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發展史
哦 郵箱里的是可以用的
② 歷史發展
前蘇聯曾經針對厚大堅硬礦體的露天與井工聯合採礦技術問題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提出了開采厚大礦體聯合採礦基本方案,並在普里奧斯克利礦、南列金礦和安諾夫礦的開采設計中採用。[13]該采礦工藝為露天坑底下部礦段的開采提供了一種安全、高效和低成本的采礦方法,是一種有發展前景的采礦新工藝。隨著露天與井工聯合開采工藝技術的發展,應用該種工藝採煤是可行的。
目前,露天井工聯合開采模式已在我國一些非煤礦山得到了較好的應用。如張世雄教授課題組在武鋼大冶鐵礦完成的「大冶鐵礦高陡邊坡深凹露天礦轉地下開采技術研究」項目,發現露天坑的回填廢石有利於邊坡與地下巷道保持穩定,回填廢石可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地下采礦生產爆破地震波對露天邊坡岩體穩定性的影響;[14]銅錄山銅礦和會東鉛鋅礦因露天礦逐步轉入井工開采,通過露天與井工聯合開采以形成相對穩定的產量規模。越來越多的金屬礦山進行露天與井工聯合開采。
20世紀50年代起,我國撫順礦區就開始採用露天井工聯合開采模式。該礦區為傾斜煤層,在這種埋深淺、頂板硬、煤層硬的條件下採用露天井工聯合開采模式較為少見。因此,開展露天井工聯合開采作用下的邊坡損害機理及其控制技術研究,可進一步豐富固體礦物資源開采理論,為礦產資源由粗放式開采走向精細化開采提供依據。
進入21世紀以來,煤炭露天井工聯合開采研究取得了一批創新性成果,由中煤能源集團公司、平朔煤炭工業公司、煤炭工業西安設計研究院、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開采所事業部、中國煤礦工程機械裝備公司、煤炭科學研究總院撫順分院等多家單位共同完成的「中煤集團平朔礦區露天井工聯采項目」獲煤炭工業科技一等獎,該項目解決了平朔礦區露天與井工礦聯合開采中的關鍵技術問題,發揮了露天井工聯合開採的整體優勢,實現了煤炭資源優化配置開采,提高安全生產保障能力、資源采出率和煤炭質量,有效降低了生產成本,是煤炭工業自主創新和集成創新的典型。
③ 中國歷史發展的過程
封建社會——西周、春秋
游士社會——戰國
郎吏社會——西漢至東漢中葉
門第社會——東漢中晚期至隋
科舉社會——隋至清末
現代社會——辛亥革命至今
④ 軟體的發展歷史簡介
軟體業的歷史要追溯到50年前,它有半個世紀的發展。
第一代:早期專業服務公司,1949——1959。第一批獨立於賣主的軟體公司是為個人客戶開發定製解決方案的專業軟體服務公司。
在美國,這個發展過程是由幾個大軟體項目推進的,這些項目先是由美國政府,後來是由幾家美國大公司認購的。這些巨型項目為第一批獨立的美國軟體公司提供了重要的學習機會,並使美國在軟體業中成了早期的主角。
第二代:早期軟體產品公司,1959——1969。在第一批獨立軟體服務公司成立10年後,第一批軟體產品出現了。它們被專門開發出來重復銷售給一個以上的客戶。一種新型的軟體公司誕生了,這是一種要求不同管理技術的公司。
第三代:強大的企業解決方案提供商的出現,1969——1981 。
IBM給軟體與硬體分別定價的決定再次證實了軟體業的獨立性。在隨後的歲月里,越來越多的獨立軟體公司破土而出,為所有不同規模的企業提供新產品——可以看出它們超越了硬體廠商所提供的產品。最終,客戶開始從硬體公司以外的賣主那兒尋找它們的軟體來源並確定為其付錢。
第四代:客戶大眾市場軟體,1981——1994 。個人計算機的出現建立了一種全新的軟體:基於個人計算機的大眾市場提交了它們的產品。這呼喚著極其不同的營銷和銷售方法。
PARC為今日的PC確立了技術基礎:由施樂1969年創立的帕洛阿爾托研究中心(PARC),用突破性的革新,諸如黑白屏幕、位映射顯示、按鈕、激光列印機、字處理器和網路(最值得一提的是乙太網),為個人計算機革命奠定了基礎。
在PARC工作的科學家有些後來為蘋果公司及微軟工作,或者創立了他們自己的公司。
