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intelcpu發展歷史

intelcpu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25 18:23:00

『壹』 Inter CPU系列發展史

1971年:4004微處理器 4004處理器是英特爾的第一款微處理器。這一突破性的重大發明不僅成為Busicom計算器強勁的動力之源,更打開了讓機器設備象個人電腦一樣可嵌入智能的未來之路。 1972年:8008微處理器 8008處理器擁有相當於4004處理器兩倍的處理能力。《無線電電子學》 雜志1974年的一篇文章曾提及一種採用了8008處理器的設備 Mark-8,它是首批為家用目的而製造的電腦之一——不過按照今天的標准,Mark-8既難於製造組裝,又不容易維護操作。 1974年:8080微處理器 世界上第一台個人電腦 Altair 採用了8080處理器作為大腦——據稱 「Altair」 出自電視劇 《星際迷航 Star Trek》,是片中企業號飛船的目標地之一。電腦愛好者們花395美元就能購買一台 Altair。僅短短幾個月時間,這種電腦就銷售出了好幾萬台,創下歷史上首次個人電腦延期交貨的紀錄 1978年:8086-8088微處理器 英特爾與IBM 新個人電腦部門所進行的一次關鍵交易使8088處理器成為了IBM 新型主打產品IBM PC的大腦。8088的大獲成功使英特爾步入全球企業500強的行列,並被 《財富》 雜志評為「70 年代最成功企業」之一。 1982年:286微處理器 英特爾286最初的名稱為80286,是英特爾第一款能夠運行所有為其前代產品編寫的軟體的處理器。這種強大的軟體兼容性亦成為英特爾微處理器家族的重要特點之一。在該產品發布後的6年裡,全世界共生產了大約1500萬台採用286處理器的個人電腦。 1985年:英特386?6?4 微處理器 英特爾386?6?4 微處理器擁有275,000個晶體管,是早期4004處理器的100多倍。該處理器是一款32位晶元,具有多任務處理能力,也就是說它可以同時運行多種程序。

『貳』 Intel的CPU發展歷史

1971年:4004微處理器 4004處理器是英特爾的第一款微處理器。這一突破性的重大發明不僅成為Busicom計算器強勁的動力之源,更打開了讓機器設備象個人電腦一樣可嵌入智能的未來之路。 1972年:8008微處理器 8008處理器擁有相當於4004處理器兩倍的處理能力。《無線電電子學》 雜志1974年的一篇文章曾提及一種採用了8008處理器的設備 Mark-8,它是首批為家用目的而製造的電腦之一——不過按照今天的標准,Mark-8既難於製造組裝,又不容易維護操作。 1974年:8080微處理器 世界上第一台個人電腦 Altair 採用了8080處理器作為大腦——據稱 「Altair」 出自電視劇 《星際迷航 Star Trek》,是片中企業號飛船的目標地之一。電腦愛好者們花395美元就能購買一台 Altair。僅短短幾個月時間,這種電腦就銷售出了好幾萬台,創下歷史上首次個人電腦延期交貨的紀錄 1978年:8086-8088微處理器 英特爾與IBM 新個人電腦部門所進行的一次關鍵交易使8088處理器成為了IBM 新型主打產品IBM PC的大腦。8088的大獲成功使英特爾步入全球企業500強的行列,並被 《財富》 雜志評為「70 年代最成功企業」之一。 1982年:286微處理器 英特爾286最初的名稱為80286,是英特爾第一款能夠運行所有為其前代產品編寫的軟體的處理器。這種強大的軟體兼容性亦成為英特爾微處理器家族的重要特點之一。在該產品發布後的6年裡,全世界共生產了大約1500萬台採用286處理器的個人電腦。 1985年:英特386?6?4 微處理器 英特爾386?6?4 微處理器擁有275,000個晶體管,是早期4004處理器的100多倍。該處理器是一款32位晶元,具有多任務處理能力,也就是說它可以同時運行多種程序。 1989年:英特爾486?6?4 DX CPU 微處理器 英特爾486?6?4 處理器從真正意義上表明用戶從依靠輸入命令運行電腦的年代進入了只需點擊即可操作的全新時代。史密森尼博物院國立美國歷史博物館的技術史學家David K. Allison回憶說,「我第一次擁有這樣一台彩色顯示電腦,並如此之快地在桌面進行我的排版工作。」英特爾486?6?4 處理器首次增加了一個內置的數學協處理器,將復雜的數學功能從中央處理器中分離出來,從而大幅度提高了計算速度。 1993年:英特爾奔騰(Pentium)處理器 英特爾奔騰處理器能夠讓電腦更加輕松地整合 「真實世界」 中的數據(如講話、聲音、筆跡和圖片)。通過漫畫和電視脫口秀節目宣傳的英特爾奔騰處理器,一經推出即迅速成為一個家喻戶曉的知名品牌。 1995年:英特爾高能奔騰(Italium Pentium) 處理器 於1995 年秋季發布的英特爾高能奔騰處理器設計用於支持32位伺服器和工作站應用,以及高速的電腦輔助設計、機械工程和科學計算等。每一枚英特爾高能奔騰處理器在封裝時都加入了一枚可以再次提升速度的二級高速緩存存儲晶元。強大的英特爾高能奔騰處理器擁有多達550萬個晶體管。不適應市場需要,過早夭折。 1997年:英特爾奔騰II(Pentium II)處理器 英特爾奔騰II 處理器擁有750萬個晶體管,並採用了英特爾MMX?6?4 技術,專門設計用於高效處理視頻、音頻和圖形數據。該產品採用了創新的單邊接觸卡盒(S.E.C)封裝,並整合了一枚高速緩存存儲晶元。有了這一晶元,個人電腦用戶就可以通過互聯網捕捉、編輯並與朋友和家人共享數字圖片;還可以對家庭電影進行編輯和添加文本、音樂或情景過渡;甚至可以使用視頻電話通過標準的電話線向互聯網發送視頻。 1998年:英特爾奔騰II至強(Xeon)處理器 英特爾奔騰II至強處理器設計用於滿足中高端伺服器和工作站的性能要求。遵照英特爾為特定市場提供專屬處理器產品的戰略,英特爾奔騰II至強處理器所擁有的技術創新專門設計用於工作站和伺服器執行所需的商業應用,如互聯網服務、企業數據存儲、數字內容創作以及電子和機械設計自動化等。基於該處理器的計算機系統可配置四或八枚處理器甚至更多。 1999年:英特爾賽揚(Celeron)處理器 作為英特爾面向具體市場開發產品這一戰略的繼續,英特爾賽揚處理器設計用於經濟型的個人電腦市場。該處理器為消費者提供了格外出色的性價比,並為游戲和教育軟體等應用提供了出色的性能。 1999年:英特爾奔騰III(Pentium III)處理器 英特爾奔騰III處理器的70條創新指令——網際網路數據流單指令序列擴展(Internet Streaming SIMD extensions)——明顯增強了處理高級圖像、3D、音頻流、視頻和語音識別等應用所需的性能。該產品設計用於大幅提升互聯網體驗,讓用戶得以瀏覽逼真的網上博物館和商店,並下載高品質的視頻等。該處理器集成了950萬個晶體管,並採用了0.25微米技術。 1999年:英特爾奔騰III至強(Pentium III Xeon)處理器 英特爾奔騰III至強處理器在英特爾面向工作站和伺服器市場的產品基礎上進行了擴展,提供額外的性能以支持電子商務應用及高端商業計算。該處理器整合了英特爾奔騰III 處理器所擁有的70條 SIMD 指令,使得多媒體和視頻流應用的性能顯著增強。並且英特爾奔騰III至強處理器所擁有的先進的高速緩存技術加速了信息從系統匯流排到處理器的傳輸,使性能獲得了大幅提升。該處理器設計用於多處理器配置的系統。 2000年:英特爾奔騰4(Pentium 4)處理器 基於英特爾奔騰4處理器的個人電腦用戶可以創作專業品質的電影;通過互聯網發送像電視一樣的視頻;使用實時視頻語音工具進行交流;實時渲染3D圖形;為 MP3 播放器快速編碼音樂;在與互聯網進行連接的狀態下同時運行多個多媒體應用。該處理器最初推出時就擁有4200萬個晶體管和僅為0.18微米的電路線。 英特爾首款微處理器4004的運行速率為108KHz,而現今的英特爾奔騰4處理器的初速率已經達到了1.5GHz,如果汽車的速度也能有同等提升的話,那麼從舊金山開車到紐約只需要13秒。 2001年:英特爾至強(Xeon)處理器 英特爾至強處理器的應用目標是那些即將出現的高性能和中端雙路工作站、以及雙路和多路配置的伺服器。該平台為客戶提供了一種兼具高性能和低價格優勢的全新操作系統和應用選擇。與基於英特爾 奔騰III至強處理器的系統相比,採用英特爾至強處理器的工作站根據應用和配置的不同,其性能預計可提升30%到90%左右。該處理器基於英特爾NetBurst?6?4 架構,設計用於為視頻和音頻應用、高級互聯網技術及復雜3D圖形提供所需要的計算動力。 2001年:英特爾安騰(Itanium)處理器 英特爾安騰處理器是英特爾推出的64位處理器家族中的首款產品。該處理器是在基於英特爾簡明並行指令計算(EPIC)設計技術的全新架構之基礎上開發製造的,設計用於高端、企業級伺服器和工作站。該處理器能夠為要求最苛刻的企業和高性能計算應用(包括電子商務安全交易、大型資料庫、計算機輔助的機械工程以及精密的科學和工程計算)提供全球最出色的性能。 2002年:英特爾安騰2處理器(Itanium2) Intel Pentium 4 /Hyper Threading處理器 英特爾安騰2處理器是安騰處理器家族的第二位成員,同樣是一款企業用處理器。該處理器家族為數據密集程度最高、業務最關鍵和技術要求最高的計算應用提供英特爾 架構的出色性能及規模經濟等優勢。該處理器能為資料庫、計算機輔助工程、網上交易安全等提供領先的性能。 英特爾推出新款Intel Pentium 4處理器內含創新的Hyper-Threading(HT)超執行緒技術。超執行緒技術打造出新等級的高效能桌上型計算機,能同時快速執行多項運算應用, 或針對支持多重執行緒的軟體帶來更高的效能。超執行緒技術讓計算機效能增加25%。除了為桌上型計算機使用者提供超執行緒技術外,英特爾亦達成另一項計算 機里程碑,就是推出運作時脈達3.06GHz的Pentium 4處理器,是首款每秒執行30億個運算周期的商業微處理器,如此優異的性能要歸功於當時業界最先進的0.13微米製程技術,翌年,內建超執行緒技術的 Intel Pentium4處理器時脈達到3.2GHz。 2003年:英特爾 奔騰 M(Pentium M) /賽揚 M (Celeron M)處理器 英特爾奔騰M處理器,英特爾855晶元組家族以及英特爾PRO/無線2100網卡是英特爾迅馳?6?4 移動計算技術的三大組成部分。英特爾迅馳移動計算技術專門設計用於攜帶型計算,具有內建的無線區域網能力和突破性的創新移動性能。該處理器支持更耐久的電池使用時間,以及更輕更薄的筆記本電腦造形。 2005年:Intel Pentium D 處理器 首顆內含2個處理核心的Intel Pentium D處理器登場,正式揭開x86處理器多核心時代。(綽號膠水雙核,被別人這樣叫是有原因的,PD由於高頻低能噪音大,所以才有這個稱號) 2005年:Intel Core處理器 這是英特爾向酷睿架構邁進的第一步。但是,酷睿處理器並沒有採用酷睿架構,而是介於NetBurst和Core之間(第一個基於Core架構的處理器是酷睿2)。最初酷睿處理器是面向移動平台的,它是英特爾迅馳3的一個模塊,但是後來蘋果轉向英特爾平台後推出的台式機就是採用的酷睿處理器。 酷睿使雙核技術在移動平台上第一次得到實現。與後來的酷睿2類似,酷睿仍然有數個版本:Duo雙核版,Solo單核版。其中還有數個低電壓版型號以滿足對節電要求苛刻的用戶的要求。 2006年:Intel Core 2 (酷睿2,俗稱「扣肉」)/ 賽揚 Duo 處理器 Core微架構桌面/移動處理器:桌面處理器核心代號Conroe。將命名為Core 2 Duo/Extreme家族,其E6700 2.6GHz型號比先前推出之最強的Intel Pentium D 960(3.6GHz)處理器,在效能方面提升了40%,省電效率亦增加40%,Core 2 Duo處理器內含2.91億個晶體管。移動處理器核心代號Merom。是迅馳3.5和迅馳4的處理器模塊。當然這兩種酷睿2有區別,最主要的就是將FSB由667MHz/533MHz提升到了800MHz。 2007年:Intel 四核心伺服器用處理器 英特爾已經推出了若干四核台式機晶元,作為其雙核Quad和Extreme家族的組成部分。在伺服器領域,英特爾將在其低電壓3500和7300系列中交付使用不少於具有9個四核處理器的Xeons。 2007年:Intel QX9770四核至強45nm處理器 先進製程帶來的節能冷靜,HI-K的引進使CPU更加穩定。先進的SSE4.1指令集、快速除法器,卓越的執行效率,INTEL在處理器方面不斷領先 2008年:Intel Atom凌動處理器 低至0.6W的超低功耗處理器,帶給大家的是難以想像的節能與冷靜 未來:Intel Larrabee計劃 Larrabee核心是由1990年的P54C演變而來的,即第二款Pentium處理器,當然生產工藝已經進化到45nm,同時也加入了大量新技術,使其得以重新煥發青春。 Larrabee發布的時候將有32個IA核心(現在的樣品是16/24個),支持64位技術,並很可能會支持MMX指令集。事實上,Larrabee的指令集被稱為AVX(高級矢量指令集),整數512位,浮點1024位。Stiller估計Larrabee每Hz的理論單精度浮點性能為32Flops,也就是在2GHz下能超過2TFlops。 Intel TerraFlops 80核處理器 這里的「80核」只是一種概念,並不是說處理器正好擁有80個物理核心,而是指處理器擁有大量規模化並行處理能力的核心。TerraFlops處理器將擁有至少28個核心,不同的核心有不同的處理領域,整個處理器運算速度將達到每秒萬億次,相當於現在對普通用戶還遙不可及的超級計算機的速度。目前,TerraFlops計劃只接納商業和政府用戶,但是根據英特爾的計劃,個人用戶也會在將來使用上萬億次計算能力的多核處理器。 英特爾處理器核的特點在於具有稱之為「寬動態執行」的功能。更為重要的是,其工作功耗比為奔騰4提供處理能力的Netburst架構要低。「我們期望到今年底自頂向下百分之百地採用核微架構,」Otellini說,「今年全年,我們正以非常快的速度取代所有的產品,甚至以核微架構的變種滲透到奔騰處理器和賽揚處理器的領域。這就賦予我們在每一個領域的性能領先地位,並賦予我們高度的成本優勢。」 3月26日,英特爾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保羅·歐德寧在北京宣布:英特爾將投資25億美元在大連興建一座先進的300毫米晶圓製造廠。 2008年11月17日:英特爾發布core i7處理器 基於全新Nehalem架構的下一代桌面處理器將沿用「Core」(酷睿)名稱,命名為「Intel Core i7」系列,至尊版的名稱是「Intel Core i7 Extreme」系列。而同架構伺服器處理器將繼續延用「Xeon」名稱。至於為什麼是「i7」,而不是大多數人認為的「Core 3」,Intel方面還沒給出詳細的解釋,估計意思是Intel的第七代處理器,但2000年推出NetBrust架構的Pentium 4處理器應該是屬於第七代產品的,真正解釋還是等Intel的回答吧。 Intel Core i7是一款45nm原生四核處理器,處理器擁有8MB三級緩存,支持三通道 DDR3內存。處理器採用LGA 1366針腳設計,支持第二代超線程技術,也就是處理器能以八線程運行。根據網上流傳的測試,同頻Core i7比Core 2 Quad性能要高出很多。 綜合之前的資料來看,英特爾首先會發布三款Intel Core i7處理器,頻率分別為3.2GHz、2.93GHz和2.66GHz,主頻為3.2GHz的屬於Intel Core i7 Extreme,處理器售價為999美元,當然這款頂級處理器面向的是發燒級用戶。而頻率較低的2.66GHz的定價為284美元,約合1940元人民幣,面向的是普通消費者。全新一代Core i7處理器將於2008第四季度推出。Intel於2008年11月18日發布了三款Core i7處理器,分別為Core i7 920、Core i7 940和Core i7 965。 而從英特爾技術峰會2008(IDF2008)上英特爾展示的情況來看,core i7的能力在core2 extreme qx9770(3.2GHz)的三倍左右。IDF上,intel工作人員使用一顆core i7 3.2GHz處理器演示了CineBench R10多線程渲染,結果很驚人。渲染開始後,四顆核心的八個線程同時開始工作,僅僅19秒鍾後完整的畫面就呈現在了屏幕上,得分超過45800。相比之下,core2 extreme qx9770 3.2GHz只能得到12000分左右,超頻到4.0GHz才勉強超過15000分,不到core i7的3分之一。core i7的超強實力由此可見一斑。
以上回答你滿意么?

