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兩岸共同紀念《開羅宣言》有何重大意義
主要內容如下:
關於開羅宣言的歷史意義,我想把這個宣言 比作一塊「石頭」,回用三個關鍵詞來講答講「這塊石頭 從哪裡來」、「起怎樣的作用」、「包含怎樣的精神 和智慧」。
第一個關鍵詞「歷史正當性」。開羅宣言不僅 在形式上具有法律效力,而且得到歷史正當性的 實質支撐。為什麼說它具有歷史正當性呢?因為 它是解決此前二、三百年裡國際社會逐漸形成並 激化的兩大主要矛盾的產物,它既講打贏反法西 斯戰爭問題,也講解決殖民地問題。從17世紀至 20世紀,世界范圍內出現了兩大主要矛盾,主導 著國際社會的重大事件,一是帝國主義與殖民地 半殖民地之間的矛盾,二是新老帝國主義之間的 矛盾。這兩對矛盾引發了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 戰爭。怎樣解決這兩對矛盾?一是要打敗法西斯 、軍國主義,二是要解放殖民地、解決殖民地問 題。一戰結束後戰勝國重新瓜分殖民地,不解決 殖民地問題,結果又爆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二 戰中,人們認識到這兩對矛盾必須同時解決才能 真正解決,否則都無法解決。開羅宣言就是同時 解決兩大矛盾的基本國際文件。它不僅表達了同 盟國打敗日本軍國主義的堅定決心,而且明確了
⑵ 開羅宣言的歷史意義
開羅會議是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第一次以世界大國的身份參加的會議。《開回羅宣言》的重要答意義之一,就是提高了中國的在國際社會的威望,確立了中國世界四強的地位。《開羅宣言》是確認台灣屬於中國領土的第一份國際性文件。它明確了日本侵佔台灣的非法性,為戰後中國處置台灣問題提供了國際法依據。」 新華網世界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錢文榮在會上說。
⑶ 開羅宣言的簽訂有何重大意義
《開羅宣言》的偉大歷史意義在於:1、它以三國元首和政府首腦名義發表重要政治軍事會議文件回的答方式宣示,鑒於日本多次「以武力或貪欲攫取他國土地」,必須「制止及懲罰日本侵略」;2、剝奪日本歷史上從別國所奪得或佔領的一切島嶼和領土,將滿洲、台灣、澎湖列島等歸還中國;3、初步規劃了戰後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政治版圖,如使朝鮮自由獨立等。三國元首和政府首腦發表的這一原則宣言,具有言必信、信必果的法律意義,是極其重要的國際法文書。 對於中國人民來說,《開羅宣言》不但為日本軍國主義的覆滅敲響了喪鍾,同時也給收復台灣、澎湖列島等失地帶來了希望,為百年來飽受屈辱的炎黃子孫夢寐以求建立統一獨立、富強康樂的偉大中國繪制了美好前景。
⑷ 開羅會議的意義
開羅會議的重要意義在以下三點。 第一、開羅會議是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的100多年中第一次以世界大國身份參加的會議,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威望,確立了中國在世界的四強地位。這是中國軍民前赴後繼不怕犧牲英勇抗擊日本法西斯贏得的成果。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的解放戰爭,全世界都看到了中華民族的覺醒成長壯大,中國是在亞洲和太平洋地區抗擊日本法西斯的主力。也正因如此,美英為了與中國一起打敗日本,才邀請蔣介石參加開羅會議。羅斯福為了拉攏蔣介石繼續抗日以減輕美軍在太平洋的壓力,除了答應給中國巨大的援助外,公開宣稱蔣介石是「四強首腦之一」。對此,由於英國地位下降丘吉爾也沒有公開反對。斯大林同意《開羅宣言》說明也承認了中國的大國地位。至此中國躋世界四大強國之列。1945年4月在舊金山召開的聯合國制憲會議上,中國與美英蘇一起以四大發起國的身份輪流主持會議,並最終成為聯合國創始會員國和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 第二、開羅會議和《開羅宣言》為中國戰後收回被日本侵佔的領土提供了依據。據此,中國不但名正言順地收回了被日本佔領的大陸領土,而且收回日本在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中從中國竊取的長達50年之久的台灣和澎湖列島。從而恢復了中國的領土主權。 第三、開羅會議和《開羅宣言》為結束戰爭和戰後處置日本提供了依據。《宣言》明確指出要「使朝鮮自由獨立」,「將堅持進行為獲得日本無條件投降所必要之重大的長期作戰」。這就向世界宣布,結束戰爭的惟一條件是日本無條件投降。據此,1945年7月26日發表的由美國起草,經英國同意,邀請中國參加的《波茨坦公告》中,明確規定「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要求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所有日本武裝部隊無條件投降」。開羅會議和《開羅宣言》在打敗日本、結束二戰中的作用是不可否認的。
⑸ 外交部回應"《開羅宣言》這份歷史文件是否還有現實意義
記者問:台灣未來的高中社會科的課綱將不會再提《開羅宣言》。請問大陸方版面認為《權開羅宣言》在國際法上是否具有法律約束力?這份歷史文件是否還有現實意義?
