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世界金融發展歷史

世界金融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25 08:59:27

㈠ 金融業的歷史發展

金融業起源於公元前年巴比倫寺廟和公元前 6世紀希臘寺廟的貨幣保管和收取利息的放款業務。公元前5~前3世紀在雅典和羅馬先後出現了銀錢商和類似銀行的商業機構。在歐洲,從貨幣兌換業和金匠業中發展出現代銀行。最早出現的銀行是義大利威尼斯的銀行(1580)。1694年英國建立了第一家股份制銀行──英格蘭銀行,這為現代金融業的發展確立了最基本的組織形式。此後,各資本主義國家的金融業迅速發展,並對加速資本的積聚和生產的集中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19世紀末20世紀初,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以信用活動為中心的銀行壟斷與工業壟斷資本相互滲透,形成金融資本,控制了資本主義經濟的命脈。 中國金融業的起點可追溯到公元前 256年以前周代出現的辦理賒貸業務的機構,《周禮》稱之為「泉府」。南齊時(479~502)出現了以收取實物作抵押進行放款的機構「質庫」,即後來的當鋪,當時由寺院經營,至唐代改由貴族壟斷,宋代時出現了民營質庫。明朝末期錢庄(北方稱銀號)曾是金融業的主體,後來又陸續出現了票號、官銀錢號等其他金融機構。由於長期的封建統治,現代銀行在中國出現較晚。鴉片戰爭以後,外國銀行開始進入中國,最早的是英國麗如銀行(1845)。隨後又相繼設立了英國的麥加利銀行(即渣打銀行)和匯豐銀行、德國的德華銀行、日本的橫濱正金銀行、法國的東方匯理銀行、俄國的華俄道勝銀行等。中國人自己創辦的第一家銀行是 1897年成立的中國通商銀行。辛亥革命以後,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以後,中國的銀行業開始有較快的發展,銀行逐步成為金融業的主體,錢庄、票號等相應退居次要地位,並逐步衰落。中國銀行業的發展基本上是與民族資本主義工 商業的發展互為推進的。這表明了金融業與工商業之間的緊密聯系,及其對國民經濟的重要影響。 現代金融業 金融業經過長時間的歷史演變,從古代社會比較單一的形式,逐步發展成多種門類的金融機構體系。在現代金融業中,各類銀行佔有主導地位。商業銀行是現代銀行最早和最典型的形式,城市銀行、存款銀行、實業銀行、抵押銀行、信託銀行、儲蓄銀行等,雖都經營金融業務,但業務性質常有較大差異,而且,金融當局往往對它們的業務范圍有所限制。現代商業銀行一般都綜合經營各種金融業務。大商業銀行除在本國設有大量分支機構外,往往在國外也設有分支機構,從而成為世界性的跨國銀行。現代大商業銀行通常是大壟斷財團的金融中心。持股公司已成為當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金融業的重要組織形式。 與商業銀行性質有所不同的是專業銀行。專業銀行一般由國家(政府)出資或監督經營。其業務特別是信貸業務,大都側重於某一個或幾個行業,並以重點支持某些行業的發展為經營宗旨。 中央銀行的建立是金融業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在現代金融業中,中央銀行處於主導地位。它是貨幣發行銀行、政府的銀行和銀行的銀行,負責制定和執行國家的金融政策,調節貨幣流通和信用活動,一般也是金融活動的管理與監督機關。 除銀行外,現代金融業中還包括各種互助合作性金融組織(如合作銀行、互助銀行、信用合作社或信用組合等)、財務公司(或稱商人銀行)、貼現公司、保險公司、證券公司、金融咨詢公司、專門的儲蓄匯兌機構(儲金局、郵政儲匯局等)、典當業、金銀業、金融交易所(證券交易所、黃金交易所、外匯調劑市場等)和資信評估公司等等。現代金融業的經營手段已十分現代化,電子計算機和自動化服務已相當普及。
金融學(Finance)是研究價值判斷和價值規律的學科。主要包括傳統金融學理論和演化金融學理論兩大領域。
人類已經進入金融時代、金融社會,因此,金融無處不在並已形成一個龐大體系,金融學涉及的范疇、分支和內容非常廣,如貨幣、證券、銀行、保險、資本市場、衍生證券、投資理財、各種基金(私募、公募)、國際收支、財政管理、貿易金融、地產金融、外匯管理、風險管理等。
金融學領域的學科交叉與創新發展的趨勢非常明顯,涌現出許多引人注目的新興邊緣學科,如演化金融學(Evolutionary Finance)就是介於生物學和金融學的一門邊緣科學,演化證券學則是介於生物學和證券學之間的邊緣學科。