『叄』 intel(英特爾)CPU發展史

風風雨雨38年 英特爾桌面處理器發展史

CPU是Central Processing Unit,就是中央處理器的縮寫,它是計算機中最重要的一個部分,由運算器和控制器組成。如果把計算機比作一個人,那麼CPU就是他的心臟,其重要作用由此可見一斑。按照其處理信息的字長,CPU可以分為:四位微處理器、八位微處理器、十六位微處理器、三十二位微處理器以及六十四位微處理器等等。

英特爾公司Logo
成立於1968年的英特爾公司,作為全球最大的晶元製造商,同時也是計算機、網路和通信產品的領先製造商,英特爾走過了風風雨雨的38年,具有技術產品創新和領導產業發展的38年。回首過去,英特爾的產品,影響了整個IT業的發展,成就了不知多少IT界的精英和經典事件。
1971年11月15日:世界上第一塊個人微型處理器4004誕生
1971年11月15日,Intel公司的工程師霍夫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個商用微處理器—4004,從此這一天被當作具有全球IT界里程碑意義的日子而被永遠的載入了史冊。這款4位微處理器雖然只有45條指令,每秒也只能執行5萬條指令,運行速度只有108KHz,甚至比不上1946年世界第一台計算機ENIAC。但它的集成度卻要高很多,集成晶體管2300隻,
一塊4004的重量還不到一盅司。這一突破性的發明最先應用於Busicom計算器,為無生命體和個人計算機的智能嵌入鋪平了道路。

4004微處理器
Busicom最初計劃是需要12個定製晶元。而英特爾工程師霍夫提出了通用邏輯設備的概念,它可能是一個更出色、更高效的解決方案。正是由於他的提議才使得微處理器得以開發。起初,Busicom向英特爾支付了60000美元,獲得了微處理器所有權。在認識到「大腦」晶元的無限潛力之後,英特爾提出用60000美元換回微處理器設計的所有權。Busicom同意了英特爾的請求。1971年11月15日,英特爾面向全球市場推出了4004微處理器,每個售價為200美元。

4004微處理器
編號為4004,第一個「4」代表此晶元是客戶訂購的產品編號,後一個「4」代表此晶元是英特爾公司製作的第四個訂制晶元。這種數字代號卻延用至今。霍夫終於如願以償,他在世界第一個微處理器上,集成了2000多個晶體管,發明了世界第一塊大規模集成電路4004,在電子計算機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4004晶元基本具備了微處理器的特點,用它來做計算器,改變了傳統計算器的形象。採用4004晶元後,再配用一塊程序存儲器,數據存儲器,移位寄存器,再加上鍵盤和數碼管,就構成了一台完整的微型計算機。
1972年:8008 微處理器
讓英特爾以外的是推出4004晶元後,業內的反應相當平淡。一些分析家稱這款晶元雖然有些意思,但4004的處理能力實在有限,還不足以引起人們的興趣。然而,當一年後英特爾推出其8008微處理器時,業內的目光都幾乎集中到了英特爾身上。8008頻率為200Khz,晶體管的總數已經達到了3500個,能處理8比特的數據。更為重要的是,英特爾還首次獲得了處理器的指令技術。

8008微處理器
8008它的性能是4004的兩倍,擁有3500晶體管數量,速度為200KHz,並且於1974年被一款名為Mark-8的設備採用,Mark-8是第一批家用計算機之一,此時台式機基本上形成了一個最初雛形。
8008晶元原本是為德克薩斯州的Datapoint公司設計的,但是這家公司最終卻沒有足夠的財力支付這筆費用。於是雙方達成協議,英特爾擁有這款晶元所有的知識產權,而且還獲得了由Datapoint公司開發的指令集。這套指令集奠定了今天英特爾公司X86系列微處理器指令集的基礎。
1974年:8080微處理器
在微處理器發展初期,具有革新意義的晶元非Intel8080莫屬了。英特爾公司於1974年推出了這款劃時代的處理器,立即引起了業界的轟動。由於採用了復雜的指令集以及40管腳封裝,8080的處理能力大為提高,其功能是8008的10倍,每秒能執行29萬條指令,集成晶體管數目6000,運行速度2MHz。與此同時,微處理器的優勢已經被業內人士所認同,於是更多的公司開始接入這一領域,競爭開始變得日益激烈。當時與英特爾同台競技的有RCA(美國無線電公司)、Honeywell、Fairchild、美國國家半導體公司、AMD、摩托羅拉以及Zilog公司。值得一提的是Zilog,世界上第一塊4004晶元的設計者Faggin就加盟了該公司。由該公司推出的Z80微處理器比Intel8080功能更為強大,而且直到今天這款處理器仍然被尊為經典。

8080微處理器
8080有幸成為了第一款個人計算機Altair的大腦。據說Altair這個名稱是源自《星際旅行》電視節目中一個星際飛行計劃(Starship Enterprise)的目的地名稱。計算機愛好者花費395美元即可購得 Altair 套件。數月內,Altair的銷售量達到數萬台,造成了電腦銷售歷史上第一次缺貨現象。這足以看出來8080對於電腦發展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
1978 年:8086-8088微處理器
1978年,英特爾推出了首枚16位微處理器8086,同時生產出與之配合的數學協處理器8087,這兩種晶元使用相同的指令集,以後英特爾生產的處理器,均對其兼容。趁著市場銷售正好的時機,以及市場需求的提升,Intel在同一年推出了性能更出色的8088處理器。三款處理器都擁有29000隻晶體管,速度可分為5MHz、8MHz、10MHz,內部數據匯流排(處理器內部傳輸數據的匯流排)、外部數據匯流排(處理器外部傳輸數據的匯流排)均為16位,地址匯流排為20位,可定址1MB內存。首次在商業市場給消費者提供了更自由選擇。

8086微處理器

8088微處理器
同時Intel成功將 8088 銷售給 IBM全新的個人計算機部門,1981年,IBM推出的首批個人電腦機選用了英特爾8088晶元,使得8088成為了IBM全新熱銷產品IBM PC的大腦。本來IBM准備採用摩托羅拉的晶元,但是最終陰差陽錯,還是由8088晶元承擔了這項光榮的使命。隨著個人電腦的流行,英特爾也開始名揚四海。8088的大獲成功使英特爾順利躋身財富500強之列,《財富》雜志將該公司評為「七十大商業奇跡之一(Business Triumphs of the Seventies)」。事後,英特爾高度評價了與IBM這筆交易的重要性。的確,如果沒有這筆交易,很可能現在晶元市場是由摩托羅拉等一統天下。
1982年:80286微處理器 英特爾的最後一塊16位處理器
80286(也稱286)是處理器進入全新技術的標准產品,具備16位字長,集成了14.3萬只晶體管,具有6MHz、8MHz、10MHz、12.5 MHz四個主頻的產品。286是Intel第一款具有完全兼容性的處理器,即可以運行所有針對其前代處理器編寫的軟體,這一軟體兼容性也成為了Intel處理器家族一個恆久不變的特點。該產品發布後的6年內,全世界基於286處理器的個人計算機便達到了大約1500萬台。

80286微處理器

80286微處理器
1985年:80386 英特爾的第一代32位處理器
此後,英特爾的微處理器開始進入到了32位時代。為適應企業的全球化發展,1985年秋,英特爾再度發力,並且以一種特殊的形式在倫敦、慕尼黑、巴黎、舊金山和東京同時推出了Intel 80386處理器。這是英特爾第一款32位處理器,集成了27萬5千隻晶體管,超過了4004晶元的一百倍,每秒可以處理500萬條指令。同時也是第一款具有「多任務」功能的處理器,所謂「多任務」就是說它可以同時處理多個程序程序的指令,這對微軟的操作系統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

80386微處理器

80386微處理器
Intel RapidCAD 被遺忘的微處理器
還有一款微處理器被很多人忽視,這就是Intel RapidCAD。RapidCAD是英特爾有史以來第一款為舊款個人計算機所提供的升級套件(也就是OverDrive的始祖)。原386的使用者不需要更換主機板,只要把RapidCAD買回來將主機板上舊有的中央處理器晶元(CPU)替換掉,就可以享受接近486的運算能力。RapidCAD其實就是把486 DX晶元去掉內部高速緩存然後裝入386的封裝裡面,RapidCAD也不支持486增加的新指令。不過由於386封裝的頻寬限制,RapidCAD對整體的效能提升比不上直接升級到486 DX。相同頻率下,486 DX可以有比386/387快上兩倍的速度,而RapidCAD在整數運算方面最多隻能提升35%,在浮點運算方面,則可以提升將近70%。

Intel RapidCAD
Intel RapidCAD特殊的地方在於,它是由兩顆晶元組成,缺一不可。這歸咎於486 DX內建浮點運算器(FPU),而386則是將浮點運算器分開(就是387)。由於RapidCAD-1本身就含有浮點運算器(因為它就是486 DX閹割版),根本不需要387,所以RapidCAD-2就是用來替代原來主機板上的387晶元。RapidCAD-1負責所有的運算,而RapidCAD-2則是負責假裝浮點運算器,以防止舊有主機板以為沒有安裝浮點運算功能(尤其在執行286/287的程序時)。市面上有時候把RapidCAD-1與RapidCAD-2分開賣,這是就是不了解RapidCAD運作方式的結果。
1989年:Intel 80486 英特爾最後一款以數字為編號的處理器
1989年,英特爾發布了Intel80486處理器。486處理器是英特爾非常成功的商業項目。很多廠商也看清了英特爾處理器的發展規律,因此很快就隨著英特爾的營銷戰而轉型成功。80486處理器集成了125萬個晶體管,時鍾頻率由25MHz逐步提升到33MHz、40MHz、50MHz及後來的100Mhz。

