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張家口的歷史文化

張家口的歷史文化

發布時間:2021-02-04 16:17:14

㈠ 張家口民俗文化

是河北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位於中國河北省西北部。是北方名城,自古即為兵防重鎮和進入蒙俄及東歐市場的陸路商埠。張家口有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區位優勢。張家口地處京、晉、蒙交界處,東臨首都北京、西連煤都大同、北靠內蒙古草原、南接華北腹地,面向沿海,背靠內陸,是溝通中原與北疆、連接中西部資源產區與東部經濟帶的重要紐帶。
【地理位置】
張家口市地處河北省西北部,跨東經113度50分至116度30分、北緯39度30分至42度10分,南北最大距離近300km、東西最大距離約228km,總面積36873平方公里。
全市總面積3686155公頃,現有耕地面積898751公頃、牧草地475873公頃、林地面積679060公頃、水面積78955公頃。全市地勢西北高、東南低,陰山山脈橫貫中部,將全市劃分為壩上壩下兩個自然地理區域。壩上高原區,自尚義縣套里庄、張北縣狼窩溝,到赤城縣獨石口一線以北的沽源、康保、張北、尚義4縣為壩上張北高原,屬內蒙古高原南緣。該區域面積為12480平方公里,海拔1300-1600米,南高北低,地勢較平坦,草原廣闊,多內陸湖泊(淖),崗梁、湖泊、灘地和草坡、草灘相間分布,是典型的波狀高原景觀。南部壩下4區9縣,地處華北平原和內蒙古高原的過渡帶,海拔500~1200米,該區域地形復雜,山巒起伏,丘陵與河谷盆地相間分布,面積24467平方公里,河川佔24.5%,丘陵佔18.7%,山區佔56.8%。
河流,壩上多數為內陸季節性河,一般流程短、河床寬、河槽淺,由南向北注入內陸湖泊,較大的內陸河有安固里河、大青河、五台河。壩下河流屬永定河水系主席要有洋河、清水河、桑乾河。
【行政區劃】
張家口市面積36829平方千米,人口449萬。市人民政府駐橋西區,郵政編碼075061。區號0313。
2005年,張家口市轄市轄區(7個)、13個縣。
高新區
塞北區
察北區
橋西區 面積 141平方千米,人口23萬人。郵政編碼075061。
橋東區 面積 113平方千米,人口26萬人。郵政編碼075000。
宣化區 面積 276平方千米,人口29萬人。郵政編碼075100。
下花園區 面積 315平方千米,人口 7萬人。郵政編碼075300。
宣化縣 面積2095平方千米,人口30萬人。郵政編碼075100。縣人民政府駐張家口市宣化區。
張北縣 面積4232平方千米,人口37萬人。郵政編碼076450。縣人民政府駐張北鎮。
康保縣 面積3365平方千米,人口28萬人。郵政編碼076650。縣人民政府駐康保鎮。
沽源縣 面積3601平方千米,人口23萬人。郵政編碼076550。縣人民政府駐平定堡鎮。
尚義縣 面積2621平方千米,人口19萬人。郵政編碼076750。縣人民政府駐南壕塹鎮。
蔚 縣 面積3216平方千米,人口46萬人。郵政編碼075700。縣人民政府駐蔚州鎮。
陽原縣 面積1834平方千米,人口28萬人。郵政編碼075800。縣人民政府駐西城鎮。
懷安縣 面積1706平方千米,人口25萬人。郵政編碼076150。縣人民政府駐柴溝堡鎮。
萬全縣 面積1158平方千米,人口22萬人。郵政編碼076250。縣人民政府駐孔家莊鎮。
懷來縣 面積1793平方千米,人口34萬人。郵政編碼075400。縣人民政府駐沙城鎮。
涿鹿縣 面積2799平方千米,人口33萬人。郵政編碼075600。縣人民政府駐涿鹿鎮。
赤城縣 面積5238平方千米,人口28萬人。郵政編碼075500。縣人民政府駐赤城鎮。
崇禮縣 面積2326平方千米,人口12萬人。郵政編碼076350。縣人民政府駐西灣子鎮。
【人口】
總人口450.54萬人,除漢族外,還有回、滿、蒙古、壯、朝鮮、藏、苗、維吾爾等26個少數民族。
【氣候與灌溉】
張家口市屬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季,晝夜溫差大,冬季寒冷,夏季涼爽,獨具特色。崇禮翠雲山滑雪場,自然滑雪期長達5個月以上,是華北地區最理想的滑雪訓練基地。
張家口市地域日照時數2800—3100小時,太陽總輻 射為每平方米1500—1700千瓦小時,為太陽能較豐富區。「壩上」西部全年有效風能貯量大於1000千瓦小時/平方米,年有效風能時數大於5000小時,而冬春兩季風能貯量佔全年的50%—70%,極具開發利用價值。良好的氣候資源加之豐富的土地、草原資源為發展農村牧業和特色經濟作物提供了十分有利的自然條件。
歷史文化
【歷史背景】
張家口市是一座塞外古城,具有悠久歷史,歷為北方各民族雜居之地。 張家口市歷史悠久,最早可上溯到遠古傳說時代。在張家口市的陽原"泥河灣遺址",發掘出大量石器、哺乳類化石、魚化石、爬行類化石和軟體化石等,據專家考證距今有200-300萬年。在張家口市的涿鹿縣,保存著5000年前黃帝、炎帝、蚩尤中華三祖戰斗、生活的古遺跡。
【發展】