(4)在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80年代和90年代的平台:在80年代和90年代,許多企業解決方案提供商從大型計算機專有的操作系統平台轉向諸如Unix(1973年)、IBM OS/2和微軟NT等新的平台。這個轉變通常使這些公司從使用它們自己所有的軟體中贏得了暴利。
Peoplesoft,一個新的未繼承遺產的企業解決方案公司:朝向更新的操作系統平台的轉變允許其他的公司進入這個市場。其中之一是Peoplesoft,由杜菲爾德(Dave Duffield)和莫里斯(Ken Morris)成立於1987年。
他們是Integral系統公司出來的兩個軟體工程師,看到了基於個人計算機的人力資源管理系統(HRMS)軟體的潛力。 Peoplesoft能夠在HRMS之下通過收購開發許多垂直功能市場(諸如健康保健和財務服務),使自己成了傳統企業解決方案提供商的一個值得認真對待的競爭者。
輔助合作者:大多數EPR公司嚴重依賴於合作者們以輔助和改制它們的產品。這些合作者們通常在一個大的系統安裝中獲得2至6倍於EPR賣家的收入。這樣,兩邊都從90年代初以來的巨大市場增長中有所獲益。
在EPR合作者的陣營里,特別是大會計公司,一種相當活躍的合並——集中化在80年代和90年代裡發生了。1987年KPMG的合並,以及更近的1998年普華/永道合並,似乎是全球范圍專業軟體服務工業化的一個信號。
⑤ 百科的發展歷史
中國漢朝初年的《爾雅》,是中國網路全書性質著作的淵源;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編寫過的全面講述當時學問的講義,則被西方奉為「網路全書之父」。
中國古代的類書是一種網路全書式的資料匯編,也有學者認為明朝的《永樂大典》是最早的接近現代意義上的網路全書。
中國近代的網路全書是20世紀初由西方引進的書體。民國時的著名學者李煜瀛是最早進行西方網路全書研究的人,將這一書體介紹到中國並產生廣泛影響的。關於網路全書的名稱,他在《世界學典書例答問》中說:「四十年前煜首譯『encyclopedia』為『網路類典』,後中國因受《四庫全書》命名的影響,改譯為『網路全書』。近二世紀專科的encyclopedia出版頗多,在中文有《中國文學網路全書》等。文學本網路中之一科,固然其中亦可析為多科,然於一科之名下,復系以『網路』二字,終覺不甚妥當。且『全書』二字,在中文易與『四庫全書』之叢書式的全書相混,不足表示其為另一書體,故以後又改譯為『學典』。『學典』即拉丁文『encyclopædia』(英法文略同),有『所講的學術環繞在內』之意。後凡包括一切學術在內一呈顯知識世界且多系按辭典次序排列的書,每用此詞以構成其書名。」
⑥ 電腦發展歷史
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1945-1956)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政府尋求計算機以開發潛在的戰略價值。這促進了計算機的研究與發展。1944年霍華德.艾肯(1900-1973)研製出全電子計算器,為美國海軍繪制彈道圖。這台簡稱 Mark I 的機器有半個足球場大,內含500英里的電線,使用電磁信號來移動機械部件,速度很慢(3-5秒一次計算)並且適應性很差只用於專門領域,但是,它既可以執行基本算術運算也可以運算復雜的等式。
第二代晶體管計算機(1956-1963)
1948年,晶體管的發明大大促進了計算機的發展,晶體管代替了體積龐大電子管,電子設備的體積不斷減小。1956年,晶體管在計算機中使用,晶體管和磁芯存儲器導致了第二代計算機的產生。第二代計算機體積小、速度快、功耗低、性能更穩定。首先使用晶體管技術的是早期的超級計算機,主要用於原子科學的大量數據處理,這些機器價格昂貴,生產數量極少。
1960年,出現了一些成功地用在商業領域、大學和政府部門的第二代計算機。第二代計算機用晶體管代替電子管,還有現代計算機的一些部件:列印機、磁帶、磁碟、內存、操作系統等。計算機中存儲的程序使得計算機有很好的適應性,可以更有效地用於商業用途。在這一時期出現了更高級的COBOL(Common Business-Oriented Language)和FORTRAN(Formula Translator)等語言,以單詞、語句和數學公式代替了二進制機器碼,使計算機編程更容易。新的職業,如程序員、分析員和計算機系統專家,與整個軟體產業由此誕生。