Intel80486處理器
486處理器的應用意味著用戶從此擺脫了命令形式的計算機,進入「選中並點擊(point-and-click)」的計算時代。史密森學會美國歷史國家博物館的技術歷史學家 David K. Allison 回憶道:「當時我擁有了彩色計算機,並且以很快的速度進行桌面排版工作。」英特爾486處理器首次採用內建的數學協處理器,將負載的數學運算功能從中央處理器中分離出來,從而顯著加快了計算速度。
386和486推向市場後,均大獲成功,英特爾在晶元領域的霸主地位日益凸現。此後,英特爾開始告別微處理器數字編號時代,進入到了Pentium時代。
1994年3月10日:Intel Pentium中央處理器晶元
1993年,英特爾發布了Pentium(俗稱586)中央處理器晶元(CPU)。本來按照慣常的命名規律是80586,但是因為實際上「586」這樣的數字不能注冊成為商標使用,因此任何競爭對手都可以用586來擾亂消費市場。事實上在486發展末期,就已經有公司將486等級的產品標識成586來銷售了。因此英特爾決定使用自創的品牌來作為新產品的商標—Pentium。

世界上第一款Pentium處理器

Pentium處理器內部結構
英特爾奔騰處理器採用了0.60微米工藝技術製造,核心由320萬個晶體管組成。支持計算機更輕松的集成「現實世界」數據,如語音、聲音、手寫體和圖片等。「奔騰」二字頻繁出現在漫畫和電視談話節目中,使其在推出之後很快成為一個家喻戶曉的詞語。 奔騰是一個劃時代的產品,並且影響了PC領域十年之久,目前該「名字」依然在沿用。

Intel Pentium處理器
Pentium是x86系列一大革新。其中晶體管數大幅提高、增強了浮點運算功能、並把十年未變的工作電壓降至3.3V。Pentium剛推出的時候擁有浮點數除法不正確的錯誤(FDIV Bug),導致英特爾大量回收第一代產品(1994年十二月之前的產品),所以有FDIV Bug的微處理器所剩不多。Pentium 50Mhz也有這個FDIV錯誤,不過 A80501-50 只是業界樣本,從來沒有在市場上出現過。上圖Intel Pentium 60Mhz就是整個Pentium系列第一款產品,也是含有 Bug FDIV的一款。這顆工程樣品為目前世界上有在英特爾官方紀錄里最早的Pentium CPU(Q0352),也是目前世界上已知僅存的一顆。
1995年3月27日,英特爾發布Pentium 120MHz處理器,採用了0.60 微米/0.35兩種工藝技術,不過核心依舊由320萬個晶體管組成。
1995年6月,英特爾發布Pentium 133MHz處理器,採用0.35工藝技術製造,核心提升到由330萬個晶體管組成。
1995年11月1日,英特爾發布Pentium 150MHz、Pentium 166MHz、Pentium 180MHz、Pentium 200MHz四款處理器,並且採用了0.60 微米/0.35兩種工藝技術,核心提升到由550萬個晶體管組成。此時INTEL在以前設計基礎上增加了L2 cache為256K和512K兩種版本。
1996年1月4日,英特爾又發布Pentium 150MHz、Pentium 166MHz兩款處理器,採用了0.35微米工藝技術,不過核心由330萬個晶體管組成。
1996年6月10日,英特爾發布Pentium 200MHz處理器,採用了0.35微米工藝技術,不過核心還是由330萬個晶體管組成。
1997年1月:Intel Pentium MMX中央處理器
1997年1月,Intel公司推出了Pentium MMX晶元,它在X86指令集的基礎上加入了57條多媒體指令。這些指令專門用來處理視頻、音頻和圖象數據,使CPU在多媒體操作上具有更強大的處理能力,Pentium MMX還使用了許多新技術。單指令多數據流SIMD技術能夠用一個指令並行處理多個數據,縮短了CPU在處理視頻、音頻、圖形和動畫時用於運算的時間;流水線從5級增加到6級,一級高速緩存擴充為16K,一個用於數據高速緩存,另一個用於指令高速緩存,因而速度大大加快;Pentium MMX還吸收了其他CPU的優秀處理技術,如分支預測技術和返回堆棧技術。

Pentium MMX中央處理器
Pentium MMX等於是Pentium的加強版中央處理器晶元(CPU),除了增加67個MMX(Multi-Media eXtension)指令以及64位數據型態之外之外,也將內建指令及數據暫存(Cache)從之前的8KB增加到16KB,內部工作電壓降到2.8V。而英特爾之後的桌上型中央處理器皆包含了MMX指令。
1997年:Intel Pentium Overdrive

Intel Pentium Overdrive處理器
Intel Pentium OverDrive 中央處理器晶元(CPU),又是一項英特爾造福舊計算機使用者的升級選擇。Pentium OverDrive 有兩種,一種(不含MMX,5V)是給80486升級用的,另一種(含MMX,3.3V)是給Pentium早期產品(Socket6, 50-66Mhz)升級的。他們都有含散熱器及風扇。

Intel Pentium MMX overdrive 200
1997-1998年:PentiumII處理器
1997年5月7日,英特爾發布Pentium II 233MHz、Pentium II 266MHz、Pentium II 300MHz三款PII處理器,採用了0.35微米工藝技術,核心提升到750萬個晶體管組成。採用SLOT1架構,通過單邊插接卡(SEC)與主板相連,SEC卡盒將CPU內核和二級高速緩存封裝在一起,二級高速緩存的工作速度是處理器內核工作速度的一半;處理器採用了與Pentium PRO相同的動態執行技術,可以加速軟體的執行;通過雙重獨立匯流排與系統匯流排相連,可進行多重數據交換,提高系統性能;PentiumII也包含MMX指令集。Intel此舉希望用SLOT1構架的專利將AMD等一棍打死,可沒想到Socket 7平台在以AMD的K6-2為首的處理器的支持下,走入了另一個春天。而從此開始,Intel也開始走上了一條前途不明的道路,開始頻繁的強行制定自己的標准,企圖藉此達到迅速擠垮競爭對手的目的,但市場與用戶的需要使得Intel開始不斷的陷入被動和不利的局面。

Pentium II處理器
在這個時期100MHZ頻率的SDR內存已經出現在市場上,但是Intel卻驚人地宣布他們將放棄並行內存而主推一種名為Rambus的內存,而一時間眾多大公司如西門子、HP和DELL等都投入了Rambus的門下,不過後來DDR內存的流行也證明了Intel的失敗。
1997年6月2日,英特爾發布MMX 指令技術的Pentium II 233MHz處理器,採用了0.35微米工藝技術,核心由450萬個晶體管組成。
1997年8月18日,英特爾發布L2 cache為1M的Pentium II 200MHz處理器,採用了0.35微米工藝技術,核心由550萬個晶體管組成。
1998年1月26日,英特爾發布Pentium II 333MHz處理器,採用了0.35微米工藝技術,核心由750萬個晶體管組成。
1998年4月15日,英特爾發布Pentium II 350MHz、Pentium II 400MHz和第一款Celeron 266MHz處理器,此三款CPU都採用了最新0.25微米工藝技術,核心由750萬個晶體管組成。
1998年8月24日,英特爾發布Pentium II 450MHz處理器,採用了0.25微米工藝技術,核心由750萬個晶體管組成。
CPU發展到這個時期,就不能不說說Intel Pentium II Cerelon處理器。英特爾將Celeron處理器的L2 Cache設定為只有Pentium II的一半(也就是128KB),這樣既有合理的效能,又有相對低廉的售價(有A字尾的);這樣的策略一直延續到今天。不過很快有人發現,使用雙Celeron的系統與雙Pentium II的系統差距不大,而價格卻便宜很多,結果造成了Celeron沖擊高階市場的局面。後來英特爾決定取消Celeron處理器的SMP功能,才解決了這個問題。

Pentium II Celeron處理器
賽揚300A,是一個讓多少人聞之動容的產品,又陪伴了多少曾經年少的讀者度過悠長的學生時代。賽揚300A,從某種意義上已經是Intel的第二代賽揚處理器。第一代的賽揚處理器僅僅擁有266MHz、300MHz兩種版本,第一代的Celeron處理器由於不擁有任何的二級緩存,雖然有效的降低了成本,但是性能也無法讓人滿意。為了彌補性能上的不足,Intel終於首次推出帶有二級緩存的賽揚處理器——採用Mendocino核心的Celeron300A、333、366。經典,從此誕生。

Pentium II Celeron處理器

1999年:Intel Pentium III處理器
1999年2月26日,英特爾發布Pentium III 450MHz、Pentium III 500MHz處理器,同時採用了0.25微米工藝技術,核心由950萬個晶體管組成,從此INTEL開始踏上了PIII旅程。

Intel Pentium III處理器
Pentium III是給桌上型計算機的中央處理器晶元(CPU),等於是 Pentium II的加強版,新增七十條新指令(SIMD,SSE)。Pentium III與Pentium II一樣有 Mobile、Xeon以及Cerelon等不同的版本。Celeron系列與Pentium III最大的差距在於二級緩存,100MHz外頻的Tualatin Celeron 1GHz可以輕松地躍上133MHz外頻。更為重要的是,Tualatin Celeron還有很好的向下兼容性,甚至440BX主板在使用轉接卡之後也有望採用該CPU,因此也成為很多升級用戶的首選。

Intel Pentium III處理器
特別指出的是,Pentium III光是桌上型就擁有Katmai Slot 1 、Coppermine Slot 1以及Coppermine Socket 370等三種不同的系列。到後期,英特爾放棄插卡式界面而又回歸到插槽界面(Socket 370)。socket370封裝開始推出的時候,有一部分消費者舍棄了slot1平台而選擇了新的處理器。新的PGA封裝分為PPGA和FC-PGA兩種,前者較為廉價,因而被賽揚處理器所採用,而更為昂貴的後者則被奔騰III處理器所採用。例外的是:採用Mendocino核心的賽揚處理器同時有這兩種不同封裝的版本。採用PPGA封裝的賽揚處理器可以通過轉接卡在slot1主板上使用,而採用FC-PGA封裝的奔三處理器則無能為力了。
2000年:Intel Pentium 4處理器
Pentium 4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這也是英特爾市場策略進入新紀元的開始。從P4開始,Intel已經不再每一兩年就推出全新命名的中央處理器晶元(CPU),反而一再使用 Pentium 4這個名字,這個作法,導致 Pentium 4這個家族有一堆兄弟姊妹,而且這個P4家族延續了五年,這英特爾的市場策略是前所未見的。Penitum 4有分許多製程,Willamette 為P4最早的產品,其中還包括 Socket 423這個跟之後都不兼容的封裝(因為接腳數不同嘛),不過正是因為不能升級而且只能使用Rambus這個怪物內存規格,所以此款銷售並不怎麼好。

Socket423針腳的P4處理器
Socket423是與slot1介面同樣短命的一個產物,它從2000年10月推出到2001年8月僅僅使用了不到一年。多數用戶最後都升級到了更成熟的socket478平台,而很多購買了socket423處理器的用戶的投資都打了水漂。採用socket423介面的CPU只有一款,即Willamette核心的奔騰四處理器。最終這款處理器在市場上的銷售情況遠低於預期,但在同期Intel的市場份額還有所增長,奔騰四和Netburst的發布給了人們很大的鼓舞,直到今天Intel的3.8GHZ主頻的處理器採用的還是這種架構。在新的處理器中還應用了一系列的新技術例如支持快速視頻流編碼的SSE2指令集等。

478針腳的P4處理器
隨著處理器主頻和內部集成晶體管數目的增加,處理器消耗的能量也開始大大增加。為了滿足處理器所需要的巨大電能,因為奔騰四處理器的功率達到了72W,因此它需要在主板上附設額外的電源介面來滿足處理器的供電需要,而由於發熱量的增加,一個散熱風扇也成了一個必需品。Intel主推的與奔騰四搭配的平台是850平台,雙通道的Rambus內存達到了前所未有的2.5GB/S的內存數據帶寬,但是由於Rambus內存價格昂貴所以使得早期P4平台相當昂貴。而由於契約的限制Intel又無法使用當時已經出現在市場上的DDR內存。
盡管新的奔四處理器相當成熟,但是在市場上的銷量仍然不盡如人意,主要原因就是昂貴的RDRAM內存。雖然後來Intel推出了845解決方案使得用戶可以使用SDR內存,但是SDR內存的數據傳輸速率顯然不能夠讓人滿意。當時市場上已經出現了DDR內存,但由於協議問題Intel不能使用這種廉價的解決方案。
經過了消費者漫長的等待Intel終於和Rambus達成了協議,之後Intel馬上推出了845D和845GD兩種基於DDR內存平台的晶元組。雖然DDR相對SDR數據帶寬增加了一倍,但是相對於Rambus還是有所不足,知道雙通道DDR內存的出現才解決了這一問題。
2002-2004年:超線程P4處理器
2002年11月14日,英特爾在全新英特爾奔騰4處理器3.06 GHz上推出其創新超線程(HT)技術。超線程(HT)技術支持全新級別的高性能台式機,同時快速運行多個計算應用,或為採用多線程的單獨軟體程序提供更多性能。超線程(HT)技術可將電腦性能提升達 25%。除了為台式機用戶引入超線程(HT)技術外,英特爾在推出英特爾奔騰4處理器3.06GHZ時達到了一個電腦里程碑。這是第一款商用微處理器,運行速率為每秒30億周期,並且採用當時業界最先進的0.13 微米製程製作。

