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拜耳法的發展歷史
1855年法國化抄學家路易·勒夏特襲列首先提出了將鋁土礦和碳酸鈉的Na2CO3混合物加熱到1200°C,形成鋁酸鈉,之後將二氧化碳通入鋁酸鈉的溶液產生氫氧化鋁的辦法。1880年代俄國纖維工業需要大量氧化鋁作媒染劑,在聖彼得堡工作的德國化學家卡爾·約瑟夫·拜耳提出了拜耳法並申請了專利,其最重要的改進有兩點,一是發現只要添加氫氧化鋁晶種,氫氧化鋁會從稀釋後的鹼液中慢慢沉澱出來;二是剩餘鹼液可以回收,提高濃度重新處理新的鋁土礦,實現了連續生產。拜耳法提出後不久就取代了勒夏特列的辦法,並和霍爾-埃羅過程連用,極大地提高了鋁的產量。
2. 拜耳公司進入中國市場的營銷策略
拜來耳公司網站營銷自之道
--------------------------------------------------------------------------------
盡管沒有輝瑞制葯那樣因「藍色小葯片」火爆全球的經營盛績,拜耳也有驕人的業績與輝煌歷史。1999年3月6日,互聯網上播發了該公司慶祝其最著名的產品——阿斯匹林誕生一百周年盛況:該公司用了120×65×19米的外景布,在45000名觀眾的助威下,由30名職業登山運動員將公司總部大廈包裝成世上最大的阿斯匹林葯盒(圖一,此處略),聳立在列維庫森城中,創造了一項新的吉尼斯世界紀錄。公司慶典主頁用多幅圖片反映了這一過程。
拜耳,全球化工巨頭,500強中的長青樹,《財富》去年評選各行業「全球最受贊賞的公司」中,在化學品公司世界15強中位居第4。公司擁有1萬種產品,14
3. 赫斯特公司的發展簡史
赫斯特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邁斯特爾。魯齊烏斯公司,1863年由化學家魯齊烏斯博士和兩位商人在法蘭克福附近的赫斯特創立,並設立了一間小型染料工廠。
1883年開始大規模製造葯物,首種產品為止痛退熱葯品安替比林。
1885~1900年成功地將普通食鹽以電解方法製得苛性鈉及氯氣,奠定了化學工業中下項基本處理程序的基礎。赫斯特還生產治療肺結核的葯物Tuberculocidin,並成功推出白喉血清及破傷風疫茵,及以經濟方法生產中性靛藍類染料。
1901~1915年赫斯特設於Griesheim的工廠建立了自焊接與切割技術;進一步擴展葯物種類,生產合成腎上腺素:與德國細菌學家艾利支合作,成功發明可有效地防治梅毒的葯物sa1varsan。發展新染料及顏料,包括羊毛用還原性染料NaphtoI AS及Hansa黃顏料等。通過生產碳氮(氰氨化鈣)肥料以開拓農業化學品業務,生產塑料分散體Mowilith,這種聚醋酸乙烯酯可用作乙烯系聚合物的基本成分。
1916~1930年開始生產胰島素,製得全球首張Ozalid乾式影印紙,與德國主要化學公司合並成為法本工業公司。
1931~1945年發展氟塑料Hostafion C聚四氟乙烯,生產氟里昂安全冷凍劑及安全推進劑。法本工業公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宣布解體, 1951年分別恢復成立赫斯特、拜耳、巴斯夫三個公司。
1946~1960年赫斯特生產盤尼西林。其間推出的新產品包括: Ozasol膠版印刷用敏化印刷底板、特雷維拉聚酯纖維、雷馬素活性染料。賽丹殺蟲劑、 Reverin--世界首種靜脈注射用四環素、醫治心絞痛的葯物Segontin、首種在鋁質面板上進行電於影版的Elfasol印刷底板。其他產品還有:聚酚胺纖維、 Hostalen及HostalenPP,Hostaphan雙向拉伸聚酯薄膜及三磷酸五鈉鹽等。
