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文學發展與歷史

文學發展與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25 16:14:52

A. 「文學」的發展歷史是什麼

西漢時期,學校的負責人不是叫校長或教官,而是稱「文學」,即負責人稱為張文學專、李文學等。屬
漢武帝為選拔人才,特設「賢良文學」科目,由各郡國每年舉薦人才上京考試,被舉考者便叫「賢良文學」。「賢良」是指品德端正、道德高尚之人;「文學」則指精通儒家經典之人。
魏晉後期,「文學」一詞成為語言藝術的專用名詞。史書上記載的曹丕「好文學,以著述為務」,即是現今所指的文學之義。

B. 文學的發展史

三期
上古——先秦
中古——從秦漢到明代中前期
近古——明代中後期到近版代(鴉片戰爭前後)

七段:權
1.先秦時期:神話——詩經——楚辭——諸子散文
2.兩漢文學:漢大賦——抒情小賦——五言詩萌芽(古詩十九首)——漢樂府詩
3.魏晉南北朝文學:四言詩(曹操)——五言詩成熟(建安七子——七言詩萌芽(鮑照)——宮體詩)——志怪小說(《搜神記》)——志人小說(《世說新語》)
4.隋唐文學:唐詩(五七言詩歌的巔峰)——唐傳奇(小說發展階段)
5.宋元文學:宋詞(唐詩的變形與發展)——元曲(散曲+雜劇、宋詞的發展與變化)——話本小說(白話小說的萌芽)
6.明清文學:白話小說(長篇:三國演義、水滸傳;短篇:三言二拍)——文言小說——明傳奇(元雜劇的發展《牡丹亭》)
7.近代文學:四大革命(詩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說界革命、戲曲改良)

C. 文學和歷史的發展關系怎麼樣

文學簡史主要指文學發展的歷史進程,這跟各國歷史發展是相輔相成的。歷史的發展為文學的發展提供了時代背景,而文學的發展也形象地記錄了歷史發展的真實面貌。

D. 談談文學與歷史的關系

文學與歷史既有區別又有聯系,關系如下:

一、區別

1、定義不同:

歷史:廣義的「歷史學」是對「史」進行同時合訓而產生的「史有二義」的統一體。包括:完全獨立於人們的意識之外的人類過往社會的客觀存在及其發展過程;歷史學家對這種客觀存在和過程及其規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出來的產品。

狹義上的史學專指後者。歷史狹義上的史學是一種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的屬於觀念形態的東西的統一體。

文學:是一種語言藝術,是話語蘊藉中的審美意識形態。詩歌、散文、小說、劇本、寓言、童話等不同體裁,是文學的重要表現形式。文學以不同的形式即體裁,表現內心情感,再現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作為學科門類理解的文學,包括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及新聞傳播學。

2、來源不同:

歷史:歷史隨時產生,是人們在過去自由活動的如實記錄。它存在的意義是,讓人們總結過去,充實未來的生活,以史為鑒,借古論今。

文學:文學是意識的產物,生活的反映,文學是客觀的東西到了人的頭腦中後,人重新組織編出用文字表達出來的東西。

二、聯系

歷史是真實發生的歷史事件,文學不同於歷史,文學源於歷史,同時又虛構部分,同時加入作者的自己的感情因素和作者的價值觀的影響,會對歷史作出不同程度的改變,使得文學又更多的感情色彩。經過文學的加工,歷史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同時歷史又給了文學創作更多的源泉的靈感。

(4)文學發展與歷史擴展閱讀

歷史起源:

「歷史」的含義在中文中最早僅用「史」一字代表。甲骨文中「史」字與「事」相似,指事件。許慎《說文解字》說:「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記事者,也就是「史官」。由此引申,則代表被史官被紀錄的事,換句話說,即所有被文字紀錄的過去事情。

「歷史」一詞出現較晚,《三國志·吳書·吳主傳》注引《吳書》,吳主孫權「博覽書傳歷史,藉采奇異」。「史」前加「歷」字是指經歷、歷法,也就是人類經歷的一段時間。在事件中加入時間的概念,「歷史」一詞就具有了當今的含義。近代日本學者為翻譯英文「history」,便以歷史二字附會之,使其成為對應詞。

廣義上指客觀世界運動發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歷史是研究人類變化,社會興替的重要的人文學科。

