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夷陵之戰歷史意義

夷陵之戰歷史意義

發布時間:2021-02-25 13:07:04

㈠ 夷陵之戰的歷史典故是什麼

建安二十五年(219年),孫權俘殺蜀將關羽,出兵攻佔荊州(今湖北襄陽)。章武元年(回221年),蜀漢劉備為替答二弟關羽報仇,奪回荊州,親率十萬大軍向東吳進發。孫權派大將陸遜率兵5萬迎敵。蜀軍連戰連捷,攻入吳境五六百里,自巫峽連營至夷陵(今湖北宜昌東),同時得到武陵蠻的支持,聲勢浩大,銳不可當。劉備沼江設置軍營幾十個。陸遜以逸待勞,堅守不出。公元222年,蜀軍已經被弄得十分疲憊,士氣一下子變得低落起來。陸遜於獍亭(今湖北宜都北長江北岸)與蜀軍決戰。吳軍利用火攻,大破蜀軍40餘營,劉備盡失舟船器械。狼狽逃回白帝城(今四川奉節東北)。蜀軍主力遭受重創。劉備於次年憂憤病故。夷陵之戰後,蜀軍再無力攻吳,吳亦無力西進,三國鼎立局面最終穩定。

㈡ 三國演義中夷陵之戰於史實的差異

戰役分析
蜀軍有近10萬大軍(演義中稱70萬),而孫給陸遜的兵力才5萬,在後勤方面,蜀軍派趙雲督辦糧草,所以不因為糧草而失敗。劉備之所以失敗,正因為他沒有天時地利人和這3大忌諱:天時,他選擇酷暑去攻打吳國,吳國做為防守國沒什麼,而作為進攻國方的蜀國,每天冒者烈日行軍,這上士兵的時期和身體都慢慢衰弱。假如只單單是天時,蜀軍還可以依靠士兵的數量取勝。但沒了地利,為陸遜創造了偷襲的好機會。蜀軍駐扎在樹林茂密的地方,雖然靠近河流,但是也沒有辦法對抗吳軍的進攻。最致命的是,劉備沒人和,在出征前不聽諸葛亮的勸告,在出征後又把智勇雙全的趙雲安排覆轍糧草。最後馬良勸他不要駐軍在樹林茂密之處也不聽,這使陸遜的進攻創造了很好的機會。所以劉備的失敗是必然的。
戰役影響
蜀軍在出征之前,不論兵力國力物力都不落後魏國。而且此時攻打魏國,可以借著「光復漢室」之名出師。蜀軍敗退後,全國的國力迅速衰退,而且由被稱為「扶不起的阿斗」——劉禪當上了國君,這為將來的蜀國埋下了很深的禍根。
關於諸葛亮不參加夷陵之戰的原因
很多人看過《三國演義》都有過這個疑問,以諸葛亮的軍事天才,當初要是讓諸葛亮帶兵攻打東吳,滅掉東吳後再打魏國,那麼結果就不一樣了,為什麼不讓諸葛亮去呢?原因有二:第一,歷史上的諸葛亮治國上確實很好,但在軍事上才能並不那麼突出,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很大部分都是演義誇張的結果,所以歷史上就沒有諸葛亮非要參戰的必要性了。第二,當時蜀國需要後方有他看守,輔佐劉禪,提供糧草補給。

㈢ 簡述夷陵之戰

歷史上的彝陵之戰發生於蜀漢章武元年至二年(221–222年)。在此之前,孫權襲取荊州,擒殺關羽,嚴重損害了劉備集團的利益。章武元年七月,劉備不顧群臣反對,親率大軍攻吳,企圖奪回荊州,為關羽報仇。孫權以陸遜為大都督,率兵抵禦。兩軍在彝陵一帶相持近一年,至章武二年閏六月,陸遜利用蜀軍兵疲意懈之機,發動火攻,大敗蜀軍。這一戰役,鞏固了東吳對整個長江以南地區的控制,而蜀漢的實力則大為削弱,再也沒有可能實現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出的從荊州和益州兩路北伐的計劃。羅貫中創作《三國演義》時,把「彝陵之戰」作為後半部書中的一個重要單元,苦心經營,把這場聲勢浩大的戰役寫得曲折起伏,驚心動魄,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彝陵之戰」的情節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蜀軍步步進逼,吳軍節節敗退。劉備即皇帝位之初,即下詔伐吳,欲為關羽報仇。趙雲、諸葛亮、秦宓先後諫阻,劉備皆不聽。張飛因鞭撻部將范疆、張達而被刺,劉備報仇之心愈切。東吳群臣聞劉備御駕親征,盡皆驚恐,遣諸葛瑾求和,願送歸孫夫人,縛還降將,交還荊州,劉備不允。孫權為免兩面受敵,遣使向魏稱臣。蜀軍先敗吳軍左右都督孫桓、朱然,將孫桓困於彝陵城中;繼敗東吳老將韓當、周泰等,關興殺死仇人潘璋;麋芳、士仁殺死馬忠向劉備請罪,被處死。蜀軍聲威大震,孫權再度求和,劉備仍不允,誓滅東吳。第二階段,蜀、吳兩軍相持於彝陵、猇亭一帶。經闞澤力薦,孫權拜陸遜為大都督,全權指揮戰事。陸遜胸有成竹,不顧諸將懷疑譏諷,命令堅守關隘,不許出戰。劉備屢次挑戰不得,心中焦躁,又見天氣炎熱,遂命全軍移屯於林木茂密之處,連營數百里,欲待夏盡秋至,再乘涼進兵。第三階段,吳軍發動火攻,蜀軍遭到慘敗。陸遜見蜀軍兵疲意沮,防備懈怠,下令火燒蜀營。蜀軍大亂,傷亡慘重,劉備倉惶逃入白帝城,傅彤、張南、馮習等戰死,黃權率江北蜀軍投降魏國。陸遜乘勝追擊,在魚腹浦誤入八陣圖,幸得諸葛亮岳父黃承彥引出。陸遜為防魏軍乘虛來襲,下令班師。

