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歷史發展對城市景觀

歷史發展對城市景觀

發布時間:2021-02-25 17:11:24

㈠ 工業革命前 城市景觀演進

中國城市景觀變遷160年(1840—2000)
--------------------------------------------------------------------------------

自鴉片戰爭以來迄今160年的漫長歷史長河中,歷經滄桑的中國在工業革命、政治革命以及改革開放等一系列重大變革的塑造下,城市景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其變化的歷史主要可以劃分為兩大時期:鴉片戰爭後至解放前的城市景觀以及新中國成立以後的城市景觀。

1840—1949: An Era of Walled City

鴉片戰爭後直至新中國成立的100年間,中國一直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城市的發展因而帶有復雜和畸形的特點,由此所引發的城市景觀變遷也遠較歷史時期的任一階段都要巨大。

1840—1949年之間城市發展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840—1911年,從鴉片戰爭爆發至清王朝覆滅的70年。帝國主義列強先後在中國沿海、沿江以及邊境地區的50多個城市開辟了商埠或強占租界地。此外還迫使清政府在內地的重要城市自開商埠。據統計,在20世紀上半葉,全國共有商埠107處。開埠城市,特別是沿海、沿江、沿鐵路線的城市,由於交通運輸的便利,資本主義工商業均有不同程度的發展。

第二階段:自1911年民國成立到1927年國民黨掌握政權。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民族資產階級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鼓舞了向工業投資的熱情,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西方列強忙於戰事,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壓迫,中國民族工業獲得了一個發展的機會,這給些城市注入了新的血液。到20世紀末,上海、天津、廣州、武漢、無錫,已發展成為國內的「五大工業都市」。

第三階段:1928—1949年蔣介石政權對中國實行獨裁統治的22年。全國大多數城市建設較少,景觀變化不大。1931年「九一八事變」使東北淪為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地,日本侵略者為了掠奪東北的資源,並使東北成為進一步侵略中國的基地,對東北的重要城市進行了殖民主義的城市規劃和建設,沈陽、大連、長春、哈爾濱等都發展成60—100萬人口的大城市。1937年「七七事變」後,華北、華東、華中的大多數城市陸續被日軍侵佔,戰火使這些城市遭受了嚴重的破壞。同時由於一部分企業和高校的內遷,內地的一些城市得到了發展,如重慶、成都、昆明、貴陽、西安、蘭州等。抗戰勝利後,內遷單位回遷,這些城市又趨衰落。

城市景觀變遷的三種主要類型及其特徵(我們主要從城市的整體布局、街巷、交通與建築等幾個方面來分析城市景觀變遷):

1、由於外國資本主義勢力的入侵和本地民族資本主義的興起才在舊有基礎上發展,並形成被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侵佔、獨占局面或設立多個租界地的半殖民地式資本主義新城市,其景觀變遷之大,是以往任何時候所沒有的。如上海、天津(到1902年,天津市內已遍布九國租界各國租界)、武漢、青島(據統計,有24國建築物,多達299處,共1000多棟)、哈爾濱、大連、廣州等。城市景觀都帶有明顯的殖民化色彩。

由帝國主義新建的城市,在整體布局上有一定的規劃,城市街道有系統性,城市綠化較好,外國人和中國人的居住區嚴格分開,建築形式完全是搬用占據者本國的建築形式,建築風格較為統一,如大連等。

在分布有多個帝國主義租界而發展較快的傳統城市中,租界和舊城區在有的城市中互相分離,有的則彼此交錯,這些城市在整體布局上顯得混亂。由於各帝國主義國家在不同的租界內各自為陣地進行建築活動,形成多中心布局,如上海、天津等。各個租界均有各自的中心,在城市建設上相互之間無可協調,故無統一的城市規劃可言。作為「國中之國」的租界,其建築格調多沿用各國習俗,風格迥然不同。建築形式形形色色,紛然雜陳。在百餘年間,西方各國流行的冠以各種復興名義的建築形式,如古典主義、折衷主義乃至現代建築,以及帶有地方特點的歐美各國種種不同的建築形式,有富於浪漫色彩的哥特式建築;有反映西洋古典復興思潮的巴洛克,洛可可式建築;還有在「新建築」運動時期中出現的強調功能,凈化造型、注重經濟的歐美現代式建築,在上海、天津、哈爾濱等城市中廣泛應用,天津、青島就有「萬國建築博覽會」之稱。 建築種類齊全、建築形式多樣、建築質量較高仍是租界建築的一般特點。

在上述兩類城市中,隨著租界、碼頭、工業區等的快速發展,城市景觀發生了很大變化。西方列強一般把商埠、租界和生活區建在城市環境最好的地方,有的租界佔地竟超出舊城區好幾倍,如上海的租界面積相當於16個上海城,天津的租界面積相當於10個天津城。城市在紅不僅西式建築日益增多,主要體現在銀行、郵局、公園、醫院、學校、教堂、電影院、照相館、跑馬廳、咖啡廳、飯店、現代化的娛樂中心等方面,就是中國傳統建築也隨著世界建築的發展和新材料、新技術的傳入而產生了中西融合的形式,傳統的里弄建築與商業鋪面逐漸想向多樣化演變,出現了西式的花園洋房、高層公寓建築及西式或中西結合的商業大樓。城市的主要街道則由水泥路代替了過去的土路或石板路,同時行進著有軌或無軌電車、公共汽車、轎車、馬車、自行車、黃包車。在港口內、碼頭旁,機動輪船與帆船往來頻繁。在南方城市中,宏偉壯觀的鐵橋取代木橋橫跨江河。隨著電力事業的發展,路燈和霓虹燈的普遍架設,很多城市得以向人們展示它們迷人的夜景。

2、伴隨著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和現代交通的發展而出現城市景觀新變化的中國傳統城市。

鴉片戰爭以後,隨著帝國主義的經濟侵略與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因素的逐步發展,出現了新的工商業行業與現代化交通運輸事業,一些傳統封建城市的景觀發生了很大變化。

