

積肥與施肥。現在水族農民雖然也使用農葯和化肥,但其成本高和有污染是明顯的弊端。為了增加和多使用農家肥,水族農民仍普遍採取牛踩肥的辦法來積肥。他們在耕牛休閑的時候,將其圈養,把牛吃剩下的青草墊在圈內,適時加入墊圈土,讓牛把糞尿和草土踩混在一起,漚成肥料。

耙田工具。耙田是為了耙碎田中的泥塊,耙平水田,使稻子有疏鬆的生長土壤,且能均勻受水。特殊的是,水族農民用「船耙」和「石耙」耙田。「船耙」是長1米左右的木製船形耙,「船底」是平的,底部外面朝下裝有木齒或竹齒。若用人拉耙,「船」內裝土或石塊來鎮壓;若牛拉耙,人則站在「船」內駕馭。石耙就是一塊長方形石條,條石兩頭鑽孔穿繩牽引,條石底面有粗的刻紋。石耙的主要作用不是耙田,而是磨平。

灌溉。水族地區灌溉得自然之利。在高於水田的山谷修塘堰或河壩蓄水,然後開渠引水灌溉,或直接引山泉溪流到田頭灌溉。田高水低處,也使用筒車、翻車(龍骨車)等古老的提水裝置。

水族地區廣泛流行「活路頭」生產習俗。「活路頭」是當地漢語方言土語,「譯」為普通話是「干農活的領頭人」。水族村寨里的重要農活,如犁田、耕田、育秧、插秧、收割等,全寨各家都要等「活路頭」開始幹了,才能開始干。農時到來,「活路頭」擇吉日,舉行簡單的儀式,象徵性地犁一壟地,插幾蔸秧,或割幾把稻子,其他人再開始在自己承包的田地里干這項農活。這種習俗起碼有兩個含義,其一是對農業生產的重視,其二是「活路頭」是種莊稼的老把式,他們根據氣候掌握農時的經驗有一定的科學性,跟著他們干可獲好收成。

水族在農業生產中有明確的性別分工。「女不犁田,男不插秧」是傳統,誰若違反,會遭到非議。過去,曾有缺勞動力的家庭,婦女女扮男裝在夜裡犁田的。男人犁田、耕地、整修田埂。這些活兒較費力,且泥里水裡的拼搏,對婦女來說確實困難。這並不是說婦女不辛苦,插秧、割秧、挑禾等,不說別的,僅就腰來說,一天下來,幾乎都有「快要累斷了」的感覺。

經過世世代代的辛勤勞作,水族人民把自己生活的山山嶺嶺打扮得像鳳凰一樣。波光 粼粼的梯田,花果累累的園林,層層疊疊的干欄木樓,堆綠砌翠的樹木,歡快流淌的泉溪,就像鳳凰光彩美麗的羽毛 。山鄉美景,田園風光,泥土氣息,自然的美、淳樸的情,與城市的繁華共同交響,演奏出偉大祖國的時代樂章。

④ 水族起源於什麼

從有關史籍記載和語言、文化特點等方面分析,水族源於古代、「百越」族系,系從秦漢時期西甌中的一支發展演變而來,唐宋時與壯侗語族諸民族統稱為「僚」,明清時稱「水」。北宋時稱為「撫水州」

⑤ 水族的歷史文化

水族,有本民族的語言和傳統文字,水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侗台)語支,水族古文字體系保留著圖畫文字、象形文字、抽象文字兼容的特色。

文化信仰

水族的信仰文化屬於原始宗教信仰范疇。水族認為萬物有靈而崇奉多神。自然崇拜,祖靈崇拜,神靈崇拜構成了水族信仰的核心。

在水族社會中,不論是原始宗教信仰的崇拜對象,或是崇拜形式、信仰儀式,還是原始道德的內容及其形式與傳承方式,都比較清晰地反映出信仰文化與民間知識二者相互雜糅、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特點。

飲食文化

水族以大米為主食,喜食酸辣調味,有「無菜不酸,無辣不食」的習俗。待客以酒為重,主人敬酒時帶頭喊一聲「秀」(即乾杯的意思),眾人也齊聲喊「秀」,將酒飲盡。

服飾文化

水族在服飾上禁忌紅色和黃色,特別禁忌大紅、大黃的熱調色彩,而喜歡藍、白、青、三種冷調色彩。水族不喜歡色彩鮮艷的服裝,而是喜歡色彩淺淡素雅,這表達了水族獨特的服飾審美觀,那就是樸素、大方、實用。

