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帝廟的歷史沿革
新鄉市關帝廟建於元代至正年間(1341年—1368年)明代萬曆、崇禎,清代康熙、
乾隆年間相繼重修
。民國初期將關羽與岳飛合祀,關帝廟又名「關岳祠」。
2. 泉州關帝廟的歷史淵源
600年來,泉州七個城門的這七個關帝廟香火興盛。由於當地人非常信仰關帝,除了這七座廟外,各處街道都建了一些小廟宇。到了清末,泉州城服侍關帝的廟宇達到了100多座。而隨著時代的變遷,現今僅剩下了幾座,而香火最盛的依然是這座通淮廟。在很多人心目中,關公是神通廣大、有求必應的神明。因此,不論是婚姻、生意、疾病、求職,他們都要到關帝廟抽簽,希望得到指點,以求心理上獲得安慰,而簽詩就成了人們與神明溝通的方法。與其它寺廟相比,關帝廟的這部簽詩文字更文雅,內容更豐富,這無疑也吸引了更多的信徒。
宋元以來,泉州當地商業貿易盛行,傳統商業文化強調經營者要具有「守信用、重承諾」的美德,而關公形象則成了這種美德的代表,被奉為商業的保護神,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武財神」。凡作生意的人,都要到廟里來求財祈福,並捐一些香火錢。特別是近年來,泉州經濟飛速發展,晉江、石獅等縣市經商致富的人常到通淮關帝廟來燒香捐錢。而關帝廟也將這些香火錢的一大部分拿出來作善事,救災辦學。
現存廟宇為民國十六年(1927年)重修,1986年至1990年再次進行全面整修。廟座北朝南,由武成殿、崇先殿、三義廟三座並排的廟宇組成,均為三進,建築面積1300多平方米。民國三年(1914年)大規模重修時,將三義廟前殿退後同主殿的前殿並列,使三座神廟連成一體,形成結構對稱,廟形壯觀的建築群。修復後的殿宇,裝飾精美的木雕、石雕和泥塑,屋脊剪瓷龍雕,造型各異,其間配有花鳥走獸,體現閩南古建築的藝術風格。
通淮關帝廟始建年代和初始規制無考,相傳建於南唐至宋代。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長史李一德重修,時廟有左、右堂,各有前廳、正殿、後殿三進;左堂祀壽亭侯(關羽),右堂祀平浪侯晏。明·萬曆(1573—1619年)間,右堂改為三義廟,祀劉、關、張,附祀諸葛。明·天啟元年(1621年),重修關帝廟,廣僧道住持居室,並於左堂後殿塑關羽袞冕像。清·乾隆間(1736—1795年),增建崇先殿,祀關羽之曾祖、祖、父神牌。又於正殿前越道建禮樂亭(禮樂亭於光緒年間改為學校,取「立於禮、成於樂」之義,名立成小學)。民國十六年(1927年)火災,左堂化為灰礫,三義廟、崇先殿尚存;當年按舊制重建左堂,取賜恩岩大樟木雕成關帝座像。
3. 關陵的歷史文化
身卧當陽,頭枕洛陽
據史記載,東漢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孫權巧襲荊州,占據江陵,遣將擊關羽,追至當陽,於臨詛殺關公。但恐劉備興師問罪,於是將關羽首級獻給曹操,又按諸侯之禮葬其屍骸於當陽境內。曹操識破東吳計謀,也以諸侯之禮將關羽頭顱葬於洛陽南門外。這就是關羽「身卧當陽,頭枕洛陽」傳說的由來。
關羽傳說
關羽,字雲長,山西運城解州人;三國時蜀漢五虎將之首。因斬顏良於萬軍之中,解白馬圍,曹操封他為漢壽亭侯,劉備率軍南下,收江南諸郡,封關羽為襄陽太守,盪寇將軍。建安二十四年,劉備為漢中王,拜羽為前將軍。是年,關羽率大軍攻曹仁地樊城;於禁督七路大軍相救,關羽水淹七軍,擒於禁,斬龐德,威震華夏。死後,後主劉禪追謚羽為「壯繆侯」。
