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白狄歷史文化

白狄歷史文化

發布時間:2021-02-25 03:30:21

❶ 有狄氏的歷史

高車由六大部落組成:有狄氏.袁紇氏(紇,音:和 he)、斛律氏(斛,音:胡hu)、解批氏、護骨氏、異奇斤氏。先秦時期西北民族統稱狄﹐又用以泛指北方民族。狄字或作「翟」。狄人部落眾多﹐春秋時以赤狄﹑白狄﹑長狄最著。赤狄隗姓﹐即殷及西周之鬼方﹐甲骨卜辭與金文皆有記載﹐為西北大國﹐略當今陝西﹑甘肅﹑寧夏及內蒙古鄂爾多斯一帶。《周易》記載:「(殷)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殷末其勢仍盛﹐周王季曾「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翟王」。至周成王時﹐命盂率兵伐鬼方﹐「俘人萬三千八十一人」﹐可見其人徒之眾。春秋之初﹐赤狄東山秦﹑晉之北而入於晉﹐並據太行而建群國﹐其勢力大盛﹐又東向滅掉邢國(都今河北邢台)﹑衛國(都今河南淇縣)。這時﹐楚國也興起於南方﹐形成「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如線」的嚴酷局面。雖值齊桓公霸業盛時﹐邢﹑衛二國重建﹐但仍無力恢復其故土。是後狄人西擾周﹑晉﹐並與王子帶勾結﹐將周襄王逐出王都。晉文公出兵勤王﹐大敗狄師﹐殺叔帶。狄乃東渡黃河﹐進入河南﹑山東﹐侵擾宋﹑衛﹑齊﹑魯。後狄人發生分裂﹐力量削弱﹐晉遂攻滅潞子﹑甲氏﹑留吁﹑鐸辰等國﹐赤狄大衰。白狄原與秦同居雍州﹐在晉國西﹐後亦漸徙晉東﹐更東至魯西﹐其中以河北中部的肥﹑鼓﹑鮮虞三國最大。肥﹑鼓後為晉所滅﹐春秋末鮮虞改稱中山﹐戰國時成為與燕﹑趙﹑韓﹑魏同時稱王的千乘之國。20世紀70年代在河北平山縣發現中山國都遺址及中山王墓。出土文物表明﹐白狄正在逐步融合於華夏族﹐並在戰國中期與華夏文化趨於一致。春秋中葉活動在今山東﹑河南﹑河北間的長狄﹐又名鄋瞞﹐以其服屬於赤狄而蒙狄稱﹐因其族人體形高大故名長狄﹐其各部分別滅於晉﹑齊﹑宋﹑魯﹑衛。