第三代集成電路計算機(1964-1971)
雖然晶體管比起電子管是一個明顯的進步,但晶體管還是產生大量的熱量,這會損害計算機內部的敏感部分。1958年發明了集成電路(IC),將三種電子元件結合到一片小小的矽片上。科學家使更多的元件集成到單一的半導體晶元上。於是,計算機變得更小,功耗更低,速度更快。這一時期的發展還包括使用了操作系統,使得計算機在中心程序的控制協調下可以同時運行許多不同的程序。
1964年,美國IBM公司研製成功第一個採用集成電路的通用電子
計算機系列IBM360系統
第四代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1971-現在)
出現集成電路後,唯一的發展方向是擴大規模。大規模集成電路(LSI)可以在一個晶元上容納幾百個元件。到了80年代,超大規模集成電路(VLSI)在晶元上容納了幾十萬個元件,後來的ULSI將數字擴充到百萬級。可以在硬幣大小的晶元上容納如此數量的元件使得計算機的體積和價格不斷下降,而功能和可靠性不斷增強。基於「半導體」的發展,到了一九七二年,第一部真正的個人計算機誕生了。所使用的微處理器內包含了 2,300 個「晶體管」,可以一秒內執行 60,000 個指令,體積也縮小很多。而世界各國也隨著「半導體」及「晶體管」的發展去開拓計算機史上新的一頁。
70年代中期,計算機製造商開始將計算機帶給普通消費者,這時的小型機帶有軟體包,供非專業人員使用的程序和最受歡迎的字處理和電子表格程序。這一領域的先鋒有Commodore, Radio Shack和Apple Computers等。
1981年,IBM推出個人計算機(PC)用於家庭、辦公室和學校。80年代個人計算機的競爭使得價格不斷下跌,微機的擁有量不斷增加,計算機繼續縮小體積,從桌上到膝上到掌上。與IBM PC競爭的Apple Macintosh系列於1984年推出,Macintosh提供了友好的圖形界面,用戶可以用滑鼠方便地操作。
⑦ 百度的發展歷史
發展簡史:
從創立之初,網路便將「讓人們最平等便捷地獲取信息,找到所求」作為自己的使命,成立以來,公司秉承「用戶至上」的理念,不斷堅持技術創新,致力於為用戶提供「簡單可依賴」的互聯網搜索產品及服務。
其中包括:以網路搜索為主的功能性搜索;以貼吧為主的社區搜索,針對各區域、行業所需的垂直搜索;以及門戶頻道、IM等,全面覆蓋了中文網路世界所有的搜索需求。
根據第三方權威數據,在中國,網路PC端和移動端市場份額總量達73.5%,覆蓋了中國97.5%的網民,擁有6億用戶,日均響應搜索60億次。
在面對用戶的搜索產品不斷豐富的同時,網路還創新性地推出了基於搜索的營銷推廣服務,並成為最受企業青睞的互聯網營銷推廣平台。目前,中國已有數十萬家企業使用了網路的搜索推廣服務,不斷提升著企業自身的品牌及運營效率。
為推動中國數百萬中小網站的發展,網路藉助超大流量的平台優勢,聯合所有優質的各類網站,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網路聯盟,使各類企業的搜索推廣、品牌營銷的價值、覆蓋面均大面積提升。與此同時,各網站也在聯盟大家庭的互助下,獲得最大的生存與發展機會。
移動互聯網時代來臨,網路在業界率先實現移動化轉型,迎來更為廣闊的發展機遇。通過開放地連接傳統行業的3600行,網路從「連接人和信息」延伸到「連接人和服務」,讓網民直接通過網路移動產品獲得服務。
目前,網路正通過持續的商業模式和產品、技術創新,推動金融、醫療、教育、汽車、生活服務等實體經濟的各行業與互聯網深度融合發展,為推動經濟創新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發揮積極作用。
作為一家以技術為信仰的高科技公司,網路將技術創新作為立身之本,著力於互聯網核心技術突破與人才培養,在搜索、人工智慧、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領域處於全球領先水平。網路認為,互聯網發展正迎來第三幕——人工智慧,這也是網路重要的技術戰略方向。
網路建有世界一流的研究機構——網路研究院,廣攬海內外頂尖技術英才,致力於人工智慧等相關前沿技術的研究與探索,著眼於從根本上提升網路的信息服務水平。
