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誰能簡單但詳細的介紹邢台歷史
這才叫,簡單但詳細
古邢台, 經滄桑。 有歷史, 真輝煌。 先商源, 祖乙都, 邢侯國, 載史書。
傍青山, 鄰太行。 依碧水, 濱滏陽。 自上古, 石器期, 萬年前, 有人居。古百泉, 曾發現, 獸化石, 是史據。 唐堯年, 水滔天, 堯觀水, 登堯山。虞舜代, 鯀治水, 堵洪水, 建大堤。 自清河, 至臨西, 數十里, 留遺跡。鯀失敗, 大禹繼, 搞疏導, 開河渠。 邢洪水, 流三縣, 隆任寧, 留窪淀。大陸澤, 禹遺蹤, 載史書, 千古頌。 水入海, 洪災息, 舜讓賢, 禹稱帝。國號夏, 傳後裔, 設九州, 邢屬冀。 至商代, 傳祖乙, 自耿都, 遷邢地。商紂王, 無道君, 置酒池, 築肉林。 大平台, 一沙丘, 有古跡, 紂王留。周公旦, 四子苴, 封邢侯, 都邢地。 狄犯邢, 齊國助, 避戰亂, 遷國都。在漿水, 建新城, 名夷儀, 留史名。 鄭國將。 名蔡仲, 率大軍, 犯邢境。受重傷, 走末路, 脫鎖溝, 放甲鋪, 城計頭, 埋頭顱, 將軍墓, 記恥辱。衛滅邢, 邢歸晉, 有功臣, 名趙盾, 被冤殺, 滅九族。 其家臣, 救遺孤。趙古庄, 藏趙武, 此古村, 美名著。 晉侯國, 行封賞, 趙襄子, 封邢襄。晉六卿, 起戰亂, 趙與智, 結仇怨。 智伯仆, 名予讓, 板橋下, 刺趙襄。此板橋, 留古跡, 予讓橋, 載史記。 內丘縣, 有鵲山, 扁鵲名, 千古傳。武靈王, 宮廷亂, 兩王子, 刀兵見。 趙主父, 避沙丘, 食雀卵, 把命丟。沙河市, 十里亭, 有蘇秦, 是精英, 說六國, 抗秦兵。 趙侯國, 將相和。清河縣, 葬廉頗。 始皇帝, 稱強秦, 普天下, 設縣郡, 古邢台, 置信都,劃歸屬, 隸巨鹿。 秦始皇, 東巡幸, 暴病死, 沙丘宮。 不發喪, 載鮑魚,邢御路, 飄魚腥。 秦末年, 楚漢爭, 楚項羽, 抗秦兵。 漳河岸, 巨鹿戰,破釜灶, 沉渡船, 敗秦兵, 降章邯。 立張耳, 常山王, 據襄國, 治邢襄。劉邦勝, 漢室興, 邢沿用, 襄國名。 古堯山, 柏人城, 漢劉邦, 留行蹤。過柏人, 險遭難, 忌迫字, 得平安。 汦河岸, 釣盤山, 漢初年, 起征戰,漢韓信, 出奇兵, 斬陳余, 克井陘。 馬嶺關, 張耳台, 有古跡, 史書載。西漢末, 天下亂, 王郎反, 據邯鄲。 漢劉秀, 走邢州, 柏人城, 顯身手。光泰岡, 戰李育, 古南宮, 避風雨, 麥飯亭, 得溫飽, 滹沱河, 傳捷報。柏鄉縣, 漢牡丹, 古寺院, 留詩篇。 古巨鹿, 銅馬鎮, 又收編, 銅馬軍。千秋亭, 稱皇帝, 漢光武, 東漢立。 巨鹿縣, 有張角, 舉義旗, 太平道。普天下, 齊響應, 黃巾軍, 震朝庭。 凌霄山, 中央寨, 有古跡, 點將台。漢王朝, 調大兵, 破黃巾, 戰廣宗。 漢時苗, 平鄉人, 駕牛車, 赴壽春。離任時, 留牛犢, 史書上, 美名著。 晉末年, 石勒反, 稱趙王, 據邢襄。建國都, 稱襄國, 建平城, 大城郭。 寬城牆, 可卧牛, 傳說中。 卧牛城。有張賓, 內丘人, 扶後趙, 建功勛。 內丘縣, 鐵頂墓, 葬張賓, 載史書。自隋唐, 稱邢州, 數百載, 名依舊。 唐朝初, 劃區域, 十二州, 治邢地。巨鹿人, 有魏徵, 貞觀年, 佐太宗, 偏聽暗, 兼聽明, 直言諫, 人稱頌。