1961~1970年赫斯特成功開發出黃色Hostaperm色素,生產熱塑性塑料聚甲醛及聚四氟乙烯,並推出利尿劑等,進而購入了法國羅素·優克福公司的大部分股份。
1971~1980年推出醫治神經系統及中央血液循環失調的葯物Trental及新一代抗生素凱福隆,並開發出伊洛克桑禾草靈。1981~1987年開發一種經濟有效的生物廢料處理器Biohoch一Reactor。推出兼有柔軟及恆久防火特性的特雷維拉阻燃聚酯纖維,以及可取代大部分石棉產品的DoLan 10 纖維。赫斯特還收購了美國的賽拉尼斯有限公司,與赫斯特美國公司合並成立了赫斯特賽拉尼斯有限公司的子公司。從而使赫斯特集團成為世界工程纖維市場四大主要供應商之一。
1988~1990年赫斯特收購了Sigri公司,BK Ladeburg公司及Hans SchwarZkopf公司的大部分股權,持股從49%增加到77%。赫斯特在法國生產聚丙烯,在威斯巴登生產世界最大的膠印板並在柏林生產特雷維拉細旦無紡布。
1991年赫斯特與日本三菱化成聯盟發展用於聚酯纖維上的染料,從而導致兩者全球性合作開發聚酯薄膜。赫斯特還成功地開發回收再生塑料。
1992年赫斯特公司在美國退出高密度聚乙烯業務並出售生產廠,在德國關閉了中間體、聚氯乙烯生產廠,購入在美國和加拿大的大湖炭素公司、日本魯塞爾--森下公司的股份以及在美國Cape公司的剩餘股份。
1994年赫斯特(中國)投資公司成立,注冊資本為0.7億美元。與拜耳公司對半合資建成Dystar染料公司,其銷售額達18億馬克。
1995年投資70億美元收購美國MMD制葯公司,並進行規模重組,此舉使赫斯特公司進入世界四大制葯公司之列。
1996年公司以30億美元購買法國制葯公司魯塞爾--於克拉夫公司的43%股份,進而新組建赫斯特·馬里昂。於克拉夫公司,此外赫斯特與先靈公司組成AgrEvo農業化學公司,為公司在發展戰略上奠定了兩大基石。
4. 德國拜耳公司的阿司匹林故事
阿司匹林,這種從3500年前「柳樹皮可以止痛」發展而來的葯物與青黴素、安定並稱醫葯史上三大經典葯物,幾乎每一次人類出現新的重大疾病,阿司匹林的新作用就會被發現,並被迅速大規模推廣。因發現阿司匹林作用機理而獲得1982年諾貝爾醫學獎的約翰?瓦內爵士說:「盡管阿司匹林是一種古老的葯物,但我們每天都可能在它身上發現新的東西」。
《阿司匹林的妙用》的作者Eric Metcalf聲稱:「每天一片阿司匹林,讓你遠離醫生。」他在書中探討了阿司匹林在乳腺癌、結腸癌、前列腺癌、帕金森、骨質疏鬆症等病症的預防和治療中的最新醫學進展。到2007年,應用阿司匹林預防心臟病已經和兒童時期免疫、戒煙預防措施一起,成為2007年「美國預防服務工作組」(U.S. Preventive Service Task Force)推薦的首要醫學預防措施。難怪拜耳公司前主席巴克馬得意地說,每天服食兩粒阿司匹林差不多已經成為美國的傳統。
110年的歷史足以讓人看清楚,至少有兩個原因促進了作為商品的阿司匹林的暢銷:售價低廉以及拜耳公司的有力推動。阿司匹林的新用處總是不斷被發現,但要證實這些額外效用是一件很復雜的事情,要變成商品銷售則更加復雜。110年來,拜耳公司要做的就是,通過一次次的市場營銷把這款葯品的潛力發揮到極致,再通過專利與商標把這款商品的利益牢牢抓在自己手裡。
