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管理的發展歷史

管理的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25 09:45:10

『壹』 中國管理學發展歷程概述

摘要:本文以管理學原理的發展歷程為線索,逐一剖析管理學原理每一發展階段其主流理論中蘊涵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立足當前的管理思想,對現代管理的未來發展的基本趨勢作出了理性的分析和預測。
關鍵詞:傳統文化管理學原理發展歷程一、問題的提出美國著名管理學家哈羅德·孔茨認為,「管理就是設計和保持一種良好環境,使人在群體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標。」
[1]管理的每個環節都離不開人的參與,現代管理既然以人為中心,在其理論與實踐的研究過程中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對人類傳統文化的反思,通過反思研究傳統文化是如何作用並影響管理理念,從而對管理的現代和未來能有更好的把握。
二、管理學原理發展各階段蘊涵的中國傳統文化
1.戰略思想我國先秦諸子的治國思想和以《孫子兵法》為主的治軍理論,就包含了許多可用於研究企業戰略性決策分析的一般原理方法。道家個人管理的目標是「內聖外王」;儒家主張通過「修己」、「安人」實現「大同」,其中,「修己」與「安人」體現了個人管理目標與組織管理目標相統一的辯證關系。個人管理逐步實現從自律到自覺的飛躍,通過推己及人實現組織的目標。對現代企業而言,就是要注重營造一個協調個人、群體乃至社會三者利益的目標鏈,使前一目標的完成成為後一目標實現的前提和基礎,後者的達成又是前者的印證和升華,由此循環往復而形成一個合理的目標流程網路,促成企業最高戰略目標的實現。《孫子兵法》明確提出「五事」、「七計」是決定戰略決策成敗的基本因素。「五事」乃「道、天、地、將、法」。按現代意義來理解,「道」是一種宏觀的、全面的、客觀的政治、經濟環境;「天」,即天時,指機遇;「地」,是地利,即企業的微觀環境;將,指的是管理者的素質;法,就是法制、組織的結構、層級關系及相應的規范、准則等。以上「五事」,可作為企業制定經營戰略,進行企業環境分析的總綱。「七計」為「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對現代企業而言,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要將自己與競爭對手在這七個方面進行分析和比較,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總之,五事主要分析外部環境存在的威脅與機會、企業自身所具有的能力與不足,「七計」更注重與競爭對手的比較。當然,企業在決策時,不僅要了解「五事」、「七計」,更重要的是研究它們作為戰略要素的主次關系及其相互聯系、作用的時間、方式和程度,從整體上觀察各種因素相互作用的機制,以便作出綜合評價。
2.組織工作的基本原則與傳統「分」、「合」說任何管理目標的實現,都要靠一定的組織來完成。組織工作的任務就是設計一個決策和溝通網路,使組織內成員明確誰去做什麼,誰要對什麼結果負責,並消除由於分工含混不清造成的執行中的障礙。有效的組織應遵循目標一致、跨度合理、指揮統一、權責分明、職能明確等基本原則。[2]這是現代管理學理論關於組織工作的基本觀點。在我國,《荀子》一書集中了對組織問題的探討。荀子認為合群是人類的本性之一,而「分」又是人類結成社會群體的必要前提,沒有等級劃分的限制,群體內部就會發生爭奪。按現代意義來解釋,「分」實際上包含兩層含義:
1)明確為完成管理目標、政策和計劃所必需的活動並加以分門別類。
2)根據現有的人力和物力,並根據環境來使用人力和物力的最佳方法,把上述活動分成各個組。「群分」是由社會分工和職業差別所導致的,也是解決各類組織矛盾的必要手段,是組織良性運轉的前提。所以,荀子認為「群而無分則爭,窮者,患也,爭也,禍也。救患除禍,則莫若明分使群矣。」而「有分義,則容天下而治」。
[3]在分的基礎上,組織工作的核心應是培養組織成員的團結和協作精神,以提高整個組織實現其目標的效率。相應地,《周易》中有「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的論斷,意指實現組織目標要通過管理者和組織成員的上下溝通。《孫子兵法》進一步闡述了這一思想,「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之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故善戰人之勢,入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
[4]即對組織的要求,更在於其功用,特別是要求組織本身能產生出戰鬥力,這就是「勢」,一旦形成這種組織,又能「擇人而任勢」,按組織的功能需要用人之長,組織就會具有一種「不動則已,動必雷霆萬鈞,一擊成功,無可阻擋之勢。」