南和人, 有宋璟, 建盛唐, 扶玄宗。 沙河市, 梅花亭, 逾千載, 有盛名。唐玄宗, 建唐陵, 今隆堯, 有遺蹤。 會昌年, 有徵戰, 占宣務, 劉禎亂, 王元逵, 攻堯山。 僖宗年, 黃巢反, 有古跡, 黃巢岩。 血流峪, 天明關, 口碑頌, 千古傳。 邢州地, 佛教興, 寺與塔, 甚興隆。 普彤塔, 在南宮, 普利塔, 在臨城。 邢台城, 有名寺, 一開元, 一天寧。 古塔林, 葬佛骨, 此遺址, 傳千古。 有郭威, 美名揚, 建後周, 都汴梁。宣務山, 鑿佛堂, 古堯山, 是故鄉。 周世宗, 名柴榮, 知民苦, 察民情,在巨鹿, 建王城, 柴王村, 有遺蹤。 趙匡胤, 陳橋變, 後周亡, 宋朝建。邢改名, 信德府, 復邢州, 隸巨鹿。 慶歷年, 王則反, 古貝州, 義旗展。宣撫使, 文彥博, 殺王則, 在清河。 宋王朝, 假恩宥, 將貝州, 改恩州。至元朝, 建府署, 改邢州, 順德府。 元太保, 劉秉忠, 科學家, 郭守敬,扶元朝, 有盛名。 紫金山, 建書院, 此古跡, 歷千年。 朱元璋, 建大明,萬曆年, 築長城。 馬嶺關, 黃榆嶺, 路羅川, 有遺蹤。 嘉靖年, 遭水患,王本固, 挽狂瀾。小黃河, 揚碧波, 流千年, 唱頌歌。 明末年, 清入關,率大兵, 犯中原。 古巨鹿, 賈庄戰, 盧象生, 赴國難。 明朝亡, 立大清,康乾朝, 國勢盛。 至末代, 變腐朽, 喪主權, 引外寇。 趙三多, 景廷賓,反洋教, 驅洋人。 辛亥年, 鬧革命, 建民國, 亡大清。 元明清, 歷三代,順德府, 名未改。 順德府, 轄九縣, 數十年, 未改變。 國民黨, 搞腐敗,馬列書, 傳邢台。 張家院, 三弟兄, 星星火, 燎原明。 火車站, 大罷工,鬧學潮, 搞暴動。 九一八, 大事變, 日侵華, 民遭難。 四二九, 大掃盪,燒殺搶, 搞三光。 國民黨, 不抵抗。 共產黨, 打東洋。 平原地, 歸冀南,西山區, 歸太行。 前南峪, 有抗大, 育人才, 遍天下。 四五年, 日投降,邢台城, 慶解放。 順德府, 改專署, 專市縣, 一城駐。 鎮改市, 市改縣,劃區域, 數次變。 隆堯縣, 與寧晉, 六六年, 大地震。 周總理, 來災區,解民難, 救民急。 地震碑, 拔地起, 在隆堯, 巍然立。 劃時代, 新世紀,古邢台, 換天地。 街道寬, 高樓立, 山變青, 水變綠。 旅遊業, 大發展,借地利, 開山川。白雲洞, 扁鵲山, 九龍峽, 一線天。 引外資, 大開發, 望前景 樂無涯。
『貳』 隆堯縣的介紹
隆堯縣,位於河來北省邢源台市中部,華北平原腹地。西南與任縣、內丘相連,東北與巨鹿、寧晉、柏鄉接壤,面積749平方公里,轄6鎮6鄉,人口約54萬(2014年),縣政府駐地隆堯鎮。1隆堯是隆平縣和堯山縣合並而成,堯山是邢州九縣之一,歷史悠久,堯帝在此封疆,2涌現出戰國名將李牧、後周皇帝郭威、柴榮、隋翻譯家彥琮等名人志士,現有唐祖陵、柏人城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3]隆堯秧歌、招子鼓、澤畔抬閣等已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3隆堯縣曾先後獲得「全國食品工業強縣」、「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全國一流供電縣」、「河北省民營經濟發展先進縣」等稱號。4雙碑鄉、東良鄉、北樓鄉、魏庄鎮、蓮子鎮,是邢台市一城五星(規劃區)重要組成部分。