在由現代資本主義工商業及交通運輸業的影響而發展的傳統城市中,鐵路建設對城市景觀的影響較大,不僅鐵路路線、站場、附屬工廠等本身的建設,而且鐵路通車後商業、運輸業的發展或工礦企業的增加都使城市面貌與傳統城市有了很大不同,一般表現在各種新式工廠的建立,火車站、碼頭等建築頗為醒目,工廠區與工人住宅區多混雜在一起。城市中既有西式的洋房、商業大樓,也有低矮的棚屋和傳統的商業鋪面。這類城市大多分布在沿海沿江地區,如完全依靠民族工商業成長起來的南通、無錫等城市。以無錫為例,城市中就有紗廠、麵粉廠、織布廠、染織廠、火柴廠等,大廠多分布在運河沿岸和鐵路車站一帶,小廠多分布在城廂周圍;南通則在1908年就形成了一個獨立的工業區,工廠附近建有工人住宅區,1922年成立電話公司,1922年拆除城牆,修建環城路,新建了大量西洋古典風格的二層樓臨街建築,底層營業,樓上為住宅,車行道、人行道、路燈、綠化齊全的新式馬路開始出現。唐山、蚌埠、鄭州和石家莊則是因修建鐵路而發展起來的典型城市。以唐山為例,隨著鐵路的修建,工礦業發展起來,人口逐漸增加,礦場、工廠周圍原有的自然村、屯逐漸形成了成片的居住區和數條商業街,這些街區圍繞礦、廠、鐵路車站,連片向外擴展,城市建築雜亂,包括西式樓房、傳統四合院、棚戶區。蚌埠在1908年修建津浦鐵路後則以火車站為中心形成商業區。在這些城市中,輪船、公路、鐵路及市內馬路網路逐漸形成。民族資本的工業建築早期規模一般都不很大,廠房也較簡陋。採用的大多是中國建築傳統作法或初時流入中國的西洋建築結構與形式。到後期,不論是建築結構還是建築形式,都表現了西方近代建築的影響,且規模較大。

一些過去在封建社會中由於處於交通要道或以手工業生產發展而繁榮的城市,近百年來則相對衰落,如運河沿岸的揚州等,城市商業區衰退,傳統建築破爛不堪,街景蕭條,缺乏現代化氣息。

3、原來的封建城市,由於受到帝國主義侵略及本國資本主義發展的影響,發生局部的變化,城市景觀也有了一些變化,但基本上仍是舊的城市。

這類城市包括封建都城北京和一些長期作為地區封建統治中心的省會而在本時期也有一定變化的城市,如西安、成都、太原、長沙、南昌、蘭州、銀川、西寧等。在這些城市中,各類商業建築與娛樂場所組成的新城市中心布局,取代了封建舊城以官署寺廟為中心的布局,變成了近代城市的實際中心。而位於城內的傳統商業街區多得以沿用,道路狹窄,綠化較少傳統建築無論是在商業街或在民居上還體現出旺盛的生命力,整體上比較低矮,北方的四合院和南方的閣樓式建築仍是城市民居的主要形式;但這些城市在景觀上均顯現出現代化的趨勢,舊城中及其周邊地區都有新的商業街建成,城中西式高層建築開始涌現,如郵局、銀行、影劇院、飯店等,水泥路逐漸取代土路、石板路,主要街道得以拓寬,並裝設路燈,人力車、馬拉車、自行車、汽車及電車同時行進在這些城市的古老街道上,而飛機場也成為這些城市的最新景觀,即便如此,這些城市在景觀變遷的幅度上遠不能與前兩類城市相比。

1949—2000: An Era of Instrialization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城市建設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由於解放前連年戰爭,中國大批城市都日趨敗落,普遍存在著供水排水管道、道路、河道和房屋年年失修,基礎設施不足等嚴重問題。解放初期,各城市都積極整修街道,加固橋梁,拓寬幹道,裝修路面,並安裝路燈,初步改變了全國城市的環境面貌。

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中國進入第一次城建高潮,城市景觀也有了很大的改變。計劃初期,居住樓房多為二、三曾,居住區詳細規劃把若干房屋組成街坊,內設小學和日常商業點。計劃後期,建設規模和佔地范圍不斷擴大,這是的街坊都配以相應的服務設施,成為小區,或組織若干小區成為居住區,形成了「街坊—小區—居住區」的布局結構。例如,上海的曹楊新村、北京的百萬庄等,佔地面積較大,有較齊全的學校、托幼、商店、糧油店等文教、商業設施;注重區內綠化、憩息場地和景觀,居住環境較好。五十年代末期,由於城建用地日趨緊張,開始推行四層以上的多層住宅。

由於這一次城建高潮主要是圍繞國家重點大型工業項目而掀起的,建設大多集中在工業城市,如西安、蘭州、洛陽等一批城市經過規劃,大規模的重建起來。

西安市在這個時期的城市規劃布局,以舊城為基礎,保留了漢長安故址和唐大明宮遺址。規劃新區向東、西、南三方向發展。在布局結構上,保留了明代城牆,結合城門和原有幹道,運用了傳統的方格網和外來的放射路形式,較好地處理了工業發展與歷史名稱的關系,保證了這一重點城市的順利建設。

蘭州市位於黃河谷地,是內地通往河西走廊的咽喉,原有城市基礎很差。「一五」計劃時期,城市布局和交通干線的布置,發揮了因地制宜的特點,在舊城中心區的布置上,運用了三向放射的手法。

同時,在這個時期,隨著生產和城建的發展,一些城市內的古城牆、城樓和交通運輸產生了矛盾,對這些古建築去留的爭議與日俱增,後來隨著城市交通的建設,這些城牆、城樓等都被拆遷,被現代化便利交通設施所取代了。而這又以北京的拆遷規模最大,已經存在了好幾個世紀的巍巍古城牆,在短短的十幾年見便灰飛煙滅了,只剩下正陽門城樓、德勝門箭樓和東南角樓形影相弔了。

新中國建立前,全國設市的城市共有58個。隨著解放戰爭的勝利,由於政治、經濟的需要,一些縣城被改為市的建制,如保定、秦皇島、承德、滿洲里、蘇州、常州、溫州、嘉興等82個城市。位於濱洲鐵路與嫩江交叉處的富拉爾基,「一五」計劃時期是一個只有6000人的小火車站,現為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的一個區,人口已超過20萬,是「一五」計劃時期重點建設而興起小城市。它的布局更多的仿照了蘇聯新城市的布局手法。

1966年5月開始的「文化大革命」,無政府主義大肆泛濫,城市建設受到更大的沖擊,造成了一場歷史性的浩劫。

1966年下半年至1971年,是城市建設受破壞最嚴重的時期。城市規劃被廢棄,亂拆亂建成風。在這一段時期,北京的建設基本上是在脫離城市規劃指導下進行的,在居住區盲目擴建,建築上「見縫插針」,侵佔了小區內的公共綠地和庭院,嚴重影響了城市交通。

1966年8月,「紅衛兵」首先在北京掀起了一場破「四舊(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的運動,城市園林和文物古跡被列為「四舊」,遭受了一場空前的破壞。有不少街道在破「四舊」時,改變了大批街道的傳統名稱,大字報、標語到處亂貼,城市面貌遭到嚴重破壞。

