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需要寫論文關於手機天線的,我想知道天線在手機應用上的發展史,謝謝,急需!!!!
深圳市威科盟科技有限公司位於全球電子信息產品製造基地--深圳,是專注於中國移動通信射頻領域的的高科技企業,是中國最早研發、生產、製造手機天線的資深企業之一。公司主營手機天線、無線網卡天線、手機電視天線、FPC天線、無線藍牙天線、無線固話天線、無線網路設備通信天線、GPS導航天線等高科技產品!
公司擁有網路分析儀、綜合測試儀、三維微波暗室等先進的的研發測試設備,在射頻通信領域擁有多年的技術經驗積蘊,我們具有強大的技術設計能力,能迅速有效的為客戶提供Turnkey一攬子技術解決方案,同時,我們下屬的的五金工廠和注塑加工工廠具有良好管理能力和生產能力,因此,從客戶來圖來樣評估、到方案設計、開模、試樣、大貨生產交貨等整個流程,我們能夠在短時間內迅速有效完成,能夠快速響應滿足不同類型客戶的性能要求和交貨期限要求,也確保了我們產品的性價比在行業中具有極強的競爭力;多年來,憑借在通信行業領域的深度耕耘,我們獲得了國內眾多通信行業客戶的認可,同時,經過我們配套的通信終端產品也遠銷歐、美、東南亞、中東、非洲等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為中國移動通信企業進軍、拓展、覆蓋全球市場貢獻綿薄力量!
極具競爭力的價格、雄厚的技術力量、快速的供應能力和優秀的服務能力,是我們與廣大企業朋友良好合作的基礎!熱忱歡迎各界朋友前來洽談合作、觀摩指導、攜手共創,為中國的電子信息行業和移動通信行業的全球化發展共同努力!
2. 對數周期天線發展歷史及饋電結構特性
對數周期天線
用對數周期結構形成的天線。對數周期結構是由尺寸不同而形狀相似的很多個單元組成的一個系統,各單元的尺寸和位置滿足下式(圖中d)式中i=1,2,3,…,相應於單元的三維序號;n是單元序號;Rn是第n個單元的坐標;τ(<1)稱為比例因子。若兩副天線的幾何形狀相似,而尺寸相差τ倍,當工作頻率也相差τ倍並且它們的輻射電阻遠大於損耗電阻時,則這兩副天線的電參數相同,這就是相似原理。根據這個原理,對數周期天線的輸入阻抗和方向性等電參數應按頻率的對數作周期性重復,重復周期為lnτ。在頻帶(f,τf)范圍內,天線的電參數是有變化的,但當τ接近於1時,這種變化很小。實驗表明,即使τ不接近於1,這種變化也不大,因而對數周期天線具有很寬的頻帶。對數周期天線
對數周期天線有多種結構形式,圖中為常見的四種。圖d的形式應用最廣,為對數周期偶極天線,簡稱LPD天線,它是由多個對稱振子和兩根傳輸線導體按圖中形式構成。這種天線的振子長度和位置都滿足對數周期結構的要求。振子直徑對天線的輻射只起次要作用,為便於製作,可以適當放寬對數周期結構的要求。對某一工作頻率而言,對數周期天線只有一部分結構起主要的輻射作用。以對數周期偶極天線為例,起主要輻射作用的結構是長度約等於λ/4的那幾個振子,因為它們的電流比其餘的大得多,這一部分振子稱為有效區。當工作頻率由低到高變化時,有效區將從長振子向短振子移動。天線的通頻帶的下限決定於最長的振子,上限決定於最短的振子。在整個通頻帶范圍內,天線的輸入阻抗和方向性基本不變。對數周期偶極子天線的最大輻射方向是圖d中的箭頭方向。對數周期天線主要用在超短波波段,也可作為短波通信天線和中波、短波的廣播發射天線。此外,對數周期天線還可用作微波反射面天線的饋源。由於有效區隨工作頻率變化而移動,在安裝時須使整個工作頻帶內有效區與焦點的偏離都在公差的允許范圍之內
3. 天線傳媒有限公司的歷史背景
天線文化傳媒公司前身為新聞影視中心下的直屬單位,公司名為:(天線影視傳媒專有限公司)成立於屬1998年。
原天線傳媒唱片製作部藝術總監張照新先生以及策劃部主管歐金龍先生將現有資源重組,利用原天線唱片的資源將經營項目重新定位在影視、唱片藝人的包裝、宣傳、推廣等方面。