3.領導理論與中國傳統激勵方法在現代管理學理論中,領導工作是指「影響人們為組織和集體目標作出貢獻的過程。」領導的實質是通過建立一種追隨關系來實現組織的目標。由於人們往往追隨那些他們認為可提供實現其願望、要求和需要手段的人,因此領導和激勵密切相關,只有理解了人們的真實需要和行為動因,才能更好地理解激勵問題,從而實現有效的領導。多年來,西方學者從不同側面提出了關於人性的各種看法,其中以沙因、波特、道格拉斯·麥格雷戈登的人性假設最具有經典意義。他們大致都認為人經歷了從「經濟人」、「社會人」、「自我實現人」到「復雜人」的演變。我國古代有代表性的人性理論有儒家的「人性可塑說」(其中包括荀子的性惡論和孟子的性善論)、道家的「人性自然說」以及法家的「人性好利說」。人性假說是管理者採取管理措施的必要前提。西方行為科學都假定人性不是一個「變數」,管理者只有設法去適應人性。這與我國道家、法家的看法不謀而合。只有儒家認為人性是可變的,如荀子主張「導人去偽」,孟子主張「領悟善端」。他們更強調後天的塑造與引導,這比起單純被動地適應人性會取得更好的管理效果。「士為知己者死」反映出了領導者與被領導者的追隨關系。《孫子兵法》中分析道:「視卒如嬰兒,故可以與之赴深溪;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儒家孔子提出「施仁政」,強調國家的統治者要像愛護親屬一樣對待臣民,「民可載舟,亦可覆舟」。愛民必須體現在滿足臣民的需要上,決策時必須順應民心,從而形成凝聚力。「賞不可不平,罰不可不均。」不分人的貴賤,賞罰要嚴明,這樣才能通過正強化和負強化的激勵作用,來鼓勵先進,鞭策後進,提高組織績效。「任賢律己」,「身先士卒」。這是告誡領導者要知人善任,嚴於律己,身先士卒,以自己的言行來感染和激勵下屬。在這方面,《周易》、《孫子兵法》都從不同側面提出了對領導者的期望,認為領導者應反身修行,團結和厚待下屬,以達到「上下同欲」的最佳協調狀態。
4.控制與「禮治」、「無為」在管理的控制職能方面,相對而言,西方管理學注重對物化結果或階段性成果的控制,強調控制的實效性;中國傳統文化則偏重於對人的控制,因而控制的標准模糊、不精確但更具柔性。儒家強調「禮治」,道家主張「無為」而治,法家則力推「法治」。「禮」,其實是一種用來規范以等級為中心的社會秩序、社會結構,即建立貴賤、君臣、父子等級從屬關系為核心的名分等次。儒家認為對社會進行控制,必須「兩手並用,先德後刑」。用孟子的話說即:「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最有效的控制,應是「無為而治」,這一思想被彼得·聖吉稱為「無為而治的有機管理」,他認為應盡最大可能地讓下屬面對所有的課題,包括處理企業成長與持續經營之間的兩難困境。換句話說,就是給他們充分的行動自由去實現某構想,並對所產生的結果負全責。不再通過傳統的復雜的控制系統,而是「通過學習來控制」,致力於改善思考品質,加強反思與團隊學習能力,從而達到「無為而治」的最高管理境界。「無為而治」正是道家思想中的核心命題,老子講的「無為」是達到「無不為」、「無為治」這一目的的手段。確切地說,無為管理的實質是把人的社會性減到最低限度,通過恢復人的自然屬性的方式來達到理想的管理效果。在歷史上,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唐玄宗的「開元之治」均為「無為而治」的典範。三、管理發展的展望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國傳統文化對管理學發展歷程的作用和影響絕不是一種偶然,它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現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高速發展的今天,中國傳統文化依然並將繼續發揮巨大的促進作用。可以預言,在二十一世紀管理理論的發展過程中,東西方管理文化的交融將會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站在現實的角度,我們可以對現代管理的未來發展的基本趨勢作出分析和預測:
1.決策方面中國古代系統思維與現代決策的結合將日趨緊密。前美國通用汽車公司董事會主席羅傑·史密斯就從《孫子兵法》中學到了許多東西:「孫子13篇《兵法》可與歷史名著相媲美。今天沒有一個對戰略的相互關系、應考慮的問題和所受的限制比他有更深刻的認識,它的大部分觀點,在我們當前環境中仍然具有和當時同樣的重大意義。」
[6]由此可見,《孫子兵法》作為我國文化遺產中的瑰寶,在形成中國未來管理模式的戰略運籌理論過程中,將會起到更大的推動作用。《孫子兵法》對組織的內外部因素和與這些因素相關聯的內外部條件進行系統、動態考察的思維方法,對企業決策者仍有重要的借鑒作用。
2.組織方面西方管理慣用「二分法」把完整的組織劃分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兩大對立陣營。中國文化推崇圓滿和諧,認為只有組織內處處融通一致,才能形成一個廣大和諧的系統。打破這一系統,組織便不得安寧。所以管理者不可將自己與下屬決然分離,而應始終把自己視為組織中的一員。相應地,組織劃分不能拘泥於技術的專業化、組合的便利性、成本的降低、效率的提高等因素,而應以「和」為管理的終極目標,分工、合作乃是達到「和」所需的手段,這樣,不論部門如何劃分,整體和諧所激發的向心力,就會促成真正的分工合作。