「三線」建設時期,一切從戰備出發,形成了不建城市的思潮。這時期建設的工廠統統安排在山溝和山洞裡,不但不建城市,而且要求城市向農村看齊,消滅城鄉差別。西北地區「三線」建設的工廠完全分布在深山區,工廠分散得十分零落。在陝西建設的某軍工廠,把車間分散在幾個縣,相距100多公里,與外部的經濟聯系極為不便。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過渡,城市住房建設大幅度增加,各城市都加強了住宅區的詳細規劃工作,注重成片成區的規劃開發住宅區,出現了多種多樣的式樣。同時,舊城更新改造以空前規模和速度展開,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新時期的舊城更新改造無論是在其內容、方式上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它不僅面臨著過去大量存在的物質老化問題,而且更交織著結構性和功能性衰退。由於市場在城市功能中的地位上升,需要的空間日益加大,推動了「倒牆遷院」運動。城市建成區迅速向四面延伸,許多城市在舊城改造的基礎上都建立了新區。但這種改造有利也有弊。

中山市是孫中山先生的故鄉,改革開放16年來,經歷了巨大的變革和發展。中山市舊城區佔地約5平方公里,建成史迄今已有800年。歲月悠悠,在山水城格局中形成了繁華的政治、經濟和居住中心,至今仍存有不少明清古跡及近代史活動遺跡。就其建築風格來講,大體是以舊城風貌的商店、繁華的老街、嶺南風格的民居,織成了一幅具有濃郁人情味的民俗民風畫卷。在我國改革開放和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巨大推動下,中山市選擇了一條重點發展新區,然後改造舊區的道路。在舊區改造中增加綠地面積,增加配套設施面積,增加道路面積,降低建築密度,降低人口密度。

沈陽舊城改建的速度比其他城市可能更快一些,絕大部分是拆遷舊房子改建。經改建後居民改善了居住條件,新樓鱗次櫛比,整個城市一派新面貌。但由於城市改建過快,人口密度上升,城市用地緊張,交通擁擠,環境質量不佳。而且城市過量的改建,破壞了城市歷史文脈。沈陽是有二前年歷史的文化名城,由於過量的改建使沈陽好像一座新城,失去了歷史的連慣性。和平區大部分是解放前租賃地時的建築,無論從街區面貌、建築風格和設施條件都代表了一個歷史時期的建築風格和風貌,可這個地區也同樣被拆掉了,取而代之的是行列式方盒子住宅。

中國許多城市的舊城,大都有著悠久的歷史,一些中心和省會城市,又都是歷史文化名城,他們具有保護的要求,而有的城市則在近年的舊城更新改造中,把有特色的民居地段全部換了新顏。首都北京經過半個世紀特別是近20年的大規模建設和改造,城市規模相當於1949年的5倍,高樓大廈已湮沒代替了小胡同和四合院,古跡越來越少了。皇城沒有了,內外城牆被二環路代替了,一個賽一個的大廈把紫禁城包圍了,天安門也小多了。

在許多城市內,極短時間竄起來的住宅,大多數像兵營,灰濛蒙、單調的沒有特色,只從商業利益出發,無所顧忌的將房屋瓷磚化和水泥化。廣東潮州市的古城1992年在某些地段進行毫無顧忌的改造,到處混凝土的平頂樓房,高達七、八層,高踞於老平房之上,嚴重影響原有的城市面貌。

另外,新中國以後,城市道路建設發展很快,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後,隨中國城市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道路交通流量持續上升,城市道路設施迅速完善起來。各種各樣的環路、立交橋、隧道、廣場、步行街、公共停車場陸續在城市中出現,道路照明也不斷提高。

進入80年代以來,中國學術界開始對古代都城給予普遍而高度的重視,與此同時,隨著現代文明程度的加深,人們在物質生活基本滿足和文化素質較大提高之後,越來越多的關心起自己的精神世界,於是古都旅遊日益成為旅遊的熱點。許多城市在進行舊城更新改造的過程中進行詳細的規劃,以達到保護和改造的協調,突出歷史文化特色。如蘇州市在1996年初確定了古城內三個街坊的改造,一開始大片的拆遷舊房,建成「桐芳巷」式帶有蘇州傳統風格的新居住區,後來減少了拆遷量,注意保持原由城市傳統風貌,並結合開發旅遊,改善居住環境。汕頭市是著名的僑鄉,舊城中心區——小公園地帶經合理規劃改造後至今還保留著濃厚的地方特色。

90年代至今,中國的城市建設進入第二次高潮時期。在「與世界接軌」的口號的推動下,許多城市開始向國際化城市邁進,城市面貌更是以日新月異的速度變化著。這一次城建高潮起始於商業、辦公和旅遊建築,進而涉及高科技園區,高標準的住宅,甚至普通住宅。高架道路、高速道路、城市橋梁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對新城市面貌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但由於規劃部門起的引導作用不夠,有的城市本來保留了工業發展用地,卻變成了動遷戶的住宅用地,結果在工業區中插入一片住宅,打亂了布局結構。有的市中心的綠化用地,被商業侵佔,或被外商「開發」成商貿辦公區,破壞了原有的規劃原則。其次是在城市建設中,有些大城市的中心街道改建不是向高水平看齊,而是追求淺薄的時髦,處處不銹鋼、鋁合金、玻璃幕牆、霓虹燈,還美其名曰「繁華」。而真正有益於市民的行道樹、小綠地、公用設施、街頭小品卻被忽視了。

幸運的是,現在中國城市的管理者和設計師們已經看見了城市建設中存在的弊端,他們正積極地發揮著城市規劃的作用,力圖使中國的城市景觀呈現出輝煌的面貌。

㈡ 中外景觀設計的發展史

派特里克·蓋迪斯(Patrick Geddes,1854~)不僅是一位哲學家、生物學家,而且還是一位規劃師。他提出了兩個重要思想,其中一個就是他所提出的「流域垂直分區」思想。作為一名進化論者和宏觀思想家,蓋迪斯對於人的行為與周圍環境的相互關系非常感興趣,他用「流域垂直分區圖」來表達這些種關系。這個分區圖根據海拔從山頂一直延伸到海濱,在海拔最高的地區,通常是礦工工作的地方;在次高的地區分布著森林,那裡是伐木工人工作的地方;再往下則是獵人和牧羊人工作的環境;靠近低地的地方則是農人和園藝工作耕耘的地方;海拔最低的海岸附近則是漁民的生活場所。蓋迪斯認為如果不遵從這種人地關系,其最後結果要麼是失敗,要麼就是將花費大量的能量並且冒很大的危險。蓋迪斯曾環游世界,在很多地方做過項目,尤其是在英聯邦國家。他的第二個重要思想曾影響了他所做的很多規劃,他在他所作的題為《城市開發:園林綠地和文化設施研究》的規劃中闡述了這個思想。他認為城市的最基本結構是受到園林綠地和文化設施的設計的影響而形成的,而工業區、商業區和居住區則是次重要的。