經過了幾年的發展,作為藝人幕後服務型公司,「天線傳媒」從眾多同行業的唱片傳媒公司當中脫穎而出,贏得了這一領域中的一片天地。短短的幾年內天線傳媒曾合作與服務過的「一線」明星藝人超過百位,經過「天線傳媒」一手包裝走紅的影視藝人、唱片藝人、社會名流達數十位。
4. 通信的發展歷史
1、世紀中葉以後,隨著電報、電話的發有,電磁波的發現,人類通信領域產生了根本性的巨大變革,實現了利用金屬導線來傳遞信息,甚至通過電磁波來進行無線通信,使神話中的「順風耳」、「千里眼」變成了現實。
從此,人類的信息傳遞可以脫離常規的視聽覺方式,用電信號作為新的載體,同此帶來了一系列鐵技術革新,開始了人類通信的新時代。
2、1837年,美國人塞繆樂.莫樂斯(Samuel Morse)成功地研製出世界上第一台電磁式電報機。他利用自己設計的電碼,可將信息轉換成一串或長或短的電脈沖傳向目的地,再轉換為原來的信息。
1844年5月24日,莫樂斯在國會大廈聯邦最高法院會議廳進行了「用莫爾斯電碼」發出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份電報,從而實現了長途電報通信。
3、1864年,英國物理學家麥克斯韋(J.c.Maxwel)建立了一套電磁理論,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說明了電磁波與光具有相同的性質,兩者都是以光速傳播的。
4、1875年,蘇格蘭青年亞歷山大.貝爾(A.G.Bell)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電話機。並於1876年申請了發明專利。1878年在相距300公里的波士頓和紐約之間進行了首次長途電話實驗,並獲得了成功,後來就成立了著名的貝爾電話公司。
5、1888年,德國青年物理學家海因里斯.赫茲(H.R.Hertz)用電波環進行了一系列實驗,發現了電磁波的存在,他用實驗證明了麥克斯韋的電磁理論。這個實驗轟動了整個科學界,成為近代科學技術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導致了無線電的誕生和電子技術的發展。
(4)天線的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1、互聯移動跨時空:移動通信能力飛速發展,全國實現聯網
移動通信能力飛速發展。在1988年到1997年的十年間,我國經歷了移動通信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期間移動交換機容量從不到3萬戶猛增到2585.7萬戶,10年間增長861倍。
我國選用900MHz頻段的TACS系統主要引進了摩托羅拉(A網)和愛立信(B網)的交換機、基站、控制系統等設備,1995年底,A網覆蓋的21個省市和B網覆蓋的15個省市實現自動漫遊,形成真正的全國聯網。
1994年,由電子部聯合鐵道部、電力部及廣電部組建成立中國聯通。1998年,中國電信從當時的郵電部脫離組建。1999年,網通成立。
2、布局重組謀生態:「動感地帶」推向全國,電信業重組拉開帷幕
2001年,中國移動廣東分公司在廣州和深圳兩地召開品牌推介會,「動感地帶」作為新品牌進行試驗推行。2003年,中國移動正式將「動感地帶」品牌推向全國,它成為中國移動通信史上第一個客戶品牌。
2006年8月,紐約證券交易所收市,中國移動段價以33.42美元收盤,總市值達到1325.8億美元,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電信運營公司。2007年,中國移動成功收購Paktel。
