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盱眙歷史文化

盱眙歷史文化

發布時間:2021-02-25 00:39:49

A. 盱眙歷史記載仇集龍山有什麼名人

歷史是華夏大地各個民族組成,中華民族誕育和發展的歷史。中華文明歷經原始版社會、奴隸社會、封權建社會至於現代社會,綿延五千年不斷延續發展,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具影響的文明之一。中國古代曾依靠先進文化和發達的生產力建立諸多鼎盛強大的王朝,文化波及歐亞大陸,尤其對東亞各國具有很大影響。西方工業革命後,由於社會制度和生產力的停滯不前,中國逐漸落後於西方國家。公722年)以來則精確到月日。中國的歷史記錄(史書)還分為編年體,紀傳體,紀事本末體等不同體裁。與歷史學不在西方文明中佔主流地位相反,中國將「史」列為四種基本學科分類「經、史、子、集」之一([清]紀曉嵐等,《四庫全書》)。魁奈說:「歷史學是中國人一直以其無與匹倫的熱情予以研習的一門學問。沒有什麼國家如此審慎地撰寫自己的編年史,也沒有什麼國家這樣悉心地保存自己的歷史典籍。」

B. 盱眙縣的文化

歷史上盱眙籍傑出的人物有:古代,秦末農民起義領袖之一的陳嬰,起兵反秦,後與項梁、項羽會合,擁立楚懷王熊槐的孫子熊心為懷王並受任上柱國、封五縣;西漢時,追隨項羽征戰的武涉,受項羽指派勸韓信棄漢投楚,雖未果,但深得項羽贊賞;三國時,官至司徒、受封東陽侯的政治家陳矯,佐魏文帝登基,穩定政局;唐朝時,以驍勇而馳名的軍事家劉金,破秦彥,敗孫儒,屢立戰功;元末,農民起義領袖朱元璋,率兵推翻元朝,當了明朝開國皇帝。近代,20世紀30年代初,中共盱眙縣委書記李桂五,組織西高廟農民武裝暴動,成立盱眙紅軍游擊隊;抗日戰爭中,愛國紳士王養吾,組織千名民練抗擊日軍;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解放軍炮兵英雄王工一,在多次戰役中屢立戰功。同時,歷代不少名人在盱眙也曾留下足跡。春秋時,齊國政治家管仲和鮑叔牙入仕前在盱眙經商時,留下了管鮑分金的傳說;秦末,劉邦、項羽率反秦起義軍曾在盱眙休整,官灘鎮境內有漢王城、項王城遺址;隋末,煬帝南巡揚州時在盱眙建離宮,名曰「都梁宮」;「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在盱眙寫下了《早發淮口望盱眙》的詩篇,著名詩人常建大歷中任盱眙尉時留有《晚泊盱眙》詩,韋應物、李紳、韓愈、白居易、溫庭筠等名家也在盱眙留有詩文;北宋時,蘇軾、黃庭堅、米芾曾到過盱眙留下墨寶,第一山至今尚有蘇軾、米芾的摩崖;南宋時,愛國詩人陸游曾到盱眙寫有《盱眙軍翠屏堂記》,傑出詩人楊萬里在盱眙也留有多篇詩作;明代,燕王(後為明成祖)朱棣曾率「靖難師」到過盱眙;清代,著名詞人陳維崧也在盱眙留有詩篇。
盱眙是江蘇省古文化遺址較多的縣之一。全縣已經發現的古文化遺址有60多處。位於維橋鄉南約5公里處的范家崗,系新石器時代遺址,從出土陶器鼎足看,與大汶口文化相似,少數有地方特色。位於桂五鎮西北約1公里的大墩頭,文化層厚3米,地表有鼎足鬲足堆紋陶片、繩文陶片及紅燒土等,還發現長條形石斧,系新石器時代和周代遺址。新中國成立後,盱眙陸續出土一批重要文物。金、銅器有:西周銅鼎,春秋吳國銅匜,戰國圓壺,秦始皇詔銅權,漢代博山爐,東漢神獸鏡和銅燈等;木漆器有:西漢木刻星象圖,漢代漆器等;陶、瓷、玉等器有:西漢茶黃釉雙耳鋪首瓿,西晉墓磚,唐代越窯青瓷海棠杯,宋代影青高足杯,元代磁州窯人物山水罐等。其中,1974年8月出土於東陽故城的西漢木刻星象圖,據南京博物院考證,該圖與漢元帝初元五年(公元前44年)一顆彗星記錄大致吻合,從而斷定其為彗星運行圖。以前公認公元66年的耶魯撒冷彗星圖為世界最早,而盱眙東陽故城出土之圖比它還早110年。該圖被定名為「盱眙星象圖」,屬國家一級文物。還有,1982年2月10日出土於穆店鄉南窯的錯金銀重絡銅壺(稱為陳璋圓壺),銘文標明它的序數是第25個,其銘文和美國賓州大學博物館收藏的陳璋方壺僅有一字之差。