3.領導方面21世紀的管理是以人為本的管理,在人本管理從「以個性為本」、「以人性為本」到「以人文為本」的轉化過程中,文化對管理的影響權重日益增加,綿延5000年的華夏文化充分說明了我國在對文化的整合與管理方面的巨大成功。中國古代積累了豐富的選人、用人、觀人的經驗和方法,相對於現代管理,中國古代更注重對人的「德」的考察,更注重候選人在其所處情境下的行為,強調發揮人才的彈性去配合工作的需要。在人性的看法上,中國古代的「人皆可以為堯舜」、「內養外化,皆可成善」等觀點無疑為中國未來的管理模式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4.控制方面不得人心的控制,是不會長久的。科學的控制方法和技術,如果得不到下屬的真心配合,將會變得毫無用處。這在預算編制、問卷調查中表現得尤為明顯。我國古代先哲都非常重視對心理因素的把握,深知人心的向背,才是成敗的關鍵。管理者應「道之以德」、「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正人先正己」,運用「德主刑輔」的手段,才能實現「心悅誠服」的控制,以趨向管理的最高境界———「無為而治」。總而言之,在二十一世紀管理理論的發展過程中,中國未來的管理模式應該具有兩個基本特徵:一是一切有效的國際經驗被融合並以民主化的形式出現;二是具有獨特的管理創新。這種創新是由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內核孕育的,是其他民族只能學習借鑒而無法復制的。如何重組現代管理理論與傳統文化,兼顧人性與理性、和諧與原則,形成適合中國國情的管理模式將是中國管理學者所面臨的一項重大歷史使命。

