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廟的發展歷史

廟的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25 04:18:21

A. 中國最古老的傳統寺廟與它的歷史

顯通寺
台懷鎮的大顯通寺是五台山第一大廟,始建於東漢時期,它是我國最早的佛寺之一。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9年),漢明帝從西域請來印度僧人攝摩騰和竺法蘭,在京都洛陽建白馬寺;這是中國建佛寺的開端。這一年,攝摩騰和竺法蘭來到五台山,法眼識聖地,立即看中五台山的風水,並奏明漢明帝在這里破土建廟,揭開了五台佛國歷史的第一頁。

他們之所以選中五台山,也是事出有因的,其一,當時五台山叫清涼山,佛經《華嚴經》里說,東方清涼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有案可據;其二,兩位高僧看了五台山的地形,覺得與印度靈鷲峰極似,靈鷲峰又是釋迦牟尼向弟子講經的地方;其三,據說在兩位高僧來以前,五台山已有一座佛塔。於是,五台佛國的奠基石——五台山第一座寺廟大孚靈鷲寺(今顯通寺)就這樣建立起來了,連那座山也稱作靈鷲峰了。

寺院面積8公頃(一百二十畝),各種建築四百多間,多為明清遺物。排列於中軸線上有七座高大的建築,很有氣勢。

大雄寶殿,重頂飛檐,巍峨寬大,佔地約670平方米(一畝二分)為五台殿宇之最,木雕彩繪,肅穆堂皇。殿內佛像高大,金碧輝煌。五台山的重大法事活動,多在此殿舉行,屆時,各寺都有僧人參加。

無量殿是我國磚石建築藝術的傑作。高20米,面寬28米,進深16米,從外面看是七間兩層樓房,殿內卻是三間穹窿頂磚窯,型制奇特,雕飾精細,宏偉壯觀,又稱無梁殿。

在顯通寺的後高殿前,是一座用青銅鑄件組裝而成的純粹金屬建築物,人稱「顯通銅殿」。

相傳,明朝穆宗駕崩前後,少主年幼無知,皇親李良發動了宮廷政變,接管了江山,就將娘娘李彥妃和少主打人了冷宮,想絕明朝後裔。這少主就是後來的萬曆皇帝。大臣徐彥昭和楊波進入冷宮行讕,李娘娘又氣又急,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把少主交給了徐、楊二人帶走,讓他們好好撫養。後來少主當了皇帝,懲除了奸臣。為了感謝母恩,就決定在五台山為李娘娘建造一座銅殿。據記載,這座銅殿是明朝名望很高的佛燈和尚(山西平陽人),在現在太原市郝庄村南建起了高達13層的兩座大塔(宣文塔)後,正在興建永祚寺(即雙塔寺)的過程中,又奉萬曆皇帝的命令,到顯通寺「傳戒」時建築的。

銅殿建於明代萬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殿高8.3米,寬4.7米,入深4.5米,它是我國僅有的三銅殿中的一座。另外兩座,一在浙江的普陀山,一在四川的峨眉山。不過就其建築藝術和美觀俊雅而言,那兩座都不及這座銅殿,而且峨眉山的銅殿早巳在戰火中焚燒壞了。

銅殿外觀為重檐歇山頂,共分兩層,上層四周各有六面門扇,下層四周各有八面門扇。每面門扇的下端鑄有花卉、松柏、鳥獸等圖案。「龍虎鬥」、「龍鳳配」、「喜鵲登梅」、「玉兔拜瓤」……形態逼真,栩栩如生,每面門扇的上端都有精細的花卉圖案,形態各異,玲瓏剔透。正面橫樑上的「二龍戲珠」和「雙鳳朝陽」更是活靈活現。第二層的四周,有大約1米高的銅欄桿,其24面門上均有各式圖案。殿脊的兩端有銅鑄的似龍非龍的寶瓶,光芒四射,耀眼奪目。