㈡ 世界金融發展歷史

世界經濟是在人類社會發展到資本主義階段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國際經濟關系的最初形式,是國際間的商品交換。早在14~15世紀,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國家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國際間的商品交換較前頻繁。16世紀~18世紀中期,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地理大發現、殖民地的開拓和資本原始積累的進行,國際商品交換有了相當發展,並出現了國際分工的萌芽。18世紀中葉~19世紀70年代,歐美發達國家先後完成了產業革命。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確立,機器大工業的出現,需求一國國內的生產和市場已無法滿足。一些先進國家迫切需要到海外去尋找銷售市場、原料和生活資料來源。而這時,交通運輸業的大發展促進了國際間的經濟交流。因此,形成先進國家向落後國家大量銷售工業品;落後國家的自然經濟逐漸被打破,變成先進國家傾銷工業品的市場和提供原料、糧食、勞動力基地的格局。原來一國內部工業與農業之間的分工和對立,開始轉化為世界范圍內以先進技術為基礎的工業國與以自然條件為基礎的農業國之間的國際分工和對立。由於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國家和地區都捲入了國際分工的范圍,通過國際商品交換,各國經濟開始建成一個整體,世界經濟初步形成。
19世紀後半期發生的以電力的應用為代表的科技革命,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一系列規模巨大的重工業部門的形成和發展,交通運輸的長足進步,使國際經濟的聯系更加頻繁和緊密。這個時期,壟斷的形成加速了生產擴張和資本積累,出現了工業壟斷資本與銀行壟斷資本的溶合。勢力龐大的金融資本必然要對外擴張、輸出資本。各壟斷資本主義國家也展開了爭奪世界市場、瓜分殖民地的斗爭。這樣,不僅交換關系國際化空前發展,而且生產過程也國際化了。各國國民經濟的相互依存和緊密結合,形成為一個世界范圍的經濟整體世界經濟最終形成。這一階段的世界經濟主要由壟斷資本主義國家經濟與殖民地、附屬國經濟兩大部分構成。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之後,新生的社會主義經濟出現,打破了世界經濟的舊格局。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40多年間,出現了一些社會主義國家和大批民族獨立國家,因而形成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中的民族主義國家經濟和社會主義國家經濟並存的格局。
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壟斷特別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到了很高的程度。以原子能利用、電子計算機和空間技術的發展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50~60年代,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實現了高速增長,但自70~80年代以來,經濟發展中的問題和矛盾加劇,出現了滯脹(見停滯膨脹)長期存在的局面。由於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實力對比發生變化。戰後初期美國一家獨霸的局面,逐漸演變為美國、西歐、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70年代以後,壟斷資本主義各國之間的貿易戰、投資戰等日益加劇;它們之間經濟往來和互相依賴也同時加強,所有這些已構成當今世界經濟的重要內容。
新興的民族獨立國家,它們的共同特點是曾長期遭受殖民掠奪,生產力水平低,經濟畸形發展。在戰後幾十年,它們依據各自不同的條件逐步發展民族經濟,取得一定成就,但在很大程度上仍受到舊的國際分工的束縛,在全面發展民族經濟方面存在諸多困難,特別是一些國家還受到債務問題的困擾。這些國家都積極地調整經濟發展戰略和政策,開展相互合作南南合作)和同發達國家的經濟聯系(南北對話),爭取建立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
社會主義國家幾十年的經濟發展經驗表明:不但要在社會主義國家之間和同廣大發展中國家加強經濟聯系,而且要和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經濟關系,在廣泛的國際經濟聯系中發展本國經濟。當今社會主義國家都在實行對外開放,積極參與世界經濟事務,在與他國互利合作中發展壯大。
世界經濟是國際分工、生產國際化和資本國際化的產物,並將隨著各國經濟的國際化而進一步發展。表現在各國之間的相互依存空前深化,各國經濟聯系的形式日趨多樣化,乃至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經濟一體化組織。如歐洲共同體、美、加自由貿易區等。它們已構成今日世界經濟發展的新特點。

