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教育發展的歷史階段是什麼。世界的(最好有中國的)
1——先秦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
2——隋唐教育的系統化隋唐時期由於政治、文化、科學內、容經濟等方面都發展迅速,國家教育模式也擺脫了漢代獨尊儒術的觀點,同時兼顧佛道思想,逐漸形成以儒學為主,佛道為輔,兼通六藝的發展方針明朝教育的興盛[編輯] 教育機構逐步擴大和完善
3——民國教育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 院系調整與教育模式革命化
(具體看教育學基礎這本書)
⑵ 依據人類歷史的發展時期,如何劃分教育的歷史發展階段
可以分為原始社會教育,奴隸社會教育,封建社會教育,近代社會教育和現代社會教育五個階段
⑶ 教育發展的歷史階段
歷史階段:1、原始的教育形態;2、古代封建社會教育形態;3、現代社會教育形態。
趨勢:越來越關注於社會的發展和人的發展,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⑷ 教育發展的歷史形態是什麼
新中抄國教育發展的60年大致可以分襲為兩大時期,以1978年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界,分為前30年和後30年。前30年,我國教育發生過三次大的失誤或沖擊,即1957年「反右」擴大化對教育的沖擊,1958年-1960年教育革命中出現的急於求成等嚴重失誤,文化大革命10年對教育的嚴重破壞。這三次大的失誤都是在「左」的指導思想影響下造成的。但不能因為上述失誤就抹殺前30年教育取得的成績。後30年,在中國共產黨正確路線、方針、政策的指引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探索是成功的。但是,從國際競爭、國內現代化建設以及人民群眾的多樣化教育需求來看,我國教育還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和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同時,我們還必須清醒地看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國是在經濟實力不強的條件下支撐著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教育,也決定了現階段教育面臨的主要矛盾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創新型國家對提高國民素質、培養各級各類高素質勞動者和創新人才的迫切需求,以及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更好、更多教育的強烈願望,與有質量的教育供給不足尤其優質教育供給能力嚴重不足的矛盾。因此,教育深化改革與創新發展勢在必行。
⑸ 教師職業發展的歷史階段有哪些
教師專業發展分為八個階段:
第一階段,職前准備階段。是指從進入師范學院版或大學接權受培養開始到初入新崗位時的再培訓,該階段是教師角色的儲備階段。
第二階段,入職階段。是指教師初任教師的前幾年,新任教師努力尋求學生、同事、學校與教育行政人員的認同,在處理日常問題時能夠達到令人滿意的程度。
第三階段,形成能力階段。在此階段,積極地參加培訓計劃和各種交流會,積極接受各種新的教育觀念,是獲得專業發展的階段。
第四階段,熱心和成長階段。在此階段,教師持續的追求專業的更大發展,不斷尋求進步。
第五階段,職業受挫階段。在此階段,教師的職業滿意度開始下降,體驗到的是挫折和倦怠。此階段多數發生在職業生涯的中期。
第六階段,穩定和停止階段。在此階段,教師已經失去了進步的要求,工作囿於本分,只滿足於完成任務,缺乏進取心和高質量的要求。
第七階段,職業泄勁階段。在此階段,教師帶著各種不同的感情品味著即將離職的感受。
第八階段,職業生涯結束階段。是教師離開工作崗位及離開後的階段,既包括退休教師的離開,也包括因各種原因的被迫或自願的中止工作。
⑹ 中國教育的發展歷程
中國教育學百年發展歷程
中國教育學科的百年發展大致分為兩大時期;兩大時期又可根據教育學科發展呈現出的基本狀態和主要特徵分為六個階段。其中出現過三次歷史性中斷和三次大的轉向。
第一階段從1901年到1919年 (或1915年)。他從翻譯、介紹日本學者編寫的教育學始,到國人自己編著教育學呈第一次高潮止。這是直接向日本「引進」以介紹赫爾巴特教育理論為主的發展階段,是近代教育學在中國的初建階段,也是中國傳統教育思想研究與教育學科建設中斷的開始。
