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膠南1949-2009年翻天覆地變化
董鵬,我是徐江浩,上面的問題我來回答,要謝謝我哦 膠南 南歷史上多分屬膠州、諸城,1946年成立膠南縣,因地處膠縣南部而得名。 早在5000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時期,境內就有人類生活繁衍。春秋時期,境內有琅琊、安陵兩城邑。戰國初,越滅吳,於公元前468年徙都琅琊,今縣域南部沿海一帶屬越,歷224年。後越敗於楚,地屬楚。戰國後期,縣域全部屬齊。秦統一六國,境內設琅琊郡,並附郭置琅琊縣,治所均在琅琊(今夏河城),縣域屬琅琊縣。漢承秦制,並增琅琊國、櫃縣和祝茲侯國治於境內;晉省琅琊,隋復置琅琊縣;唐代又裁,境地歸膠州、諸城,此後廢置千餘年。 1943年,建立抗日民主政府諸膠邊辦事處,1944年析置藏馬、諸膠邊兩縣,屬濱海行署。1946年9月,劃膠縣洋河以南9個區和青島辦事處的薛家島區建立膠南縣,屬濱北專區。 1950年5月濱北專區撤銷,藏馬、膠南兩縣屬膠州專區。1956年3月藏馬縣並入膠南縣。是年膠州專區撤銷,膠南縣屬昌濰專區。1958年10月膠南縣改屬青島市,1961年4月復屬昌濰專區,1978年11月再度劃歸青島市。1990年12月18日,撤銷膠南縣,設立膠南市。 1991年1月14日,撤銷海青鄉,設立海青鎮;撤銷小場鄉,設立信陽鎮。1992年12月28日,撤銷隱珠鄉,設立隱珠鎮。1993年10月26日,撤銷寨里鄉,設立寨里鎮;撤銷張家樓鄉,設立張家樓鎮;撤銷藏南鄉,設立藏南鎮;撤銷薛家莊鄉,設立黃山鎮。 1995年1月4日,將隱珠鎮的廣城、豆金河、兩河、辛屯、山前、孟家灘、薛家灘、向陽嶺、石咀子、煙台前、新建、孫家灘等12個村劃出,設立靈海辦事處,辦事處機關駐上海路孟家灘村;撤銷寶山鄉、膠河鄉、鐵山鄉,設立寶山鎮、膠河鎮、鐵山鎮。1995年4月28日,撤銷膠南鎮,設立珠海、珠山兩個街道辦事處。珠海街道辦事處機關駐珠海路中心,珠山街道辦事處機關駐原膠南鎮人民政府駐地。 1996年4月26日,將膠南市靈山衛鎮的檯子溝、八里庄、荒里、扒山、岔河、戴戈庄、兩埠岸、王家港、花科子、薛辛庄、高家台、周家夼12個行政村劃歸黃島區長江路街道辦事處;將膠南市紅石崖鎮的張戈庄、龍灣崖、郭家檯子、法家園、管家窪、龍鳳村、可洛石、龍斗山前8個行政村劃歸黃島區黃島街道辦事處。 膠南市位於青島市區的海西岸,北緯35°35′至36°08′,東經119°30′至120°11′,是青島市的衛星城市。它東與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接壤,西、西北及北分別與日照市、五蓮縣、諸城市和膠州市毗鄰,南及東南臨海,海岸線130公里。全市1846平方公里,81.6萬人口。膠南市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12.1℃,是人們避暑、療養和觀光旅遊的濱海勝境。2000年,國家旅遊局公布膠南市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膠南市原是古代的琅琊。早在6000多年前,就有人類居住在這里,開創燦爛的琅琊文化。現在已經發現的30多處古文化遺址和大量的文物古跡,把膠南的歷史追溯到原始社會初期。春秋時期,齊桓公在這里置琅琊邑,稱"東境上邑",當時人們贊譽這里為"東方勝地"。史載齊桓公和齊景公都對琅琊非常嚮往。修建於公元前4世紀的齊國長城遺跡貫穿膠南境內50多公里。