㈢ 求求,近100年得全球金融發展史

一、經濟全球化中的金融國際化
本世紀最後20年,隨著經濟貿易和投資的全球化,金融業發展的國際化趨勢十分突出。可以說,金融國際化已成為20世紀金融業發展的一個最顯著特徵,也是20世紀金融業的重大成就之一。
在金融國際化進程中,無論是美國、日本等工業發達國家,還是韓國、新加坡等新興工業化國家,或者是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其金融體制都無不受到金融國際化的沖擊和影響。面對這一無法抗拒的歷史潮流,各國的金融體制都在不斷調整和變化之中。
20世紀的金融國際化可概括為三大特點,(1 )金融機構和業務的國際化,即國與國之間的市場壁壘被打破,允許金融機構互設分支機構,金融業務也已突破國界限制,向全球展開,服務對象逐步國際化;(2)金融市場的國際化, 即國內金融市場與國際金融市場已經聯成一體,已形成各種類型的國際和區域性金融中心,且這樣的中心仍在不斷增加;(3)貨幣國際化,即許多國家在積極推進貨幣的可自由兌換, 全球性可流動和交易的貨幣增加,國際貨幣體系中,美元為主的地位受到削弱,國際貨幣結構呈現多極之勢。
二、經濟全球化和金融國際化對金融業發展的影響
20世紀,經濟全球化和金融國際化對金融業發展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跨國金融機構的大量涌現。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資本跨國流動是驅動20世紀全球經濟發展的新「引擎」,這其中,跨國金融機構尤其是跨國銀行是主要的組織者和參與者,同時資本的國際化趨勢和市場競爭的加劇也推動了跨國金融機構組織的創新和業務的發展。從跨國銀行來看,過去10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無論是數量和規模都有較大的變化,1990~1999年間,全球1000家大銀行的資產總額由19.9萬億美元增加到35.5萬億美元,年均增長6.7%。
2.歐洲貨幣聯盟的出現。投資和貿易自由化趨勢使全球各國經濟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作為一體化進程中的過渡,出現了區域經濟集團化勢頭。這是在現行世界經濟秩序和國際貨幣制度下,一些地區和國家率先實現了區域性的經濟合作和政策協調。伴隨區域合作的發展,區域性金融貨幣合作已經進行探索,如在北美自由貿易區已經明確提出了金融服務開放的問題。貿易和投資合作的進一步發展,歐洲經濟聯盟已經出現了貨幣一體化,由過去的建立相互協調的穩定匯率制度、規定成員國貨幣上下波動幅度的歐洲貨幣機制正逐步走向單一貨幣體系,並且已經在歐洲11國范圍形成了單一貨幣——歐元。
3.國際金融領域的風險加大。從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機到1997年發生的亞洲金融危機及其影響,已經充分顯示國際金融領域風險的傳染性和傳導性比任何時候增強。亞洲金融危機蔓延速度之快、沖擊范圍之廣、持續時間之長,遠遠超出人們的預料,不僅導致全球經濟增長的放慢,還使得國際銀行業經營效益普遍出現下降,國際銀行業的經營風險問題更加突出。1997~1999年間,全球1000家大銀行的利潤總額下降了20%,解決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呆壞賬問題已經成為目前亞洲金融危機國家面對的共同難題。從國際銀行業風險管理制度的變遷來看,也體現了面對的金融風險的加大,1988年國際清算銀行的《巴塞爾協議》中,規定了國際銀行的最低資本充足率,但這之後,又於1996年和1999年先後出台了《資本協議市場風險補充規定》和《新資本充足比率框架》討論稿作為補充。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國際金融市場規模的擴大,以及資本流動的加快,使得過去傳統的政策協商辦法解決國際金融穩定問題已經不可能立竿見影了。盡管各國政府已經意識到巨額資金的流動具有沖垮國家乃至國際金融秩序的潛在威脅性,但僅僅靠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的政策似乎已不能改善和穩定全球的金融秩序。近期發生的亞洲金融危機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在開放的經濟金融中,無論是經濟金融制度和經濟結構 比較完善的國家或地區,如新加坡、香港等,還是經濟結構不合理和金融制度不完善的國家和地區,如泰國、印度尼西亞、韓國等,面對大規模的資金流動,都將不可避免受到沖擊,只是受沖擊程度的大小不同而已。這一事實表明,要避免類似的危機再度重演,國際社會有著共同責任,保持國際經濟金融秩序的穩定和安全,必須對現行國際金融制度和貨幣體系進行改革,建立有效的防範全球性和地區性金融風險的國際金融新機制。最近,七國集團同意成立一個包括新興國家和發達國家在內的20國集團論壇,就監管金融體制和改善整體金融健康的途徑進行非正式蹉商。這是在建立國際金融協調新機制方面進行的又一探索。