第二階段從1919年到1949年。這是中國教育學界由向日本學習轉為向歐美學習的階段,也是中國教育學界開始形成教育學研究的專門隊伍和代表人物,同時出現結合中國教育實際與問題展開獨立研究的階段。這一階段總體上可稱為積聚和建設的階段。可視為是引進方向的第一次整體轉向。
第三階段從1949年到1957年 (或1956年)。這是教育學界批判杜威、批判解放前國內「資產階級教育思潮」的時期,也是全面引進蘇聯教育學科領域教科書的時期。發生了「引進」方向的第二次整體轉向,由學西方轉向學蘇聯。
第四階段從1957年到1966年。本階段以1958年的「教育革命」為重要事件,出現了教育學作為黨的教育方針、政策解釋和毛澤東有關教育語錄的詮釋的獨特意識形態化的現象。第一次出現的所謂「教育學中國社會主義化」的努力。可稱為教育學科由外學轉為向內樹的第三次大轉向。
第五階段從1966年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使教育學領域遭受毀滅性破壞,是十分嚴重的第三次中斷時期。
第六階段從1977年至2000年。總體而言,這一階段學科建設不斷加強,學術觀點趨向多元,學術視野日漸拓展,國際交流日益加強,且形成了教育學科的當代體系。中國教育學科建設因「元研究」的出現而開始進入「自為時期」。這是中國教育學科建設從恢復到繁榮並開始走向獨立化的時期
⑺ 教育的歷史發展分為哪幾個時期
1、原始社會教育
2、奴隸社會教育
3、封建社會教育
4、資本主義教育和社會主義教育
⑻ 比較教育的發展可分為哪幾個階段
比較教育發展的第一階段是從1817 年至19 世紀末。1817 年朱利安在他的《比較教育的研究計劃與初步意見 》這本小冊子中,第一個提出了「比較教育」和「比較教育學」的概念而被譽為「比較教育之父」,因此,1817 年就成為比較教育正式誕生之時。在比較教育發展第一階段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派遣到國外考察,寫成描述和評論性報告書,以達到教育借鑒的目的。這一階段還是比較教育的「初創時期」,其研究重點,是把各種描述性資料進行分類編目並加以比較 。
比較教育發展的第二階段是 20 世紀上半葉的時期。比較教育的重點從單純地、無批判地借鑒外國的教育經驗轉向對 決定各國教育制度的主要因素進行分析,以探求改革本國教育的途徑。所以有人稱這一階段為「因素分析時代 」。這一階段的比較教育學者康德爾、漢斯、施奈德等人都主要採用了歷史學的方法來研究比較教育。 然而這種占支配地位的歷史法,大部分是以傳統的歷史觀為依據而進行的宏觀研究,探討各國教育制度「為什 么是那樣」的理由和因素。它是一種「借用」的方法,幾乎沒有利用社會科學的見解、概念和研究成果。因此 ,這一階段的比較教育研究仍然存在較大局限性,其研究方法比較單一,缺乏多元的科學方法來進行研究。
比較教育發展的第三階段從20 世紀50年代開始直到現在。60年代以後,比較教育的研究逐漸脫離過去以歷史——因素法為主的研究,而引進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 多種研究方法,所以有人稱這一時期為社會科學方法時代。 在這一階段,隨著生產和科技的進一步發展,比較教育在研究方法上出現了多方面探索的新形勢,不僅「 引進」各種方法,而且出現了自搞一套比較教育特有研究方法的局面,因而形成了方法上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
⑼ 教育學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一、教育學的萌芽階段
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教育學處於萌芽階段,還回沒有形成一門獨立的學科。最早答出現專門論述教育問題的著作是我國戰國時期的《學記》,比國外最早的教育著作昆體良寫的《論演說家的教育》一書還早三百來年。
二、獨立形態教育學的產生與發展
1632年,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寫出了《大教學論》,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學著作。赫爾巴特繼承了康德的教育學講座,並於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學》,它的出版標志著教育學已經開始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三、20世紀以來的教育學的發展
教育學問題領域的擴大
教育學研究基礎的擴展
教育學研究範式的多樣化
教育學的進一步分化與綜合
教育學與教育改革的關系密切
教育學的學術交流與合作日益密切
四、教育學的理論深化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