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拯救」和「挽救」有什麼區別
主要區別有,指代不同、側重表達不同、引證解釋不同,具體如下回:
一、指代不同
1、拯救
指援答助使其脫離危難,危險。
2、挽救
指從危險或不利中救回來。
二、側重表達不同
1、拯救
援助、援救使其脫離危難。
2、挽救
從危險中救回來。挽救生命。
三、引證解釋不同
1、拯救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五回:
「已蒙拯救了小婢,又承如此委曲成全,真是令人感入骨髓。」
白話文:
「已蒙拯救了小丫鬟,又繼承這樣他委曲求全,真是讓人感受到骨髓。」
2、挽救
周而復《白求恩大夫》三:
「因為他們打仗,不僅為挽救今日的中國 ,而且為實現明天的偉大自由的中國 。
㈡ 歷史上挽救中華文明的14個英雄都有誰
一、秦始皇的偉大歷史功績至少有九大方面:
第一,統一文字,使其成為一個民族的基礎,並延用至今。
第二,廢分封,立郡縣,成為以後中國統一後管理的標准模式,歷時數千年之久。
第三,統一貨幣和度量衡,在商業上大大便利國內交流。
第四,車同軌,道同距,修建秦直道大大便利國內交通。
第五,焚六國史書,客觀來講統一了思想,避免因為歷史問題而導致國家分裂;但是毀掉的各國古籍都有副本保存,其後被毀是由於項羽火燒秦都造成的。
第六,修建靈渠,加強了對珠江流域的控制,並使該地區永遠成為中國的版圖;
第七,修建長城,抵禦北方胡族侵略的重要防線,長城長期成為國界;
第八,南征南越,將福建、浙江、兩廣納入中國版圖。
第九,北擊匈奴,奪回河套地區,並使該地區永遠成為中國的版圖。至此奠定了中國統一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的基本格局。
上面九條是對秦始皇的所做一些簡要的概括;這些事情在他之前是從來沒有過的事情,開創於他,並且一直被沿用了兩千多年之久;在他以後的皇帝,治國管理無一不是在他這個機構框架下對國家進行管理而取得成就的,他們創造的偉業,有很大的原因是得益與秦始皇為他們奠定的基礎;在前人沒有的前提下,完成這么多的體制變革和文化變革,以及眾多的建設工程,需要做多少工作呢?而且從秦始皇完成兼並六國,到他去世,僅有11年時間;就在這短短的11年裡,秦始皇以難以想像的速度完成了如此浩大的工作,為中國幾千年的帝制社會奠定了基礎。秦始皇不僅是一個有雄才偉略的君王,而且也是一個辦事效率最高的領導人。
他是中國第一位皇帝,是皇帝尊號的創立者,是中國皇帝制度創立者,也是使中國進入了中央集權帝制時代的第一人。他一生並天下、稱皇帝、廢分封、置郡縣、征百越、逐匈奴、修長城、通溝渠、銷兵器、遷富豪、車同軌、書同文、錢同幣、幣同形、度同尺、權同衡、行同倫、一法度、以法治國、焚書坑儒,對於中國之大一統、對於中國政制之創建、對於中國版圖之確立、對於中國民族之傳承,都起到了不可磨滅的關鍵作用,對後世的中國和世界產生了不可估量的深遠影響。但自古以來,秦始皇一直是一個備受爭議的人物,譽之者稱其為首創統一局面的「千古一帝」,毀之者則稱其為專制獨裁的「一代暴君」。
2、漢武帝
漢武帝是漢朝文景之治以後,中國歷史上出現的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中國歷史上人們常常把「秦皇漢武」並稱,這是有道理的。
西漢王朝是中國封建王朝史上第一個黃金時代,歷時210年,而漢武帝一人就獨佔了55年,他統治的時段又是西漢王朝的黃金時代。放眼中國周邊地區,此時仍是一片蠻荒,而漢武帝的中國,已是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十分成熟的國家。任何一個在位時間超過半個世紀的帝王一定會在歷史上留下自己深刻的烙印,而漢武帝更以其多血質創造型的性格,讓他的55年成為歷史上漫長而不乏精彩的一段。
如果沒有漢武帝反擊匈奴,華夏會是什麽樣子,同樣是國力強盛,同樣是文化繁榮,同樣的經濟強大,我們從宋朝的例子上可以看到漢武帝的偉大,反擊匈奴的戰爭並非僅僅是一個帝王的政治抉擇,更是關系一個民族生死存亡的反侵略戰爭,一代人的鮮血與犧牲,讓之後幾百年的中國受益無窮。