『貳』 管理學主要思想和發展歷程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隨著現代自然科學和技術日新月異,生產和組織規模急劇擴大,生產力迅速發展,思想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引起人們對管理理論的普遍重視。因而出現了各種管理學派。
一. 管理過程學派
基本觀點是:
(1) 管理是一個過程,即讓別人同自己去實現既定目標的過程
(2) 管理過程的五個職能,計劃工作、組織工作、人員配備、指揮和控制
(3) 管理職能具有普遍性,但側重點則因管理級別的不同而異
(4) 管理應具有靈活性,要因地制宜靈活應用。
二. 社會合作學派
這個學派認為,人的相互關系是一個社會系統,它是人們在意見、力量、願望以及思想等方面的一種合作關系。管理人員的作用就是要圍繞著物質的(機器與材料)生物的(作為一個呼吸空氣和需要空間的抽象存在的人)和社會的(群體的相互作用、態度和信息)因素去適應總的合作態度。
三. 經驗或案例學派
這個學派主張通過分析經驗來研究管理學問題。通過分析、比較和研究各種各樣成功和失敗的管理經驗,就可以抽象出某些一般性的結論或原理,以有助於學生和從事實際工作的管理人員理解管理原理,並使之學會有效地從事管理工作。
四. 人際關系行為學派
此學派的依據是,既然管理就是讓別人或同別人一起去把事情辦好,因此,就必須以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為中心來研究管理問題。這個學派把「社會科學方面已有的和新近提出的有關理論,方法和技術用來研究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的各種現象,從個人的個性特點到文化關系,范圍廣泛,無所不包。」
五. 群體行為學派
這個學派同人際關系行為學派密切相關,常常被混同。但它關心的主要是一定群體中的人的行為,而不是一般的人際關系個個人行為;它以社會學、人類文化學、社會心理學為基礎,而不是以個人心理為基礎。
六. 社會技術系統學派
此學派認為,要解決管理問題,只分析社會合作系統是不夠的,還必須分析研究技術系統對社會系統的影響,以及對個人心理的影響。他們認為,組織的績效,不僅取決於人們的行為態度及其相互影響,而且也取決於人們工作所處的技術環境。
七. 決策理論學派
基本觀點是:由於決策是管理人員的主要任務,因而應該集中研究決策問題,而管理又是以決策為特徵的,所以應該圍繞決策這個核心來形成管理理論。由於決策既要有經濟方面的考慮,又要有數學模型的定量描述,所以支持這個學派的學者多數是經濟學家和數學家。
八. 溝通(信息)中心學派
此學派主張把管理人員看成為一個信息中心,並圍繞這一概念來形成管理理論。他們認為,管理人員的作用就是接收信息,儲存信息,以及傳布信息,每一個管理人員的崗位猶如一台電話交換台。
九. 數學(「管理科學」)學派
他們認為,管理基本上是一種數學程序、概念、符號以及模型等的演算和推導。贊成這一學派的學者多數是數學家、數理統計家、物理學家、管理理論學家等。
十. 權變理論學派
權變理論學派,是在經驗主義學說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起來的。但有其自身特點,就是它不局限於研究個別案例,提出個別的解決方法,而是對大量相同的對象進行調查研究,對所獲得的經驗材料進行概括,目的在於提出適應特定情況的管理組織方案和管理系統方案。它認為在管理中要根據企業所處的內容條件隨機應變,沒有什麼一成不變,普遍適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論和方法

『叄』 管理學的發展歷史

1、工廠管理--古典管理階段

工廠管理理論基於科學管理, 以生產管理為主, 旨在提高工廠的生產效率。科學管理以經濟人為對象, 遵循效率至上的原則, 強調工廠應該以制度管理來代替傳統的經驗管理, 而工人則應當以科學的方法取代過去已經習慣了的工作方式。

2、組織管理--當代管理階段

梅奧的霍桑實驗可以說是管理史上的一個分水嶺。梅奧在社會人假設的基礎上認為, 對金錢的需要只是工人想要滿足的需要的一部分, 工人的大部分需要是情感慰藉、安全、和諧、歸屬 。

3、組織間管理--現代管理階段

在組織管理理論日趨成熟之時, 學者們注意到: 雖然管理學已經建立在社會人的人性假設之上, 但員工卻被局限在單個組織中, 並被作為組織人來看待。隨著知識經濟的不斷發展, 人已成為知識的載體, 知識管理變得尤為重要, 知識和技能成了管理的核心問題。