殿內正中有一尊銅鑄文殊坐獅像,造形美麗。殿內四壁上的銅鑄小佛像,琳琅滿目,多達萬尊。

B. 北帝廟的歷史

「北帝廟」即是「武當廟」。網路網路上可以查到。

簡介
山東省東阿縣姜樓鎮鄧廟村,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傳承的古老村落,民風淳厚,文物眾多。村內有一座遠近聞名的武當廟,廟內供奉著武當、三皇、伏羲、神農、名醫等一組宋元以來的石造像。該組石造像,雕刻精美,栩栩如生,其中尤以武當神石造像為最,域內少見,彌足珍貴。
文物介紹
武當廟(當地俗有「先有武黨,後有玉皇」之 說,又稱三皇殿,亦叫醫王廟(或葯王廟)武當廟內供奉似為武當派創始人張三豐(當地稱之為武當神)。據《明史·方技》記載:「張三豐,遼東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寶,三豐其號也。以其不飾邊幅,又號張邋遢。頎而偉,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須髯如戢。寒暑惟一袖一蓑。所啖,升斗輒盡,或數日一食,或數日不食。書經目不忘,游 處無恆,或雲能一日千里。善嬉諧,旁若無人。嘗游武當諸 岩壑,語人曰:『此山異日必大興』。時五龍,南岩,紫霄俱 毀於兵。三豐與其徒去荊榛,辟瓦礫,創草廬居之,已而捨去。」 塑像為盤腿坐像,無冠,烏發童顏,細問大眼,面部豐腴,身穿袍衣,六隻手各持念珠,折本、太極圖等物,赤足,項後雕刻雲紋圖案。總高192公分,寬94公分。武當廟門左塑一護法天神王靈官像。 王靈官者,據《民 間新年神像圖畫展覽會·附錄五》載:「王靈官為玉皇宮之守衛。此位道教神靈,原為天廷二十六天將之一,初無顯赫之個性,但至明初則名聲卓卓,為人們所知。依道家之說,靈 官為火府天將,有特殊勇力,保衛百姓,為道觀之門神。」該塑像為一坐像,頭帶寶盔,環目露齒,滿面胡須,身穿甲胄, 外披袍衣,雙手扶膝,腳穿虎頭戰靴,總高64公分,寬38公分。 三皇殿內供奉著三皇、二葯王及十大名醫。三皇者為伏羲、神農、黃帝,當地俗稱天皇、地皇、人皇。據《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卷四九載:「伏羲嘗草治旺以治民疾,厥像蛇身麟首,渠眉達掖,太目珠衡,駿毫翁髯,龍唇龜齒,葉掩體,手執圖文八卦。神農磨蜃鞭發察色嗅,嘗草木而正名之,病正四百,葯正三百六十有五,著《本草》,過數乃亂,厥像弘身牛頤,龍顏大唇,手葯草。黃帝咨於歧,雷而《內經》作,著之玉版,厥像附函挺朵,修髯花瘤,充冕服。左次孫思逸,曾醫龍子,出《千金方》於龍藏者。右次韋慈藏,左將一刃,右蹲黑犬,人稱葯王也。側十名醫,三日時之歧伯、雷公,秦之扁鵲,漢之淳於意、張仲景,魏之華倫,晉之王叔和、皇甫謐、葛洪,唐之李景和,蓋儒道服不一矣。 目前三皇殿內現有三皇,二葯工,四名醫九尊塑像,另六名醫者下落不明。9尊塑像雕刻精緻,栩栩如生,若記載所述。唯葯王韋慈藏身旁無有黑犬,不知何故。(或葯王為另一物,亦未嘗無此可能,存疑). 為什麼鄧廟村還有這么一組精緻的石刻造像得以保存 下來呢?據了解,四十多年前,鄧廟村共有29尊石刻造像和泥胎塑像。有明萬曆年間、崇偵二年,清康熙年間、同治十七年及1915年重修武當廟碑五幢。還有鑄有萬曆年重修字樣的大鐵鍾。房屋建築有武當廟和三皇殿,都是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的硬山式建築。 這29尊石刻造像和泥塑分別供奉在兩座大殿中。前殿即三皇殿,供有三皇、二葯王、十名醫等共有20尊,後殿即武當廟,曾供有武當神、堯、舜、禹、湯等石刻造像和石心塑共9尊。 