漢武帝雖謚為武,但他在文治方面方面的成就絕不遜色。他即位初年,便採納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盡管儒家在他在位期間並未真正成為一尊,但在他的後繼者們的不斷強化之下,終於成為壓倒一切的思想體系,深入到每個中國人的骨髓中,並壓制了其它思想的發展。他建立太學,這是中國歷史上官方辦學的開始。
漢武帝及其事業,是中國古代歷史蘊積的產物,牽涉到了思想文化、禮樂習俗、科學技術、社會經濟、政治制度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的發展演變,以及中國古代各族的狀況等等。
3、衛青
自古兵家對衛青的評論非常之高,明太祖朱元璋曾用「仲卿、葯師」(「仲卿」指衛青,「葯師」指李靖)贊譽在捕魚兒海戰役中擊潰北元的名將藍玉。史家也一致公認衛青的卓越軍事家地位。就連毛澤東在其著作中評價對蔣政權的運動戰時也曾提起:「作戰在我不在敵,關建不拘於泥。昔漢將衛青、霍去病勇於革新戰法,遠渡絕漠,運動於敵之軟肋,出敵不意,攻敵無備故百戰百勝。」
漢匈戰爭中最優秀的將領,第一個將大兵團騎兵作戰發揮到極致的奇才,漢朝反擊匈奴的戰爭里,衛將軍幾乎支撐起了半邊天空,盡管他的殲敵數量並非最多,卻主持了所有決定意義的戰役。
殲滅匈奴單於的漠北之戰更可以被看做改變人類歷史的戰爭,經此一戰,匈奴人走上了被迫西遷的悲慘之路。並在百年之後,禍害了整個歐洲。
4、冉閔
冉閔(約322—352),也有文獻記為「染閔」,字永曾,小字棘奴。魏郡內黃(今河南內黃西北)人,漢族。公元350年,建立中國五胡十六國時期的冉魏政權。為今人所廣為人知的是屠殺胡人的命令,即殺胡令:「內外六夷,敢稱兵杖者斬之!」。在大混戰中,羯族與匈奴在血腥的民族報復中被基本殺絕。公元352年,為慕容儁所執後斬於遏陘山,後被追封為武悼天王。他是拯救了漢族的抗胡英雄,以勇猛著稱,被列為中國古代十大勇將之一。
盡管今天歷史書對冉閔的定義是一個「屠夫」,但即使從中華民族角度看,冉閔是挽救中華民族命運的錚錚功臣,冉魏的民族解放戰爭盡管以失敗告終,卻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北方胡漢力量的對比,保持住了北方漢族對胡族的人數優勢,蠻胡再也無法僅僅通過屠殺就能控制北方的土地,北魏的漢華改革與漢人楊堅的最終奪權,均根源於此。
5、陳霸先
陽春的日子,沐著和煦的陽光,走在下箬寺古老的運河邊,春風吹來,波濤翻滾,彷彿回到南北朝時期的古樸畫卷。就在這古老的山水間,在下箬寺佛光的照耀下,在古聖井井水的翻騰中,走出來一位震撼歷史的英雄人物,他就是南朝陳國的開國皇帝陳武帝。他好像就是從這條運河走出家鄉,縱橫捭闔,轉戰南北,終於統一了支離破碎、四分五裂的南國故土,傳承了漢文明和漢文化,讓飽經戰亂的南國大地脫離了水火,有了一個較長時期的穩定發展階段。從而也使長江流域從根本上替代了中原大地,成為我國經濟文化的中心,開創了我國江南文化經濟繁榮發展的歷史時期。
陳武帝陳霸先(503年~559年),字興國,小字法生,吳興郡長城縣(今浙江長興)人,南北朝時期南朝陳的開國皇帝,史稱陳武帝,557年-559年在位。原為南朝梁名將。陳永定三年(559年)六月二十一日病逝,遺詔追臨川王陳蒨入纂。八月甲午,群臣上謚號曰武皇帝,廟號高祖。丙申,葬萬安陵(在今南京郊區)。
沒有陳霸先,江南或許早已經被候景胡人禍害得白骨如山,漢民族將失去中華大地上最後一個政治經濟大本營,正是由於陳霸先出兵平定候景叛亂,建立陳朝,保住了漢族衣冠文明的最後一絲血脈,才使漢族的文化得以延續,使江南大地避免了亡於候景雜胡和北齊鮮卑政權的悲慘命運,最終迎來了隋朝大一統時代的到來。
6、楊堅
楊堅(541年~604年),即隋文帝,隋朝的建立者。小名那羅延,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市)人。謚號文帝,廟號高祖。北周大定元年(581)二月,楊堅推翻周靜帝,自立為帝,定國號為隋,改元開皇,建都長安。仁孝四年(604),楊廣為奪取皇位,派人將病中的楊堅殺害,當上了隋朝的第二代皇帝。