(3)管理的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現代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導致管理科學發生了深刻的變革,使管理在功能、組織、方法和理念上產生根本性變化,從而使管理學研究呈現以下發展趨勢:

第一,管理學在科學體系中的地位將進一步提高。因為人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管理不僅是決定一國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不可缺少的要素,而且是現代生產力的首要構成要素。管理學的教育將會更加普遍,管理學的重要作用將會體現得更加充分。

第二,管理學發展的理論化、哲學化趨勢。縱觀管理的發展史,由管理活動而管理學,由管理學而管理學原理,由管理學原理而管理哲學,這表明了人類對管理認識深化的歷程,也正是管理理論發展的總趨勢。

『肆』 企業管理的發展歷史

企業管理是社會化來大生產發展的源客觀要求和必然產物,是由人們在從事交換過程中的共同勞動所引起的。
在社會生產發展的一定階段,一切規模較大的共同勞動,都或多或少地需要進行指揮,以協調個人的活動;通過對整個勞動過程的監督和調節,使單個勞動服從生產總體的要求,以保證整個勞動過程按人們預定的目的正常進行。尤其是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產品日新月異、市場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中,企業管理就顯得愈益重要。 企業管理的發展大體經歷了3個階段:
①18世紀末~19世紀末的傳統管理階段。
這一階段出現了管理職能同體力勞動的分離,管理工作由資本家個人執行,其特點是一切憑個人經驗辦事。
②20世紀20~40年代的科學管理階段。
這一階段出現了資本家同管理人員的分離,管理人員總結管理經驗,使之系統化並加以發展,逐步形成了一套科學管理理論。
③20世紀50年代以後的現代管理階段。
這一階段的特點是:從經濟的定性概念發展為定量分析,採用數理決策方法,並在各項管理中廣泛採用電子計算機進行控制。