三皇殿在建國前已毀掉,五幢石碑和部分石刻造像因 1917年防止黃河決口,運到大堤壘壩去了。從此石刻造像開始受到破壞。除了運往河堤的部分外,一部分被砸毀、一部分被埋入地下(目前尚存的這部分造像就是當年埋入地下的)。大鐵鍾於舊58年大煉鋼鐵時毀掉。武當廟、三皇殿及石刻造像已無文獻可查。創建年代不詳,但從現存大殿石柱 礎及石刻造像的雕刻技法和造形風格上看。似應為元代遺物。 鄧廟春秋時魯地,左傳載隱公十年,公會齊侯鄭伯於中丘,盟於鄧。當時是比較繁華的,漢時更發展成為本地域的政治、經濟中心。
編輯本段美麗傳說
武當廟 據調查了解,早年鄧廟村武當廟因塑有武當神而聞名。廟內有前後比鄰的兩座大殿:武當殿和三皇殿,都是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的硬山式建築。共有石造像和石心泥塑像29尊,分別供奉在兩大殿中。武當殿有武當、伏羲、神農、少昊、女媧、王靈官等,其三皇殿有天皇、地皇、人皇以及十大名醫等;另有明萬曆、崇禎年間,清康熙、同治年間以及民國初年,重修武當廟的碑記石刻五幢,有鑄於明萬曆年間的記事大鐵鍾一幢。 三皇殿在建國前已毀棄,五幢記事碑刻和部分石造像,因1947年黃河洪水泛濫,為防決口,拉去壘了堤壩(現存部分石造像,是當時老百姓偷偷埋入地下的。1980年夏重新出土),大鐵鍾毀於1958年大煉鋼鐵之時。這樣一來,武當廟(包括現存的部分石造像)已無文獻資料可資借鑒,創建年代不詳。 武當神 在武當廟現存的部分石造像中,武當石造像(當地俗稱「武當爺」或「武黨爺」)雕刻別致,世不多見。該造像為高浮雕盤腿坐像,細眉大眼,烏發童顏,頭有髽髻,身穿大袖袍服,有6隻手,其中三隻手持太極圖,兩只手捧書卷,一隻手抓串珠,頭上方為淺浮雕雲紋背光,像背面為一淺浮雕松樹。總高192厘米、寬94厘米,為一典型的道、儒、釋三教合一的偶像。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濃縮和體現,也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與力量的展示。 關於「武當」一名的來歷,遍查民間諸神,史料闕如。詢問當地百姓,告知「先有武當後有玉皇」或「先有武當後有天」,似為一尊開天闢地之神。因此有人為武當廟撰聯雲:「腳踏碧波開天地,手捧太極定乾坤」。 武當石造像經山東省石刻文物專家初步考證為宋元時期遺物。 廟會 武當廟廟會,由來久矣。據新發現的一幢民國十五年(1926年)的《重建醮碑記》記載: 夫醮者,祭之,名設壇祝禱,所以祀乎神靈也。然莫為之先,雖美不彰;莫為之後,雖盛弗傳。茲因此廟吾當聖帝及三皇十大名醫諸聖君威靈顯著,本庄鄰村四方皆被其庇佑,故舊有平安社,建醮多年,已有碑文可考。而善男信婦,念神靈默佑,復社會眾樂,附從建醮三年屆期及圓滿。恐年月久遠,雖能繼往,又當開來。幸有承辦之人好善不倦,欲彰神之威靈,不沒神之善念,前之社會姓字已列貞珉,後之社會名氏宜永垂不朽,諸社君共索余為文,余少讀學疏,不揣淺見寡聞,聊敘短引,略為志之。 由此可知,昔日武當廟廟會之興盛之規模。 新中國建立之後,視廟會為封建遺緒,旋被取締。 1995年,當地村民在地方政府及文化管理部門的支持與幫助下,為挖掘歷史遺產,弘揚傳統文化,在舊日廟會之時,倡辦了一次「維修廟宇,保護古跡」的捐款大會。大會期間,四鄉民眾雲集,群情激昂,慷慨解囊。至此,鄧廟武當廟廟會,便以捐款維修文物古跡為主要內容的形式,在每年的農歷三月初六至十一日如期舉辦。廟會期間,除捐款、進香等活動外,還有演村戲、說快書、吹嗩吶、捏麵人、炸麻花等藝術表演,民風依舊,熱鬧空前。