答: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開羅宣言》為二戰後中國收復被日本軍國主義掠奪和竊取的台灣及其附屬島嶼等領土提供了重要的國際法依據,是舉世公認的重要國際法文件,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大成果,為國際社會確立戰後國際秩序奠定了重要基礎,具有深遠歷史意義和重要現實意義。
⑹ 評價《開羅宣言》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如果你是高中生,聯合時政,開羅宣言的歷史意義(只對中國)應該從台灣的角度作答就行了(對兩岸關系的未來,對台灣的歸屬,甚至對當前的東海變局,都曾經或將會產生重大影響)。
開羅會議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史上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國際會議,《開羅宣言》確認了日本發動的對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的侵略性質,宣示了三大國聯合對日作戰的目的和宗旨,規定了促使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懲罰性措施,在抗擊法西斯肆虐世界的炮火聲中敲響了日本侵略者覆滅的喪鍾。《開羅宣言》同時明確規定日本用武力從中國竊取佔領的東北各省、台灣和澎湖列島等必須歸還中國,成為戰後中國從日本手中收復台灣的國際法依據。
對於中國而言,開羅會議和《開羅宣言》尤其具有重大意義。首先,這是近代中國第一次以一個大國身份和平等者角色出現在國際高峰會議上,直接參與世界大戰的戰略決策和戰後秩序安排;第一次參與制訂了一份體現中國話語權的有廣泛影響力的國際文件,奠定了日後中國躋身世界大國、成為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的政治基礎。其次,《開羅宣言》確認了近代日本侵略、掠奪中國領土的法律事實,強制日本必須將其竊取、佔領的中國領土——東北三省、台灣、澎湖列島等悉數交還給中國,成為戰後中國從日本手中收復台灣的國際法依據。第三,《開羅宣言》是第一個明確承認台灣為中國領土的國際文件,是確定台灣法律地位的有力證據,為中國保持對台灣的領土主權、維護國家統一提供了國際法根據。第四,《開羅宣言》及其後的《波茨坦公告》,是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巨大支持和鼓舞,為包括中國在內的國際社會確認擊敗日本侵略者的勝利成果、構建戰後亞太地區的國際秩序提供了法律保障。
特點:
《開羅宣言》遠不只是一份政策宣示性文告,它同時也是一份對三國構成約束、對有關國家產生法律效力的文件,表現出國際協議的性質。
重大意義如下:
其一,開羅會議加速中國抗戰勝利與日本戰敗,並確立戰爭結束後的中日定位,即一方為戰勝國,另一方為戰敗國。開羅會議中,三國軍事代表達成合作共識,此對中國最後取得抗戰勝利帶來直接影響。同時,會議達成對戰後日本的處置包括非軍事化共識,也導致日本在戰後長期處在一個「非正常國家」狀態,並延續至今。
其二,確定中國躋身「世界四強」(美英蘇中)之地位。會議前一個月,在莫斯科四國宣言發表,中國四強地位雛形確立。該地位在開羅會議得到美英進一步確認。換言之,中國之所以有今日的世界地位,其源頭來自於70年前的開羅會議。
其三,宣言決定或影響了戰後中國對相關領土的處置權。包括一,收復包括東北四省、遼東半島、旅順大連、台灣澎湖、西沙南沙等失地;二,宣言成為中國主張對釣魚島聲索權之依據;三,擁有對琉球歸屬之異議權。