2004年1月,村通工程面向全國推行。截至2007年,六家基礎電信企業共為3759個無電話行政村新開通電話,全國行政村通電話比重達99.5%,29個省區市實現了所有行政村通電話。2007年5月,政府繼續在全國啟動自然村的村通工程,形成了行政村和自然村兩方面工程並進的局面。
2007年3月,中國移動正式啟動超過200億元的TD—SCDMA網路建設招標,多家中外企業組成的四大陣營競爭激烈。
2008年5月,電信業重組拉開帷幕。隨後,工信部等聯合發布《關於深化電信體制改革的通告》。通告稱,鼓勵中國電信收購中國聯通CDMA網,中國聯通與中國網通合並,中國衛通的基礎電信業務並入中國電信,中國鐵通並入中國移動。這次改革重組完成後發放3G牌照。
專家稱,電信重組在於打破壟斷,隨著通信技術的發展,移動替代固話趨勢明顯。重組後,三家運營商都擁有全業務能力,形成充分的競爭格局。
3、代際宏圖標准中:通信業增長率高,5G將帶動通信產業下一輪發展
不久前召開的全國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中,工信部明確了2018年多項重點工作。其中涉及強化信息通信市場監管方面,工信部相關文件透露,計劃開展VoLTE號碼攜帶技術試驗,研究制定號碼攜帶全國推廣方案。
工信部數據顯示,初步核算,2017年電信業務總量達到27557億元(按照2015年不變單價計算),比上年增長76.4%,增幅同比提高42.5個百分點;電信業務收入12620億元,比上年增長6.4%,增速同比提高1個百分點。
2018年1-2月,電信業務總量完成6853億元,同比增長117%;電信業務收入完成2168億元,同比增長4.9%。
近年來,我國通信產業發展迅速,主要經營指標向好,5G將成為下一個發展契機。2017年8月,國務院印發了《關於進一步擴大和升級信息消費持續釋放內需潛力的指導意見》,指出「加快第五代移動通信(5G)標准研究、技術試驗和產業推進,力爭2020年啟動商用」。
由於5G應用前景廣泛,5G戰略制高點爭奪戰已風起雲涌。
5. 天線系統的歷史
天線的發展過程是和無線電技術的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各種型式的天線都是為了適應當時提出來的實用要求設計的。
第一副天線是德國的H.R.赫茲在1887年為驗證英國J.C.麥克斯韋提出的有電磁波存在的理論而設計的《>發射天線是相距較近的兩個球,利用兩球間的火花放電產生電磁波。接收天線用環天線。1901年義大利的G.馬可尼第一個採用大型天線實現遠洋通信。實用的第一副T型發射天線採用50根下垂銅線,頂部與水平橫線相連,掛在兩個支撐塔上。
早期無線電的主要應用是長波越洋通信,天線的研製集中在長波波段。長波天線的特點是承載功率大,結構龐大,效率很低。
1925年以後,無線電廣播開始盛行,全向中波天線逐漸發展。最早中波天線,是T形、倒L形和傘形天線。為了克服存在天波干擾衰落產生過調幅失真,又設計出拉線式和自立式的鐵塔天線。這種垂直天線的高度不僅可以做得很高,可將垂直極化波的能量更加集中到沿地面的方向向四周輻射,而且減小了高仰角水平極化波的輻射,削弱了天波衰落的影響,擴大了地波的有效覆蓋面。
1925年前後,發現利用電離層反射可以進行短波遠距離通信,而且需要的功率可以大為減小,於是定向短波天線得到迅速發展。設計了各種型式的水平天線和天線陣,包括同相水平天線、倍波天線和寬頻帶的行波菱形天線等。
雖在1927年左右日本八木和宇田提出了波渠天線(通稱八木天線),直到40年後,隨著振盪源的解決和超短波通信的發展,八木天線才得到發展和應用。早在1888年H.R.赫茲就曾提出過拋物反射面天線的設想,一直到1937年才真正付諸實用。喇叭天線則是在20世紀30年代隨著波導技術的發展而產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雷達技術的發展,微波天線相應得到飛速發展。拋物面天線、透鏡天線、介質棒天線、開槽天線等都在這個時期有不同程度的進展。