1899年3月6日,阿司匹林的發明專利申請被通過,商品專利號為36433。阿司匹林開始在位於德國伍珀塔爾的埃爾伯福特工廠生產。它的發明者、29歲的德國化學家菲利克斯?霍夫曼接到導師的通知,讓他停止手頭對煤焦油的研究,開始專攻一種葯物—改進水楊酸,製造一種穩定的副作用更小的解熱鎮痛葯。
霍夫曼這個葯物並不陌生,這東西也不是什麼新發明。但他需要改造這種歷史悠久的解熱鎮痛葯物,使它從一個土方子變成一種商業化的葯物。很早的時候,霍夫曼飽受風濕之痛的父親就服用水楊酸解熱鎮痛,只是它引起的嘔吐和胃部不適讓人難以忍受。他父親早就在問他能否找到一種辦法,讓水楊酸既能達成葯效,又不要這么大的副作用。
霍夫曼梳理了一系列論文,終於找到了一種方法,生產出穩定又副作用較小的乙醯水楊酸(ASA,阿司匹林的主要成分)。比其他產品研發人員幸運的是,他背後有一家強大的公司。
拜耳做了其它制葯公司不屑於做的兩件事情,一是為化學品乙醯水楊酸取了個商標名「阿司匹林」,二是為其生產過程在很多國家注冊了專利權。
在那個年代,醫生的要求也並不高,只要葯品穩定副作用又較小,便足以得到醫生認可:20世紀初衛生條件太差了,健康還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一個出生於1900的美國人一般只能活到49歲左右。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包括肺炎、肺結核、腸炎和傷寒等,這些疾病多數是由受污染的水和食物導致的。因此和在歐洲一樣,阿司匹林很快便作為解熱鎮痛的首選葯物。從西伯利亞到舊金山的葯房裡,到處能買到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很快就擁有了一幫醫生粉絲。美國成為拜耳最重要的海外市場之一,而阿司匹林也成了拜耳在美國最重要的產品。到1907年,拜耳產品在美國的總銷量中,阿司匹林佔21%,到1909年達到31%。
最初阿司匹林的供應形式是250g的瓶裝粉末,粉末每1g裝入紙袋,分發給患者。後來阿司匹林以500mg片劑與世人見面,之後1904年管狀試劑上市。1915年阿司匹林是片劑,而且不再需要醫生開處方。
不過,拜耳對學術界和醫學界的影響力依然強大,這為阿司匹林迎來商業需求上的第二個高峰打下了基礎。
阿司匹林市場前景最大的應用領域—心臟病預防,其研發過程並不是由拜耳公司主導的。拜耳的能力體現在,當阿司匹林對心臟病的預防在學術上被證明,昂貴的臨床試驗也由政府機構完成之後,拜耳很快開始介入,並用自己最擅長的營銷和專利權的籌碼,將這種葯品的影響力極盡可能地擴大。
1940年代,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耳鼻喉科醫生Lawrence Craven注意到一個奇怪的事情,他給那些扁桃體發炎的病人使用相對大劑量阿司匹林,會導致他們流血過多。這讓他聯想起,阿司匹林也許能夠增加血液供應,而增加血流供應是保護心臟的一個途徑。於是他從1948年開始,利用阿司匹林治療他的年邁的男性病人,幫助他們減少心臟病發病幾率。到了1950年代中期,他發表了幾篇論文,聲稱他的8000多個病人無一遭受心臟病突發事件,而且阿司匹林還能幫助他們預防中風。
對於阿司匹林對心臟的作用,他的認識和當時整個世界都相反,但事實證明他是正確的。不幸的是他的數據非常粗略,他發布論文的期刊也不夠有名,受眾十分有限,他的結果因此沒引起太大關注。他的發現甚至沒能幫助自己,他於1957年死於心臟病突發。