奔騰4處理器3.06GHz
英特爾發布前端匯流排為533MHz的Pentium 4 3.06 GHz處理器,採用了0.13微米工藝技術,提供L2 cache為512K的二級緩存,核心由5500萬個晶體管組成。時隔一年,英特爾發布了支持超線程(HT)技術的P4處理器至尊版3.20 GHz。基於這一全新處理器的高性能電腦專為高端游戲玩家和計算愛好者而設計,現已由全球的系統製造商全面推出。英特爾奔騰4處理器至尊版採用英特爾的0.13微米製程構建而成,具備512 KB二級高速緩存、2MB三級高速緩存和800MHz系統匯流排速度。

P4處理器至尊版3.20GHz
該處理器可兼容現有的英特爾865和英特爾875晶元組家族產品以及標准系統內存。2MB三級高速緩存可以預先載入圖形幀緩沖區或視頻幀,以滿足處理器隨後的要求,使在訪問內存和I/O設備時實現更高的吞吐率和更快的幀帶率。最終,這可帶來更逼真的游戲效果和改進的視頻編輯性能。增強的 CPU 性能還可支持軟體廠商創建完善的軟體物理引擎,從而帶來栩栩如生的人物動作和人工智慧,使電腦控制的人物更加形象、逼真。
半年之後,2004年6月,英特爾發布了P4 3.4GHz處理器,該處理器支持超線程(HT)技術,採用0.13 微米製程,具備 512 KB二級高速緩存、2 MB 三級高速緩存和800MHz 系統前端匯流排速度。
Northwood是第二代產品,採用0.13微米製程,具有電壓低、體積小、溫度低的優點。接著就是Prescott(0.09微米),雖然這技術很新,不過由於效能提升並不明顯,而且有過熱的問題。後來英特爾又推出Hyper Threading技術,大大增加工作效率,讓P4又成為市場寵兒。英特爾之後又推出Extreme Edition、含有Prestonia(原本給伺服器用的Xeon核心)以及Gallatin(0.13微米Northwood外頻提升改良版)核心的CPU。現在市場上的高階Pentium 4則是 Socket LGA 775的 Prescott為主。
2005-2006年:雙核處理器
2005年4月,英特爾的第一款雙核處理器平台包括採用英特爾955X高速晶元組、主頻為 3.2 GHz 的英特爾奔騰處理器至尊版840,此款產品的問世標志著一個新時代來臨了。雙核和多核處理器設計用於在一枚處理器中集成兩個或多個完整執行內核,以支持同時管理多項活動。英特爾超線程(HT)技術能夠使一個執行內核發揮兩枚邏輯處理器的作用,因此與該技術結合使用時,英特爾奔騰處理器至尊版840能夠充分利用以前可能被閑置的資源,同時處理四個軟體線程。

英特爾奔騰D處理器
5月,帶有兩個處理內核的英特爾奔騰D處理器隨英特爾945高速晶元組家族一同推出,可帶來某些消費電子產品的特性,例如:環繞立體聲音頻、高清晰度視頻和增強圖形功能。2006年1月,英特爾發布了Pentium D 9xx系列處理器,包括了支持VT虛擬化技術的Pentium D 960(3.60GHz)、950(3.40GHz)和不支持VT的Pentium D 945(3.4 GHz)、925(3 GHz)(註:925不支持VT虛擬化技術)和915(2.80 GHz)。

英特爾酷睿2雙核處理器

因為網路回復問題限制10000字,更詳細的資料和相關圖片請到這里查看:http://smb.zol.com.cn/45/453982.html

『肆』 INTER CPU發展歷史,及CPU不同時代的U

近幾十年以來,計算機技術的發展速度可謂日新月異,尤其是CPU技術的發展。其實英特爾(Intel)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GordonMoore)早在1965年就提出了摩爾定律,其內容為: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晶體管數目,約每隔18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而價格則保持不變。因此可以說,每一美元所能買到的計算機性能,將每隔18個月翻兩倍以上。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術進步的神速,實際上到目前為止摩爾定律仍然有效。下面大家一起來欣賞一下歷代計算機的CPU,了解一下CPU的發展歷史。
1、1971年,第一枚個人電腦CPU:i4004
i4004
1971年INTEL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微處理器4004。這不但是第一個用於計算器的4位微處理器,也是第一款個人有能力買得起的電腦處理器。4004含有2300個晶體管,功能相當有限,而且速度還很慢,但是它畢竟是劃時代的產品。
2、1978年,i8086
i8086
1978年,Intel公司再次領導潮流,首次生產出16位的微處理器,並命名為i8086,同時還生產出與之相配合的數學協處理器i8087,這兩種晶元使用相互兼容的指令集,但在i8087指令集中增加了一些專門用於對數、指數和三角函數等數學計算指令,這就是著名的X86指令集,一直沿用至今。
3、1979年,i8088
i8088
1979年,INTEL公司推出了8088晶元,它仍舊是屬於16位微處理器,內含29000個晶體管,時鍾頻率為4.77MHz,地址匯流排為20位,可使用1MB內存。8088內部數據匯流排都是16位,外部數據匯流排是8位,而它的兄弟8086是16位。1981年8088晶元首次用於IBMPC機中,開創了全新的微機時代。也正是從8088開始,PC機(個人電腦)的概念開始在全世界范圍內發展起來。
4、1979年,i80286
i80286
1982年,INTEL推出了劃時代的最新產品i80286晶元,該晶元比8006和8088都有了飛躍的發展,雖然它仍舊是16位結構,但是在CPU的內部含有13.4萬個晶體管,時鍾頻率由最初的6MHz逐步提高到20MHz。其內部和外部數據匯流排皆為16位,地址匯流排24位,可定址16MB內存。從80286開始,CPU的工作方式也演變出兩種來:實模式和保護模式。
5、1985年,i80386
i80386
1985年INTEL推出了80386晶元,它是80X86系列中的第一種32位微處理器,而且製造工藝也有了很大的進步,與80286相比,80386內部內含27.5萬個晶體管,時鍾頻率為12.5MHz,後提高到20MHz,25MHz,33MHz。80386的內部和外部數據匯流排都是32位,地址匯流排也是32位,可定址高達4GB內存。
6、1989年,i80486
i80486
1989年INTEL推出80486晶元,這種晶元的偉大之處就在於它實破了100萬個晶體管的界限,集成了120萬個晶體管。80486的時鍾頻率從25MHz逐步提高到33MHz、50MHz。80486是將80386和數學協處理器80387以及一個8KB的高速緩存集成在一個晶元內,並且在80X86系列中首次採用了RISC(精簡指令集)技術,可以在一個時鍾周期內執行一條指令。它還採用了突發匯流排方式,大大提高了與內存的數據交換速度。由於這些改進,80486的性能比帶有80387數學協處理器的80386DX提高了4倍。
7、intel奔騰處理器、AMD、Cyrix5X86處理器
IntelPentium
1993年intel推出了全新一代的高性能處理器——奔騰。由於CPU市場的競爭越來越趨向於激烈化,INTEL覺得不能再讓AMD和其他公司用同樣的名字來搶自己的飯碗了,於是提出了商標注冊,由於在美國的法律裡面是不能用阿拉伯數字注冊的,於是INTEL玩了哥花樣,用拉丁文去注冊商標。奔騰在拉丁文裡面就是「五」的意思了。奔騰的內部含有的晶體管數量高達310萬個。奔騰最初的起始主頻為50Mhz,其後發布了55Mhz、60Mhz、65Mhz、70Mhz、75Mhz然後直接跳到90Mhz、100Mhz、120Mhz、133Mhz,其中最後一款產品是當時人們夢寐以求的,不是一般人可以擁有。也只有在擁有它的機器上才可以不用解壓卡而直接比較完美的播放VCD。

8、AMDK5、Cyrix6X86、IntelPentiumPRO
Cyrix6X86
IntelPentiumPRO
面對AMD和Cyrix咄咄逼人的氣勢,Intel在1995年底推出了PentiumPRO,該處理器集成了550萬個晶體管,它在幾個方面對Pentium進行了改進。在處理方面,PentiumPRO引入了新的指令執行方式,其內部核心是PISC處理器,因而執行速度更快;PentiumPRO具有3個流水線,每個流水線達到14級,指令執行速度明顯提高;當時計算機系統的瓶頸之一是主板上的二級高速緩存只能與匯流排同步工作,PentiumPRO採用將256K二級高速緩存封裝在晶元內核與CPU同頻運行解決了這個問題。不過由於當時緩存技術還沒有成熟,加上當時緩存晶元還非常昂貴,因此盡管PentimuPro性能不錯,但遠沒有達到拋離對手的程度,加上價格十分昂貴,PentimuPro實際上出售的數目非常至少,市場生命也非常的短,PentimuPro可以說是Intel第一個失敗的產品。
9、IntelPentiumMMX、AMDK6、Cyrix6X86MX、CyrixM2
IntelPentiumMMX
1997年1月,Intel公司推出了PentiumMMX晶元,它在X86指令集的基礎上加入了57條多媒體指令。這些指令專門用來處理視頻、音頻和圖象數據,使CPU在多媒體操作上具有更強大的處理能力,PentiumMMX還使用了許多新技術。單指令多數據流SIMD技術能夠用一個指令並行處理多個數據,縮短了CPU在處理視頻、音頻、圖形和動畫時用於運算的時間;流水線從5級增加到6級,一級高速緩存擴充為16K,一個用於數據高速緩存,另一個用於指令高速緩存,因而速度大大加快;PentiumMMX還吸收了其他CPU的優秀處理技術,如分支預測技術和返回堆棧技術,它可以在支持MMX的軟體上把速度提高50%。也使人們真正的認識到了多媒體計算機。
10、IntelPentiumII、XEON、Celeron;AMDK6-2、K6-3
IntelPentiumII
1997年5月,Intel公司推出了PentiumII處理器,它採用SLOT1架構,通過單邊插接卡(SEC)與主板相連,SEC卡盒將CPU內核和二級高速緩存封裝在一起,二級高速緩存的工作速度是處理器內核工作速度的一半;處理器採用了與PentiumPRO相同的動態執行技術,可以加速軟體的執行;通過雙重獨立匯流排與系統匯流排相連,可進行多重數據交換,提高系統性能;PentiumII也包含MMX指令集。Intel此舉希望用SLOT1構架的專利將AMD等一棍打死,可沒想到Socket7平台在以AMD的K6-2為首的處理器的支持下,走入了另一個春天。
11、IntelPentiumIII、Celeron2;AMDK7Athlon
IntelPentiumIII
1999年2月17日,Intel發布了SLOT1構架PentiumIII處理器,第一批的PentiumIII處理器採用了Katmai內核,主頻有450和500Mhz兩種,這個內核最大的特點是更新了名為SSE的多媒體指令集,這個指令集在MMX的基礎上添加了70條新指令,以增強三維和浮點應用,並且可以兼容以前的所有MMX程序。
不過平心而論,Katmai內核的PentiumIII除了上述的SSE指令集以外,吸引人的地方並不多,它仍然基本保留了PentiumII的架構,採用0.25微米工藝,100Mhz的外頻,Slot1的架構,512KB的二級緩存(以CPU的半速運行)因而性能提高的幅度並不大。不過得益於INTEL的品牌效應和強大的廣告宣傳策略,在PentiumIII剛上市時掀起了很大的熱潮,曾經有人以上萬元的高價去買第一批的PentiumIII。

IntelPentiumIIICoppermine
面對著AMDK7處理器巨大的挑戰和SLOT1平台昂貴的價格,Intel於1999年下半年推出了採用Socket370FC-PGA封裝的全新銅礦(Coppermine)核心PentiumIII處理器,處理器使用0.18微米工藝製造,133MHz的前端匯流排,在性能上大幅超過了老PentiumIII,達到了和K7同級的水平。

IntelCeleron2
看到Coppermine核心的奔騰III大受歡迎,Intel開始著手把Celeron處理器也轉用了這個核心,在2000年中,推出了Coppermine128核心的Celeron處理器,俗稱Celeron2,由於轉用了0.18的工藝,Celeron的超頻性能又得到了一次飛躍,超頻幅度可以達到100%。
12、IntelTualatinPentiumIII、Celeron3;AMDTunderbirdAthlon、Duron
IntelTualatinPentiumIII

Intel改進製造工藝,於2000年發布了0.13微米工藝製造的Tualatin核心PentiumIII-S處理器,最高主頻為1400MHz,512KB的全速二級緩存,而且加入了最新的數據預先讀取(prefetch)的擴充功能,這項技術在Pentium4處理器上也得到了延續。其後又推出了Tualatin核心的Celeron,二級緩存縮減為256KB,但性能依然十分強勁,可以說是K7最為稱職的對手。