C. 佛教的起源和發展歷程

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參考佛誕)。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

佛教創建時,印度已經進入了封建領主統治的農奴社會。當時印度傳統的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和婆羅門至上三種信仰,以及婆羅門作為一切智的壟斷者和神權統治的代表的地位開始動搖,成為眾矢之的。自由思想家中出現了種種反傳統信仰的沙門思潮。

創始人釋迦牟尼生於今尼泊爾境內的迦毗羅衛,是釋迦族的一個王子。關於他的生卒年月,在南、北傳佛教中,至今仍有種種不同的說法,但一般認為生活於公元前6~前5世紀。他在青少年時即感到人世變幻無常,深思解脫人生苦難之道。

29歲出家修行。得道成佛(佛陀,意譯覺者)後,在印度恆河流域中部地區向大眾宣傳自己證悟的真理,擁有越來越多的信徒,從而組織教團,形成佛教。80歲時在拘屍那迦逝世。

佛教原來只流行於中印度恆河流域一帶。孔雀王朝時期,阿育王奉佛教為國教,廣建佛塔,刻敕令和教諭於摩崖和石柱,從此遍傳南亞次大陸的很多地區。同時又派傳教師到周圍國家傳教,東至緬甸,南至斯里蘭卡,西到敘利亞、埃及等地,使佛教逐漸成為世界性宗教。

佛教向亞洲各地傳播,大致可分為兩條路線:南向最先傳入斯里蘭卡,又由斯里蘭卡傳入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國。北傳經帕米爾高原傳入中國,再由中國傳入朝鮮、日本、越南等國。

(3)廟的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佛教,有狹義和廣義之分。

狹義的佛教,就是指佛的言教,也可稱作佛法。

廣義的佛教,指由釋迦牟尼創立的一種宗教,它包括信奉佛的言教,按照佛的教導去實踐的信徒所組成的宗教團體,佛的言教內容以及論述、發揮佛的教義思想的宗教經典,信徒所奉行的宗教儀式等等,亦即佛、法、僧三寶。這里的佛即釋迦牟尼,是佛教的教主;

法指佛所教導的教義,即佛法;僧即佛教的信徒。三寶具備,才構成宗教的佛教。

D. 老爺廟的歷史沿革

關王廟建於北宋熙寧抄五年(1072年),重襲修於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元、明、清代屢經修葺。正殿為宋代原構原貌,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前檐廊深一間,顯得深幽肅靜。四椽伏接乳頭用三柱,闌額轉角不出頭,五鋪斗拱作雙抄,殿柱檐椽有卷剎。板門寬厚嚴實,窗為三棱直欞。平樑上蜀柱甚細,脊部負荷主要由叉手傳遞。檐角升起顯著,歇山式殿頂舉折平緩。宋代齒紋式滴水瓦與荷花枝葉勾頭瓦四檐沿用。九脊十獸四套頭,設計獨特,溢彩流光。整座建築用材肥碩,平穩嚴密,層次分明,製作規整,顯得氣勢磅礴,雄偉壯觀。據傳,關王廟是魯班爺顯靈時建造的,廟成之後,正殿出現了「鋸沫面柱」、「亂砍椽」、「里外尺寸一般大」之超人的建築技藝。這個有趣的建築傳說,為關王廟增添了更加神秘的色彩,使人留連探討,迷惑不解。