『叄』 河北省隆堯縣李姓來歷和祖籍
隆堯縣李姓大多應該是趙郡李氏後代
李氏是中國第一大姓,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同姓人群。研究報告顯示,李姓目前佔全國總人口的7.9%,李氏人口超過1億人。
據《姓氏考略》記載,周之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後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於李耳稱姓的。李姓到了唐代,邢台隆堯李氏成為李唐的望族。
唐高祖李淵的先祖上三、四代本是唐代趙州象城縣(今河北隆堯縣)人,唐陵就是李淵的三代祖李熙和四代祖李天錫的共塋。
唐陵在隆堯縣城南15公里王伊村北。始建於唐高祖李淵,太宗李世民命長孫無忌與邢州、趙州刺史等「金謁塋地,畫圖進上」。唐儀風年間唐高宗李治追封宣簡公為宣皇帝,夫人張氏為宣庄皇後,唐玄宗李隆基在東陵建光業寺,並立寺碑為志,楊晉撰文。今陵封土雖然已平,現存有翁仲、華表、石馬、石獅等,獅馬雕刻精美,肌肉突出,昂首欲吼,造型奇偉。
歷來多認為大唐祖籍在陝西,隆堯大唐帝陵的改寫了這一誤說。最新出版的張愷之主編的《中國歷史》有關唐史的篇章說:「李唐祖上原籍趙郡」。王家范等主編的《中華文明史辭典》說:「唐高祖(566-653),即李淵,唐朝開國皇帝。公元618-626年在位,本郡昭慶(今河北隆堯)人」。
按照李延壽所撰《北史·序傳》的說法,李熙父親名叫重耳,李熙,曾任金門鎮將(後被李淵追尊為宣皇帝)。李熙的兒子是李天錫,曾任北魏幢主(後被李淵追尊為光皇帝)。李天錫的兒子是李虎,為後魏左僕射、西魏八柱國之一,後追封唐國公(後被李淵追尊為景皇帝)。李天錫的別一個兒子就是唐高祖李淵的父親李昞,任北周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襲唐國公(後被李淵追尊為元皇帝)。
趙郡李氏資料
http://tieba..com/f?kz=125406924
趙郡李氏的六大房系,每房子孫都有眾多的傑出者,僅唐朝就出宰相17名
趙郡李氏郡望:
趙郡位於今河北趙縣。趙郡李氏是李姓的第二大流派,其始祖是戰國名將李牧,他曾率兵兩次擊敗秦國。
趙郡,其初建置於後魏,此後各朝有沿置,其治在今河北之趙縣。
趙郡李氏出自秦司徒曇的次子璣。璣,字伯衡,在戰國末,拜為秦國太傅,功名顯著。璣有三子:雲、牧、齊。老二李牧為當時趙國的國相,被封為武安君。從他開始,把家定居在趙郡。當時七雄之一的趙國,其疆土包括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東部,及河南省黃河以北之地,今河北之趙縣正屬於當時趙國境內。
趙郡李氏的邕祖李牧,是一個十分卓越的人物。作為趙相,他足智多謀,治國有方,又長於用兵,抵匈奴,打東胡,屢有戰功,甚得軍心。曾於公元244年,率軍伐燕,使秦國不敢輕易侵伐趙國。公元233年、234年,李牧兩次擊敗秦軍。秦國懼怕李牧,就收買趙王嬖臣郭開,誣李牧造反,趙王優柔寡斷,聽信讒言,終於在公元248年殺害了李牧。李牧一死,秦始皇的大將王翦立刻率大軍消滅了趙國。可見李牧在趙國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李牧在距今一千七百多年之前,在河北開創了趙郡李氏之族,因而河北李氏歷來人口眾多。其後世子孫支庶繁多,現以其繁衍的大致情形,敘述如下。
