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梅州歷史文化名城

梅州歷史文化名城

發布時間:2021-02-25 07:19:12

⑴ 梅州客家有什麼歷史文化

梅州是中國中原文化和南方土著文化的重要交匯點,以其獨樹一幟的客家文化名揚四海, 擁有"文物由來第一流"美譽,被國務院命名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近年來,在實施"文化梅州"發展戰略中,梅州市充分挖掘利用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不斷加快客家文化的保護和開發步伐,全力打造客家文化大觀園和名聞遐邇的"世界客都",建設全球客家人的精神家園,把文化產業發展成為壯大山區經濟的朝陽產業。
特色優勢 歷史文物古跡熠熠生輝
兩千多年歷史文化的積淀,成就了大量客家民居和名人故居。客家民居典雅堂皇,是客家人南遷後的歷史文化遺產,風格獨特,是中國民宅建築瑰寶,堪稱世界建築一絕。土樓、圍龍屋、走馬樓、五鳳樓、四點金、多杠樓及中西混合式等多種形式,集中體現了中原宮殿式、府第式、四合院式等建築風格,反映了客家人的歷史和傳統文化變遷。這些民居屹立於青山綠水之間,構成了神秘而絢麗的畫卷,形成了客家獨特的人文景觀。
梅州是久負盛名的"人文秀區",是客家歷史文化遺產最豐富的聚集地。文化積淀孕育了眾多歷史名人,留下了具有濃厚教育、文化色彩的名人故居。近代著名的愛國詩人、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黃遵憲故居,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故居;清代著名革新派詩人、書法家、曾被嘉慶皇帝譽為"廣東第一才子"的宋湘故居,清末愛國革新政治家、洋務活動家、中國近代四大藏書家之一的丁日昌故居,近代著名教育家、詩人、愛國志士丘逢甲故居;清末著名外交家、維新思想家何如璋故居,當代客家最優秀人物葉劍英元帥故居等,名聞遐邇。據全市古民居普查的不完全統計,我市現遺存的各類較完整的特色古民居和名人故居(舊居)約500餘處。
1994年,梅州被國務院命名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目前,在梅州市范圍內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3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7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14處,古文化遺址398處,古窯址87處,古墓葬179 處,古建築260處,近現代革命遺址及紀念建築140處。縣級博物館、紀念館8座,市級博物館2座、紀念館1座,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3座。
文物保護 修舊如舊重現歷史風貌
熠熠生輝的文化遺產是客家地區歷史發展的見證,如何讓這些飽經滄桑的"見證人"經久不衰,繼續發揮歷史研究、科學研究和發展旅遊等價值,成為市委、市政府打響"客"字招牌的重要內容。為此,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多方籌集1400萬元,用於全市的文物保護和維修。先後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泰安樓、花萼樓、榮祿第、恩元第、石寨土樓、謝晉元故居、張弼士故居、興寧學宮以及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進行維修。修舊如舊,恢復其歷史風貌。
位於大埔縣城湖寮鎮龍崗村的泰安樓,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建於1764年,是國內極為少見的方石樓,規模宏大,設計精巧,樓內中軸線主體建築為平房,三層樓房把主體平房環抱在中間,樓中有屋,功能齊全,在世界民居之林中獨樹一幟。 2004年至2005年,該建築進行二次維修,大埔縣人民政府和省文化廳共撥款180多萬元,對樓內天頂瓦面、飄檐等按原貌進行修復。為豐富泰安樓的文化內涵,該縣博物館在樓內陳列展出大埔歷史名人,大埔縣108名將軍,客家民俗風情、生產、生活、服飾,廣東漢樂等實物及圖片,與這座中國和世界建築史上的文化瑰寶相映生輝,吸引了眾多國內外專家學者前來參觀考察。
坐落於梅州城區周溪河畔的東山書院,是清代嘉應州(今梅州市)知州王者輔於 1746年創建的清代梅州最高學府,是我國客家地區規格最高的重檐歇山頂式書院建築。經過幾百年風雨的洗禮,書院一度成為"危樓"。2003年11月,東山中學開始對其進行原貌修復,向海內外人士徵集東山書院相關歷史文物資料,請來具有修建古建築資格的工程隊,按老照片、老教師的回憶,嚴格採用原有建築的行制、風格、材料和工藝重修。如地面全部採用三合土地板製作工藝,木工全部採取穿榫縫合,花窗、屏風等按原有風格進行配置等,重新勾勒東山書院的歷史風貌。歷經一年多、耗資350多萬元修復完工的東山書院還開設了王者輔展室和黃遵憲、葉劍英等辦學的事跡展室,成為校友、海內外人士和各級領導爭相參觀的勝地,每年都有幾萬人前往感受書院的古樸和四溢的書香。
除了精細的維修工作,我市還組織了具有專業資質的隊伍,對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丘逢甲故居、葉劍英故居以及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石寨土樓進行制訂文物保護專項規劃。同時,組織有關專業人員對第四批1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進行測量繪圖,依時完成了"文物四有"工作。對平遠縣、五華縣紅軍牆標開展了揭取保護工作。為更全面、科學合理地保護開發客家民居,市文廣局聯合市建設局開展了全市客家民居普查工作。市政府審核公布了《梅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管理辦法》,使我市文物保護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⑵ 梅州的歷史