E. 天後廟的建廟歷史

傳說一
有一個紅來香爐被水沖自到現今的銅鑼灣,當地鄉民和漁民認為是天後娘娘顯靈,在該處建一小廟,用這個香爐來上香奉祀,由於靈驗之故,廟貌便發展起來;故此廟所在地改稱為「紅香爐山」,沖來香爐的港口改稱為「紅香爐港」。及後「紅香爐港」泛指港島一帶,亦是「香港」的命名。
傳說二
銅鑼灣天後廟約於十八世紀初由戴氏家族所建。戴氏為來自廣東淡水的客家人,初時定居九龍灣一條名「蒲崗」的村莊,戴氏常渡海至港島沿岸割草,相傳其族人在岸邊拾得一具神像,遂為其立祠供奉。其後善信漸多,香火漸盛,遂籌募經費,興建一座正式的天後廟。

F. 拉僧廟的歷史溯源

清朝時期,特別是康熙、乾隆年間,藏傳佛教在內蒙古地區發展到了鼎盛時期版,各地寺廟權林立。拉僧廟始建於清代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由鄂爾多斯右翼中旗六襲札薩克棟羅布色欏興建,以辦「曼巴拉侖」(培養蒙醫場所)為主,建築模式仿造西藏的一些寺廟。當時,廟里的喇嘛要誦的經分為4個部分:沙德爾經(病理學)、碼德珠瑪經(葯理學)、西碼珠德經(診斷醫療方法)和醫點要領(基礎理論),合稱為《四部集》。據史料記載,每逢廟會,300名喇嘛聚在一起誦經學醫,當時求醫看病、參拜佛祖者絡繹不絕。據說,每逢廟會時還有五台山、拉薩、塔爾寺、拉卜楞寺等佛教聖院的知名僧人前來參加助興,盛時廟中住有僧人喇嘛達600多人。因此,拉僧廟可謂內蒙古西部最早的宗教醫學聖地。