在秦末漢初,趙郡李氏向河南和江南發展。
廣武君李左車出有三子:李常、李伯、李遐,這三兄弟為趙郡李氏第四代,此時已經是漢高祖一統天下時。老三李遐,字伯友,是漢朝的涿郡守,生了四子:李岳、李德、李文、李班。老大李岳,字長卿,官拜諫議大夫。李岳之了李秉義,字世范,當上了穎川太守。穎川在念河南境內,出於任職之便,李秉義把家搬到了潁川,從而,使原來在河北的趙郡李氏,分出一支到了河南,成為河南趙郡李氏的開端。
穎川的趙郡李氏自其開基始祖李秉義之後,不斷發展。李秉義有三子:李翼、李協、李敏,老三李敏官至五大夫將軍,他又生有三子:李謨、李道、李朗。李謨,字道謀,為臨淮太守,有哆華、旭三子。老大李哆,字子讓,官至上黨太守,其子李護,官至酒泉太守。李護生有三子:武、昭、奮。老大李武,字昭先,曾任書郡太守、太常卿,他生有四子:贊、修、奕、龍。老二李候船,字伯游,為後漢的太尉,又生有四子:李諒、李叔、李訓、李季。老大李諒,字世益,是後漢時趙國相,其子李膺,字元禮,為東漢大臣,其品行高雅,被稱為「天下楷模」,先後任青州刺史、度遼將軍、河南尹,官至司隸校尉,因謀誅宦官事敗,而死於獄中。
李膺有三子:壤、瓚、瑾。老三李瑾為東平相,後來為避難復居於趙。李瑾生有李志、李恢、李宣三子。老二李恢又生四子:定、壹、獎、碩。老大李定,在曹魏時任水衡都尉、漁陽太守等職。李定有李伯括和李機叔二子,李機叔先後任太學博士、臨江及樂安二郡太守,他有五子:群、壤、密、楷、越。
李楷,字雄方,在晉朝先後任司農丞、治書侍御史。時趙王倫自稱皇帝,引起宗室諸王的兵討,戰亂空前。李楷為避戰亂,帶領全家,渡過長江,徙居於浙江的常山。於是,趙郡李氏的一支又擴展到了長江以南,李楷便是江南的趙郡李氏之開基始祖。
趙郡李氏的南遷始祖李楷,生有五子:李輯、李晃、李芬、李勁、李睿,這五個兒子形成三大房系,從而使江南的趙郡李氏分而成三流,即南祖房、西祖房、東祖房。
趙郡李氏也有六大房系,為南祖房,東祖房,西祖房,遼東房,江夏房和漢中房李楷的五個兒子,定居在浙江常山,兄弟分居:老五李睿的兒子李勖兄弟,居住在巷東;老四李勁的兒子李盛兄弟及老三李芬一家,居住在巷西;老大李輯與老二李晃兩房子孫,則南徙故壘。因而,以此三個方位,李睿又被奉為江南趙郡李氏的東祖;李芬與李勁被奉為西祖;李輯與李晃則被奉為南祖。
『肆』 隆堯縣的著名人物
郭威(904—),即後周太祖,五代周王朝的建立者,951-954年在位。字文仲(一作字仲文),邢州堯山(今隆堯縣西部)人。少孤貧,為軍吏。後漢時拜樞密使。乾祐元年(948年)受命督師討伐李守貞叛軍。後拜鄴都留守兼天雄軍節度使。乾祐三年(950年)起兵攻入開封,次年稱帝建周,都汴,史稱後周。
柴榮(921—959),即後周世宗,954-959年在位。邢州堯山柴家莊 (一說邢州龍崗)人。郭威內侄、養子。登基後進行全面整頓改革,懲辦貪污,招撫流亡,獎勵生產,取消苛捐雜稅,整頓軍隊。後陸續攻佔了南唐的江淮等地,為北宋的統一繁榮奠定了基礎。
彥琮(557—610),隋代僧人,佛教翻譯家、編纂家,俗姓李,趙郡柏(今河北隆堯西南)人。曾於朝堂講玄學,並與楊廣講論佛經。專梵文,主要從事譯經、撰述、編纂,先後譯經計二十三部一百餘卷,著有《辯正論》《通極論》《辨教論》《通學論》等。