13、IntelPentium4、AthlonXP
IntelPentium4
2000年11月,藉助Intel強大的宣傳攻勢,Pentium4進入了人們的視野。初期的Pentium4(Willamette)使用0.18微米工藝製造,內部集成256KB二級緩存,起始主頻就達到了1300MHz,採用Socket423的i850平台搭配RDRAM內存來滿足400MHzFSB的帶寬需要。雖然人們對Pentium4充滿了希望,可產品面市之後,卻讓人大跌眼鏡,20級超長流水線的設計,雖然將頻率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但性能卻受到了嚴重的影響,一顆Tualatin核心的Celeron1000MHz處理器的性能都在1500MHz主頻的Pentium4之上。但為了不讓Tualatin搶佔了Pentium4的高端市場,Intel人為的將Tualatin自毀。

IntelPentium4Prescott
隨後Intel將Pentium4的產品不斷升級,推出了好幾個系列的產品。
2001年7月發布了全新改進的Pentium4/Celeron處理器(Northwood),Northwood核心的Pentium4採用0.13微米工藝製造,將二級緩存提升到了512KB,FSB從400MHz提高到533MHz,主頻起始1.6G,最高達到了3.2G。
2004年6月Intel又推出了採用Prescott核心的Pentium4處理器,而且逐步向LGA775平台邁進。但相對Pentium4C來說除了在3D性能方面(加入了對SSE3技術的支持)之外,其他性能並沒有很大的提升,而且由於採用了並不成熟的0.09微米工藝,導致晶體管在高頻率下電流泄漏嚴重,反而是功耗和發熱量提高了不少。
總的來說Pentium4各個型號,包括賽揚D,都有著高頻低能,高功耗的缺點,算不上是一款成功的處理器。
14、IntelPentiumM
IntelPentiumM
2003年Intel發布了PentiumM處理器。PentiumM處理器不同於以往利用台式處理器進行改進而來,而是完全為了移動PC設計,強勁的性能配合高級的節電技術,使得PentiumM處理器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英特爾將PentiumM處理器結合了855晶元組與Intel802.11PROWiFi無線/Wireless2100網路聯機技術,啟用了一個全新的名稱:Centrino(迅馳)。這樣讓人們再次看到了以技術為主導的Intel。PentiumM處理器起初的FSB為400MHz,1M的二級緩存,後起推出的Dothan核心將二級緩存升級到了2M。
Intel的Pentium4在AMD的Athlon64面前已經毫無優勢可言之時,而Pentium-M的性能大家有目共睹,所以人們更加期待的是Intel能夠推出桌面版的Pentium-M來應對。
15、AMDAthlon64、INTELPentium4EM64T

IntelPentium4EM64T
在64位時代,無疑Intel落在了後面,Intel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於是在2004年推出了Nocona代號Pentium4EM64T,但實際上EM64T也採用的是Prescott核心,只不過增加了對64位數據的處理能力。EM64T技術同AMD的X86-64技術有很多相似之處,Intel借鑒了AMD的設計思路。不過在處理器的一些關鍵技術上Athlon64/Opteron和EM64T技術的Pentium4還是有很多區別,例如Intel未集成內存控制器等等。
在進入新世紀以來,CPU的頻率不斷攀升,INTEL的奔騰4尤其明顯,Prescott最高主頻達到3.8G。但晶元設計工程師發現,受到工藝、材質、發熱量等因素的限制,CPU的頻率是不可能無止境提升的。但如何繼續提高CPU的性能呢?工程師們想到了一個辦法,就是在一個CPU里集成兩個內核。在2005年Intel和AMD相繼推出了採用雙核心的CPU,計算機CPU進入了雙核時代。
16、IntelPentiumD、AMDAthlon64X2

PentiumD
Intel也推出PentiumD處理器,PentiumD也是屬於NetBurst架構,由兩個單獨的CPU核心組成。雖然在產品設計上不如AMD的原生雙核心設計,性能也差距明顯,但是PentiumD依然提供了不錯的多任務處理性能,出色的超頻性能以及極具競爭力的價格。PentiumD核心頻率從2.66G到3.73G,可以超頻至4.26G,是Intel核心頻率最高的CPU。
17、IntelCore2、Pentium雙核、AMDPhenom(羿龍)
IntelCore2
2006年,INTEL終於放棄了Netburst架構,推出了Core2微架構再一次震動了業界。這一次Intel不再將注意力放在處理器的頻率上,而是在處理器的執行效率上。雖然新架構處理器頻率不高,但是其性能卻足以讓其重回處理器性能之王的寶座。
首款Core2Duo處理器擁有1.67億個晶體管,基於的是65nm工藝,擁有4ML2緩存,前端匯流排頻率為1,066MHz。雖然Core2Duo的低端型號核心頻率只有1.86GHz和2.13GHz(E6300E6400),但是性能卻極具吸引力。之後Core2生產工藝又提升至45nm,代表產品是Penryn。四核心Penryn的晶體管數量達到了8.2億,核心頻率也達到了3.2GHz。

Pentium雙核
2007年INTEL推出了Pentium雙核處理器,看到Pentium這個名字你也許會覺得有些奇怪,雖然這個名字會讓人有些迷糊,但是Pentium雙核處理器基於的是Core架構,而不是早期的Pentium,與PentiumD也沒有什麼關系。第一款Pentium雙核處理器其實是面向筆記本電腦市場推出的,後來推出了桌面版產品。其目的是為了填補Celeron和Core2處理器之間的市場空白。

18、IntelCorei7、AMDPhenomII
Corei7
2008年INTEL推出了Corei7處理器,給AMD帶來了更大的壓力,因為Corei7已經成為了Intel陣營新領軍人物。Corei7與上一代產品Core2相比有諸多改進,其中最重要的變化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Corei7是Intel第一款原生4核處理器,並支持超線程技術;第二,採用了全新的LGA1366介面;第三,引入了QPI(快車直接通道)匯流排技術,同時還在CPU內部集成了三通道DDR3內存控制器。

21、第二代的Corei3/i5/i7
Corei5
2010年6月份,Intel再次發布革命性的處理器——第二代i3/i5/i7。第二代i3/i5/i7全部基於全新的SandyBridge微架構,相比第一代產品主要帶來五點重要革新:
1)採用全新32nm的SandyBridge微架構,更低功耗、更強性能。
2)內置高性能GPU(核芯顯卡),視頻編碼、圖形性能更強。
3)睿頻加速技術2.0,更智能、更高效能。
4)引入全新環形架構,帶來更高帶寬與更低延遲。
5)全新的AVX、AES指令集,加強浮點運算與加密解密運算。
可能不少朋友不清楚酷睿i3、i5、i7的區別。其實i7定位高端、i5定位中端、i3定位低端,i7、i5是給對系統性能要求較高的玩家准備的,這些玩家一般都會配獨顯而不會去用集成顯卡,因此沒有內置顯卡;i3是為看高清或對性能要求不高的用戶准備的,這些人並不需要多好的顯卡,集成足矣,又能節省預算,在以往他們都是用集顯的主板,而intel首次在i3當中集成了GPU(顯示晶元),而不需要主板集成,可見技術又大大地進步了。
這三款處理器的主要區別如下:
酷睿i7——核心數:4個或6個;線程數:8或12;緩存:8M或12M;支持睿頻加速;無內置顯卡
酷睿i5——核心數:2個或4個;線程數:4;緩存:4M或8M;支持睿頻加速;有內置顯卡(i5750系列無顯卡)
酷睿i3——核心數:2個;線程數:4;緩存:4M;不支持睿頻加速;有內置顯卡
什麼是睿頻加速技術呢?
當啟動一個運行程序後,處理器會自動加速到合適的頻率,而原來的運行速度會提升10%~20%以保證程序流暢運行;應對復雜應用時,處理器可自動提高運行主頻以提速,輕松進行對性能要求更高的多任務處理;當進行工作任務切換時,如果只有內存和硬碟在進行主要的工作,處理器會立刻處於節電狀態。這樣既保證了能源的有效利用,又使程序速度大幅提升。
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某個游戲或軟體只用到一個核心,TurboBoost技術就會自動關閉其他三個核心,把運行游戲或軟體的那個核心的頻率提高,也就是自動超頻。
結束語:
從INTEL最初發布i4004CPU到現在已經經歷了40年,CPU的製造工藝和性能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是CPU廠商之間的技術競爭才促使了CPU性能的不斷攀升,我們應該向那些設計製造處理器的偉大工程師們致以最高的敬意,此刻沒有不同品牌間的門戶之爭,只有對技術的共同追求,是競爭催生了一代代的優秀產品,讓摩爾定律持續有效。


個人收藏,來源於網路。

『伍』 intel 公司CPU的發展史

Intel公司是IT史上最偉大的公司之一,尤其是在處理器領域,甚至可以說Intel公司三十多年的發展史就是PC處理器的進化過程。從最早的存儲器(Intel創業發家靠的就是存儲器)到最新的「Tera-scale」 萬億次晶元技術,Intel推出了無數處理器,它們中的有些在市場上大放光芒,有的卻又黯然離場。梳理Intel公司的處理器產品線,我們從中擷取了15 款可說最經典的X86處理器(嵌入式等領域的處理器暫不考慮),回顧這些處理器的歷史不僅是為了溫故更為了知新,我們看到處理器性能越來越強大,功耗卻在漸漸降低,未來的處理器有望繼續延續這一道路,可以說是會「更好更強大」。下面就讓我們一起看看15款處理器的光輝時刻吧!

1、8086:第一款PC處理器

8086是第一款面世的X86 CPU-在此之前,英特爾公司已經發布了4004,8008,8080,8085等CPU。8086可以使用外部20位地址匯流排管理1MB的內存。不過 IBM選定的4.77MHz速度實在是有些低了,在最終退市前它的速度可以達到10MHz。

世界上第一台PC使用的處理器就是8086的衍生品-僅有8位(外部)數據匯流排的8088。有趣的是,美國太空梭上的控制系統用的就是8086處理,2002年的時候NASA(美國宇航局)還在eBay上購買了幾塊8086,因為英特爾早已不再供貨了。

2、80286:支持16MB內存,依然是16位

發布於1982年的80286在同頻率下性能要三倍於8086處理器。它可以支持16MB內存,不過依然是16 位處理器。它是第一款帶有MMU(內存管理單元,memory management unit)模塊的處理器,使得它可以管理虛擬內存。和8086一樣,它也沒有浮點運算單元(FPU),不過它可以使用X87協處理器。它的最大頻率為 12.5MHz,相比之下,競爭對手的速度已經能夠達到25MHz了。

3、80386:32位,高速緩存

英特爾公司的80386是第一款32位的X86處理器,有好幾個版本存在,其中最知名的是16位數據匯流排的 386 SX(Single-word eXternal)和32位數據匯流排的386 DX(Double-word eXternal),其餘的兩個版本就不值一提了:386 SL首次提供了(外部)緩存管理功能,386 EX用在了太空計劃中(哈勃望遠鏡使用的就是它)。

4、486:首次擁有APU(浮點運算單元)和Multipliers(乘法器)

486的出現則是一個時代的標志,很長時間內486 DX2/66都是游戲玩家的最低配置。這款發布於1989年的CPU帶來了幾項有趣的新功能:板載APU,數據緩存和第一個時鍾乘法器。板載APU和 x87協處理器的搭配組成了486 DX(不是SX)系列。處理器內部擁有一塊8KB L1緩存(寫回速度比寫入速度稍快些),同時也使主板上具備集成L2緩存的可能(運行在匯流排頻率下)。

第二代486開始擁有一個CPU乘法器,隨著DX2(2組乘法器)和DX4(3組乘法器)系列的發布,處理器的頻率開始高於FSB(前端匯流排)的頻率。還有一個小故事,作為486SX的APU出售的487SX實際上就是屏蔽掉部分核心的486DX。

5、Pentium:帶來麻煩的BUG

1993年面世的Pentium引人注意的原因很多:放棄傳統數字命名方式,因為Intel被禁止使用數字作為商標,最出名的就是它的一個BUG,第一代Pentium的某些除法操作會產生不正確的結果,盡管英特爾很快更換了這些處理器,但是不良影響已經造成,這個罕見的BUG一度讓IT媒體的報道鋪天蓋地。

Pentium總共有三個不同版本出售,最初的沒有CPU乘法器,第二個版本帶有一個乘法器(其包括著名的Pentium 166),最後的則開始支持X86架構的SIMD指令集-MMX,Pentium MMX還增加了L1緩存的大小,並做了小幅改進。這是英特爾公司第一款能同時執行兩條指令的X86 CPU,它的L2緩存集成於主板上,運行頻率等同FSB頻率。

這里我們解釋一下Pentium 的這個BUG:使用FPU進行的某些計算會導致不正確的結果。出現這個錯誤的幾率非常罕見,況且Inel也迅速免費更換了問題產品。下面是Pentium出錯的一個實列:

4195835.0/3145727.0 = 1.333 820 449 136 241 002 (正確結果) 4195835.0/3145727.0 = 1.333 739 068 902 037 589( 問題Pentium上的錯誤結果)