越王勾踐滅吳,於公元前472年將國都從會稽遷到琅琊,以此作為建立霸業的基地,歷8代君主,共224年。秦始皇掃平六國後,琅琊作為36郡之一,郡治就在現在的琅琊鎮駐地。秦始皇5次巡遊天下3次登臨琅琊。漢武帝也3次來這里巡遊。後來又有漢宣帝、漢明帝等帝王登臨琅琊。琅琊港是中國古代五大港口之一。秦方士徐福從琅琊港啟航出海尋求長生不老之葯,最後到達日本。中日友好交往就從這里開始,膠南是我國對外友好交往的發祥地之一。由於古琅琊以其歷史燦爛和山海風光奇偉而著稱,所以歷代學者文人也非常嚮往這里,。南北朝時的謝眺,唐代的李白、白居易、李商隱,宋代的蘇軾,清代的丁耀亢等著名文學家留下了大量寫琅琊勝景和風物的詩文,在積淀深厚的琅琊文化中熠熠生輝。 膠南山海相依,山在海上雄峙,海涌萬千浪花簇擁群山。130公裏海岸線,130公裏海闊山高,130公里非凡氣象。自古就有"岸海名山"美譽的大珠山和小珠山,一座蜿蜒黃海之濱,一座矗立膠州灣畔。從明代起,兩山扯雲裹霧的景象就被譽為"雙珠嵌雲",列當地八景之首。大珠山裡峰奇花嫣,雲生霧飄處,多是佛家寺廟所在和名士隱居的地方,如今雖然已是遺跡殘垣,但仍然向人們講說著昔日的故事。你可以在這里"撥開青苔看詩篇",它引導你走進"岸海名山"幽深的人文境界里。進入小珠山,你會感覺"雲霧生於足下,呼吸可通帝座"。清泉、飛瀑、幽洞和怪石異峰,不僅展現著奇妙的風光,而且承記著許多美好的傳說。在大海上,與大珠山和小珠山相望的靈山島、齋堂島、沐官島等5個島嶼,儼如畫屏屹立於萬頃碧波之上。沿海有多處十里之闊的金色沙灘,攬碧波銀浪,與千姿百態的岸礁逶迤相連。鋪金漱玉的靈山灣和龍灣已辟為海水浴場,是人們消暑納涼的樂園。膠南還有"鐵橛懸泉"、"膠河澄月"等很早就有名的勝景,至今依舊吸引著人們去尋找那地久天長的魅人之靈。靈山灣國家森林公園、海青茶園竹林、大崮櫻桃峪、鐵橛山裡林果溝、王台農業精品示範園區、城西農業精品園區等,或展現深山和海濱的自然生機,或鋪開錦綉的田園風光,或洋溢純朴的鄉間風情,都是農業生態游的好去處。 膠南是一座美麗的園林式海濱城市。市區以清波盪漾的風河和兩旁林茂草綠百花爭艷的上海路為城市主要自然生態風景軸線,一條街道一個樹種,一片綠地一種自然情趣,一方院落一處花園,一個家庭一種花繁葉茂。市區內有多處林地,是人們尋找詩與畫清新幽靜的佳境。在膠南,一條雙向8車道的海濱大道串連一帶沿海風情。大道兩邊的百米綠化帶上有園林小品、石景、雕塑、林苑和草地,是一條將城鄉連為一體的文化大道和旅遊觀光大道。 膠南是一座美麗的園林式海濱城市。市區以清波盪漾的風河和兩旁林茂草綠百花爭艷的上海路為城市主要自然生態風景軸線,一條街道一個樹種,一片綠地一種自然情趣,一方院落一處花園,一個家庭一種花繁葉茂。市區內有多處林地,是人們尋找詩與畫清新幽靜的佳境。在膠南,一條雙向8車道的海濱大道串連一帶沿海風情。大道兩邊的百米綠化帶上有園林小品、石景、雕塑、林苑和草地,是一條將城鄉連為一體的文化大道和旅遊觀光大道。 作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膠南旅遊的食、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全面發展。市區有飯店和餐館100多家,其中星級飯店5家,還擁有一批國內定點和涉外定點的旅遊飯店和餐館。市區內建成旅遊餐飲一條街,向遊人提供地方名吃、特色小吃和快餐服務。2000年,評選出"膠南市十佳旅遊商品",設立海青茶、海產品、海魂皮鞋等地方名產專賣店。 2004年經濟社會實現快速協調發展,三個文明建設呈現許多新亮點。全市完成國內生產總值226.7億元,可比增長18.6%;全轄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96409萬元,增長40.