梅花,是梅州市市花,被民間作為傳春報喜的吉祥象徵,亦代表梅州客家人梅花香自苦寒來的堅毅進取精神。梅州標志性建築——梅江橋及「一江兩岸」。梅州標志性傳統建築——圍龍屋,是中國五大特色民居之一。梅州是中國著名的三鄉——「文化之鄉、華僑之鄉、足球之鄉」,同時還享有「山歌之鄉、金柚之鄉、客家菜之鄉,單叢茶之鄉」美稱,梅州同時又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梅州處於閩粵贛三省交界處,東臨潮汕,北接福建龍岩和江西贛州,南鄰河源市,轄梅縣、蕉嶺、五華、大埔、平遠、豐順、興寧市和梅江區六縣一市一區,是客家人最主要的集散中心和聚居地。梅州市曾經舉辦過世界客屬懇親大會和世界客家聯誼會,譽稱世界的「客都」,具有濃郁的別有特色的客家風情。
梅州具有悠久的歷史,據考古發現和近幾年的文物普查統計,梅州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和遺物點398處。南漢設敬州,宋開寶四年(971年)改敬州為梅州,元代設梅州路,明屬潮州府,清設嘉應直隸州,民國3年梅州改名梅縣,先後屬潮循道、第六行政督察區。新中國成立後,於1949年設置興梅專區,1950年,成立興梅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梅縣、興寧、五華、大埔、豐順、蕉嶺、平遠7縣。1952年興梅7縣改隸粵東行政區。1965年設立梅縣專區,後改為梅縣地區。1979年原梅縣所轄梅州鎮由區級升縣級稱梅州市後,梅縣地區轄7縣1市。1983年,梅州市與梅縣合並改為梅縣市,梅縣地區所轄7縣1市改為6縣1市。1988年,梅縣地區改為梅州市,轄原興梅7縣及新劃縣級區梅江區,共7縣1區。1994年,興寧縣撤縣設市(縣級),梅州市即轄6縣1區,並代管興寧市。
2000年,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梅州市總人口3802186人;梅江區
313821人、梅縣
516761人、大埔縣
352013人、豐順縣
449769
人、五華縣
879286人、平遠縣
215856人、蕉嶺縣
203173人、興寧市
871507人。
截至2002年12月31日,梅州市轄1個市轄區、6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全市共有5個街道、161個鎮,2089個村委會、236個居委會。
截至2003年5月16日,全市共有4個街道(包括經市政府批准成立的梅縣新城街道,得到省政府批准)、154個鎮,共有179個居委會、2082個村委會,33779個村民小組。
2005年12月31日,梅州市轄1個市轄區、6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6個街道、104個鎮。
截止2008年末,梅州市轄2個市轄區、5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12個街道、104個鎮。

⑶ 廣東梅州是個怎樣的城市

梅州
中國廣東省梅州市

客家人有「中國吉卜賽人」之稱,這不僅因為他們同樣是遷徙民族,也因為他們才華出色,創造了源遠流長的文化。而梅州這一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正是近代客家人集散中心,被譽為「客都」。

梅州位於廣東省東北部,地處五嶺山脈以南,閩、粵、贛三省交界處,東北鄰福建省的武平、上杭、永定、平和四縣,西北接江西省尋鄔縣,西面連廣東省河源市的龍川、紫金縣,西南、南面與汕尾市的陸河縣、揭陽市的榕城區、揭西縣相接,東南面和潮州市潮安縣、饒平縣相連。下轄梅江區、梅縣、蕉嶺縣、大埔縣、豐順縣、五華縣和平遠縣等6縣、1區代管興寧市。

梅州山多地少,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面積1.58萬平方公里,人口500多萬。梅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文化之鄉、華僑之鄉、足球之鄉"的美稱,素以文化教育發達著稱。

梅州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南漢置敬州始,至北宋改為梅州,清朝設直隸嘉應州。1949年10月設置興梅專區,1952年8月並入汕頭專區,1965年建立梅縣專區,後改為梅縣地區,1988年改建為梅州市。現梅州城區為國務院頒布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梅州山區氣候溫和,資源豐富,山川雄奇險秀,終年滿山碧綠,風景優美,人傑地靈,古跡眾多,人文景觀獨具特色。梅州是全國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地,是名聞遐邇的"客家之都"。"先入為主,後來為客",所謂"客家"是相對於"土著"而言。客家的先民是中原漢族,由於戰亂、飢荒等原因,逐步向南遷徙,形成"客家人"族群。客家圍龍屋、漢劇、漢調音樂、客家山歌等無不顯現出古老的中原文化的韻味。廣東客家話主要流行於粵東北及粵北,今梅州、河源及韶關、清遠所轄地區。客家方言以梅縣客家話為代表。

梅州旅遊資源豐富,主要景點有:始建於唐代的千年古剎靈光寺、陰那山、五指峰。還有歷史名人文天祥、祝枝山、韓愈的足跡,黃遵憲故居、丘逢甲、葉劍英故居等遺址,1965年,郭沫若先生來梅州視察時,留下「文物由來第一流」的贊美詩句。

近年新開辟了以"三高農業"、生態農業為依託的雁南飛茶田旅遊度假村、梅雁螺旋藻養殖基地、華銀墾殖場和鬆口饒志章萬畝林果基地等。還有開發利用當地天然資源而建的豐順溫泉旅遊度假區。

梅州凝聚了山韻、水韻、花韻、茶韻,可謂韻味無窮。

梅州的風味特產有梅州沙田柚、興寧龍田龍眼、五華細核荔枝和桃李果。土特產品有興寧毛筆、珍珠紅酒和旅遊工藝木雕、竹編、石雕等手工藝品。

客家菜又稱東江菜,是粵菜的一支,其特點是菜品多用肉類,較少水產和蔬菜,主料突出,造型古樸,味道濃郁,有"香、肥"的特色,烹飪法以砂鍋菜見長。客家宴上常見的名菜主要有釀豆腐、鹽焗 雞、梅菜扣肉、八寶窩全鴨、水晶扣肉、捶肉丸、清水鯇圓、醋溜魚等。