19世紀,英國正處在工業化時期,埃比尼澤·霍華德(Ebenezer Howard,1850~1928)、雷蒙·溫翁(Raymond Unwin,1863~1940)以及其他一些人開始對當時惡劣的居住環境不滿。那時,窮人和工人階級的居住區往往是擁擠、危險且污染嚴重。許多知識分子認為人不應該居住在那樣的環境中。他們為此提出了很多主意,其中最著名的當屬霍華德提出的花園城市概念。其主要想法是要減小主要城市規模,降低主要城市的人口密度,而以郊區環帶包圍中心城市,並將人口安置在小型的近郊區新城鎮里。所有的這些地區用高效的公共交通系統連接起來。20世紀的早期,花園城市概念是影響英美及部分歐洲國家的城市開發的最重要思想。隨著時代進步,這個思想促使了對建設近郊區的重視,今天,這個「新城市主義」再次得到體現。花園城市思想對那些生活在城市近郊區的人們來說是個很好的思想,但也造成了中心城市的衰退。

沃倫·H·曼寧(Warren H.Manning 1860~1938)自己開業之前,一直為F·L·奧姆斯特德工作。大約在1910年,美國開始普及用電,人們發明了最初只是用來方便描圖的透射板。1912年,曼寧首次使用它進行地圖疊加,作為一種分析手段,這與我們今天的分析方法非常相似。他將一些地圖疊加起來,以獲得新的綜合信息,最後為馬薩諸塞州比勒里卡(Billerica)做了一個開發與保護規劃。在當時,美國正在繪制可以供大眾使用的國家資源地圖。曼寧收集了數百張關於土壤、河流、森林和其他景觀要素的地圖,將其疊在透射板上,基於這樣的方法,他做了一個全美國的景觀規劃,並發表在1923年6月的《景觀設計》雜志上。他規劃了未來的城鎮體系、國家公園系統和休憩娛樂區系統,還規劃了我們今天所使用的主要高速公路系統和長途旅行步道系統。這個規劃包括了今天一個完整的景觀規劃所需要的所有內容,而曼寧則是在20世紀初就為全國做了這么一個規劃。因此曼寧的這個規劃可以說是我們這個專業歷史上最重要、最大膽,也是最具獨創性的規劃。

在這次演講的開始,我引用了杭州的例子,古人在那裡創造了一個聞名於世的水景。而荷蘭則正好相反,那裡的人們從15世紀開始就將水排干以獲得土地。荷蘭擁有典型的低海拔地區景觀,其英語名稱「Netherlands」的意思就是「低地」。這個國家經常受到洪水困擾,為此他們做出了兩個關於景觀規劃的重要決定,一是要沿河流修築堤岸,二是要填海造田。使整個國家的景觀成了這兩個決定的產物。杭州西湖的景觀雖由人作,宛若天開,而荷蘭則絲毫不掩飾其機械製造的痕跡。如果你是荷蘭的景觀設計師,你就應該學會尊重這些方格狀土地和筆直的線條。由於這些直方格形成了高度結構化的景觀,如果加上不規整的線條或曲線型的設計就會與現狀沖突。(在中國,許多景觀是由不規則的彎曲的線條構成的,在這種情況下,直線則會突兀出來。)荷蘭對大面積新開墾土地的需要是通過機械和景觀規劃得以滿足,這樣的景觀規劃不僅要考慮社會經濟目的,同時還要考慮視覺效果的一致性。

㈢ 現代城市為什麼要保留歷史文化景觀

在現代城市中,歷史文化景觀主要有三種作用:
一是作為歷史遺產,具有保版留歷史上有價值的文物權、遺跡的作用,比如故宮既是歷史遺跡,又藏有大量歷史文物,就起到了這個作用。
二是現代城市承載著一定的歷史和文化積淀,保留歷史文化景觀也是表示對歷史文化的尊重,能夠激發人們對歷史文化、國家和民族的熱愛和崇敬之情。
三是在保留歷史傳統的同時,發展現代城市經濟。通過保留歷史文化景觀,合理地開發旅遊資源,給當地城市帶來經濟效益。

㈣ 城市文化的歷史發展

我國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發展歷史,各族人民同舟共濟、緊密團結、自強不息、在祖國大地上共同創造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和輝煌的城市文化成就。為人類的文明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以其燦爛的文化思想精神、深厚的文化基石底蘊、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 獨具特色的城市形態風貌、濃郁的城市風俗風情。使我們的城市展示著自己的文化光輝,屹立於世界城市之林,成為中華民族的驕傲和我國城市的獨有本色。我國的城市文化是在自己的土地上生長起來的,它的生長過程不可避免地要遭受風風雨雨、起起落落的坎坷命運。盡管歷史上的自然災害、刀光劍影、朝代更替、外患侵略等。致使城市文化遭 受到局部沖擊、破壞、毀滅的命運、盡管命運多舛、但並沒有摧毀文化思想的傳承和全部文化成就。仍然保留了大量的歷史文化遺產、包括名城、名鎮、名村、歷史街區、歷史建築、風景名勝、傳統園林、名府名宅、文化遺址和文物古跡,以及革命和紀念性場所,別具一格的城市形態特徵和山水景觀。顯示出我國城市文化依然厚重和豐富多彩,造就著未曾中斷的文化傳統和獨樹一幟的文化形象色彩和聲譽。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是我國現代城市文化發展史上的一次命運浩劫。以破「四舊」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的口號。搗毀城市文化思想、封殺城市文化追求、破壞城市文化遺產、限制傳統文化習俗、壓制城市文化活動、踐踏風景園林、拆除古老建築、損害文物古跡、橫掃一切「牛鬼蛇神」。從政治上對我國城市文化造成致命摧殘,成為我國城市發展史上的一場文化悲劇。直到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徹底扭轉了文化大革命的局面,揭開了我國經濟社會改革開放發展和城市大發展的一頁,城市文化發展迎來新的春天。跨世紀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城鎮化發展步伐突飛猛進、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市面貌日新月異。我們看到, 我國城市文化發展,尤其是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風景名勝區的保護與利用,城市生態環境保護,城市文化建設與活動等,取得了長足進步和發展。但是由於市場經濟利益的強勢沖擊和急功近利,以及房地產開發謀求高額回報的驅使,加上外來文化的大量引襲,一些自然和歷史文化遺產、舊城區、風景地區等,面臨著經濟發展狂潮的威脅和非理性對待的境遇。遭受著建設性破壞,命運堪憂,這不能不引起我們足夠的注意和警覺,再不能留下新的難以彌補的遺憾。