水族女服多以水家布縫制,無領大襟半長衫或長衫,長衫過膝,一般不綉花邊。而節日和婚嫁盛裝與平時截然不同,通常肩部、袖口、褲子膝彎處皆鑲有刺綉花帶,包頭巾上也有色彩繽紛的圖案。頭戴銀冠,頸戴銀項圈,腕戴銀手鐲,胸佩銀雅領,耳垂銀耳環,腳穿綉花鞋,素雅文靜。

水族男子穿大襟無領藍布衫,戴瓜皮小帽,老年人著長衫,頭纏裡布包頭,腳裹綁腿。

語言文化

水族有本民族的語言和傳統文字。

水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侗台)語支,共有聲母71個,韻母55個,聲調8個。水語與壯侗語族中的侗語、毛南語、布依語、仫佬語、壯語、傣語和黎語等有親屬關系,尤其與侗語、毛南語、仫佬語更為接近,並有許多同源詞。

水語跟同語族的壯語、傣語相比,內部差別較少,各地水族群眾一般都可以用水語互相通話。水語可劃分為3個土語區,沒有方言差別。第一個是三洞土語區,以三洞鄉板南村水語為代表。第二個是陽安土語區,以陽安甲乃村為代表。第三個是潘洞土語區,以陽和鄉潘硐村的水語為代表。

(5)水族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水族種植水稻有悠久歷史,形成眾多十分濃厚的稻作相關習俗。水族歷法以稻作物候為依據,水族的卯節與端節,就是因稻作種植與收割而形成的盛大年節。

過去,人們認為在稻作生產關鍵階段,博得稻神歡心才能獲取稻作豐收,因此從浸種、撒秧、栽秧到吃新收割每個關鍵階段,往往要依據水書擇吉行事。開秧門之前,將兩把稻秧帶到家中以魚肉酒飯供祭。

然後,由這位媳婦帶著秧苗先下田栽幾行之後,盛裝待命的其他婦女才紛紛下田勞作。開秧門儀式,既是對稻神的尊重,又是運用相似律的巫術原理,讓少婦旺盛的生殖力轉嫁到禾稻上,祈求獲得更大的豐產。

水族崇拜魚,魚是大多數水族地區的圖騰崇拜物。水塘養魚、稻田養魚是水族地區的重要技能與特色,人們運用田魚產卵和用稻草團分卵繁殖的技能,掌握洪水及野獸對漁業危害的方法,使魚稻獲得雙豐收。所以,飯稻羹魚成為水族的傳統習俗。

⑥ 水族的風俗習慣

1、生產

水族種植水稻有悠久歷史,形成眾多十分濃厚的稻作相關習俗。水族歷法以稻作物候為依據,水族的卯節與端節,就是因稻作種植與收割而形成的盛大年節。過去,人們認為在稻作生產關鍵階段,博得稻神歡心才能獲取稻作豐收,因此從浸種、撒秧、栽秧到吃新收割每個關鍵階段,往往要依據水書擇吉行事。

開秧門之前,將兩把稻秧帶到家中以魚肉酒飯供祭,請盛裝的年輕媳婦主祭,喃喃祈求神靈保佑稻作豐產:「別人的稻穀用摘刀採摘,我家的稻穀用斧頭砍。斧頭砍根樁,摘刀摘尖稍……」。然後,由這位媳婦帶著秧苗先下田栽幾行之後,盛裝待命的其他婦女才紛紛下田勞作。

開秧門儀式,既是對稻神的尊重,又是運用相似律的巫術原理,讓少婦旺盛的生殖力轉嫁到禾稻上,祈求獲得更大的豐產。

水族崇拜魚,魚是大多數水族地區的圖騰崇拜物。水塘養魚、稻田養魚是水族地區的重要技能與特色,人們運用田魚產卵和用稻草團分卵繁殖的技能,掌握洪水及野獸對漁業危害的方法,使魚稻獲得雙豐收。所以,飯稻羹魚成為水族的傳統習俗。

2、節日

水族的歲時節日有20多個,如端節(借端、吃端)、卯節(借卯)、額節(借額)、蘇寧喜(借寧喜)、敬霞節(敬霞、拜霞)、春節(借薦)、清明節(掛青、掛社)、端午節(借王)、銅鼓節、洗澡節(六月六)。