G. 北帝廟的歷史是什麼

「北帝廟」即是「武當廟」。網路上可以查到。

簡介
山東省東阿縣姜樓鎮鄧廟村,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傳承的古老村落,民風淳厚,文物眾多。村內有一座遠近聞名的武當廟,廟內供奉著武當、三皇、伏羲、神農、名醫等一組宋元以來的石造像。該組石造像,雕刻精美,栩栩如生,其中尤以武當神石造像為最,域內少見,彌足珍貴。
文物介紹
武當廟(當地俗有「先有武黨,後有玉皇」之 說,又稱三皇殿,亦叫醫王廟(或葯王廟)武當廟內供奉似為武當派創始人張三豐(當地稱之為武當神)。據《明史·方技》記載:「張三豐,遼東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寶,三豐其號也。以其不飾邊幅,又號張邋遢。頎而偉,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須髯如戢。寒暑惟一袖一蓑。所啖,升斗輒盡,或數日一食,或數日不食。書經目不忘,游 處無恆,或雲能一日千里。善嬉諧,旁若無人。嘗游武當諸 岩壑,語人曰:『此山異日必大興』。時五龍,南岩,紫霄俱 毀於兵。三豐與其徒去荊榛,辟瓦礫,創草廬居之,已而捨去。」 塑像為盤腿坐像,無冠,烏發童顏,細問大眼,面部豐腴,身穿袍衣,六隻手各持念珠,折本、太極圖等物,赤足,項後雕刻雲紋圖案。總高192公分,寬94公分。武當廟門左塑一護法天神王靈官像。 王靈官者,據《民 間新年神像圖畫展覽會·附錄五》載:「王靈官為玉皇宮之守衛。此位道教神靈,原為天廷二十六天將之一,初無顯赫之個性,但至明初則名聲卓卓,為人們所知。依道家之說,靈 官為火府天將,有特殊勇力,保衛百姓,為道觀之門神。」該塑像為一坐像,頭帶寶盔,環目露齒,滿面胡須,身穿甲胄, 外披袍衣,雙手扶膝,腳穿虎頭戰靴,總高64公分,寬38公分。 三皇殿內供奉著三皇、二葯王及十大名醫。三皇者為伏羲、神農、黃帝,當地俗稱天皇、地皇、人皇。據《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卷四九載:「伏羲嘗草治旺以治民疾,厥像蛇身麟首,渠眉達掖,太目珠衡,駿毫翁髯,龍唇龜齒,葉掩體,手執圖文八卦。神農磨蜃鞭發察色嗅,嘗草木而正名之,病正四百,葯正三百六十有五,著《本草》,過數乃亂,厥像弘身牛頤,龍顏大唇,手葯草。黃帝咨於歧,雷而《內經》作,著之玉版,厥像附函挺朵,修髯花瘤,充冕服。左次孫思逸,曾醫龍子,出《千金方》於龍藏者。右次韋慈藏,左將一刃,右蹲黑犬,人稱葯王也。側十名醫,三日時之歧伯、雷公,秦之扁鵲,漢之淳於意、張仲景,魏之華倫,晉之王叔和、皇甫謐、葛洪,唐之李景和,蓋儒道服不一矣。 目前三皇殿內現有三皇,二葯工,四名醫九尊塑像,另六名醫者下落不明。9尊塑像雕刻精緻,栩栩如生,若記載所述。唯葯王韋慈藏身旁無有黑犬,不知何故。(或葯王為另一物,亦未嘗無此可能,存疑). 為什麼鄧廟村還有這么一組精緻的石刻造像得以保存 下來呢?據了解,四十多年前,鄧廟村共有29尊石刻造像和泥胎塑像。有明萬曆年間、崇偵二年,清康熙年間、同治十七年及1915年重修武當廟碑五幢。還有鑄有萬曆年重修字樣的大鐵鍾。房屋建築有武當廟和三皇殿,都是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的硬山式建築。 這29尊石刻造像和泥塑分別供奉在兩座大殿中。前殿即三皇殿,供有三皇、二葯王、十名醫等共有20尊,後殿即武當廟,曾供有武當神、堯、舜、禹、湯等石刻造像和石心塑共9尊。 三皇殿在建國前已毀掉,五幢石碑和部分石刻造像因 1917年防止黃河決口,運到大堤壘壩去了。從此石刻造像開始受到破壞。除了運往河堤的部分外,一部分被砸毀、一部分被埋入地下(目前尚存的這部分造像就是當年埋入地下的)。大鐵鍾於舊58年大煉鋼鐵時毀掉。武當廟、三皇殿及石刻造像已無文獻可查。創建年代不詳,但從現存大殿石柱 礎及石刻造像的雕刻技法和造形風格上看。似應為元代遺物。 鄧廟春秋時魯地,左傳載隱公十年,公會齊侯鄭伯於中丘,盟於鄧。當時是比較繁華的,漢時更發展成為本地域的政治、經濟中心。
編輯本段美麗傳說
武當廟 據調查了解,早年鄧廟村武當廟因塑有武當神而聞名。廟內有前後比鄰的兩座大殿:武當殿和三皇殿,都是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的硬山式建築。共有石造像和石心泥塑像29尊,分別供奉在兩大殿中。武當殿有武當、伏羲、神農、少昊、女媧、王靈官等,其三皇殿有天皇、地皇、人皇以及十大名醫等;另有明萬曆、崇禎年間,清康熙、同治年間以及民國初年,重修武當廟的碑記石刻五幢,有鑄於明萬曆年間的記事大鐵鍾一幢。 三皇殿在建國前已毀棄,五幢記事碑刻和部分石造像,因1947年黃河洪水泛濫,為防決口,拉去壘了堤壩(現存部分石造像,是當時老百姓偷偷埋入地下的。1980年夏重新出土),大鐵鍾毀於1958年大煉鋼鐵之時。這樣一來,武當廟(包括現存的部分石造像)已無文獻資料可資借鑒,創建年代不詳。 武當神 在武當廟現存的部分石造像中,武當石造像(當地俗稱「武當爺」或「武黨爺」)雕刻別致,世不多見。該造像為高浮雕盤腿坐像,細眉大眼,烏發童顏,頭有髽髻,身穿大袖袍服,有6隻手,其中三隻手持太極圖,兩只手捧書卷,一隻手抓串珠,頭上方為淺浮雕雲紋背光,像背面為一淺浮雕松樹。總高192厘米、寬94厘米,為一典型的道、儒、釋三教合一的偶像。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濃縮和體現,也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與力量的展示。 關於「武當」一名的來歷,遍查民間諸神,史料闕如。詢問當地百姓,告知「先有武當後有玉皇」或「先有武當後有天」,似為一尊開天闢地之神。因此有人為武當廟撰聯雲:「腳踏碧波開天地,手捧太極定乾坤」。 武當石造像經山東省石刻文物專家初步考證為宋元時期遺物。 廟會 武當廟廟會,由來久矣。據新發現的一幢民國十五年(1926年)的《重建醮碑記》記載: 夫醮者,祭之,名設壇祝禱,所以祀乎神靈也。然莫為之先,雖美不彰;莫為之後,雖盛弗傳。茲因此廟吾當聖帝及三皇十大名醫諸聖君威靈顯著,本庄鄰村四方皆被其庇佑,故舊有平安社,建醮多年,已有碑文可考。而善男信婦,念神靈默佑,復社會眾樂,附從建醮三年屆期及圓滿。恐年月久遠,雖能繼往,又當開來。幸有承辦之人好善不倦,欲彰神之威靈,不沒神之善念,前之社會姓字已列貞珉,後之社會名氏宜永垂不朽,諸社君共索余為文,余少讀學疏,不揣淺見寡聞,聊敘短引,略為志之。 由此可知,昔日武當廟廟會之興盛之規模。 新中國建立之後,視廟會為封建遺緒,旋被取締。 1995年,當地村民在地方政府及文化管理部門的支持與幫助下,為挖掘歷史遺產,弘揚傳統文化,在舊日廟會之時,倡辦了一次「維修廟宇,保護古跡」的捐款大會。大會期間,四鄉民眾雲集,群情激昂,慷慨解囊。至此,鄧廟武當廟廟會,便以捐款維修文物古跡為主要內容的形式,在每年的農歷三月初六至十一日如期舉辦。廟會期間,除捐款、進香等活動外,還有演村戲、說快書、吹嗩吶、捏麵人、炸麻花等藝術表演,民風依舊,熱鬧空前。