目前,網路人工智慧研究成果已全面應用於網路產品,讓數億網民從中受益;同時,網路還將語音、圖像、機器翻譯等難度高、投入大的領先技術向業界開放,以降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門檻,進一步釋放創業創新活力。
作為國內的一家知名企業,網路也一直秉承「彌合信息鴻溝,共享知識社會」的責任理念,堅持履行企業公民的社會責任。
成立來,網路利用自身優勢積極投身公益事業,先後投入巨大資源,為盲人、少兒、老年人群體打造專門的搜索產品, 解決了特殊群體上網難問題,極大地彌補了社會信息鴻溝問題。
此外,在加速推動中國信息化進程、凈化網路環境、搜索引擎教育及提升大學生就業率等方面,網路也一直走在行業領先的地位。2011年初,網路還捐贈成立網路基金會,圍繞知識教育、環境保護、災難救助等議題,更加系統規范地管理和踐行公益事業。
今天,網路已經成為中國最具價值的品牌之一。在2016年MIT Technology Review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評選的全球最聰明50家公司中,網路的排名超越其他科技公司高踞第二。
而「亞洲最受尊敬企業」、「全球最具創新力企業」、「中國互聯網力量之星」等一系列榮譽稱號的獲得,也無一不向外界展示著網路成立數年來的成就。
網路從不滿足於自身取得的成績,也從未停止發展的步伐,自2005年在納斯達克上市以來,截至2015年,網路的市值已達 800億美元。
如今,網路已經發展成一家國際性企業,在日本、巴西、埃及中東地區、越南、泰國、印度尼西亞建立分公司, 未來,網路將覆蓋全球50%以上的國家,為全球提供服務。
多年來,網路董事長兼CEO李彥宏,率領網路人所形成的「簡單可依賴」的核心文化,深深地植根於網路。這是一個充滿朝氣、求實坦誠的公司,以技術改變生活,推動人類的文明與進步,促進中國經濟的發展為己任,正朝著更為遠大的目標而邁進。
網路大事記:
1、2000年
李彥宏創建網路,夢想啟航。
推出獨立搜索門戶.com,為未來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2、2001年
推出獨立搜索引擎,直接服務用戶,為未來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3、2002年
實施「閃電計劃」,中文搜索體驗超越google。
4、2003年
網路超越Google,成為中國網民首選的搜索引擎。
網路發布圖片搜索、新聞搜索。
網路貼吧上線,後成為全球最大中文社區。
5、2004年
成為億萬中國網民首選的搜索引擎,在中文搜索市場居於明顯領先地位。
中國手機用戶達2.7億,推出網路WAP搜索,手機上也能使用網路。
6、2005年
開放首頁一周救助海嘯受難人民。
推出 「網路知道」。
在美國納斯達克成功上市,創造了中國概念股的美國神話,首日股價漲幅達354%。
7、2006年
網路上線,成為全球最大中文網路全書。
8、2007年
《INTERNET GUIDE 2007中國互聯網調查報告》顯示,2006年網路的用戶到達率達到80.79%。
網路首頁從「網路搜索」改為「網路一下」。
9、2008年
網路入選FT《英國金融時報》「中國十大世界級品牌」,是唯一入選的中國互聯網企業。
網路加入聯合國全球契約,填補中國互聯網企業該領域空白。
上海研發中心成立,啟動創新「阿拉丁」模式。
10、2009年
推出 「框計算」技術理念 正式遷入新辦公和研發大樓「網路大廈」,開啟嶄新夢想。
11、2010年
時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來網路視察。
網路十周年,李彥宏發布未來十年三大願景。
網路鳳巢成功切換,Q1業績大幅增長。
網路輸入法正式上線 10年搜索技術積累作強力後盾。
網路成為互聯網首個國家創新型試點企業。
創立愛奇藝。
12、2011年
網路網頁搜索市場份額達83.6%再創歷史新高。
3.06億美元戰略投資去哪兒。
網路知道合作開放平台上線。
網路領跑雲計算 獲發改委專項最高支持。
13、2012年
成立LBS事業部,向移動業務轉型。
時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來網路調研。