其中以對拋物面天線的研製尤為突出,包括對照射器的設計、波束掃描和產生賦形方向圖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隨著微波接力通信,超短波移動電台,電視廣播和無線電天文等的發展,和散射通信、單脈沖雷達和合成孔徑等技術的興起,相繼出現了寬頻蝙蝠翼電視發射天線,微波中繼潛望鏡天線,准非頻變對數周期天線和等角螺旋天線等。50年代末期,人造衛星、洲際導彈相繼出現之後,因為軍備競爭的緊迫性和電子對抗的需要,除要求天線有高增益、高分辨力、快速掃描、精確跟蹤等高參數性能外,還要求天線有圓極化、寬頻帶、多功能和適應飛行器需要的共形嵌裝等特性。60年代到70年代初期,天線發展的主要成就有,①大型地球站天線的新建與改進:包括卡塞格倫天線、饋源和主、副反射面的修正,波束波導等技術的應用;②相控陣:由於移相器的改進、電子計算機的應用、遠程警戒快速反應和多目標同時搜索跟蹤等要求,得到了很大發展;③許多具有典型代表意義的大型射電望遠鏡。此外在小口徑天線方面,如載入天線、返射天線、有源天線以及飛行器(包括飛機、火箭、導彈、衛星)上的天線也在這個時期取得重要的發展。
70年代,隨著無線電技術向毫米波、亞毫米波以至光波方向發展,微帶天線、表面波天線、共形陣和反射面天線的頻率復用、正交極化、近場測量、多波束和偏焦偏置以及陣列天線的信號處理、合成孔徑和自適應天線等也都受到重視和得到相應發展。
80年代,天線發展的動向除在開拓的波段繼續對天線的型式和性能進行探索和改進之外,大量的研究工作逐漸轉向對瞬變電磁波的發射與接收、目標的散射與逆散射、電磁場邊值問題的解法、特殊媒質中天線的輻射與散射等問題的研究。
6. 衛星天線的發展
通信衛星天線的發展,經歷了從簡單天線(標准圓或橢圓波束)、賦形無線(多饋源波束賦形和反射器賦形)到為支持個人移動通信而研製的多波束成形大天線。
全球波束仍採用圓波束,區域通信,大多數衛星通信都採用雙柵、正交、單饋源、反射器賦形的天線設計。這種天線技術不僅已在大多數的通信衛星上採用;同時也被世界上各主要的衛星天線製造商所掌握,為支持個人移動通信而研製的多波束成型大天線開始使用。主要的衛星天線有以下幾種。 該衛星天線由休斯公司研製。天線的物理尺寸為12.25米×16米,投影直徑12米,128個饋源,收發合一。該無線猶如一個由若干支撐桿支撐的雙環形,上環有一透明的拋物面支撐面,下環有一透明的拋物面反射器,兩拋物面之間由許多細繩拉緊。展開和收攏簡易可靠,每個支撐桿結點處由齒輪連接、控制。
該無線的設計具有下列特點:
·一副收發合一的衛星天線。對於任何一個點波束、發射波束和接收波束將完全重疊(同時,不需要做第二副天線,極大地降低了天線分系統的重量。
·新穎的結構設計,達到了收攏狀態的小型化和簡易、可靠展開的目的。
·反射面採用介質薄膜上鍍有金屬環的頻率選擇面,它只對工作頻率產生諧振而反射,其餘則全部通過,消除了金屬對金屬之間的接觸,將使無源交調最小。
·介質薄膜採用非完全絕緣體材料--氧化銦,其電阻率在10(8次方)Ω左右,從而既保證了靜電完全卸載,又保持電磁波的穿透不受影響。
·128個饋源,同星上數字信號處理器的完美結合,有效保證覆蓋區點波束的要求。利用偏饋技術,每8或20個,甚至更多的饋源形成一個波束,總數可形成200-300個點波束。
·多點波束,14分貝的波束隔離;大大提高了頻率復用的次數(波束數/7),極大地節省了衛星的頻率和頻帶。
·點波束的設計,保證了天線的高增益,有效地支持了個人通信的需求。 該衛星天線由位於美國奧蘭多、具有100多年歷史的哈里斯(HARRIS)公司研製。哈里斯公司的天線設計採用傳統的可展開桁架式結構天線。該公司已具有20年研製展開式大天線的經驗,包括L、S、X和Ku頻段的天線,如美國的數據跟蹤中繼衛星(TDRSS)4.8米的衛星天線,已經過飛行驗證,具有很強的實力和信譽。