H. 歷代帝王廟的歷史沿革

明朝遷都北京後,對歷代帝王的祭祀或在南京進行,或在北京郊區和故宮文版華殿進行,嘉靖皇帝於權嘉靖九年(1530)興建北京歷代帝王廟,祭祀人物沿襲南京舊制,但只設牌位不塑像。嘉靖二十四年(1545),撤消了元世祖忽必烈和穆呼哩等5位元代君臣牌位。之後,南京舊廟廢棄。北京歷代帝王廟成為全國唯一的歷代帝王祭祀場所。在中華歷史長河中,形成了從三皇五帝到歷代帝王一脈相傳的人物系列,後世對他們的祭祀是我國古代禮制的組成部分。早在先秦時期《禮記·祭法》中就記載了凡「法施於民」、「以死勤事」、「以勞定國」、「能御大災」、「能捍大患」者,都應祭祀,認為伏羲、炎帝、黃帝、堯、舜、禹、湯、周文王、武王等,都是這些人物的重要代表。
秦漢以後,對三皇五帝和歷代帝王的祭祀不斷發展變化:經歷了從陵墓祭祀到立廟祭祀、從個體人物祭祀到系列人物祭祀、從分散單獨祭祀到集中群體祭祀、從祭祀開國帝王到祭祀守業帝王、從祭祀華夏-漢民族帝王到祭祀多民族帝王、從主祀帝王本人到賢臣陪祀的發展過程。

I. 寺廟的歷史形成以及流失原因

在南北朝時期,唐朝,佛教興起。
大量佛廟出現。
後來各種宗教湧入。

閱讀全文

與廟的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