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解放戰爭勝利的原因勝利的歷史意義
解放戰爭勝利的原因
中學課本說的是:
國民黨方面:
1、政治孤立,失去民心。版
2、軍隊厭戰,士氣權低落。
3、統治腐敗,貪官橫行。
4、美援斷絕,蔣桂分裂。
共產黨方面:
1、中共的正確領導。
2、有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指導。
3、走經過新民主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發展的道路。
4、掌握了革命武裝,並堅持武裝斗爭。
5、組成了最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
6、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
重大歷史意義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在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社會各階層愛國人士和海外僑胞廣泛參加的一場全民族抗禦外來侵略者的戰爭。抗日戰爭的勝利,給中華民族帶來的最大的變化,是百多年來一盤散沙的中國人開始團結起來,為全民族的利益共同奮鬥了。
2. 三大戰役勝利的歷史意義
三大戰役勝利的歷史意義:
從戰爭規模和取得成果來看,三大戰役在中國戰爭史上是空前的。人民解放軍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一百五十多萬人,國民黨的主力基本被消滅,為解放全中國奠定了基礎。
三大戰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黨軍隊進行的戰略決戰,包括遼沈、淮河、平津三個戰略性戰役。遼沈、淮河、平津三大戰役,歷時142天,共爭取起義、投誠、接受和平改變與殲滅國民黨正規軍144個師,非正規軍29個師,合計共154萬餘人。
三大戰役後,蔣介石國民黨集團賴以維護其反動統治的主要精銳部隊被消滅殆盡,中國革命已處於勝利的前夜。三大戰役的勝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勝利的鞏固基礎。
(2)解放戰爭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是毛澤東和中央軍委組織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黨軍隊展開的戰略決戰,使國民黨賴以發動反革命內戰的主力基本上被消滅。不少國外軍事史學者對此反映「很難理解其中奧秘」。
毛澤東和中央軍委指揮人民解放軍,通盤謀劃戰略、縝密部署方案,一環緊扣一環,其中一個重要方法就是善於正確採納前線指揮員的作戰意圖,使戰役能很好結合當時實際情況,充分調動指揮員的積極性,譜寫了古今中外戰爭史上罕見的壯麗篇章。
善於聽取意見 不盲目決策
縱觀三大戰役整個過程,毛澤東和中央軍委在關系全局勝負問題上所作的重大決策都沒有發生失誤,這是堅持「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又到群眾中堅持下去,以形成正確的領導意見」領導方法的必然結果。
1948年6月,雖然敵我軍事力量對比起了顯著變化,人民解放軍兵員裝備都有了改善,但國民黨軍隊在數量、裝備方面還居於很強的優勢,並且有美國的強大援助。
1948年8月國民黨南京軍事會議確定了戰略收縮的方針,准備撤退東北,確保華中。如果國民黨戰略收縮計劃得逞,我軍不僅喪失同國民黨軍隊進行戰略決戰的時機,而且國民黨軍隊撤至關內或江南,將給我軍之後的作戰增加極大的麻煩。如此,則必然大大推遲解放戰爭的勝利。
重要關頭,毛澤東和中央軍委分析認為,盡管存在一定困難和風險,但機不可失,毅然決定趁敵人猶豫不決、尚未決定逃跑之時同國民黨軍隊進行戰略決戰。
毛澤東和中央軍委每作出一項重大決定前,不僅經過各位領導同志集體研究,各種不同意見反復切磋;而且一再征詢前線指揮員的意見,同他們商量。對於前線指揮員的不同意見或補充意見,慎重、認真地加以研究後反復考量,大膽決策。
3. 解放戰爭中三大戰役的歷史意義詳細
分開的話:
遼沈:遼沈戰役的意義在於:解放了東北全境,使全國的軍事形勢出現了一個新的轉折點,從此,人民解放軍不僅在質上佔了優勢,而且在數量上也佔了優勢,遼沈戰役的勝利,使得人民解放軍擁有了一個穩定的戰略後方,為後面兩大戰役的勝利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平津:華北基本上獲得解放,並使華北、東北這兩大解放區完全連成一片。我軍在付出較小代價的情況下極大減少了國民黨軍的力量,同時對國民黨的士氣是沉重打擊。
淮海: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的地區。國民黨統治的心臟地帶京、滬一帶完全暴露於人民解放軍的攻擊之下。