在那個年代,阿司匹林能夠保護心臟被認為是一種荒謬的說法。因為人們服用水楊酸用於解熱鎮痛的時候,很多人會呼吸急促、心跳加速。最早阿司匹林在拜耳的實驗室里被合成時,在實驗室里停留了很久,也正是因為當時拜耳的醫學總監拿不準其對心臟的作用。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一位拜耳的科學家仔細地考察了歷史上服用水楊酸的劑量,發現當使用較小劑量的阿司匹林時,其對心臟副作用會較小。後來拜耳又委託幾個德國醫生悄悄作了臨床試驗,在證明對心臟足夠安全之後,才敢正式開發這個葯物。
一直到1950年代,拜耳對阿司匹林對心臟的作用都仍然高度警惕。哈佛教授、阿司匹林專家Charles Hennekens手裡保存著一張1950年代登載在美國醫學會雜志的阿司匹林廣告,上面有一系列文字特意保證阿司匹林不會影響心臟。
直到1971年,科學家發現阿司匹林能夠保證血液中的血小板凝結,這樣便能夠保持心臟的血液供應,以保護心臟。然而在整個1970年代,針對阿司匹林用於心臟病預防的臨床研究規模太小,還不足以說服公眾。
這時候,拜耳公司數十年堅持的學術營銷開始發揮作用了。這種葯品的影響力,加上它異常便宜的價格,讓更多的學術界人員致力於此葯物的臨床研究。很快阿司匹林預防心血管疾病的學術證明不斷出現。1977年發表於美國《Stroke》雜志上的一項研究首次證明阿司匹林可以預防腦卒中之後,越來越多的證實阿司匹林預防心腦血管事件作用的研究發表於世界權威醫學雜志。
在阿司匹林從一個葯物變成一種商品的過程中,不能把所有功勞歸在拜耳身上。阿司匹林確切地能被適用於哪些病症,還是需要大規模地被FDA認可的臨床研究來證明。這種研究需要耗費巨大的財力和資源,不過掏這筆錢的不是拜耳,而是美國國家衛生研究所(NIH)。
內科醫師研究是阿司匹林拿下心肌梗死一級預防資格的關鍵點。這次研究由NIH於1983年開始組織、22071名美國健康男性醫師參與。這項大規模的臨床研究的目的是,評價小劑量阿司匹林是否可以預防健康人首次心肌梗死的發生。參加研究的醫生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都隨身攜帶並服用研究葯物,平均隨訪時間達5年之久。
這項原本耗時8年的研究,在第5年被倫理委員會提前終止。原因是阿司匹林實在太有效了。研究中期結果便足夠證明,阿司匹林能使心肌梗死風險降低44%,首次致死性心肌梗死發生率下降66%,糖尿病人群首次心肌梗死發生率下降61%。倫理委員會認為對照組的醫師有權利服用小劑量阿司匹林預防冠心病,以便從中受益。1988年,該研究的結果發表在美國《新聞周刊》上,引起了巨大轟動。
類似的,阿司匹林的女性健康研究納入了近4萬名美國女性醫務工作者,歷時十年;護士健康研究納入了12萬名美國女護士,歷時達24年。這些由醫務工作者親自參加的研究大大推動了心腦血管疾病預防的發展,也標志著阿司匹林已經通過了研發階段最嚴格的考驗。
1971年,拜耳阿司匹林加維生素C的泡騰片問世;1993年,拜耳阿司匹林腸溶片上市。腸溶片在阿司匹林外面加了一層包衣,這種葯片在胃部不溶解,直到腸道才發生作用,這樣就幾乎完全解決了胃部不適的副作用問題。2003年拜耳阿司匹林粒狀產品(無需飲水)面世。2007年,發表在《柳葉刀》雜志的研究顯示,5年間每天使用300毫克或高劑量的阿司匹林可使治療後10至15年的結腸癌發生率降低74%。這印證了澳大利亞G.Kune教授1988年的研究,被拜耳視為阿司匹林繼解熱鎮痛、心臟病預防之後的第三個飛躍。
阿司匹林的發展中一直都有商業與科學兩種推動力。商業與科學究竟誰該領先半步,這問題拜耳已經考慮了110年,恐怕還要繼續考慮下去。