14、2013年
收購糯米。
建立IDL(深度學習研究院)。
19.1億美元收購91無線。
15、2014年
網路糯米整合完成,布局O2O。
發布網路錢包,打通移動生態閉環。
網路發布大數據引擎,首次對外開放大數據能力。
網路建立美國研發中心,任命吳恩達為首席科學家。
網路發布葡語搜索,技術創新受最高領導人認可。
網路地圖市場持續保持第一,市場份額差距拉大。
網路Q3移動營收佔比突破36%,移動流量首超PC。
網路雲計算(陽泉)中心正式啟用。
2014移動應用分發市場,網路前三季市場份額居首。
網路投資Uber,開啟中美互聯網合作新模式。
16、2015年
網路十五周年,李彥宏發表演講:始終相信技術的力量。
李彥宏兩會建議設立「中國大腦」計劃。
網路糯米發布「會員+」戰略,3年追投200億顛覆產業格局。
網路啟動"航母計劃" 將對投資者開放優質資產。
讓搜索「秘書化」,度秘亮相網路世界大會。
網路成為中國市場Windows 10搜索引擎。
網路宣布與攜程達成換股協議。
網路中信聯合發起百信銀行,開創「互聯網+金融」新模式。
網路聯合安聯高瓴發起互聯網保險公司,「互聯網+金融」布局再下一城。
網路地圖領跑行業,超70%市場份額穩居第一。
烏鎮互聯網大會:國家領導人點贊無人車。
攜手國金證券,網路拿下互聯網金融「三板斧」。
17、2016年
網路機器翻譯獲國家科技進步獎 成最普惠科研項目。
網路發布智慧汽車戰略。
網路宣布業務架構重組,成立「網路搜索公司」。
網路地圖宣布國際化戰略,年底覆蓋150個國家。
網路入選全球50大創新公司,人工智慧專利超1500項。
網路大腦AI平台正式發布。
網路成立「百金互聯網金融資產交易中心」。
網路創建獨立風投公司,新成立的網路風投將專注於人工智慧,以及AR、VR等下一代科技創新項目,集中投資於早期項目,第一期基金規模將達2億美金。
網路推出醫療大腦,正式將人工智慧技術應用到醫療健康行業。
網路成立網路資本(Bai Capital),一期基金規模200億元人民幣。
18、2017年
網路與河北省政府、雄安新區管委會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將雄安打造為AI-City智能城市新標桿。
網路與華為、小米分別達成戰略合作。在「軟硬結合」的AI思維下,網路將持續發展更多合作夥伴。
首批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開放創新平台名單公布,網路主導建設自動駕駛國家人工智慧開放創新平台。
2017網路世界大會召開,網路宣布2018年將量產無人車,同時網路首款標桿性人工智慧硬體產品raven H面世。
網路發布了集搜索和信息流雙引擎於一體的手機網路10.0,引領新移動時代的新交互體驗。
網路矽谷第二個研發中心正式運營,網路西雅圖研發中心也同時成立,這標志著網路在北美核心技術圈的布局初步完成。
網路舉辦全球首個AI開發者大會,首次發布人工智慧開放平台的整體戰略、技術和解決方案。會上陸奇表示,網路將「All in AI」。
李彥宏乘坐無人車輛開上五環,收到無人車歷史上第一張罰單。四個月後,北京自動駕駛新規出台。
成立不足9個月的網路信息流業務日活躍用戶破億。在搜索+信息流」雙引擎強力推動下,信息流迅速成為國內又一個超級應用。
網路與中國農業銀行達成戰略合作,並成立金融科技聯合實驗室。通過AI Fintech聯合創新,雙方將共推銀行業進入智能金融新時代。
網路發布新使命:用科技讓復雜的世界更簡單。
在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與德國總理默克爾見證下,網路與德國博世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自動駕駛、智能交通、智能車聯網領域展開深入合作。
網路推出Apollo(阿波羅)自動駕駛平台,向汽車行業及合作夥伴提供了一個開放、完整、安全的軟體平台。這是全球范圍內自動駕駛技術的第一次系統級開放。
網路在人工智慧領域公開的中國專利申請超過2000項,國外專利申請數百項。專利布局幫助網路搶占技術制高點。
