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黨的群眾路線是什麼
群眾路線可以概括為:「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專
群眾路線不僅僅是領導和工屬作方法問題,而且還涉及到政治哲學的基本問題--人民群眾的地位、黨的性質、黨和群眾的關系等。作為一個包含諸多因素的綜合體,群眾路線涉及世界觀、認識論和工作方法論,它體現了政治原則與領導方法的統一;政策制定與政策執行的統一;認識功能與利益表達的統一。在群眾路線的兩個基本組成部分中,群眾觀點顯然居於更為基本的位置。「作為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群眾路線是以群眾觀點為指導思想的。要貫徹群眾路線,必須樹立群眾觀點。沒有明確的群眾觀點,就不會有真正的群眾路線。」
Ⅱ 闡釋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路線是怎樣發展的
看網路吧,說的挺細
1922年7月召開的黨的二大通過的《組織章程決議案》就指出:「黨的一切運動都必須深入到廣大的群眾裡面去。」在1925年10月召開的中共擴大執委會決議案中又指出:「中國革命運動的將來命運,全看中國共產黨會不會組織群眾,引導群眾。」1928年6月—7月召開的黨的六大也作出了「黨的總路線是爭取群眾」的重要論斷,同年11月,李立三根據黨的六大精神在同浙江地區負責人談話時指出,在總的爭取群眾路線之下,需要盡最大的努力到下層群眾中去。這是我們黨的領導人首次使用「群眾路線」這一概念。1929年9月,由陳毅起草、經周恩來審定的《中央給紅四軍前委的指示信》中三處提到「群眾路線」,即籌款工作要「經過群眾路線」,沒收地主豪紳財產要「經過群眾路線」,紅軍給養及需用品問題也要「漸次做到由群眾路線去找出路」。1929年12月,毛澤東在著名的古田會議決議中指出:黨的工作要「在黨的討論和決議之後,再經過群眾路線去執行。」
抗日戰爭時期,黨的群眾路線的基本內容開始不斷完善和成熟。1943年6月,毛澤東在為中央起草的《關於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一文中,從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高度,對黨的群眾路線的工作方法進行了精闢概括,毛澤東指出:「在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就是說,將群眾的意見(分散的無系統的意見)集中起來(經過研究,化為集中的系統的意見),又到群眾中去做宣傳解釋,化為群眾的意見,使群眾堅持下去,見之於行動,並在群眾行動中考驗這些意見是否正確。然後再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再到群眾中堅持下去。如此無限循環,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確、更生動、更豐富。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一文中還進一步闡述了黨的群眾路線的核心內容,他指出:「我們共產黨人區別於其他政黨的又一個顯著的標志,就是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取得最密切的聯系。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點。」毛澤東還從我們黨的根本性質和宗旨出發,提出把「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取得最密切的聯系」作為黨的三大優良作風之一,這就使我們黨對群眾路線的認識進一步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黨的七大會議上,毛澤東從黨的性質和宗旨出發,將「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取得最密切的聯系」,作為黨的三大優良作風之一,作為中國共產黨區別於其他任何政黨的顯著標志之一。在中共七大閉幕詞《愚公移山》中,毛澤東特別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真正動力。」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戰爭,是全民的抗戰,只有動員群眾,才能進行戰爭,只有依靠群眾,才能進行戰爭,只有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偉大歷史作用,才能取得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這既是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歷史經驗的提煉,也是關於人民群眾偉大歷史作用的經典總結。
劉少奇在《關於修改黨章的報告》中專門論述了黨的群眾路線的極端重要性,並將它提到了黨的根本的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的高度,他指出:「黨的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根本的政治路線,也是我們黨的根本的組織路線。」劉少奇在談到黨的群眾路線的具體內涵時指出:群眾路線「就是要使我們黨與人民群眾建立正確關系的路線」,「就是我們黨的領導骨乾和黨內黨外廣大群眾密切結合的路線,就是從群眾中來又到群眾中去的路線,就是指導方法上的一般號召與個別指導相結合的路線。」黨的七大通過的新黨章,第一次明確規定了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基本內容和基本要求。