春秋時北為匈奴與東胡居住地,南部分屬燕國、代國。秦時南部改屬代郡、 上谷郡。漢時分屬烏桓、匈奴、鮮卑。隋時東為涿郡,西屬雁門郡。唐時 多屬河北道媯州、新州,少屬河東道蔚州。北宋時為武州、蔚州、奉聖州、 歸化州、儒州、媯州地。南宋時皆屬遼。元屬中書省上都路宣德府,西北 部置興和路(治今張北)。明為延慶州、保安州、雲州、蔚州及萬全都指揮 使司十二衛、所地。清時北屬口北三廳(多倫諾爾廳、獨石口廳、張家口 廳),南屬宣化府(治今宣化)。民國二年(1913年)屬直隸省察哈爾特別區口 北道。民國十七年(1928年)設察哈爾省,張家口為省會。民國二十八年(19 39年)初設立張家口特別市。
1952年12月察哈爾省建制撤銷,察南、察北兩專區合並後稱張家口專區,劃歸河北省,張家口市為河北省直轄,並為專 區治所。1958年5月張家口市改屬張家口專區。1959年5月撤銷張家口專區, 所轄各縣劃歸張家口市。1961年5月復置張家口專區,張家口市及所屬各縣 隸屬之。1967年12月,張家口專區改稱張家口地區,轄張家口市,縣屬不變。1983年11月,張家口市改為河北省直轄市。1993年7月1日,張家口地、 市合並,稱張家口市。張家口曾為內蒙古自治區的省會所在地。 1995年5月9日,經國務院批准,張家口市正式對外開放。
【文化特色】
張家口地域文化脫胎於晉、冀、蒙的交界地帶,衍生在高寒乾燥的塞外趙北之地。從「千古文明開涿鹿」起始,歷經古代國於七國之先稱王、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漢化」革新、元代「腹里」中都的繁盛、明朝宣府鎮邊關的建立、清北方陸路商埠的形成、民國察哈爾設省、抗戰時期成為晉察冀邊區首府等一系列的滄桑變遷,逐步成為燕趙文化中一個獨特的分支。
張家口地域文化與燕趙文化既有共同性,又有差異性。明代以來得以發展,清末民初得以整合,形成了以燕趙文化為核心、山西民俗為重要內容、含有察哈爾蒙古游牧文化特點的張家口傳統文化。
張家口文化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 慷慨悲歌與粗獷豪放相交融。張家口地域文化屬於以燕趙文化和三晉文化為主,兼容蒙古等少數民族文化的多元文化復合。歷史地理的條件決定了張家口地域文化具有兼容性的特色。張家口自古以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是漢民族與北方游牧民族交往頻繁的地方。生活在這里的漢族人,有相當一部分是與游牧族相互融合的後代,因而許多民俗都保留著游牧民族的痕跡。政權的更迭、戰爭的頻繁又帶來了大量流離失所的流民和從各地遷徙來的移民,自然也帶來了各地的文化習俗,從而豐富了張家口傳統文化的內涵。
二、 具有濃厚時代氣息和政治色彩。張家口在歷史上有過聲名顯赫的繁盛時代,作為北方重鎮、塞外商埠和京師鎖鑰的張家口曾目睹了無數次的朝代更替和社會變遷。
三、 教化淳厚,質朴不矯飾。張家口一帶山干水瘦,雨少高寒,與華北平原和中原以及江南比,是個貧窮的地方。司馬遷說過:「傳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中,與之皆黑』者,土地教化使之然也。」(《史記·三王世家》)
張家口地域文化也可以說是山的文化、仁者文化。孔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朱熹的解釋是:「智者達於事理,而周疏無滯,有似於水,故樂水。仁者安於義理,而厚重不遷,有似於山,故樂山。」(朱熹《論語集注》卷三)可見,仁者、智者的品德情操與山川自然特徵和規律性具有某種類似性,因而產生了樂山樂水之情。張家口地域文化所表現的人文精神就是那種仁者不憂、勇者不懼,重德操、講信義、正直大度、古道熱腸的陽剛之氣。
【重要歷史事件
1,第一條中國人自己勘測、設計、施工的鐵路.
1905年,清政府決定自建京張鐵路,任命詹天佑為京張鐵路局會辦兼總工程師。從3月開始,他親自率領中國工程技術人員,背上標桿,分別勘測了數條線路。經過縝密計算和反復比較,最後選定關溝段進行復測。8月定測完畢,10月開始動工。京張鐵路自北京豐台到張家口,全長201.2公里。其中關溝段穿越軍都山,最大坡度為33‰,最小曲線半徑182.5米,隧道4座,計長1,644米,採用「之」字形線路,工程非常艱巨。經過4年奮戰,1909年9月全線提前勝利完工。
2,新中國的第一座水庫.
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召開各解放區水利聯席會議,做出了修建官廳水庫的決定,1951年開始籌備,1952年正式動工,1954年全年竣工.水庫建成後,毛澤東主席親筆題詞:「慶祝官廳水庫工程勝利完成」,並於1954年4月12日親臨視察,黨和國家領導人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同志先後視察了官廳水庫。
城市規劃布局與規模
2004年2月2日,國務院批准了《張家口市城市總體規劃(2000-2020年)》(規劃人口超過100萬的城市需報請國務院批准,這意味著規劃中的張家口將是市區城市人口規模大於100萬人的特大城市)。
規劃中,中小城市紛紛涌現,蔚州市(今蔚縣)、張北市(今張北縣)等等將變為現實。