黃飯節、花椒節、二月二祭白龍、三月祭龍節、六月祭土地、六月祭山神、七月半、七月接送老祖、中秋節、重陽節、十月舂牛粑、拜廟(拜菩薩、拜哥善、拜善)、宇魎(韻娘)、吃新節(借咬里、借熬利)等等。

3、婚戀

水族婚姻沿襲傳統習俗,恪守同宗血緣不娶、異宗異姓氏族開親的原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依舊是水族地區男女青年婚姻的主流。注意門當戶對,講究明媒正娶。即使當代,戀愛不十分自由,婚姻難以完全自主的現象較為普遍。

水族很早就實行一夫一妻制,封建時代出現的納妾現象也為數極少。水族古代議定婚姻范圍十分嚴肅,由此產生《倒栽杉》、《倒栽楓》和《破姓開親》的種種傳說。

4、喪葬

水族的喪葬習俗主要特點是:禁忌繁多,厚葬、隆祭、久祀。水族喪葬集中體現了祖靈崇拜、神靈崇拜、自然崇拜的信仰文化內涵。同時,喪葬又成為水族傳承孝道和祭祖禮儀、調整人際關系、提升血緣氏族凝聚力、交流社會知識的重要活動。

水族的厚葬,並不體現在隨葬、陪葬物品的貴重與多寡,而是反映在製作石棺墳墓、大型墓碑的建造方面。這種現象遠遠超過相鄰的周邊民族。

(6)水族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水族歷史上曾出現過兩次舉族大遷徙。殷商亡國之後,部分殷人南遷融入百越族群。這是水族先民的第一次遷徙。公元前2世紀,秦王朝統一中國之後發兵征剿嶺南。水族先民舉族第二次大遷徙,從百越母體中分離出來,由南方溯流進入龍江、都柳江上游地帶生息,大致形成後世分布的格局,並逐步向單一民族邁進。

水族先民水族經歷了八九百年相對比較穩定的發展,到了唐代逐步發展成為單一民族。水族的族名以「水」代「睢」,與唐代設置的撫水州有關。開元年間(713—741),唐朝在今黔桂交界的環江一帶設置以安撫水族先民為主體對象的羈縻撫水州。

據《唐書·地理志》、《唐書·南蠻傳》載:「貞觀三年,東謝蠻首領謝元深入朝……以其地為應州,拜元深為刺史,領黔州都督府。」「貞觀三年,以東謝首領謝元深地置縣五:都尚、婆覽、應江、陀隆、羅恭。」

「開元中,置莪、勞、撫水等羈縻州。」據考證,應州及屬下都尚縣的治地為今三都水族自治縣上江鎮;婆覽縣治地為三都縣恆豐鄉,後世稱為水婆;應江縣治地為榕江縣平永鄉;陀隆縣為台江;羅恭縣為雷山縣。宜州北面的撫水州在今廣西北部之環江一帶。

⑦ 水族的簡介

水族,有本民族的語言和傳統文字,水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侗台)語支,水族古文字體系保留著圖畫文字、象形文字、抽象文字兼容的特色。

水族自稱「睢(suǐ)」,關於水族的來源,有殷人後裔說、百越(兩廣)源流說、江西遷來說、江南遷來說等說法。水書是夏商文化的孑遺,屬水族的精神支柱。魚是水族的圖騰,飯稻羹魚是水族的重要社會習俗。

水族主聚居在黔桂交界的龍江、都柳江上游地帶,貴州省黔南的三都水族自治縣、荔波、獨山、都勻等縣市為主要居住區,黔東南的榕江、丹寨、雷山、從江、黎平等縣為主要散居區,此外在廣西北部的河池、南丹、環江、融水等縣市以及雲南省富源縣也有水族村落分布。


(7)水族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水族的名字,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定下的。在唐宋前,水族被稱之為「獠」,北宋時期,在這個區域出現了「撫水州」,而到了明朝的時候,「水」族就開始出現在了史書的記載之中,而到了清朝的時候一般都稱之為「水家」、「水苗家」等,到了新中國成立,才有了水族的統稱叫法。

水族還有過一次遷徙,是在秦王朝時期,那是後秦始皇征剿嶺南,導致了水族先民被迫進行了舉族大遷徙,這讓水族的先民脫離於了百越部落這個母體,逐漸向著單一形式的民族發展,而第二次遷徙的地方是到了龍江、都柳江的上游地帶,大致也很像後世的分布格局。