三大戰役的勝利,使人民群眾勝利地完成了與敵主力的戰略決戰。三大戰役共進行了142天,殲滅敵人173個師,共計154萬多人。連同在此期間其他地區的作戰,人民解放軍共計殲敵182萬人。這意味著國民黨賴以維持其反動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基本上已被消滅殆盡。三大戰役的勝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勝利的鞏固基礎。 遼沈戰役是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之間進行的。第一階段東北野戰軍主力南下,於10月15日打下錦州,殲敵10餘萬,俘敵東北「剿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范漢傑。截斷了北寧線,封閉了東北與華北的陸上通道。長春守敵動搖,一部起義,一部投誠,長春順利解放。第二階段從10月20日開始至28日,進行了遼西會戰,東北野戰軍全殲了妄圖重占錦州,奪路南逃的廖耀湘兵團10萬餘人。第三階段從10月29日至11月2日,東北野戰軍解放了沈陽和營口,東北全境得以解放。遼沈戰役共殲敵47萬人,解放了東北全境,連同其他戰場的勝利,人民解放軍上升為300萬人,國民黨軍隊則下降為290萬人。全國軍事形勢出現了一個新的轉折點。從此,人民解放軍不僅在質上佔了優勢,而且在數量上也佔了優勢。遼沈戰役的勝利,使得人民解放軍擁有了一個鞏固的具有一定工業基礎的戰略後方,並擁有了東北野戰軍這支近百萬的戰略預備隊,為以後解放平津與華北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正如毛澤東同志所指出的「這是中國革命的成功和中國和平的實現已經迫近的標志。」
淮海戰役從1948年11月6日發起,至1949年1月10日結束,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1月6日至22日。華東野戰軍主力在徐州以東碾庄地區,圍殲敵人黃伯韜兵團,擊斃敵兵團司令黃伯韜。敵第三綏靖區副司令官、中共地下黨員何基灃、張克俠率部23000人在賈汪、台兒庄地區起義。從11月23日至12月15日,是淮海戰役的第二階段。主要作戰目標是殲滅由豫南趕來增援而孤軍突擊的黃維兵團。中原野戰軍在華東野戰軍一部的配合下,全殲敵第十二兵團於雙堆集地區,生俘兵團司令黃維。在此期間,國民黨徐州「剿總」副總司令杜聿明率領邱清泉、李彌、孫元良三個兵團撤離徐州,被華東野戰軍主力合圍在陳官莊一帶,孫元良兵團被殲滅。第三階段從12月16日至1949年1月10日。人民解放軍發起總攻,全殲邱清泉、李彌兩個兵團,擊斃兵團司令邱清泉,生俘副總司令杜聿明。至此,淮海戰役勝利結束。這次戰役共計殲敵55.5萬人,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的地區。國民黨統治的心臟地帶京、滬一帶完全暴露於人民解放軍的攻擊之下。
平津戰役是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之間進行的。平津戰役第一階段從1948年11月29日至12月21日,根據中共中央軍委確定的對平、津、張實行圍而不打或割而不圍的作戰方針,人民解放軍完成了對平、津、張的戰略包圍和戰役分割任務,使敵人失去南逃或西竄的可能,造成了解放軍從容殲敵的態勢。第二階段從12月21日至1949年1月15日,人民解放軍按照先打兩頭、後取中間的作戰方針,先殲滅新保安之敵兩個師,接著殲滅由張家口突圍之敵七個師,並於1月14日總攻天津,全殲守敵13萬人,生俘敵警備司令陳長捷。第三階段從1月16日至31日,在中共北平地下黨組織和民主黨派無黨派愛國人士的有力地促進下,經過談判,傅作義率部25萬餘人接受和平改編,北平和平解放。整個平津戰役共殲滅和改編敵軍達52萬人,華北基本上獲得解放,並使華北、東北這兩大解放區完全連成一片。
三大戰役的勝利,使人民群眾勝利地完成了與敵主力的戰略決戰。三大戰役共進行了142天,殲滅敵人173個師,共計154萬多人。連同在此期間其他地區的作戰,人民解放軍共計殲敵182萬人。這意味著國民黨賴以維持其反動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基本上已被消滅殆盡。三大戰役的勝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勝利的鞏固基礎。
4. 三大戰役勝利的最重要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三大戰役勝利的歷史意義:
1、遼沈戰役:解放了東北全境,使全國的軍事形勢出現了一個新的轉折點,從此,人民解放軍不僅在質上佔了優勢,而且在數量上也佔了優勢,遼沈戰役的勝利,使得人民解放軍擁有了一個穩定的戰略後方,為後面兩大戰役的勝利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2、淮海戰役:沉重打擊了國民黨的士氣,嚴重動搖了國民黨上下的獨裁夢想。同時,我軍的力量大增,士氣高漲,大大增強了解放全中國的信心。此次戰役的勝利結束,標志著國民黨在長江以北統治的瓦解。為渡江戰役的勝利展開打好了基礎。