未來的張家口市域內規劃期末,本市城鎮等級規模結構分為四級,首級市域中心城市為張家口市區(張家口橋東區、張家口橋西區);第二級為5個中小城市,即沙城(懷來縣)、張北、蔚州(今蔚縣)3個中等城市,涿鹿、陽原2個小城市;第三級為柴溝堡、西灣子等7個縣城,第四級為84個建制鎮。
依據城市現狀布局及未來城市空間趨勢,主城區劃分為7個片區:
市中心劃分為城北片區、紅旗樓片區、南站片區、鐵路南片區。
宣化城區劃分為古城片區、新城片區。
下花園城區分為下花園片區。
城市主中心位於市中心區的緯二路和緯三路一帶,形成行政辦公,文化娛樂,金融貿易為主的新區中心。兩個次中心分別位於宣化城區和下花園城區,形成金融貿易、文化娛樂中心。
市中心區將沿清水河兩岸富有變化的建築、景觀結點和沿河綠帶相串聯,形成既有整體感,又有節奏感的城市濱河景觀風貌。沿八角台向北經賜兒山、水母宮、東太平山、西太平山,構成自然景觀風貌,與沿河休閑軸遙相呼應。
城區北端的大境門是扼守京都的北大門,在這里,以大境門為主體,藉助山勢河流,開辟廣場,增設綠地,無疑是「跨越雄關」的一大勝景。
主城區將選擇合適地段結合張家口的山川風貌、地域文化及社會經濟特徵設置城市八景,即:
跨越雄關、時代牧歌、魚水情深、華夏之尊、沃野莜香、故里情懷、北國逢春、城河浸月。
隨著城市規劃的日益擴大,張家口、宣化兩地逐步趨於一體,形成「片」狀布局,下花園為相對獨立片區。
到2020年城市人口為110.4萬人,到2050年將達到180萬人左右。21世紀中葉,張家口將成為物資環境和生態環境高度協調,景觀優美,各類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完善,富於文明的現代化城市。
產業與交通
【資源】
1.土地資源
張家口市土地總面積3687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20.4萬公頃,在河北省屬地廣人少地區。全市地形特點以陰山山脈大馬群山分水嶺為界,分為壩上、壩下兩個自然區域。土地利用現狀結構是:耕地佔土地總面積的32.7%,林地面積佔15.5%,草場佔12.42%。張家口市土地類型多樣,草原廣闊,山地丘陵面積大,河川、盆地水利條件好,土地後備資源充足,開發利用潛力大,發展農、林、牧業和產業化經營有著良好的資源條件。
2.土壤資源
全市土壤主要共分8個土類,16個亞類。
棕壤:主要分布在壩下東部赤城、懷來縣和南部宣化、涿鹿、蔚縣以及海拔 1000米以上雨量較多的中部山區。
栗鈣土:主要分布在沽源、尚義、張北、崇禮4縣的壩上高原區及壩緣山地區。在萬全、懷安、陽原、宣化縣的疏緩丘陵地帶也分布有栗鈣土。
栗褐土:主要分布在壩下西部萬全、懷安、陽原縣的低山丘陵及河谷地帶。
褐土:主要分布在壩下赤城、懷來、涿鹿、宣化縣的低山丘陵和河谷地帶。
灌淤土:主要分布在宣化、懷來、涿鹿等縣的洋河水系階地、河漫灘。
草甸土:主要分布在桑乾河、洋河西岸的低階地、河漫灘。
水稻土:主要分布在河漫灘地。
風砂土:主要分布在壩下的山麓地帶。
3.礦產資源
張家口市地處內蒙地軸、華北陸台和山西地台三大穩定地塊的接合帶,以特有的成礦地質條件、多期構造運動和頻繁的熱液活動,孕育了豐富的礦產資源。現已發現各種礦產地和礦化點1200處,已探明儲量比較豐富的礦產有60多種,礦化地近500處。產要礦產有鐵、錳、金、銀、銅、鈦、鉛、鋅、鎢等,其中,金、錳、鋅的儲量居全省之首。非金屬礦產資源品種多,儲量大,分布廣,儲量名列全省之冠的有沸石、石墨、磷、石灰石、大理石、凝灰岩、綠寶石、膨潤土、硅藻土、含鉀頁岩等。煤炭具有埋藏淺、煤質好分布廣、綜合利用價值高的特點,現已探明全市含煤面積約1240平方公里,遍布14個縣區,儲量約25億多噸,是河北省主要產煤地之一,開發潛力十分廣闊。全市地熱資源豐富,有地下熱水異常區18處之多,其中赤城溫泉、懷來地熱國內聞名。
4.水資源
張家口市壩下南部河流屬永定河水繫上遊河道,大的河流有桑乾河、壺流河、洪塘河、南洋河、西洋河東洋河、清水河、洋河;壩下部河流屬湖的薊通河水繫上流水道,主要有白河、黑河。壩下河流屬山溪季節性河流,特點是河道比降大、水流湍急,陡漲陡落,含沙量大,結凍期長。壩上各河多屬內陸河水系,較大河流有安固里河、大青溝、葫蘆河等,屬灤河水系的有閃電河。壩上草原地帶有湖淖70多處 。
全市有大型水庫2座、中型水庫6座、小型水庫113座,總庫容量7.08 億立方米。
懷來、陽原、赤城、宣化縣境內分布有高質量的溫泉,其中懷來縣 地勢水面積30平方公里,水溫高達88攝氏度,為五級高溫泉。赤城縣城西蒼山幽谷中的湯泉,是高療效礦泉,被譽為「關外第一泉」。
5.特產
育肥牛、肉羊、肉兔、肉雞、細毛羊、絨山羊以及玉米、高粱、莜麥、蕎麥、脫毒馬鈴薯、無公害瓜菜、蕨菜、口蘑、發菜、煙葉、大麥、宣化牛奶葡萄、龍眼葡萄、大杏扁、肉杏、優質蘋果、中草葯材等都極具特色。
6.動物資源
張家口動物資源可分為家養和野生兩大類。
家養動物主要有牛、馬、驢、 騾、豬、羊、雞、兔、貂、蜂等56種,其中草原紅牛、張北馬、河北細毛羊 已形成生產基地,養蜂業在涿鹿、懷來縣形成特色產業,具有開發遠景。
野生動物資源主要分為獸類和鳥類兩大類1700種。在原始林區寄生著金錢豹、 狼、狐狸、貉、黃鼬、野豬、青山羊、褐馬雞、百靈鳥等珍禽異獸。此外還 有爬蟲、水生、兩棲類及昆蟲等。其中具有開發價值的有野兔、孢子、黃鼠、 蠍子、田雞等。