4.金融國際化的制度創新 全球性多邊貿易體系已把金融業納入了全球貿易一體化進程,並且確立了全球金融服務貿易協議,這是20世紀全球金融業發展的重大制度安排。在推動未來金融的國際化、一體化發展中,《金融服務貿易協議》將佔有重要的地位。如果說產生於40年代的《關貿總協定》是全球貿易自由化和開放的行動綱領的話,《金融服務貿易協議》則將是全球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對外開放的行動綱領和指南,盡管由於各國經濟金融發展的不平衡,金融市場的開放程度不可能立即達到貨物商品市場的開放程度,但《金融服務貿易協議》的確定,並且通過一種談判和協商的機制,將有助於促使各國開放金融市場,從而使本國的金融業融合到全球金融中去。
三、21世紀金融業發展的趨勢
21世紀即將來臨的時候,作為現代金融業發祥地的歐洲,孕育了一場新的金融革命,超越傳統金融主權制約的歐洲貨幣聯盟已經進入實施階段,一個近乎統一的歐洲貨幣——歐元也已經在歐洲大地降臨。歐洲金融市場的高度一體化向20世紀的人們展現了金融新世紀的曙光。21世紀的金融業將繼承20世紀金融國際化的成就,從金融一體化走向貨幣一體化。
過去100年的金融創新和發展促進了全球金融市場的一體化進程。而新世紀將會給金融業發展帶來新的理念和飛躍,展現在人們面前的全球金融發展新架構將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銀行組織的創新
科學技術的發展不僅改變了銀行與客戶相互聯系的方式,而且改變了銀行服務的傳遞方式,產品推銷方式和交易處理方式,21世紀的銀行將是建立在計算機通信技術基礎之上的銀行, 是完全高科技高智能的AAA式銀行,即在任何時候(Anytime)、任何地方(Anywhere)、以任何方式(Anyhow)都能為客戶提供服務。20世紀的銀行服務理念和方式將受到挑戰,未來銀行將不再是以雄偉氣派和富麗堂皇的建築物為標志,銀行的虛擬化將使傳統的分支行「磚瓦型」銀行結構逐步退化。
2.金融中心的發展趨勢
金融中心的競爭和金融業務的創新對市場流動性和規模的要求已使得金融業務出現集中化趨勢,下個世紀中期將出現國際金融中心的業務轉移合並的趨勢,一些小型金融中心將會萎縮,功能大大降低。與此同時,隨著現代電子技術與金融結合而導致的貨幣電子化和銀行虛擬化趨勢,將使人們對金融的理解發生重大變化。那種靠鋪攤設點發展國際金融業務和開拓國際市場的觀念將改變,傳統的銀行分支機構將大大減小。與此同時,那種發展金融中心必須大力吸引外資金融機構,或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必須擁有眾多國際金融機構的觀念和標准也將發生重大調整。這也使得下個世紀末,人們對於國際金融中心的認識面目一新,這正如國際金融教科書上告訴我們的一樣,國際金融市場是一個沒有固定地點的市場,是無形市場。這個市場由眾多經營國際金融業務的機構組成,這些金融機構主要通過電話、電報、電傳等現代通訊工具進行各種金融交易。
世紀之交的國際金融中心還有具體的地理概念,未來國際金融中心的定義將只是電子中心和清算中心,銀行大樓林立的現象將成為歷史,一切金融交易均通過電腦進行,全球金融從零售到批發以至貨幣發行都通過電子網路進行,任何一個地區只要擁有電腦就是一個交易中心,一切金融活動都可進行。科學技術的高度發達及在金融業的應用,21世紀全球金融將由具有地理概念的多中心走向無形化和無中心。
3.國際貨幣體系的多元化
19世紀英國經濟金融的絕對優勢創造了英鎊在國際金融市場的霸主地位,但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的炮聲在打破英鎊獨有地位的同時,也造就了美元這個新世紀的權威,美元憑借其雄厚的實力幾乎霸佔了20世紀整個後半期,而21世紀將不會再現過去200 年中國際金融市場一枝獨秀的神話,面臨的將是群雄爭霸的戰國時代。
從70年代以來形成的美元、日元和德國馬克鼎立的格局,由於強大歐元的出現,新世紀的貨幣格局首先將被美元、日元和 歐元所取代。貨幣的國際地位在和平年代最終是由經濟地位決定的。隨著新世紀中國和俄羅斯等國家經濟的崛起,美元、日元和歐元三足鼎立的局面也不可能長久維持,國際貨幣體系格局將受到中國和俄羅斯等國貨幣的挑戰,下個世紀中葉,國際貨幣體系將出現以美元、日元、歐元、人民幣、盧布等眾多貨幣為主的局面。
4.國際金融協調的新機制
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瓦解以來,國際貨幣體系基本進入一個無序時代,國際金融市場動盪不定,國際貨幣基金等國際金融組織盡其所能,以求國際貨幣的穩定,但無法左右日益龐大的市場。尋求一個新型的、穩定、公平、合理的國際貨幣新秩序是20世紀末國際金融界追求的目標,這也將是21世紀需要解決的全球問題。過去100年, 國際貨幣制度經歷了統一到分散的痛苦裂變,新世紀的國際金融舞台將呼喚建立國際金融新權威,以其特有的權威引導國際貨幣體系協調發展,從動盪走向平穩,從離散走向統一。