3、平津戰役:平津戰役是具有決定意義的三大戰役之一。平津戰役的勝利,使華北地區基本獲得解放。尤其是和平解放北平,進一步打擊了國民黨的士氣,對加速解放戰爭的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4)解放戰爭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淮海戰役創造了人間軍事奇跡,其勝利不是偶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毛澤東的雄才大略和高超戰略戰術是獲勝的根本依據。
毛主席十分重視了解下情和發揚集體智慧,善於集中下級的正確意見,充分發揮前線指揮員的主觀能動性,並給他們以臨機處置的權力,使中央軍委的戰略意圖得到更好的貫徹,這更證明了毛主席的偉大英明。
2、是集體謀略的勝利。
毛澤東十分重視淮海戰役第一線指揮員們的意見,經常同他們反復商議戰役方針,並能認真聽取和考慮他們的判斷和建議。淮海戰役的戰略構想,就是在毛澤東同前線各將領根據實際情況經過反復磋商後確定的。
3、是人民戰爭的偉大勝利。
淮海戰役能獲得勝利,一個基本原因是民眾的支持,廣大人民群眾不斷以人力物力支援前線。淮海戰役開始後不久,周恩來為中央軍委起草致中原局、華北局、華東局電報,說明前線參戰部隊和民工近百萬人,每月需糧約1億斤,要求各地立即動手籌集並速調糧食供應前線。
那時供應解放軍前線的物資運送,幾乎全靠肩挑背負、小車推送。整個淮海戰役中,共動員民工543萬人次,運送彈葯1460多萬斤,糧食9億6千萬斤。
為此陳毅曾深情地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這同國民黨軍隊恰成鮮明的對照,他們屢屢彈盡糧絕,陷入絕境,這也成為國軍多次覆沒的重要原因。
5. 人民解放戰爭的意義
一、通過人民解放戰爭,把千百年來受盡壓迫的勞苦大眾真正的解放了,做到了專真正意義屬上的人人平等,人與人之間友愛團結、互敬互助。
二、通過人民解放戰爭,以人民群眾為基礎並以解放人民群眾為目的的人民解放軍成為了中國有史以來乃至世界有史以來戰鬥力最強、讓整個地球為之震顫的軍隊,能打敗任何來犯之敵,真正的受到人民群眾的愛戴、擁護和支持。
三、人民解放戰爭也是一場人民革命戰爭,通過這樣的戰爭使得新建立起來的人民政權成為中國有史以來最強大、穩固的政權,十分有利於國家領土完整、人民幸福生活,民族進步、經濟科學教育等方面的發展。通過人民解放戰爭,也使得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
(雖然,現在的既得利益者為了臭錢在很多方面已經搞得變味甚至是變質。但也不敢輕易放棄通過人民解放戰爭建立起來的立國之基礎。)
注意:要是考試或是做作業,括弧里的內容就不能要了。會得零分的,還可能受到懲罰。
6. 解放戰爭的意義是什麼
解放戰爭亦稱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援下,為推翻國民黨統治、解放全中國而進行的戰爭。
1945年8月,中國人民迎來了抗日戰爭的勝利。中國共產黨根據全國人民和平建國的迫切願望,同國民黨統治集團在重慶進行和平談判,努力避免內戰,實現國內和平,並試圖通過和平的方式實現中國的社會改革。1945年10月10日國共雙方簽訂了《雙十協定》。1946年1月10日簽訂了《停戰協定》。但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統治集團,卻在虛假地與中國共產黨進行和平談判的同時,積極進行內戰的准備。1946年6月底,在美帝國主義的支持下,國民黨反動派撕毀停戰協定和政協決議,悍然對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中國共產黨領導解放區軍民英勇地進行自衛,開始了偉大的人民解放戰爭。
解放戰爭共有三次戰役,分別是: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
1945年,毛澤東赴重慶談判
從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人民解放軍處於戰略防禦階段。戰爭主要在解放區進行。中國共產黨制定了放手發動群眾,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建立最廣泛的民主統一戰線的政治方針,以及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以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的軍事方針。人民解放軍在這些正確方針的指導下,前8個月粉碎了國民黨的全面進攻;後4個月努力打破國民黨的重點進攻。同時,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國民黨統治區人民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的民主愛國運動也逐步高漲,形成了反對蔣介石反動統治的第二條戰線,使蔣介石處於全國人民的包圍之中。
1948年,朱德與陳毅部署豫東戰役