㈡ 介紹一下河北張家口市的歷史!

張家口市位於河北省西北部,北接內蒙古自治區,南連保定市,東鄰北京市,東北與承德市相連,西與山西省接壤。張家口市是河北省轄市,現轄4區(橋東、橋西、宣化、下花園)13縣(萬全、懷安、宣化、陽原、蔚縣、涿鹿、康保、沽源、張北、崇禮、赤城、尚義、懷來)。張家口人類文化歷史源遠流長,宣化縣王家窯遺址可將其追溯到原始社會。歷史上有名的「涿鹿之戰」和「阪泉之戰」,就發生在張家口的涿鹿和懷來一帶。 黃帝部落的發祥地大約在今陝西的北部,後來向東遷徙,沿著北洛水南下,到現今陝西的大荔、朝邑一帶,再東渡黃河,順著中條山和太行山邊,向東北走,最後定居在涿鹿附近。炎帝部落的發祥地約在今陝西的渭水上游一帶。其東遷路線是沿著渭水東下,順著黃河南岸向東,到達今山東一帶。蚩尤部落,史書上又稱九黎族,是原來居住在我國東部的夷人部落。他的活動范圍大致是北自山東南部,西至河南東部,西南至河南南部,南至安徽中部,東達海邊。炎帝部落東遷的結果,在山東、河南一帶與原居住在這一地區的蚩尤部落發生了沖突。經過長期的斗爭,炎帝部落被打敗,逃往涿鹿投靠黃帝部落。這兩個部落聯合起來與蚩尤部落在涿鹿進行了戰爭,結果蚩尤被打敗後逃到冀州一帶,被殺死。這就是史書上有名的「涿鹿之戰」。不久,因炎帝部落要爭做霸主,於是炎、黃部落又發生沖突,大戰於阪泉(今懷來一帶)。結果炎帝被打敗。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阪泉之戰」。戰後,炎帝部落歸順了皇帝部落,加上蚩尤部落留在北方的成員,進一步結合。以後,又向南發展,進展到黃河流域一帶定居下來。春秋以來,這些中原地區的居民自稱「華夏族」和「炎黃子孫」。張家口之名始於明代。由於連年戰爭,河北人口銳減。明朱棣遷都北京後,為充實京畿人口,鞏固邊防,增加兵源,與永樂二年(1404年),有計劃地從山西人煙稠密的縣、區,移民到張家口、宣化一帶,由官方築起土堡,以居新遷之民。為防禦北方游牧部族騷擾,於各地築烽火台,每台屯兵把守,士兵父子相承,並可攜眷久居耕種。由此形成的村落,以「堡」、「台」命名的甚多。城鎮屬縣各隘口均築磚城,分設參將、守備、千總、指揮、游擊等武官駐防。由於「大境門」地形險要,明宣德四年(1429年),由張文指揮負責在口南五里許建張家口堡,屯住重兵,守衛邊塞,有「武城」之稱,即今武城街名之由來。《萬全縣志·張家口概況》記載:「張家口在明代原屬萬全右衛,宣德四年(1429年)始築堡城,為與蒙古通商互市之要鎮。」相傳因其北五里有東太平山與西太平山,兩山相距數百步,對峙如門;又因該堡城為指揮張文所築,故名張家口堡,後改稱張家口。請順治二年(1645年),在大境門邊牆開豁建門,曰「大境門」。明清時期,張家口商貿興盛。1551年,大境門外開設「馬市」,由官方以布釜之類易蒙古韃靼馬匹、皮張。1570年,韃靼首領俺答臣服受封,張家口被辟為蒙漢「互市之所」。1613年,張家口堡之側築來遠堡,以張家口堡和來遠堡為基礎,張家口逐漸發展成為蒙漢民族貿易交往的中心。時攤鋪櫛比,商賈雲集,來遠堡外「穹廬千帳」,民族商業貿易十分興盛。1676年,清軍擊垮葛爾丹,打通了通往漠北的商道,立大境門為蒙古與本部貿易的場所。到1906年各店鋪已有1037家。北平、天津、山西等地客商來張家口經商者日眾。1860年,俄國商人已開始在張家口出現。1884年,英、美、法等過商人紛紛到張家口收購皮張和羊毛,張家口逐漸成為陸路大商埠,「百貨之所灌輸,商旅之所歸途」,年進出口平均銀高達15000萬兩。張家口的皮毛在國內外影響日益擴大,「天下皮裘,經此輸入海內,四方皮市經此定價而後交易」,成了譽滿中外的「皮都」。由於貨優物美,享有盛譽,「口羔」,「口皮」馳名國際市場。京張鐵路的通車和張家口火車站的建立,是張家口近代經濟發展的起點,對其城市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1905年5月,清政府批准修築京張鐵路,委詹天佑為總工程師兼會辦。1906年1月6日,京張鐵路開始從豐台鋪軌,詹天佑在路軌上釘下第一個道釘。1980年5月,京張全線關鍵工程,長1091米的八達嶺隧道竣工。1909年7月,京張全路鋪軌完成。9月20日,張家口站為京張鐵路全線正式通車舉行慶祝茶會,招待官商各界。24日,京張鐵路全線通車,全長201.1公里。同年,又自張家口向西展築張家口至歸綏(今呼和浩特)鐵路,即京綏鐵路。京張、京綏鐵路的通車,大大促進了張家口工商業的發展。 1982年9月17日,國民黨政府將熱河、察哈爾、綏遠三特區改建為省,張家口為察哈爾省會。1037年8月27日,日軍佔領張家口,爾後成立偽「察南自治政府」。1939年初,肇建張家口特別市,成立偽市公署,張家口始設市。同年9月,偽「蒙疆聯合自治政府」成立,首府駐張家口市。 1945年8月23日,張家口第一次解放,隨之成立張家口市人民政府,屬晉察冀邊區,晉察冀軍區司令部、晉察冀邊區委員會均設於張家口市。同年11月改屬察哈爾省,張家口為省會。1946年10月,我軍戰略轉移,撤離張家口。1948年12月2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次解放張家口,復建市人民政府。1949年1月15日,察哈爾省人民政府成立,省會張家口市。1952年11月7日,撤銷察哈爾省建制,張家口市劃歸河北省,為省轄市。