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43.8億元,增長35.1%;農民人均純收入5013元,增長11.9%;實際利用外資5.95億美元,增長45.5%;到位內資60億元,增長20%;完成外貿出口7.5億美元,增長33.2%。 膠南市目前有隱珠街道辦事處、濱海街道辦事處、鐵山街道辦事處、靈山衛街道辦事處、珠山街道辦事處、珠海街道辦事處6處街道辦事處;張家樓鎮、琅琊鎮、藏南鎮、泊里鎮、大場鎮、海青鎮、理務關鎮、大村鎮、六汪鎮、寶山鎮 王台鎮11個鎮;積米崖港區、黃山經濟區、膠河經濟區3個經濟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琅琊台度假區、臨港經濟區3個省級開發區。
B. 青島歷史簡介
新石器時代,青島是東夷人繁衍生息的主要地區之一,遺留了豐富多彩的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和岳石文化。
商周時期,青島是中國海鹽的發祥地,位列中國「四大古鹽區」和「五大古港」。
春秋戰國時期,青島建立了山東地區第二大市鎮—即墨,「即墨故城」(平度市境內)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古代城池遺址。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五巡天下,三登琅琊(青島黃島區境內)。據記載,中國最早的一次涉洋遠航——徐福東渡朝鮮、日本,就是從琅琊起航的。
漢武帝少年時代在不其(城陽區境內)做過膠東王,是中國有記載的到青島地域巡遊次數最多的皇帝。
唐宋時期,青島作為銜接南北航運的「中轉站」,成為中國北方沿海最重要的交通樞紐和貿易口岸。宋時專門在板橋鎮(膠州市境內)設「市舶司」管理對外貿易。
元朝,為方便海運漕糧,開鑿了中國唯一的海運河——縱貫山東半島的膠萊運河。
明清時期,青島是中國北方重要的海防要塞,屬山東萊州府境內。
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6月14日,清政府在膠澳設防,青島由此建置。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11月14日,德國以「巨野教案」為借口侵佔青島,青島淪為殖民地。
民國三年(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取代德國佔領青島。民國八年(1919年),中國以收回青島主權為導火索,爆發了「五四運動」,這是中國近、現代歷史的分水嶺。民國十一年(1922年)12月10日,中國北洋政府收回青島,辟為商埠。
民國十八年(1929年)7月,國民政府設青島特別市,1930年改稱青島市。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月,日本再次侵佔青島。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9月,國民政府接管青島,仍為特別市。
1949年6月2日,青島成為華北地區最後一座解放的城市,改屬山東省轄市。
(2)膠南歷史發展擴展閱讀:
青島地質特徵
青島所處大地構造位置為新華夏隆起帶次級構造單元——膠南隆起區東北緣和膠萊凹陷區中南部。區內缺失整個古生界地層及部分中生界地層,但白堊系青山組火山岩層發育充分,在青島市出露十分廣泛。