5. 拜耳的公司歷史
染料推銷員Friedrich Bayer和主染色員Johann Friedrich Weskott合作創立了「Friedr. Bayer et comp.」,以生產和銷售合成染料。
盡管使用煤焦油衍生物生產染料的歷史僅有幾年,卻為年輕的化工行業開創了全新的業務領域。
公司在Wuppertal-Elberfeld設立了科學實驗室(1878至1912年間為公司總部),制定了行業研究的新標准。經過不懈努力及孜孜探索,拜耳研發出了眾多中間產品、染料和葯品,其中包括「世紀之葯」——阿司匹林。阿司匹林由Felix Hoffmann開發,於1899年投放市場。在這段時期,拜耳已在國際上佔有一席之地,出口遠至中國,並在俄羅斯、法國、比利時、英國和美國設立了分公司。阿司匹林也在拜耳的努力下,成為了歷史上最暢銷的葯品之一。 同時,拜耳也確立了自己在全球醫葯市場的霸主地位。
隨著時間的推移,事實證明Elberfeld已無法滿足繼續擴張的需求。因此,拜耳首先於1891年收購了Dr. Carl Leverkus & Sons North of Cologne工廠,繼而購買了萊茵河沿岸的一些其它土地。1912年,公司總部遷至勒沃庫森,並開始了在此地區的發展。 以後,拜耳又一次集中精力投身研發工作,為重新建立業務運營奠定了基礎。聚氨酯化工的進一步發展、新作物保護產品、聚丙烯腈纖維Dralon等纖維、熱塑材料模克隆、新合成纖維染料和其他諸多發明均在公司的擴張進程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心腦血管葯、皮膚抗真菌葯、廣譜抗生素等新產品相繼從拜耳的制葯實驗室誕生。
1988年,拜耳慶祝成立125周年。同年,拜耳集團成為首家在東京股票交易所上市的德國公司。
1994年,拜耳收購了Sterling Winthrop的北美自我葯療企業——這是公司歷史上的一大里程碑事件,因為此次收購使公司得以在美國重新使用「拜耳」作為公司名稱。這是75年來拜耳首次以自己的名稱並以拜耳十字標識作為企業標識在美國開展運營。1995年,美國的Miles Inc.被重新命名為拜耳公司。
2002年,拜耳股票以BAY為股票代號在全球最重要的證券市場——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同年7月1日,拜耳集團開始公司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重組,從而形成了公司的組織結構。
6. 拜耳公司有多少員工
拜耳全球
拜耳——高瞻遠矚、縱觀全球 拜耳在全球五大洲設有約350家公司,員工人數為113,637人(截至2004年8月30日)。主要在歐洲、北美和遠東地區開展業務活動。隨著公司國際化程度的日益增強,在客戶周邊建立生產中心已成為公司的首要任務。拜耳集團總部位於德國勒沃庫森。該城鎮位於萊茵河東岸,介於科隆和杜塞爾多夫兩座城市之間。基於勒沃庫森總部,拜耳對其全球業務活動進行管理和協調。 歐洲是拜耳的「家鄉市場」 2004年,拜耳在歐洲市場的銷售額約為129億歐元,占集團總銷售額的40%以上。綜合的分銷網路以及位於德國、比利時、法國、英國、義大利和西班牙的主要生產設施使拜耳在這一重要經濟區域占據強勢地位。拜耳在歐洲公司僱用員工總數為65,350人(截至2004年8月30日)。 