❷ 晉州市歷史文化

晉州市有2500餘年文字可考的歷史。春秋初期 ,白狄在今晉州市十里鋪村附近建小諸侯國--鼓國,子爵,都鼓聚(今十里鋪村)。鼓聚有昔陽亭。周景王十五年(公元前530年),晉國大臣荀吳率軍隊偽裝和齊國軍隊會盟,向鮮虞國(今正定縣新城鋪附近)借道,趁機包圍了鼓國都城。一直圍困三個月,鼓國人食竭力盡。晉軍攻克鼓國,未殺一人,俘獲鼓國國君鳶(革是),返回晉國,向宗廟獻功之後,歸晉國所轄。周景王二十四年(公元前521年),鼓國背叛晉國重歸鮮虞國。次年六月,晉國荀吳率軍攻取東陽(今邢台市)派兵繞道帶著兵器藏在昔陽門外,偷襲鼓國成功。又將鼓國國君鳶(革是)俘獲,押回晉國;並派晉國大夫涉佗駐守鼓國。自此鼓國又歸晉國。戰國時期,晉州市境內設城邑下曲陽(今鼓城村附近)、昔陽(今十里鋪村)。後燕國、齊國、趙國先後攻佔過昔陽。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晉州市境屬巨鹿郡(郡治今河北省平鄉縣西南)。西漢元始二年(公元2年),晉州市境置三縣:下曲陽、臨平、安鄉。下曲陽縣為都慰治,在今鼓城村附近。三縣均屬冀州刺只部巨鹿郡。西漢末年,劉秀兩次攻佔下曲陽縣。新朝,王莽分巨鹿為合成郡,郡治在下曲陽,邳彤任卒正。東漢建武四年(公元28年)四月,劉秀在臨平鄉(今晉州市古城寨)派兵鎮壓農民起義軍。後省臨平、安鄉二縣,入下曲陽縣。東漢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二月,在河北大地上爆發了歷史上有名的黃巾大起義。張角和其弟張梁、張寶等在廣宗(今威縣東)、下曲陽、巨鹿(今平鄉縣)等地率數十萬農民起義軍燒官府,殺官吏,劫聚邑。州郡縣官吏逃亡,潰不成軍。僅僅十多天時間,「天下響應,京師震動」。六月,董卓率官軍在下曲陽進攻農民起義軍,被黃巾軍打得大敗。董早晨被撤,皇甫嵩就任鎮壓黃巾軍的主帥。此時,張角病死。十月,張梁率黃巾軍同官軍在廣宗決戰,張梁英勇戰死。農民軍8萬多人被官軍殺。皇甫嵩和巨鹿郡太守郭典命官宮將農民起義軍屍體集於下曲陽城南紫城(今東子城、西子城一帶),封土為丘,名京觀。三國時期,統治階級的混戰給社會帶來巨大的破壞,現曲陽一帶深受其害。曹操平定河北,下曲陽屬冀州刺史部巨鹿郡。北朝北魏時期,下曲陽縣改名曲陽縣,縣治在鼓城村(原名坡城)。北齊廢除曲陽縣並入藁城。北朝北齊天保二年(公元551年),北齊大臣魏收奉命撰寫《魏書》,至天保五年(公元554年)完成,計130卷。為中國二十四史之一。其中的《釋老志》為他首創,有重要史料價值。北齊時省曲陽縣入高城縣(今蒿城市)。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從高城縣分置昔陽縣,治所在原下曲陽縣舊址東2.5公里處,即今日的晉州市區。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昔陽縣改稱鼓城縣。唐代初期,鼓城縣一帶戰事不斷。武德五年(公元622年)三月,農民起義實業界首領劉黑闥遣其弟劉十善和行台張君立率軍一萬,在鼓城縣(今晉州市治所)襲擊唐幽州總管李藝。貞觀十年(公元636年),唐大臣,著名政治家、史學家魏徵(晉州人)領銜監修的《隋書》撰寫完成,計85卷。敘事從隋文帝開皇元年(公元581年)代周建隋始,至恭帝義寧二年(公元618年)隋滅亡止,記載了隋朝38年的歷史,對隋煬帝的殘暴統治作了較真實的揭露,對隋末農民起義的起因、經過及不可抗拒的威力也有較詳記載。魏徵提出的「兼聽則明,偏信則暗」,至今仍有深刻社會意義。唐天寶十五年(公元765年),史思明軍由鼓城縣攻入博陵郡(今定州市)。唐大順二年(公元892年)七月,李克用軍征討鎮州(今正定縣),大肆搶掠鼓城縣。次年三月,李克用軍渡滹沱河,攻克鼓城等用。五代時,鼓城一帶,戰亂不止,經濟凋蔽。契丹耶律德光軍幾次攻克鼓城等縣。成吉思汗十年(公元1215年),置晉州,治所在鼓城縣治(晉州市區),轄鼓城一縣。窩闊台十年(公元1238年,撤晉州,置鼓城縣,轄鼓城、安平饒陽、武強四縣。忽必烈中統二年(公元1261年)六月,於鼓城縣治復置晉州,轄縣未變。元代,晉州經濟有一定發展。但水災、蝗災、震災交替發生,飢民遍野。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農民起義軍紅巾軍占據鼓城縣魏氏庄、李氏庄、劉氏庄等地(今馬坊營、呂家營、楊家營一帶)。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省鼓城用勁入晉州。晉州轄安平、饒陽、武強三縣。明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燕王朱棣「靖難之師」和明軍在晉州滹沱河兩岸數次交戰。百姓流離失所,倖存者十之二三,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明永樂年間數次移山西洪洞縣民來充實晉州。後晉州經濟漸次復甦。清代,晉州戰事、水、旱、地震、蝗蟲等災害時有發生,農民生活困苦。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升晉州為直隸州,轄無極、蒿城二縣;原轄安平、饒陽、武強歸屬深州。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晉州改為散州,屬正定府,不轄縣;無極、蒿城歸屬正定府。清人著作家樓底楊 驊、龍頭苑世亨著作頗豐,時有威名。清末民初著作家東留章李翰如撰有文集28卷和民國《晉縣志》、《晉縣鄉土志》,1916年獲總統贈匾。1913年,改晉州為晉縣。1926年,中共晉縣地方黨組織建立,在其領導下,全縣人民為爭取民族解放、人民富裕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解放戰爭中,晉縣成為後方基地。晉縣民眾積極參軍參戰,支援前線,出動民工數萬人次,朱德、彭真、聶榮臻、羅瑞卿等革命先輩曾在這里留下深深的足跡,女英雄楊領梅烈士、革命先烈李顯烈士、國民黨愛國將領宋肯堂將軍等一大批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曾生息、戰斗於此,並取得解放戰爭的勝利;而且順利完成土地改革,貧苦農民有了自己的土地。在長期革命斗爭中,3000多名晉縣優秀兒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新中國成立後,人民真正當家做了主人。經過全縣人民幾十年的艱苦奮斗創造了輝煌的歷史和嶄新的生活。1991年撤晉縣設晉州市後,在城市建設、人民生活等方面有了很大發展。