ASES衛星採用兩個12米的可展開桁架式結構天線分別用於發射和接收,偏置網狀透明反射器在結構及展開驅動機構方面完全繼承了原有天線的特點,具有較高的精度和可靠性。 4.8米直徑的可展開桁架式結構無線,總重52磅;
反射器是由18個石墨環氧樹脂桁架、反射面、中心樞紐控制機構及馬達驅動展開系統組成
中心支撐構件由6個石墨翼支架、石英環氧樹脂屏蔽罩、鋒窩子反射器和頂端的錐型體組成;
饋源部件包括旁瓣跟蹤和5個KU頻段饋源。 4.8米直徑的可展開桁架式結構天線,總重76磅
18個鋼性的增強型碳纖維環氧樹脂桁架;
利用可調整的鈹支撐桿系統支撐饋源
鉬鍍金的網狀拋物面反射面;
雙賦形卡塞格倫反射面和頂點饋電(APEX-FEEK)反射器。
7. 衛星通信的發展歷史
衛星通信簡單地說就是地球上(包括地面和低層大氣中)的無線電通信站間利用衛星作為中繼而進行的通信。衛星通信系統由衛星和地球站兩部分組成。衛星通信的特點是:通信范圍大;只要在衛星發射的電波所覆蓋的范圍內,從任何兩點之間都可進行通信;不易受陸地災害的影響(可靠性高);只要設置地球站電路即可開通(開通電路迅速);同時可在多處接收,能經濟地實現廣播、多址通信(多址特點);電路設置非常靈活,可隨時分散過於集中的話務量;同一信道可用於不同方向或不同區間(多址聯接)。
衛星在空中起中繼站的作用,即把地球站發上來的電磁波放大後再反送回另一地球站。地球站則是衛星系統形成的鏈路。由於靜止衛星在赤道上空36000千米,它繞地球一周時間恰好與地球自轉一周(23小時56分4秒)一致,從地面看上去如同靜止不動一樣。三顆相距120度的衛星就能覆蓋整個赤道圓周。故衛星通信易於實現越洋和洲際通信。最適合衛星通信的頻率是1一10GHz頻段,即微波頻段、為了滿足越來越多的需求,已開始研究應用新的頻段,如12GHz,14GHz,20GHz及30GHz。
在微波頻帶,整個通信衛星的工作頻帶約有50OMHz寬度,為了便於放大和發射及減少變調干擾,一般在衛星上設置若干個轉發器。每個轉發器的工作頻帶寬度為36MHz或72MHz目前的衛星通信多採用頻分多址技術,不同的地球站佔用不同的頻率,即採用不同的載波。它對於點對點大容量的通信比較適合。近年來,已逐漸採用時分多址技術,即每一地球站佔用同一頻帶,但佔用不同的時隙,它比頻分多址有一系列優點,如不會產生互調干擾,不需用上下變頻把各地球站信號分開,適合數字通信,可根據業務量的變化按需分配,可採用數字話音插空等新技術,使容量增加5倍。另一種多址技術使碼分多址(CDMA),即不同的地球站佔用同一頻率和同一時間,但有不同的隨機碼來區分不同的地址。它採用了擴展頻譜通信技術,具有抗干擾能力強,有較好的保密通信能力,可靈活調度話路等優點。其缺點使頻譜利用率較低。它比較適合於容量小,分布廣,有一定保密要求的系統使用。
近年來衛星通信新技術的發展層出不窮。例如甚小口徑天線地球站(VSAT)系統,中低軌道的移動衛星通信系統等都受到了人們廣泛的關注和應用。衛星通信也是未來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其覆蓋廣、通信容量大。通信距離遠、不受地理環境限制、質量優、經濟效益高等優點,1972年在我國首次應用,並迅速發展,與光纖通信、數字微波通信一起,成為我國當代遠距離通信的支柱。
8. 反射面天線的歷史
反射面天線的出現是天線工作頻率不斷提高的結果。早期的天線工作頻段為短波、超短波,波長尺度很大,不能像光那樣被反射、匯聚,因此天線的主要形式為線天線,這也是「天線」一詞的歷史來源。但隨著技術的進步,尤其是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軍事需求極大推動了人類在頻率空間的開拓,進入了微波頻段(300MHz ~ 3000GHz)。微波的波長在1米以下,散射特性已經與光相近,因此光學領域中早已成熟的反射面技術開始應用於微波頻段。