北美洲:「沿海岸」開展新興市場調查 在北美洲(包括美國和加拿大),拜耳設立了許多獨立運營的子公司:美國拜耳公司總部位於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而加拿大拜耳公司總部則位於安大略省多倫多。2004年,拜耳集團在北美的持續運營實現了82億歐元的總銷售額,約有員工22,805人。 拜耳是品質的象徵:拉丁美洲的悠久歷史 拜耳進駐拉丁美洲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公司幾乎在該地區所有國家均設立了附屬公司,在消費者中享有極高的知名度。從開普敦到卡拉奇:非洲和中東拜耳的業務運營遍布整個非洲地區。作物保護是公司在該地區的業務核心,配方工廠位於肯亞、迦納、南非和象牙海岸。中東地區國家是歐洲和遠東之間的橋梁。拜耳已在該地區運營多年,並在該市場中營銷其全部產品系列。 2004拜耳在拉丁美洲/非洲/中東的銷售額約為36億歐元,員工人數為11,633人。重要的潛在市場:亞太地區 亞太地區具有巨大的增長潛力,是拜耳最重要的潛在市場之一。2004年,拜耳在該地區的13,849名員工創造了49億歐元的銷售額,占集團總銷售額的16%左右。公司的中期目標是大幅提高亞太地區的銷售份額。1990年至今,拜耳集團已在該地區投入約27億歐元用於資本支出、收購和研發,這充分證明:作為一個不斷發展壯大的市場,亞太地區對拜耳的重要性正日益增強。
拜耳在中國
大中華區是拜耳在亞洲的第二大單一市場,銷售額約占該地區銷售總額的四分之一。多年來,我們對該地區的關注穩步增強,從20世紀90年代初的逐步投資發展為目前的大規模
、世界級工廠投資。拜耳在上海化學工業區一體化生產基地的投資表明,我們已將大中華區視為全球最重要的市場之一。
公司組織
拜耳大中華區集團主要面向香港、台灣和中國大陸市場開展運營。拜耳集團大中華區由管理控股公司領導,下設子集團與合資生產企業在其戰略引導下開展獨立運營。大中華區集團由拜耳大中華區集團總裁——戴慕博士領導。
工作團隊
大中華區集團各類職能部門共有員工約2,800人.
公司及地點
拜耳目前在大中華區擁有18家公司,其中8家公司的生產設施現已投產,為公司涉足的所有業務領域提供支持。本地化生產在銷售額中所佔比例與日俱增。
中國大陸:
拜耳(中國)有限公司(上海、北京、廣州)
拜耳(四川)動物保健有限公司(成都)
拜耳塗料系統(上海)有限公司(上海)
拜耳光翌板材有限公司(北京)
拜耳醫葯保健有限公司(北京)
金陵拜耳聚氨酯有限公司(南京)
拜耳(上海)聚合物有限公司(上海)
拜耳聚氨酯(上海)有限公司(上海)
拜耳技術服務(上海)有限公司(上海)
拜耳杭州作物科學有限公司(杭州)
拜耳天津作物科學有限公司(天津)
香港
拜耳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拜耳醫葯保健有限公司
台灣
台灣拜耳(台北)
台灣拜耳聚優股份有限公司(台北前金區)
台灣拜耳作物科學公司(台北)
產品
拜耳在中國推出了多種產品。其中最知名的產品有:
醫葯保健領域:Glucobay®、Nimotop®、Ascensia®、Adalat®、 BayAspirin®、Talcid®和Canesten®
作物保護領域:Decis®、Regent®和Admire®
聚合物領域:模克隆®、Bayblend®和Bayr®
http://aibili.niwota.com
7. 制葯廠的發展歷程