楊堅的北周奪權不應該僅僅看做是一場政治交接,更可以被看做北方漢族一次漂亮的大反擊。
事實上楊堅奪權更是南北朝北方政治發展一個水到渠成的結果,隨著漢族經過幾十年生息,在人口和政治軍事力量上的日益增長,這是一個必然的結局。楊堅建立大隋,更是重新恢復了漢家的文明與文化,重建起了一個強大的華夏帝國。
楊堅建立了隋朝,統一中國,定都長安(大興城),開創了輝煌的「開皇盛世」。他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政治家,民族英雄。 隋文帝第一次實現了中國大范圍內的多民族的統一;他首次實行了一直沿襲到清朝的三省六部制;他開創了科舉,制定了當時最為先進並影響後世基本立法的律法《開皇律》。不僅如此,他還開啟了隋唐盛世之門,實現了千古傳頌的「開皇之治」。
隋文帝在世界歷史上還是出名勤政、愛民的聖君。國家乾旱時,他下令把儲糧倉打開供百姓度過困難。在路上遇見老弱病殘的人,主動讓路,並讓士兵給行動不便的人擔物品,還把自己的馬給百姓,給他們送路。
7、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濟世安民」。漢族,隴西成紀人,祖籍趙郡隆慶,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詩人。即位為帝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努力學習文治天下,有個成語叫「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就是說他的,他成功轉型為中國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與明君之一。唐太宗開創了歷史上的「貞觀之治」,經過主動消滅各地割據勢力,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為後來全盛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將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推向鼎盛時期。
唐太宗的貢獻不僅僅在於貞觀之治,更在於唐太宗以莫大的開放精神將中華的文明與思想推向了世界,華夏文明圈正是由此而奠定。北逐突厥,西擊吐谷渾,更是打出了中華的赫赫天威。
另外,唐太宗的為君之道特別是納諫用賢之風、他的反省反思能力和自我批評精神為封建統治者提供了借鑒,成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範,對以後歷朝的治國策略產生深遠影響。
8、郭子儀
我們很難想像,假如安祿山叛亂得以成功,中國又會遭受怎樣的浩劫。安祿山與唐之戰不是歷史書上所謂的「地方叛亂戰爭。」而是一場漢民族反抗侵略抵禦外辱的反侵略戰爭。
安祿山的叛軍是一群徹頭徹尾的蠻族胡擄,所過之出盡興殺戮,寸草不生,他們是唐王朝自己喂大的野狼,還好我們有郭老令公和他的漢家健兒們,歷時八年的浴血奮戰雖然沒有挽救唐王朝由盛轉衰的命運,卻保證了唐王朝繼續以一個統一的華夏強國身份屹立於世界。作為軍人他做了能做的一切。
9、張議潮
張議潮(799年一872年),漢族,沙州敦煌(今屬甘肅)人。張氏世為州將,父張謙逸官至工部尚書。張議潮曾率領沙州各族人民起義,驅逐了河西地區的吐蕃守將,使瓜、沙等十一州又重新回歸唐朝。
有一段歷史課本上從來都不講,那就是唐朝中後期的河皇之恥,吐蕃政權趁唐朝安史之亂之機悍然出兵河西走廊,佔領唐朝領土。
西元848年,張議潮率領歸義軍在沙洲起身,消滅吐蕃駐軍,唐朝收復了失去百年的河西失地,之後張議潮大力在河西地區推廣漢文化,解放漢族奴隸,重開絲綢之路,讓荒涼的河西地區重現繁華生機。遺憾的是,這樣一個功業遠勝於威廉華萊士的民族英雄,今天卻很少被人提起,誠為恨事。
