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評述盧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及其歷史地位(33分)
您好,一、自然教育思想的理論基礎
1.要真正了解盧梭的自然教育就要從他的自然主義哲學觀出發,他認為人的自然本性是善良的。人的自由、理性和良心構成善良的天性。善良的天性並不會因為人的貴賤而有所不同,人之所以變得罪惡並不是像原罪論所講那樣生來帶有罪惡,而是後天殘害所致,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裡,就全變壞了。這一經典的話語一語道破了盧梭的性善論思想。正是因為盧梭的性善論,才提出自然教育理論。他認為,人類在出生的時候所沒有的而在長大之後所需要的東西,全都由教育賜予,而人的本性又是善良的,因此,只要能讓人的本性得到自然發展,人就必然趨向於善。盧梭的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歸於自然,要求教育脫離社會文化的樊籬而使天性得到發展,要以天性為師,而不以人為師,要成為天性所造成的人,而不是人造成的人,只有這樣,才能人人享受自由,理性純全而良心暢遂,人類社會才會成為理想社會。
2.盧梭的自然教育理論也是建立在其道德理想國的政治理論基礎上的,是他的政治理論在教育領域的具體表現。盧梭的政治理論認為在國家出現以前的自然狀態下,人人都是自由平等的,人人生而具有不可剝奪的天賦人權。後來由於出現了私有制,財產的私有化造成了富人和窮人,因而才出現了不平等現象,特別是到了盧梭所生活的封建時代,在封建專制主義的統治下,人類的不平等,人類的道德退化已達到了極端。由於人類對自由、平等的追求,人們勢必會有推翻腐朽的封建統治的要求,從而建立培養和恢復符合人的自然本性的道德理想國。然而道德理想國的建立有賴於具有善良的自然本性的道德公民,而具有善良的自然本性的道德公民不能通過封建的專制主義的教育來培養,只能通過新的適應自然的教育來培養,只有通過新的自然主義的教育來對人進行徹底的改造,恢復人的原始自然本性,才能建立符合人的自然本性的道德理想國。盧梭在他這種政治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教育要以培養具有善良的自然本性的道德公民為目標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
二、自然教育思想的主要內容
盧梭自然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歸於自然,強調對兒童進行教育必須遵循自然的要求,順應人的自然本性,他反對不顧兒童的天性,按照傳統與偏見強制兒童接受違反自然的封建教育。盧梭認為教育有三種來源:天性的教育、人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他說:這種教育,我們或是受之於自然,或是受之於人,或是受制於事物。我們身體器官和技能的內在
⑵ 盧梭的政治主張是什麼
1.在社會契約制國家中,最高權力屬於全體人民,人民是國家主權的主體、擁有者和行使者。 2.「人民主權」的實質是「公意」的體現和運用。「公意」不同於「眾意」,代表大多數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公意」的特點在於它是全體社會成員基於共同利益、針對共同目標、符合共同幸福而具有的共同意志。盡管「公意」不一定會被每一個人認識到,卻是客觀存在的。「公意」與私意、團體意志和「眾意」之間有明顯的區別。「眾意」雖然也屬於全體人民的意志,但只是個人意志的簡單地、機械地和零碎地相加。「公意」是從全體人民的共同利益出發的,「眾意」則在根本上是以個人私利為基礎的。 3.國家主權有「公意」構成,並且永遠屬於人民,由於「公意」是共同利益的體現,所以,主權是一個整體,它不可被分割、轉讓和代表。