C. 淮安的歷史文化

淮安,早在五六千年前就有先民們活動的蹤跡,並留下載入史冊的「青蓮崗文化」。

夏商周時期,市境為「淮夷」、「徐夷」聚居地。春秋戰國時期,既有吳王夫差開鑿的邗溝(即淮揚運河)溝通江、淮,又有陸上幹道——善道通達南北。《淮系年表•序言》稱包括市境在內的古淮河中下游地區「交通灌溉之利甲於全國」,成為列強爭奪的重要地區,先後為吳、越、楚國所有。

秦統一六國後,推行郡縣制。市境分屬泗水郡和東海郡,始置縣邑有淮陰(治今淮陰區碼頭鎮)、盱眙(治今盱眙縣城東北)、東陽(治今盱眙縣馬壩東南)。西漢年間,市境大體屬臨淮郡,又增置淮浦(治今漣水縣西)、射陽(治今淮安區東南)、富陵(治今洪澤湖中)等縣。東漢分屬下邳國和廣陵郡。

魏晉南北朝時期,市境長期處於戰爭和對峙的前沿,建置紊亂,隸屬多變,今市區碼頭鎮、淮城鎮其時均為軍事要塞,多設州郡治所,為邊帥駐節之地。長年戰亂帶來的是「江淮之間,赤地千里」的凄慘景象,經濟和文化遭到嚴重破壞。南齊永明七年(489),割直瀆破釜以東,淮陰鎮下流雜100戶置淮安縣,「淮安」之名始見。

隋唐五代時期,境內長期處於安定的環境,建置也較穩定,大抵淮北屬泗州(治今盱眙縣城北淮河對岸),淮南屬楚州(治今淮安區淮城),經濟得以持續發展和重新繁榮。楚州、泗州成為運河沿線的兩座全國性名城,楚州更被白居易譽為「淮水東南第一州」。

北宋年間,境內較為太平,市境先屬淮南路,分屬楚州、泗州;後分淮南路為淮南東、西路,市境屬淮南東路。南宋和金、元對峙時期,市境再度成為前線,為雙方反復爭奪,建置亦復紊亂多變。

元代,境內先後置淮東安撫司、淮東總管府、淮安路(治今淮安區淮城鎮)。淮安路轄境包括今蘇北地區大部和皖北一部。

明清時期,境內置淮安府。明代淮安府轄山陽、清河、安東、鹽城、桃源、宿遷、沭陽、睢寧、贛榆、邳州、海州,計9縣2州,范圍包括今蘇北五市絕大部分地域。

其間,還有漕運總督、南河總督駐節淮安。漕運總督還經常兼巡撫江淮,節制淮(安)、揚(州)、廬(州)、鳳(陽)四府及徐(州)、滁(州)、和(州)三州,管轄范圍包括今江蘇、安徽二省的長江以北廣大地區。清末,一度設立江淮行省,淮安是江淮巡撫駐節之所,即省會所在地。

民國元年(1912),淮安府撤銷,市境大部始屬淮揚道(道署設今清浦區),後屬淮陰行政督察區、第七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境內成為重要的根據地和解放區,中共中央華中局、新四軍軍部、中共中央華中分局、華中軍區、蘇皖邊區政府等都曾駐節境內。

由於處在敵後環境,根據地和解放區的政區變化很大,頭緒繁多,大抵分屬淮海區、鹽阜區、淮南區、淮北區。

抗戰勝利後至1946年9月的一年間,淮安是華中解放區的中心、蘇皖邊區的首府,時蘇皖邊區南界長江、北界隴海鐵路、東至黃海、西至裕溪口一線,橫跨蘇皖豫魯四省之境,轄53個舊縣。1948年12月,市境全部解放。1949年5月,成立淮陰專區。