樊騰鳳(1601—1664),字凌虛,明末唐山縣西良前村人。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音韻學家。自幼讀書,屢試不第。清兵入關後,擁戴大幹言村民趙二舍為帝,自封軍師以抗清。失敗後匿於地窖三年,撰《五方母音》流傳於世。
任彥申(1945—),河北隆堯人,先後任清華大學黨委委員、清華大學校團委書記、北京市委委員、北京大學黨委書記、江蘇省委常委、江蘇省委副書記、江蘇省委宣傳部部長、江蘇省政協副主席等職務,著有《從清華園到未名湖》等書。
堯山壁(1939—),河北隆堯人,著名作家。著有詩集《山水新歌》、《渡江曲》、《金翅歌》、《烽煙·青山》、《我的北方》、《春的雕像》、《堯山壁抒情詩選》、《綠蔭花紅》,散文集《江蘇手記》、《山水風流》、《逍遙游》、《城外游記》、《父母天地心》,劇本《掏雞》、《小白集》,評論集《帶露賞花》等36部 。
劉文韜(1966—),河北隆堯人,著名作家。代表作品《情系大地》、《醬業大王》、《劉文韜全集》等 。
『伍』 河北省有什麼傳統文化
1、木板大鼓
木板大鼓又名「鼓子快書」,地方色彩濃厚,是河北省中部石版家莊地區最流行的曲種。其權產生年代尚無實據可查,據知近百年來就有了馳名藝人趙老萬(藝名「大老鴰」)。這種曲藝形式是吸收了冀中民歌及當地做買賣「吆喝」等曲調的特點而發展起來的。
2、梨花大鼓
梨花大鼓早期叫「犁鏵大鼓」,因演唱者手持犁鏵片伴奏而得名。在河北省南部一帶頗為流行,是中國曲壇上一枝別具風採的鮮花。
3、竹板書
竹板書又名毛竹板書、竹板快書,俗稱「大落子」、「京口落子」。是河北省流行較廣的曲種之一。竹板書形式簡單,表現力豐富,有頭板、大按板、二按板、苦相思、流星趕月、垛子板、花板、快板等到眾多板頭和俏腔,隨著故事情節的變化而靈活運用。
4、保定老調
保定老調作為一個特有的戲曲聲腔劇種,有著強烈的地方色彩和濃郁的鄉土氣息。它的唱腔質朴健朗,高亢而又清婉。老調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是當地群眾常在口頭哼唱的曲調。
5、泥玩具
泥玩具盛產於新城縣白溝河、玉田縣代家屯等地。它是半塑半畫、以畫為主的小型泥彩塑。造型單純,以品色敷彩、裝飾和繪畫結合的技藝而與眾不同。邢台、河間等地也廣為流傳。
『陸』 河北邢台的歷史變遷
【歷史變遷】
邢台歷史悠久,禹貢記為冀州之域商祖乙曾遷都於邢,為京畿地。公元前11世 紀周成王封周公量四子姬苴為邢侯,建立邢國,統轄邢地。春秋為晉國領地。戰國為趙國信都 ,墨守成規區屬趙,因「趙襄子食采於引,故有襄國之名」,邢稱襄國始於此。公元前372年 趙成侯據邢,改邢為信都,秦統一六國後,廢封建,行郡縣,置信都縣,轄區屬邯鄲郡(一說 屬巨鹿郡)。秦末漢初,項羽攻佔趙地,「立張耳為常山王,理信都,更名襄國」。東漢屬魏郡,三國時公屬廣平郡、世鹿郡。西晉末年,羯人石勒建後趙都襄國,置襄國郡,邢地屬之。 隋開皇十六年廢襄國郡置邢州。唐天寶元年改為巨鹿郡,至德二年復邢州。宋宣和元年改邢州為信德府,金復改為邢州。元中統三年改邢州主順德府,金復改為邢州。元中統三年改邢州為順德府,至元二年改府為順德路。明洪武元年改順德路為順德府,清因明制。中華民國初期廢府留縣,屬直隸省。1914年設大名道,轄區屬之。1928年直隸省改為河北省,道廢,各縣均直隸於省。