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多媒體技術發展歷史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向著信息化社會發展的速度明顯加快,而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在這一發展過程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多媒體改善了人類信息的交流,縮短了人類傳遞信息的路徑。應用多媒體技術是20世紀90年代計算機應用的時代特徵,也是計算機的又一次革命。
多媒體技術是使用計算機綜合處理文字、圖形、圖像、聲音、動畫、視頻等多種不問類型媒體信息的技術。它是一種墓於計算機技術的綜合技術。包括數字化信息處理技術、多媒體計算機系統技術、多媒體效據庫技術、多姚體通俏技術和多媒體人機界面技術等。
(1)媒體歷史發展擴展閱讀
多媒體技術的應用
多媒體技術得到迅速發展,多媒體系統的應用更以極強的滲透力進入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如游戲、教育、檔案、圖書、娛樂、藝術、股票債券、金融交易、建築設計、家庭、通訊等等。其中,運用最多最廣泛也最早的就是電子游戲,千萬青少年甚至成年人為之著迷,可見多媒體的威力。
大商場、郵局裡是電子導購觸摸屏也是一例,它的出現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生活。又出現了教學類多媒體產品,一對一專業級的教授,使莘莘學子受益匪淺。
正因為如此,許多有眼光的企業看到了這一形式,紛紛運用其做企業宣傳之用甚至運用其交互能力加入了電子商務,自助式維護,教授使用的功能,方便了客戶,促進了銷售,提升了企業形象,擴展了商機,在銷售和形象二方面都獲益。
可以這樣說,凡是一個有進取心的企業,都離不開這一最新的高技術產品。首先多媒體的運用領域十分廣泛,註定了它可在各行各業生根開花。
其二,隨著計算機的普及,新一代在計算機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年輕人,已經習慣了這一形式,作為一個有發展眼光的企業,是不會放棄這一未來的消費主體的。其三,由於多媒體信息技術在國外已經非常普及,面對日益國際化的市場,只有跟上國際潮流。
❷ 手機媒體的發展歷史
中國信息業實現跨越式發展。互聯網信息時代手機影響力趕超廣電媒體。從2000年到2006年10月底,固定電話用戶由1.45億戶增加到3.71億戶,年均增長21%;行動電話用戶由8500萬戶增加到4.49億戶,年均增長40%,居世界第一位。互聯網用戶由3370萬戶增加到1.31億戶,年均增長32%,居世界第二位。中國的電話和互聯網用戶分別佔全球的四分之一和十分之一。中國4.49億手機用戶相當於2005年全國日報發行量總和9660萬份的4倍,相當於同期全國上網電腦總數的3倍多,和全國電視擁有戶數基本持平。2000年5月17日,中國移動公司正式開通簡訊(SMS)服務,這種原本為客戶節約開支的文本業務,卻成為移動通訊公司的最快經濟增長點,全國簡訊發送總條數由2001年的189億條到2005年的2600億條以上,創下200多億的市場份額,手機簡訊不僅創造了讓人震撼的「拇指經濟」,也開辟了新的傳播渠道。隨著簡訊增長的趨緩,一種新的增值業務「彩信」(MMS)震撼登場,它是在移動網路的支持下,以WAP無線應用協議為載體傳遞多媒體的內容和信息,這些信息包括文字、圖像、聲音、數據等各種多媒體格式,例如音樂、賀卡、新聞照片、MMS、動畫、鈴聲、視頻等。隨後又有一種手機鈴聲定製業務「彩鈴」(炫鈴)風靡起來了。