新中國成立後,淮陰專區先屬蘇北行政區,後屬江蘇省。

經過1950年6月、1954年8月、1954年12月、1971年3月的幾次區劃調整,今市境始全屬淮陰專區。1983年,淮陰專區改為淮陰市,轄宿遷、沭陽、灌南、泗洪、泗陽、漣水、淮陰、淮安、洪澤、盱眙、金湖11個縣和清河、清浦兩區,原轄縣灌雲劃歸連雲港市。

1987年,轄縣淮安、宿遷改為縣級市。1996年8月,宿遷、泗陽、沭陽、泗洪4縣(市)從淮陰市析出,成立地級宿遷市,同時灌南縣劃歸連雲港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改為淮安市楚州區,原淮陰縣改為淮安市淮陰區。2012年2月23日,楚州區更名為淮安區。

2016年,淮安市清河區、清浦區合並更名為清江浦區,洪澤縣更名為淮安市洪澤區。至此,淮安市下轄4區3縣:清江浦區、淮陰區、淮安區、洪澤區、漣水縣、盱眙縣、金湖縣。

(3)盱眙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淮安市地形西高東低,除市境西南部的盱眙縣有丘陵崗地外,全市以平原為主體,地勢平坦。境內河湖交錯,水網縱橫,京杭運河、淮沭河、蘇北灌溉總渠、淮河入江水道、淮河入海水道、古黃河、六塘河、鹽河、淮河幹流9條河流縱貫橫穿。

全國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澤湖大部分位於市境內,還有白馬湖、高郵湖、寶應湖等中小型湖泊鑲嵌其間。平原面積占總面積的69.39%,湖泊面積佔11.39%,丘陵崗地面積佔18.32%。