岩漿岩以元古代膠南期月季山式片麻狀花崗岩及中生代燕山晚期的艾山式花崗閃長岩和嶗山式花崗岩為主。市區全部坐落於該類花崗岩之上,建築地基條件優良。構造以斷裂構造為主。自第三紀以來,區內以整體性較穩定的斷塊隆起為主,上升幅度一般不大。
地形地貌
青島為海濱丘陵城市,地勢東高西低,南北兩側隆起,中間低凹。其中,山地約占青島市總面積(下同)的15.5%,丘陵佔2.1%,平原佔37.7%,窪地佔21.7%。
青島市海岸分為岬灣相間的山基岩岸、山地港灣泥質粉砂岸及基岩砂礫質海岸等3種基本類型。淺海海底則有水下淺灘、現代水下三角洲及海沖蝕平原等。青島市大體有3個山系。
東南是嶗山山脈,山勢陡峻,主峰海拔1132.7米。從嶗頂向西、北綿延至青島市區。北部為大澤山(海拔736.7米,平度境內諸山及萊西部分山峰均屬之)。南部為大珠山(海拔486.4米)、小珠山(海拔724.9米)、鐵橛山(海拔595.1米)等組成的膠南山群。
市區的山嶺有浮山(海拔384米)、太平山(海拔150米)、青島山(海拔128.5米)、北嶺山(海拔116.4米)、嘉定山(海拔112米)、信號山(海拔99米)、伏龍山(海拔86米)、貯水山(海拔80.6米)等。
C. 膠南市膠河經濟區的歷史沿革
膠河復經濟區管委駐地為柏鄉制(據《膠州志》記載,此處有漢祝茲國故城。劉邦之後呂雉其弟為祝茲國國王,至今古墓仍存。舊時稱城外為四鄉,該村坐落城北,故稱北鄉。後國除城廢,演變為柏鄉)。1978年原名為柏鄉人民公社,1984年改稱柏鄉,1987年又更名為膠河鄉。1995年1月,膠河撤鄉設鎮,原膠河鄉改為膠河鎮。2001年2月15日,撤消膠河鎮,成立膠河經濟區,原轄區域不變。
D. 膠南雙珠公園的歷史沿革
園址原為國有刺槐林地。1987年始建公園,佔地面積19.3萬平方米。由膠南縣建築設計院設計,膠南市政工程公司施工。人工開挖「龍山湖」,湖中堆積大、小珠島,島上建蘑菇亭;建三孔「涵碧橋」、仿古牌坊、八角亭、觀魚廊、水榭、假山、園門3個和兒童樂園;建環湖水泥道板游覽路和部分圍牆;種植雪松、龍柏、垂柳、水杉、紫薇及花灌木,綠籬1100米。1989年初步建成開放。因其西望大、小珠山,又與珠山路、珠海路為鄰,1990年,命名雙珠公園,成立膠南市雙珠公園管理處,封園管理(2001年9月開放管理)。
1995~1996年,建猴館,湖南岸擴建綠地,鋪栽常綠草坪9300平方米,種植喬灌木500餘株。2000~2003年,改造槐樹林,建林間道板游覽路2080米;改造環湖游覽路,鋪裝荷蘭磚、鵝卵石及火燒板路面1737米,硬化西門道路162米;建鑄鐵花格圍牆800米、改造877米;建12生肖群雕,蘑菇亭、水沖廁所,擴建動物展區,增設條凳50個;建生態休閑廣場、老年活動區等場地4處,共1.68萬平方米。安裝「地球之光」立燈、水晶燈各3盞、庭院燈80盞。西門區建綠地5630平方米,種植黑松、龍柏、櫻花及花灌木5917株;建立體花壇6個,種植懸鈴木、大葉女貞126株及常年配置時令花卉。
1995年獲青島市「雙優一級」文明單位;1997年獲青島市「金馬杯」優秀旅遊單位;1998年獲青島市「十佳文明公園」稱號。2004~2005年,市政府共投入資金1800萬元對公園進行改造擴建,由北京山川建築與環境研究中心規劃設計。完成湖底清淤、石砌護岸、建湖中噴泉、圓形旱噴噴泉,擴建綠地面積5.23萬平方米,公園總面積擴大至23萬平方米。基本建成功能齊全的綜合性公園。
E. 青島黃島區的歷史