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第一次把群眾路線確定為毛澤東思想三個「活的靈魂」之一,並將黨的群眾路線的基本內容概括為「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Ⅲ 在黨的群眾路線發生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有幾次比較大的理論概括
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工作路線,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在長期斗爭中形成了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和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群眾路線是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的三個方面之一,是黨的根本工作路線。堅持黨的群眾路線,是黨在長期革命和建設中制勝的法寶,要在新形勢下發揚光大。
縱觀黨的群眾路線理論與實踐的發展進程,有四次較大的理論概括。
(一)1922年7月召開的黨的二大通過的《組織章程決議案》就指出:「黨的一切運動都必須深入到廣大的群眾裡面去。」在1925年10月召開的中共擴大執委會決議案中又指出:「中國革命運動的將來命運,全看中國共產黨會不會組織群眾,引導群眾。」1928年6月—7月召開的黨的六大也作出了「黨的總路線是爭取群眾」的重要論斷,同年11月,李立三根據黨的六大精神在同浙江地區負責人談話時指出,在總的爭取群眾路線之下,需要盡最大的努力到下層群眾中去。這是我們黨的領導人首次使用「群眾路線」這一概念。1929年9月,由陳毅起草、經周恩來審定的《中央給紅四軍前委的指示信》中三處提到「群眾路線」,即籌款工作要「經過群眾路線」,沒收地主豪紳財產要「經過群眾路線」,紅軍給養及需用品問題也要「漸次做到由群眾路線去找出路」。1929年12月,毛澤東在著名的古田會議決議中指出:黨的工作要「在黨的討論和決議之後,再經過群眾路線去執行。」
(二)抗日戰爭時期,黨的群眾路線的基本內容開始不斷完善和成熟。1943年6月,毛澤東在為中央起草的《關於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一文中,從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高度,對黨的群眾路線的工作方法進行了精闢概括,毛澤東指出:「在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就是說,將群眾的意見(分散的無系統的意見)集中起來(經過研究,化為集中的系統的意見),又到群眾中去做宣傳解釋,化為群眾的意見,使群眾堅持下去,見之於行動,並在群眾行動中考驗這些意見是否正確。然後再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再到群眾中堅持下去。如此無限循環,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確、更生動、更豐富。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一文中還進一步闡述了黨的群眾路線的核心內容,他指出:「我們共產黨人區別於其他政黨的又一個顯著的標志,就是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取得最密切的聯系。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點。」毛澤東還從我們黨的根本性質和宗旨出發,提出把「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取得最密切的聯系」作為黨的三大優良作風之一,這就使我們黨對群眾路線的認識進一步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三)黨的七大會議上,毛澤東從黨的性質和宗旨出發,將「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取得最密切的聯系」,作為黨的三大優良作風之一,作為中國共產黨區別於其他任何政黨的顯著標志之一。在中共七大閉幕詞《愚公移山》中,毛澤東特別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真正動力。」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戰爭,是全民的抗戰,只有動員群眾,才能進行戰爭,只有依靠群眾,才能進行戰爭,只有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偉大歷史作用,才能取得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這既是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歷史經驗的提煉,也是關於人民群眾偉大歷史作用的經典總結。
劉少奇在《關於修改黨章的報告》中專門論述了黨的群眾路線的極端重要性,並將它提到了黨的根本的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的高度,他指出:「黨的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根本的政治路線,也是我們黨的根本的組織路線。」劉少奇在談到黨的群眾路線的具體內涵時指出:群眾路線「就是要使我們黨與人民群眾建立正確關系的路線」,「就是我們黨的領導骨乾和黨內黨外廣大群眾密切結合的路線,就是從群眾中來又到群眾中去的路線,就是指導方法上的一般號召與個別指導相結合的路線。」黨的七大通過的新黨章,第一次明確規定了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基本內容和基本要求。