1936年在邢設第十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37年「七`七」事變,10月15日日軍侵佔邢台,設冀南道,不處改順德道。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開展抗日救亡運動,深入華北敵後建立晉冀魯豫邊區抗日府,轄區公屬晉冀魯豫邊區的冀南行署和太行行署。1945年9月24日,邢台解放,建立邢台市。1949年8月1日,華北人民 政府成立並恢復河北省建制,撤銷冀南署和太行行署,成立邢台專員公署,轄邢台、沙河、臨城、內丘、威縣、南宮、任縣、隆堯、柏鄉、寧晉等縣,撤邢台市為邢台鎮。1952年清河縣劃歸邢台專區,1953年邢鎮復升格為邢台市。1958年,邢台專區撤銷,寧晉、新河劃入石家莊專區。其它各縣並入邯鄲專區。1961年邢台專區復置。1964年,臨西縣歸屬邢台專區,轄區為1市17縣。1984年,邢台市升格為省轄市,轄兩面三刀區與邢台地區分設,1986年,邢台縣劃歸邢台市領轄。1986年、1987年,南宮、沙河先後改建為縣級市。1993年,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邢台地區,實行地、市合並,將所屬縣工歸邢台市管轄。至此,邢台市下轄2區、15縣、2個縣級市。
邢台是仰韶文化發源地之一,在3000年的文明史中曾四代建國,五次定都〔商祖乙九祀甲辰圮於耿,遷都於邢;周成王四年,周公子姬苴在建邢國;漢高帝元年,項羽立張耳為常山王治襄國;東晉咸和五年九月,石勒建都襄國;永和六年三月.後趙新興王石祗即帝位於襄國;永和七年七月,劉顯在襄國稱帝〕。商周以來,邢襄大地幾曾演出過威武雄壯的活劇,產生了一大批對中國乃至世界具有重大影響的英賢和事件,地上地下留下了豐厚的歷史文化遺存。
『柒』 隆堯孟村有多少年的歷史
孟村回族自治來縣隸屬於河北省滄州源市,位於河北省東南部,東臨渤海,是河北省六個少數民族自治縣之一。總面積386.73平方公里,總人口217773人(2011年), 下轄4個鎮、2個鄉。
孟村縣地處華北平原東部,地勢低平,鹽鹼地較多。宣惠河、大浪淀排水渠流經縣境。糧食主產小麥、玉米、穀子等,畜牧業以肉雞養殖為主。工業以管道裝備製造和建築扣件為主導產業。2011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4.0865億元。
孟村縣為八極拳發祥地,有「武術之鄉」之稱。孟村是革命老區,抗戰中回民支隊屢建功勛,名聲顯赫。古跡有唐代饒安城遺址、程氏父子墓、王翱墓等。
『捌』 隆堯縣八大土特產
成都→邢台
車次 類別 始發站 出發站 出發時間 目的站 到達時間 終點站 歷時 硬座 軟座 硬卧下鋪 軟卧下鋪
1364 空調普快 成都 成都 21:56 邢台 01:11 北京西 27小時15分鍾 171 318 284 516