D. 盱眙百度 聊一聊

盱眙縣地處淮河下游,洪澤湖南岸,總面積2483平方公里,人均國土面積列江蘇省各縣(市)之首。轄14鎮5鄉,257個行政村(居),總人口74萬,境內地勢西南高,多丘陵;東北低、多平原;呈階梯狀傾斜,高差懸殊220多米。淮河流經境內,北部瀕臨洪澤湖,有低山、丘崗、平原、河湖圩區等多種地貌。素有「兩畝耕地一畝山,一畝水面一畝灘」之稱。
郵編:211700 代碼:320830 區號:0517 拼音:Xū Yí Xiàn,Xuyi Xian盱眙縣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數據為准。
盱眙縣[1]位於江蘇省西部,洪澤湖南岸。總面積2483平方千米。2008年底,總人口75.84萬人。 全縣轄14個鎮、5個鄉:盱城鎮、馬壩鎮、官灘鎮、舊鋪鎮、桂五鎮、管鎮鎮、河橋鎮、鮑集鎮、黃花塘鎮、明祖陵鎮、鐵佛鎮、淮河鎮、仇集鎮、觀音寺鎮、維橋鄉、穆店鄉、王店鄉、古桑鄉、興隆鄉;三河農場。縣人民政府駐盱城鎮。
明祖陵 [1]距縣城西北15公里,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祖父、曾祖父、 明祖陵
[1]高祖父的衣冠冢,也是朱元璋祖父朱初一的實際歿葬地。始建於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建成於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歷時28年之久。規模宏大,氣勢雄偉。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黃河奪淮,與古泗州城一起毀於洪水。1953年春旱時,首次露出水面,被當地人們稱為大墓頭;1963年再次露出水面,被江蘇省專家發現,確認為久已失傳的明祖陵。泗州城被湖水淹沒時,明祖陵也一起被吞沒於湖水之中。本世紀七八十年代,為保護明祖陵,築堤3000米,把陵墓從湖水中隔出,沉沒湖中300餘載的文物瑰寶重見天日,成為一處游覽勝地。 東陽城遺址 秦漢東陽城遺址是江蘇省保存最為完好的古遺址。位 東陽城遺址
於江蘇、安徽兩省交界處的盱眙縣馬壩鎮東陽古城,現在有東陽的東陽城遺址和北崗的北崗漢墓群遺址,周邊的大雲山和小雲山有相當數量的漢墓。地下文物極為豐富。上世紀70年代以來,這里出土了大量有著極高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文物,其中1974年出土的西漢木刻星象圖比世界公認最早的耶魯撒冷彗星圖還早110年。 古泗洲城遺址 古泗州城遺址被專家認為是中國古代城市的新類型。因為中國現存的101座歷史文化名城都混雜了從古至今的建築,包括世界遺產雲南麗江和山西平遙。只有古泗州城「凝固」著325年前的狀態,這樣的城池在世界上極為罕見。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張敏表示,古泗州城應該定位為「中國唯一一座災難性城址」。這正是泗州城魅力之所在。從這個意義上說,古泗州城的發掘將有條件申報「中國十大發現」。 大雲山漢墓 盱眙縣馬壩鎮雲山村有一處極為壯觀的陵園式諸 大雲山漢墓考古現場
侯王級別的西漢古墓群,墓園內有大墓3座,武器坑2座,車馬坑1座,各種等級的陪葬墓13座。這里出土了中國第九件金縷玉衣。並且隨葬兵器上大量出現的暗花紋,進一步證實了墓葬主人的高等級身份。專家表示,暗花紋是春秋戰國時期吳越地區鑄造青銅兵器的「專利技術」,在西漢考古史上極少發現。目前的研究成果認為,這種裝飾技法是用化學材料在器物表面繪制出圖案,因此摸上去很平滑,沒有凹凸感,時至今日,這一技術依然無法完全復制。由於工藝復雜,暗花紋在古代僅限於裝飾少數珍貴兵器,大雲山漢墓出土的這批暗花紋兵器,再次印證了墓主人的王級身份。目前大雲山漢墓的考古工作尚未全部完成。 黃花塘新四軍軍部舊址 位於黃花塘鎮境內,距縣城35公里。從1943年1月初到1945年2月底,在全國抗日戰爭由相持轉入反攻的關鍵階段和高潮時期,新四軍軍部移駐黃花塘。使華中地區劉少奇、陳毅、張雲逸、羅炳輝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里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景區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江蘇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鐵山寺國家森林公園 距縣城45公里,佔地面積70.58平方公里,其 鐵山寺天泉湖
中61.58平方公里的次生林海和群山環抱著的9平方公里的無比純凈的天泉湖,構成了極其獨特的小氣候環境。這里繁衍生息著40多種野生動物,170多種鳥類,280多種高等植物,800多種中草葯,其中絕大多數為南北地域邊緣物種,是天然的動植物基因庫。區域內山、林、泉、湖、石、洞自然造化,佳景天成。鐵山寺森林度假村集休閑、娛樂、保健於一體。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觀測基地已落戶園中,其附屬設施——盱眙鐵山寺天文科普園於2001年7月30日對外開放;亞洲第一、世界第三的小行星觀測基地已建成使用,並成功發現和命名太空小行星——盱眙星。 第一山國家森林公園 第一山位於縣城區,原名南山。北宋書畫家米芾由北宋國都汴京(今開封)經汴水南下就任漣水知縣,一路平川,入淮時忽見清奇麗秀的南山,詩興勃發,隨即吟出千古絕唱《第一山懷古》:「京洛風塵千里還,船頭出汴翠屏間。莫論橫霍撞星斗,且是東南第一山。」並大書「第一山」三個雄勁飄逸的大字。從此南山易名「第一山」。第一山左擁翠屏峰,右攬鳳坡嶺,背倚清風山,面向長淮水,群山環拱,一峰獨好。山上林壑幽美,人文薈萃,名勝星羅,佳境天成。 八仙台風景區 位於穆店鄉西南部,距寧連高速公路10公里,距盱眙縣 八仙台出土的國寶西漢金獸
城僅17公里,佔地面積10.1平方公里,其中水域3平方公里。相傳八仙在人間周遊時路過此山,看到此地山清水秀,樹林茂密,環境幽雅,便選准此地作為他們修仙論道的居所,因此後人將此山起名為八仙山,八仙修煉的座台得名為八仙台。景區內野生動植物資源極為豐富,其中各類植物有500多種,中草葯180餘種,野生動物有60多種,候鳥100多種。景區內山、水、鳥、林、石、泉、洞相互協調,自然環境優雅。景區內還出土過戰國時期舉世無雙的稀有國寶、國家級文物——陳璋圓壺、郢爰、西漢金獸。據考證宋朝巾幗英雄穆桂英帶兵在此山駐扎訓練過,穆店地名由此得來。 都梁公園 位於第一山風景名勝區的南部,是歷屆中國龍蝦節的主會場,園內新建成的中國龍蝦節廣場是目前全國最大的山地廣場,都梁閣座落其里,中國龍蝦節博物館巧設其中,館中收集了歷屆中國龍蝦節代表性物件2000餘件,展示了「中國十大節慶」、「中國十大美食類節慶」第一名的中國龍蝦節的輝煌歷程。公園內的楊大山、斗笠山和磨盤山蒼松翠柏,景物天成。園內道路通暢 象山國家礦山(地質)公園
,縱橫交錯。夜幕降臨,華燈齊放、流光溢彩、熠熠生輝;晨曦初露,百鳥鳴唱、綠意醉人、馨風沁心。公園免費對外開放,已成為廣大市民最佳的休閑場所,成為來盱遊客神覽盱眙的必選地之一。[2] 象山國家礦山(地質)公園 位於縣城區北部,淮河大橋右側,項目區佔地面積2平方公里。源自象山建材礦山,是清朝後期就進行露天開采建築石料的百年老礦。礦區於2002年關閉,全面進入地質生態環境恢復治理階段,治理成果不斷顯現。2005年底,該治理區被列為盱眙縣「十一五」旅遊景區開發重點項目,同時被國土資源部批准為國家級礦山公園開發建設項目。 盱眙縣城市規劃展覽館 總面積約400平方米,投入資金約200萬元。規劃設計、布展製作均由上海建培模型公司承擔。展覽館展示內容包括五部分:一是城市規劃主模型,重點介紹盱眙到2020年城市總體規劃;二是城市重點發展地段行政中心區域控制詳細規劃模型;三是縣域城鎮體系規劃壁掛模型;四是縣域19個鄉鎮鎮村布局規劃展示廊;五是再現盱眙歷史變遷、城市建設亮點的壁展圖片。在布展手法上,運用了全自動多媒體流動演示程序,配以語言控制動態模型,內部追光,外部投影,以視頻動態程序自動演示,充分展示了盱眙未來城市的實景式畫卷。同時,新館設置了自動觸摸規劃咨詢台,可讓市民對盱眙的城市規劃有一個暢通的參與平台。