㈣ 夷陵之戰, 為何成為了對蜀漢國興亡影響最大的一個重要戰役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戰爭非常的多,夷陵戰爭也是非常著名的。夷陵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國歷史上三大戰役之一,同時它也是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起著非常重要的衡量作用。那麼,這場戰爭的勝敗會給吳蜀兩國帶來什麼樣的後果呢?

在這場戰役中,陸遜這個領軍人物可謂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一個將領正確分析軍情是十分重要的。他大膽後退誘敵,同時集中兵力,後發制人,趁著敵軍疲勞之時,出其不意,打得他們落花流水。

同時巧妙的運用了火攻,以五萬吳軍一舉擊敗了來勢洶洶的蜀軍。也是因為這一戰,他創造了從防禦轉入了反攻的成功典範,他也因此成為人人誇贊的將才。這場戰爭在很大的程度上都體現了他的軍事才能和指揮能力。

其實劉備的失敗並不是偶然,他當時犯了兵家大忌。他恃強冒進,沒有作出正確的決斷,而且在具體的作戰中,他並沒有能夠很好的分析形勢。也沒有能夠發現地理優勢,反而將軍隊帶入難以展開的二、三百公里的崎嶇山道之中。

這時候,吳軍的士氣是非常高漲的,面對挑戰,他們仍然非常頑強,一定要支撐到底。但是劉備並沒有發現這種狀況。他並沒有及時的改變作戰方法。而是採取了錯誤的無重點處處結營的辦法,這是悲劇的開始。

因為由此一來,他便失去了這場戰爭中的主導地位,反而陷入了被動地位。夷陵之戰中,火燒連營是這場戰爭中最重要的轉折,而這一場爭斗也非常好的體現了陸遜的才幹,同時也是劉備一生中最重大的失誤。

其實曹丕在得知劉備連營七百里,就曾經對群臣說:「備不曉兵,豈有七百里營可以拒敵者乎!由於這場戰役,陸遜的名聲被一炮打響。後世有很多的文學家,軍事家,皆對他做出了非常高的評價,稱贊他的優秀。

羅貫中也是中國一個鼎鼎大名的人物,著名的小說家。他還曾經寫了三首詩來稱贊陸遜在這場戰爭中的表現。第一首是:「坐帳談兵按六韜,安排香餌釣鯨鰲。三分自是多英俊,又顯江南陸遜高。」

第二首中是這樣寫的「陸遜運良籌,能分吳國憂。揮毫關將墮,焚鎧蜀王羞。功業昭千載,聲名播九州。至今巫峽地,草木尚添愁。」第三首內容是這樣的「持矛舉火破連營,玄德窮奔白帝城。一旦威名驚蜀魏,吳王寧不敬書生。」三首詩皆是誇贊陸遜具有雄才大略的,可謂陸遜在這場戰爭中重要影響了。

㈤ 夷陵之戰的歷史是

小說《三國演義》,呂蒙偷襲荊州,關羽兵敗被殺,劉備為兄弟報仇,興兵80萬討伐東吳。內同時吳侯為呂蒙慶功,容呂蒙暴斃,吳侯派使節到西川賠禮道歉,送還關羽屍首,又到曹魏示好,牽制蜀漢。東吳委任陸遜為大都督,陸遜避而不戰,夏季火燒連營700里,劉備敗逃,退守西川,無力再戰,不久後「孫劉聯盟」恢復,劉備鬱郁而終!(小說是可以虛構的)。
歷史上夷陵之戰只是小規模作戰,劉備為了關羽客場挑戰東吳失敗。

㈥ 夷陵之戰的歷史背景

公元219年,孫權襲取荊州,擒殺關羽,吳、蜀兩國結仇。公元220年,曹丕代漢稱版帝。公元221年,劉備於權益州稱帝,年號為章武。同年,劉備為奪回荊州,為關羽報仇,親率大軍攻打東吳。孫權聞劉備將來伐,遣使求和,備不許。吳南郡太守諸葛瑾給備來箋說:「陛下以關羽之親,何如先帝?荊州大小,熟與海內?俱應仇疾,誰當先後?若審此數,易於反掌」。來自吳人的議論,只能引起劉備的更大反感,而不會有何效果 。蜀漢猛將張飛率兵萬人,從閬中至於江州,與劉備會師,但在出發前,被部下張達、范強所殺 。