(四)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第一次把群眾路線確定為毛澤東思想三個「活的靈魂」之一,並將黨的群眾路線的基本內容概括為「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群眾路線這四句話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前兩句闡述的是黨的群眾觀點,它是黨的群眾路線的核心內容;後兩句是黨的群眾觀點的具體化,即如何把黨的群眾觀點落到實處。前兩句體現的是馬克思主義關於人民群眾問題的世界觀,後兩句體現的是馬克思主義關於人民群眾問題的方法論,二者的有機結合構成了中國共產黨群眾路線的整體內容。
Ⅳ 群眾路線歷史意義的理解
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工作路線,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在長期斗爭中形成了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和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群眾路線是毛澤東思想三個活的靈魂的之一,是黨的根本工作路線。堅持黨的群眾路線,是黨在長期革命和建設中制勝的法寶,要在新形勢下發揚光大。要帶領群眾發展致富,把解決好群眾的利益問題作為堅持群眾路線的重要內容,維護好群眾的合法利益。
把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原理系統地運用在黨的全部活動中,形成黨在一切工作中的群眾路線,這是我們黨長時期在敵我力量懸殊的艱難環境里,進行革命活動得到的無比寶貴的歷史經驗和總結。毛澤東同志經常強調,只要我們依靠人民;堅決地相信人民的創造力是無窮無盡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難都有可能克服,任何敵人最終都壓不倒我們,而只能被我們所壓倒。他還指出,領導群眾進行一切實際工作時,要取得正確的領導意見,必須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實行領導和群眾相結合,一般號召和個別指導相結合。這就是說,把群眾的意見集中起來,化為系統的意見,又到群眾中堅持下去,在群眾的行動中考驗這些意見是否正確。如此循環往復,使領導的認識更正確、更生動、更豐富。這樣,毛澤東同志就把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同黨的群眾路線統一起來了。黨是階級的先進部隊,黨是為人民的利益而存在和奮斗的,但是黨永遠只是人民的一小部分;離開人民,黨的一切斗爭和理想不但都會落空,而且都要變得毫無意義。我們黨要堅持革命,把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就必須堅持群眾路線。 我們黨在領導中國人民的長期斗爭實踐中,創造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點,提出和堅持了一切為了群眾、一切相信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密切聯系群眾的群眾路線。
我們黨對於群眾路線歷來的解釋,正如毛主席講的,無非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集中起來,堅持下去。這就是正確地反映群眾的意見,然後正確地領導群眾。黨的正確的路線、政策是從群眾中來的,是反映群眾的要求的,是合乎群眾的實際的,是實事求是的,是能夠為群眾所接受、能夠動員起群眾的,同時又是反過來領導群眾的,這就叫群眾路線。
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根本工作路線,也是我們黨的根本的領導作風和工作方法,是黨的群眾觀點的具體化。堅持群眾路線,就能保證黨與群眾的血肉聯系,保證黨的各項工作的成功。群眾路線的實質,就是代表人民群眾,為人民謀利益,就是要執政為民。群眾路線是我們的事業不斷取得勝利的重要法寶,也是我們黨不斷煥發生機與活力、永葆先進性的力量源泉。歷史經驗充分表明:黨的成長與壯大、革命的勝利與發展,都與群眾路線息息相關。當黨正確地制定和實行群眾路線時,革命就勝利、發展;反之,黨和人民的事業就會遭受損失、失敗。
Ⅳ 我黨提出"群眾路線"的歷史背景是什麼
(一)新民主義革命時期,革命的敵人過於強大。
中國革命的敵人過於強大,必須廣泛動員群眾力量。
黨的使命和人民利益的一致性,走群眾路線成為可能。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積極探索群眾路線。
(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社會主義建設任務艱巨。
面臨著國內外環境的雙重考驗。
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成為新任務。
Ⅵ 黨的群眾路線主要內容是什麼
最低0.27元/天開通網路文庫會員,可在文庫查看完整內容>
原發布者:bbcyanfei