⑺ 開羅宣言簽訂的意義是什麼
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
——中、美、英三國簽訂《開羅宣言》1943年,對於中國和日本,都是極不平常的一年。
在這一年裡,日本厄運連連,侵華戰爭節節失利,大力扶植的汪偽政權,又遭中國人民唾棄,對它統治中國幫不了多大的忙。尤其是9月8日,義大利無條件投降,對日本簡直像敲了一記喪鍾,從此「統帥部完全籠罩在一片陰暗的氣氛里」。
而這一年,卻是中國抗日戰爭漸有成效,國際地位明顯提高的契機。
有兩件事值得一提。一是美英廢除與中國的不平等條約,一是開羅會議的召開和《開羅宣言》的發表。
1942年10月9日,美、英兩國政府通知中國,表示願意廢除領事裁判權及其他特權。經過3個月的談判,中美、中英就廢除不平等條約和改訂新約達成協議。1943年1月11日,中美、中英平等新約分別在華盛頓和重慶簽訂。
不平等條約的廢除對中國抗戰、中國國家生活及中國對外關系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在此後的4年間,中國相繼與比利時、挪威、瑞典、荷蘭、法國、瑞士、丹麥、葡萄牙等國簽訂了相關的平等條約。
不平等條約的廢除,是中國人民英勇抗戰的結果,它向全世界宣布中華民族的覺醒,改變了中國過去任人欺凌的軟弱形象,從而提高了國際地位,終於消除了老殖民主義留給中國的惡果,中國軍民無不為之振奮鼓舞。
1943年10月19日,美、英、蘇三國外長在莫斯科舉行會談,研討戰後問題。
會前,羅斯福決心要以四大強國外長會議發表宣言,如果前蘇聯反對,即使這次外長會議流產也在所不惜。在美國如此強烈的態度下,前蘇聯外長莫洛托夫才於10月26日表示同意。在沒有中國外交部長參加的外交部長會議上,由中國駐蘇大使傅秉常簽字,於1943年10月30日發表了所謂的「四強宣言」。
由此,中國進入「四強」之列,並為戰後中國成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的地位奠定了基礎。
蔣介石如今躋身於「四大強國」領袖之一,11月初接到羅斯福的電報,第一次被邀請出席「四巨頭」國際會議,受寵若驚,也躊躇滿志,立刻回電羅斯福:「同意。」1943年11月1日,蔣介石又接到羅斯福電報:「我尚未接獲斯大林元帥之明確回答,但丘吉爾與我仍有會晤閣下的機會,我希望閣下能決定11月26日,約在開羅鄰近之處,與丘吉爾及我會晤。」
蔣介石對前蘇聯反對中國列入四強之一,一直耿耿於懷,現在斯大林又對參加四巨頭會議遲遲不作出回答,更認為是瞧不起他,心中不免怏怏不樂。其實,斯大林之所以迴避與蔣介石在一起開會,為的是麻痹日本對前蘇聯的警惕。1941年4月,前蘇聯與日本簽訂中立條約,為的是保證西伯利亞一線不受日本侵犯。
1943年11月18日,蔣介石偕宋美齡自重慶乘飛機,21日上午抵達開羅。
開羅會議於23日上午11時正式開幕。
會議設在能眺望金字塔的總統飯店裡舉行。在該飯店附近新設了高射炮陣地及雷達基地,並駐有一旅英國軍隊,戒備森嚴。第一次大會羅斯福、丘吉爾、蔣介石以及三國高級幕僚均出席。開羅會議成為當時規模最大的一次政府間官員的聚會,總統飯店大感人滿為患,經常出現各國官員爭搶盥洗室的現象。
1943年年末的開羅最高首腦會議,是蔣介石和宋美齡政治生涯的頂峰。但有人分析認為,這也是蔣家王朝走向末日的開端。
在開羅,蔣介石與丘吉爾舉行雙方會談,討論共同反攻緬甸。蔣介石要求英國出動海軍從南緬登陸,配合中國軍隊南北夾攻,收復緬甸全境,以恢復滇緬公路,確保中國的補給線。丘吉爾則要求中國單獨在緬甸北部作戰,牽制住日軍不向英屬印度進攻就可以了。