與此同時,張義潮還在河西地區大力傳播漢族的先進文化:「河西創復,尤雜蕃渾,言音不同,羌龍瑥末,雷威攝伏,訓以華風,咸會訓良,規俗一變」。另外還恢復唐朝服裝,推行漢化。很快就使敦煌「人物風華,一同內地」。經過張義潮的努力,河西諸州的各族民眾開始和睦的生活在一起,河西走廊也慢慢回復到了往日的繁榮景象。
10、李聖天
他有著漢族的血統,在宋史中他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卻在西域建立了大功業----大宋朝於闐節度史李聖天,作為一個在漢文化孕育並成長起來的西域人,李聖天始終忠誠的奉大宋為中央,他穿漢服,行漢制,奉宋朝皇帝為主,堅稱他所建立的高昌回鶻是大宋的領土,(我們今天自己的教科書卻否認了這一點),在他的努力下,西域土地上出現了萬里盡漢歌的情景,漢族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在新疆大地廣為傳播,而他的行動也遭到了穆斯林的仇視,中亞的喀拉汗王朝幾次大規模入侵中國西域,都遭到了他有力的抵抗,在實力對比懸殊的情況下,他勇敢的率領西域漢族人民抗擊喀拉汗王朝的穆斯林聖戰。
在西元962年的塔里木會戰中,李聖天率領的兩萬漢人軍隊以誘敵深入戰法,大破阿拉伯14萬聯軍,阿拉伯人嘆息說「聖戰者象雪崩一樣被殺死。」時至今天新疆還保留著此戰場遺址,名為「殉教者嶺」。每年都有數千新疆回教徒前來拜祭。
正是在他的努力下,西域的漢文明血脈得以保存和延續。李聖天保衛南疆的戰斗最終還是以失敗而結束,他的屬下,那些自東漢馬家軍戍邊開始遷徙至西域的漢人軍民遭到了穆斯林軍隊的血腥屠殺,在這里從漢代起流傳了上千年的儒家文化,道教文化,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穆斯林文化。抗抵入侵者的人們永遠是英雄。
而勝利的侵略者們則在這一地區漸漸形成了一個新的種群--維吾爾族。李聖天政權覆亡後,他的部署始終堅持戰斗在沙洲與哈密一帶,以漢胡不兩立的信念持續的進行著反抗斗爭,盡管歷經數百年殺戮卻始終不停息。
11、岳飛
作為南宋抗金的頂級名將,岳飛的功績並未被誇大,相反是太少太少。岳飛是民族英雄,這點無庸質疑,金人的侵略戰爭是一場野蠻對文明的屠殺,絕非是什麽民族大融合,正是由於岳飛和他的岳家軍在廣闊的江南華中正面戰場抗擊住了金國最精銳的部隊,才使華夏文明一脈終得延續。
更重要的是,他的成功重塑了漢民族的尚武精神,證明了勇武的漢族軍隊完全可以戰勝野蠻的胡擄鐵騎。任何扭曲這位英雄形象的行為,都可以被看做是對我們這個民族的犯罪。
12、余玠
余玠(?- 1253年),字義夫,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僑居蘄州(今湖北蘄春東北),南宋名將。嘉熙年間任知招信軍,於汴城、河陰戰敗蒙古軍。淳祐元年(1241年),赴援安豐,敗蒙古軍,任四川安撫制置使,四川總領,兼夔州路轉運使。從淳祐三年到四年,余玠與蒙古軍大小36戰,戰果顯著。後又率軍北攻興元府(今陝西漢中),還擊退進擾成都、嘉定(今四川樂山)的蒙古軍。寶祐元年(1253年),宋廷聽信讒言,召余玠回朝。余玠聞召不安,七月,服毒而卒。余玠死後,宋理宗輟朝,特贈五官。
13世紀蒙古大軍橫行世界,所向無敵,但要問世界上唯一一坐戰爭中沒有被蒙古人攻克的城市是哪裡,那就是四川的釣魚城,余玠將軍就是釣魚城的締造者,面對著武裝戰鬥力極其兇悍的蒙古大軍,四川始終是蒙古人心中不二的噩夢,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衛國戰爭中,四川付出了百萬人的傷亡,也讓所向無敵的蒙古大軍遭受了最沉重的打擊。
13、朱元璋
朱元璋生於亂世之中,背負著父母雙亡的痛苦,從赤貧起家,他沒有背景,沒有後台,沒有依靠,他的一切都是自己爭取來的,他經歷千辛萬苦,無數次躲過死神的掌握,從死人堆里爬起來,掩埋戰友的屍體,然後繼續前進,繼續戰斗,他幾乎是赤手空拳,單槍匹馬憑借著自己的勇氣和決心建立了龐大的帝國。