E. 盱眙有什麼好玩的景點

鐵山寺國家森林公園AAA
介 紹 鐵山寺國家森林公園是江蘇省保存最好、面積最大的野生動植物王國,國家AAA級景區。61.58平方公里的原始次生-和群山環抱著的9平方公里的天泉湖,構成了獨特的小氣候環境。這里繁衍生息著40多種動物,170多種鳥類,280多種高等植物,800多種中草葯,其中很多為南北地域邊緣物種,是天然的動植物基因庫。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觀測基地也落戶園中。鐵山寺國家森林公園不但適合休閑度假,也是進行生態觀察和天文科普的好地方。

象山國家礦山(地質)公園
「象山國家礦山(地質)公園」位於縣城區北部,淮河大橋右側,項目區佔地面積2平方公里。源自象山建材礦山,是清朝後期就進行露天開采建築石料的百年老礦。礦區於2002年關閉,全面進入地質生態環境恢復治理階段,治理成果不斷顯現。2005年底,該治理區被列為盱眙縣「十一五」旅遊景區開發重點項目,同時被國土資源部批准為國家級礦山公園開發建設項目。項目工程主要包含:以淮河風光和礦山復綠生態為依託,以保護和展示采礦、地質遺跡為主體,按照「一心一館五區(入口集散管理中心、礦山地質博物館、采礦地質遺跡展示區、河岸親……盱眙