❸ 定州有哪些文化遺產

中山文化 中山文化——河北省三大主要歷史文化之一中山文化。定州是中山文化的主要發祥地,是我國北方古代地域文明的搖籃之一,歷史上曾作為一方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歷經幾千年的文明洗禮,逐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域傳統文化---中山文化。是和燕趙文化、齊魯文化、荊楚文化、吳越文化等相媲美的傳統文化體系。其基本精神物質主要是:仁厚善良尚義重情、奮發有為自強不息、崇德重教修身為本、吃苦耐勞質朴儉約、博採眾長海納百川.中山文化——未曾斷代的城市 歷史上中山國分為戰國中山國和漢中山國。戰國中山國是由中國北方的少數民族白狄族建立的,是戰國時期除戰國七雄之外實力最強的千乘國,號稱「戰國第八雄」。歷史上,中山國國都幾經變遷,先是新市(今正定縣新城鋪村)、然後是中人城(今唐縣西南一帶)、再然後是顧(今定州城)、最後是靈壽(今石家莊靈壽縣)。縱觀上述幾個中山國都,隨中山國的動盪和滅亡,均開始衰落,唯獨定州一枝獨秀,繼承了中山文化的正統,一直延續了中山文化的命脈,並將其發揚光大。定州是以上幾個中山國都中,中山文化唯一一個沒有出現過斷代的城市,如同中國的二十四史一樣完整,而其他的幾個國都的中山文化均是斷代史。定州代表了中山文化的正統,是中山文化的發源地和歷史上的中心區,是歷朝歷代中山地區的特指。從戰國中山到西漢中山國到三國兩晉中山,再到宋金元中山府,最後到清、民國定州縣衙大門上鐫刻的「古中山國」,中山文化在定州歷史上貫穿了兩千多年。中山文物 十大河北文物精品中的「戰國錯金銀四龍四鳳銅方案」、「戰國錯金銀虎噬鹿銅屏風座」、「戰國中山王鐵足銅鼎」為戰國中山國文物;「西漢透雕雙龍高鈕谷紋白玉璧」、「西漢錯金銅博山爐」、「西漢長信宮燈」、「西漢劉勝金縷玉衣」為漢中山靖王劉勝墓的文物,也就是說十大河北文物精品中帶有中山文化烙印的所佔比重為七成。另外戰國中山墓中的「十五連盞銅燈」、「戰國"銅'山'字形器"」、「戰國"銅版兆域圖"」、「錯銀雙翼銅神獸」、「中山三器」中的另外兩件,都在河北文物中非常出名。請採納

❹ 我國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長城

長城是古代中國為抵禦不同時期塞北游牧部落聯盟的侵襲,修築規模浩大的隔離牆或軍事工程的統稱。長城東西綿延上萬華里,因此又稱作萬里長城,是自人類文明以來最巨大的單一建築物。