2004年2月24日,人民網推出國內首家以手機為終端的「兩會」無線新聞網,首次實現藉助手機報道國家重大政治活動新聞的歷史性突破。從2004年起,中國聯通和中國移動先後推出了基於蜂窩移動網路的手機電視業務試驗。2004年5月,中國聯通也發布了一項名為「視訊新干線」的手機視頻服務。2004年7月18日,中國婦女報推出全國第一家手機報—中國婦女報彩信版,掀開了手機與報紙聯姻的序幕。2004年11月,台灣作家黃玄的「中國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手機小說」— 《距離》正式上線,引發手機文學的討論熱潮。
2005年3月,北京首部用膠片製作的專門在手機上播放的電視連續劇《約定》在北京開機。2005年9月,中央電台與聯通和閃易合作,在CD做上開通「手機廣播」。2006年11月7日,國家通訊社新華社開通「新華手機報」。拇指輕輕一按,新聞盡在「掌」握,為全國手機用戶帶來全新讀報體驗,用戶可以免費收看。「新華手機報」第一時間播報新華網發布的重要即時新聞,並根據手機的特點進行了摘選和濃縮。每天5分鍾,即可概覽天下風雲。
根據中國的宏觀經濟發展形勢,專家預計,2020年中國將是超過美國、歐洲和日本手機擁有量之和的全球最大市場。中國移動的數據用戶人數在2005年增加了32%。隨著現代化發展步伐加快、經濟全球化加速,處於流動狀態中的人口將佔世界人口總量的三分之一,達到20億人。
總之,手機媒體作為以手機為中介,傳播文本、視聽、娛樂等多媒體信息的互動性的傳播工具,將對傳統的傳播方式產生突破性創新,手機比電腦更普及,比報紙更互動,比電視更攜,比廣播更豐富,集四大媒體的優勢於一身,帶來視聽方式和傳播模式的革命。
❸ 媒體演化歷史的七個階段分別為什麼階段
縱觀媒體發展史,媒體的發展歷經5個階段。第一媒體
報紙得益於中國四大發明中的造內紙術和印刷術容,使文字消息
不再依靠口口相傳而通過報紙這種媒介廣為流傳。第二媒體
廣播得益於世界發明大王愛迪生的留聲機和無線電技術的
應用,使信息不再以單一的文字形式存在而通過廣播將聲音
觸動著人們的聽覺感官。第三媒體電視得益於成像技術的突
破和傳輸技術的不斷發展,使信息傳遞的內容更加豐富給人
們帶來更多的視聽感受。第四媒體互聯網得益於人類歷史的
第三次科技革命信息革命,進一步拓寬了信息獲取的渠道,
為社會的發展注入強勁動力。第五媒體新媒體也就是移動互
聯網,它得益於移動通信技術的不斷演進,使信息獲取不再
局限於地點,增加了信息獲取的便利性。
❹ 為什麼說新聞媒介的產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從原始社會到封建社會新聞傳播工具隨著新聞活動規模的擴大而不斷發展隨著生產力所能提供的日益增多的物質手段而不斷創新。新聞媒介的產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具體分析如下:
(1)新聞傳播工具的演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類文明的發展。到原始社會末期人類創造了文字新聞活動開始了用文字傳遞新聞的新階段。到奴隸社會已形成了口頭、信號、文字三者並存的新聞傳播媒介。
(2)社會規模的擴大打破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使得世界各地的任何重大變動都和人們的切身利益發生直接的關系。 社會對信息量的需求在激增需要信息的人在激增。隨著人類生產力的提高信息的交流和認知變得越來越重要所以要有一種廣而告之的媒體起到這個作用。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時期產生出最早的新聞媒介——報紙。馬克思在談到需要和生產時揭示了一條朴實的真理:「沒有需要就沒有生產。」資本主義商品經濟不但使新聞媒介的產生有了社會必要而且為新聞媒介的產生准備了全部物質手段。