這類工廠1982年在中國總數為1833個,其中化學原料葯廠83、制劑廠407、原料葯兼制劑的葯廠354、生物版化學制葯廠133、綜合利用兼產葯品的工廠358、中葯廠478、其他類型廠20個。世界聞名的許多葯廠,如赫司特製葯公司、拜耳葯廠、權羅氏葯廠,實際上都是大型跨國化工公司的一部分,並由許多大、中、小型工廠或子公司組成。這些公司原料葯生產一般集中於少數幾個生產點,規模較大;制劑的生產大多是規模較小的制劑廠,散布在世界各地。基於原料葯和制劑的生產各具特點,原料葯廠宜選擇在接近原材料和能源供應地、交通運輸方便、有充足水源以及有利於三廢治理的地方;制劑廠宜接近銷售市場,其生產規模應與市場需求相適宜。隨著中國制葯工業的發展,許多化學原料葯廠(表1)設置制劑車間,而制劑廠也建起原料葯車間,均朝著綜合性葯廠的方向發展。 制葯廠
8. 拜耳(中國)有限公司的發展歷史
拜耳與中國的聯系要追溯到1882年,那時拜耳的染料首次在中國市場上出現。如今,拜耳集團在中國包括香港地區建立的分支機構已發展到15家,其中的主要貿易實體香港拜耳中國有限公司已在北京、上海、廣州和成都分別設立了聯絡處。
自從1993年與化工部簽訂全面合作協議以來,拜耳採取了決定性措施,在中國建立生產基地以擴大其在華業務。目前,拜耳在中國已經建立了12家合資企業,並為這些合資企業和其他一些已與中方達成協議的項目撥出了6億多馬克的資本支出預算。拜耳完備的產品組合將為其在中國帶來發展。其在華的中期目標是在未來10年內將銷售額增加一倍,其中至少有40%來自於拜耳在中國本地的生產廠。
拜耳在中國的經營活動由香港的拜耳中國有限公司管理。它在北京、上海、廣州和成都分別設有4家聯絡處。1994年在北京成立的控股公司———拜耳(中國)有限公司負責協調有關技術轉讓、市場開拓事宜,並為拜耳在華合資企業的准備和運營提供支持。包括迄今為止已經投入運營的合資企業在內,拜耳目前在中國約有2,200名員工。隨著正在建設中的生產基地的不斷加入,拜耳預計其中方員工人數會在本世紀末大大增加。
拜耳最近向上海同濟大學提供30萬馬克用於研究開發的舉措亦證明了拜耳對中國的承諾。拜耳對中國的化學學術研究機構的支持包括:贊助上海的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贊助北京中外管理培訓中心、在北京化工大學設立獎學金以及與香港科技大學合作等。
在拜耳不斷擴大其中國本地生產能力的努力中,上海已經成為拜耳地區投資的重點。在那裡,拜耳上海顏料有限公司的氧化鐵加工廠於1997年初投入生產,其產品不僅廣泛應用於中國的建築及顏料行業,而且還出口到亞洲其他國家。通過收購美國的Florasynth公司,哈門及雷默高仕香精有限公司成為了拜耳的一員。該公司早在1983年就開始香精香料市場的業務活動,並在1998年成為拜耳在中國的獨資公司。
拜耳於1995年在位於上海西北方向的無錫市建立了拜耳無錫皮革化工有限公司。年產約9,000噸皮革化學品。同時,它還擁有拜耳在亞太地區最大的皮革應用及開發實驗室。另外,拜耳在同一個工業區內建有德司達無錫染料有限公司,生產紡織染料。
拜耳在中國還積極進軍生命科學市場,其最大的合資企業是涉足醫葯領域的拜耳醫葯保健有限公司。該公司位於北京,於1997年11月投入醫葯產品的生產,共有員工350人,生產各類醫葯產品,包括:治療糖尿的拜唐蘋、治療心血管疾病的拜新同、治療老年感和性功能喪失的尼膜同等。
為進一步鞏固其在中國生命科學市場的地位,拜耳又於1998年8月與上海中西葯業股份有限公司合資興建了兩家企業。
拜耳在中國還涉足農業的另一領域。它於1997年在成都建立了拜耳(四川)動物保健有限公司,生產動物保健產品。該合資企業的產品有20餘種,分為普通化學獸葯、飼料添加劑及公共衛生產品三大類。該公司計劃於2000年中期完成其新廠房的建設。