1368年明軍攻克元大都,標志著中華民族解放戰爭的勝利,無論過程怎樣,歷史將永遠記住朱元璋的偉大,今人津津樂道朱元璋的殘忍,而他卻是再造漢民族的大英雄,他的貢獻絕不僅僅在於軍事方面,明朝驅逐了蒙古人的殖民統治,將作為四等人的漢人從民族壓迫中解救了出來。
明朝更是通過一系列政治與教育的政策,挽救了被蒙古人摧殘的奄奄一息的漢族文明與文化,中華文明在經過金元百年肆虐蹂躪以後,再次煥發出勃勃的生機。
14、劉福通
劉福通(1321-1366),潁州(今安徽阜陽界首市)人。元末北方紅巾軍領導者,與韓山童等長期利用白蓮教在民間進行活動。韓山童戰死後,劉福通擁立韓山童之子韓林兒為帝,國號「大宋」,定都亳州,建元龍鳳。他為樞密院平章,旋改任丞相,掌握軍政大權。不久率軍攻克汴梁。但好景不長,劉福通先在汴梁為元將察罕帖木兒所破,後在安豐為誠王張士誠所圍,劉福通向朱元璋求救,後戰死。朱元璋命廖永忠迎小明王應天(今南京),途經瓜州,廖永忠將小明王沉入水中溺死。
劉福通軍是整個元末抗元斗爭中消滅元軍數量最多的軍隊,他在北方長達十多年的抗元戰斗不僅沉重打擊了元的統治,更替南方朱元璋政權阻擋住了元軍的威脅,使新生的明帝國獲得了寬松的環境和充足的發展時間。
㈢ 曾國藩拯救了東方傳統文化,那他是如何做到的
左宗棠一直都是我們心目中民族英雄的,曾國藩更是我們文化發展進程上的一個重要代表人物。而這兩位年紀相當的歷史性的代表人物合在一塊會擦出怎樣的火花呢?
後來曾國藩老師的同學,歷史上著名的外交官郭嵩燾老師,郭嵩燾老師眼見的時局已經動盪不安,便用自己的智慧去激勵曾國藩老師,希望他出來為國為民做貢獻。當時的郭嵩燾老師去拜見了曾國藩老師的父親,希望他以父輩的命令讓曾國藩穿著孝服帶兵練團,而曾國藩老師在討伐洪秀全的檄文當中就曾經提到過孔子和孟子的重要性。
㈣ 求有關拯救傳統文化的文章
中華民族作為世界上少有的幾個古老民族之一,其悠久的歷史和源遠流長文化為世界各國所罕有。
然而,在我國的改革開放所促使的整體社會轉型、以及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外來文化的侵襲的趨勢下,我們民族所蘊涵的文化底蘊逐漸趨於「隱蔽」!如果有一天,能代表中華民族的少有的幾個特徵走向泯滅時,我們還能不能靜觀其變、無動於衷?我敢說只要有點民族榮辱觀的中國人都會採取措施來拯救並延續我們的民族文化!那麼,與其等到那一天,我們為什麼不現在著手呢?
說到中國的傳統文化,那隻能用博大精深來形容:從詩、詞、曲、賦,到散文、小說,從諸子學說到四書五經,從《詩經》《楚辭》到唐詩、宋詞……總之無法一言以蔽之。而這一切在現在社會很難再發現了。因此,拯救我國的傳統文化迫在眉睫。
就拿詩詞來說吧,把它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徵一點都不為過,然而現實中又有誰看到過李、杜的繼承人?也許有人說,那些都已經過時了,現在流行的是現代詩。我看不盡然。我們不否認現代詩在當代文壇的地位,但我們也不能把詩詞的失傳歸因於不合時宜。唐宋兩朝之後,其實有很多騷人墨客用自己的筆來延續著中華民族的瑰寶,元、明、清三朝的詩詞隨處可見,不說很遠,偉大領袖毛澤東的詩詞就可謂中國文化百花園里的一朵奇葩,還有文學元老錢鍾書等等。他們都在用自己獨有的方式來延續著我們民族的精魂。
也許會有人說詩詞的艱難格律和平仄規律限制了感情的表達和自身的流通。沒錯,這確實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詩詞的發展,但我想說我們能不能做一下革新呢?我們大可以拋棄詩詞所有的格律和平仄規律,來創作具有古詩詞樣式和新時代內容的作品。這也是筆者思慮很長時間的一個問題。筆者對我國的傳統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詩詞,在此除了發表一下我對中國的傳統文化逐漸走向衰弱的現狀的觀點外,還想呼籲一下與我有同樣愛好的老師、同學投入到拯救傳統文化的行列中來。讓我們用自己的筆,為民族文化的延續作一份努力!