21世紀各國金融的國際化發展,將加深市場一體化進程,這是國際金融發展的大趨勢。盡管在目前的世界經濟格局下,還不可能立即出現一個超國家的中央銀行,國際貨幣制度和市場還只能在原有的格局下進行修修補補,但這只是短時的,因為20世紀的金融家銀行家以及政府意識到的國際金融制度存在的問題和缺陷,將在新世紀會進一步體現出來。當牙買加協定確定的國際金融制度開始嚴重阻礙全球經濟金融的發展的時候,一個全新的國際金融架構也將產生。可以預言,20世紀90年代歐洲經濟一體化過程中進行的貨幣一體化實驗,將是未來100 年全球金融發展的縮影。隨著全球金融的高度融合,國際金融秩序中將出現一個承擔起協調全球貨幣政策、維護全球金融穩定責任的金融權威機構。
5.貨幣一體化
經濟一體化是20世紀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成就,也造就了更高級的經濟整合,歐洲經濟聯盟是典型代表,從經濟一體化到貨幣的一體化也將是21世紀國際金融發展的大趨勢。20世紀90年代在歐洲轟轟烈烈進行的經濟貨幣聯盟令國際社會矚目,盡管阻礙很多,但人們可以從這里聽到新世紀的腳步聲。正在進行的歐洲經濟貨幣聯盟的實踐已經告訴人們,經濟一體化的進一步發展必然促使金融市場的一體化,而金融貨幣政策的協調和配合必然會提出貨幣統一的問題。盡管目前只在11個歐洲國家進行這一人類經濟金融發展史上的偉大實驗,還不可能面向全球。但從經濟發展的內在規律來看,經濟一體化的程度越高,貨幣一體化將是最終要求。歐洲貨幣聯盟的推進讓人們感受到了新世紀的曙光。21世紀末期將出現全球貨幣聯盟的要求,眾多貨幣將走向一體化。
四、全球金融一體化與社會經濟的發展
未來100年全球金融的變遷,將使各國金融市場逐步走向一體化。這既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結果,同時也將推動社會經濟的進步。金融的一體化將促進人類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一個大同的全球金融格局將改變人類傳統的金融觀念和經營方式。未來世紀將給人們帶來的是一場與全球經濟社會同步發展的金融革命。
金融國際化導致的市場一體化,將使全球資源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和流動。過去那種人為的限制和國別限制的做法將消失,而資源的有效利用將會使全球受益,這將為欠發達國家獲得資源提供便利。
20世紀經濟的全球化推動了金融國際化,全球投資和貿易一體化,繼續發展的結果將需要一個大一統的全球金融市場。貨幣政策的協調統一以及貨幣的一體化,將逐步減少貿易和投資的交易成本。20世紀全球匯率的變化帶來的國際間的矛盾和不協調在新世紀將化為烏有,市場貨幣投機將消亡,長期困擾貿易和投資的國際匯率風險將成為過去。
面對21世紀金融市場的一體化,也會使未來人們的觀念出現變化。20世紀國際金融以及經濟學教科書上關於金融機構和金融中心以及貨幣的概念,在新世紀的某個年代將會變得面目全非。經濟金融一體化將最終導致貨幣一體化的選擇,將使人們對現在的國家金融貨幣政策操作的理解和重視程度受到嚴峻挑戰。過去20年許多國際間關於金融開放問題的談判以及關於金融方面的報復也將成為歷史。
高度一體化市場的金融風險將不再是一個國家和地區所能解決的,需要全球性的金融機構來承擔,未來人們面對的將不再是什麼匯率風險,更大的風險將可能來自全球貨幣政策變化帶來的通貨膨脹風險。同時高度的一體化主要是建立在高科技和電子化基礎上,預防電腦和智能犯罪對全球金融市場的沖擊將是全球金融機構工作的重點之一。
未來銀行面對的沖擊是巨大的。銀行的虛擬化和智能化不僅將使全球金融機構的面貌出現改觀,而且現在銀行從事的一些業務,比如外匯交易、信用證業務等也將逐步消失,銀行 的收入來源結構面臨調整。貨幣的一體化將使牙買加協定確定的浮動匯率制度下誕生的全球龐大的外匯交易員和外匯經紀隊伍轉業,銀行從業人員將大大減少。信用證這種防止國際貿易中不講信用的結算方式也隨著銀行的虛擬化和高智能化而將會被其他結算形式所替代,作為銀行重要收入來源的外匯交易等中間業務收入將逐步消失。未來商業銀行的業務發展,將使傳統的存貸款業務地位進一步提高,與此同時,以組織項目資金籌集、資本重組以及基金管理和財務顧問為主要業務的商人銀行將有極大的發展。
在人們的印象中,如果說,「一把算盤一支筆」,整日埋首於成堆的帳冊之中,是19世紀銀行職員業務操作的縮影,20世紀末的銀行則進入了「一台電腦一個人」的時代,而到21世紀末,銀行給人們的印象將是「只見電腦不見職員」。
金融的發展對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將產生較大的影響,居民的出國旅行,將不再為貨幣兌換煩惱。電子技術的高度發達,購物消費中電子貨幣將逐步普遍。銀行虛擬化,人們用一台電腦就可以隨時隨地辦理一切銀行業務。金融的競爭和發展不僅促進了整個金融業自身的發展,同時老百姓也是極大的受益者。
新世紀金融發展大趨勢對人類經濟和社會生活的便利是多方面的,就像19世紀的人們很難預計到今天的金融發展對人類帶來的福利一樣,同樣我們也很難准確地計算未來金融市場一體化將給21世紀末的人類帶來多少福音。人類是在不斷進步的,全球金融發展的明天會更美好。