自然地理
【位置、范圍、面積】 梅州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地處閩、粵、贛三省交界處,東北部連福建省的武平、上杭、永定、平和縣,西部和西北部接江西省尋烏、會昌縣和本省河源市的龍川、紫金、東源縣,東南部鄰揭陽市的揭東縣、揭西縣、潮州市湘橋區、汕尾市的陸河縣、潮州市饒平縣。全境地理坐標位於東經115。18』至116。56』、北緯23。23』至24。56』之間,全市總面積15899.62平方公里。
全市轄梅江區、梅縣、平遠縣、蕉嶺縣、大埔縣、豐順縣、五華縣等6縣、1區,並代管興寧市。市政府設在梅江區江南新中路。梅州高速公路至廣州384公里,至深圳345公里。梅州普通公路至廣州434公里,至深圳398公里,至汕頭191公里。有民航至廣州航線,空中距離為316公里。
【地質、地形、地貌】 梅州市地質構造比較復雜,主要由花崗岩、噴出岩、變質岩、砂頁岩、紅色岩和灰岩六大岩石構成台地、丘陵、山地、階地和平原五大類地貌類型。全市山地面積佔24.3%;丘陵及台地、階地面積佔56.6%;平原面積僅佔13.7%左右;河流和水庫等水面積佔5.4%。
境內山系排列有序,分別由三列東北至西南和三列西北至東南或南北向的山地所構成。主要三列山脈是東北至西南走向,即七目嶂—玳瑁山—陽天嶂—項山甑、石寮崬—李望嶂—鴻圖嶂—九龍嶂—銅鼓嶂—陰那山(亦稱陰那山脈)和鳳凰山山脈。梅州市境內主要高峰有銅鼓峰,海拔1560米;項山甑,海拔1530米;鳳凰髻,海拔1497米;七目嶂1318米;陰那山五指峰1297米;明山嶂1245米;鴻圖嶂1277米;西岩山1230米;皇佑筆1150米。
境內主要盆地有興寧盆地,面積302平方公里;梅江盆地,面積110平方公里;蕉嶺盆地,面積100平方公里;湯坑盆地,面積100平方公里。
境內主要河流有韓江,全長470公里,流域30112平方公里;梅江,全長307公里,流域13929平方公里;汀江、程江、石窟河、梅潭河、松源河、豐良河等。此外,東江亦沿市境西北的興寧市與河源市龍川縣的邊境流過,在梅州境內河段長24.8公里。
【氣候】 梅州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是南亞熱帶和中亞熱帶氣候區的過渡地帶。平遠、蕉嶺和梅縣北部為中亞熱帶氣候區南緣,五華、豐順、興寧、大埔和平遠、蕉嶺、梅縣南部為南亞熱帶氣候區。這種地處低緯,近臨南海、太平洋和山地的特定地形影響,形成夏日長、冬日短,氣溫高、冷勢懸殊、光照充足、氣流閉塞、雨水豐盈且集中的氣候。
年平均氣溫為20.6—21.4℃,7月氣溫最高為28.3—28.6℃;1月最低為11.1—11.3℃之間。梅縣極端高溫為1971年7月25日39.5℃,極端低溫為1955年1月12日—7.3℃。
日照平均年值為1714.6—2010.5小時,年日照百分率41—47%,太陽年輻射量高低值為5125兆焦/平方米、4652兆焦/平方米。
年平均降雨日為150天左右,多年平均年降雨量在1483.4—1798.4毫米之間。由於山多,台風影響較沿海平原要小,然而台風帶來的暴雨降水,又往往造成山洪暴發、山體滑坡、河水泛濫,水災成為主要災害。同時,寒露風低溫陰雨和乾旱也是主要自然災害之一。

歷史沿革

梅州地方一級的行政區劃建置,始於五代十國南漢乾和三年(945年)即後晉開運二年,升程鄉為敬州,領程鄉縣。宋開寶四年(971年)因避宋太祖祖父趙敬之諱,改敬州為梅州。熙寧六年(1073年)廢梅州復置程鄉縣,隸屬潮州。元豐五年(1082年)復置梅州,領程鄉縣,屬廣南東路。紹興六年(1136年)廢梅州復設程鄉縣,隸屬湖州。紹興十四年又復置梅州,仍領程鄉縣,屬廣南東路。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梅州升為梅州路總管府,至元二十三年,復隆為梅州,領程鄉縣,屬江西行中書省廣東道宣尉使司。元貞元年(1295年),梅州隸屬潮州路,延祜五年(1318),改直隸廣東道宣慰司。明洪武二年(1369),廢梅州復置程鄉縣,屬廣東布政使司潮州府。清雍正十一年(1733),程鄉升格為直隸嘉應州,統領興寧、長樂、平遠、鎮平4縣加上本屬的程鄉縣稱「嘉應五屬」,直屬廣東省轄。嘉慶十二年(1807)升嘉應州為嘉應府。嘉慶十七年復為嘉應州,仍領興寧、長樂、平遠、鎮平四縣。宣統三年(1911),嘉應州復名梅州。民國3年(1914)廢州府制,梅州改名梅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於1949年10月設置興梅專區,1950年1月26日,國務院發文成立興梅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梅縣、興寧、五華、大埔、豐順、蕉嶺、平遠7縣。1952年底撤銷興梅專區,興梅7縣改隸粵東行政區。1956年2月,粵東行政區分為惠陽、汕頭兩專區,興梅7縣屬汕頭專區。

1965年7月設立梅縣專區,原興梅7縣從汕頭專區分出,歸屬梅縣專區,後改為梅縣地區。1979年3月,原梅縣所轄梅州鎮由區級升格為縣級稱梅州市後,梅縣地區轄7縣1市。1983年6月,梅州市與梅縣合並改為梅縣市後,梅縣地區由所轄7縣1市改為6縣1市。
1988年1月,廣東實行市管縣體制,梅縣地區改為梅州市(3月正式掛牌),轄原興梅7縣及新劃縣級區梅江區,共7縣1區。1994年6月,興寧縣撤縣設市(縣級),梅州市即轄6縣1區,並代管興寧市。

客都概況
梅州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閩、粵、贛三省交界處,全市總面積1.58萬平方公里。現轄梅江區、興寧市、梅縣、平遠縣、蕉嶺縣、大埔縣、豐順縣、五華縣,500多萬人。南漢乾和三年(公元945年)置敬州,北宋開寶四年(公元971年)改敬州為梅州,1949年後設興梅地區、梅縣地區,1988年由梅縣地區改為梅州市,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享有「文化之鄉」、「足球之鄉」、「華僑之鄉」和「中國金柚之鄉」、「中國單叢茶之鄉」之美譽,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雙擁模範城市、廣東省衛生城市,有「世界客都」之稱。梅州名人輩出,是葉劍英元帥的故鄉,清乾嘉年間的嶺南才子宋湘,清末外交家、教育家黃遵憲,抗日誌士、傑出詩人、教育家丘逢甲,著名的洋務運動家、軍事家、全國四大藏書家之一的丁日昌,著名愛國僑領張弼士和現代亞洲球王李惠堂等都是梅州人。2003年以來,梅州全面實施「開放梅州、工業梅州、生態梅州、文化梅州」的發展戰略,切實推動了山區經濟的發展。2004年全市生產總值271.64億元,比上年增長12.3%,增幅創十年來新高,其中第一、二、三產業分別增長3.1%、19.2%和11.4%。一般預算財政收入12.49億元,首次突破10億元大關,比增36.5%。

在發展山區經濟工作中,梅州市委、政府高度重視發展旅遊業,把旅遊業定位為第三產業的支柱產業,專門出台了《關於加快旅遊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梅州市旅遊管理規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動了全市旅遊業的快速發展,梅州旅遊業發展潛力大、後勁足。2004年,全市共接待海內外旅遊者268.13萬人次,旅遊總收入28.3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4.6%和43.4%,旅遊業已成為我市經濟發展的新亮點。