黃島區以黃島島名命名。黃島,據《膠澳志》載,亦名「齊伯山」,「齊伯山島」。春秋戰國時期屬齊國,為齊國某一侯之封地。又據《增修膠志》載:「黃島在黃庵北,有島之名,實為平岡。潮來則四面皆水,潮落則徒步可入。其北可暫爾避風,不可久泊《衛志》稱間汛。」「渭子口之北為少海,海中有島為黃島。」「潮汐薄岸,地極瀉鹵。」可知,黃島之所以得名,一是位於黃島庵山之北,一是因為四面環海,土層薄而含鹵高,土石皆呈黃色,以顏色命名,以別於東岸之青島。1973年6月,國務院決定,西起勝利油田孤島,東至昌濰地區膠南縣的黃島,鋪設原油管線一條。並在黃島建設末站原油儲存庫一處和年吞吐量1000萬噸的原油輸出碼頭一座。原昌濰地區革命委員會組建了昌濰地區黃島建港指揮部,負責建港事宜。該數項國家重點建設工程於1976年6月相繼建成投產使用。10月組建昌濰地區黃島革命委員會。同時,中共昌濰地區委員會亦建立中共昌濰地區黃島工作委員會。1979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置區級建置,駐地在黃島,故正式命名為黃島區。(摘自《黃島區志》(簡本))
黃島區,古為萊夷之地。周武王封少昊之後裔茲輿期為莒子,建都於計,時屬莒國。春秋戰國時期屬齊國介根。秦漢兩朝屬琅琊郡之黔陬縣。三國時屬魏國城陽郡之黔陬縣。西晉屬高密國黔陬縣。東晉屬高密郡黔陬縣。南朝宋孝武帝並北海省高密郡,改屬北海郡黔陬縣。北朝後魏孝庄帝永安二年(公元529年)置膠州,領東武、高密、平昌3郡,時屬高密郡之黔陬縣。北齊文宣帝天保七年(公元556年)置平昌郡於黔陬縣。隋文帝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廢平昌郡,以黔陬直隸膠州。五年(公元585年)改膠州為密州,時屬密州之黔陬縣。自隋煬帝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始屬密州之膠西縣。至唐高祖武德六年(公元623年)屬密州高密縣之板橋鎮。宋哲宗元佑三年(公元1088年)省板橋鎮復屬密州之膠西縣。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省膠西縣直隸膠州。(摘自《黃島區志》(簡本))
至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清政府被迫與德國簽訂喪權辱國的《膠澳租界條約》,黃島和薛家島兩地始從膠州析出,劃為膠澳商埠一起淪為德國租界地。而辛安和薛家島西部5村仍屬膠州,為膠州之沾化鄉。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春,膠州變6鄉制為13區制,沾化鄉又改為朱仲區。1929年4月,黃島和薛家島兩地屬青島特別市海西區。1930年,膠縣朱仲區改為膠縣第5區。1942年12月,黃島和薛家島兩地劃歸為青島特別市膠州區,薛家島為膠州區直屬鎮,黃島歸膠州區第5區。1944年,黃島和薛家島兩地再次從膠州區析出劃歸偽青島特別市海西區。1945年8月,日本帝國主義無條件投降,黃島、薛家島、辛安全境解放。同時成立珠山縣民主政府,亦即諸膠縣民主政府。黃島、薛家島、辛安全部劃屬珠山縣。11月,珠山縣撤銷歸並膠縣。1946年9月,再次從膠縣析出,劃屬新成立的膠南縣。先轄於濱北專員公署,1950年又轄於膠州專員公署。1956年7月撤膠州專員公署,改轄於昌濰專員公署。1958年10月轄於青島市。1961年復歸昌濰專員公署。(摘自《黃島區志》(簡本))
至1976年10月,山東省革命委員會決定,將黃島、薛家島、辛安3處人民公社從膠南縣劃出,組建黃島革命委員會,為縣級建制。1979年1月,又經國務院批准,將黃島革命委員會從昌濰地區分出,歸屬青島市,為青島市黃島區,縣級市區建置。