㈣ 論述及評價國際金融體系的發展演變歷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以美英等國為首的國際社會通過多邊協定方式建立了布雷頓森林體系。
主要內容包括:
(1)設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協調國際貨幣關系,特別是對各國的匯率政策實行監督;
(2)實行以黃金為基礎、美元為中心的可調整的固定匯率制度;
(3)在成員國發生國際收支困難時,IMF可提供短期信貸,以補充其國際流動性。在最初的近20年裡,該體系運行比較順利,有效地促進了世界經濟的重建、發展和繁榮。但由於該體系的基礎是美元與黃金的可兌換性,並要求其他各國放棄貨幣政策獨立性,因此,當美國國際收支逆差不斷擴大,無法維持美元與黃金的可兌換性時,它的繼續存在便受到明顯挑戰。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停止向各國政府兌回美元後,各國紛紛放棄本幣與美元的固定比價,實行浮動匯率制度,布雷頓森林體系趨於崩潰。1976年在IMF的提議和組織下,國際社會達成牙買加協定,宣布黃金非貨幣化,同時承認各國實施的浮動匯率制度合法化,這標志著國際金融體系再次進入了一個不受全球性多邊協定約束的動盪的時代。

這次全球金融危機充分說明了國際金融機構在危機中的乏力。金融危機暴露了現行國際貨幣體系存在的一系列嚴重弊端:首先是作為儲備貨幣的美元,其發行不受任何限制,實際上是一種「信用」本位,美國幾乎可以無約束地向世界傾銷其貨幣,但其償還卻因為匯率的「浮動」而得不到保障。其次是在現行國際貨幣體系中缺乏平等的參與權和決策權,仍是建立在少數發達國家利益基礎上的制度安排。因此,構建新的國際金融體系,國際貨幣體系的改革至關重要。

㈤ 17 18 19 世紀的貨幣發展史,金融的發展史。

金融的發展史五六百年前,由於受到交通工具和生產技術的限制,人類的金融貿易活動通常還無法突破國界。但這一狀況在此後不到一百年的時間內迅速得以改觀。 發生在15世紀末的地理大發現和18世紀的工業革命大大縮短了人們之間原有的時空距離。跨國性質的貿易交往、債權債務清算以及資本轉移等活動不僅演繹出了最初始形態的國際金融現象,而且從一開始就包涵著有關國際金融紛爭與協調的跌宕起伏。 此後,隨著人類社會分工網路的擴展和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國際金融協作盡管長時間內都處在較低層次,但總體進程則不斷呈現出加速趨勢。特別是進入20世紀,人類社會在經歷了先後兩次世界大戰以及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的沉重打擊之後,為了重建國際貨幣金融秩序以求生存和發展,不同主權國家之間展開了金融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規模協調與合作。從1922年4月的熱那亞世界經濟與金融會議,到1936年10月的「三國黃金協定」,再到1944年7月的「布雷頓森林協定」以及其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成立,都是典型的例證。 更為引人注目的是,自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至今,國際貨幣金融秩序進入了「無制度」時代。美元等各主要國際性貨幣的匯率經常出現巨幅波動,便捷的電子化交易系統使得規模龐大的國際游資形同「幽靈」、在全球范圍內「四處游盪」,不同國家金融市場之間的「傳染效應」越來越明顯,金融危機爆發的頻率和破壞性急劇攀升,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金融領域的利益沖突日漸明顯……這些問題構成了現階段國際金融領域的鮮明特色,同時也決定著當前和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國際金融的協作必須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得到升級。 值得一提的是,90年代歐洲中央銀行和單一貨幣歐元的出現,象徵著20世紀人類社會將國際金融協作推進到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參考資料: 《國際金融報》 (2002年01月04日第六版) 貨幣的發展史 1.關於貨幣的起源有多種學說,中國古代貨幣起源學說主要有先王制幣說和交換起源說,西方貨幣起源說主要有創造發明說、便於交換說和保存財富說,但是這些學說都未能科學完整地解釋貨幣的起源。馬克思用勞動價值理論科學地闡明了貨幣產生的客觀必然性,馬克思認為貨幣是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發展的必然產物,是商品經濟內在矛盾發展的必然產物,是價值形式發展的必然產物。