梅州市旅遊形象鮮明,特色突出。依託客家文化資源優勢和生態、溫熱泉資源優勢,梅州明確以「塑造世界客家之都,打造客家文化精品、熱泉康體休閑特品和山水休閑度假名品(簡稱『一都三品』)」為旅遊發展定位,形成了以雁南飛茶田度假村和雁鳴湖旅遊度假村為代表的客家文化和山水休閑度假旅遊產品,以五華湯湖熱礦泥浴山莊和豐順千江溫泉酒店為代表的熱泉康體休閑旅遊產品。同時,我市以「創優」為契機,努力強化城市的現代旅遊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建成了「一江兩岸」亮點工程、兩個表演場所(白天和晚上為遊客表演的場所)、三個中心(國際會議中心、展覽中心和遊客咨詢服務中心)、四條街(鴻都美食一條街、凌風路客家風情購物一條街、義化路步行街、梅江大道霓虹燈一條街)。改造新建一批城區旅遊廁所,城市街道實現了「五化」(綠化、凈化、美化、亮化、硬底化),使梅州城市功能變得更加完善,交通更加便利,環境更加和諧,空氣更加清新,就業更加容易,創業更加適宜,塑造了一個「山水城相依,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旅遊城市形象。

目前,全市有國家4A級旅遊景區2個,省級旅遊度假區2個,省級風景名勝區2個,省級自然保護區4個,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4個,正在申報3A級景區有2個。其中,雁南飛茶田度假村、五華湯湖熱礦泥山莊、五指石、長潭、泮坑被列為廣東100家假日休閑好去處的景區,葉帥故居、龍鯨河漂流與神光山被列為廣東100家觀光新亮點的景點。

旅遊概況

梅州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總面積為1.58萬平方公里,轄梅江區、興寧市、梅縣、平遠縣、蕉嶺縣、大埔縣、豐順縣和五華縣,總人口500萬,其中客家人佔97%,是全世界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享有「世界客都」之稱。梅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葉劍英元帥的故鄉,同時享有中國客家菜之鄉、中國金柚之鄉、中國單叢茶之鄉、文化之鄉、華僑之鄉、足球之鄉、山歌之鄉的美譽。
梅州歷史悠久,名勝眾多,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山清水秀,風景優美。全市現有國家4A級旅遊區及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2個:以茶文化為主題的雁南飛茶田度假村,以展示南葯文化並融合養生保健為主題的雁鳴湖旅遊度假村;國家3A級旅遊區2個:五華縣獨特的溫泉泥浴湯湖熱礦泥山莊,有「五奇」之稱的丹霞地貌平遠五指石風景名勝區;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1個:葉劍英元帥故居和紀念館;國家森林公園1個:興寧市的神光山旅遊區。另有2個省級風景名勝區、2個省級旅遊度假區、各類景區景點55個。還有古樸典雅的客家民居圍龍屋、土圍樓,優美動聽的客家山歌,獨具風味的客家美食,豐富多彩的客家特產。這些旅遊資源和旅遊產品,無不彰顯出客家文化特色的魅力,交織出千姿百態、異彩紛呈的客家大千世界。 全市共有旅行社29家,其中國際旅行社3家,國內旅行社26家;星級飯店26家,其中四星級3家、三星級10家、二星級13家。旅遊活動的行、游、食、宿、娛、購六要素配套完善,可為海內外遊客提供一條龍的優質服務。今日梅州,交通網路四通八達,至廣州、香港有定期航班直達,廣梅汕鐵路、梅坎鐵路每天數趟列車經停城鄉。高速公路西連廣州、深圳,南接揭陽、潮汕。珠三角地區自駕車沿梅河高速公路到梅州,僅需4至5小時車程,即可盡享輕松之旅和愉快之旅,完全適宜短線游、周末休閑游和自駕車旅遊。 梅州擁有生態公益林600多萬畝,森林覆蓋率達71%,群山翠綠,林木茂盛,空氣清新,實為天然大氧吧,加上一些高品位的溫熱泉資源和優質的高山流水,形成優雅的自然生態大環境。在此基礎上構建的眾多景區景點和旅遊度假村,是廣大遊客崇尚自然、回歸自然、親近自然、游覽觀光和休閑度假的最佳勝地。探訪全世界客家人的精神家園,感受博大精深的客家文化,體驗健身康體的神奇熱泉,飽覽清純秀麗的青山綠水——世界客都·休閑梅州,正張開熱情溫馨的臂膀,歡迎朋友們的光臨!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梅州市已發現的礦產有48種,530多處礦床(點)。金屬類有鐵、錳、銅、鉛、鋅、鎢、錫、鉍、鉬、銀、銻、釩、鈦、鈷、稀土氧化物等,非金屬類有煤、石灰石、瓷土、石膏、大理石、鉀長石等。其中煤儲量2.7億噸,佔全省第二位;鐵、錳儲量分別佔全省的20%和30%。石灰石、瓷土分布廣、儲量豐富。
水資源 梅州市水資源比較豐富,而且還有相當大數量的過境水。境內多年平均降雨總量250.3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徑流量128.7億立方米,產水量(包括本市產水量和過境水量)259.7億立方米,其中過境水量131億立方米。全市人均水量2718立方米,平均每畝耕地水量6363立方米。境內水力資源理論發電量120.65萬千瓦時,境內溫泉多、水溫高、水量大,如豐順湯坑鄧屋溫泉,水溫高達80—90℃,流量達4459公升/秒。
動物資源 梅州市山地眾多,野生動物種類繁多,經濟價值較大的主要獸類和鳥類有200多種,兩棲、爬行類動物有100種以上。

植物資源 梅州市境內有2000多種高等植物,經考察採集和記載的就有1084種,隸屬於182個科、598屬。其中蕨類植物19科、29屬、41種;果子植物7科、11屬、14種;雙子葉植物134科、471屬、908種;單子葉植物22科、87屬、121種。按樹種分類有:材用植物,葯用植物,油脂植物,芳香植物,纖維植物,澱粉植物,果類植物,蜜源植物,鞣料植物,還有屬於花卉、觀賞和庭園綠化類的野生植物。