經過八九百年發展,唐朝時期,水族逐漸成了一個單一的民族,而本來的「睢」的叫法也被改了「水」,這就和「撫水州」有關了。

水族的作物為水稻,農業的發展非常不錯,在史書上有「種稻似湖湘」這樣的描述,而為了反抗封建王朝所針對的高壓統治,水族的上層人進行過武裝,在史書中有多次的「犯邊作亂」記載。

在宋時期,撫水州幾乎沒有停止反抗封建王朝壓迫的活動,在1016年(宋大中的祥符九年),平州的刺史曹克明奉命進行了軍隊鎮壓,這才解決了問題。

而「撫水州」也被改了名,叫「安化州」,「撫水縣」改成了「歸仁縣」,「京水縣」改為了「長官寧縣」,宋朝除了改名字外,還有意識的讓水族遷移漢人居所,遷移者給田糧。

又經過了幾個朝代的發展,水族已經進入了封建的形式中來,而清朝末期,水族也被帝國勢力所襲擾,而原本種植糧食的農民也有大量被忽悠種植鴉片,農業受到了破壞,但紡織業因為工業的打擊也進入了洋紗加工手工業這樣的工業中來。

在辛亥革命後,這里也出現了許多礦廠,而資本勢力也對當地的民眾嚴重的剝削了起來,在後來混亂的數十年中,水族的此地的人口減少了三分之一。

⑧ 水族的習俗

1、婚姻

水族婚姻沿襲傳統習俗,恪守同宗血緣不娶、異宗異姓氏族開親的原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依舊是水族地區男女青年婚姻的主流。

魚是水族的圖騰崇拜物。在婚俗中魚常作為信物、聖物出現。締結婚姻時,在荔波、九阡等地請媒人提親時,男方母親悄悄把包好的幾條小干魚置於盛著禮品的竹籃底部。而女方之母收到禮品時,也首先查看籃底是否有小干魚。若應允婚事,則收下禮品和干魚。

2、飲食

水族吃素,只忌禽畜獸類的油肉,不忌水產魚蝦之類,而以魚為最珍貴的祭品和待客的佳餚。吊喪食素,既表示對死者的哀悼緬懷和對孝家的尊重與同情,又是維系氏族情感、增強和提升氏族凝聚力的重要標志。

因此,有用麵粉拌和植物油製成魚蝦蚌蟹的水產類模型祭品,有的還以活魚祭祀墓穴,有的要將魚卵撒在新墳封土上等習俗。

3、喪葬

水族的喪葬習俗主要特點是:禁忌繁多,厚葬、隆祭、久祀。水族喪葬集中體現了祖靈崇拜、神靈崇拜、自然崇拜的信仰文化內涵。

喪葬吊喪活動,有條件的要吹蘆吶、跳舞、唱歌、演花燈、耍龍舞獅、製作各類紙扎的旗幡傘蓋等,客觀上成為水族民間工藝美術、文化交流、男女社交、聚會娛樂的重要活動。

4、語言稱謂

日常交往,人們沿襲尊長、尊老的美德。村寨里的媳婦,凡見到年長的祖父母輩長者,則通稱為公、奶,見到父母輩長者,通稱為父母。結婚生育之後,習慣以其孩子的名字稱呼其為某某之父、某某之母。

5、待客禮儀

水族重酒、重煙而輕茶。客人來到,要盡力招待,一般客人待以葷菜,重要的親友殺雞鴨招待,貴賓則殺小豬款待。入席之後,先用筷子蘸一滴酒點在桌子上,表示先敬奉祖宗與神靈,然後再享用。以雞頭、鴨頭敬客,是水族重要的禮節。

⑨ 幫我介紹一下水族的起源和歷史

水族是中國一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以及貴州的荔波、獨山、都勻、榕江、從江等縣,在廣西省的融安、南丹、環江、河池等縣。人口約為40.7萬人(2000年統計)。

族源及發展
相傳水族的先民是嶺南「百越」之一駱越人的一支。明代的史冊中已經有水族的名稱了。水族人自稱「海水」,其意為水人。迄今為止,尚未發現一部完整的水族史書,在水族民間、在水族研究史上,出現殷人後裔說、兩廣源流說、江西遷來說、江南遷來說等等,關於水族的起源歷史學家一直眾說紛紜,莫衷一是[1]。