黨的群眾路線是什麼?答: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一、反對四風的建議我們的一切權力是人民賦予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破除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這「四風」,一方面更要接受群眾、媒體的監督,另一方面,則需要加強制度建設。二、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10個建議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19日召開會議,決定從今年下半年開始,用一年左右時間,在全黨自上而下分批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對自治區紀委委廳機關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方面談談個人的體會與建議:一、堅持以人為本。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最直接的要求就是要加強黨群干群聯系。因此教育實踐活動在方案制定、載體設計、組織方式上,都要堅持以人為本原則。要從黨員、群眾的工作實際、生活需求出發,在載體、方式設計上既嚴謹細致,又生動務實,讓黨群之間的互動有活力、有內容,承載深厚的人際情感,共享更多的發展實惠。二、講究立體互動。針對黨員的教育實踐活動,要嚴防變成黨員幹部的「獨角戲」,要把活動和發展第一要務緊密結合起來,黨群干群、黨內黨外立體互動起來,既改進黨的工作,轉變幹部作風,又融洽黨群感情,切實為群眾謀利,同時贏取社會各界對活動的積極支持、主動參與,開創出同心同德、共謀發展的生動局面。三、突出實際效果。黨的群眾路線是我們黨多年來堅持的根本路線、工作法寶。教育實踐活動的
Ⅶ 黨的群眾路線是怎樣提出來的
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的政治路線、組織路線和工作路線。在當前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之際,認真梳理和了解黨的群眾路線的思想是如何萌發的,其概念是怎樣提出來的,群眾路線的理論又是怎樣形成確立的,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作用。
群眾路線思想的萌發
早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就有了群眾路線的思想萌芽。黨在建立不久時,就提出黨的任務是為了中國廣大人民利益而奮斗,黨的革命活動要聯系群眾,發動群眾,開展群眾運動。1922年,黨的二大制定的《關於共產黨的組織章程決議案》提出,「我們既然是為無產群眾奮斗的政黨,我們便要『到群眾中去』要組成大的『群眾黨』」。1925年2月,黨的四大制定的《對於職工運動之議決案》指出,要「盡力發展我們自己黨的組織,力求深入群眾。」同年10月,在《中國共產黨擴大執行委員會決議案》中關於《組織問題議決案》里更強調了群眾工作的重要性,「中國革命運動的將來命運,全看中國共產黨會不會組織群眾,引導群眾。」
在這一時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很早就開始注重調查研究,深入實際,聯系群眾。在1925年12月寫的《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1927年3月寫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等文章中,毛澤東批評了當時黨的個別領導者脫離群眾、壓制群眾、做官當老爺的惡習流弊,逐步開創了聯系群眾、深入群眾、依靠群眾的清新風氣。
群眾路線概念的提出
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1928年7月黨的六大制定的《政治議決案》規定,「黨的總路線是爭取群眾」。同年10月,李立三根據六大路線的精神和要求,在同江浙地區負責人談話時提出,「在總的爭取群眾路線之(下),需要竭最大努力到下層群眾中去。」這里出現了「爭取群眾路線」的提法,它與六大的「總路線是爭取群眾」完全吻合。顯然,「爭取群眾路線」的提法,已經高度接近於「群眾路線」的概念,同時,也表達出了「群眾路線」的根本要求就是一定要「竭最大努力」深入群眾的深刻含義。
此後,周恩來在1929年9月28日主持和審定下寫成的《中共中央給紅軍第四軍前委的指示信》中,以題為「紅軍與群眾」的專節的篇幅,論述了包括軍隊在內的黨和群眾的關系問題,並且強調,「關於籌款工作,亦要經過群眾路線,不要由紅軍單獨去干。」「沒收地主豪紳財產是紅軍給養的主要來源,但一定要經過群眾路線」,「對於需用品可漸次做到由群眾路線去找出路」。這封信所闡述的黨、軍隊和群眾的關系以及前後三處第一次明確地提出「群眾路線」的概念,實際上奠定了黨的群眾路線的基礎,說明了共產黨提出群眾路線,就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即黨要從群眾的實際出發,深入群眾,發動群眾,為群眾謀利益。同年12月,毛澤東據此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黨代表大會決議》中指出:「一切工作在黨的討論和決議之後,再經過群眾路線去執行。」
群眾路線理論的確立
進入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以後,毛澤東更加註重群眾路線問題。1933年6月,毛澤東在《查田運動的群眾工作》中指出:「只有……動員廣大群眾,才能使查田運動得到完滿的成功。一切不做宣傳或宣傳不正確、不認真、不普遍,查階級、通過階級與沒收分配不按階級路線與群眾路線,不得群眾贊助與同意,都不能使查田運動收到成績,反會使群眾不滿,阻礙查田運動的進行。」1934年1月,黨在江西瑞金召開第二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毛澤東在會上做了《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報告,指出:「我們應該深刻地注意群眾生活的問題,從土地、勞動問題,到柴米油鹽問題……一切這些群眾生活上的問題,都應該把它提到自己的議事日程上。應該討論,應該決定,應該實行,應該檢查。要使廣大群眾認識我們是代表他們的利益的,是和他們呼吸相通的。」這些論述都強調了,黨的組織和黨的幹部一定要關心群眾,依靠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樣的話,群眾就會毫無保留地支持我們,任何困難就都會被我們克服,任何敵人最終壓不倒我們,而只能被我們所壓倒。由此闡明了實行黨的群眾路線巨大的政治作用和意義。