㈤ 我們將如何拯救我們的傳統文化
建立有效機制保護民族傳統文化
中央民族大學教授祁慶富認為,中國自己的一些傳統文化傳承已發生某種程度上的斷裂,中國人應首先反思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尋回我們文化的『魂』。」申遺是讓國際社會了解一個民族文化的手段,但是最最根本是要在國內繼續弘揚好我們的傳統文化,畢竟這是我們的根。保護民族傳統文化關鍵是國人如何建立有效的機制。
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不僅僅是在高科技方面,我們有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有方方面面的知識產權涵蓋在其中,不要再等到別人搶注的時候我們才去著急。有專家呼籲,如果中國不加入到國際文化產業競爭領域中去,就可能失去文化產業領域的國際話語權。中國的飲食文化很豐富,如果我們不及時注冊「中國料理」。說不定哪天就變成了日本的中國料理,我國著名工藝品中的景泰藍,就是一個文化產業保護上的教訓,有數據顯示,如今日本的景泰藍出口佔了國際市場的80%以上。
普查民間文藝資源,盡快將獨具特色的藝術瑰寶提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日程,還要將之做大做強。被稱為中國古代音樂「活化石」的納西古樂、東巴祭文、《格薩爾王》、江永女書、皮影戲、民間剪紙等,有太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我們去搶救和保護。我們必須以最快的速度普查自己的民間文化資源,打造獨特的中華文化符號。比如現在崑曲和古琴兩項被列入「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那麼與崑曲和古琴相關的一些東西就可以進行開發和利用。做大做強不僅指文化產業,同時也指文化事業。
另外,還要與時俱進地豐富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最近我國公布了將春節、端午、清明、中秋等重大傳統節日設為公共節假日,以期弘揚傳統節日文化,喚起人們保護傳統文化的意識。其實缺乏新意是傳統節日不受年輕人青睞的原因之一。端午節吃粽子,清明節吃青團,元宵節吃湯圓,中秋節吃月餅……傳統民俗也應該與時俱進。不賦予新內涵,一些好的、民族的、傳統的東西就會慢慢消失,直至消亡。傳統節日需要經營,需要打造,需要與時尚的文化結合;需要社會力量的參與,需要政府和民間的投入、引導。我們是否來個「中國節」總動員?把我們中國目前最豐富的傳統節日的文化資源,推向世界,把中國的歡樂灑向世界!