由國家發改委批復、網路牽頭籌建的中國深度學習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正式揭牌。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公布2017年十大突破技術,網路憑借領先的人臉識別技術登上榜單,包攬人工智慧所有獎項。
前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陸奇加盟網路,出任網路集團總裁兼首席運營官。
網路人工智慧機器人小度參加《最強大腦》,對戰三位人類選手二勝一平未嘗敗績。
網路-網路(網路公司)
⑧ 歷史是怎樣發展的
首先,歷史敏感地依賴於出使條件。這包括作為歷史主體的民族的宗教文化,風俗習慣,社內會結構,人與人之間的關容系,生產條件以及自然地理條件等等。
其次,歷史再起發展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分叉點,在那裡,歷史由多種可能的選擇,而微小的條件變化,個別的人物和事件會極大地影響和決定歷史的走向。在不同的時期和條件下,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是不同的。
其三,在多數條件下,個人和人群對歷史的影響是極微小的,可以忽略不計。這樣,一些企圖操縱歷史的個人或群體,會有一種無力的感覺。
其四,歷史的運動服從一些客觀規律,但在整體上,服從自組織和混沌規律。
歷史的發展是多因素的,復雜的。有著各種的交叉影響。自然地理以及地緣環境,貿易,移民等等因素,都會影響歷史的進程,有時還會左右歷史的方向。
在西方資本主義崛起後,世界歷史逐漸形成了統一的趨勢。
⑨ 上海的發展歷史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後,成立上海市人民政府,設黃浦、老閘、邑廟、蓬萊、嵩山、盧灣、常熟、徐匯、長寧、普陀、閘北、靜安、新成、江寧、北站、虹口、北四川路、提籃橋、楊浦、榆林等20個區和新市、江灣、吳淞、大場、新涇、龍華、洋涇、真如、高橋等10個郊區。同時,上海的郊縣劃入蘇南、蘇北行署,後由江蘇省管轄。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上海仍為中央直轄市。上海市劃分為20個市區和10個郊區。
1956年經過行政調整,上海市轄區減為18個,轄15個市區和3個郊區。
1958年,為了適應城市發展的需要,將江蘇所屬上海地區的郊縣劃入上海市,至此,上海市轄黃浦、邑廟、蓬萊、盧灣、徐匯、長寧、普陀、閘北、新成、江寧、虹口、提籃橋、楊浦、榆林等14個區,浦東、嘉定、寶山、上海、崇明、松江、奉賢、南匯、青浦、川沙和金山等11個縣,總面積達6340.5平方公里,比建國初大十倍以上。
1960年1月,撤消邑廟、蓬萊設立南市區,有12個區和11個縣。
共18張
中華民國至今的上海地圖
1960年3月,浙江省舟山縣嵊泗人民公社劃屬上海市。
1961年上海市轄12區、10縣。1962年嵊泗又劃歸浙江省。
1964年,撤消閔行區與吳淞區,此後上海保持了10個區和10個縣不變達10餘年之久。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1980、1981兩年,再置吳淞區與閔行區。
1988年,撤消吳淞區和寶山縣改為寶山區。
1992年,撤消嘉定縣,設立嘉定區。
為進一步改革開放,1993年撤消川沙縣,將其境域與黃浦、楊浦、南市的浦東地區和閔行的三林鄉合並設立浦東新區。同年,撤消上海縣和閔行區,組建新的閔行區。
1995年,上海市轄浦東新區、徐匯、長寧、普陀、閘北、虹口、楊浦、黃浦、南市、盧灣、靜安、寶山、閔行、嘉定等14區和南匯、奉賢、松江、金山、青浦、崇明等6縣,有106個街道、208個鎮、10個鄉和3590個居民委員會、2986個行政村。面積6340.5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6218.65平方公里、水面積697平方公里。[18]
20世紀末,松江縣、青浦縣和金山縣也改為區。
2000年南市區劃入黃浦區。
2001年1月奉賢縣、南匯縣撤縣建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