到了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延安開展了著名的整風運動,在全黨掀起了大規模的反對教條主義、主觀主義和官僚主義的斗爭。1943年6月,黨中央通過了毛澤東撰寫的《關於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馬克思主義的科學領導方法,即「一般和個別相結合」,「領導和群眾相結合」的方法,要求「在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毛澤東把黨的群眾路線與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有機統一起來,深刻闡述了群眾路線的哲學思想基礎,表述了群眾路線「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基本工作方法。這表明,黨的群眾路線理論已經形成、確立。
Ⅷ 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路線內容是什麼
解析如下抄:
1、黨的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的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線。
2、一方面要求在一切工作或斗爭中,必須相信群眾、依靠群眾並組織群眾用自己的力量去解決自己的問題。另一方面要求領導貫徹「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原則,即在集中群眾意見的基礎上制定方針、政策,交給群眾討論、執行,並在討論、執行過程中,不斷根據群眾意見進行修改,使之逐漸完善。
(8)黨的群眾路線的歷史發展擴展閱讀
黨的群眾路線意義
黨的群眾路線包含有兩個層面的意義:一是價值觀、價值取向,即強調人民群眾必須自己解放自己,黨對於人民群眾的領導作用就是正確地給人民群眾指出方向,讓人民群眾自己動手,爭取和創造自己的幸福生活。二是指領導方式、決策方式,即「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方法。但是,黨對群眾路線的認識也是不斷深化的。特別是在新的形勢下,依靠群眾做好群眾工作,實現黨的目標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堅持群眾路線的本質要求,更重要的,是政治生活規律、中國現階段發展的要求。
Ⅸ 中國共產黨群眾路線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工作路線,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在長期斗爭中形成了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和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
群眾路線是毛澤東思想三個活的靈魂之一,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堅持黨的群眾路線,是黨在長期革命和建設中制勝的法寶,要在新形勢下發揚光大。要帶領群眾發展致富,把解決好群眾的利益問題作為堅持群眾路線的重要內容,維護好群眾的合法利益。
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是中國共產黨人正確對待人民群眾的根本觀點和根本立場,是黨的群眾路線的核心內容。
一切為了群眾,是我們黨的全部工作的出發點。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黨的全部理論、綱領、路線和方針政策,黨的一切努力、奮斗和犧牲,都是為了人民群眾的解放和幸福,黨除了人民群眾的利益以外,本身決無任何特殊的私利。
一切依靠群眾,是黨的各項事業的立足點。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黨的事業是為人民群眾謀利益的事業。只有把黨的事業放在一切依靠群眾的基點上,才能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力量,為黨的各項事業的勝利完成建立強大的物質基礎。
(9)黨的群眾路線的歷史發展擴展閱讀
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根本工作路線,也是我們黨的根本的領導作風和工作方法,是黨的群眾觀點的具體化。黨的群眾路線體現了馬克思唯物主義的認識論,突出了中國特色主義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實踐主體 。
堅持群眾路線,就能保證黨與群眾的血肉聯系,保證黨的各項工作的成功。群眾路線的實質,就是代表人民群眾,為人民謀利益,就是要執政為民。
群眾路線是我們的事業不斷取得勝利的重要法寶,也是我們黨不斷煥發生機與活力、永葆先進性的力量源泉。
歷史經驗充分表明:黨的成長與壯大、革命的勝利與發展,都與群眾路線息息相關。當黨正確地制定和實行群眾路線時,革命就勝利、發展;反之,黨和人民的事業就會遭受損失、失敗。
Ⅹ 從歷史發展角度看黨的群眾路線怎樣慣徹,才具有歷史性
如果說從宋朝開來始算,根源在於中自國的封建自然經濟(小農經濟).經濟基礎覺得上層建築,小農經濟決定封建君主專制,所以秦始皇統一中國,建立中央集權,封建君主專制.宋朝以前的君主專制是有利於國家的統一和發展的,所以中國到唐朝達到頂峰.而宋朝以來,商品經濟發展,封建專制不僅沒有遏制反而不斷強化.明清時期,資本主義萌芽發展,中央集權空前強化,腐朽的專制制度阻礙了新的經濟成分發展,束縛了思想,不利於一個國家的經濟文化發展.政治決定經濟,文化.所以根本在於封建君主專制制度,而最深層次的根源在於中國的封建自然經濟.世界四大文明古國的起源發展和沒落就是這個原因.文科生還在學習中,純手打啊,互相探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