『伍』 中國管理發展簡史

中國管理發展簡史
盡管中國管理學在近期才逐漸形成一個比較完善的體系,但中國管理學存在的歷史非常悠久。中國傳統管理思想萌芽於夏、商、周,繁榮於春秋戰國,定型於漢、唐,止步於宋、元,盛行於明清,衰落於清末,振興於現當代。在浩如煙海的古代典籍和實踐活動中,記載著我國古代傑出思想家、軍事家、政治家關於國家管理、軍事管理、經濟管理等方面的學說和主張,蘊藏著豐富的管理智慧和實踐經驗。
1、傳統管理時期(1840年前)
先秦時期是中國管理思想的萌芽、興起時期。《周易》包含的「變異」思想直到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先秦諸子集中了古代管理智慧的精華,這些思想的影響一直延續至今。孔子、孟子、荀子的經典著作中,仁義禮智的儒家體系蘊涵著豐富的管理思想。老子的管理思想博大精深,無為而治是其管理思想的核心。法家直接影響歷代政治統治,其核心是法術勢思想。孫子兵法是戰略思想的跨時代巨著,在國際上享有很高聲譽,並發揮著巨大的影響。墨子的尚同、節用思想對現代管理具有相當的參考價值。
秦漢時期是中國管理思想發展的重要階段。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其所採取的各項管理措施,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等各方面均為中國秦後歷代王朝所沿襲。秦始皇推崇法家,而漢代則「霸王道雜之」。到漢武帝時,採用了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使的儒家學說成為綿延中國整個封建王朝的正統意識形態。漢代通過鹽鐵專賣等一系列經濟措施,形成了全國經濟調控體系。
隋唐時期是中國管理思想發展的又一個重要階段。隋朝重新統一全國,大唐帝國把中國封建王朝推向頂峰,中國傳統管理思想也得到了充分發展。隋唐時期進一步強化了國家治理和中央集權,隋文帝在推行三省六部制和精減地方行政機構的同時,還別開生面地創立了科舉制度;唐太宗知人善任,善於納諫,建立了議事制度,推廣和完善隋朝所創的科舉制度,組織編纂了「貞觀唐律」。隋唐時期,對土地和賦稅管理制度進行了變革,出現了均田制和租庸調制,「勸農桑,薄賦徭」,人民得以修養生息,經濟快速復甦發展。
宋元時期是中國管理思想的承接時期。這一時期盡管社會經濟持續向前發展,但社會矛盾日益尖銳。統治階級中的部分人士從維護和鞏固其統治的角度出發,主張採取一定的改革措施來緩和各種社會矛盾。王安石變法即是其中的一個傑出代表。王安石以理財和抑制兼並作為實施的手段,以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為改革的目標,力圖改變當時政府的積弱現象。而元朝耶律楚才的「以儒治國」則有利於緩和民族矛盾、鞏固統一的封建政權。
明末清初是我國歷史上又一個大動盪時期,社會矛盾和民族矛盾相互交織,尖銳異常。這一時期出現三位思想家黃宗羲、顧炎武和王夫之對明朝滅亡的教訓進行了總結和反思,他們在繼承了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傳統的基礎上提倡與宋明理學不同的實學思潮。主要的思想如限制君權,改革國家治理;改革土地和田賦制度,促進農業發展;重視商業,強調增加社會財富。
清前期是清王朝的鞏固上升時期。帝王從鞏固自身統治角度出發,採取了一系列休養生息的政策,改革田賦和科舉制度,使中國封建社會出現了最後一個盛世,即康乾盛世。同時,商業進一步發展,出現了著名的十大商幫,即山西幫、寧波幫、陝西幫、山東幫、廣東幫、福建幫、洞庭幫、龍游幫、江右幫、徽州幫。各個地方商幫有一些共同的特點,比如團結互助、誠信勤勉,但由於受到當地文化的影響,各具不同的特徵。
2、近現代管理時期(1840-1949)
鴉片戰爭後,中國人開始愛國救亡運動,出現了魏源、康有為、梁啟超等改良派。一些開明的清朝官員力主「師夷長技以制夷」,推行洋務運動,興辦企業,如曾國藩的安慶內軍械所、李鴻章的上海制炮局等。而一些實業人士也開始掙眼看世界,實業救國,創辦了如南海的繼昌隆巢絲廠、煙台張裕釀酒廠等企業。這些企業購進外國先進設備,向海外探詢管理之道,積累了豐富的生產、經營、銷售等方面的先進經驗。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孫中山先生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行政管理體制介紹到中國,也逐步形成了「救窮防不均」、「開放」等經濟管理理念。同期,一批留學歐美的學者開始回國,帶回了泰勒的科學管理思想,並進行經營管理實踐。在國統區,民族資本家和企業家在官僚資本、外國資本的夾縫中求生存,進行著生產經營管理實踐,沒有拘泥西方科學管理表層的機械形式,著重人的感情、心理,創辦了一批具有中國特色的富有競爭力的企業,如民生公司、東亞公司等。而在革命根據地和解放區,公營工業企業的管理則主要參考蘇聯的做法,並結合自身的情況進行創新,如劉少奇的「三人團」、「長務會議」等。
3、當代管理時期(1949至今)
新中國成立,主要參照蘇聯的管理模式,同時部分吸收西方與中國傳統管理思想,實行計劃管理制度、按勞分配製度、經濟核算制度、生產技術責任制度、勞動保護制度、思想政治工作制度等等。在經濟管理的實踐過程中,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認識到不能完全照搬蘇聯的管理模式,需要積極探索中國自己的管理體系。毛澤東的《論十大關系》是此方面的最初探索。在經歷「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後,中央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到」的方針,全面開展經濟管理的新嘗試,扭轉了工業生產的被動局面。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創造性地提出了「鞍鋼憲法」與「兩參一改三結合」的管理模式,是共產黨的群眾路線在企業管理問題上的創造性發展,對促進企業管理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央明確提出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時開始進行經濟管理體制改革。從此,我國開始進入經濟管理思想與實踐創新的黃金時期。無論是宏觀的經濟管理領域,還是中觀的產業經濟管理領域,或是微觀的企業管理領域,均在吸收西方管理科學的同時,積極探索中國特色的管理模式和方法。中國管理開始走入新的時代。