千百年來,關羽忠義仁勇的形象已成為海內外華人廣泛崇拜的偶像;特別是宋代以來,關羽不僅為民間百姓廣為敬奉,還為儒家、佛家、歷代帝王所極力推崇。據宋《佛祖統紀》載,中國佛教早就把關羽封為神,曰伽藍神。宋代,封關羽為武安王;明代,即封為武聖人,還加封為大帝。到清代,關羽則是集神、聖、帝於一身,封曰忠義神武仁勇靈佑威顯關聖大帝。顯然,作為武聖,關羽已與文聖孔子齊名;而作為大帝,他也便與皇帝齊位了。
關羽墓傳說
全國現有三處關羽陵墓。一是關羽故里山西解州衣冠冢,稱為關廟;二是河南洛陽厚葬關羽首級處,稱為關林;三是當陽關陵,唯此處按皇帝陵寢定製,有乾隆賜《威震華夏》匾額。
傳說關羽死後,身首分離,魂魄未能同身軀入土為安。每晚關羽魂靈便在當陽玉泉寺覆船山處游盪,呼曰:「還我頭來,還我頭來」,婦幼驚駭,四鄰不安。時任玉泉寺主持便勸解關羽,汝一身取過多少人頭顱,僅過五關斬六將,便有多少不寧亡魂,你為他們想過嗎?關羽聞之,深為慚愧,從此魂歸陵寢,恢復往日平靜。玉泉寺有關羽顯聖處景觀,十分有趣的是,關陵墓冢後樹林都沒有樹梢,是天人合一,紀念關帝還是關羽顯聖,人樹相憐。其實,經科學驗證,該處屬雷擊區,樹長到一定高度,為電劈雷斬造成。
4. 關帝廟的歷史故事是怎樣的
在北京的廟宇中,關帝廟修建的最多,加上北京郊縣的關帝廟,全北京的關帝廟總數達二三百座之多。
這些關帝廟塑像大體相同,中間坐的是關公,手捋長髯,微閃丹目,手持《春秋》,白臉捧印的關平和黑臉托刀的周倉分列兩邊。廟門口的一副對聯,寫道:
"赤面秉赤心,赤兔追風,一片忠心照赤膽;
青燈觀青史,青龍偃月,千秋義氣對青天。"
橫批:"亘古一人"。
北京城的關帝廟中,正陽門月城西側的關帝廟香火最盛。從明代開始,每年五月十三日,皇帝必遣太常寺上官行禮。除此之外,凡是國家有大災大難,皇帝或百官也會到關帝廟上香,焚表祭告。
這座關帝廟得到朝廷的青睞,據說跟明永樂大帝朱棣有關。
據說明成祖定都北京之後,四方臣服,天下太平。一年,漠北異族突來侵擾,成祖於是御駕親征。兩軍激烈交鋒,大敗敵軍,敵軍逃入沙漠,成祖帶兵追趕,由於不熟習地形,竟不辨東西,幾乎迷路。
正在彷徨之時,突見前方霞光萬道,金光籠罩之下,一個頭帶夫子盔,身穿綠緞子蟒袍,外披墨綠色的斗篷,上綉狻猊戲火,面如重棗,卧蠶眉,丹鳳眼,面生七痣,五絡長髯,手提青龍偃月刀的大將,驅著白龍馬在前方領路。成祖哪管那麼多,命令大隊人馬跟隨此將在大漠之中前行,終於全殲敵軍。大軍得勝後,成祖尋訪帶路大將,卻渺無蹤影。他細細回味帶路大將的容貌,突然省悟是關公顯聖。
明成祖凱旋迴到北京,受到了百姓的歡迎。大隊人馬走到正陽門,突然從路西跟來了一匹白馬。見到皇帝,白馬淚如泉涌,四蹄刨地,迎天長嘯。
成祖定眼一看,這不正是關聖下凡的坐騎白龍馬嗎?白馬似乎有冤情向皇帝稟告,它將文武將官帶到了一個小酒店裡,最後在院子里一棵老槐樹下刨出了一具屍體。
原來這個酒店是馮初面夫妻倆受人資助開辦的,資助他們的是山西布商楊閃鳳。酒店開張後,生意非常紅火,此前楊閃鳳來店重敘舊誼,不想兩口子不知報恩,卻心生歹意,蓄意謀殺了恩人,並將屍體埋了自家院子的老槐樹底下。
馮氏夫婦原以為此事做的滴水不漏,不曾想,楊閃鳳的白馬逃出去,攔御駕告發了他們。
成祖下令將二人就地正法,以儆效尤。行刑完畢,人們正准備安撫白馬,白馬卻早已不知去向。在旁的大臣都說是天降關聖,庇佑大明。大漠殲敵,得關聖佑護,回朝又遭神馬鳴冤。大明王朝真是國運天長,神明庇佑。
之後,北京城的關帝廟日漸增多。地安門的白馬關帝廟也因傳說而聞名。
5. 誰知道解州關帝廟的歷史