從1947年7月起,人民解放軍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以主力打到外線去,將戰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區,在外線大量殲敵,迅速改變了敵我力量的對比。與此同時,在解放區徹底實行了土地改革,開展了整黨和新式整軍運動。從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軍先後進行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基本上殲滅了國民黨軍主力,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地區。1949年3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開七屆二中全會,決定了黨對取得全國勝利以及在全國勝利以後的基本政策,
中共淮海戰役總前委成員:
粟裕、鄧小平、劉伯承、陳毅、譚震林
批准了毛澤東主席關於以八項條件作為與南京政府進行和平談判的基礎的聲明。為了早日結束戰爭,4月1日, 以周恩來為首席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代表團同以張治中為首席代表的國民黨政府代表團在北平開始舉行談判。4月15日,中共代表團將《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送交國民黨政府代表團。但是在南京的國民黨政府拒絕接受這個協定,談判宣告破裂。由於國民黨政府拒絕簽訂國內和平協定,1949年4月21日,毛澤東、朱德發布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由總前委書記鄧小平統一指揮的第二、第三野戰軍(原中原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發起渡江戰役,
渡江部隊沖上長江南岸
一舉摧毀了國民黨軍的「長江防線」。4月23日解放軍佔領南京,宣告了延續22年的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覆滅。 隨後,人民解放軍各路大軍繼續向中南、西北、西南各省舉行勝利大進軍, 分別以戰斗方式或和平方式, 迅速解決殘余敵人,解放廣大國土。到1949年9月底,除西南和廣東、廣西部分地區外,全國大陸絕大部分地區獲得解放。國民黨蔣介石集團終於被人民趕出中國大陸。
從1946年7月至1949年9月,人民解放軍在3年多的解放戰爭中,共殲滅國民黨軍625萬餘人,摧毀了國民黨各級反動政權,從根本上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統治。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
7. 解放戰爭的勝利有什麼歷史意義
1、標志著中國100多年來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的結束,標志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內會的結束;
2、.使中國開始了由新容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時代,成為中華民族走向新生的歷史轉折點
對中國來說,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標志著中國一百多年的屈辱和分裂的歷史從此結束,人們期盼已久的獨立統一的新中國即將誕生;對國際社會而言,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鼓舞了被壓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爭的士氣;最後,它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勝利,同時是馬列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的勝利
第一,建立廣泛的統一戰線。
由於中國人民受到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嚴重壓迫,在中國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群眾基礎是十分廣泛的。建立廣泛的統一戰線,是堅持和發展革命的政治基礎。
第二,堅持革命的武裝斗爭。
由於中國沒有資產階級民主,反動統治階級憑借武裝力量對人民實行獨裁恐怖統治,革命只能以長時間的武裝斗爭作為主要形式。離開了武裝斗爭,就沒有共產黨的地位,就不能完成任何革命任務。
第三,加強共產黨自身的建設。
在工人階級人數很少而戰鬥力很強,農民和其他小資產階級占人口大多數的中國,建設一個工人階級先鋒隊的黨,是極其艱巨的任務。
8. 解放戰爭有什麼重大意義
一、將人民從被剝削、不平等、不自由的半封建主義半殖民主義的經濟地位中解放出來,得到經濟上的自由——有平等參加勞動並得到相應公平報酬的自由,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從而使人身權利得到保障的自由,有人格尊嚴得到尊重的自由,得病有權得到有效治療的自由,有受教育明智知理的自由,總之是經濟上不受掠奪的平等和自由!過幸福的有尊嚴的生活的自由!