『陸』 管理學形成與發展的歷史

一、中國古代管理的發展、內容和策略。
1、中國古代管理的內容主要是國家管理。
綜觀中國古代管理實踐可以看出,管理與行政基本融為一體。由於古代中國是典型的農業經濟,行政管理是社會管理最主要的模式,因此,任何一項工程,任何一項管理活動,無不以國家或官府的名義展開,管理實踐也只有在和行政融合過程中才有表現的機會。實際上,我們所了解的中國古代管理實踐,無一例外不是行政中的管理實踐。
2、中國古代管理高度重視管理活動過程中人的因素。
管理過程中的人包括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很多管理者在管理別人的同時也被別人管理著。中國古代管理思想對這兩方面都有很多精到的見解並且有許多實例可考。中國古人十分強調管理者強調管理者自身的修養,《孫子兵法》認為為將要具備的品質包括智、信、仁、勇、嚴等各個方面。戰國時期的士人就是管理者的人才儲備群體,後來的秀才舉人乃至整個的學校和科舉制度,所有的學習和修養都是為未來的帝國培養合格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而准備的。另外,在選材方面,許多先賢更是有大篇幅的精彩論述。墨子提出要「察其所能而慎予官」。荀子告誡執政者「無私人以官職事業」,切不可任人唯親,而主張任人唯賢,唯才是舉。晏子則進一步指出:人的才能也是不同的,應當讓人專司一事,不能要求他無所不能。用人的優點,不用他的短處;用人所擅長的,不用他所不擅長的。這就是任用人才的要略。北宋王安石對以上的幾個方面的思想進行了更加系統化、理論化的論述。他的用人思想可概括為「教之、養之、取之、任之」。其中,教學之道,即堅持學用一致,造就人才;養才之道,即維持政府官員生活的俸祿報酬應採取的方針—— 「饒之以財」、「約之以禮」、「裁之以法」;取才之道,即選拔官吏的途徑;任才之道,即根據專長任用人才。這樣完備的論述即使在今天看來也是很有其借鑒意義的。
3、中國古代的管理者在管理過程中往往會有十分高超的管理策略。
通過與西方的封建社會時期進行比較,我們會很容易的看到,中國的封建社會出奇的穩定和統一。這也從一個方面顯示了中國古代管理者高超的管理水平。中國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中央集權的國家管理制度,財政賦稅的管理、官吏的選拔與管理、人口田畝管理、市場與工商業管理、漕運驛遞管理、文書與檔案管理等方面,歷朝歷代都有新的發展,出現了許多傑出的管理人才,在軍事、政治、財政、文化教育與外交等領域,顯示了卓越的管理才能,積累了寶貴的管理經驗。戰國時期著名的「商鞅變法」是通過變法提高國家管理水平的一個範例;「文景之治」使國家出現了政治安定、經濟繁榮的局面;萬里長城的修建,充分反映了當時測量、規劃設計、建築和工程管理等的高超水平,體現了工程指揮者所具有的高度管理智慧;都江堰等大型水利工程,將防洪、排灌、航運綜合規劃,顯示了我國古代工程建設與組織管理的高超水平;丁謂主持的「一舉三得」皇宮修建工程堪稱運用系統管理、統籌規劃的範例。諸如此類的管理實踐不勝枚舉,都體現了中國古人高超的管理智慧。