1985年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在黃島區興建。1992年經山東省委、省政府批准,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與黃島區兩區體制合一後,總面積擴大到217.33平方公里。 2004年,膠南市紅石崖鎮整建制劃歸黃島區,面積進一步擴大至274.1平方公里。
F. 膠南傳統文化有哪些
祭海
【祭海】青島地區的沿海漁民,自古以來就有農歷3月19日祭海的習俗。春汛起錨前,漁民們在海邊擺上供物,點香燒紙,乞求海神保佑平安。此俗延續至今,但祭海的形式和內容有所變化,稱為"上網節",是歡送漁民出海並預祝豐收的節日。海防部門也借機宣傳海上規約和安全生產知識。即墨市田橫鎮周戈庄祭海上網儀式最為隆重,裝扮一新的上百艘漁船停泊海灘,五顏六色的網標迎風飄揚,鞭炮若雷,號子震天,各種民俗表演紛紛登場,大戲開台,連唱3天3夜,規模十分盛大。
嶗山道教音樂
【嶗山道教音樂】道教音樂是我國民間音樂的組成部分。嶗山是中華道教勝地,其道樂有獨特之處。嶗山道樂經曲,多由上古民歌和民間號子演變而成,具有強烈的東夷文化氣息。後來,風行全國的"十方經韻"傳入,融入了嶗山道樂。金代,全真道北七真來嶗山傳真佈道,特別是丘處機三次來嶗山,把嶗山道樂和十方道樂進行了廣泛交流,逐漸形成了風格獨特和檔次齊備的道樂體系。嗣後,嶗山道樂分為"內山派"和"外山派",特別是外山派道樂使用管弦伴奏,而且又直接參與各種民俗活動,促進了嶗山地區民間吹奏樂的蓬勃發展。許多民間老藝人多師承嶗山道樂,許多道樂名曲在民間流傳至今。
剪紙
【剪紙】青島地區的民間剪紙有悠久的歷史和濃郁的地方色彩。逢年過節,家家都剪窗花、貼門箋,以示慶賀。婚嫁喜事,也要用窗花、牆花、天棚花裝飾新房。人們常以剪窗花手藝來品評姑娘、媳婦的心手巧拙。青島地區內尤以黃島區的民間剪紙最負盛名,已有300餘年的歷史,其剪紙在清代曾被作為貢品。近幾年來,青島民間剪紙多次參加全國民間藝術展並獲獎,剪紙藝人還到墨西哥、瑞典等國作現場表演。
餑餑磕子
【餑餑磕子】青島地區農村的花樣麵塑久負盛名。逢年過節及喜慶之日,家家都要做些好吃中看的花樣面餑,以示喜慶,後來便用雕刻出的專用模子來製作這些麵食。這些餑餑磕子又稱"面模",造型質朴,圖案採用浮雕與線刻結合的方法刻成,裝飾性很強。用面模做成的魚、桃、元寶、荷葉、蓮蓬和十二生肖等象徵吉祥的麵食,造型美觀。即墨市留村鎮葛村的面模馳名遠近,這一技藝始於1802年,後經代代相傳至今。
即墨鑲邊
【即墨鑲邊】明清時期,即墨縣民間就廣泛流傳著"小扣鎖"(又稱捏綉)和刺綉等手工工藝,1918年手工藝人盧忠溪從外國洋行引進一幅義大利"手拿花邊"底樣,經他試做成功後,便廣為傳播。許多民間藝人在加工製作過程中,不斷吸收"小扣鎖"、刺綉等工藝特點和針法,使之相互交融,逐漸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工藝針法,稱為"即墨手拿花邊"。嗣後,逐漸成為品種繁多、用途廣泛、絢麗多姿的"即墨鑲邊"。這種工藝品銷往歐、美和東南亞4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國際上享有"抽紗瑰珍"之美譽。
泊里紅席
【泊里紅席】膠南市泊里紅席有悠久的歷史,據傳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後經代代相傳,編席技術便在泊里一帶流傳下來,成為一種傳統的家庭手工工藝。這種席是用高粱秸劈成篾子,有紅白兩種顏色,交叉編織出各種不同花紋的圖案,故稱紅席。因其編織嚴密、紋理清晰、光滑柔軟、美觀輕便,故深受民間喜愛,遠銷全國各地,並作為本地土特工藝產品進京展覽。