二、將人民從獨裁統治、沒有發言權、被強制接受洗腦的國民黨反動派的政治高壓中解放出來,得到政治上的自由——有信仰宗教的自由,有自願結社和公開發表言論的自由,有參與選舉和被選舉權的自由,選舉和監督各級政府及公務機關並且不受壓制的自由,總之是有參與國家事務管理、當家作主人的自由!
三、將人民從蔣介石一夥專制的、反動的「一個國家一個政黨一個主義」的文化桎梏中解放出來,得到思想上的自由——思想上對人民嚴密封鎖、極端壓迫,是封建主義最頑固的特性,是國民黨反動派繼承的傳統統治者的糟粕。思想的解放,才是一個民族最徹底的解放,一個民族只有允許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才能爭鳴之後在思想上得到最終的百流歸海,百花向陽,才能民族精神昂揚向上,民族靈魂強健有力。而歷來反動、愚昧、頑固的封建統 治者卻只知道一味壓制,最終結果只能是形成了思想的僵化,並沒有形成思想的統一;所以,解放人民思想,讓人民有思想的自由,也應該是人民解放的最重要的一個成果。
9. 解放戰爭的勝利有什麼歷史意義(回答兩點)
1、標志著中國100多年來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的結束,標志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結束;
2、.使中國開始了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時代,成為中華民族走向新生的歷史轉折點
10. 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時期,背景,內容,意義
1、時間:
解放戰爭是指1945年8月至1950年6月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爭奪領導權,而在中國大陸及海南島進行的內戰,戰爭以共產黨及中國人民解放軍取得勝利而告終。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宣告成立,國民黨敗退台灣。
2、分期及具體情況:
戰爭主要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戰爭序幕:1945年8月—1946年6月
第二階段:全面內戰:1946年6月—1950年6月
解放戰爭是1946年6月至1950年6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援下,為推翻國民黨統治而進行的戰爭,也是二十世紀中葉在中國境內發生的中國共產黨軍隊與中國國民黨軍隊之間的一場長期戰爭,也是近現代世界歷史中規模最大的內戰之一。此次戰爭的結果是中國共產黨推翻了中國國民黨在中國大陸的統治,國家最高領導人——毛澤東於1949年10月1日在北平(北京)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而由中國國民黨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則遷往台灣。
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是人民解放軍的戰略防禦階段。 戰爭開始時,國民黨軍有860萬人,人民解放軍連地方部隊在內 解放軍只有120萬人。國民黨軍憑借其兵力上和裝備上的絕對優勢,向晉冀魯豫、晉察冀、華東、東北、中原等各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人民解放軍依靠抗戰前後的布局,貫徹中共中央、毛澤東制訂的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不以保守地方為主的正確的戰略方針,通過前8個月機動防禦作戰,給了國民黨軍以沉重打擊。1947年3月,國民黨軍將其全面進攻改變為重點進攻,即集中重兵進攻陝甘寧和山東兩解放區,雖曾佔領延安,喧囂一時,但並未達到目的,其自身又遭慘重損失。
從解放戰爭第二年起,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劉伯承、鄧小平率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於1947年6月30日向南強渡黃河,8月挺進大別山;隨後,陳賡、謝富治率晉冀魯豫野戰軍另一部於8月挺進豫西;陳毅、粟裕率華東野戰軍主力於9月挺進豫皖蘇邊區,三路大軍在江淮河漢之間地區實施戰略展開,形成「品」字陣勢,互為策應,將戰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區,開辟了廣大的中原解放區,威脅國民黨軍後方和腹心地帶,與各解放區內線反攻相結合,使國民黨軍由進攻轉入防禦,逐步陷入被動。