因此,應該進行直接選舉和全民公決。 首先,國家主權不可分割。如果主權被分割,那麼,具有整體意義的公共意志就會喪失,主權就名不副實了。 其次,國家主權不可轉讓。這是因為。主權是「公意」的運用、集體的應用和國家的靈魂,應該由人民掌握,不能轉交給君主。否則,國家會因為出現一個主人而毀滅。 再次,國家主權不能被代表。原因在於,主權是由「公意」構成的,而一直是不能被代表的。[4]所以,議員不是人民代表,而是人民公僕。凡是未經人民全體表決通過的法律都是冒牌貨。 4.主權不等於政府。政府是公民和主權者之間的中介人。主權是一種精神力量,政府則是一種行動力量。主權賦予政府以權力,政府則是主權者為人民設立的公共事務機構,是主權者的執行人,代表人民行使主權的某些職能。政府是人民的仆從,人民可以限制、改變和收回政府官員權力。 5.人民是立法者,立法權屬於人民。人民立法的原則有: (1)法律意志的普遍性。即任何個人無權頒布法律,只有主權者才可以頒布法律。 (2)法律對象的普遍性。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只規定人們的抽象行為,不對個別和具體的行為加以規定。法律只賦予某些機構和職務而非個人以特別的職能和權力。 盧梭的「人民主權」學說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時至今日,它的價值和魅力依然不減。 二、「人民主權」學說對法國大革命的促進作用——進步性、革命性和人民性 作為「人民主權」學說的故鄉,法國自然首先受到這個理論的影響。「人民主權」學說在法國起到了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作用。一方面,它在理論上起到了承前作用,發展了前人的主權觀。另一方面,他在實踐上發揮了啟後的功能,指導了法國革命。 作為一種國家主權思想,盧梭的「人民主權」學說並不是全新的,而是對前人的主權觀的延續。文藝復興(the Renaissance)和宗教改革(the Reformation)以來,西歐各國的思想界逐漸活躍。其中,法國政治思想家布丹開創了國家主權理論。 布丹在世時,法國相繼進行了義大利戰爭(1494年—1559年)和胡格諾戰爭(1562年—1598年)。在持續不斷的戰事中,代表中央政權的國王受到代表地方勢力的貴族的極大挑戰,專制君主的權力和地位遠未鞏固。[5]而在當時的西歐,15世紀末以來,西班牙、葡萄牙、荷蘭和英國等民族君主國紛紛興起,各國王權在逐漸加強。因此,法國王權的狀況是不能令人滿意的。
⑶ 盧梭的主張 這些主張對歐洲思想和政治有何積極影響
盧梭的思想(1)自然狀態——平等盧梭也認為人類社會存在著自然狀態,他認為自然狀態下人是孤立的,這與斯賓諾莎和洛克的描述是有區別的,正是由於孤立,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平等是人類天賦的自然權利。 (2)社會狀態——不平等與斯賓諾莎和洛克的主張不同的是,盧梭認為在自然狀態和國家狀態之間存在著社會狀態。 從上面的論述可以看出,盧梭也是從人性的角度論述人類從自然狀態過渡到社會狀態的,這就是人的自我完善能力。盧梭認識到了社會狀態給人類帶來的文明進步,但他更看到了生產力的發展導致私有財產出現,導致人類不平等產生,社會狀態的不平等是財富佔有的不平等。 (3)國家狀態——不平等盧梭認為人類的不平等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就是前面說到的財富的不平等,後兩個階段的不平等是人類進入國家狀態後產生的。盧梭認為,由於有財富的不平等,富人通過欺騙的手段與窮人訂立契約,成立國家,人類進入國家狀態,出現了政治的不平等。可見,盧梭也認為國家是通過契約產生的,但這種契約的訂立過程是不平等的,因而帶來的結果也是不平等。隨著社會的發展,出現暴君統治,確立專制權力,人類的不平等進入第三階段,這是盧梭認為的他當時所生活的社會的不平等狀態。 (4)重訂契約——平等正是由於國家狀態的不平等,盧梭認為應該重新訂立契約,盧梭認為人們重新訂立契約時讓渡的不是部分權利,而是全部權利,這與斯賓諾莎和洛克的主張是不同的。正是由於所有人將所有權利讓渡給所有人,因此,所有人都是主權者,所有人都是平等的。 (5)理想社會——平等盧梭認為,由於重新訂立契約,人類就進入理想社會,盧梭所主張的理想社會政體是民主共和國,主權屬於全體人民,由人民直接掌握並行使權力,實行法治。在權力的運作方面,他反對分權,反對代議制,當然也反對政黨政治。這樣,在國家的政治生活方面,所有人之間也是平等的。 盧梭的思想對於法國、美國的革命和建國產生了重要影響。 首先,在法國大革命中,盧梭堅定的民主信念、以暴力反對專制君主的政治主張、自由與平等的政治理念,以及建立在社會契約論之上的政治藍圖,富含批判性與革命性,更多地反映了第三等級的政治立場,因此,同時被民主派與激進派奉為精神領袖,無論是吉倫特派還是雅各賓派,幾乎每一位革命先鋒人物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盧梭的影響。 其次,對美國的獨立戰爭與後來的政治實踐而言,盧梭的自然權利、人民主權、法治與政府理論的影響是巨大的。例如,在美國建國前後,圍繞聯邦憲法,民主黨人與聯邦黨人曾展開激烈的論戰,他們的沖突從某種程度上講,就是以盧梭為代表的激進民主政治與以孟德斯鳩為代表的保守政治理論之間的沖突。或堅持,或反對,美國的開國元勛們從來沒有離開過盧梭的思想框架。 再次,盧梭的思想還對德國的思想產生了重要影響。 此外,盧梭的思想對中國也產生了重要影響。戊戌維新時期,康有為等思想家就翻譯過盧梭的《社會契約論》等著作,並借鑒他的思想提出「興民權」等主張,孫中山等革命家也借鑒了盧梭的思想,我們從三民主義、《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都能看到盧梭平等、民權思想的影子。
⑷ 《政治學》有哪些歷史意義
西方政治學的歷史發展西方政治學最早發源於古希臘,創始人是古希臘思想家亞里士多德,其所著的《政治學》被公認為是西方政治學的奠基之作。從《政治學》開始,按照歷史順序,可以把西方政治學的歷史發展大致分為四個階段: (一)古代西方政治學 公元前5世紀,地中海沿岸分布著數百個奴隸制城邦國家,這些城邦國家的形成和發展,打破了原始氏族部落社會的血緣關系,瓦解了人與人之間的宗法關系,較早地建立了權利關系和契約關系,促成了城市文明、商業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形成與發展,這些都為西方古典政治學說的產生提供了沃土和搖籃。
古希臘的思想家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撰寫了《理想國》和《政治學》等著作,開辟了政治學研究的新領域。
亞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古希臘思想家,柏拉圖的學生,代表著作是《政治學》。他考察分析了150多個不同形式的城邦國家,從倫理和利益的角度,研究了國家的基本理論,即國家的起源、性質、目的和任務;研究了國家的政治制度劃分的原則,並對各種政治制度進行了比較;研究了如何建立以及管理國家等問題,奠定了西方政治學研究的基礎。具體內容有:①國家的形成如同雌雄結合,是自然的產物,「早期各級社會團體都是自然地生長起來,一切城邦既然都是這一生長過程的完成,也該是自然的產物,這又是社會團體發展的終點」。「事物的終點,或其極因,必然達到至善,那麼,現在這個完全自足的城邦正該是至善的社會團體了」。所以,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國家是自然形成的至善的社會團體。②他認為倫理學研究個人的善,政治學研究人群的善,國家這一社會團體的目的在於達到最高尚、最廣泛的「善業」。