青島草編
【青島草編】草編是青島地區的民間傳統手工藝品,遍及所屬各地農村,尤以平度市所產最為著名。草編品種有花樣辮、手編提籃、草帽、茶杯墊、坐墊、門簾、草地毯等十幾種、數百個品種,所用之原料有麥秸草、金絲草、玉米皮、蒲草、茅草、棉桿皮等十幾種植物秸桿和莖葉。農村婦女多以此手工藝品為家庭副業。青島草編工藝精細,造型美觀,色彩協調,文雅質朴,少數供應國內市場,大宗銷往國外。
膠州秧歌
【膠州秧歌】又稱"地秧歌",俗稱"扭斷腰"、"三道彎",是山東省三大秧歌之一。膠州秧歌有230多年的歷史,清代膠州包煙屯趙姓、馬姓兩家於1764年逃荒關東,沿途乞討賣唱,逐漸形成一種邊舞邊唱的形式。返回故鄉後,經多年相傳,不斷改進,到1863年便基本成型,舞蹈、唱腔、伴奏均有一定程式。演員10人分為鼓子、棒槌、翠花、扇女等5個行當,表演程式有十字梅、大擺隊、正挖心、反挖心、兩扇門等,伴奏樂器除嗩吶外,還有大鑼、堂鼓、鐃鈸、小鑔、手鑼等,唱腔曲牌有30餘個。1860年後,又在膠州秧歌的基礎上,創立了秧歌小戲,有35個劇本。1957年,膠州秧歌進京演出,博得好評。嗣後,全國150個文藝團體先後來膠州學習膠州秧歌,北京民族舞蹈學院還將膠州秧歌列為必修課程。1991年的"中國首屆秧歌大賽"中,膠州秧歌獲優秀獎。
柳腔
【柳腔】地方劇種。產生於清代中期的即墨西部,由民間說唱"本肘鼓"演變而成。乾隆年間,"肘鼓子"傳入即墨後,與當地民間小調、秧歌相互融合,逐漸由說唱變為演唱,雖然形式簡單、表演朴實,但因鄉音濃郁、生動有趣而頗受歡迎。約在百餘年前,又因受萊陽縣四弦小調的影響,開始用四弦胡琴伴奏,並配以嗩吶幫腔。初用四胡伴奏時,因無定式曲譜,琴師與演員不能完全協調,只能配合著往上溜,故稱"溜腔"。後因溜字不雅,改為"柳腔",即墨也因之稱為"柳腔之鄉"。後來,柳腔戲逐漸流行於膠東一帶,並於30年代傳入青島市區,深受婦女和老人喜愛。
茂腔
【茂腔】地方劇種。源於"肘鼓子"。清乾隆年間,肘鼓子傳入青島地區的膠州、膠南等地,民間藝人吸取肘鼓之長,糅進當地民間小調,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本肘鼓"。清咸豐年間,"本肘鼓"又與蘇北的"海冒調"結合,形成了新的唱腔,稱為"冒肘鼓",亦稱"茂肘鼓"。嗣後,又吸取膠州秧歌、諸城秧歌的曲調,形成了原板、二板、反調、大悲調、快打慢唱等板腔體系。膠州、膠南、諸誠、高密等地的民間藝人,自發地組成了許多"茂肘鼓"戲班。1949年後,將"茂肘鼓"正式定名為"茂腔",其傳統劇目有120餘個。
龍燈
【龍燈】青島嶗山區素有"神仙之宅、靈異之府"的美名,龍燈舞也久負盛名。嶗山區北宅鎮五龍村的龍燈舞始於清同治九年(1870),龍身9節,全長11米,龍身為深灰色,每年春節除在各村演出外,必到即墨縣城表演,其串龍、大小五花、滾龍等表演程式,方圓百里都有名氣。中韓鎮孫家下庄於光緒年間辦起舞龍燈的同樂會,所舞之龍身長40米,晚間龍身內點燃蠟燭,光彩奪目,蔚為壯觀。
九獅圖
【九獅圖】又稱九獅舞,1924年即墨城北閣里村民借鑒雙獅舞編排而成。12名演員中,4人扮成2隻母獅,7人各扮1隻子獅,1人執綉球,在熱烈的鑼鼓聲中,7隻子獅環繞2隻母獅歡騰跳躍,執綉球者穿插其中。其表演有各種程式,通過一連串的舞蹈動作,表現獅子的氣質、神態和性格。九獅圖的表演屬硬架子燈舞,要求演員具備一定的武功基礎。
漁家宴
【漁家宴】是匯合青島地區農漁人家的飲食品種、飲食習慣和飲食風格的特色宴,有各色菜餚、食品共80餘個品種。該宴以鮮活小海鮮和嶗山土特產為原料,經規范化處理,並經復雜的烹調工序加工,成為一桌充滿鄉土氣息的宴席,表現出豐富的漁家飲食文化內涵。
即墨老酒