旅遊資源 梅州市山清水秀,氣候宜人。境內有不少名山古寺,文物古跡,名人故居,溫泉瀑布,秀麗湖山。改革開放以來,海內外熱心人士又捐建一批亭台樓榭,修葺許多名寺古跡,增添食宿游樂設施。境內主要旅遊區(點)有:千年古剎陰那山靈光寺,葉劍英元帥故居、紀念館,清末愛國詩人、政治家黃遵憲故居人境廬,千佛塔,泮坑瀑布,梅縣雁鳴湖、雁南飛旅遊度假村、陰那山天文科普園、松源王壽山,興寧合水湖山、神光山,五華益塘水庫、熱礦泥山莊,平遠南台山、五指石,蕉嶺長潭勝景、丘逢甲故居、釋迦文化中心,大埔豐溪自然保護區,豐順湯坑溫泉、龍歸寨飛瀑、龍鯨河漂流等等

⑷ 梅州的歷史是什麼

梅州歷史悠久,秦漢時期屬南海郡,南齊設置程鄉縣。北宋開寶四年(公元971年)改敬州為梅州,清朝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成立直隸嘉應州,民國初年廢州改稱梅縣。1988年由梅縣專區改為梅州市。
梅州市舊稱嘉應州,客家人聚居之地。素有「文化之鄉、華僑之鄉、足球之鄉」美譽。華僑、港澳同胞和旅居海外華人230萬,分布在七十多個國家地區。近年來,他們紛紛回鄉探親訪祖、投資合作,為梅州的建設作出了極其顯著的貢獻。
梅縣是客家先民入粵定居較早的地區,客家先民主要是來自中原的士族或望族,他們對傳播中原文化起了較為重要的作用。近代的幾百年間,許多地方的客家人,是梅縣一帶居民外移出去的,在他們心目中,梅縣始終維持著近代客家主要聚散地或祖居地的地位。
近現代史上,梅州客家人出現了不少名人。如功績顯赫的葉劍英元帥;商界巨子、「金利來」總裁曾憲梓先生;世界足球五大球王之一的李惠堂都是梅州客家人的驕傲。
改革開放以來,梅州市的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在引進外資、建造大中型企業、發展旅遊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梅州市為客家人比較集中的聚居地,客方言為主要語言,境內除豐順縣的湯坑、湯南、留隍、東留等4個鎮約11萬人使用潮汕方言外,絕大部分人都使用客家方言。
梅州地方一級的行政區劃建置,始於五代十國南漢乾和三年(945)即後晉開運二年,升程鄉為敬州,領程鄉縣。宋開寶四年(971)因避宋太祖祖父趙敬之諱,改敬州為梅州。熙寧六年(1073)廢梅州復置程鄉縣,隸屬潮州。元豐五年(1082)復置梅州,領程鄉縣,屬廣南東路。紹興六年(1136)廢梅州復設程鄉縣,隸屬湖州。紹興十四年又復置梅州,仍領程鄉縣,屬廣南東路。元至元十六年(1279),梅州升為梅州路總管府,至元二十三年,復隆為梅州,領程鄉縣,屬江西行中書省廣東道宣尉使司。元貞元年(1295),梅州隸屬潮州路,延祜五年(1318),改直隸廣東道宣慰司。明洪武二年(1369),廢梅州復置程鄉縣,屬廣東布政使司潮州府。清雍正十一年(1733),程鄉升格為直隸嘉應州,統領興寧、長樂、平遠、鎮平4縣加上本屬的程鄉縣稱「嘉應五屬」,直屬廣東省轄。嘉慶十二年(1807)升嘉應州為嘉應府。嘉慶十七年復為嘉應州,仍領興寧、長樂、平遠、鎮平四縣。宣統三年(1911),嘉應州復名梅州。民國3年(1914)廢州府制,梅州改名梅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於1949年10月設置興梅專區,1950年1月26日,國務院發文成立興梅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梅縣、興寧、五華、大埔、豐順、蕉嶺、平遠7縣。1952年底撤銷興梅專區,興梅7縣改隸粵東行政區。1956年2月,粵東行政區分為惠陽、汕頭兩專區,興梅7縣屬汕頭專區。
1965年7月設立梅縣專區,原興梅7縣從汕頭專區分出,歸屬梅縣專區,後改為梅縣地區。1979年3月,原梅縣所轄梅州鎮由區級升格為縣級稱梅州市後,梅肥地區轄7縣1市。1983年6月,梅州市與梅縣合並改為梅縣市後,梅縣地區由所轄7縣1市改為6縣1市。
1988年1月,廣東實行市管縣體制,梅縣地區改為梅州市(3月正式掛牌),轄原興梅7縣及新劃縣級區梅江區,共7縣1區。1994年6月,興寧縣撤縣設市(縣級),梅州市即轄6縣1區,並代管興寧市。