2.幣材是指充當貨幣的材料或物品,通常具有價值較高、易於分割、易於保存、便於攜帶的性質。貨幣產生以來,許多不同的物品曾先後充當過貨幣材料,形成了不同的貨幣形式,大致而論,貨幣形式的演變經歷了從實物貨幣——金屬貨幣——紙制貨幣——存款貨幣——電子貨幣的發展過程,實物貨幣是貨幣產生初期採用的貨幣形式,金屬貨幣曾在許多國家長期流通使用,紙制貨幣、存款貨幣和電子貨幣是現代貨幣形式。

3.實物貨幣是以自然界存在的物品或人們生產的物品充當貨幣材料的貨幣形式。中外歷史上實物貨幣種類很多,中國歷史上影響較大的實物貨幣有貝幣、谷帛等。但是許多實物貨幣都形體不一,不易分割、保存,不便攜帶,且價值不穩定,因此不是理想的交易媒介。

4.金屬貨幣是以銅、銀、金等金屬作為貨幣材料的貨幣,其中以貴金屬黃金作為貨幣材料是金屬貨幣發展史上的鼎盛時期。金屬貨幣有兩種形式:一是稱量貨幣,二是鑄幣。金屬貨幣具有價值穩定、易於分割、易於儲藏的優勢,金屬貨幣的局限性主要是攜帶不便,金屬貨幣的數量受金屬貯存和開采量的限制,不能靈活適應經濟發展對交易媒介的需求。

5.紙幣包括三種:一是國家發行的紙制貨幣符號,二是商人發行的兌換券,三是銀行發行的紙制信用貨幣——銀行券。目前各國流通中使用的現鈔絕大部分是國家授權由中央銀行發行的不兌現的銀行券,又稱法定貨幣或現鈔,它不以金、銀作為發行保證,是純粹的信用貨幣。

6.存款貨幣是能夠發揮貨幣作用的銀行存款,主要是指能夠通過簽發支票辦理轉帳結算的活期存款,與現鈔相比,存款貨幣支付具有快速、安全、方便的優點,現代發達的商品經濟中,絕大部分交易支付都利用存款貨幣來完成。

7.電子貨幣是通過電子網路進行支付的貨幣。電子貨幣可以代替現金和支票進行支付,對傳統的貨幣發行和流通產生了重要影響。

㈥ 金融行業的發展史

六百年前,由於受到交通工具和生產技術的限制,人類的金融貿易活動通常還無法突破國界。但這一狀況在此後不到一百年的時間內迅速得以改觀。
發生在15世紀末的地理大發現和18世紀的工業革命大大縮短了人們之間原有的時空距離。跨國性質的貿易交往、債權債務清算以及資本轉移等活動不僅演繹出了最初始形態的國際金融現象,而且從一開始就包涵著有關國際金融紛爭與協調的跌宕起伏。
此後,隨著人類社會分工網路的擴展和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國際金融協作盡管長時間內都處在較低層次,但總體進程則不斷呈現出加速趨勢。特別是進入20世紀,人類社會在經歷了先後兩次世界大戰以及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的沉重打擊之後,為了重建國際貨幣金融秩序以求生存和發展,不同主權國家之間展開了金融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規模協調與合作。從1922年4月的熱那亞世界經濟與金融會議,到1936年10月的「三國黃金協定」,再到1944年7月的「布雷頓森林協定」以及其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成立,都是典型的例證。
更為引人注目的是,自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至今,國際貨幣金融秩序進入了「無制度」時代。美元等各主要國際性貨幣的匯率經常出現巨幅波動,便捷的電子化交易系統使得規模龐大的國際游資形同「幽靈」、在全球范圍內「四處游盪」,不同國家金融市場之間的「傳染效應」越來越明顯,金融危機爆發的頻率和破壞性急劇攀升,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金融領域的利益沖突日漸明顯……這些問題構成了現階段國際金融領域的鮮明特色,同時也決定著當前和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國際金融的協作必須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得到升級。
值得一提的是,90年代歐洲中央銀行和單一貨幣歐元的出現,象徵著20世紀人類社會將國際金融協作推進到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參考資料:《國際金融報》 (2002年01月04日第六版)