K118 空調快速 攀枝花 成都 23:58 邢台 01:18 北京西 25小時20分鍾 194 341 307 539 邢台歷史悠久,禹貢記為冀州之域商祖乙曾遷都於邢,為京畿地。公元前11世 紀周成王封周公量四子姬苴為邢侯,建立邢國,統轄邢地。春秋為晉國領地。戰國為趙國信都 ,墨守成規區屬趙,因「趙襄子食采於引,故有襄國之名」,邢稱襄國始於此。公元前372年 趙成侯據邢,改邢為信都,秦統一六國後,廢封建,行郡縣,置信都縣,轄區屬邯鄲郡(一說 屬巨鹿郡)。秦末漢初,項羽攻佔趙地,「立張耳為常山王,理信都,更名襄國」。東漢屬魏郡,三國時公屬廣平郡、世鹿郡。西晉末年,羯人石勒建後趙都襄國,置襄國郡,邢地屬之。 隋開皇十六年廢襄國郡置邢州。唐天寶元年改為巨鹿郡,至德二年復邢州。宋宣和元年改邢州為信德府,金復改為邢州。元中統三年改邢州主順德府,金復改為邢州。元中統三年改邢州為順德府,至元二年改府為順德路。明洪武元年改順德路為順德府,清因明制。中華民國初期廢府留縣,屬直隸省。1914年設大名道,轄區屬之。1928年直隸省改為河北省,道廢,各縣均直隸於省。1936年在邢設第十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37年「七`七」事變,10月15日日軍侵佔邢台,設冀南道,不處改順德道。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開展抗日救亡運動,深入華北敵後建立晉冀魯豫邊區抗日府,轄區公屬晉冀魯豫邊區的冀南行署和太行行署。1945年9月24日,邢台解放,建立邢台市。1949年8月1日,華北人民 政府成立並恢復河北省建制,撤銷冀南署和太行行署,成立邢台專員公署,轄邢台、沙河、臨城、內丘、威縣、南宮、任縣、隆堯、柏鄉、寧晉等縣,撤邢台市為邢台鎮。1952年清河縣劃歸邢台專區,1953年邢鎮復升格為邢台市。1958年,邢台專區撤銷,寧晉、新河劃入石家莊專區。其它各縣並入邯鄲專區。1961年邢台專區復置。1964年,臨西縣歸屬邢台專區,轄區為1市17縣。1984年,邢台市升格為省轄市,轄兩面三刀區與邢台地區分設,1986年,邢台縣劃歸邢台市領轄。1986年、1987年,南宮、沙河先後改建為縣級市。1993年,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邢台地區,實行地、市合並,將所屬縣工歸邢台市管轄。至此,邢台市下轄2區、15縣、2個縣級市
『玖』 邢台市的歷史概況
邢台有三千五百年的建城歷史,歷史上曾為國都約610餘年,為府建置650餘年,為州建置660餘年,為郡建置近年,新中國革命時期,邢台為河北省第一座解放的城市。史書上說邢台:「西帶上黨,北控常山,河北之襟要,而河東之藩蔽也。」李忠定公曰:「從邢州而西北,路出井陘,可以直搗太原。從邢州而西南,路出邯鄲,可以席捲相、衛。若道慶源(即趙州),而取深、冀,越清河而馳德、棣,如振裘者之挈其領也。此韓信得之,遂以掇拾燕、齊;石勒據之,因以並吞幽、冀歟!」
邢台行政區劃
上古時期,堯帝曾建都邢地柏人城。夏《禹貢》記邢地為冀州之域。
商代邢地稱井方,公元前十五世紀,商王祖乙遷都於邢。
西周初期,周成王封姬苴(邢靖淵)為邢侯,建立邢國。
春秋末期輾轉屬晉。戰國時期屬趙,趙成侯立邢為信都。
秦置信都縣,屬巨鹿郡(治邢台平鄉),今邢台轄縣均屬巨鹿郡。
秦末漢初,信都為趙國國都,趙歇、張耳先後據此稱趙王,巨鹿大戰後,項羽改信都曰襄國。
漢晉時期,邢地稱襄國,西晉石勒據邢建立後趙,都襄國。
隋開皇十六年(596年)襄國郡改名邢州,轄龍崗、青山、南和、任縣、平鄉、鉅鹿、內丘、柏仁、沙河九縣。大業三年(607年)復改襄國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復置邢州,轄龍岡、南和、任縣、平鄉、沙河、內丘、柏仁、青山、巨鹿九縣。武德五年,青山縣省入龍崗、內丘。天寶元年(742年)邢州改為巨鹿郡,柏仁縣更名堯山縣,至德二年(757年)復改邢州,