他指出:「政治學的善就是正義,正義以公共利益為依歸。」「城邦以正義為原則 正義恰恰是樹立社會秩序的基礎。」③政治權力的分配製度即政體決定著城邦的異同。亞里士多德對各類政體進行了區分和研究之後,認為君主政體、貴族政體與共和政體能夠照顧公共利益,其差別只在於掌握最高統治權的人數不同;而僭主政體、寡頭政體和平民政體都只會為統治者謀利。④最好最易於實行的是共和政體,特別是以中產階級為主體的共和政體最為穩定。⑤政體發生變革基於人們對「正義」與「平等」的認識的分歧。寡頭會認為基於財產多寡的政治權力不平等是正義的,平民則認為基於人身自由的政治權力的平等分配才是正義的。⑥私有財產和家庭是人本性和城邦的性質,不能取消,但要避免財富的兩極分化。⑦城邦要實行法治,並由有公民權的人輪流執政。 亞里士多德時代,古希臘的奴隸制城邦制度已面臨著嚴重的危機,所以,亞里士多德的任務在於努力維護並竭力贊美城邦制,把它看作是至善的化身;同時,他又在盡力尋找一種能夠挽救奴隸制城邦的政體,認為以中產階級為主體的共和政體是最穩定的,力圖以此化解兩個極端的矛盾,維持國家的穩定。由此可以看出,西方古代政治學說有這樣一些特點:①它始於對國家問題的研究,因為它是以城邦國家作為研究和分析對象的;②它強調政治的最高目的和價值取向在於特定的倫理道德,因為它認為政治是研究群體的善,國家的應然狀態是至善的社會團體;③它維護奴隸主統治和奴隸制國家;④在研究方法上,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有所不同。柏拉圖主要運用哲學思辨的方法,並且把政治與哲學、道德、教育以及家庭等問題糅合在一起,在他看來,政治學就是倫理學;亞里士多德主要運用比較分析的方法,通過對150多個城邦國家的比較,研究了不同的政體類型,並開始把政治學與倫理學分開,使政治研究的概念趨於系統化。所以,在方法論上,以柏拉圖為代表的哲學思辨研究方法和以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的實證比較研究方法,奠定了西方傳統政治研究方法兩大傾向的基礎。
⑸ 盧梭思想對後世的影響
哲學方源面
在哲學上,盧梭提出「天賦人權說」,盧梭天賦人權的思想最早在美國獨立宣言中體現。
政治方面
描述人和社會關系的《社會契約論》是盧梭最重要的著作,其中開頭寫道「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美國的《獨立宣言》和法國的《人權宣言》及兩國的憲法均體現了《社會契約論》的民主思想。
教育方面
在《愛彌兒》中體現的盧梭對教育的觀念---自然主義,深深地影響了現代教育理論。他降低書面知識的重要性,建議孩子的情感教育先於理性教育。他尤為強調通過個人經驗來學習。
文學方面
盧梭對文學的貢獻主要體現在他的書信體小說《新愛洛綺絲》裡面,在這本小說里盧梭描寫了美麗的田園風光、風土民情、自由的思想、浪漫的愛情……對後世浪漫主義小說的發展有很大促進。
⑹ 概括盧梭的主要貢獻和談談你對盧梭學說的看法
在哲學上,盧梭主張感覺是認識的來源,堅持「自然神論」的觀點;強調人性本善,信仰高於理性。在社會觀上,盧梭堅持社會契約論,主張建立資產階級的「理性王國」;主張自由平等,反對大私有制及其壓迫;提出「天賦人權說」,反對專制、暴政。在教育上,他主張教育目的在培養自然人;反對封建教育戕害、輕視兒童,要求提高兒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張改革教育內容和方法,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反映了資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從封建專制主義下解放出來的要求。
政治觀點