㈤ 如何將歷史文化融入到現代景觀中

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設的基本路徑
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設不可能也無必要面面俱到,關鍵是從實際出發、走合理捷徑。建議在如下四個方面有較大突破。
正確把握城市文化形象。合理的城市文化形象決定了城市的個性與靈性,也是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設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上虞歷史悠久、文化璀璨,又不乏鮮明特徵。從歷史起源看,曹娥江穿城而過,哺育了上虞;從地理位置看,杭州灣敞開懷抱,呵護了上虞;從地形地貌看,河道縱橫交叉,滋潤了上虞。可以說,水是上虞生生不息的源泉,水鄉文化是上虞的重要品牌文化。建議在城市規劃建設中牢牢把握濱江生態型城市發展的核心定位,著力構建以曹娥江為軸、城區河道相互貫通的城市水系,並加強對河道的修整護岸、水體治理、綠化亮化,形成水系發達、綠樹掩映、波光粼粼、人水相親的城市文化形象和核心魅力。
積極提升城市文化景觀。建設城市文化景觀是增強城市精神性功能的必然要求。建議從三個方面入手建設城市靚麗的文化景觀。一是打造曹娥江文化旅遊品牌。在現有曹娥江水利風景區的基礎上,推進兩岸道路全線貫通,實施水路、游步道、陸路立體通行,種植同一樹種,增設舜江十景,物化曹娥傳說,配套運動項目,使之成為自然、人文、時尚交相輝映,觀光、休閑、娛樂融為一體的文化旅遊品牌。二是建設文化主題公園。依託曹娥廟景區建設孝文化主題公園,依託龍山建設虞舜文化主題公園,把歷史事件、名人精神充分展現出來,把現代科技、時尚元素有效運用進去,使之成為人們文化娛樂、假日休閑、社交活動的目標去處。三是構建標志性建築。著力建設具有文化、會展、體育等綜合性功能的「虞舜大劇院」,使之成為城市標志性建築。
合理設置城市文化雕塑。城市雕塑是現代城市的公共藝術,任何視角、任何時點都帶給人們美的傾訴。建議把城市雕塑作為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設的有效載體。一是注重城市雕塑規劃。將城市雕塑規劃作為城市文化規劃的重要內容,成為城市規劃的子規劃,在城區重要節點處規劃和建設文化雕塑,避免盲目發展、輕易改變。二是注重特色雕塑開發。面向全國統一徵集一批具有上虞傳統文化特色和現代文明特徵的雕塑作品,切實增強城市雕塑個性,真正發揮其「畫龍點睛」作用。三是注重城市雕塑匹配。按照「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事制宜」的原則,合理設置城市推介性雕塑、主題紀念性雕塑、廣場標志性雕塑、環境感召性雕塑、公園綠地雕塑、建築裝飾雕塑,真正讓城市雕塑傳承歷史文脈、弘揚城市精神。
有效改進城市建築風貌。建築作為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反映人們審美觀念、社會藝術思潮、建築技術進步、地方歷史文化精髓的承載體。建議積極營造優美的城市建築風貌。一是突出建築設計的藝術性。對城市建築尤其是大型的公共服務建築、橋梁、公園設施的設計,要在保證內在功能的基礎上突出含有文化元素的外觀藝術性,使這些建築物具有觀賞價值和文物價值。二是突出建築布局的合理性。既要重視建築體自身的布局,又要重視建築體以外的空間利用,使功能區之間的隔離更美麗、每個小區之間的銜接更優美。三是突出建築命名的特色性。將歷史文化、現代文明融入公共服務機構、道路、橋梁等建築的命名之中,並結合城市廣告適度介紹建築命名的文化背景,讓人們時時感受文化熏陶。

㈥ 歐洲文化及歷史發展對歐洲城市景觀有何影響

比如,因為宗教的關系,教堂在城市的規劃中就處於核心位置,這個在基督教影響下很明顯。而在西比利亞或是巴爾干半島,因為受到伊斯蘭教的影響深刻,因而清鎮寺是核心建築。而因為早期希臘文明的發達,因為希臘式的建築在文明地區有很大影響,比方說神廟,議會之類的公共場所,以及立柱屋頂之類的細節部分,包括之後的羅馬時代也同樣如此。打比方說羅馬喜歡泡澡和看決斗,那麼相應的場所澡堂和角斗場必然會占很大一部分。而在中世紀時期,歐洲的封建時代,城堡林立,高聳的瞭望塔可以提供更加遼闊的視野,以及依憑高度優勢取得戰斗勝利,這種實用的建築風格也為後世所繼承。在這里有必要說明一下,在歐洲並不是所有的房子都是石質的,其實他們有相當多的木質建築,主要是居住場所,而富貴人家,宗教以及政治場所則是石質的。城市廣場也是歐洲城市的所有,可能脫胎於早期的群眾辯論一類的場所,漸漸地演變成為綜合性場所。我就知道這些

㈦ 城市景觀設計的發展歷程

城市景觀設計概況及發展歷程?
城市建設是一個歷史范疇,任何一座城市在營造自己的文化環境時,都需要在原有城市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再創造,使城市形象獨具特色。城市文化環境的營造應是長期型的建設,而不是突擊式的裝璜。國內外大量城市建設的實踐反復證明了城市的統一性和建築的協調性是有文化內涵的城市必不可少的品質。
城市文化是人們在城市形成和建設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城市文化環境則是這個總和的外在表現。本文所論及的僅僅指城市文化環境的硬體部分,即城市建設涉及的范疇。
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域的人們創造了不同的城市文化環境。美國建築大師沙里文曾說過:「根據你的房子就能知道你這個人,那麼根據城市的面貌也就能知道這里居民的文化追求」。西方文豪歌德說:「建築是石頭的書」。雨果說:「人類沒有任何一種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築藝術寫在石頭上」「注入人類家園的每一條細流都不再是自然之物,它的每一滴水珠都折射著文明之光」。日本建築大師黑川紀章說:「其實我們創造城市就是在創造文化。如果城市的建造僅是出於經濟目的,那麼城市中的人是很不幸的」。在城市現代化進程中,城市文化環境的營造,是一個高標准、高層次的課題。它不僅僅是物質文明的建設,同時還受到政治、經濟、文化藝術、歷史傳統、民風民俗等諸多方面直接或間接的作用和影響。
從城市規劃建設自身來看,20世紀追求城市理想的諸多主義—從以1933年的《雅典宣言》為代表的現代主義到新城市主義、生態主義、多元化主義、女權主義等,雖說是各有側重,但也確實揭示了現代城市發展中諸多重大問題。應該說,這些重大問題對於城市文化環境的營造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1999年國際建協第20屆世界建築師大會通過的《北京憲章》提出:「新世紀的城市將走向建築、地景、城市規劃三者的融合」,並預言:「現代建築的地區化和鄉土建築的現代化將殊途同歸,而現代城市將更為講求整體的環境藝術」。

㈧ 跪求 城市景觀的設計概況及其發展歷程資料,不勝感激!