6、Pentium Pro:首次支持超過4GB的內存

發布於1995年的Pentium Pro是首款支持超過4GB內存的處理器,它利用36位物理地址擴展(PAE)技術最大可支持64GB內存。這款CPU也是第一款P6架構(酷睿2核心也源自於此)處理器,也是首次在CPU內部集成L2緩存。實際上256KB到1MB的緩存置於CPU核心旁邊,而且與CPU同速,不再是板載方式。

這款CPU也有一個性能問題,運行32位程序性能很不錯,但是運行16位程序(例如Windows 95系統)就就慢得多了,因為16位的寄存器管理32位的寄存器可能有些問題,這抵消了Pentium Pro的亂序執行架構的優勢。

7、Pentium II and III: 同門兄弟

發布於1997年的Pentium II是Pentium Pro開始走向普通公眾的產物(Pentium Pro叫好不叫座),整體上與Pentium Pro很相似,只是緩存方面有些不同,L2緩存不再與CPU核心保持同速(這么做的代價高昂),P II的512KB 緩存工作於CPU半速,另外Intel拋棄了傳統的封裝方式,開始把L2緩存也封裝在外殼內部,不再像之前那樣集成在主板上或者處理器內。

相比Pentium Pro,Pentium II原生支持MMX(SIMD)指令,擁有雙倍的L2緩存。1999年發布的Pentium III(Katmai核心)除了支持SSE(SIMD)指令外其他方面與Pentium II是一樣的。

Pentium II and III都有512KB L2緩存,但使用180nm工藝製造的Pentium II 移動版Dixon只有256KB L2緩存,不過這款處理器的運行速度比桌面版快多了。

8、Celeron and Xeon:瞄準低端/高端

90年代後期,Intel推出了兩個熟知的品牌:Celeron(賽揚)and Xeon(至強)。前者瞄準入門級市場,後者意圖染指伺服器和工作站領域。第一代賽揚其實就是閹割掉L2緩存的Pentium II,當時其性能可以說非常爛,相比之下那時至強擁有更大的L2緩存。直到現在這兩個品牌依然存在:面向入門級的賽揚(通常是減少L2緩存,降低FSB速度),以及面向伺服器領域的至強(高頻率,高FSB速度和大容量緩存)。

Intel後來還是給賽揚增加了L2緩存(只有128KB),其中賽揚300A憑借著50%的超頻幅度長時間內都是市場上最炙手可熱的明星產品。

與PⅡ一樣,至強外殼內也有外置L2緩存,容量介於512KB到2MB之間,晶體管數量在31M到124M之間。

9、沖擊1GHz的Pentium Ⅲ

Coppermine核心的Pentium Ⅲ是Intel歷史上首款達到1Ghz的X86處理器,之後甚至推出了1.13GHz的型號,不過由於不穩定它很快退出了市場。新版Pentium Ⅲ提高了核心內的L2緩存容量,要比早期外置512KB L2緩存的型號運行的更快,Intel宣稱它還可以加速網路沖浪。共有三個版本的P Ⅲ發布:伺服器級(Xeon),入門級(Celeron),移動版(第一次引入SpeedStep技能技術)。

2002年又發布了一個改進版:Tualatin(圖拉丁)奔三,其擁有512KB L2緩存,使用更先進的130nm工藝製造。原本它是Intel准備用於伺服器和移動市場的,因而它在消費級市場也只是曇花一現,並不為人熟知。

10、Pentium 4:高噪音低性能的代名詞

2000年Intel宣布了新一代的處理器-Pentium 4。盡管有著更高的時鍾頻率(最低速度都達到了1.4GHz),但是同頻率的性能表現比競爭對手的要差遠了,ADM的Athlon(甚至是自家的 Pentium Ⅲ)在相同的頻率下都比它運行的快。最要命的是,Intel決定棄主流的內存規格不顧,只支持RAMBUS的RDRAM內存(當時唯一能滿足 Pentium 4帶寬需求的內存),但是最後失敗了。盡管價格昂貴,發熱量也大,Pentium 4依靠多項技術改進(如加入L3緩存,支持超線程技術)還是在市場上生存了幾年。

市場上一共有Mobile(新增了一組變數乘法器),Clerlon(精簡了L2緩存),Xeon(加入L3緩存)三種P4處理器有售。超線程技術和L3首先出現在伺服器市場上,之後引入到了普通處理器上(L3緩存也只是出現在EE至尊級型號上)。

這里提一下FSB,借著名為QDR(四倍速數據傳輸)技術的支持它的速度要四倍快於額定時鍾頻率。400MHz的匯流排速度實際上只有100MHz,533MHz也只有133MHz的真實速度。2005年Intel還發布了64位P4處理器,後文我們將談到它。

11、Pentium M:在膝上型電腦市場上開始發力

2003年Portable PC(便攜型電腦)市場開始爆發式地增長。此時Intel只有兩款CPU可供選擇:落後的圖拉丁P3和P4,但P4巨大的發熱量決定了它不可能適於便攜型電腦處理。就在此時,從以色列實驗室來了一個救星:Banias(又名Pentium M)。這款基於P6架構(與Pentium Pro一樣)的處理器擁有超越P4的高性能,而且功耗超低。它成了英特爾迅馳(Centrino)平台的處理器,在2004年又被更快的Dothan核心取代。Pentium M在移動平台留下了深深的烙印,Stealey(A100)至今還在使用Dothan架構(只不過頻率低些功耗低些罷了)。

與桌面版P4一樣,其FSB也是四倍速於額定頻率(QDR),插槽使用了Socket 479,實際上只有478個針腳,不過每個針腳的定義與桌面P4的Socket 478不一樣。

12、Pentium 4:開始支持64位,變身雙核

2005年Intel兩次改進了P4處理器:先是帶來Prescott-2M,接著又發布了Smithfiel核心產品。前者是基於Proscott的64位處理器,後者是一款雙核處理器。他們和P4很相似,面臨的問題是也是一樣的:低IPC(每周期指令)運算量,難於提高頻率。這兩款處理器已經不是Intel重點關注的了,(他們的重心在未來的酷睿2),何況Pentium D說是雙核心處理器,實際不過是在一個外殼里封裝了兩個Proscott核心罷了。

有趣的是,雖然面向消費級市場的P4並不支持PAE技術(使用36位而非32位管理內存),因此最大支持內存被限制在4GB,但它可以突破這個限制。實際上地址匯流排依然限於36位(Xeon上是40位),但PAE技術已經成了歷史―64位程序可以可以充分利用所有內存。

某些特定型號上可以支持超線程技術(Xeon和EE至尊版),Intel稍後又發布了65nm的9x0系列P4,不過並沒有什麼重要改進。

13、第一款移動版雙核

2006年Intel宣布了酷睿雙核處理器。這是第一款面向攜帶型電腦設計的雙核處理器,擁有極佳的性能,至少比P4快多了。這也是第一款真雙核X86處理器,共享緩存設計,之前的Pentium D雙核更像是一個外殼內封裝兩個處理器。酷睿處理器是Intel迅馳平台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市場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唯一的缺點就是還是32位處理器,不像P 4那樣支持64位技術。

單核的Core Solo也出現在了市場上,這款追求低功耗的產品FSB速度由667 MHz降到了533MHz,它被應用在了伺服器上(代號Sossaman)。這也是專為移動設計的CPU首次用在伺服器領域。實際上酷睿處理器沒有使用酷睿2處理器的架構,在便攜PC市場上它很快被Merom核心的酷睿2取代了。另外,Yonah核心的Socket 479插槽和Pentium M的Socket 479插槽是不一樣的(盡管名字一樣)。

14、今天的中流砥柱:酷睿2

2006年Intel發布了酷睿2處理器,接著它就變成了市場上的搶手貨。這款源自Pentium M的處理器擁有全新的Core架構。此前Intel有兩個產品線:專注桌面市場的P4和主攻移動市場的Pentium M,二者還共同構築了伺服器產品線。而現在,Intel只需要一個微架構就可以滿足各個產品線,一個64位的酷睿2就可以打遍從低端到高端,從桌面,到便攜再到伺服器的所有領域。

酷睿2架構在市場上擁有眾多型號,主要根據配置的不同來劃分等級,包括核心數量的不同(從1到4,單核到四核),緩存大小(從512KB到12MB),FSB快慢(從400MHz到1600MHz)。

下表所示的是最初的酷睿2數據,不過最新的45nm版也同樣適用。

移動版Merom規格大體相同,只是FSB略微降低了些,而EE至尊版速度更快些。酷睿2也有四核的,實際上只是兩個Core核心封裝在一起。45nm酷睿2(Penryn)緩存更大,發熱量更低,但是基本架構根跟上面的差不多。

15、未來:Nehalem,Atom等等

當然這些只是本文的一部分,有關AMD處理器(也包括AMD-ATI顯卡在內)的第二部馬上就要來到。Intel X86處理器的故事不會隨著Core 2 Duo結束,有關Intel未來處理器的部分已經在計劃中,因為Nehalem,Atom也是X86處理器。而且據透露,Intel進入顯卡市場的 Larrabee也是基於X86處理器核心的。

轉自:http://blog.zol.com.cn/837/article_836305.html

『陸』 請簡述Intel CPU的發展歷程。

桌上型用CPU

Intel 4004
Intel 4040
Intel 8086
Intel 8088
80286
80386
80486
奔騰(Pentium)
Pentium Pro
Pentium II
賽揚(Celeron)
奔騰III(Pentium III)
奔騰4 (Pentium 4)
奔騰4極致版(Pentium 4 Extreme Edition)
賽揚D(Celeron D)
奔騰D(Pentium D)
Pentium Extreme Edition
Intel Core Duo
Intel Core 2 Duo
Intel Core 2 Extreme
Intel Core 2 Quad

筆記型電腦用CPU

Pentium III Mobile
Pentium 4 Mobile 區別於機動版Pentium 4
奔騰M(Pentium M)
賽揚M(Celeron M)
酷睿雙核 (Intel Core Duo)
酷睿2雙核 (Intel Core 2 Duo)
酷睿單核(Intel Core Solo)

伺服器用CPU

奔騰II至強(Pentium II Xeon)
奔騰III至強(Pentium III Xeon)
至強(Xeon)
安騰(Itanium)
安騰2(Itanium 2)

英特爾製造的晶元組

430系列
440系列 - 其中440BX是奔騰2時期的經典之作
810系列 - 這是Intel第一款款採用集成顯卡的晶元組。不支援AGP,使得不能升級顯卡。
815系列 - 是奔騰III處理器的不二選擇,其中815EP B-Step(又稱815EPT)正式支持圖拉丁(Tualatin)核心的CPU。
850系列 - 早期的850是為了配合奔騰4的倉促上市而設計的,採用不成熟的Socket423插座並搭配昂貴的RAMBUS內存使得它與Socket423的奔騰4同時被淘汰出局。新的850E後來作為工作站級別的晶元組上市。
845系列 - 為了摒棄昂貴的RAMBUS內存而設計的搭配SDRAM內存的晶元組。隨著DDR內存的上市,英特爾又推出了845D以及後續的845E、845G等晶元組。
852/855系列-為迅馳移動處理器設計的平台,分為GM(含有Intel集成顯示晶元)和GP(使用其它廠商的獨立顯示晶元),支持USB2.0的ICH4南橋晶元,802.11b無線網卡,是英特爾控制無線移動市場的重要系列[來源請求]
865/875系列 - 為全面支持含超線程技術(Hyper-Threading)的奔騰4設計的晶元組,首度支持雙通道內存、SATA硬碟、AGP8X和USB2.0等新技術。
848P - 865系列的簡化版本,去掉了對雙通道內存的支持。
915/925系列 - 原本是配合採用LGA775封裝的新型處理器而推出的採用PCI Express技術晶元組,後來卻也出現了大量改換Socket478插座和AGP插槽的型號。915晶元組摒棄了AGP技術而採用了PCI-Express匯流排,同時開始支持DDR2內存。其中925系列支持Pentium 4 Extreme Edition處理器。
945/955/975系列 - 在原915/925晶元組的基礎上,增加了對奔騰D雙核心CPU的支持。其中955和975系列支持了Pentium Extreme Edition處理器。945GT Express晶元組更是支持了Core Duo處理器。使用VRM11的975系列主板更支援Intel Core 2系列處理器。
946系列 - 基於945晶元組,加入對800MHz的Intel Core 2處理器的支援。
965系列 - 加入對Intel Core 2系列處理器的支援,另外加入原生的雙通道DDRII800的支援。採用全新的命名方法〔P965、Q965等〕取代沿用已久的945P等命名。
3X(33/35/38)系列 - 於965系列的基礎上加入1333MHz外頻的支援,並於P35/X38等高階晶元組中加入DDR3支援。搭配南橋為ICH8系列或ICH9系列

2002年2月,英特爾被美國《財富》周刊評選為全球十大「最受推崇的公司」之一, 名列第九。2002年接近尾聲,美國《財富》雜志根據各公司在2002年度業務的表現、員工水平、管理質量、公司投資價值等六大准則排出了「2002年度最佳公司」。在這一排行榜上,英特爾公司榮登全球榜首。同時,在「2002全球最佳僱主」排行榜上,英特爾公司名列第28位。