在西方,多數語言的「歷史」一詞源出自希臘語「historia」,原義為「調查、探究」,出自「歷史之父」古希臘作家希羅多德的《歷史》(Historia)一書。

E. 文學跟歷史的關系是怎樣的

文學跟歷史的抄關系是相輔襲相成的。歷史的發展為文學的發展提供了時代背景,而文學的發展也形象地記錄了歷史發展的真實面貌。

文學簡史主要指文學發展的歷史進程,這跟各國歷史發展是相輔相成的。歷史的發展為文學的發展提供了時代背景,而文學的發展也形象地記錄了歷史發展的真實面貌。

總之,學習世界文學,就必須研究世界著名文學大師、著名文學作品和文學發展歷史,才能掌握世界文學概貌。

F. 歷史發展與文學的關系

從 1919 年的「 五四」運動至 1949年是中國近代文學研究的開創期「。 五四」運動後學術界雖有「 近代文學」這一概念, 但於近代文學的時限卻是模糊不清。1921 年, 沈雁冰( 茅盾) 著有《 近代文學體系的研究》( 注《: 近代文學體系的研究》約 13000 字, 與劉貞晦的《 中國文學變遷史》合為一冊, 名為《 中國文學變遷史》) 。1921 年 12 月出版, 大約此書是最早提出「 近代文學」這一概念的。但該書不是專講中國文學的, 這里只是借用「 近代文學」這一概念。) , 於是「 近代文學」這一概念, 逐漸為學術界使用。後則有陳衍的《 近代詩鈔》( 1923) 、嚴偉等人的《 近代詩選》、錢仲聯的《 近代詩評》( 1926) 、錢歌川的《 近代文學之特徵》( 1934) 等。但以上論著中的「 近代文學」仍是一個模糊的概念。近代文學, 究竟是指什麼時期的文學?眾說不一。1929 年, 陳子展著《 中國近代文學之變遷》( 上海中華書局) ,他在書中說「: 所謂近代究竟從何時說起? 我想來想去, 才決定 斷自『 戊戌維新運動』時候( 一八九八) 說起」;陳獨秀曾主張「 元明劇本, 明清小說,乃近代文學之粲然可觀者」( 陳獨秀:《 文 學 革 命 論》《, 新 青年》2 卷 6 號( 1917 年 2 月) , 第 2 頁。) ; 鄭振鐸則謂「 近代文學開始於明世宗嘉靖元年( 公元一五二二年) , 而終止於五四運動之前( 民國七年, 公元一九一八年) 」( 注:《 插圖本中國文學史》第四冊,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2 年版, 第 828 頁) 。1958 年他寫《 中國文學史的分期
問題》時, 又將中國文學史分為五期:即上古期、古代期、中世期、近代期、現代期。鄭先生把近代期明確定為「 半封建半殖民地時期 ( 公元 1840———1918年) 」, 錢基博撰《 現代中國文學史》, 似又把「 現代」視為「 近代」, 總之, 在本世紀五十年代前, 近代文學始終未形成一個明確的科學概念。盡管如此, 從「 五四」到 1949 年, 近代文學研究工作仍取得了很大成績: 即論述了近代文學范圍內的主要作家作品、社團流派及其文學現象, 奠定了近代文學的研究基礎。在這 方面 成績 尤 為 突出 的 是 魯迅、胡適、鄭振鐸、阿英、陳子展諸前輩學者。較早論述近代文學的是胡適的《 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 此文是為紀念《 申報》五十周年而作, 它所論述的范圍也就只能是 1872—1922 的五十年, 但這五十年恰恰正是中國近代文學最繁榮的時期。《 申報》創刊於 1872年, 19 世紀的七十年代正是近代資產階級維新思想的萌生期, 隨著近代維新思想的發展, 文學也逐漸發生變革,而後又興起以梁啟超為旗手的資產階級文學革新運動, 包括詩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說界革命和戲劇改良, 直到「 五四」前後, 這是近代文學最具近代性的一段。胡適寫此著並無意於總結近代文學, 但在客觀上卻為近代文學描畫了一個輪廓, 如果說他為近代文學研究建構了一個敘述框架, 似乎也不為過分。誠然, 胡適的文學史觀從總體上來講, 仍存有以文言、白話來作為區別、判斷文學是「 死」是「 活」的根本缺陷, 但他畢竟是一個具有卓識的學者,他在具體考察作家作品時並非因其用的是文言而一筆抹煞。在《 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中, 除對仍用舊體詩創作的黃遵憲、金和和新文體作家譚嗣同、梁啟超等人給予較公允的批評外, 典型的例子是對古文學三大家嚴復、林紓、章太炎的評說。當日的中國學者總想西洋的槍炮固然利害, 但文藝哲理自然遠不如我 們這五千年的文明古國了。嚴復與林紓的大功勞在於補救這兩個大缺陷。嚴復是介紹西洋近世思想的第一人, 林紓是介紹西洋近世文學的第一人。胡適對嚴復、林紓的總體評價與定位, 在今天我們仍然可以認同。胡適於二人譯著的具體分析更值得我們玩味。比如他說「: 嚴復用古文譯書, 正如前清官僚戴著紅頂子演說, 很能抬高譯書的身價。因為當時知識界盡管在語言功能的認識上存有差別, 但在語言的價值觀上是共同的: 即認為語言有雅俗和層次高低之分, 用文言寫成的古文被人視為「 高文典冊」; 而白話則是對婦孺農氓啟蒙和宣傳的工具。如果嚴復不是用古文翻譯《 天演論》,那麼桐城派大家吳汝綸是絕不會為它寫序並贊為「 與晚周諸子相上下」的。在「 五四」之後不久, 這篇長文的出現, 對於近代文學研究確實有奠基的意義。當然, 胡適的此文也是有缺點的,最明顯的還是前面已提到的, 他以白話、文言來區分「 活文學」「、 死文學」的文學史觀。於此魯迅在稱贊此文的同時亦有提醒「: 但白話的生長, 總當以《 新青年》主張以後為大關鍵, 若夫以前文豪之偶用白話人詩文者, 看起來總覺得和運用『 僻典』有同等之精神也。」中國近代文學研究經過近百年的風風雨雨, 終於走完了本世紀的最後一程。本世紀近代文學研究的發展雖不平衡, 其中第二階段還有長達十餘年的一段空白, 但總的說來, 這段文學史的研究由無到有、由弱到強, 今天終於在海峽兩岸形成了一個具有一定研究力量和獨立學科研究格局的研究陣容。特別是本世紀的最後二十年, 近代文學研究發展更加迅速, 並取得較大
的成績, 以專著的數量而言, 這二十年是前六十年的五倍, 其學術水平也較前有很大提高。盡管如此, 對近代文學的挖掘還有待於進一步提高, 特別是近代文學當中的一些提法和一些思想家的前瞻
性的思考, 對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形成無疑具有推動性的作用。把這些歷史材料全面而詳盡地整理出來, 就成了當下研究中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 會有更好的學術作品陸續面世。