五代時期,邢州設節度使,轄邢州,領轄洺州、磁州。除轄本州龍岡、內丘、沙河、巨鹿、南和、任縣、平鄉、柏仁8縣外,還領轄洺州之永年、平恩、臨洺、雞澤、肥鄉、曲周6縣和磁州之滏陽、邯鄲、武安、昭義4縣,共轄3州18縣。
北宋邢州轄龍崗、內丘、沙河、巨鹿、南和、任縣、平鄉、堯山8縣,宋宣和元年(1119年)改邢州為信德府,轄域不變。宣和二年,宋徽宗改龍岡縣為邢台縣。
金天會六年(1128年)復改信德府為邢州。沿襲北宋信德府建置,設安國軍節度。金大定中改堯山縣為唐山縣。金代邢州轄八縣四鎮,八縣為:邢台、唐山、內丘、平鄉、任縣、沙河、南和、巨鹿;四鎮為:平鄉境內道武鎮、任縣境內新店鎮、沙河境內綦村鎮、巨鹿境內團城鎮。
元中統三年(1262年)升邢州為順德府,賜金虎符,立安撫司,洺、磁、威三州來屬。憲宗五年(1255年)析平鄉縣道武鎮增置廣宗縣,至元二年(1265年)順德府改為順德路,轄邢台、沙河、內丘、南和、任縣、唐山、平鄉、廣宗、巨鹿九縣。
明洪武元年(1368年)順德路復改為順德府,隸屬京師,仍轄邢台、沙河、內丘、南和、任縣、唐山、平鄉、廣宗、巨鹿九縣。
清沿明制,仍稱順德府,轄邢台、沙河、內丘、南和、任縣、唐山、平鄉、廣宗、巨鹿九縣,隸屬直隸省。
民國時期,廢府留縣,順德府各縣屬直隸省(後改河北省)。民國17年(1928年)唐山縣復名堯山縣。1936年在邢設第十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37年邢台淪陷後,日偽華北委員會在邢台市設冀南道,轄冀南32縣,道尹駐邢台,後改順德道,轄邢台縣、任縣、南和縣、沙河縣、內邱縣、臨城縣、平鄉縣、巨鹿縣、威縣、柏鄉縣、堯山縣、隆平縣、廣宗縣、清河縣、南宮縣等15縣,公署仍在邢台,1945年邢台解放後取消。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開展抗日救亡運動,深入華北敵後建立抗日根據地,邢台市轄縣分屬冀南行署和太行行署。
1945年9月24日,邢台解放,設立邢台市,為太行區直轄市。1947年隆平、堯山兩縣合並為隆堯縣
1949年8月1日,成立邢台專區,轄南宮、沙河、內邱縣、邢台縣、臨城縣、柏鄉縣、寧晉縣、新河縣、隆堯縣、任縣、南和縣、平鄉縣、巨鹿縣、廣宗縣、威縣等15縣和邢台市,專區行署駐邢台市。
1952年,清河縣劃歸邢台專區。
1964年,設立臨西縣,屬邢台專區(後改邢台地區)。
1984年,邢台市升格為省轄市,轄橋東、橋西、郊區三區。
1986年,邢台縣劃歸邢台市,南宮改建為縣級市,1987年沙河改建為縣級市。
1993年,經國務院批准,地市合並為邢台市,下轄橋東區、橋西區、新河縣、南宮市、沙河市、內邱縣、邢台縣、臨城縣、柏鄉縣、寧晉縣、隆堯縣、任縣、南和縣、平鄉縣、巨鹿縣、廣宗縣、威縣、清河縣、臨西縣等2市2區15縣。
另經省政府批准,邢台還建有邢台經濟開發區、大曹庄管理區。
『拾』 邢台隆堯縣的著名歷史人物有哪些
堯(開國的皇帝,堯、舜、禹、夏、商、周。。。。。。)的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