(3)報紙要有一定的讀者群讀者的必要條件是有一定的文化水平。隨著大工業生產的發展各類學校大量地興辦起來整個社會的文化水準在提高。客觀上為報紙創造了讀者群。
(4)資產階級還創建了大量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農村人口大大增加。這就便利了報刊的新聞採集和報刊發行。
(5)交通、通訊的迅速發展保證了新聞採集、發布的迅速及時。在17世紀歐洲各國的郵路已連成一片公路大量地修築新聞的傳遞和報刊的發行隨之加速。
(6)印刷、紙張等工業的日_趨發展保證了報刊的物資需要。
(7)資本的原始積累在增加資本的集中加速使資本家有可能獨資或合資辦報刊。資本家為推銷商品需要大量地刊登廣告報紙從廣告中可以獲得大量利潤使報業成為有利可圖的行業。 總之植根於這樣深厚的社會經濟土壤之中新聞媒介的產生成為歷史的必然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更是任何人為的外界暴力都不可阻撓的。
❺ 多媒體的發展歷史
多媒體技術初露端倪肯定是X86時代的事情,如果真的要從硬體上來印證多媒體技術全面發展的時間的話,准確地說應該是在PC上第一塊音效卡出現後。早在沒有音效卡之前,顯卡就已經出現了,至少顯示晶元已經出現了。顯示晶元的出現自然標志著電腦已經初具處理圖像的能力,但是這不能說明當時的電腦可以發展多媒體技術, 80年代音效卡的出現,不僅標志著電腦具備了音頻處理能力,也標志著電腦的發展終於開始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多媒體技術發展階段。1988年MPEG(Moving Picture Expert Group,運動圖像專家小組)的建立又對多媒體技術的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進入90年代,隨著硬體技術的提高,自80486以後,多媒體時代終於到來。
自80年代之後,多媒體技術發展之速可謂是讓人驚嘆不已。不過,無論在技術上多麼復雜,在發展上多麼混亂,似乎有兩條主線可循:一條是視頻技術的發展,一條是音頻技術的發展。從AVI出現開始,視頻技術進入蓬勃發展時期。這個時期內的三次高潮主導者分別是AVI、Stream(流格式)以及MPEG。AVI的出現無異於為計算機視頻存儲奠定了一個標准,而Stream使得網路傳播視頻成為了非常輕松的事情,那麼MPEG則是將計算機視頻應用進行了最大化的普及。而音頻技術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兩個階段,一個是以單機為主的WAV和MIDI,一個就是隨後出現的形形色色的網路音樂壓縮技術的發展。
從PC喇叭到創新音效卡,再到豐富的多媒體應用,多媒體正改變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1.視頻會議系統
多媒體技術的突破、廣域網的成熟以及台式操作系統的支持使視頻會議系統成為多媒體技術應用的新熱點。它是一種重要的多媒體通信系統,它將計算機的交互性、通信的分布性和電視的真實性融為一體。視頻會議系統已經有了比較成熟的產品。
2.虛擬現實
虛擬現實是一項與多媒體技術密切相關的邊緣技術,它通過綜合應用計算機圖像處理、模擬與模擬、感測技術、顯示系統等技術和設備,以模擬模擬的方式,給用戶提供一個真實反映操作對象變化與相互作用的三維圖像環境,從而構成的虛擬世界,並通過特殊設備(如頭盔和數據手套)提供給 用戶一個與該虛擬世界相互作用的三維互動式用戶界面。
3.超文本(Hypertext)
超文本是隨著多媒體計算機發展而發展起來的文本處理技術,它提供了將聲、文、圖結合在一起,綜合表達信息的強有力的手段,是多媒體應用的有效工具。超文本方式在Internet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4.家庭視聽