㈢ 介紹一下 河北 張家口市 的歷史!

張家口市位於河北省西北部,北接內蒙古自治區,南連保定市,東鄰北京市,東北與承德市相連,西與山西省接壤。張家口市是河北省轄市,現轄4區(橋東、橋西、宣化、下花園)13縣(萬全、懷安、宣化、陽原、蔚縣、涿鹿、康保、沽源、張北、崇禮、赤城、尚義、懷來)。
張家口人類文化歷史源遠流長,宣化縣王家窯遺址可將其追溯到原始社會。歷史上有名的「涿鹿之戰」和「阪泉之戰」,就發生在張家口的涿鹿和懷來一帶。

黃帝部落的發祥地大約在今陝西的北部,後來向東遷徙,沿著北洛水南下,到現今陝西的大荔、朝邑一帶,再東渡黃河,順著中條山和太行山邊,向東北走,最後定居在涿鹿附近。
炎帝部落的發祥地約在今陝西的渭水上游一帶。其東遷路線是沿著渭水東下,順著黃河南岸向東,到達今山東一帶。
蚩尤部落,史書上又稱九黎族,是原來居住在我國東部的夷人部落。他的活動范圍大致是北自山東南部,西至河南東部,西南至河南南部,南至安徽中部,東達海邊。
炎帝部落東遷的結果,在山東、河南一帶與原居住在這一地區的蚩尤部落發生了沖突。經過長期的斗爭,炎帝部落被打敗,逃往涿鹿投靠黃帝部落。這兩個部落聯合起來與蚩尤部落在涿鹿進行了戰爭,結果蚩尤被打敗後逃到冀州一帶,被殺死。這就是史書上有名的「涿鹿之戰」。
不久,因炎帝部落要爭做霸主,於是炎、黃部落又發生沖突,大戰於阪泉(今懷來一帶)。結果炎帝被打敗。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阪泉之戰」。
戰後,炎帝部落歸順了皇帝部落,加上蚩尤部落留在北方的成員,進一步結合。以後,又向南發展,進展到黃河流域一帶定居下來。春秋以來,這些中原地區的居民自稱「華夏族」和「炎黃子孫」。
張家口之名始於明代。由於連年戰爭,河北人口銳減。明朱棣遷都北京後,為充實京畿人口,鞏固邊防,增加兵源,與永樂二年(1404年),有計劃地從山西人煙稠密的縣、區,移民到張家口、宣化一帶,由官方築起土堡,以居新遷之民。為防禦北方游牧部族騷擾,於各地築烽火台,每台屯兵把守,士兵父子相承,並可攜眷久居耕種。由此形成的村落,以「堡」、「台」命名的甚多。城鎮屬縣各隘口均築磚城,分設參將、守備、千總、指揮、游擊等武官駐防。由於「大境門」地形險要,明宣德四年(1429年),由張文指揮負責在口南五里許建張家口堡,屯住重兵,守衛邊塞,有「武城」之稱,即今武城街名之由來。《萬全縣志·張家口概況》記載:「張家口在明代原屬萬全右衛,宣德四年(1429年)始築堡城,為與蒙古通商互市之要鎮。」相傳因其北五里有東太平山與西太平山,兩山相距數百步,對峙 如門;又因該堡城為指揮張文所築,故名張家口堡,後改稱張家口。請順治二年(1645年),在大境門邊牆開豁建門,曰「大境門」。
明清時期,張家口商貿興盛。1551年,大境門外開設「馬市」,由官方以布釜之類易蒙古韃靼馬匹、皮張。1570年,韃靼首領俺答臣服受封,張家口被辟為蒙漢「互市之所」。1613年,張家口堡之側築來遠堡,以張家口堡和來遠堡為基礎,張家口逐漸發展成為蒙漢民族貿易交往的中心。時攤鋪櫛比,商賈雲集,來遠堡外「穹廬千帳」,民族商業貿易十分興盛。1676年,清軍擊垮葛爾丹,打通了通往漠北的商道,立大境門為蒙古與本部貿易的場所。到1906年各店鋪已有1037家。北平、天津、山西等地客商來張家口經商者日眾。1860年,俄國商人已開始在張家口出現。1884年,英、美、法等過商人紛紛到張家口收購皮張和羊毛,張家口逐漸成為陸路大商埠,「百貨之所灌輸,商旅之所歸途」,年進出口平均銀高達15000萬兩。張家口的皮毛在國內外影響日益擴大,「天下皮裘,經此輸入海內,四方皮市經此定價而後交易」,成了譽滿中外的「皮都」。由於貨優物美,享有盛譽,「口羔」,「口皮」馳名國際市場。