2003年5月,《哈佛商業周刊·中文版》公布「2002年度中國最佳僱主」名單,英特爾(中國)有限公司名列第八。這是由全球著名人力資源公司HewittGlobalHRConsultingFirm*和《哈佛商業周刊·中文版》通過一項聯合舉辦的企業內部員工調查結果評選出來的。2002年,英特爾公司的收入為268億美元,凈收入為31億美元。2003年7月18日,英特爾公司成立35周年。英特爾公司首席執行官貝瑞特博士回顧說:「35年來,我們不懈地追求優秀與完美,這為我們能夠不斷推出創新理念並保持創新能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使得英特爾能在全球競爭最為激烈的行業中始終處於領先地位。我們的努力讓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還將繼續改變世界的未來,這也正是我們今天值得慶祝的。」

英特爾為全球日益發展的計算機工業提供建築模塊,包括微處理器、晶元組、板卡、系統及軟體等。這些產品為標准計算機架構的組成部分。業界利用這些產品為最終用戶設計製造出先進的計算機。今天,互聯網的日益發展不僅正在改變商業運作的模式,而且也改變著人們的工作、生活、娛樂方式,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作為全球信息產業的領導公司之一,英特爾公司致力於在客戶機、伺服器、網路通訊、互聯網解決方案和互聯網服務方面為日益興起的全球互聯網經濟提供建築模塊。

英特爾在中國的機構英特爾在中國(大陸)設有13個代表處,分布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重慶、沈陽、濟南、福州、南京、西安、哈爾濱、武漢。公司的亞太區總部在香港特別行政區。英特爾在中國亦設有研究中心,即英特爾中國實驗室,由4個不同研究中心組成,於2000年10月宣布成立。該中國實驗室主要針對計算機的未來應用和產品的開發進行研究,旨在促進中國採用先進技術方面的進程,從而進一步推動國內互聯網經濟的發展。此外,英特爾中國實驗室還負責協調該實驗室與英特爾全球其他實驗室的研究協作,以及資助國內高校和研究機構的研究項目的開發工作。英特爾公司全球副總裁兼首席技術官帕特·基辛格直接領導英特爾中國實驗室的工作。

英特爾在中國的使命英特爾公司在中國的業務重點與其全球業務重點相一致,即成為全球互聯網經濟的構造模塊的傑出供應商。除此之外,英特爾始終致力於成為推動中國信息技術發展的基石。在中國,這一戰略可從英特爾在中國的一系列活動中得到反映:*技術啟動:英特爾在中國設有英特爾中國實驗室,由4個不同研究領域的實驗室組成。如英特爾中國實驗室,隸屬於英特爾微處理器研究實驗室,主要研究面向微處理器和平台架構的相關工作,推動英特爾處理器架構(IA)技術在業界的領導地位。

具體研究領域包括音頻/視頻信號處理和基於PC的相關應用,以及可以推動未來微結構和下一代處理器設計的高級編譯技術和運行時刻系統研究。另外還有英特爾中國軟體實驗室、英特爾架構開發實驗室、英特爾互聯網交換架構實驗室、英特爾無線技術開發中心。除此之外,英特爾還與國內著名大學和研究機構,如中國科學院計算所針對IA-64位編譯器進行了共同研究開發,並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2002年10月,英特爾公司宣布在深圳成立英特爾亞太區應用設計中心(ADC)。該中心面向中國計算和通信行業的OEM與ODM廠商,旨在滿足他們對世界一流設計與校驗服務的需求,並幫助他們為客戶開發更出色的產品英特爾亞太地區應用設計中心(深圳)將為亞太區包括深圳和中國其它地區的客戶就近提供先進的產品開發和技術支持服務,以協助亞太地區及中國的客戶強化其在全球的競爭實力,並且促進這些客戶相互間的合作。英特爾還通過戰略投資事業部(IntelCapital)在中國進行IT技術方面的投資,以促進中國型技術,如無線通訊技術等方面的發展,從而促進全球互聯網經濟的發展。

迄今為止,英特爾的戰略投資事業部已向亞太地區進行風險投資近6億美元,其中在中國的投資近30家。*技術生產與製造:今天,英特爾在上海設有投資5億美元的晶元測試和封裝的工廠,為快閃記憶體、I845晶元組和奔騰4處理器提供基於0.13微米工藝的世界一流的封裝與測試,並為全球提供最高性能處理器產品;同時,也培養了大批的國內掌握世界一流晶元生產製造技術的知識工人。市場教育及應用普及:英特爾公司始終把協助推動中國計算機工業和互聯網經濟的發展作為公司在中國的首要策略。英特爾(中國)有限公司從2000年開始贊助ISEF中國區聯系賽事。這一賽事被稱為「中國青少年科學技術與創新大賽」,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辦。2001年,中國派出16名學生參加在美國加州矽谷舉行的第52屆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贏得了17項大獎,包括獎品、獎金及獎學金共計87000美元。2002年,英特爾ISEF在中國區的聯系賽事在各地共吸引了1500萬名中學生參加,其中有21名成績優異的學生將被選派赴美參加5月在肯塔基州舉辦的第53屆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2000年7月,英特爾未來教育項目在中國啟動。

經過一年的時間,到2002年底,擬在中國共培訓教師達100,000名,該項目已經在全國的18個省市展開,北京市、長春市、重慶市、甘肅省、海南省、河北省、內蒙古自治區、江蘇省、上海市、陝西省、天津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浙江省、淄博市開展實施了,得到中國教育部的大力支持和肯定,更獲得各地教委和參加培訓的老師的熱烈歡迎。另外,為了更好地普及電腦教育,英特爾自1997年開始與國內電腦廠商合作,在全國16個城市開設了「英特爾電腦小博士工作室「,分別分布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天津、西安、沈陽、青島、溫州、杭州、濟南、西藏、哈爾濱、無錫、南京,共培訓家庭130萬人次。*廣泛的業界合作:英特爾自1985年進入中國以來,便將「與中國信息產業共同成長」視為己任。與國內OEM廠商、獨立軟體開發商、通訊設備製造商、解決方案供應商和無線通信廠商進行了密切廣泛的合作。自2000年至今,英特爾每年在中國召開春秋兩季的「英特爾信息技術峰會」(IntelDeveloperForum),與國內業界及時分享信息技術發展的趨勢。2003年3月12日,英特爾在中國與全球同步推出了英特爾?迅馳?移動計算技術,它為移動計算的筆記本電腦用戶提供了史無前例的、完全擺脫線纜束縛的「無線自由」的集計算和通訊之融合的體驗。

因特爾微處理器的里程碑

1971 年: 4004 微處理器

4004 處理器是英特爾的第一款微處理器。這一突破性的重大發明不僅成為 Busicom 計算器強勁的動力之源,更打開了讓機器設備象個人電腦一樣可嵌入智能的未來之路。

1972 年: 8008 微處理器

8008 處理器擁有相當於 4004 處理器兩倍的處理能力。《無線電電子學》 雜志 1974 年的一篇文章曾提及一種採用了 8008 處理器的設備 Mark-8,它是首批為家用目的而製造的電腦之一——不過按照今天的標准,Mark-8 既難於製造組裝,又不容易維護操作。

1974 年: 8080 微處理器

世界上第一台個人電腦 Altair 採用了 8080 處理器作為大腦——據稱 「Altair」 出自電視劇 《星際迷航 Star Trek》,是片中企業號飛船的目標地之一。電腦愛好者們花 395 美元就能購買一台 Altair。僅短短幾個月時間,這種電腦就銷售出了好幾萬台,創下歷史上首次個人電腦延期交貨的紀錄

1978 年: 8086-8088 微處理器

英特爾與 IBM 新個人電腦部門所進行的一次關鍵交易使 8088 處理器成為了 IBM 新型主打產品 IBM PC 的大腦。8088 的大獲成功使英特爾步入全球企業 500 強的行列,並被 《財富》 雜志評為「70 年代最成功企業」之一。

1982 年: 286 微處理器

英特爾 286 最初的名稱為 80286,是英特爾第一款能夠運行所有為其前代產品編寫的軟體的處理器。這種強大的軟體兼容性亦成為英特爾微處理器家族的重要特點之一。在該產品發布後的 6 年裡,全世界共生產了大約 1500 萬台採用 286 處理器的個人電腦。

1985 年: 英特爾386™ 微處理器

英特爾386™ 微處理器擁有 275,000 個晶體管,是早期 4004 處理器的 100 多倍。該處理器是一款 32 位晶元,具有多任務處理能力,也就是說它可以同時運行多種程序。

1989 年: 英特爾486™ DX CPU 微處理器

英特爾486™ 處理器從真正意義上表明用戶從依靠輸入命令運行電腦的年代進入了只需點擊即可操作的全新時代。史密森尼博物院國立美國歷史博物館的技術史學家 David K. Allison 回憶說,「我第一次擁有這樣一台彩色顯示電腦,並如此之快地在桌面進行我的排版工作。」英特爾486™ 處理器首次增加了一個內置的數學協處理器,將復雜的數學功能從中央處理器中分離出來,從而大幅度提高了計算速度。

1993 年: 英特爾 奔騰(Pentium) 處理器

英特爾 奔騰 處理器能夠讓電腦更加輕松地整合 「真實世界」 中的數據(如講話、聲音、筆跡和圖片)。通過漫畫和電視脫口秀節目宣傳的英特爾 奔騰 處理器,一經推出即迅速成為一個家喻戶曉的知名品牌。

1995 年: 英特爾 高能奔騰(Italium Pentium) 處理器

於 1995 年秋季發布的英特爾 高能奔騰 處理器設計用於支持 32 位伺服器和工作站應用,以及高速的電腦輔助設計、機械工程和科學計算等。每一枚英特爾 高能奔騰 處理器在封裝時都加入了一枚可以再次提升速度的二級高速緩存存儲晶元。強大的英特爾 高能奔騰 處理器擁有多達 550 萬個晶體管。 不適應市場需要,過早夭折。

1997 年: 英特爾 奔騰 II (Pentium II )處理器

英特爾 奔騰 II 處理器擁有 750 萬個晶體管,並採用了英特爾 MMX™ 技術,專門設計用於高效處理視頻、音頻和圖形數據。該產品採用了創新的單邊接觸卡盒(S.E.C)封裝,並整合了一枚高速緩存存儲晶元。有了這一晶元,個人電腦用戶就可以通過互聯網捕捉、編輯並與朋友和家人共享數字圖片;還可以對家庭電影進行編輯和添加文本、音樂或情景過渡;甚至可以使用視頻電話通過標準的電話線向互聯網發送視頻。

1998 年: 英特爾 奔騰 II 至強(Xeon) 處理器

英特爾 奔騰 II 至強 處理器設計用於滿足中高端伺服器和工作站的性能要求。遵照英特爾為特定市場提供專屬處理器產品的戰略,英特爾 奔騰 II 至強 處理器所擁有的技術創新專門設計用於工作站和伺服器執行所需的商業應用,如互聯網服務、企業數據存儲、數字內容創作以及電子和機械設計自動化等。基於該處理器的計算機系統可配置四或八枚處理器甚至更多。

1999 年: 英特爾 賽揚(Celeron) 處理器

作為英特爾面向具體市場開發產品這一戰略的繼續,英特爾 賽揚 處理器設計用於經濟型的個人電腦市場。該處理器為消費者提供了格外出色的性價比,並為游戲和教育軟體等應用提供了出色的性能。

1999 年: 英特爾 奔騰 III (Pentium III)處理器

英特爾 奔騰 III 處理器的 70 條創新指令——網際網路數據流單指令序列擴展(Internet Streaming SIMD extensions)——明顯增強了處理高級圖像、3D、音頻流、視頻和語音識別等應用所需的性能。該產品設計用於大幅提升互聯網體驗,讓用戶得以瀏覽逼真的網上博物館和商店,並下載高品質的視頻等。該處理器集成了 950 萬個晶體管,並採用了 0.25 微米技術。

1999 年: 英特爾 奔騰 III 至強(Pentium III Xeon) 處理器

英特爾 奔騰 III 至強 處理器在英特爾面向工作站和伺服器市場的產品基礎上進行了擴展,提供額外的性能以支持電子商務應用及高端商業計算。該處理器整合了英特爾 奔騰 III 處理器所擁有的 70 條 SIMD 指令,使得多媒體和視頻流應用的性能顯著增強。並且英特爾 奔騰 III 至強 處理器所擁有的先進的高速緩存技術加速了信息從系統匯流排到處理器的傳輸,使性能獲得了大幅提升。該處理器設計用於多處理器配置的系統。

2000 年: 英特爾 奔騰 4 (Pentium 4)處理器

基於英特爾 奔騰 4 處理器的個人電腦用戶可以創作專業品質的電影;通過互聯網發送像電視一樣的視頻;使用實時視頻語音工具進行交流;實時渲染 3D 圖形;為 MP3 播放器快速編碼音樂;在與互聯網進行連接的狀態下同時運行多個多媒體應用。該處理器最初推出時就擁有 4200 萬個晶體管和僅為 0.18 微米的電路線。 英特爾首款微處理器 4004 的運行速率為 108KHz,而現今的英特爾 奔騰 4 處理器的初速率已經達到了 1.5GHz,如果汽車的速度也能有同等提升的話,那麼從舊金山開車到紐約只需要 13 秒。