【即墨老酒】又名即墨黃酒,其釀造歷史可上溯到2000多年前,有正式記載是始釀於北宋時期。它以黍米、麥曲和嶗山礦泉水為原料,按照"黍米必齊、曲櫱必時、水泉必秀、陶器必良、火劑必得"的古代造酒六法釀制而成。酒色紅褐,盈盅不溢,晶瑩純正,醇厚爽口,有舒筋活血、補氣養神之功效,深得古今名人贊許。清代道光年間即暢銷全國各地。
海雲庵糖球會
【海雲庵糖球會】海雲庵位於青島市四方區海雲街,始建於明代。舊時,農歷正月十六是該庵廟會,香火頗盛,是市區內三大傳統廟會之一。因廟會上賣山楂糖球的特別多,久而久之,便習稱為"海雲庵糖球會"。1986年,青島市恢復了這一深受群眾歡迎的民俗節日,會期定為3天。廟會之日,茂腔、柳腔、皮影、雜耍、剪紙、年畫、秧歌大賽、鑼鼓大賽等民間藝術活動豐富多彩,造型各異的糖球琳琅滿目,各種風味小吃和手工藝品應有盡有,每年前來趕會的中外遊客有100萬人之多。自1990年起,海雲庵糖球會被列為國家重點旅遊項目。
清溪庵蘿卜會
【清溪庵蘿卜會】清溪庵又名"玉皇廟",俗稱"下村廟"。位於青島市市北區道口路。始建於元代,現已拆除。舊時,每逢農歷正月初九玉皇誕辰,此處有盛大廟會,為市區三大廟會之一。又因民間有"正月初九吃蘿卜不牙疼,又可治百病"的說法,故蘿卜成了這個廟會的主要商品。久而久之,就有"清溪庵蘿卜會"之名。又因該庵在台東鎮,故又稱"台東蘿卜會"。1991年,青島市恢復"蘿卜會"這一民俗節日,會期為3天。會上商家雲集,人流如潮,各類商品琳琅滿目,蘿卜雕刻大賽倍受歡迎,趕會的遊客達100餘萬人次。
青島櫻花會
【青島櫻花會】青島櫻花引進的歷史已近百年,多栽植於中山公園,總數達2萬余株。青島櫻花會已有80餘年的歷史,每年4~5月間在中山公園舉行。屆時,公園櫻花路兩側數千株櫻花盛開,花團錦簇,燦若雲霞,市民們扶老攜幼,親朋結伴,前來游春賞花。青島市近郊的許多縣、市和省內各地區的群眾,也都專程來青島赴此盛會。
平度大澤山葡萄
【平度大澤山葡萄】平度市北部的大澤山區素有"葡萄之鄉"的美譽,這里出產的葡萄是傳統的地方名產。舊時,每年農歷七月二十二日是大澤山農民祈求"財神"保佑的傳統節日。1987年,平度市根據廣大果農的意願,將這一天改為"大澤山葡萄節",廣大果農載歌載舞歡慶葡萄豐收。1991年,平度市又決定將"大澤山葡萄節"改為"平度葡萄節",時間定在每年9月1~3日,成為集文化、旅遊和經貿於一體的重要民間節慶活動。
青島國際啤酒節
【青島國際啤酒節】始於1991年,是以啤酒為媒介,融經貿、旅遊、文化為一體的大型節慶活動。自舉辦以來,歷屆都有數十個國家和地區及國內的啤酒廠家參加,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達100餘萬人。1994年,坐落在石老人國家旅遊度假區內的青島國際啤酒城建成,佔地35公頃,總建築面積47萬平方米,成為青島國際啤酒節的永久性場所。一年一度的啤酒節開幕時間約在7、8月份,會期14~16天。自1997年第七屆啤酒節起,改由國家6個部門與青島市共同主辦。
G. 膠南在春秋戰國時期屬於哪個國家
屬於齊國
膠南市原是古抄代的琅琊郡。早在6000多年前,就有人類居住在這里,開創燦爛的琅琊文化。現在已經發現的30多處古文化遺址和大量的文物古跡,把膠南的歷史追溯到原始社會初期。春秋時期,齊桓公在這里置琅琊邑,稱"東境上邑",當時人們贊譽這里為"東方勝地"。史載齊桓公和齊景公都對琅琊非常向
往。修建於公元前4世紀的齊國長城遺跡貫穿膠南境內50多公里。
H. 膠南歷史上有沒有城牆
膠南歷史上應該是有城牆的,在古代各個城市都是有城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