1、春秋長城,「長城之父」齊長城是伴隨著霸權而產生的防禦工程,長城是城池的擴大,《易經》上說:「王公設險以守其國」。山川的險要為敵我共用,城塹的險要則專為我用,隨著各諸侯國的強大,有了修築長城的實力,同時齊長城也是齊魯劃分實力范圍的界限。

2、戰國長城,白狄建的長城,中山長城,戰國時期的中山國是春秋時期白狄所建的鮮虞國,隨著後期各諸侯國的的權利紛爭及其權臣之間的復雜關系,中山築長城,實際上是為了防禦趙國的,同時,魏建有三道長城、趙建有三道長城、燕建有二道長城和諸侯國秦國修築的長城。

3、明朝是中國長城修建的鼎盛時期,防禦體系進一步完善,結構龐大復雜,猶如堡壘,明長城分為內外兩道,外長城,東起鴨綠江,西抵嘉峪關,全長一萬二千七百多里;內長城,初為北齊時所建,也叫「次邊」所以明長城也分為「內三關」和「外三關」。



(4)白狄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長城是中國也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一項古代防禦工程,自西周時期開始,延續不斷修築了2000多年,分布於中國北部和中部的廣大土地上,總計長度達21196.18千米。

自秦始皇以後,凡是統治著中原地區的朝代,幾乎都要修築長城。漢、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宋、遼、金、元、明、清等十多個朝代,都不同規模地修築過長城。

從修築長城的統治民族看,除漢族之外,許多少數民族統治中國的朝代也修長城,而且比漢族統治的朝代為多。清康熙時期,雖然停止了大規模的長城修築,但後來也曾在個別地方修築了長城,可以說自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到清代的2000多年一直沒有停止過修築。

據歷史文獻記載,有20多個諸侯國家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若把各個時代修築的長城加起來,有10萬里以上,其中秦、漢、明三個朝代所修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1萬里。

中國新疆、甘肅、寧夏、陝西、內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南、山東、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區都有古長城、烽火台的遺跡。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長城(中國古代第一軍事工程)

中國歷史上"四大之迷"分別是什麼

三星堆「七大千古之謎」難解
在中國成都市以北約40公里的「三星堆」遺址及其出土文物的許多重大學術問題,至今仍是難以破譯的千古之謎。

據中國媒體報道,專家學者對其中「七大千古之謎」尤其爭論不休,但都因沒有確鑿證據而成為懸案。

第一謎,三星堆文化來自何方?

對於這個問題,目前有其來源與岷江上游新石器文化有關、與川東鄂西史前文化有關、與山東龍山文化有關等看法,即人們認為三星堆文化是土著文化與外來文化彼此融合的產物,是多種文化交互影響的結果。但究竟來自何方?

第二謎,三星堆遺址居民的是什麼族?

目前有氐羌說、濮人說、巴人說、東夷說、越人說等不同看法。多數學者認為岷江上游石棺葬文化與三星堆關系密切,其主體居民可能是來自川西北及岷江上游的氐羌系。

由於三星堆出土的人物頭像和面具等造型很奇特,有人推測是「外來文明」,甚至聳人聽聞的說法:「外星文明」。

但四川省文物考古所專家、三星堆遺址保護站站長陳德安說,出土文物並不是寫實的,那些頭像和面具可能是當時人們心目中的「神靈」,用那些奇特的造型來判斷當時的人種「說服力不是很強」。

第三謎,三星堆古蜀國的政權性質及宗教形態究竟如何?

三星堆古蜀國是一個附屬於中原王朝的部落軍事聯盟,還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已建立起統一王朝的早期國家?它的宗教形態是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還是神靈崇拜?或是兼而有之?這些問題目前都還沒有答案。

第四謎,三星堆青銅器群高超的青銅器冶煉技術及青銅文化是如何產生的?是蜀地獨自產生發展起來的,還是受中原文化、荊楚文化或西亞、東南亞等外來文化影響的產物?

第五謎,三星堆古蜀國何以產生、持續多久,又何以突然消亡?

古蜀國繁榮持續了1500多年,然後就突然消失了。在歷史重新銜接時,中間已有2000多年的神秘空白。

古蜀國究竟如何滅亡,目前有水患說、戰爭說和遷徙說,但都沒有非常充分的理由。

第六謎,出土上千件文物的兩個坑屬何年代及什麼性質?