在光學領域,人們最早掌握的反射面技術是牛頓望遠鏡(也稱反射式望遠鏡),此後又掌握了卡塞格倫(Cassegrain)、格里高利(Gregorian)等幾種典型的反射式望遠鏡技術,這些技術在本質上都是通過增大輻射口徑獲取高角解析度,後來陸續被用於天線領域。最簡單的反射面天線與牛頓望遠鏡類似,把一個饋源放在拋物面的焦點上,形成高增益的定向波束。卡塞格倫、格里高利反射面系統用於天線,成為兩類主要的雙反射面天線的形式。
反射面天線的大量應用,除了得益於頻率的不斷提高,還得益於饋源技術的進步。反射面天線的饋源是一個增益較低的天線,早期一般採用線天線,如半波振子,但是這類天線作為饋源,由於方向性很弱,能量泄露很多,不能提高反射面天線的效率。採用喇叭天線(也是「孔徑天線」的一種)作為饋源,能夠提供更好的照射,尤其是1960年代以後出現的波紋喇叭天線技術,使反射面天線的效率大幅度提高,也擴大了反射面天線的應用領域,成為獲取高增益的主要途徑。
9. 求無線電的發展史,通俗易懂的。。。
無線電台的發明
1893年,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在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斯首次公開展示了無線電通信。在為「費城富蘭克林學院」以及全國電燈協會做的報告中,他描述並演示了無線電通信的基本原理。他所製作的儀器包含電子管發明之前無線電系統的所有基本要素。
古列爾莫·馬可尼(Guglielmo Marconi)擁有通常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個無線電技術的專利,英國專利12039號,「電脈沖及信號傳輸技術的改進以及所需設備」。
尼古拉·特斯拉1897年在美國獲得了無線電技術的專利。然而,美國專利局於1904年將其專利權撤銷,轉而授予馬可尼發明無線電的專利。這一舉動可能是受到馬可尼在美國的經濟後盾人物,包括托馬斯·愛迪生,安德魯·卡耐基影響的結果。1909年,馬可尼和卡爾·費迪南德·布勞恩(Karl Ferdinand Braun)由於「發明無線電報的貢獻」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無線電
1943年,在特斯拉去世後不久,美國最高法院重新認定特斯拉的專利有效。這一決定承認他的發明在馬可尼的專利之前就已完成。有些人認為作出這一決定明顯是出於經濟原因,這樣二戰中的美國政府就可以避免付給馬可尼公司專利使用費。
1898年,馬可尼在英格蘭切爾姆斯福德的霍爾街開辦了世界上首家無線電工廠,僱傭了大約50人。
無線電經歷了從電子管到晶體管,再到集成電路,從短波到超短波,再到微波,從模擬方式到數字方式,從固定使用到移動使用等各個發展階段,無線電技術已成為現代信息社會的重要支柱。
還有俄國發明家波波夫,他在1901年聲稱就發明了無線電。
無線電的發明:
無線電的誕生九十幾年前,「嘀、嘀、嘀」三聲微弱而短促的訊號,通過電波傳過2500公里的大西洋對岸,從此向世界宣布了無線電的誕生。那是1901年12月12日,扎營守候 。
在位於加拿大東南角的紐芬蘭(Newfoundland)訊號山(SignalHill)的馬可尼,用氣球和風箏駕設接收天線,終於接收到從英國西南角的寶竇(Poldhu),用大功率發射電台發送「S」字元的國際莫爾斯電碼......。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人類跨過大西洋的無線電通訊,這個實驗向世人說明了無線電再也不是僅限於實驗室的新奇東西,而是一種實用的通訊媒介。這一消息轟動了全球,激發了廣大無線電愛好者濃厚興趣,推動了業余無線電運動蓬勃發展。