⑸ 有沒有關於梅州市的詳細介紹,包括歷史還有如今的現狀。

梅州市隸屬中國廣東省,1988年設立。東部與福建省交界,南部與廣東省潮州市、揭陽市、汕尾市毗鄰,西部與廣東省河源市接壤,北部與江西省相連。梅州是中國著名的三鄉——「文化之鄉、華僑之鄉、足球之鄉」,同時還享有「山歌之鄉、金柚之鄉、客家菜之鄉,單叢茶之鄉」美稱,梅州同時又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自駕游最佳目的地、中國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中國十佳綠色環保標志城市、廣東首個宜居城鄉示範城市。 梅州處於閩粵贛三省交界處,轄梅縣、蕉嶺、五華、大埔、平遠、豐順、興寧市和梅江區六縣一市一區,是客家人最主要的集散中心和聚居地。梅州市曾經舉辦過世界客屬懇親大會和世界客家聯誼會,成功在2009年10月承辦2009『 梅州 世界客商首屆大會。以後世界客商大會每隔兩年在梅州舉行。梅州是廣東省規劃建設的四大區域性中心城市(梅州、汕頭、湛江、韶關)之一。昔日的山區小鎮正逐步被花園式、綠中城、城中水的中等城市所取代,全市以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各縣縣城和農村小城鎮為主體的城市架構基本形成。城建與水利成為新的亮點。梅城「一江兩岸」工程被國家水利部譽為城市堤防建設「梅州模式」,被國家建設部授予2002年度「人居環境範例獎」,2004年被評為聯合國人居環境項目「優秀範例獎」。梅州首創的城市公廁管理模式,被聯合國國際能源與環境考察團譽為「城市公廁可持續發展的解決方案」後被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授予「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梅州又是廣東省的重要電力基地之一,全市水火電裝機容量達250萬千瓦,年發電量超過80億千瓦時。通信事業超前發展,建成了以公眾通信網為主體、專用通信網為補充的現代化綜合通信網路,實現了電話程式控制化、長途傳輸數字化和所有村通電話。
交通現狀
梅州立體交通網路基本形成,區內交通四通八達。 到2008年底,全市公路通車總里程1544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52公里,一級公路22公里,二級公路1816.89公里,三級公路和等級路8848.6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75.66公里,公路通車總里程和公路密度均居全省山區市前列。梅揭、梅河、天汕、梅州西環、興畲等高速公路全線相繼建成通車,使梅州山區融入了珠江三角洲的經濟快車道,由梅州至深圳只需3個多鍾頭,至廣州只需4個鍾頭。同時,梅州南環(扶大高新區—三角)高速正在建設當中;梅龍(梅州-龍岩)高速一期梅大(梅州-大埔)高速公路已開工建設;梅贛(梅州-江西贛州)、梅漳(梅州-福建漳州)高速公路已獲國家立項,即將開工建設。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居全省山區市前列。全市基本實現市到縣1小時交通圈、縣到鎮通三級以上水泥路、行政村村址基本實現通水泥路、300人以上自然村的交通狀況得到極大改善。梅州市2006-2030年公路網規劃通過市政府審批。梅州被列為「國家公路運輸樞紐城市」。 航道建設和管理維護、港口碼頭建設也得到重視和加強,梅江、汀江航道整治工程全面推進,韓江幹流三河壩以下航道整治工作立項前期准備工作已完成。 繼廣梅汕鐵路(廣州-梅州-汕頭)和梅坎鐵路(梅州-福建坎市)建成通車,開通了貨運和客運後,杭廣鐵路梅州段(梅州-杭州)、梅瑞(梅州-瑞金)高速鐵路也已通過了預可行性研究報告,鐵道部已將兩段鐵路列入鐵路網中長期調整規劃,即將在今年底開工,2013年建成。有助於推動梅州加快連接海西經濟區和珠三角、長三角兩大經濟圈。 境內有可起降波音737飛機的梅縣機場,,正在進行擴建前的征地拆遷工作。擴建以後,將開通至國內40多個城市的航班,包括梅州-高雄的直航包機。
客家文化
「世界客都·文化梅州」品牌基本形成。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事業長足發展,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和建設,人與自然的關系逐步走向和諧與協調。目前,全市適齡兒童入學率100%,高考錄取率多年來均保持在80%以上。葉劍英紀念館和客家公園、東山教育基地已建成開放,江南東改工程中的歸讀公園和堤下梅水路已經建成,兩個安置小區金沙花園和紅光花園正在施工建設當中。廣東客家博物館成功升級為「中國客家博物館」。2005年在「中國優秀旅遊城市」評估中,以第一名的成績榮獲此殊榮。城鄉規劃、建設和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高,梅城的形象和魅力得到了新的躍升。 梅州市有七個省級藝術之鄉。即梅縣客家山歌藝術之鄉、大埔縣茶陽鎮花環龍藝術之鄉、平遠縣船燈舞藝術之鄉、豐順縣埔寨鎮火龍藝術之鄉、五華縣新橋鎮竹馬藝術之鄉(新橋鎮已並入華城鎮)、興寧市杯花舞藝術之鄉、大埔縣廣東漢樂藝術之鄉。其中有3個被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即梅縣客家山歌藝術之鄉、大埔縣茶陽鎮花環龍藝術之鄉、豐順縣埔寨鎮火龍藝術之鄉。此外,山歌大師湯明哲被廣東省文化廳命名為「廣東省優秀民間藝術師」。 梅州客家圍龍屋正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同時,梅州被評為國家園林城市。 梅州正在創建國家衛生城市。 梅州正在爭創全國雙擁模範城。
編輯本段城市榮譽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國家園林城市 中國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 中國十佳綠色環保標志城市 中國金融生態城市 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聯合國人居環境項目優秀範例獎(梅城一江兩岸) 廣東省文明城市 廣東省衛生城市 廣東省宜居城鄉示範城市 廣東省雙擁模範城 中國自駕游最佳目的地
編輯本段經濟概況
隨著梅州地區以高速公路為主的道路建設全面鋪開,梅州市經濟得到前所未有的迅速發展。 2008年,梅州以「山洽會」為龍頭,以打好經濟攻堅戰和過好社會穩定關為重點,經濟社會在困難中得到新的發展。全年生產總值477.88億元,比上年增長10.2%。生產總值中三次產業構成為21.9∶42.5∶35.6,第一產業比重下降,第二、三產業比重上升。 【第一產業】 全市全年第一產業增加值104.75億元,增長6.1%。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著力抓好農業龍頭企業建設,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全年糧食總產136.91萬噸,增長2.8%。其中,稻穀增長2.5%,水果增長2.2%。農業產業化、商品化水平逐步提高。 (一)農業、農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2008年,全市農村經濟農業增加值77.8億元,增長5.6%。主導產業、特色產業發展壯大,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快。主要農產品產量增幅明顯,其中糧食增長10.5%、肉類增長8.7%。 (二)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初見成效。在抓好糧食生產的同時,加大了農業結構調整力度,狠抓以果茶為主的優勢農產品生產,農業優勢產業帶逐步形成。目前,全市水果面積106.25萬畝,其中:金柚達29.17萬畝,臍橙4.85萬畝,茶葉面積14.83萬畝。金柚、茶葉、臍橙、龍眼、荔枝、青欖等帶來了良好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已成為梅州的拳頭產品和農村支柱產業,成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亮點。我市被國家有關部門授予「金柚之鄉」、「單叢茶之鄉」的美稱。 (三)農村工業化有新的突破。我市各級認真實施農村工業化的發展戰略,切實抓好農產品加工業,拓寬農民增收的渠道,緊扣水果、茶葉、玉米、優質米、蔬菜、畜禽產品、水產品的加工生產,提高農產品的加工率。至目前我市已成功開發了優質玉米酒、玉米罐頭、甜玉米汁、竹筍罐頭、客鄉奶、金柚茶、金柚酒、金柚黃酮、金柚汁、金柚含片、金柚護肝品等一批綠色食品和用品,全市現有農產品加工企業達525家,加工產值近10億元。 (四)農業產業化經營進程加快。至目前止,全市有龍頭企業156家,其中:省級8家(國家級1家),市級46家。這些農業龍頭企業外接市場,內聯千家萬戶,對促進我市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全市各類農業龍頭企業總產值30.2億元,是農業總產值的三分之一以上,帶動農戶26萬戶,占總戶數的31%,每戶增收2200元以上。 (五)訂單、外向型農業有較大的發展。充分發揮僑鄉優勢,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近年來,有不少華僑和港澳台同胞回鄉興辦集旅遊、觀光、創匯農業於一體的外向型現代化農業示範基地。外向型龍頭企業發展迅速,市農產品進出口公司認真組織我市特色農產品出口,年出口創匯產值達1000多萬美元。豐順威華食品罐頭廠甜玉米罐頭、竹筍罐頭等加工產品,年出口創匯達700多萬美元,被評為全省十大出口創匯農業龍頭企業之一。幾年來,我市訂單農業以每年增加7萬畝的速度發展,至目前,全市訂單農業面積達31.15萬畝,確保了大宗農產品暢銷。 (六)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建設進一步加強。目前,市縣兩級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建設穩步推進,有了機構,人員逐步到位,購置了檢測儀器等設備一批,開展了檢測試點工作。培育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工作進展順利,全市已獲國家級認證的無公害基地37家,面積9.97萬畝。農業標准化工作穩步推進。農業行政執法力度不斷加大,幾年來查處假劣農資案件100多宗,有效地規范了農資市場,從源頭上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七)農村勞動力轉移步伐加大。隨著農業工業化和農村城鎮化的步伐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發展勢頭良好,2003年全市有農村勞動力185.59萬個,從事二、三產業經營29.28萬人,外出務工勞動力63.28萬人(其中:常年外出46.04萬人),外出勞動力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34.1%。去年外出勞務收入達23.69億元,全市農民人均外出勞務收入611元,占農民人均收入的16%左右。 (八)農村各項政策進一步落實。全市已完成了二輪承包,實行家庭承包的土地面積佔耕地面積96%,第二輪承包期內全市都按中央規定的30年承包期限,重新簽訂二輪土地承包合同的農戶占實行家庭承包農戶的98%。全面建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制度,全市頒發土地經營權證書達80.34萬份,搞活土地使用權,允許農戶承包土地依法流轉。全市土地流轉面積51.93萬畝,轉包的面積5.19萬畝,佔10%,租賃面積44.17萬畝,佔85.1%,互換面積1.75萬畝,佔3.3%。 全市減輕農民負擔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農民負擔明顯減輕。一是認真落實稅費改革政策。2003年稅改後全市農民負擔總額減少26558萬元,減幅為85%,人平負擔僅13元,減少71元。今年又將農業稅調整為3%,全年可減輕農民負擔2341萬元。二是認真落實各項減負制度,全面落實涉農收費的公示制度。三是扎實開展專項治理,進一步規范收費行為。 農村財務管理方面,突出抓了以會計代理制為主的農村財務管理工作,全市145個鎮,已實行會計代理制的鎮有49個,達到了省提出的工作目標,使我市的農村集體財務、會計核算、集體資產管理、財務公開水平進一步提高。全市農村審計工作扎實開展。 (九)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一是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到目前為止,全市擁有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125個,其中列為農業部試點單位1個,列為省廳試點單位4個。二是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完善。全市從事種植業、畜牧業、漁業、農機化、經營管理等農技推廣機構789個,從業人數達4043人。並落實了國家對農技人員的各種優惠政策。據統計,全市各級政府有關部門共投入技術推廣經費3000多萬元,引進新品種、新技術300多個,產生經濟效益50多億元。三是農業信息服務不斷完善。建立了「梅州農業信息網」,創辦了「梅州農業」電視專欄節目,為「三農」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務[1]。 【第二產業】 全市全年第二產業增加值202.99億元,增長8.2%,完成全部工業增加值119.39億元,增長15.1%。其中國有及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非國有工業增加值87.19億元,增長15.4%。全年工業用電量29.92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3.4%。全年國有及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非國有工業綜合經濟效益指數為196.57%,比上年提高26.2個百分點。其中:資產負債率比上年下降6.7個百分點,全員勞動生產率比上年增長15.5%,國有及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非國有工業全年實現利稅總額45.10億元,比上年增長28.7%。 【第三產業】 全年第三產業增加值170.14億元,增長14.7%。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4.68億元,增長17.4%,剔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6.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批發零售貿易業實現136.92億元,增長17.2%,餐飲業零售額16.54億元,增長21.8%。全年交通運輸業完成增加值18.21億元,比上年增長9.6%。各種交通方式完成貨物周轉量88.96億噸公里,增長13.1%;完成旅客周轉量79.48億人公里,增長12.0%;郵政、電信業營業收入14.24億元,增長3.4%,固定電話、行動電話、互聯網路服務日益發達。全市接待國內外旅客337.14萬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12.3%,旅遊總收入36.74億元,增長12.6%。 【基礎設施】 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穩定增長。全年全社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39.24億元,增長1.1%,剔除高速公路工程投資5.84億元,全市地方固定資產投資為133.40億元,增長6.5%。 【財政金融】 全年全市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實現18.25億元,同比增長20.26%。全年全市稅收收入58.61億元,比上年增加4.55億元,增長8.4%。金融形勢比較穩定。2006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各項人民幣存款余額471.73億元,比年初增長9.7%。城鄉居民儲蓄人民幣存款余額345.36億元,比年初增長8.3%。金融機構各項人民幣貸款余額為204.78億元,比年初減少0.4%。 【外經外貿和利用外資】 全年進口總額46420萬美元,比上年增長28.2%。全年出口總額38122萬美元,增長22.8%,其中國有企業出口836萬美元,減少79.8%;「三資」企業出口14993萬美元,增長109.1%;私營企業出口21813萬美元,增長13.28%。全年合同利用外資項目165個,金額26862萬美元,比上年增長6.8%,實際吸收外商直接投資8205萬美元,比上年增長7.0%。 【物價和人民生活】 市區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為100.2%(上年為100%),上漲0.2個百分點。城鄉人民生活有新改善。據抽樣調查,梅州市區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9259元,剔除價格上漲因素實際增長6.3%;農村居民年人均純收入4369元,剔除價格上漲因素實際增長4.3%。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費支出占家庭消費總支出的比重)有所提高,市區為43.2%,比上年降低2.1個百分點;農村為45.6%,比上年降低1.3個百分點。全市在崗職工年人均工資15788元,剔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1.6%。群眾生產生活環境繼續改善。當年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49650.9萬元,廢水排放達標率為77.6%,廢氣排放得到進一步控制。「三廢」綜合利用產品產值達6775.5萬元。全市各類社會福利單位收養人數3118人,城鄉各種社會救濟對象得到各級政府救濟人數17.98萬人次。全市大部分鄉鎮初步建立農村社會保障網路,農村合作醫療工作取得新進展。人口增長得到有效控制。抽樣調查推算,全市人口出生率為10.28‰,死亡率為5.35‰,自然增長率為4.93‰。 目前, 全市五家民營企業入選廣東民企百強,它們是梅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廣東威華集團有限公司、廣東明珠集團有限公司、寶麗華集團有限公司、梅州市龍祥建材集團有限公司。 梅州借力資本市場推動綠色崛起的發展戰略取得重大突破,不僅有效破解了山區發展資金短板的問題,而且也使梅州成為省內繼深圳、廣州、佛山、珠海之後,擁有上市公司最多的地級市。至目前為止梅州先後上市公司有:廣東梅雁水電股份有限公司、廣東寶麗華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廣東明珠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廣東嘉應制葯股份有限公司、廣東塔牌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廣東威華股份有限公司、