目前,年代爭論有商代說、商末周初說、西周說、春秋戰國說等,性質有祭祀坑、墓葬陪葬坑、器物坑等不同看法。

第七謎,晚期蜀文化的重大之謎「巴蜀圖語」。

三星堆出土的瑰寶--世界最早的金杖--等器物上的符號究竟是文字?是族徽?是圖畫?還是某種宗教符號?可以說,如果解開「巴蜀圖語」之謎,將極大促進三星堆之謎的破解。

據媒體昨天引述考古隊,發掘工作還須進行「一二十年」。考古專家認為,隨著青銅器的礦料來源、鑄造技術等的綜合研究,三星堆的千古之謎將逐漸破解。

❻ 定州有哪些文化遺產

定州的歷史文化

中山文化

定州是中山文化的主要發祥地,是中國北方古代地域文明的搖籃之一,歷史上曾作為一方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經過幾千年,逐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域傳統文化——中山文化。

戰國中山國是由中國北方的少數民族白狄族建立的。歷史上,中山國國都幾經變遷,先是新市、然後是中人城、再然後是顧(今定州城)最後是靈壽。縱觀上述幾個中山國都,隨中山國的動盪和滅亡,均開始衰落,唯獨定州繼承了中山文化的正統,一直延續了中山文化的命脈,並將其發揚光大。在上述幾個中山國都中,定州是唯一一個中山文化沒有出現過斷代的城市。

定瓷

定州貢院

定州文廟:又稱「孔廟」,國家AAA級景區。是祭祀孔子的場所,始建於唐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歷史上曾稱作「府學」、「州學」或「學宮」。2013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定州市博物館:定州文廟1959年被辟為定州市博物館館址,定州博物館現位於定州市中山路南側 。館藏文物5萬余件,一、二、三級珍貴文物近千件,其中青玉龍螭銜環大玉璧、神仙故事玉座屏、定窯白釉刻蓮紋龍首大凈瓶被定為國寶級文物。根據館藏特色,布置陳列了中山漢墓出土文物展、北宋塔基地宮出土文物展以及列於北宋五大名窯之一的定瓷系列展。

中山漢墓:位於定州城內市政府北約100米,今石刻館院內。1995年經發掘確認此墓為東漢晚期侯級墓。2001年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❼ 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山國歷史介紹

中山國,是春秋戰國時期北方少數民族狄族建立的一個諸侯國,位於今河北省的中部,太行山東麓一帶,因城中有山而得名。在當時諸侯爭霸,群雄迭起的局面下,中山國不僅能夠長期馳騁於大國之間,並且成為僅次於燕、趙、齊、楚、魏、韓、秦等"七雄"的"千乘之國",其歷史地位十分重要。
"中山"一名,始見於《左傳·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杜預注雲:"中山,鮮虞"。據史料記載,這支姬姓白狄,在春秋時已立國,先稱鮮虞,後又改為中山。但何時改名,不見記載。春秋末年,鮮虞在列強紛爭中逐漸興起,並開始仿效華夏諸國建立國家。據《史記》記載:"(趙)獻侯十年(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初立,居顧",顧位於今定州市。中山國建立之初,仍保留有濃重的北方民族的習俗,《呂氏春秋·先識》雲:"中山之俗,以晝為夜,以夜繼日,男女切倚,固無休息,康樂歌謠好悲,其主弗知惡,此亡國之風也。"武公死後不久,年幼的桓公由於"不恤國政",加上大國的不斷進攻,於公元前407年被"七雄"之一的魏國所滅,成為魏的屬國,長達二十餘年。魏國在執政期間,執行懷柔政策,帶來了先進的中原文化和魏國文化,使中山在經濟、文化方面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公元前379年前後,中山國再度崛起,桓公遷都靈壽(今河北省平山縣一帶),國勢增強,成為趙國的心腹之患。中山復國後,共立五代,分別為桓公、成公、王