京張鐵路的通車和張家口火車站的建立,是張家口近代經濟發展的起點,對其城市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1905年5月,清政府批准修築京張鐵路,委詹天佑為總工程師兼會辦。1906年1月6日,京張鐵路開始從豐台鋪軌,詹天佑在路軌上釘下第一個道釘。1980年5月,京張全線關鍵工程,長1091米的八達嶺隧道竣工。1909年7月,京張全路鋪軌完成。9月20日,張家口站為京張鐵路全線正式通車舉行慶祝茶會,招待官商各界。24日,京張鐵路全線通車,全長201.1公里。同年,又自張家口向西展築張家口至歸綏(今呼和浩特)鐵路,即京綏鐵路。京張、京綏鐵路的通車,大大促進了張家口工商業的發展。
1982年9月17日,國民黨政府將熱河、察哈爾、綏遠三特區改建為省,張家口為察哈爾省會。1037年8月27日,日軍佔領張家口,爾後成立偽「察南自治政府」。1939年初,肇建張家口特別市,成立偽市公署,張家口始設市。同年9月,偽「蒙疆聯合自治政府」成立,首府駐張家口市。
1945年8月23日,張家口第一次解放,隨之成立張家口市人民政府,屬晉察冀邊區,晉察冀軍區司令部、晉察冀邊區委員會均設於張家口市。同年11月改屬察哈爾省,張家口為省會。1946年10月,我軍戰略轉移,撤離張家口。1948年12月2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次解放張家口,復建市人民政府。1949年1月15日,察哈爾省人民政府成立,省會張家口市。1952年11月7日,撤銷察哈爾省建制,張家口市劃歸河北省,為省轄市。

㈣ 張家口的歷史和文化

從戰國起,張家口就有了修建長城的記載。群山中蜿蜒著八個朝代修築的長城達回1804公里,有著「長城博物館」美譽答。長城蘊含著的政治、經濟、軍事、歷史、建築、美學、民俗的深刻內涵,展現的科學技術已成為張家口的驕傲,成為一道充滿陽剛之氣的風景。

聞名中外的張庫商道,從大境門起始,穿過遼闊的草原、起伏的丘陵、荒涼的沙漠,從張家口一直綿延到蒙古草原的腹地烏蘭巴托。二百年間,在聲聲駝鈴的鳴響中,在萬里長城唯一一個打開的大門前,演繹了一幅生動的商貿「清明上河圖」,走出了一段載入史冊的商業傳奇。

㈤ 張家口的名勝古跡

黃帝城、大境門、萬里長城、壩上草原、小五台山。

1、黃帝城

黃帝城,即涿鹿故城,亦稱軒轅城,位於涿鹿縣礬山鎮三堡村北50米處。據《史記》記載,黃帝殺死蚩尤,服炎帝後,「邑於涿鹿之阿」即建都城於涿鹿山下的平地之上。據傳,黃帝城即黃帝所建華夏建一都城。

2、大境門

大境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張家口市區北端,建於崇禎17年(公元1644年)具有350多年歷史。大境門是中國萬里長城中四大關口之一,在歷史上曾有重要地位。