其實多媒體最看得見的應用,就是數字化的音樂和影像進入了家庭。由於數字化的多媒體具有傳輸儲存方便、保真度非常高,在個人電腦用戶中廣泛受到青睞,而專門的數字視聽產品,也大量進入了家庭,如CD、VCD、DVD等設備。
❻ 媒體的演變歷史
英文:Media 英標: [ 'mi:dj ] 解釋:n. 媒體,新聞媒介,傳播媒介 所謂媒體,是指傳播信息的介質,通俗的說就是宣傳平台,能為信息的傳播提供平台的就可以稱為媒體了,至於媒體的內容,應該根據國家現行的有關政策,結合廣告市場的實際需求不斷更新,確保其可行性、適宜性和有效性。此前,傳統的四大媒體分別為: 1、報紙; 2、電視; 3、廣播; 4、雜志; 此外,還應有戶外媒體、網路媒體、新媒體,如手機簡訊等。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逐漸衍生除新的媒體,例如:IPTV、電子雜志等,他們在傳統媒體的基礎上發展起來,但與傳統媒體又有著質的區別。 從出現的先後順序來劃分: 1、報紙刊物應為第一媒體; 2、廣播應為第二媒體; 3、電視應為第三媒體; 4、互聯網則應被稱為第四媒體; 5、移動網路應為第五媒體。 但是,就其重要性、適宜性、有效性而言,廣播的今天就是電視的明天。電視正逐步淪為「第二媒體」,而互聯網正在從「第四媒體」逐步上升為「第一媒體」。雖然電視的廣告收入一直有較大幅度的增長,但「廣告蛋糕」正日益被互聯網、戶外媒體等新媒體以及變革後的平面媒體所瓜分,這已是不爭的事實。同時,平面媒體已經涵概了報刊、雜志、畫冊、信封、掛歷、立體廣告牌、霓虹燈、空飄、LED看板、燈箱、戶外電視牆等等廣告宣傳平台;電波媒體也已經涵概了廣播、電視等廣告宣傳平台。 基於此,就其目前適宜性來講,媒體應按其形式劃分為平面、電波、網路三大類,即: 1、平面媒體:主要包括印刷類、非印刷類、光電類等。 2、電波媒體:主要包括廣播、電視廣告(字幕、標版、影視)等。 3、網路媒體:主要包括網路索引、平面、動畫、論壇等。 也就是說,如果按其形式予以適當調整後,明確劃分「媒體」,那麼,我國目前現形的媒體就只有「三大媒體」。
❼ 傳媒的歷史與發展
從古代就有,應該是社會輿論吧。
❽ 超媒體的發展歷史
在20世紀70年代,用戶語復言介面方面的先制驅者AndriesVanDam創造了一個新詞電子圖書,電子圖書中自然包含有許多靜態圖片和圖形,它的含義是你可以在計算機上去創作作品和聯想式地閱讀文件,它保存了用紙做存儲媒體的最好的特性,而同時又加入了豐富的非線性鏈接,這就促使在80年代產生了超媒體技術。在全球化3.0的今天,超媒體正在進行著全新的蛻變,它不是hypermedia而是UltraMedia。
❾ 大陸自媒體行業的發展歷程
1872年傳統媒體在上海誕生,網路媒體的誕生要從1995年《中國貿易新聞網》上線開始算起,2005年新浪博客上線代表者Web2.0媒體成功的進入到中國,同年我樂網也成功引進視頻分享模式打開另一扇窗,2009年新浪微博上線成為引爆自媒體人的一個助燃劑,2011年微信的上線一直到2013年的火熱興起,成功的把自媒體轉移到手機自媒體上。
從媒體的發展可以看出過去的媒體時代,因為信息的壟斷,造成壟斷的話語權;現在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包括微信,微博這樣的工具的發展,使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媒體的發言人。
2003年,美國人提出了「wemedia」這個術語,中文翻譯過來是:自媒體。
2005年,Blog進入中國並開始在社會公眾層面上得到認知。Blog是早期互聯網個人網站之後的自媒體典型應用。到了08年的Blog全盛期,中國有1億博客之巨。