當然,我們在開發文化產業時,最忌諱一邊在拚命搶救文化遺產,一邊在破壞、無視甚至是「惡搞」自己的文化遺產。
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研究員王達三博士說,中韓文化之爭基本上是個文化層面、學術范圍的民間爭論,只是中韓關系的一個小小插曲,不會影響中韓友好大局。但中國人應客觀理性地看待中韓文化摩擦,並對韓國人的做法給予適當的包容。此外,中國一些網路作品和學術作品本身也缺少嚴肅性,如「孔子就是喪家犬」、「李白是小混混」、「諸葛亮是中國最虛偽的男人」、「曹操原本是女人」等引起過人們廣泛議論的新奇言論。在一些中國學者看來,這些質疑和顛覆之聲也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巨大威脅。
㈥ 如何挽救紅色文化
確實,隨著經濟社抄會的發展,人襲們越來越喜歡對物質方面進行不懈的追求,相反,人們對於文化,尤其是紅色文化來說,越來越淡忘的厲害,甚至對很多歷史事件並不清楚。
挽救紅色文化,我覺得當我國人民物質生活極大提高後,才會逐漸認識到已經喪失很多的精神文化,比如物質文化,然後才會更好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是很大的一方面。
現在,只能進行最大程度的彌補,比如,讓小學生從小就接觸紅色文化,給他們腦海中產生一些紅色記憶。不僅如此,而且,求學期間,讓他們的課程中一直保留著紅色文化,紅色記憶,讓它成為一門必修課,然後,祖國的花朵最後才能成為國家的棟梁。
其次,文化部門應該多出一些力,對追星熱,追劇熱的現象進行限制,多為大眾推廣一些紅色精神相關的圖書,報刊,視頻之類的,形成全民學習紅色文化的潮流。
㈦ 傳統文化為什麼救不了近代中國
以孔孟之道為核心的傳統文化曾在我國封建社會的發展中起過巨大作用,然而到了近代,面對西方資本主義的入侵,卻突然不靈驗了:不僅阻止不了外敵入侵,甚至連國家的統一也無法維持。其因何在?我以為最主要者乃與其固有缺陷有關——中國傳統文化中缺少科學與民主兩大基本要素。
科學是關於自然、社會、思維發展規律的知識體系。不能說中國傳統文化中沒有一點科學的萌芽,特別是在軍事學方面,科學思想還是很豐富的。但就總體而言,我國封建社會中並沒有形成自然、社會、思維方面的科學體系,特別是現代科學體系。因而統治者既不能以科學理論為指導治理好國家,也不能拿出科學有效的應對外部環境安全戰略,於是面對強敵入侵,只能處於被動挨打的境地了。民主則是近現代社會的支柱和發展動力之源,但中國傳統文化中卻是沒有民主之地位的,朕即國家,皇言九鼎,普通百姓在國家中只是任人宰割的對象。這樣一來,國家就失去了根基,當內外部威脅如狂風暴雨般襲來的時候,國家的運行自然也就無法維持了。
五四時期的知識分子率先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他們不顧一切地打起了科學與民主的大旗,力圖要改變這種情況,從而燃起了民族復興之火。但科學與民主其實是有性質之分的:西方國家的科學只是關於自然的科學,而關於社會則仍然沒有科學可言,西方國家的民主也只是資產階級的民主,無產階級則沒有實質上的民主,在世界上發達國家已經廣泛實行了這種科學和民主的情況下,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再搞這種科學和民主是不能解救國家於水火之中的。只有在全面的科學(包括社會的科學)和徹底的民主(廣泛的人民民主)思想指引下,才能真正實現國家獨立、富強和發展之目的。而這樣的科學和民主就是馬克思主義所主張的科學和民主。所以毛澤東說,自從中國人民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新文化」之後,中國的面貌就為之一新了。
由此可見,對於中國傳統文化,是必須對之進行實事求是地科學分析的。首先要充分認識其固有缺陷——缺少科學與民主,並通過努力發展科學和民主克服和彌補這兩大缺陷,使中國傳統文化真正走上現代化之路,而反對復古主義態度;其次也要實事求是地充分吸收其合理因素,並對其進行現代化改造,使其具有現代形式,要反對歷史虛無主義態度。總之,我們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努力創立出有高度科學和高度民主的當代中國特色的現代文化,才能真正推動民族復興、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的中國夢實現。
滿意請採納
㈧ 該怎麼拯救中華傳統文化
放心吧,不會被西化的,因為有你我這樣的很多的人在思考著這樣的專問題。而且傳承和弘揚屬中華傳統文化並不意味著在中國就不能出現英文、外國汽車,中華文化本身就是一種融合型文化,也就是因為任何文化到了中國都會被同化,所以中國才走到現在仍然矗立於世界,比如元、清,被外族統治,仍然沒有中斷中華文化。
㈨ 目前中國有許多民俗文化正在消失,怎樣挽救正在消失的民俗文化呢
這個問題我從高中一直思考到大一,得出了很多答案,卻又一一被我否決.
有些民俗已經成為過去,成為歷史,是永遠也回不來了。有些民俗已經隨著社會發展和人們觀念的變化而同以前有所發展。
所以,對於已經消失的,我們要在一定程度上保護或恢復,有些可以出現的日常生活中,有些只是出現在歷史博物館中即可。對已正在發展的,我們要結合實際進行繼承和發揚,保護傳統文化,傳承中華文明。
㈩ 列舉近代以來先進的中國人探索救國救民的歷史事件並簡述其經過
近代中國歷史上,有這幾項救國救民的運動,那就是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