㈦ 夷陵之戰這個結局給我們什麼啟示

個人覺得,夷陵之戰其實給我們的啟示有很多,分別來講:
在劉備這邊:1.要顧全大局,不可隨意挑起戰爭,夷陵之戰爆發的原因演義上說是因為報關羽被殺之仇,歷史上可能原因更實際點,就是劉備不願放棄荊州,不管是什麼原因。夷陵之戰都是劉備主動挑起的,其實孫權本就有修好之意,共同抗曹,但劉備此時就顯得有些不識大局,畢竟主要隊手尚在,不應該主動打擊盟友,將自己處於孤立狀態,這點孫權就高明得多了,孫權在確定此戰不可避免之後,馬上就向魏表示稱臣,這就是大智慧的體現。2.要平等看待每一個對手,不可輕視他人。夷陵之戰吳的統帥陸遜,當時雖是籍籍無名,但也頗有軍略手段,劉備自視一生戎馬,輕視陸遜,認為此戰將輕易獲勝,這種思想是兵家大忌,無論對手是誰,什麼水平,都要重視,不可輕敵。3.做重大決策之前,必須統一思想,夷陵之戰本身在劉備集團之內意見就不統一,加上劉備並沒有妥善處理好大臣之間的關系,使得夷陵之戰開始就是人心不一,一旦有挫,軍心極易渙散。對比赤壁孫權的做法,又能看出孫權在統一內部思想的問題上的高明手段。
再來看孫權這邊:1.要團結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不可多面受敵。這點就是孫權最大的智慧,孫權所有的施政方針中,從來不會同時與兩面開戰,一定是通過各種手段獲得多方面的支持。具體到夷陵,孫權能夠放下架子,向曹丕稱臣,這本身就很了不起。2.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在選擇夷陵之戰的主將的問題上,吳國內部其實存在極大爭議的,畢竟陸遜年輕有沒有什麼實際的軍功,只是靠著孫權女婿的身份上位,這點上看出孫權的魄力,敢用新人,大膽放權,這一直是孫權的一大優點。3.放權徹底,不加干預,這點非常重要,畢竟陸遜年輕,軍中資歷不夠,不免有些將領自持軍功,不服調遣,但孫權給了陸遜極大信任,對於流言蜚語一概不理,給了陸遜極大支持。4.蟄伏待機,不露鋒芒,陸遜為將的最大特點,就是始終保持一種低姿態,謙遜且隱忍不發,隱藏自身實力。5.把握機會,不是戰機。當機會出現時,不應猶豫,當有極強的行動力,不拖泥帶水。
當然,以上都只是個人的淺見,在下才疏學淺,如有不足的地方,還請海涵。

㈧ 列為三國三大戰役之一的夷陵之戰,對歷史造成了什麼影響

漢末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是指曹操與袁紹之間爆發的官渡之戰、曹操與孫劉聯盟之間爆發的赤壁之戰,還有那場劉備為了重奪荊州、為兄弟關羽報仇而發動的夷陵之戰。

我們都知道在官渡之戰中,曹操以弱勝強,一舉擊潰袁紹所部主力,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在赤壁之戰中,孫劉聯軍以火攻擊敗曹軍主力,曹操倉皇北撤,孫權、劉備各自攻佔荊州的部分地區,奠定了三國鼎立局面出現的基礎,這兩場戰役影響都極為深遠。那麼,夷陵之戰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為什麼能與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一樣列為三國三大戰役之一?

當然,夷陵之戰孫吳贏得也並不輕松,荊州在雙方角逐之下,百姓流離失所,經濟受到沉重打擊,在戰後曹魏趁機南下進攻江東,也使得孫吳損失不輕,國力大減。

在孫吳、蜀漢實力皆遭到打擊之後,孫吳在與蜀漢和解的基礎上,開始尋求與蜀漢的重新聯合,共同抗擊北方強大的曹魏,繼而形成了一個更加穩固的抗曹聯盟,三國之間的疆域基本穩定下來,重新出現了三國對峙的局面。

㈨ 夷陵之戰對蜀漢的打擊是什麼,有怎樣的意義呢

其實蜀漢統治走下坡路的標志,不是夷陵之戰,而是關羽之死。關羽死了荊州失守,導致了夷陵之戰。而夷陵之戰的後果,則從根本上導致了蜀漢最後的結局。


不單單是兵力的損失,還有人才的損失,劉備一死人心難攏,盡管諸葛亮神通廣大,但是僅憑諸葛亮一人實在是難以扭轉乾坤。

㈩ 歷史上的夷陵之戰是怎樣的,歷史上的,不是演義上的瞎編,求事實!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

閱讀全文

與夷陵之戰歷史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