高分子聚合物領域也是拜耳在中國不可忽視的一個領域。1996年底,拜耳和北京光翌陽光板天幕有限公司於北京建立了拜耳光翌板材有限責任公司,共同進行各類聚碳酸酯板材及適用於家用及建築業的其他產品的生產和營銷工作,並於1998年夏天投入生產。
1999年3月,拜耳金陵聚氨酯有限公司(合資企業)在中國南京的生產廠投入生產,年產一萬噸組合聚醚。用該廠產品生產出的聚氨酯可廣泛應用於汽車工業以及做為隔熱材料應用於冷藏設備、建築業、集裝箱及集中供熱管道保溫等領域。
萊茵化學(青島)有限公司是拜耳在青島的合資企業,年生產能力為10,000噸橡膠助劑和潤滑油添加劑,
已於1999年7月正式投入生產。萊茵化學是拜耳的全資子公司。
拜耳12家合資企業中的10家已經投入運營,新的企業即將投產,一些項目正處於規劃階段,業務正積極穩步地發展。
9. 德國拜耳和德國朗盛
朗盛的歷史來悠久,在研究和發展自方面的經驗極其豐富。我們的歷史可以追朔到1863年拜耳建立的時候。2004年,拜耳將其下屬的化學品業務和三分之一的聚合物業務重新整合成一家新公司-朗盛德國有限公司。
在2004年11月舉行的拜耳非常股東大會上,拜耳股東批准朗盛作為完全獨立體與拜耳分離,打通了朗盛作為獨立公司在股票市場上市的道路。拜耳股東每持有10股拜耳股票就將擁有1股朗盛股。2005年1月31日,朗盛股票在法蘭克福股票交易市場上市。
DIPHYL® DT為德國朗盛化學(原德國拜耳公司)專利產品(可以在朗盛公司網頁搜索到該型號導熱油)
10. 拜耳研製阿司匹林背景
家喻戶曉的常用葯阿司匹林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發明的。在這100年間,全世界的人大約服用了10億片。它被用來治療頭痛、發燒,近年來又在治療風濕病上大顯身手。
雖然,阿司匹林對人類的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它的一位發明者的辛酸史卻鮮為人知。
根據文獻記載,都說阿司匹林的發明人是德國的費利克斯·霍夫曼,但這項發明中,起著非常重要作用的還有一位猶太化學家阿圖爾·艾興格林。
阿圖爾·艾興格林的辛酸故事發生在1934年至1949年間。1934年,費利克斯·霍夫曼宣稱是他本人發明了阿司匹林。當時的德國正處在納粹統治的黑暗時期,對猶太人的迫害已經愈演愈烈。在這種情況下,狂妄的納粹統治者更不願意承認阿司匹林的發明者有猶太人這個事實,於是便將錯就錯把發明家的桂冠戴到了費利克斯·霍夫曼一個人的頭上,為他們的「大日耳曼民族優越論」貼金。納粹統治者為了堵住阿圖爾·艾興格林的嘴,還把他關進了集中營。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大約在1949年前後,阿圖爾·艾興格林又提出這個問題,但不久他就去世了。從此這事便石沉大海。
英國醫學家史學家瓦爾特·斯尼德幾經周折獲得德國拜爾公司的特許,查閱了拜耳公司實驗室的全部檔案,終於以確鑿的事實恢復了這項發明的歷史真面目。他指出:在阿司匹林的發明中,阿圖爾·艾興格林功不可沒。事實是在1897年,費利克斯·霍夫曼的確第一次合成了構成阿司匹林的主要物質,但他是在他的上司——知名的化學家阿圖爾·艾興格林的指導下,並且完全採用艾興格林提出的技術路線才獲得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