3、萬里長城

長城(The Great Wall),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限隔敵騎的行動。長城不是一道單純孤立的城牆,而是以城牆為主體,同大量的城、障、亭、標相結合的防禦體系。

4、壩上草原

壩上草原又稱京北第一草原,位於河北省境內,特指由草原陡然升高而形成的地帶,又因氣候和植被的原因形成的草甸式草原。承德以北100公里處,被稱為壩上草原地區。

5、小五台山

小五台山(xiǎo wǔ tái shān ),河北省蔚縣與涿鹿縣交界處小五台山是太行山的主峰,也是主脈之上的最高峰。小五台山有5處制高點,分別為東台、西台、南台、北台和中台,五處台頂的海拔高度均超過2500米,其中以海拔2882米的東台最為著名。

㈥ 張家口之名始於什麼朝代

張家口之名始明朝。

元朝時,出現了我國歷史上空前的大統一,這一帶及壩上蒙古高原都屬於元帝國的版圖,因此,這個山口在當時並沒有什麼特殊的作用和意義。

到了明朝,明統治者雖然幾次北征,卻無力征服蒙古,蒙古貴族反而常常向隙南侵,對明朝形成嚴重威脅,這一帶遂成為抵禦蒙古入侵的邊防重地,於是這個山口便具有了重要的軍事價值。開始時,這里被稱做「隘口」,並設有「隘口關」。

據《宣府鎮志》記載,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這一帶因「民戶不足,調山西諸處余丁充之」。其中有張姓人家遷來在隘口附近定居(這一點可以從《宣府鎮志》關於此處有「張家莊」記載中得到印證),這就使「口」與,「張家」發生了聯系,而賦之以新的社會人文內涵。久之,「隘口」一名遂被人們冠以張姓,稱做「張家隘口」後來又簡化為「張家口」。

(6)張家口的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張家口的歷史

張家口地處華北平原、蒙古高原交界之地,是北京的西部屏障。這里山河壯美,歷史悠久,民風古樸,文化傳承源遠流長。

細細品讀她的廣袤神秘,可以探尋古老的中華文明在這里孕育發祥的足跡,綿延起伏的長城古堡,也會使我們聯想到這里曾經「大漠孤煙」下的不羈豪情。

散落在張垣大地上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構成一部敞開的歷史畫卷,為我們揭示出遠古至今的滄桑變遷,它的博大、深邃和雋永,都不覺使人怦然心動,悠然神往。

泥河灣文化——張家口歷史文化的根。在這里留下的200萬年前人類與自然抗爭的歷史痕跡所衍生出的泥河灣文化,開創了東方人類從這里走向文明的先河。

涿鹿三祖文化——張家口歷史文化的魂。5000年前,中華民族的人文三祖黃帝、炎帝、蚩尤共同生息戰斗在張家口的涿鹿大地,逐步形成並最終確立了中華文明「和諧、統一、團結」的核心價值。

㈦ 張家口歷史

張家口市是一座塞外古城,具有悠久歷史,歷為北方各民族雜居之地。 春秋時北為匈奴與東胡居住地,南部分屬燕國、代國。秦時南部改屬代郡、 上谷郡。漢時分屬烏桓、匈奴、鮮卑。隋時東為涿郡,西屬雁門郡。唐時 多屬河北道媯州、新州,少屬河東道蔚州。北宋時為武州、蔚州、奉聖州、 歸化州、儒州、媯州地。南宋時皆屬遼。元屬中書省上都路宣德府,西北 部置興和路(治今張北)。明為延慶州、保安州、雲州、蔚州及萬全都指揮 使司十二衛、所地。清時北屬口北三廳(多倫諾爾廳、獨石口廳、張家口 廳),南屬宣化府(治今宣化)。民國二年(1913年)屬直隸省察哈爾特別區口 北道。民國十七年(1928年)設察哈爾省,張家口為省會。民國二十八年(19 39年)初設立張家口特別市。
1952年12月察哈爾省建制撤銷,察南、察北兩專區合並後稱張家口專區,劃歸河北省,張家口市為河北省直轄,並為專 區治所。1958年5月張家口市改屬張家口專區。1959年5月撤銷張家口專區, 所轄各縣劃歸張家口市。1961年5月復置張家口專區,張家口市及所屬各縣 隸屬之。1967年12月,張家口專區改稱張家口地區,轄張家口市,縣屬不變。1983年11月,張家口市改為河北省直轄市。1993年7月1日,張家口地、 市合並,稱張家口市。
真誠歡迎您到張家口來,現在國際滑雪節正在張家口舉辦!