⑹ 求1篇介紹梅州歷史文化的文章。

梅州地方一級的行政區劃建置,始於五代十國南漢乾和三年(945)即後晉開運二年,升程鄉為敬州,領鄉縣。宋開寶四年(971)因避宋太祖祖父趙敬之諱,改敬州為梅州。熙寧六年(1073)廢梅州復置程鄉縣,隸屬潮州。元豐五年(1082)復置梅州,領程鄉縣,屬廣南東路。紹興六年(1136)廢梅州復設程鄉縣,隸屬湖州。紹興十四年又復置梅州,仍領程鄉縣,屬廣南東路。元至元十六年(1279),梅州升為梅州路總管府,至元二十三年,復隆為梅州,領程鄉縣,屬江西行中書省廣東道宣尉使司。元貞元年(1295),梅州隸屬潮州路,延祜五年(1318),改直隸廣東道宣慰司。明洪武二年(1369),廢梅州復置程鄉縣,屬廣東布政使司潮州府。清雍正十一年(1733),程鄉升格為直隸嘉應州,統領興寧、長樂、平遠、鎮平4縣加上本屬的程鄉縣稱「嘉應五屬」,直屬廣東省轄。嘉慶十二年(1807)升嘉應州為嘉應府。嘉慶十七年復為嘉應州,仍領興寧、長樂、平遠、鎮平四縣。宣統三年(1911),嘉應州復名梅州。民國3年(1914)廢州府制,梅州改名梅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於1949年10月設置興梅專區,1950年1月26日,國務院發文成立興梅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梅縣、興寧、五華、大埔、豐順、蕉嶺、平遠7縣。1952年底撤銷興梅專區,興梅7縣改隸粵東行政區。1956年2月,粵東行政區分為惠陽、汕頭兩專區,興梅7縣屬汕頭專區。

1965年7月設立梅縣專區,原興梅7縣從汕頭專區分出,歸屬梅縣專區,後改為梅縣地區。1979年月,原梅縣所轄梅州鎮由區級升格為縣級稱梅州市後,梅肥地區轄7縣1市。1983年6月,梅州市與梅縣合並改為梅縣市後,梅縣地區由所轄7縣1市改為6縣1市。

1988年1月,廣東實行市管縣體制,梅縣地區改為梅州市(3月正式掛牌),轄原興梅7縣及新劃縣級區梅江區,共7縣1區。1994年6月,興寧縣撤縣設市(縣級),梅州市即轄6縣1區,並代管興寧市。

⑺ 梅州著名景點介紹到底有哪些

梅州市內旅遊資源豐富,景點眾多,著名的景點有:梅城的千佛塔、人境廬、東山教育基地、中國客家博物館,梅縣的雁南飛茶田旅遊度假村(國家5A級景區)、雁鳴湖旅遊度假村(國家4A級景區)、陰那山省級風景區(國家4A級景區)、葉劍英紀念園(國家4A級景區)、客天下旅遊產業園、聯芳樓、洞天湖旅遊度假區,平遠縣的五指石省級風景名勝區(國家3A級景區),世界第一天然卧佛——南台山天然卧佛(石正鎮),明、清時期粵贛閩著名「鹽道」要沖,廣東平遠龍文——黃田省級自然保護區,粵東最佳礦物質浴療保健溫泉熱柘溫泉;豐順縣的豐順溫泉省級旅遊度假區、龍鯨河漂流、龍歸寨瀑布,蕉嶺縣的長潭旅遊度假區(4A),五華縣的湯湖熱礦泥山莊(國家3A級景區),興寧市的合水旅遊區、神光山國家森林公園,石馬鎮民國開國元老何子淵故居——光裕廬,大埔縣的客家土圍樓-花萼樓,大埔三河鎮旅遊景區等。其中,大埔三河鎮在2008年9月被確認為廣東省第一批歷史文化名鎮之一。 飲食文化:在梅州,可以吃到有很多客家美食,如:客家釀豆腐,梅菜扣肉,客家娘酒,梅州腌面,米粄,黃粄等等。
客家公園·中國客家博物館
為挖掘、整理、開發客家文化,豐富客家文化的內涵,提升梅州歷史文化名城的品位和聲譽,推進「文化梅州」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促進梅州經濟、社會、文化的協調發展。梅州市委、市政府決定在客家公園內建設中國客家博物館和黃遵憲紀念館,並經廣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批准立項。 客家公園位於梅州城區東山小溪唇,規劃用地面積163.2畝,總投資約1.5億元,計劃於2007年底全面建成。其中,中國客家博物館將通過收藏、研究、展示客家歷史文物史料,逐步發展成為客家文化研究和傳播的中心。黃遵憲紀念館主要是對黃遵憲的書齋「人境廬」、故居「榮祿第」和古民居建築「恩元第」進行整合,展示其生平事跡和當年的生活風貌。 客家公園建成,將成為中國大陸規模最大的集中展示客家文化之大成之地。公園設計濃縮客家文化精髓,其整體構思以客家文化為體系,以中國客家博物館為核心,通過遷徙、教育、倫理、民俗、農耕等多個不同內涵的主題景區,集中展現客家文化之大成。規劃建設項目主要包括客都文化廣場、中國客家博物館、黃遵憲紀念館、客家風情游覽活動場、客家民俗文化展覽等30多個景點。 客家公園從2010年3月20日全面對外遊客免費開放。

⑻ 廣東最值得去的歷史文化名城是哪裡,當地有什麼特色

廣東最值得去的歷史名城是潮州。當地有歷史久遠的湘子橋,牌坊街,因為這里是韓愈被貶的地方,所以有韓文公祠,更是有很多小吃。

閱讀全文

與梅州歷史文化名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