2009年,新浪試水微博,並藉助它強大的媒體屬性,將微博推向彼時中國頭號互聯網應用之一。11年新浪微博走到其巔峰狀態。即便在今日已經不復昔日之輝煌,依然號稱每日有6000萬活躍用戶之眾。它是博客之後的又一個典型的自媒體應用。
2011年,騰訊推出微信,一開始作為一個用於人際傳播的個人通訊工具。12年,微信推出公眾平台(公眾賬號),隨即引發大量機構和個人入駐,開設自己的賬號。某種意義上講,被微博擊敗的博客,在微信公眾平台上得以重生。時至今日,微信公眾賬號有800萬個,相當於每160個中國人就擁有一個公眾號。在微信公眾號中,有著大量的個人自媒體,並在這些自媒體基礎上,形成了自媒體聯盟。
如果把05年的博客視為自媒體的起點的話,中國自媒體已經走了十年的路程。如果再推到更早的個人網站,那就是有近二十年的光景了(不過早期個人網站無論如何是達不到百萬這個量級的)。但自媒體之風起雲涌,並隱約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商業套路,的確是微信公眾賬號催動的。
雖然微信公眾平台是2012年推出的,但2012年只有一些早期的玩家,也大多屬於試水性質。到了2013年的時候,很多人都意識到,這是一個極強的媒體工具。拜兩個原因所賜。
其一,移動互聯網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越來越深入到普通中國人之中。與微博不同,微信公眾賬號允許長文本--140個字有時候實在說不清楚什麼,而與博客不同的則是,微信公眾賬號的閱讀,在手機上便能完成。
其二,更重要,微信公眾賬號依附於一個強大的社交網路:朋友圈。這是為什麼諸個新聞客戶端也引入了類似公眾賬號的自媒體功能,但依然無法和微信抗衡的原因:它們缺少一個社交網路。根據騰訊官方數據,80%的用戶通過朋友圈進行閱讀。
更何況,微信還有強大的人際傳播場景(點對點通訊),群體傳播場景(群),這都會助長公眾賬號文章的閱讀量達成。
2014年,自媒體開始收割。
一些個體通過運營自己的自媒體賬號,獲得了商業上的變現。這里包括為商業公司鼓吹,包括投放商業公司硬廣,也包括成名後作為一個KOL出入各種會議講座,成為公司顧問。
還有些自媒體賬號,影響力巨大,形成了一定意義上的粉絲經濟,組織「**會」、售賣「**牌」貨品,做得風生水起,不亦樂乎。
❿ 新媒體的發展歷程經過哪幾個時代
1、釣魚:釣魚這一階段在新媒體最初發展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不但為新媒體前期發展打下了用戶基礎,也為個體發展培養了種子用戶。最初的用戶獲取主要是新媒體人利用站街攬用戶和固定單向吸粉的「笨辦法」。雖然這個方式獲得用戶速度很慢,但是質量不低,大都能轉化成前期種子用戶。之後的用戶獲取形式增多,利用朋友圈子的自傳播,和二次傳播來自助擴大用戶數量。或者利用各種社交軟體,通過引流,推廣等方式來獲取大量用戶。
2、養魚:獲得了一定量用戶之後,怎樣才能留住這批用戶,並讓培養出用戶的忠誠度,使之形成高粘性,這就是所謂的養魚。
3、以魚變現:讓用戶變得有價值,並能產出價值,這才是新媒體運營的最終目的。怎樣營銷用戶,讓用戶產生價值的方式多種多樣。
(10)媒體歷史發展擴展閱讀:
新媒體的發展是時代需求下的產物,隨著移動終端的高速發展,傳統媒體的變革是迫不得已,更是大勢所趨。新媒體的發展雖然快速,但並非一蹴而就,發展歷程也經過幾個階段。
釣魚、養魚、以魚變現只是從宏觀來分析的新媒體發展階段,細化來看,之間的多樣性和復雜程度並非三言兩語能說得清的,雖然個性有所不同,但新媒體發展歷程的共性卻依舊存在,要讓新媒體獲得成功,這是哪個階段也成為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