『柒』 現代企業管理的發展過程

階段一:18世紀末~19世紀末的傳統管理階段。

這一階段出現了管理職能同體力勞動的分離,管理工作由資本家個人執行,其特點是一切憑個人經驗辦事。

階段二:20世紀20~40年代的科學管理階段。

這一階段出現了資本家同管理人員的分離,管理人員總結管理經驗,使之系統化並加以發展,逐步形成了一套科學管理理論。

階段三:20世紀50年代以後的現代管理階段。

這一階段的特點是:從經濟的定性概念發展為定量分析,採用數理決策方法,並在各項管理中廣泛採用電子計算機進行控制。

(7)管理的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現代企業管理影響

在知識經濟時代,由於知識已成為企業的最重要的資源, 管理要對知識有效的識別、獲取、開發、分解、使用、存儲和共享,運用智慧提高競爭力。知識管理將成為推動知識經濟時代前進的重要動力,提高知識的生產力和創新能力將成為企業管理的核心。

1、知識經濟對企業管理觀念的挑戰。知識經濟時代經濟的增長不再過分依賴於傳統型的經濟資源, 而更加取決於知識資源。在傳統管理中,基本上是人異化為物的管理,對活生生的人是一種壓力,人的主動性遭到壓制。

2、現代企業生產方式的變化。現代企業不再把傳統工業經濟時代沿襲下來的速度、數量、產值作為追求的惟一目標, 在注重以往的流水線、節拍等嚴密的分工組織形式和工藝流程的同時,更加重視人的主觀能動性、獨立性、創造性。虛擬企業、網上經營等新的組織 及管理模式正在沖擊著傳統的企業生產管理方式。

3、經營方式的轉變。Internet浪潮沖擊著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由於它使用的廣泛性及信息傳輸的方便快捷等優點,在現代企業經營上具有巨大應用價值。特別是電子商務的發展將形成新的交換體制,沖破時空的限制,構架新的市場規則。在互聯網這個全新的平台上如何開展企業經營活動,已成為現代企業面臨的重大課題。

『捌』 管理學在中國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

中國管理學的發展史:
歷史就是民族的記憶,可以幫助我們安放好自專己的位置。」通過對比屬整理、總結近百年來中外管理學發展歷程,《近代以來中國管理學發展史》筆者王圓圓發現:與西方管理學主要側重和集中於組織的管理尤其是企業的管理不同,相比較而言,中國管理學的發展歷程具有六大特點,創建中國管理學也必須基於這六大特點才具有現實性、科學性和可能性。
《近代以來中國管理學發展史》統覽了自1895年以來將近120年的中國管理學的發展歷程,論述的是廣義的中國管理學發展概況,包含了治國、治生、治身、治金等諸多學問,融匯了經濟與管理思想的,包括管理理論與實踐。《近代以來中國管理學發展史》包括正式章節12章和附錄2篇,具有知識性、體系性、歷史性、通俗性、趣味性等特點,可作為企業管理人員的「史鑒」讀本、管理研究人員的參考書、大學通識教育選修課的教材、經濟管理類專業「經濟管理思想史」和「管理學原理」等專業課的教材、MBA與管理類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為管理知識愛好者的通俗讀物。

『玖』 企業管理的發展歷史有哪些內容

企業管理的發展歷史:

產生

企業管理是社會化大生產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專產物,是由人們在屬從事交換過程中的共同勞動所引起的。

在社會生產發展的一定階段,一切規模較大的共同勞動,都或多或少地需要進行指揮,以協調個人的活動;通過對整個勞動過程的監督和調節,使單個勞動服從生產總體的要求,以保證整個勞動過程按人們預定的目的正常進行。尤其是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產品日新月異、市場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中,企業管理就顯得愈益重要。

發展階段

企業管理的發展大體經歷了3個階段:

①18世紀末~19世紀末的傳統管理階段。

這一階段出現了管理職能同體力勞動的分離,管理工作由資本家個人執行,其特點是一切憑個人經驗辦事。

②20世紀20~40年代的科學管理階段。

這一階段出現了資本家同管理人員的分離,管理人員總結管理經驗,使之系統化並加以發展,逐步形成了一套科學管理理論。

③20世紀50年代以後的現代管理階段。

這一階段的特點是:從經濟的定性概念發展為定量分析,採用數理決策方法,並在各項管理中廣泛採用電子計算機進行控制。

閱讀全文

與管理的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