語言文字
水族人的語言是水語,現在還在使用。

水族人有自己的文字稱為「水書」,字方法有象形、會意、諧音和假借,約有1400個,與和納西族的東巴文一樣,是世界上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只有少數巫師認識作占卜之用,現在多數水族人已不認識,普遍使用漢文[2]。

宗教信仰
水族人信仰多神、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崇拜自然物。清末時曾傳入天主教,有少數人信奉。

文化
水歷:水族有自己的歷法——水歷。水歷將一年分為12個月和四季,農歷九月作為歲首,把農歷八月當歲末,以十二地支記日。
水書:水族人把自己的文字和用這種文字寫成的典籍統稱為「泐(音le)雖」。書中記載的有關農事、營建、出行、婚喪等規矩條文至今還在水族地區產生廣泛的影響。有關專家認為,水書相當於漢族的《易經》。2002年3月,中國國家檔案局、中央檔案館將水書列入了首批「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

建築
水族人的傳統建築為干欄式,多用杉松木建造,屋頂用杉樹皮或瓦片覆蓋,分上下兩層,樓下圈養牲畜,樓上住人。

服飾
水族人崇尚藏青色和黑色,男子用青布包頭,女子身座青布長褲。女子喜歡戴圍有茨藜花紋的圍兜,衣褲的口邊也有花邊裝飾。

水族婦女擅長製作一種叫做「反結」的綉品,是用白馬尾纏上白絲線綉成各種精美圖案,「反結」指用梭結法刺綉而成的背帶,這種背帶由幾十塊不同形狀的圖案拼鑲而成,很耗費工時,但極為精美。還有一種水族的刺綉精品叫做「者勾」,是一種尖端雙翹的刺綉鞋。

工藝
水族婦女織的「水家布」(即九阡青布)紗質精細均勻,獨特的豆漿畫印染工藝技術,相傳已有700多年的歷史,所染青、藍、綠色深透耐洗。

飲食
水族人主要從事農業,以種植水稻為主,「九阡酒」是他們的傳統佳釀。

水族婦女泡製的「魚包韭菜」是水族的特色菜,傳說先人以九種菜和魚蝦做成葯驅除百病。做法是將韭菜、糟辣及蔥、姜、蒜等調味品填進清洗好的魚腹,捆紮好後清燉或清蒸而成。

婚俗
水族婚姻遵守同宗不娶,婚俗很傳統,即使是自由戀愛也要明媒正娶,否則不合禮俗,要受歧視。婚禮中新郎家的親人在新娘進門要迴避,新婚之夜,新娘不與新郎同宿,第二天新娘要回娘家住。婚期之後,新郎再去請新娘回來,開始夫妻生活。有些新娘第一次回門會長達一兩個月,謂之「坐家」,這就是「不落夫家」婚俗。新娘出嫁的路上,最忌諱打雷變天,所以婚期多在秋冬舉行。

喪葬
水族實行土葬,若死者是婦女要等娘家人驗看後才能入殮。所有程序要請水書先生來主持,並且嚴格依照水書條文。有能力的人家,要請人演奏喪樂,唱喪歌,跳喪舞。

節日
在水族眾多的傳統節日中最隆重的是「端節」。

端節即是水族的新年,又稱「瓜節」,水族群眾叫「借端」。在水歷十二月至次年二月水歷每(即農歷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每逢亥(豬)日過節。各地區過節的先後次序是不能顛倒或混淆的,時至今日,各地水族基本上是同宗同姓的一同過節。主要活動為祭祀和賽馬。水歷的除夕與初一相連的兩頓飯要忌葷食素,但不忌魚蝦。水族婦女泡製的「魚包韭菜」也是端節酒席上必備的佳餚。

名人
鄧恩銘
周偉童

⑩ 古代水族的文化是怎麼樣的

水書是水族人民千百年來的精神信仰、倫理道德、哲學思想以及生產生活經驗等內諸多方面容的累積。

是古代水族先民用類似甲骨文和金文的一種古老文字元號,記載水族古代天文、地理、民俗、宗教、倫理、哲學、美學、法學、人類學等的古老文化典籍,它所涵蓋的內容充分地展示了水族人民的智慧,深深地影響著現代水家人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

在茂蘭保護區,水族文化和水書傳承依然保存得相當完好,逢年過節或重大擇日活動,當地的水族人都要請水書先生設祭,祈求獲得保佑。

在打開水書之前,人們會用五穀、雞、鴨、魚、肉祭水書祖先,然後才開始翻閱,以消災避禍,祈求平安。

閱讀全文

與水族歷史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