城市建設是一個歷史范疇,任何一座城市在營造自己的文化環境時,都需要在原有城市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再創造,使城市形象獨具特色。城市文化環境的營造應是長期型的建設,而不是突擊式的裝璜。國內外大量城市建設的實踐反復證明了城市的統一性和建築的協調性是有文化內涵的城市必不可少的品質。
城市文化是人們在城市形成和建設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城市文化環境則是這個總和的外在表現。本文所論及的僅僅指城市文化環境的硬體部分,即城市建設涉及的范疇。

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域的人們創造了不同的城市文化環境。美國建築大師沙里文曾說過:「根據你的房子就能知道你這個人,那麼根據城市的面貌也就能知道這里居民的文化追求」。西方文豪歌德說:「建築是石頭的書」。雨果說:「人類沒有任何一種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築藝術寫在石頭上」「注入人類家園的每一條細流都不再是自然之物,它的每一滴水珠都折射著文明之光」。日本建築大師黑川紀章說:「其實我們創造城市就是在創造文化。如果城市的建造僅是出於經濟目的,那麼城市中的人是很不幸的」。在城市現代化進程中,城市文化環境的營造,是一個高標准、高層次的課題。它不僅僅是物質文明的建設,同時還受到政治、經濟、文化藝術、歷史傳統、民風民俗等諸多方面直接或間接的作用和影響。

從城市規劃建設自身來看,20世紀追求城市理想的諸多主義—從以1933年的《雅典宣言》為代表的現代主義到新城市主義、生態主義、多元化主義、女權主義等,雖說是各有側重,但也確實揭示了現代城市發展中諸多重大問題。應該說,這些重大問題對於城市文化環境的營造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1999年國際建協第20屆世界建築師大會通過的《北京憲章》提出:「新世紀的城市將走向建築、地景、城市規劃三者的融合」,並預言:「現代建築的地區化和鄉土建築的現代化將殊途同歸,而現代城市將更為講求整體的環境藝術」。

從城市文化研究的視野來看,改革開放初期對地域文化的尋求曾興起一時。當時全國建築創作有京派、海派、嶺南派、西安唐風、武漢楚風等。此後隨著房地產開發的發展,商業行為逐漸使地區特色消失,建築創作也「天下大同」了。1999年6月,國際建築師大會在北京召開,其主題報告提出了「21世紀要促進地區文化精神的復興」的觀點,並指出:「區域差異客觀存在,對於不同地區和國家,建築學必須探求適合於自身條件的蹊徑,即所謂的'殊途'」。弗蘭普頓教授在報告中提出:「創造具有'地域形式'而不是'產品形式'的建築」,即強調建築形式更多地取決於所在地域的特點,而不是生產技術本身。近年來,國內學術界也開始提倡城市文化研究應落實到區域,回歸到區域,並在區域文化中實現整合。不應單純地就城市論城市,而是要從更大區域范圍來認識城市文化,把城市與其腹地及與它相關的城市,視為一個相互聯系的整體,從而把城市文化賴以存在的地域空間上升到應有的地位。毫無疑問,這些主張對於把握城市文化在空間發展上的層次性、多樣性和差異性是十分有利的。

1、城市文化的宏觀取向

城市建設是一個歷史范疇,任何一座城市在塑造自己的文化環境時,都應該繼承歷史、立足當代、展望未來,都需要在自己城市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再創造,只有這樣才能使城市形象特色脫穎而出。當我們規劃一座城市的文化環境建設時,首先要解決好這座城市文化的宏觀取向,或者簡稱為文化定位問題。這是一個戰略性的研究課題。城市文化的宏觀取向,要符合當代城市規劃建設的先進思想和規范,要體現所在地區的文化精神,要對本城市的性質、規模、布局結構及人口構成作深入地分析,從抽象走向具體,由分散走向整合,將其落實到城市文化環境的要素、特徵上。一個比較好的城市文化定位可以管50年、100年。

我國學者在研究江南地區城市文化之後,將這個地區城市文化的宏觀取向歸納為3個特徵:即「親水性」「文人性」和「統一變化、饒有特色」。這些特徵反映在城市景觀上,建築、橋梁、園林、綠化、名勝古跡每每與水親和,城市景觀以水稱勝,顯現出陰柔秀美、富於靈氣的性格;文人是江南城市文化建設的參與者,起著積極的引導和示範作用,因而城市文化環境顯得文質彬彬、詩意盎然。江南城市文化雖有以上兩點共性,但並非千篇一律,其風格在統一中又千變萬化,富有個性,饒有特色。如果我們把握了地域文化的宏觀特徵,也就接觸了城市文化之本,就有可能在新的生活形態和新的技術水平下繼承和發揚地域文化的精神內涵,營造出本城市特定的文化氛圍。

對自己城市的性質作深入縝密的研究是城市文化定位的關鍵。美國的威廉斯堡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20世紀初,洛克菲勒買下威廉斯堡的土地。美國獨立戰爭曾在這里打響第一槍,因而他想將該地的主題定為「革命發源地」。但歷史學家認為,革命戰爭中英美沖突是短暫的,而舊大陸與新大陸的文化傳承則是長遠的。英國來開發殖民地,使舊大陸的文化進入新大陸,這對美國至關重要。歷史學家建議突出這一文化的轉化,將該地定位為「殖民時代的威廉斯堡」。這個定位經過歷史檢驗證明是正確的。威廉斯堡確實實現了新、舊大陸文化的一脈相承,因而成為了知名的歷史城市、歐美重要的國際會議中心、國際交往和旅遊熱點。美國人花了5年~6年的時間,請了名牌的歷史、政治、國際關系的教授來論證定位,然後才請規劃師、建築師來研究如何體現這一定位。

有了明確的目標,再來研究如何達到這一目標,效果當然顯著。

2、城市文化環境的評價標准

城市文化環境由於內容綜合、涉及面廣,而有著多種評價標准。在這里,筆者從城市文化環境的營造這個角度,介紹一個實例:

《美國城市文化》在研究今後50年的環境與變化時,曾對世界16個城市進行了「城市適意度」的評比,共列出了23個評價項目,並將其歸納為3類:

(1)良好的自然條件及其利用,包括美麗的河流、湖泊、噴泉、大公園、林地樹叢,富有魅力的景觀、潔凈的空氣、適宜的氣溫等。

(2)良好的人工環境建設,包括傑出的建築物,清晰的城市平面,寬廣的林蔭大道(系統),美麗的廣場(群),街道的藝術,噴泉群,富有魅力的景觀等。

(3)豐富的文化傳統及設施,包括著名的博物館,富有盛名的學府,重要的、可見的歷史遺跡,眾多的圖書館、劇院,美麗的音樂廳,琳琅滿目的商店櫥窗,街道的藝術,可口的佳餚,大游樂場,多種參加遊憩的機會,多樣化的鄰里等。

上述評分標准並非非常完善和科學,但不無啟發。首先,城市要滿足多種多樣的生活要求,包括要有美好的公共空間。其次,城市要保護、利用和創造美的自然環境。再次,城市需要具有豐富的文化傳統和地方特色的建築環境。從中也可看到城市文化、城市文化環境、城市建築文化環境,每一個層次均具有廣泛的內容,同時它們之間又具有多麼密不可分的關系。建築文化環境在城市文化環境的營造中的確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3、城市文化環境的構成要素