雖然馬可尼的試驗結果令人相當振奮,可是當時一般人認為無線電行徑類似光波,發射之後,絕對是呈直線前進,從英國到加拿大,再怎麼說一定是無法完成直線的無線電通訊(因為地球表面是弧形的),當時的科學理論更證明,從英國發射後的無線電波一定直驅太空,怎麼可能達加拿大?可是從馬可尼用簡陋的無線電設備征服長距離通訊的試驗記錄看來,白天,訊號可以遠達700英哩,晚間更遠達2,000英哩以上,這些試驗數據,使得以往的理論所推展出來的必然結果,開始發生動搖了。
與此同時KENNELLY君及HEAVISIDE君不約而同地分別提出了同樣的看法:就是在地球大氣層中有電子層的存在,它可以像鏡子般,把無線電折射回地球,而不致於直奔太空,由於這種折射回返的訊號,使得遠方的電台才得以互相通訊,這種對無線電波有如鏡子般作用的電子層稱做KENNELLYHEAVISIDE層,但現今一般稱之為電離層(lonosphre),而短波之所以如此發達就是受了電離層之賜。
從一九二五年開始,許多科學家便開始進行電離層的探堪工作,經由向電離層發射無線電脈沖訊號,然後從電離層折反的回聲(Echo)中,可以了解到電離層的自然現象,所得到的結果就是:地球上空的電離層就像是一把大傘涵蓋了地球,而且隨著白天或夜晚或季節的變化而變動,同時發現某些頻率可以穿過電離層,而有些頻率則以不同角度折返地表,雖然對電離層已經掀開了面紗而有了某種程度的了解,使得短波的國際通訊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是這六十多年來,科學家均不放過任何繼續研究電離層的機會,甚至火箭發射、人造衛星試驗及最近的太空梭飛行,均設計有某些實驗,以期能更進一步了解電離層,最近借超高速電腦的幫助,透過假設的模型最後希望能夠像氣象般,可以預測未來幾天的電離層狀況。
無線電的發展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人們對各波段進行研究、運用的歷史。首先被運用的是長波段,因為長波在地表激起的感生電流小、電波能量損失小,而且能夠繞過障礙物。但長波的天線設備龐大、昂貴,通訊容量小,這促使人們尋求新的通訊波段。二十世紀20年代,業余無線電愛好者發現短波能傳播到很遠的距離。1931年出現了電離層理論,電離層正象赫茲所說的鏡子。它最適於反射短波。短波電台既經濟又輕便,它在電訊和廣播中得到了普遍應用。但是電離層受氣象、太陽活動及人類活動的影響,使通信質量和可靠性下降,此外短波段容量也滿足不了日益增長的需要。短波段為3MHz~30MHz,按每個短波台佔4KHz頻帶計算,僅能容納幾千個電台,每個國家只能分得很有限的電台數,電視台(8MHz)就更擠不下了。從二十世紀40年代開始,世界上發展了微波技術。微波已接近光頻,它沿直線傳播,而且能穿過電離層不被反射,所以微波需經中繼站或通訊衛星將它反射後傳播到預定的遠方。
無線電技術傳入中國
光緒二十三年四月一日(1897年5月2日)《時務報》第25冊刊出譯文《無線電報》,這是無線電報一詞在中國的最早出現。自此,拉開了無線電報經由期刊傳播的序幕。早期的無線電報技術傳播主要以綜合類期刊為主,多為介紹新鮮事物的文章,隨後才出現了介紹原理的科技類論文,其中不乏最新的技術及發明的篇目。隨著無線電報技術的發展,在期刊中傳播的內容也有所變化,出現了諸多法令性的文章。從晚清後期期刊中傳播的文章來看,已自成體系,為其今後專業期刊的出現以及學科建制的形成奠定了理論基礎。無線電的誕生九十幾年前,「嘀、嘀、嘀」三聲微弱而短促的訊號,通過電波傳過2500公里的大西洋對岸,從此向世界宣布了無線電的誕生。那是1901年12月12日,扎營守候
無線電
在位於加拿大東南角的紐芬蘭(Newfoundland)訊號山(SignalHill)的馬可尼,用氣球和風箏駕設接收天線,終於接收到從英國西南角的寶竇(Poldhu),用大功率發射電台發送「S」字元的國際莫爾斯電碼......。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人類跨過大西洋的無線電通訊,這個實驗向世人說明了無線電再也不是僅限於實驗室的新奇東西,而是一種實用的通訊媒介。這一消息轟動了全球,激發了廣大無線電愛好者濃厚興趣,推動了業余無線電運動蓬勃發展。