解放戰爭第三年,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黨軍進行了戰略決戰。1948年,解放軍攻克擁有10萬重兵、工事堅固的山東省會城市濟南,開創人民解放軍奪取大城市的先例 。濟南戰役揭開戰略決戰的序幕,爾後從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連續組織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殲滅了國民黨軍在東北、華北和華東戰場上的主力,解放了東北、華北和長江以北廣大地區。人民解放軍總數達到400萬人,國民黨軍總數則下降到約200萬人。人民解放軍雖武器配備不如國民黨軍,但作戰素質高於大部分國民黨軍,而且在數量上也大大超過國民黨軍,居於壓倒性優勢。國民黨統治因為內部斗爭和政治腐敗已成風燭殘局。解放戰爭第四年,人民解放軍繼1949年4月發起渡江戰役、佔領南京之後,6月起以秋風掃落葉之勢對國民黨軍進行戰略大追擊。1949年10月1日,在人民解放軍向全國進軍途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京宣告成立。到1950年6月,殘存在華東、中南、西南、西北戰場上的國民黨軍被全部殲滅,僅有少量逃往台灣。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至此,人民解放軍完成了解放全國大陸和近海島嶼的任務,中國人民解放軍取得第二次國共內戰勝利。
3、背景:
1945年8月6日,美國向日本廣島投下第1顆原子彈,日本敗局已經註定。蘇聯於8月8日對日宣戰,進軍中國東北,日本天皇8月15日宣布無條件停戰。所以蘇聯紅軍未經大規模抵抗,迅速佔領了中國東北全境、日本北方四島和朝鮮半島北部。9月2日日本正式向盟軍投降。中共中央指揮河北、山東所屬小股部隊於8月下旬向關內進發,9月下旬才分別開始從晉冀魯豫等地或陸路,或水路,或武裝,或徒手,陸續動身趕往熱、察和東北,先後抵達10幾萬人。
蔣介石一方面以中國戰區統帥的名義命令日軍就地集中並固守待降,命令八路軍等中共所屬武裝力量就地待命不得受降,同時命令其他國民黨軍隊日夜兼程向日軍佔領區後方進軍;另一方面又接連發出電報,邀請毛澤東到重慶談判。
雖然中共中央政治局派主席毛澤東赴重慶談判,首先提出談判的程序、議案,雙方並於1945年10月10日簽署「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就和平建國的基本方針、政治民主化、國民大會、黨派合作、軍隊國家化、解放區地方政府等12個問題闡明了國共雙方的見解。其中有的達成了協議,有的未取得一致意見。但中共中央以擴張勢力與地盤為首要考量,從未遵守中國戰區統帥的命令,反命令所指揮的八路軍等中共武裝力量積極向日軍進攻。並且,國民黨得到了美國的支持。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之後,由於抗戰期間日軍戰線深入中國腹地,以敵後戰爭為主的八路軍,新四軍立即處於身處或接近日佔區的有利戰略位置,而相當大部分國民革命軍主力則或有因或巧合地位於遠離日佔區的中國西南和西北地區。中共中央政治局討論當前形勢後決定,派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赴重慶談判,同時不理睬蔣介石的命令,命令所指揮的武裝力量積極向日軍進攻,收復失地。
由於中國國民黨無意談判,因此對毛澤東赴重慶事先未作任何准備,談判的程序、議案均由中共方面首先提出,才使談判籌備工作得以基本完成。在重慶期間,毛澤東就和平建國等問題直接同蔣介石進行多次商談。有關問題的具體談判主要在中共代表周恩來、王若飛和中國國民政府代錶王世傑、張群、張治中、邵力子之間進行。經過激烈的爭論,最終雙方於10月10日簽署「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中國國民黨方面接受了中共提出的和平建國的基本方針,承認要堅決避免內戰。 中國國民黨軍隊在蔣介石的部署下,調集兵力沿平綏、同蒲、平漢、津浦等鐵路向原日軍佔領區推進。但是,國民黨無視原日軍佔領區內八路軍、新四軍及其他中共領導武裝力量的存在,無視中共領導下所建立地方政權的存在,因此遭到中共所屬武裝力量的堅決抵抗。其中規模較大的沖突有「上黨戰役」等。
4、意義:
解放戰爭的勝利,在中國大陸結束了極少數剝削者統治廣大勞動人民的歷史,結束了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奴役中國各族人民的歷史。占人類四分之一的中國人民獲得解放,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對比,對國際局勢和世界人民革命斗爭的發展具有偉大而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