❽ 中山文化

中山文化即中山國文化---古中山國的文化。
中山國是中國春秋末年由鮮虞人建立的一個小國,戰國初年逐漸強盛起來,創造了極為光輝燦爛的文明。
中山國(公元前414年—前296年),建立者出自中山武公,是由白狄所建立的國家,因城(中山城)中有山而得名中山國。國土嵌在燕趙之間。經歷了戎狄、鮮虞和中山三個發展階段,曾長期與晉國等中原國家交戰,一度被視為中原國家的心腹大患,經歷了邢侯搏戎、晉侯抗鮮虞的事件。後來,魏國魏文侯派大將樂羊、吳起統帥軍隊,經過三年苦戰,在公元前407年佔領了中山國。後來中山桓公復國,國力鼎盛,有戰車九千乘。公元前296年,被趙國所滅。
中山國建立後,鮮虞部落在思想、文化、藝術上與漢文化逐漸融合,它的音樂舞蹈藝術既有游牧民族剽悍雄健的傳統,又吸收了華夏藝術柔和婉麗的風格,陽剛與陰柔同存並濟,形成了中山藝術的獨有特色。 思想方面,「中山專行仁義,貴儒學」,接受了儒家文化,中山國君尊賢重士,在重大政治活動中發揮士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平山出土的銅器銘文中,大談天命、忠、孝、仁、義、禮、信等,具有濃厚的儒家思想色彩。
語言文字方面,中山國也接受了中原文化的影響,王墓出土的三件重器上的長篇銘文,篆書文字全部為漢字,字體工整規矩。
1974-1978年河北省文物工作隊對中山古城遺址進行了全面的考古發掘,探明了城址的平面呈不規則的三角形,面積約60平方公里,分為東西二城,東城是宮殿區和手工業作坊區,西城北部和西城外為王陵區,南部為居民區。
在王陵區內發掘了兩座大型的陵墓,兩墓呈東、西排列,西邊的1號墓為中山王厝墓,東邊的6號墓,墓主人為王厝父親成王墓。兩墓的地面均有夯築的巨大封土堆(墳丘),其上再築享堂等墓上建築。1號墓的封土堆東西寬92米,南北長110米,高約15米,自下而上成三級台階狀,從礫石散水和柱洞的情況判斷,這是一座周繞迴廊、上覆瓦頂的三層台榭式建築。墓的兩側各有2座陪葬墓,封土前有對稱排列的車馬坑、船坑和雜殉藏坑。墓室為中字形,中間是方形的槨室,南北長14.9米,東西寬13.5米,南、北方向各有一閣墓道,全長110米。6號墓規模略小,但形制相同。
兩墓中共出土隨葬品19000餘件,有青銅禮器、陶禮器、漆器等。其中青銅器佔有舉足輕重的位置,如金銀鑲嵌龍鳳形銅方案,器足以四隻卧伏的小鹿承托一圓圈,圓圈之上是蟠螭繞成的四龍四鳳,龍頂之上又承托一方案;十五連盞銅燈,高84.5厘米,形狀就像是一顆大樹,樹上攀援著游戲玩耍的群猴,樹下立二人仰面挑逗,造型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妙趣橫生;中山王厝銅壺和嗣子銅壺共有銘文1101字,確切記述了墓主人和中山國世系及有關的史實,是研究中山國歷史的重要史料。此外還有銀首人俑銅燈、銀鑲嵌雙翼神獸等,均為精美非凡的藝術珍品。僅在河北省博物院「戰國雄風古中山國」專題陳列中的青銅器,就有四五百件(套)之多,居河北古代史陳列青銅器之首。
央視網有《中山國》紀錄片,可以參考一下。

❾ 白狄的歷史沿革

公元前578年,晉厲公命呂相為使致秦桓公《絕秦書》說:「白狄與君版同州,君之仇讎;而我之權婚姻也」。白狄與秦都在雍州,其最初的分布區域,主要在今陝北及陝西洛水流域。前此,公子重耳所出奔的狄,可能即白狄,說明白狄早已存在,只是不單獨以部名出現。
前550年,因受秦國的壓迫和晉國和戎政策的誘惑,東遷至今河北省石家莊一帶。東遷後的白狄主要由鮮虞氏、肥氏、鼓氏、仇由氏 4個氏族組成。後肥氏、鼓氏、仇由氏為晉所滅。公元前507年鮮虞建立中山國,是為早期鮮虞中山國,公元前406年為魏文侯所滅。前381年左右,「中山復國」,是為後期鮮虞中山國,都靈壽(今河北省平山縣),公元前296年為趙國所滅。