G. 歷史與文學的區別與聯系

(一)、聯系

1、文學真實保存了歷史的肉身

文學真實是對歷史真實的一種有益補充,為乾巴巴的時間、地點、事件補上鮮活的人物和生動的內心,為「人事」補上「人生」。只有人事沒有人生的歷史太單調了。好的歷史著作,也多採用文學的手法來增添歷史敘事的魅力。

2、文學書寫成了歷史教益的一部分

小說和歷史是兩個世界,不能重合,但有時小說也起著歷史教化的作用。

魯迅曾說過,「我們國民的學問,大多數卻實在靠著小說,甚至於還靠著從小說編出來的戲文。」這是對中國社會的一種深切觀察。

3、文學不同於歷史,文學源於歷史,經過文學的加工,歷史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同時歷史又給了文學創作更多的源泉的靈感。

(二)、區別

1、定義不同:

歷史:廣義的「歷史學」是對「史」進行同時合訓而產生的「史有二義」的統一體。包括:完全獨立於人們的意識之外的人類過往社會的客觀存在及其發展過程;歷史學家對這種客觀存在和過程及其規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出來的產品。

狹義上的史學專指後者。歷史狹義上的史學是一種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的屬於觀念形態的東西的統一體。

文學:是一種語言藝術,是話語蘊藉中的審美意識形態。詩歌、散文、小說、劇本、寓言、童話等不同體裁,是文學的重要表現形式。文學以不同的形式即體裁,表現內心情感,再現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作為學科門類理解的文學,包括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及新聞傳播學。

2、來源不同:

歷史:歷史隨時產生,是人們在過去自由活動的如實記錄。它存在的意義是,讓人們總結過去,充實未來的生活,以史為鑒,借古論今。

文學:文學是意識的產物,生活的反映,文學是客觀的東西到了人的頭腦中後,人重新組織編出用文字表達出來的東西。

3、性質不同:

歷史:歷史完全獨立於人們的意識之外的人類過往社會的客觀存在及其發展過程;歷史學家對這種客觀存在和過程及其規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出來的產品。

就其性質而言,因歷史學家們考察的角度和出發點的不同,而有「活動」說、「學問」或「學術」說、「知識體系」說、「科學」說、「藝術」說和「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說、「整合」說等等不同的界定。

文學:是一種將語言文字用於表達社會生活和心理活動的學科,屬社會意識形態范疇。

閱讀全文

與文學發展與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