㈦ 世界金融發展史世界金融發展史

五六百年前,由於受到交通工具和生產技術的限制,人類的金融貿易活動通常還無法突破國界。但這一狀況在此後不到一百年的時間內迅速得以改觀。
發生在15世紀末的地理大發現和18世紀的工業革命大大縮短了人們之間原有的時空距離。跨國性質的貿易交往、債權債務清算以及資本轉移等活動不僅演繹出了最初始形態的國際金融現象,而且從一開始就包涵著有關國際金融紛爭與協調的跌宕起伏。
此後,隨著人類社會分工網路的擴展和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國際金融協作盡管長時間內都處在較低層次,但總體進程則不斷呈現出加速趨勢。特別是進入20世紀,人類社會在經歷了先後兩次世界大戰以及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的沉重打擊之後,為了重建國際貨幣金融秩序以求生存和發展,不同主權國家之間展開了金融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規模協調與合作。從1922年4月的熱那亞世界經濟與金融會議,到1936年10月的「三國黃金協定」,再到1944年7月的「布雷頓森林協定」以及其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成立,都是典型的例證。
更為引人注目的是,自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至今,國際貨幣金融秩序進入了「無制度」時代。美元等各主要國際性貨幣的匯率經常出現巨幅波動,便捷的電子化交易系統使得規模龐大的國際游資形同「幽靈」、在全球范圍內「四處游盪」,不同國家金融市場之間的「傳染效應」越來越明顯,金融危機爆發的頻率和破壞性急劇攀升,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金融領域的利益沖突日漸明顯……這些問題構成了現階段國際金融領域的鮮明特色,同時也決定著當前和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國際金融的協作必須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得到升級。
值得一提的是,90年代歐洲中央銀行和單一貨幣歐元的出現,象徵著20世紀人類社會將國際金融協作推進到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㈧ 世界銀行業的發展歷史

荷蘭人同時還創造了一種新的資本流轉體制。1609年,世界歷史上第一個股票交易所誕生在阿姆斯特丹。只要願意,東印度公司的股東們可以隨時通過股票交易所,將自己手中的股票變成現金。

早在四百多年前,在阿姆斯特丹的股票交易所中,就已經活躍著超過1000名的股票經紀人。他們雖然還沒有穿上紅馬甲,但是固定的交易席位已經出現了。

這里成為當時整個歐洲最活躍的資本市場,前來從事股票交易的不僅有荷蘭人,還有許許多多的外國人。大量的股息收入從這個面積不超過1000平米的院子,流入荷蘭國庫和普通荷蘭人的腰包,僅英國國債一項,荷蘭每年就可獲得超過2500萬荷蘭盾的收入,價值相當於200噸白銀。

當大量的金銀貨幣以空前的速度循環流通時,荷蘭的經濟血脈開始變得擁堵起來。這一次,荷蘭人解決問題的探索直接進入了現代經濟的核心領域——這就是建立銀行。

采訪:英格蘭銀行博物館 館長 約翰·基沃恩

阿姆斯特丹銀行成立於1609年,大約比英國銀行早一百年,它是一個城市銀行、財政銀行和兌換銀行。它吸收存款,發放貸款。所有一定數量的支付款都要經過銀行,因此,阿姆斯特丹銀行對於荷蘭的經濟穩定起到了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它發明了我們現在所說的信用。那時叫做「想像中的貨幣」。

為了保障銀行的信用,阿姆斯特丹市通過立法規定:任何人不能以任何借口限制銀行的交易自由。由此,一個看上去不可思議的現象出現了:當荷蘭和西班牙的軍隊正在海洋上廝殺時,西班牙貴族手中的白銀仍可以自由地從阿姆斯特丹銀行的金庫中流進流出。荷蘭的銀行,可以合法地貸款給自己國家的敵人。

采訪:荷蘭萊頓大學歷史系 教授 威廉·范德莫倫

荷蘭人建立他們的政府,包括國家政府、地方政府都是為他們的商業利益服務的。

采訪:荷蘭國務委員 約里斯·福爾胡弗

當時歐洲不同的王國王室之間進行不停的爭斗,荷蘭始終在這些爭斗中保持中立,而且它更專注於經濟的發展。

歷史學家們比較一致的意見是,荷蘭的市民是現代商品經濟制度的創造者,他們將銀行、證券交易所、信用,以及有限責任公司有機地統一成一個相互貫通的金融和商業體系,由此帶來了爆炸式的財富增長。

到17世紀中葉,荷蘭聯省共和國的全球商業霸權已經牢固地建立起來。此時,荷蘭東印度公司已經擁有15000個分支機構,貿易額佔到全世界總貿易額的一半。懸掛著荷蘭三色旗的10000多艘商船游弋在世界的五大洋之上:

閱讀全文

與世界金融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