羅斯福告訴蔣介石,他應該做的事情是: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要參加對日抗戰,使中國牽制住日本的軍隊。如果蔣介石始終站在盟國一邊,盟國取勝之後,美國將保證中國戰後取得應有的利益。
開羅會議結束後,報刊發表了具有歷史意義的開羅首腦會議上幾位領袖的合影,這張照片有許多版本,後來還不斷出現在中學生的歷史課本上。
從照片上看,左起第一人是蔣介石,他身穿緊身軍裝,高領上有三顆星,帶白手套,手裡拿著一頂飾有國民黨青天白日圓形徽章的軍帽。
挨著蔣介石的是身著黑色西裝的羅斯福總統,羅斯福以高超的技巧側身面向蔣介石,好象在跟他談話。
第三位是丘吉爾。他穿著一套白色西裝,一雙白色皮鞋。最後是宋美齡。她穿著她常穿的黑緞旗袍,外面罩一件白色短外套,腳上穿的白色鞋子上飾有一枚素雅的蝴蝶結。
12月1日,發表了《中美英三國開羅宣言》。
宣言明確規定:「三國之宗旨在於剝奪日本自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侵佔的太平洋上一切島嶼,歸還中國的領土,例如滿洲、台灣、澎湖列島等。」規定戰後「使朝鮮自由獨立。」
⑻ 民國時期開羅會議有什麼歷史意義那時的中國很強嗎
開羅會議的重要意義:
第一、開羅會議是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的100多年中第一次以世界大國身份參加的會議,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威望,確立了中國在世界的四強地位。這是中國軍民前赴後繼不怕犧牲英勇抗擊日本法西斯贏得的成果。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的解放戰爭,全世界都看到了中華民族的覺醒成長壯大,中國是在亞洲和太平洋地區抗擊日本法西斯的主力。也正因如此,美英為了與中國一起打敗日本,才邀請蔣介石參加開羅會議。羅斯福為了拉攏蔣介石繼續抗日以減輕美軍在太平洋的壓力,除了答應給中國巨大的援助外,公開宣稱蔣介石是"四強首腦之一"。對此,由於英國地位下降丘吉爾也沒有公開反對。斯大林同意《開羅宣言》說明也承認了中國的大國地位。至此中國躋世界四大強國之列。1945年4月在舊金山召開的聯合國制憲會議上,中國與美英蘇一起以四大發起國的身份輪流主持會議,並最終成為聯合國創始會員國和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
第二、開羅會議和《開羅宣言》為中國戰後收回被日本侵佔的領土提供了依據。據此,中國不但名正言順地收回了被日本佔領的大陸領土,而且收回日本在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中從中國竊取的長達50年之久的台灣和澎湖列島。從而恢復了中國的領土主權。
第三、開羅會議和《開羅宣言》為結束戰爭和戰後處置日本提供了依據。《宣言》明確指出要"使朝鮮自由獨立","將堅持進行為獲得日本無條件投降所必要之重大的長期作戰"。這就向世界宣布,結束戰爭的惟一條件是日本無條件投降。據此,1945年7月26日發表的由美國起草,經英國同意,邀請中國參加的《波茨坦公告》中,明確規定"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要求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所有日本武裝部隊無條件投降"。
⑼ 《開羅宣言》歷史意義
開羅宣言所存在的意義 是為了達成全球性反法西斯和全球法規統一性的先驅者
⑽ 開羅宣言的背景及意義
背景:
1943年,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曙光初露的時候,中美英三國首腦蔣介石、羅斯福、丘吉爾於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在開羅舉行會議(即:開羅會議),此後的1943年12月1日,美國白宮發表宣言,宣示了協同對日作戰的宗旨,承諾了處置日本侵略者的安排。這就是有名的《開羅宣言》。
歷史意義:
歷史當面性
開羅宣言不僅在形式上具有法律效力,而且得到歷史正當性的實質支撐。它是解決此前二、三百年裡國際社會逐漸形成並激化的兩大主要矛盾的產物,它既講打贏反法西斯戰爭問題,也講解決殖民地問題。從17世紀至20世紀,世界范圍內出現了兩大主要矛盾,主導著國際社會的重大事件,一是帝國主義與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間的矛盾,二是新老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這兩對矛盾引發了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解決這兩對矛盾:一是要打敗法西斯、軍國主義,二是要解放殖民地、解決殖民地問題。一戰結束後戰勝國重新瓜分殖民地,不解決殖民地問題,結果又爆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中,人們認識到這兩對矛盾必須同時解決才能真正解決,否則都無法解決。開羅宣言就是同時解決兩大矛盾的基本國際文件。它不僅表達了同盟國打敗日本軍國主義的堅定決心,而且明確了武力掠奪別國領土的非法性、無效性。所以,開羅宣言有著充分、深刻的歷史正當性,強有力地支撐著它的合法性。
法律基石
開羅宣言所發揮的是基石作用,並且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基石。二戰後,整個亞太地區的領土安排和國際秩序的「大廈」就建立在這塊基石上。我們可以從戰後許多國際文件和國家文件中看到這種「基石和大廈」的關系。比如1951年周恩來總理兼外長關於舊金山對日和約的聲明、1972年中日實現邦交正常化的聯合聲明,均明確以開羅宣言為基礎。除了中國以外,俄羅斯、朝鮮、韓國以及亞太地區其他國家與日本的領土界線和國家間關系,無不以開羅宣言為基礎。即使美國策劃的舊金山對日和約,性質上是非法的,但其第二條關於日本領土的規定,也不得不以開羅宣言為基礎,不敢過分偏離開羅宣言的規定。
戰略智慧
共同發表開羅宣言的羅斯福、丘吉爾、蔣介石「三巨頭」都可以說是有一定水平的戰略家,但他們的戰略智慧有所不同。相比之下,羅斯福是大智慧,他不僅考慮到解決「平面」(當下)的問題,還考慮到解決「垂直」(歷史)的問題,因而他的戰略智慧是立體的。丘吉爾只想解決「平面」(當下)的問題,不考慮解決「垂直」(歷史)的問題,他說:「我當英國首相,不是來主持大英帝國解體的」。他只想打贏戰爭,不想解決殖民地問題,沒有歷史進步意識,只能算是中智慧。蔣介石的智慧又遜一點,面對日本侵略,他起先不想抵抗,在強大外力推動下才開始抗日,後來也只想解決中國本身面臨的問題,沒有更大的戰略安排。羅斯福多次問他琉球群島怎麼安排,還提到英國應該「大大方方」地把香港還給中國,蔣介石都沒有給出堅定的、戰略性的回應(比如對琉球問題的回應應該是「琉球群島是日本侵略所得,不應該再作為日本的領土」)。開羅宣言主要是在羅斯福的帶動下形成的,蘊含著羅斯福總統的戰略智慧。
《開羅宣言》是第一份確認台灣是中國領土的具有國際法效力的條約性文件,它從法律上明確了日本侵佔台灣的非法性,為戰後中國處理台灣問題提供了國際法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