描述人和社會關系的《社會契約論》也許是盧梭最重要的著作,後來成為了反映西方傳統政治思想的最有影響力的著作之一。與他早期作品相反,盧梭認為自然狀態是沒有法律和道德的獸性狀態,好人是因為社會的出現才有的。自然狀態下,常有個人能力無法應付的境況,必須通過與其他人的聯合才能生存,因而大家都願意聯合起來。人們聯合在一起,以一個集體的形式而存在,這就形成了社會。社會的主要作品(20張)契約是人們對成員的社會地位的協議。 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Discours sur l'origine et les fondements de l'inégalité")中,盧梭嘗試把政府的出現解釋為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一種契約。人們願意放棄個人自由並被他人所統治的唯一原因,是他們看到個人的權利、快樂和財產在一個有正規政府的社會比在一個無政府的、人人只顧自己的社會能夠得到更好的保護。不過,盧梭又指出原始的契約有著明顯的缺陷。社會中最富有和最有權力的人「欺騙」了大眾,使不平等成為人類社會一個永恆的特點。他在《社會契約論》中提到,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契約應該被重新思考。政府不應該是保護少數人的財富和權利,而是應該著眼於每一個人的權利和平等。不管任何形式的政府,如果它沒有對每一個人的權利、自由和平等負責,那它就破壞了作為政治職權根本的社會契約。
思想基礎
這種思想是法國大革命和美國革命的根本。事實上,說法國和美國革命是盧梭在社會契約上的抽象理論的直接結果毫不過分。羅伯斯庇爾就是盧梭的忠實信徒,被稱為「行走中的盧梭」。 盧梭是最早攻擊私人財產制度的現代作家之一,因此他也被認為是現代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見馬克思)的始祖之一。同時,他質疑多數人的意願是否一定正確。他指出,政府應該排除多數人(見民主)意願的影響,捍衛自由、平等和公正。
盧梭的政治哲學中最主要的原則是政治不應與道德分離。第二個重要的原則是自由,捍衛自由是國家建立的目的之一。這也是法國大革命由政治革命而社會革命,再由社會革命而道德革命,規模和程度遠超英美的一個淵源。盧梭的《論科學與藝術》強調,藝術與科學的進步並沒有給人類帶來好處。他認為知識的積累加強了政府的統治而壓制了個人的自由。他總結得,物質文明的發展事實上破壞了真摯的友誼,取而代之的是嫉妒、畏懼和懷疑。
教育觀點
在《愛彌兒》中體現的盧梭對教育的觀念---自然主義,深深地影響了現代教育理論。他降低書面知識的重要性,建議孩子的情感教育先於理性教育。他尤為強調通過個人經驗來學習。 「讓我們回歸自然」 在早期的作品中,他把自然描述為原始人所處的原始的狀態。後來,在伏爾泰(Voltaire)的批評下,他把自然描述為人建立自己個性和個人世界過程的自發性。所以,自然意味著內心的狀態、完整的人格和精神的自由。與之形成對比的是社會在文明的幌子下進行的關押和奴役。因此,回歸自然就是使人恢復這種自然過程的力量,脫離外界社會的各種壓迫,以及文明的偏見。
1782年出版的自傳《懺悔錄》(Confession)是最早最有影響的自我暴露作品之一,書中毫不掩飾個人醜行,對後世影響深遠。中國的作家郁達夫就深受盧梭自我暴露風格的影響。
⑺ 盧梭學說影響了什麼政治制度的建立盧梭學說的意義
《社會契約抄論》中主權在民的思想,是現代民主制度的基石,深刻地影響了逐步廢除歐洲君主絕對權力的運動,和18世紀末北美殖民地擺脫英帝國統治、建立民主制度的斗爭。美國的《獨立宣言》和法國的《人權宣言》及兩國的憲法均體現了《社會契約論》的民主思想。
這樣說吧,社會契約論直接推動了歐美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為創建資本主義國家提供了思想基礎和理論指導,促使近代資本主義國家的建立。
⑻ 盧梭學說影響了什麼政治制度的建立
創立了近代資產階級國家的主權學說