主要有標志性建築、城市文化設施、街區、風景名勝和城市整體特徵等5個要素。

眾所周知,標志性建築(含城市雕塑)對於構成城市形象有著畫龍點睛的作用。羅丹曾說:「我們整個法國就包含在我們的大教堂中,如同整個希臘包含在帕提農神廟一樣」。絕大多數標志性建築都有著「三優」的共性:那就是優越的選點、優秀的設計和優美的環境,三者缺一不可。如紐約自由女神像,選點在紐約灣口,迎著從舊大陸到新大陸的航線方向;雕塑形象融聖母瑪麗婭、法國大革命女戰士與雕塑作者的慈母於一身;雕像挺立在海水環抱的綠島上,環境空靈優美。難怪她被譽為美國的象徵。有些名城採用大手筆,在一個區域、一座廣場、一條軸線上布置若干標志性建築,在形成建築藝術高潮的同時也集中、典型地體現了城市文化特徵。如巴黎從盧浮宮到德方斯大門的大軸線、華盛頓從國會山到阿林頓公墓的中心區、北京從永定門到景山的大軸線都是優秀的實例。

文化設施是營造城市文化環境必不可少的要素,在歐洲,以大劇院為中心的文化廣場比比皆是;在北美,更有近代的文化中心建築組群,突出了文化設施在城市中的多元功能和優美形象。在規劃布局時,一定要通過城市設計選好地段,與城市的幹道、廣場共同組成城市生活的熱點。如紐約在西城的貧民窟區建起了林肯中心,隨後在對面建起了公寓,沿街出現了商店餐館,貧民窟不復存在,這個區成了「不夜城」。而華盛頓其在風景優美的波特馬克河岸建起了肯尼迪中心,雖然建築本身也是一位名家的成功之作,但由於它對岸就是阿林頓國家公墓,處於政治性較強的地區,市民只能來看演出,別無其它活動。

《北京宣言》提出:「我們要用群體的觀念、城市觀念看建築」。不論是傳統的舊街區還是新建設的現代街區,都是展現城市文化的重要場景。現在許多城市開始認識到在舊城更新發展中,保護、保存傳統歷史文化街區是多麼重要的文化復興活動。它對於城市文脈的延續,對於民風民俗的展現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現代街區包括產業區、居住區、文教區和商業區,它們從不同的側面體現著現代城市文明的風采。住宅建築一般占城市建築的60%~70%,不論是居住環境還是建築形象,對城市文化環境的營造都具有很大的影響。近年來,我國沿海一些早期受西方文化影響較深的城市,現在為了城市大環境的協調,在恰當的地段建設了一些頗具西洋古典風格的建築,倒也合情合理。但一些內陸城市流行的「歐陸風」,則是不倫不類的文化錯位。西方人在追求自己文化的回歸,而中國人也跟著歸到人家老祖宗的門下,此風實不可長!

風景名勝自古以來就是城市文化的重要標志。我國許多城市都有命名「八景」「十景」的傳統作法。對於歷史文化名城,要保護、發掘、利用其風景名勝;對於新開發的城市,則需要從規劃之日起,有意識地打造自己時代的風景名勝。現在一些城市通過新聞媒體評選城市勝景,這是好事。但評選之後還需要擇優提高、擴大成果,把優中之優延續下去。這樣通過日積月累,也就積累了我們時代的「八景」「十景」。

保持和發揚城市的整體特色。自然特色是構成城市整體特徵的本底,人為建設是構成城市整體特徵的能動因素。兩者的結合則體現了城市文化的水平和特色。古今中外許多名城都十分注重城市與山水的關系。但由於不同的文化淵源,西方人好佔山頭,好入大水,發揮極至;中國人則好依山傍水取其「宛自天成」,而且前後左右都要有所照應。如何把握城市的整體特徵,可以簡單地概括為:城市性質定品位,城市規模定尺度,歷史文化見文野,自然環境凝風格。

4、城市文化環境的營造

城市文化環境的營造應是長效型的建設,而不是突擊式的裝潢。既要深謀遠慮,又需日積月累,在正確的文化取向、文化定位的前提下,有明確的戰略思想,有優秀的城市設計和實施方案,有切實的建設步驟,有特色的運作經營,可以做到「三、五年有一個小變化,十來年有一個大變化」,這個變化的標志往往是對上述幾個要素之中某一點的突破。對於變化,如今人們的認識已由激進轉為平和,那就是一座城市要有所變化,還應有所不變。「變得像紐約了」「變得不認識了」「世界大同」了,這決不是好現象。一個人不能六親不認,不能失去記憶,一座城市也是如此。

在這里,筆者想談談在城市文化環境的營造中經常會遇到的一個難題:是統一還是對比。統一是指事物的一致性,對比是指事物的差異性。在繪畫、雕塑、音樂、建築等藝術創作上都廣為運用這兩種手法。其實,在這二者之間並不存在什麼高低之分。「在對比中求統一,在統一中求變化」,這本是藝術創作的一個基本法則。而最後衡量和評價藝術效果的標准則是「和諧」。「和諧為美」這是古往今來的一條基本美學原則。現代美國建築大師路易斯·康就說:「形式含有系統間的和諧,是一種秩序的感受,也是一事物有別於其它事物的特徵所在」。1978年國際建協在《墨西哥宣言》中指出:「如今大多數建築師每每隻著眼於建築的形式,拘泥於其狹隘的技術—美學意義,越來越脫離真正的決策,這種現象值得注意。建築學的發展要考慮到全面的社會、政治背景,只有這樣,建築師才能作為專業人員參與所有層次的決策」,國際建協在《北京宣言》中指出:「職業的自由並不能降低建築師的社會責任感」。