❿ 中國歷史文化城中河北省有五地分別是什麼

截至2021年1月份,河北有六地,分別是:承德市、保定市、正定縣、邯鄲市、山海關區、蔚縣。

1、承德市

承德,是河北省地級市,河北省政府批復確定的河北國際旅遊城市、連接京津遼蒙的區域性中心城市。

承德地處中國華北地區、河北省東北部,南鄰京津,北接赤峰和錫林郭勒,東西與朝陽、秦皇島、唐山、張家口相鄰,距省會石家莊435公里,距北京225公里。 是連接京津冀遼蒙的重要節點。

承德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703年清康熙修建避暑山莊,成為清王朝的第二個政治中心;民國和解放初期為原熱河省省會;1955年,熱河省建制撤銷,承德劃歸河北省,為省轄市。

承德的避暑山莊及其周圍寺廟是中國十大風景名勝、旅遊勝地四十佳、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為世界文化遺產,也是國家首批世界文化遺產。

2、保定市

保定,古稱上谷、保州、保府,因城池似靴,又名靴城,位於河北省中心地帶、太行山東麓,是京津冀地區中心城市,中國(河北)自由貿易試驗區組成部分。

保定與北京相伴而生,保定之名取自「保衛大都,安定天下」,歷來為京畿重地和「首都南大門」;有「北控三關,南達九省,畿輔重地,都南屏翰」之稱。

清代,保定為直隸省省會,是直隸總督駐地,自1669年至1968年三百年間,為河北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以及中國區域性政治中心,新中國成立後也兩度為河北省省會。

保定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著三千多年的歷史,保定地區為燕國、中山國、後燕立都之地;誕生了荊軻、劉備、趙匡胤、祖沖之、酈道元等一批歷史名人;市內文物古跡眾多,如古蓮花池、大慈閣、直隸總督署、清西陵等。

3、正定縣

正定縣,河北省石家莊市。位於河北省西南部,華北平原中部的冀中平原,古稱常山、真定,歷史上曾與北京、保定並稱「北方三雄鎮」,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也是百歲帝王趙佗、常勝將軍趙雲故里,中國(河北)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定片區所在地。截至2019年,有國保10處、省保5處、縣保23處,館藏文物7672件。

4、邯鄲市

邯鄲,是河北省地級市,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河北省南部地區中心城市。

邯鄲位於河北省南端、太行山東麓,西依太行山脈,東接華北平原,與晉、魯、豫三省接壤,是晉冀魯豫四省要沖和中原經濟區腹心、華北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

邯鄲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3100年的建城史,8000年前孕育了新石器早期的磁山文化;戰國邯鄲為趙國都城,魏縣為魏國都城;

漢代與洛陽、臨淄、南陽、成都共享「五大都會」盛名;邯鄲臨漳縣先後為曹魏、冉魏、前燕、東魏、北齊都城;北宋,大名府成為北宋陪都;清代,大名府為直隸省第一省會。

5、山海關區

山海關區,隸屬於河北省秦皇島市,位於河北省東北部,是連接東北與華北的咽喉要道,素有「兩京鎖鑰無雙地,萬里長城第一關」之稱。

山海關古稱榆關,也作渝關,又名臨閭關,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中山王徐達奉命在此地創建山海關,因其北倚燕山,南連渤海,故得名山海關。

山海關是舉世聞名的旅遊勝地,名勝古跡薈萃、風光綺麗,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境內歷史文化遺存眾多,山、海、關、城、樓、湖、海、洞、廟種類齊全。

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地的山海關已獲國家級森林公園、國家級地質公園、中國長城文化之鄉、中國孟姜女文化之鄉、中國書法之鄉等稱號。

6、蔚縣

蔚(yù)縣,河北省張家口市轄縣。古稱蔚州,為「燕雲十六州」之一。位於河北省西北部,東臨北京,南接保定,西倚山西大同,北枕張家口。

蔚縣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1處,中國傳統村落名錄35處,中國歷史文化名鎮2處,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處,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1處,國家AAA級旅遊景區4處。

此外蔚縣還是中國文化先進縣、民間藝術之鄉、剪紙藝術之鄉、剪紙藝術研究中心、最佳民俗文化旅遊城市、仁用杏之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閱讀全文

與白狄歷史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