㈧ 張家口風土人情

張家口地域文化脫胎於晉、冀、蒙的交界地帶,衍生在高寒乾燥的塞外趙北之地。從「千古文明開涿鹿」起始,歷經古代國於七國之先稱王、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漢化」革新、元代「腹里」中都的繁盛、明朝宣府鎮邊關的建立、清北方陸路商埠的形成、民國察哈爾設省、抗戰時期成為晉察冀邊區首府等一系列的滄桑變遷,逐步成為燕趙文化中一個獨特的分支。
張家口地域文化與燕趙文化既有共同性,又有差異性。明代以來得以發展,清末民初得以整合,形成了以燕趙文化為核心、山西民俗為重要內容、含有察哈爾蒙古游牧文化特點的張家口傳統文化。
張家口文化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 慷慨悲歌與粗獷豪放相交融。張家口地域文化屬於以燕趙文化和三晉文化為主,兼容蒙古等少數民族文化的多元文化復合。歷史地理的條件決定了張家口地域文化具有兼容性的特色。張家口自古以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是漢民族與北方游牧民族交往頻繁的地方。生活在這里的漢族人,有相當一部分是與游牧族相互融合的後代,因而許多民俗都保留著游牧民族的痕跡。政權的更迭、戰爭的頻繁又帶來了大量流離失所的流民和從各地遷徙來的移民,自然也帶來了各地的文化習俗,從而豐富了張家口傳統文化的內涵。
二、 具有濃厚時代氣息和政治色彩。張家口在歷史上有過聲名顯赫的繁盛時代,作為北方重鎮、塞外商埠和京師鎖鑰的張家口曾目睹了無數次的朝代更替和社會變遷。
三、 教化淳厚,質朴不矯飾。張家口一帶山干水瘦,雨少高寒,與華北平原和中原以及江南比,是個貧窮的地方。司馬遷說過:「傳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中,與之皆黑』者,土地教化使之然也。」(《史記·三王世家》)
張家口地域文化也可以說是山的文化、仁者文化。孔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朱熹的解釋是:「智者達於事理,而周疏無滯,有似於水,故樂水。仁者安於義理,而厚重不遷,有似於山,故樂山。」(朱熹《論語集注》卷三)可見,仁者、智者的品德情操與山川自然特徵和規律性具有某種類似性,因而產生了樂山樂水之情。張家口地域文化所表現的人文精神就是那種仁者不憂、勇者不懼,重德操、講信義、正直大度、古道熱腸的陽剛之氣。

㈨ 張家口的歷史

張家口的發源地是現位於橋西區的堡子里一帶,這里的發展是整個張家口逐步繁榮的歷史見證。而張家口名稱的由來也和這里有密切的關系。 堡子里(亦稱下堡),明代時屬京師宣府鎮,為萬全右衛地。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指揮使張文始築城堡,名張家堡。張家堡高三丈三尺,方四里十三步,東南各開一門,東曰「永鎮門」,南曰「承恩門」。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守備張珍在北城牆開一小門,曰「小北門」,因門小如口,又由張珍開築,所以稱「張家口」。 歷史文化 春秋時北為匈奴與東胡居住地,南部分屬燕國、代國。秦時南部改屬代郡、 上谷郡。漢時分屬烏桓、匈奴、鮮卑。隋時東為涿郡,西屬雁門郡。唐時 多屬河北道媯州、新州,少屬河東道蔚州。北宋時為武州、蔚州、奉聖州、 歸化州、儒州、媯州地。南宋時皆屬遼。元屬中書省上都路宣德府,西北 部置興和路(治今張北)。明為延慶州、保安州、雲州、蔚州及萬全都指揮 使司十二衛、所地。清時北屬口北三廳(多倫諾爾廳、獨石口廳、張家口 廳),南屬宣化府(治今宣化)。民國二年(1913年)屬直隸省察哈爾特別區口 北道。民國十七年(1928年)設察哈爾省,張家口為省會。民國二十八年(19 39年)初設立張家口特別市。
1952年12月察哈爾省建制撤銷,察南、察北兩專區合並後稱張家口專區,劃歸河北省,張家口市為河北省直轄,並為專 區治所。1958年5月張家口市改屬張家口專區。1959年5月撤銷張家口專區, 所轄各縣劃歸張家口市。1961年5月復置張家口專區,張家口市及所屬各縣 隸屬之。1967年12月,張家口專區改稱張家口地區,轄張家口市,縣屬不變。1983年11月,張家口市改為河北省直轄市。1993年7月1日,張家口地、 市合並,稱張家口市。張家口曾為內蒙古自治區的省會所在地。 1995年5月9日,經國務院批准,張家口市正式對外開放。
張家口商貿
明清時期,張家口商貿興盛。1551年,大境門外開設「馬市」,由官方以布釜之類易蒙古韃靼馬匹、皮張。1570年,韃靼首領俺答臣服受封,張家口被辟為蒙漢「互市之所」。1613年,張家口堡之側築來遠堡,以張家口堡和來遠堡為基礎,張家口逐漸發展成為蒙漢民族貿易交往的中心。時攤鋪櫛比,商賈雲集,來遠堡外「穹廬千帳」,民族商業貿易十分興盛。1676年,清軍擊垮葛爾丹,打通了通往漠北的商道,立大境門為蒙古與本部貿易的場所。到1906年各店鋪已有1037家。北平、天津、山西等地客商來張家口經商者日眾。1860年,俄國商人已開始在張家口出現。1884年,英、美、法等過商人紛紛到張家口收購皮張和羊毛,張家口逐漸成為陸路大商埠,「百貨之所灌輸,商旅之所歸途」,年進出口平均銀高達15000萬兩。張家口的皮毛在國內外影響日益擴大,「天下皮裘,經此輸入海內,四方皮市經此定價而後交易」,成了譽滿中外的「皮都」。由於貨優物美,享有盛譽,「口羔」,「口皮」馳名國際市場。

閱讀全文

與張家口的歷史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