盧梭思想的核心,其中之一就是自然權利內說,也稱之為「天賦權利」容,這種觀點認為,每一個人天生就具有不可剝奪的權利,所謂「人人生而自由」,但是,「卻總在枷鎖之中」,也就是說,歷史和文化給人們造成了一系列的枷鎖。因此,要獲得「天賦權利」就必須打破一切枷鎖。與此同時,盧梭也明確地表示,原始人才具有真正的道德,人類社會從古至今,是一個日益墮落的歷史。由此,要享有與生俱來的「天賦權利」,就必須打破一切歷史、文化造成的禁錮。這就是盧梭思想具有極大破壞性的一面,這種破壞性,在法國大革命中得到了首次體現。
⑼ 盧梭的主張 這些主張對歐洲思想和政治有何積極影響
盧梭的思想
(1)自然狀態——平等
盧梭也認為人類社會存在著自然狀態,他認為自然狀態下人是孤立的,這與斯賓諾莎和洛克的描述是有區別的,正是由於孤立,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平等是人類天賦的自然權利。
(2)社會狀態——不平等
與斯賓諾莎和洛克的主張不同的是,盧梭認為在自然狀態和國家狀態之間存在著社會狀態。
從上面的論述可以看出,盧梭也是從人性的角度論述人類從自然狀態過渡到社會狀態的,這就是人的自我完善能力。盧梭認識到了社會狀態給人類帶來的文明進步,但他更看到了生產力的發展導致私有財產出現,導致人類不平等產生,社會狀態的不平等是財富佔有的不平等。
(3)國家狀態——不平等
盧梭認為人類的不平等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就是前面說到的財富的不平等,後兩個階段的不平等是人類進入國家狀態後產生的。盧梭認為,由於有財富的不平等,富人通過欺騙的手段與窮人訂立契約,成立國家,人類進入國家狀態,出現了政治的不平等。可見,盧梭也認為國家是通過契約產生的,但這種契約的訂立過程是不平等的,因而帶來的結果也是不平等。隨著社會的發展,出現暴君統治,確立專制權力,人類的不平等進入第三階段,這是盧梭認為的他當時所生活的社會的不平等狀態。
(4)重訂契約——平等
正是由於國家狀態的不平等,盧梭認為應該重新訂立契約,盧梭認為人們重新訂立契約時讓渡的不是部分權利,而是全部權利,這與斯賓諾莎和洛克的主張是不同的。正是由於所有人將所有權利讓渡給所有人,因此,所有人都是主權者,所有人都是平等的。
(5)理想社會——平等
盧梭認為,由於重新訂立契約,人類就進入理想社會,盧梭所主張的理想社會政體是民主共和國,主權屬於全體人民,由人民直接掌握並行使權力,實行法治。在權力的運作方面,他反對分權,反對代議制,當然也反對政黨政治。這樣,在國家的政治生活方面,所有人之間也是平等的。
盧梭的思想對於法國、美國的革命和建國產生了重要影響。
首先,在法國大革命中,盧梭堅定的民主信念、以暴力反對專制君主的政治主張、自由與平等的政治理念,以及建立在社會契約論之上的政治藍圖,富含批判性與革命性,更多地反映了第三等級的政治立場,因此,同時被民主派與激進派奉為精神領袖,無論是吉倫特派還是雅各賓派,幾乎每一位革命先鋒人物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盧梭的影響。
其次,對美國的獨立戰爭與後來的政治實踐而言,盧梭的自然權利、人民主權、法治與政府理論的影響是巨大的。例如,在美國建國前後,圍繞聯邦憲法,民主黨人與聯邦黨人曾展開激烈的論戰,他們的沖突從某種程度上講,就是以盧梭為代表的激進民主政治與以孟德斯鳩為代表的保守政治理論之間的沖突。或堅持,或反對,美國的開國元勛們從來沒有離開過盧梭的思想框架。
再次,盧梭的思想還對德國的思想產生了重要影響。
此外,盧梭的思想對中國也產生了重要影響。戊戌維新時期,康有為等思想家就翻譯過盧梭的《社會契約論》等著作,並借鑒他的思想提出「興民權」等主張,孫中山等革命家也借鑒了盧梭的思想,我們從三民主義、《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都能看到盧梭平等、民權思想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