20世紀後期,一些「前衛」的流派各持己見的現象在建築創作中也有反映:就是要打破和諧,就是要否定公認的原則,以「先鋒」「前衛」為先進的標志。我國有些同行在這些思想的影響下,對國外一些名作不求甚解,而對它們進行片面的頌揚。他們常常舉出艾菲爾鐵塔、貝聿銘的玻璃金字塔和華盛頓東館、蓬皮杜文化中心作為建築與環境不和諧而成功的佐證。艾菲爾鐵塔難道只是因為採用了鋼結構與環境形成強烈對比而成傑作?不然,因為它優美的曲線造型,羅馬風的大拱,乃至拱券口的鋼結構圖案都在與巴黎的建築傳統文化對話。1999年新年世界三大男高音的演唱會在艾菲爾鐵塔下舉行,音樂會的台口就採用了艾菲爾鐵塔的有細部花紋的拱門。這正說明艾菲爾鐵塔不是天外來客,而是歐洲傳統文化與工業化新技術的結晶。盧浮宮廣場上的玻璃金字塔,在這座利用傳統宮殿擴建而成的現代化博物館的建築空間中,僅僅是一個進入地下大廳的入口,也是地下大廳的玻璃屋頂。其尺度在這個大環境中僅是一個小品,其玻璃的透明質感並沒有阻擋人們觀賞盧浮宮的視線,應該說這是大統一中的小對比,無損總體環境的和諧。華盛頓的國家藝術館東館完全是一座全新的現代建築。它在環境上的成功首先在於其遵守了總體規劃的邊界條件和高度控制。東館、西館一今一古,卻有著一致的高度和水平輪廓線,並採用了出自同一石礦的灰色石材飾面。東館主入口向西,與西館的東門處在同一條軸線上。貝聿銘先生精心採用這些措施保證了東館這組獨具個性的建築與環境達到高度的和諧。對蓬皮杜文化中心的建築單體設計則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從巴黎舊城區的城市風貌上則不得不持否定的態度。1996年,中國建築學會代表團赴法進行學術交流,當法國接待官員介紹到巴黎城市如何注重統一諧調時,筆者曾以蓬皮杜文化中心向其請教。這位官員作了一個遺憾的表情並說:「蓬皮杜文化中心是以前批准建造的。按照我們新的POS(城市規劃規范)和1994年制定的大巴黎總體規劃,現在報批這個方案是通不過了」。由此可看出,不是外國存在的都是合理的,人家也在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凡事還是以基本原理和實際效果來檢驗為好。

其實,在20世紀的最後十幾年,在城市設計和建築藝術上,基本原則的回歸已成為世界主流。在1999年召開的第20屆世界建築師大會上的兩個主題報告和所通過的《北京宣言》就是時代的強音。國內外大量城市建設的實踐反復證明了城市的統一性和建築的諧調性是有文化內涵的城市必不可少的品質。「和諧為美」這是一條永恆的美學原理。

http://www..com/?clid=&tn=nanlingcb&word=%B3%C7%CA%D0%BE%B0%B9%DB%B5%C4%C9%E8%BC%C6%B8%C5%BF%F6%BC%B0%C6%E4%B7%A2%D5%B9%C0%FA%B3%CC

㈨ 科學技術史對景觀設計的影響

科學技術對於景觀設計的影響 藝術設計和創作是一個有規律可循的造物過程,特別是60年代以來西方藝術擺脫了架上繪畫和雕塑,利用機器批量生產藝術品後,景觀設計領域也突破了沙、石、水、樹木等天然材料的限制,開始大量地使用塑料製品、光導纖維、合成金屬等新型材料來製作景觀作品。其中廣泛應用的新興材料和技術主要是: 人造霧 人造霧是採用設備處理後的凈化水,以直徑極小的微粒在空氣中漂浮,形成白色自然物的奇特景觀,頗似自然霧氣的濃縮,給人一種回歸自然的體驗。人造霧可按設計想要的效果及實際應用的要求隨意控制。因而廣泛地應用於現代園林建築及特色造景當中。 塑料製品及聚合物 塑料製品聚合物給景觀設計師提供了方便、經濟、適用范圍極廣的造景材料。塑料製品現在已經普遍地應用於公共雕塑,景觀設施甚至建築設計等領域中,而各種聚合物則使輕質的、大跨度的室外遮蔽設計更加易於實現。 玻璃纖維和光纖 玻璃纖維摻入水泥和一些輕型膜網中大大提高了材料的抗拉性能。另外玻璃纖維和光纖技術的結合使得室外景觀照明更加靈活多樣。目前已有一些設計甚至單獨使用光纖和霓紅燈來表達其景觀作品的文化內涵。 經過將近一個世紀在藝術、科學、人文等文化領域的延伸與發展,現代景觀建築學在不斷的拓展和變化中已經成為多元價值的實踐專業。作為人類感知自然的媒介,景觀建築學的三個潛在關懷——美學、環境、社會越來越清晰地成為構成其價值體系的基石。任何一個優秀的設計都須是三者的平衡與綜合,而不僅僅是圖案化的形式或功能的簡單滿足。這也是現代文化豐富了景觀建築學的內涵,同時給我們帶來的課題。 今天,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城市設計以及景觀設計與實踐進入了一個空前的高速上升時期。然而全國各地大量雜亂而分立的景觀實踐中充斥了淺薄形式化的、缺乏對人與環境真實關懷的武斷設計。缺乏對現代文化融入景觀設計領域這一過程的了解,或許是造成這一現狀的諸多因素之一。我們應該明確:景觀首先是文化現象,其次才是自然現象。這就要求設計師首先必須充分關注人、人的活動和需求。在這里,本文引用美國現代景觀建築學創始人之一的奧姆斯特德的話與同行共勉——「創造可持續的,為人生活的和公共的景觀,並給予這一清晰的理念以理想的形式,是我們所堅持的主旨。」

希望採納

㈩ 請教日本近現代城市景觀的發展歷史

約公元1世紀,日本各地有100多個小國(其中有的與東漢建立了外交關系)。後來,這些小國逐漸得到統一。
到了公元4世紀,在關西地方建立了比較大的國家,據說最終將它們統一起來的是當今天皇族的祖先。當時,日本國的范圍包括本州西部、九州北部及四國。
於是,經過了漫長的歲月,國家才得以統一。所以很難對日本國誕生的確實年代作出准確的判定。據《古事記》和《日本書紀》記載,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建國並即位,即位日相當於現在的公歷2月11日,因此就把這一天定為「建國紀念日」。

明治維新

明治維新是在日本19世紀進行的一次政治革命,他推翻了德川幕府的統治,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等方面實行大改革,促進了日本的現代化和西方化。明治維新的主要領導人是一些青年武士,他們以「富國強兵」為口號,企圖建立一個能同西方並駕齊驅的國家。1871年廢藩置縣,摧毀了所有的封建政權。同年成立新的常備軍。1873年實行全國義務兵制和改革農業稅。另外還統一了貨幣。明治政府在1885年實行內閣制,翌年開始制憲,1889年正式頒布憲法,1890年召開第一屆國會。在政治改革的同時,也進行經濟和社會改革。明治政府的主要目標是實現工業化。軍事工業以及交通運輸業都得到大發展。1872年建成第一條鐵路,1882年成立新式銀行。直到20世紀初,明治維新的目標基本上已經完成,日本成為了亞洲強國。

迅速崛起的世界強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投降,法西斯軍國主義徹底失敗。20世紀60年代,日本政府制定了《農業基本法》,通過法律是大批農民湧入城市,以補充工業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使得日本經濟實現了長期持續高速增長。1968年日本國民生產總值大幅度提高,成為資本主義世界僅次於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

閱讀全文

與歷史發展對城市景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