2001 年: 英特爾 至強 (Xeon) 處理器

英特爾 至強 處理器的應用目標是那些即將出現的高性能和中端雙路工作站、以及雙路和多路配置的伺服器。該平台為客戶提供了一種兼具高性能和低價格優勢的全新操作系統和應用選擇。與基於英特爾 奔騰 III 至強 處理器的系統相比,採用英特爾 至強 處理器的工作站根據應用和配置的不同,其性能預計可提升 30% 到 90% 左右。該處理器基於英特爾 NetBurst™ 架構,設計用於為視頻和音頻應用、高級互聯網技術及復雜 3D 圖形提供所需要的計算動力。

2001 年: 英特爾 安騰(Itanium) 處理器

英特爾 安騰 處理器是英特爾推出的 64 位處理器家族中的首款產品。 該處理器是在基於英特爾顯式並行指令計算(EPIC)設計技術的全新架構之基礎上開發製造的,設計用於高端、企業級伺服器和工作站。該處理器能夠為要求最苛刻的企業和高性能計算應用(包括電子商務安全交易、大型資料庫、計算機輔助的機械工程以及精密的科學和工程計算)提供全球最出色的性能。

2002 年: 英特爾 安騰2 處理器(Itanium2) Intel Pentium 4 /Hyper Threading處理器

英特爾 安騰 2 處理器是安騰處理器家族的第二位成員,同樣是一款企業用處理器。該處理器家族為數據密集程度最高、業務最關鍵和技術要求最高的計算應用提供英特爾 架構的出色性能及規模經濟等優勢。該處理器能為資料庫、計算機輔助工程、網上交易安全等提供領先的性能。

英特爾推出新款Intel Pentium 4處理器內含創新的Hyper-Threading(HT)超執行緒技術。超執行緒技術打造出新等級的高效能桌上型計算機,能同時快速執行多項運算應用, 或針對支持多重執行緒的軟體帶來更高的效能。超執行緒技術讓計算機效能增加25%。除了為桌上型計算機使用者提供超執行緒技術外,英特爾亦達成另一項計算 機里程碑,就是推出運作時脈達3.06 GHz的Pentium 4處理器,是首款每秒執行30億個運算周期的商業微處理器,如此優異的性能要歸功於當時業界最先進的0.13微米製程技術,翌年,內建超執行緒技術的 Intel Pentium 4處理器時脈達到3.2 GHz。

2003 年: 英特爾 奔騰 M(Pentium M) /賽揚 M (Celeron M)處理器

英特爾 奔騰 M 處理器,英特爾 855 晶元組家族以及英特爾 PRO/無線 2100 網卡是英特爾 迅馳™ 移動計算技術的三大組成部分。英特爾 迅馳™ 移動計算技術專門設計用於攜帶型計算,具有內建的無線區域網能力和突破性的創新移動性能。該處理器支持更耐久的電池使用時間,以及更輕更薄的筆記本電腦造形。

2005年 :Intel Pentium D 處理器

首顆內含2個處理核心的Intel Pentium D 處理器登場,正式揭開x86處理器多核心時代。

2005年:Intel Core處理器
這是英特爾向酷睿架構邁進的第一步。但是,酷睿處理器並沒有採用酷睿架構,而是介於NetBurst和Core之間(第一個基於Core架構的處理器是酷睿2)。最初酷睿處理器是面向移動平台的,它是英特爾迅馳3的一個模塊,但是後來蘋果轉向英特爾平台後推出的台式機就是採用的酷睿處理器。
酷睿使雙核技術在移動平台上第一次得到實現。
與後來的酷睿2類似,酷睿仍然有數個版本:Duo雙核版,Solo單核版。其中還有數個低電壓版型號以滿足對節電要求苛刻的用戶的要求。

2006年:Intel Core 2 (酷睿2,俗稱「扣肉」)/ 賽揚 Duo 處理器

Core微架構桌面/移動處理器。
桌面處理器核心代號Conroe。將命名為Core 2 Duo/Extreme家族,其E6700 2.6GHz型號比先前推出之最強的Intel Pentium D 960 (3.6GHz)處理器,在效能方面提升了40%,省電效率亦增加40%,Core 2 Duo處理器內含2.91億個晶體管。
移動處理器核心代號Merom。是迅馳3.5和迅馳4的處理器模塊。當然這兩種酷睿2有區別,最主要的就是將FSB由667MHz提升到了800MHz。

2007年: Intel 四核心伺服器用處理器

英特爾已經推出了若干四核台式機晶元,作為其雙核Quad和Extreme家族的組成部分。在伺服器領域,英特爾將在其低電壓3500和7300系列中交付使用不少於具有9個四核處理器的Xeons。

未來:Intel TerraFlops 80核處理器
這里的「80核」只是一種概念,並不是說處理器正好擁有80個物理核心,而是指處理器擁有大量規模化並行處理能力的核心。TerraFlops處理器將擁有至少28個核心,不同的核心有不同的處理領域,整個處理器運算速度將達到每秒萬億次,相當於現在對普通用戶還遙不可及的超級計算機的速度。目前,TerraFlops計劃只接納商業和政府用戶,但是根據英特爾的計劃,個人用戶也會在將來使用上萬億次計算能力的多核處理器。

英特爾處理器核的特點在於具有稱之為「寬動態執行」的功能。更為重要的是,其工作功耗比為奔騰4提供處理能力的Netburst架構要低。「我們期望到今年底自頂向下百分之百地採用核微架構,」Otellini說,「今年全年,我們正以非常快的速度取代所有的產品,甚至以核微架構的變種滲透到奔騰處理器和賽揚處理器的領域。這就賦予我們在每一個領域的性能領先地位,並賦予我們高度的成本優勢。」

3月26日,英特爾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保羅·歐德寧在北京宣布:英特爾將投資25億美元在大連興建一座先進的300毫米晶圓製造廠。

『柒』 AMD INTEL cpu的發展歷程

泡泡俱樂部社區
-
[圖文解說]英特爾CPU與AMD的發展內歷容程!
http://pop.pcpop.com/071106/3595319.html

『捌』 請教一下Intel的CPU詳細的發展史

Intel CPU的各種型號簡介

個人電腦使用的CPU以Intel品牌為主, PC機CPU發展的歷史就等於Intel公司的歷史,現在就Intel公司CPU的發展作一介紹。

Intel CPU型號發展: 4004: 1969年 (4bit) 8008: 1972年 (8bit) 8080: 1974年 (8bit) 8085: 1976年 (8bit) 8086: 1978年 (16bit) 8088 .1979年 (CPU內部16bit而外部8bit) 80186: 1980年 (16bit) 80188: 1981年 (16bit) 80286: 1982年 (16bit) 80386: 1985年 (32bit) 80486: 1988年 (32bit) Pentium:1993年 (32x2=64bit) Pentium Pro: 1995年(32x2=64bit) Pentium MMX:1997年 (32x2=64bit) Pentium II: 1997年(32x2=64bit), Pentium II為1998年主力產品。

Deschutes:Pentium II產品後續產品,採用0.25um工藝, 耗電量低, 1998年推出。 Katmai:Katmai Slot 2(K2SP)多媒體擴展格式MMX2產品用於伺服器和工作站,外頻採用100MHz,內頻目前有40O/450/500MHz幾個版本, L2 Cache 4MB, 1998年推出。

Willamette: P6與P7產品,代號為P68,速度比Pentium II快一倍。 Merced: 786 CPU,簡稱P7,為Intel/HP兩家合作開發,對多媒體指令速度的處理有革命性的改變, 1997年底亮相,於1998-1999年推出。

886系列: 886產品,處理性能比P7高一倍。

1286系列: Intel公司規劃2011年的指標產品。

CISC CPU和RISC CPU

◎CISC(Complex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復雜指令集計算機)復雜指令集CPU內部為將較復雜的指令解碼,分成幾個微指令去執行,其優點是指令多,開發程序容易,但是由於指令復雜,執行工作效率較差,處理數據速度較慢,目前286/386/486/Pentium的結構都為CISC CPU。

◎RISC(Re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精簡指令集計算機) RISC是精簡指令集CPU,去除復雜的指令,保留精簡的常用指令,再配合內部快速處理指令的電路,加快指令的解碼與數據的處理,不過,必須經過編譯程序的處理,才能發揮它的效率,Power PC為RISC CPU的結構。

◎改進式的CISC CPU: 部分改進CISC的結構面向RISC的優點而開發,如Intel的Pentium-Pro(P6)、Pentium-II,Cyrix的M1、M2、AMD的K5、K6等。 CPU的工作時鍾每一個CPU都有一個叫CLOCK(時鍾)的接腳,筒稱CLK,也就是提供給CPU處理數據的工作時鍾,有時我們稱之為頻率,以MHz(Mega Hertz)為單位,提供給CPU頻率的高低涉及到CPU的倍頻或除頻。經過內部倍頻或除率,得到的內部頻率才是CPU執行指令的工作時鍾(或工作頻率),CPU頻率的高低和CPU內部的結構以及指令處理的方式都關系著CPU處理指令的快慢,如CPU內部採用超級標量流水線(Super Scalar Pipeline)指令的處理結構,內部高速緩存的容量、指令的解碼,程序的編譯、是復雜指令集(CISC)或是精簡指令集(RISC)的處理,這些都關系著CPU的處理速度。一般CPU的工作時鍾以它的型號來表示,如Pentium-l66中的166MHz、

Pentium-200中的200MHz,在相同的結構下, CPU型號的數值越高者,其速度越快,當然價格也越高。時鍾發生器為CPU提供處理時種,也就是為CPU提供的工作頻率,它會隨著CPU型號規格的不同而不同。早期286/386的CPU由於其內部有除2的除頻電路,所以外部的頻率是286/386 CPU 工作頻率的一倍,經它的內部除2,即為CPU使用的工作頻率,如80286-20, 80386-20 , CPU外部的時鍾發生器會提供40MHz的頻率給CPU,經CPU內部除2,即為80286-20或80386-20的20MHz的工作時鍾。但是,從486DX2,486DX4和Pentium CPU開始,CPU的內部即以倍頻的形式出現,在CPU內部倍頻不影響外圍設備,CPU可以作l.5/2/3/3.5/4/4.5倍頻的提升,只要CPU的材質、溫度、頻率、工藝可以穩定發揮其功能即可量產,所以不同型號的CPU就有不同的頻率,主板為了配合不同號的CPU,一般的規格都可承受到(120~200)MHz范圍的頻率,更新CPU時,只要主板的晶元組符合CPU的功能即可更新速度更快的CPU。

Klamath CPU 什麼是Klamath, Klamath在地理上是美國境內的一條河名,在PC電腦上它有許多名稱,有人叫它P6C,有人叫它Pentium Pro MMX,也有人叫它為686多媒體指令集CPU,它的名字琳琅滿目,不過大部分的人都稱它為Pentium II,因為Pentium和Pentium Pro已經是586和686的代名詞。

不管如何稱呼,它是當今Intel CPU中第六代最新的型號,它結合了Pentium Pro CPU與MMX(多媒體擴展指令)技術,是目前Intel公司最高性能的CPU,它有下列幾種不同的特點: ◎它是擴展插卡-盒式的設計, CPU與L2高速緩存一起封入盒內,插在名叫Slot 1的擴展槽上。 ◎Pentium II盒式CPU共包含CPU+一顆高速緩存控制晶元+四顆高速緩存晶元。 ◎高速的處理速度,目前提供6種型號,Pentium II-233、Pentium II-266、PentiumII-300、Pentium II-333,Pentium II-350和Pentium II-400。 ◎提供一般的整數運算、圖形影像多媒體運算、立體繪圖浮點運算,為新一代的可 視計算中心。 ◎應用於中小企業、電腦伺服器/工作站、機關學校和家庭,適用於電子商務、圖形影像、教育娛樂等數據的傳遞。 ◎採用創新的雙獨立匯流排(DIB,Dual Independent Bus)結構,加快了高速緩存與CPU之間的數據傳送。 ◎CPU內部的Ll高速緩存增加為64KB(32KB指令/32KB數據)。 ◎CPU外部卡盒內的L2高速緩存增加為256KB或512KB。 ◎Pentium II的Slot 1卡槽共有242支腳,卡上有很大的散熱片或風扇。 MMX MMX是英立Multi-media Extension的縮寫,中文為多媒體擴展指令集CPU。這些指令桌能夠加速處理有關圖形、影像、聲音等的應用,MMX Pentium CPU加強了Pentium CPU在多媒體處理功能的不足,它可以利用其內建的多媒體指令來模擬3D繪圖的處理、 MPEG的壓縮/解壓縮。立體聲的音效等,只要是軟體支持MMX CPU,即可以取代這些硬體的介面而達到多媒體的功效。 MMX Pentium CPU的接腳與Pentium CPU相同,但是其內部的結構和CPU使用的電壓不同,內部除了提供MMX多媒體的電路,其使用的電壓必須為2.8V與3.3V的兩組電壓,故主板的一些晶元組和BIOS,也必需配合支持MMX的功自,才能把電腦升級使之發揮MMX的功效

閱讀全文

與intelcpu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