解州作為關公的故鄉,關帝廟興建的歷史頗早。據有關碑刻記載,遠在陳隋之際,解州關帝廟已經修建。宋元到明清,隨著社會各界對關公美化、聖化和神化的浪潮不斷高漲,又對解州關帝廟進行了多次大規模的修復、重建和擴建。清朝末葉,該廟曾數次失火,損失慘重,但在民國年間又予以修復和重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人民政府對解州關帝廟這座古老的建築群落極為重視,不僅將它列入了國家重點文物單位予以保護,而且一再撥款,對這座廟宇進行維護修復,使之基本上恢復了歷史的原貌。
在河東古代名人燦若繁星的天穹中,有一顆耀眼的星宿,格外引人注目,這就是被後世封為「大帝」、尊稱為「武聖」的關公。關公姓關,名羽,字雲長,生於公元一六O年,卒於公元二一九年,為今山西省運城市常平鄉常平村人。相傳,關公從幼年開始,便喜讀《左氏春秋》等儒家經典,深明大義。青年之際,因打抱不平,殺死鄉里惡霸而遠走他鄉。遇劉備、張飛後,與之結義,發誓輔佐劉備,匡扶漢室。此後多年,便跟隨劉備滅董卓、破袁紹、戰呂布、退曹操,屢建戰功,實現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政權割據,後因大意失荊州而敗走麥城,悲壯去世。蜀漢丞相諸葛亮評關公曰「絕倫逸群」。
目前的解州關帝廟,總佔地面積有七點三萬平方米之多,為海內外眾多關帝廟佔地面積之最。該廟宇眾多建築坐北向南,沿南北向中軸線,分四大部分有序展開:中軸線的南端為「結義園」,為紀念劉、關、張桃園結義而建。園內古木參天,山水相依,並建有結義坊、君子亭、三義閣等主體建築,往往使人在觸景生情中,沉浸於「桃園結義」的美好傳說之中。中軸線北端的主廟,是一個單元甚多而又層層展開的巨大建築群落,主要由琉璃龍壁、端門、午門、御書樓、崇寧殿、刀樓、印樓、春秋樓和眾多牌坊組成,是進行關公祭祀活動的主要場所。主廟內的主體建築,規模宏大,氣勢非凡,雕梁畫棟而又庄嚴肅穆,身臨其境,不能不使人對關公肅然起敬。中軸線南端的東側,建有「萬代瞻仰」的石牌坊一座,中軸線南端西側建有「威震華夏」木牌坊一座。這兩座氣魄宏大的牌坊,向世人昭示著關公及關公文化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的顯赫地位,令人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中軸線北端東西兩側,為基本對稱的主廟附屬建築,如追風伯祠、長壽宮、崇聖祠等等。這些附屬建築,與主廟一樣,無不籠罩在庄嚴肅穆的氣氛之中,但卻又有著主廟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加深人們對關公生平、身世的理解,延伸和加強對關公的崇拜與敬仰。
解州關帝廟,以其歷史悠久,規模宏大,氣勢非凡而享譽華夏,揚名海外。
6. 東山關帝廟的歷史淵源
據查證,東山關帝廟是台灣眾多關帝廟分靈入台的祖廟,具有悠久的歷史淵源關系。
明永曆18年(1663)鄭成功的兒子鄭經撤離銅山歸台灣,寧靖王朱術桂特地在王府內建造了從銅陵關帝廟分靈過台灣的關帝廟,廟宇仿效銅陵關帝廟形式建造,神龕上掛著一幅清乾隆54年(1289)府知事楊延理獻的仿明武英殿大學士黃道周為銅陵關帝廟書寫的對聯,據澎湖紅毛城關帝廟管委會王鏡芳先生介紹:紅毛城關帝廟早在明朝就從銅陵關帝廟分靈入澎湖,再由澎湖入台,衍播於台灣南部,稱「文衡帝君」。
清康熙23年(1683)水師提督施琅率師復台後,官兵們把「銅陵關帝廟」香火分布台灣。