雖然馬可尼的試驗結果令人相當振奮,可是當時一般人認為無線電行徑類似光波,發射之後,絕對是呈直線前進,從英國到加拿大,再怎麼說一定是無法完成直線的無線電通訊(因為地球表面是弧形的),當時的科學理論更證明,從英國發射後的無線電波一定直驅太空,怎麼可能達加拿大?可是從馬可尼用簡陋的無線電設備征服長距離通訊的試驗記錄看來,白天,訊號可以遠達700英哩,晚間更遠達2,000英哩以上,這些試驗數據,使得以往的理論所推展出來的必然結果,開始發生動搖了。
與此同時KENNELLY君及HEAVISIDE君不約而同地分別提出了同樣的看法:就是在地球大氣層中有電子層的存在,它可以像鏡子般,把無線電折射回地球,而不致於直奔太空,由於這種折射回返的訊號,使得遠方的電台才得以互相通訊,這種對無線電波有如鏡子般作用的電子層稱做KENNELLYHEAVISIDE層,但現今一般稱之為電離層(lonosphre),而短波之所以如此發達就是受了電離層之賜。
從一九二五年開始,許多科學家便開始進行電離層的探堪工作,經由向電離層發射無線電脈沖訊號,然後從電離層折反的回聲(Echo)中,可以了解到電離層的自然現象,所得到的結果就是:地球上空的電離層就像是一把大傘涵蓋了地球,而且隨著白天或夜晚或季節的變化而變動,同時發現某些頻率可以穿過電離層,而有些頻率則以不同角度折返地表,雖然對電離層已經掀開了面紗而有了某種程度的了解,使得短波的國際通訊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是這六十多年來,科學家均不放過任何繼續研究電離層的機會,甚至火箭發射、人造衛星試驗及最近的太空梭飛行,均設計有某些實驗,以期能更進一步了解電離層,最近借超高速電腦的幫助,透過假設的模型最後希望能夠像氣象般,可以預測未來幾天的電離層狀況。
無線電的發展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人們對各波段進行研究、運用的歷史。首先被運用的是長波段,因為長波在地表激起的感生電流小、電波能量損失小,而且能夠繞過障礙物。但長波的天線設備龐大、昂貴,通訊容量小,這促使人們尋求新的通訊波段。二十世紀20年代,業余無線電愛好者發現短波能傳播到很遠的距離。1931年出現了電離層理論,電離層正象赫茲所說的鏡子。它最適於反射短波。短波電台既經濟又輕便,它在電訊和廣播中得到了普遍應用。但是電離層受氣象、太陽活動及人類活動的影響,使通信質量和可靠性下降,此外短波段容量也滿足不了日益增長的需要。短波段為3MHz~30MHz,按每個短波台佔4KHz頻帶計算,僅能容納幾千個電台,每個國家只能分得很有限的電台數,電視台(8MHz)就更擠不下了。從二十世紀40年代開始,世界上發展了微波技術。微波已接近光頻,它沿直線傳播,而且能穿過電離層不被反射,所以微波需經中繼站或通訊衛星將它反射後傳播到預定的遠方。
無線電技術傳入中國
光緒二十三年四月一日(1897年5月2日)《時務報》第25冊刊出譯文《無線電報》,這是無線電報一詞在中國的最早出現。自此,拉開了無線電報經由期刊傳播的序幕。早期的無線電報技術傳播主要以綜合類期刊為主,多為介紹新鮮事物的文章,隨後才出現了介紹原理的科技類論文,其中不乏最新的技術及發明的篇目。隨著無線電報技術的發展,在期刊中傳播的內容也有所變化,出現了諸多法令性的文章。從晚清後期期刊中傳播的文章來看,已自成體系,為其今後專業期刊的出現以及學科建制的形成奠定了理論基礎。
10. 汽車天線的發展歷史,急求!~哪位高手幫忙啊,謝謝!還有就是自動天線的結構圖急急急!
手動機械天線——電動馬達天線——玻璃隱藏天線——數字多媒體天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