清嘉慶年間,漳州平和縣人林楓從東山關帝廟分香回鄉並雕塑關帝神像。後來,林楓的後裔林應獅等人又親自赴銅陵關帝廟分靈,渡海到台灣噶瑪蘭(今宜蘭)建廟,名為協天廟,成為台灣北部最早廟宇,並傳播台灣各地建關帝廟。 台灣關帝廟,不少是東山人去建的。如在康熙52年至54年,銅山人任台灣水師左營游擊游崇功在諸羅縣東北隅建關帝廟。清代有東山師傅藍木在台灣澎湖建了一些關帝廟。民國23年(1933).東山縣康美村建築師傅林進金、林進添、林保宗三人應聘到澎湖的馬公、赤嵌、小卷及台北,住了3年建了4座和銅陵關帝廟同式樣的關帝廟。
歷史以來,台灣同胞對東山關帝廟十分敬仰,經常前來朝聖捐資。東山關帝廟里《重修武廟碑記》記載了台灣安平、澎湖、鹿港等地四十多位軍、政、商、漁籌備界人士捐款的姓名與金額。
近幾年來,台灣宜蘭、高雄、花蓮、新竹、台北、台中、台東、桃園、基隆、彭湖等全省各地關帝廟信徒紛紛組團前來銅陵關帝廟朝聖謁祖,並進行關帝文化交流活動,敬獻「追源謁祖」匾額和奉去關夫人像到台灣。
7. 解州關帝廟的傳說
關帝廟: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的神聖殿堂
(一)
位於山西省西南部的運城盆地,是中國古代稱作「河東」的主要區域。自古以來,這塊土地肥沃、阡陌縱橫、交通便利的盆地,就以歷史悠久,文明古老,史跡遍布,物華天寶,地靈人傑著稱於世。
毫不誇張,中國五千餘年的古老文明,幾乎都與這塊古老的土地息息相關。傳說之中,中國原始社會後期的部落聯盟領袖舜和禹,都曾在這塊黃土地上建立了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即所謂「舜都蒲坂」、「禹都安邑」。傳說之中,遠古時代決定炎黃民族早期文明構成、文明方向和文明進程的一次歷史大決戰,也在這里展開,即所謂黃帝與蚩尤大戰於「冀州之野」的傳說與神話。早已有學者指出,其時的「冀州」,即後世的「河東」。在傳說和史籍中,教人以養蠶造絲的嫘祖,授人以稼穡耕作的後稷,示人以「版築」造牆的傅說,也都活動於河東之地。春秋戰國至宋元明清這段有著確切文字記載的漫長歷史中,河東這塊古老的土地上,更是英才輩出,風起雲涌,為創造和推動中國古代社會的燦爛文化和文明,作出了永載史冊的貢獻。荀況、裴秀、郭璞、裴松之、盧綸、司空圖、聶夷中、柳宗元、薛仁貴、王通、司馬光、馬遠、楊深秀等等,這一長串的歷史名人,說明在中國古代社會中,在河東這塊古老大地上,確實名人輩出,燦如繁星,數不勝數。在源遠流長的中國古代文明史和文化史的遼闊空間上,河東頭頂上的由歷代名人交織成的星空,可以說分外璀璨絢麗。
8. 東山關帝廟的歷史意義
這一副對聯是東山抄關帝廟是台灣關襲帝廟的香緣祖廟的歷史明證。1990年7月,台灣宗教咨詢委員李炳南教授跨越海峽,親臨東山關帝廟考察,當他們看到黃道周為關帝撰寫的長聯真跡時。恍然大悟的說:「台灣關帝信仰文化正源於此!東山關帝廟是台灣關帝信仰的發祥地。台灣諸多的關帝廟都懸掛此楹聯,但不知出於何時何地何人所撰現在這謎可解開了,找到這個根了」。
關帝廟可以說是東山人民心目中的聖廟。每逢農歷初一,十五,很多東山人會到關帝來拜關帝。不管遇到什麼大事小事,更會到關帝廟來求簽,求關帝指點迷津。據說當年鄭成功出兵收復台灣之前就曾到此求得吉簽,其後果然旗開得勝,把台灣收復到祖國版圖。 東山關帝廟是集瓷雕、木雕、石雕為一體的閩南民間藝術博物館,以其古老的歷史和精湛的建築藝術,成為史學家和建築學家研究的對象。更以深遠的關帝文化傳承,在海峽兩岸架起一座橋梁,如一道彩虹,橫貫海峽上空,祥雲流彩,靈光普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