歷史文化博物館
盱眙歷史文化博物館位於盱眙都梁閣一層,與都梁閣古典風韻渾然一體,是展示盱眙悠久歷史、燦爛文化的標志性工程。該館以溯源尋根、史前文明,帝王故里、千年古邑,山川形勝、江淮沖衢,英賢輩出、人文薈萃,秦磚漢瓦、唐陶明甌,名勝古跡、甲秀風物,都梁豐碑、浩氣長存,繼往開來、風流今朝八個部分組成,濃縮了盱眙從原始社會至今五萬年的文明史,重點體現了盱眙從秦置縣以來2200多年來的文明史。盱眙歷史文化博物館設計以盱眙歷史沿革發展脈絡為主軸,選取盱眙歷史上精彩的片斷、亮點和歷代有代表性的人文歷史,通過實物展出、場景……

F. 江蘇淮安的歷史

江蘇淮安的歷史;

秦統一六國後,推行郡縣制。市境始置縣邑有淮陰(今淮陰區碼頭鎮)、盱眙(今盱眙縣城北)、東陽(今盱眙縣馬壩)。在秦末農民大起義中,淮安人民蜂起響應。著名軍事家韓信即於此時仗劍從戎,立下赫赫戰功。西漢年間,市境又增置淮浦(今漣水縣西)、射陽(今楚州區東南)、富陵(今洪澤湖中)等縣。秦漢時期,境內農業生產條件特別是灌溉條件得到顯著改善。東漢末年廣陵太守陳登築高家堰(今洪澤湖大堤)30里,遏淮河洪水,保護農田,並修破釜塘灌溉農田。鐵制農具和牛耕也得到推廣,故雖迭經戰亂農業生產仍有較大發展。同時交通運輸也有改善。秦始皇修築的馳道自境內穿過,陳登則築邗溝西道,使江淮交通更便捷。由此,承平之年,境內手工業和商業比較繁榮,文化也發展到較高水平,漢代興起家學和私學,並涌現出一批文學大家,如漢賦大家枚乘、枚皋父子,「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

魏晉南北朝時期

市境長期處於戰爭和對峙的前沿。長年戰亂帶來的是「江淮之間,赤地千里」的凄慘景象,經濟和文化遭到嚴重破壞。值得一提的是,南齊永明七年(489年),割直瀆、破釜以東,淮陰鎮下流雜100戶置淮安縣,「淮安」之名始見。

隋唐五代時期

境內長期處於安定的環境,經濟得以持續發展和重新繁榮。其間大運河的開鑿和淮北鹽場的建灘對市境的繁榮產生了巨大的作用。隋大業年間,自洛陽至揚州的漕運(供給皇糧的水上運輸)要道——大運河鑿成,境內則成為漕運重要孔道。自隋至清末,朝廷一直在淮安設置官署,委派大員掌管、督辦漕運。唐初,漣水成為全國四大鹽場之一。為運銷淮鹽,垂拱年間開運鹽河,淮安鹽運又興。楚州(治今楚州淮城)、泗州(治今盱眙縣城對岸)成為運河沿線的兩座名城,其中楚州被白居易譽為「淮水東南第一州」。

宋元時期

北宋年間,境內較為太平,漕運、鹽運得到進一步發展。政府鼓勵墾殖,修復和增建灌溉設施,引進推廣「占城稻」。「黃柑紫蟹見江海,紅稻白魚飽兒女」,正是這一時期的生動寫照。南宋和金、元對峙時期,市境再度成為前線,遭受兵火的長期荼毒。經歷長期戰亂,市境一片凄涼。而由黃河奪淮帶來的頻繁水災,又使市境雪上加霜,益加蕭條。宋元時期,境內文化在太平之年有所發展,府、州、縣學普遍建立,受教育者增多。文化名人也頗多,如著名詩人、「蘇門四學士」之一的張耒,主修《奉元歷》的著名盲人天文歷算家衛朴,開明清寫意畫先河的著名畫家龔開,《畫鑒》作者、著名書畫鑒賞家和理論家湯卮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盱眙第一山的宋元題刻,其中不乏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趙孟兆頁等大家的珍品。

明清時期

境內置淮安府。明永樂年間,淮安漕運又興,清江浦開始興起。明中葉以後,黃河全流奪淮,境內水患愈演愈烈,農業衰落,魚米之鄉的盛景不再。明清兩朝都委派大員駐淮治河。以清江浦河軸心的兩淮城市扼漕運、鹽運、河工、榷關、郵驛之機杼,進入鼎盛時期,與揚州、蘇州、杭州並稱運河線上的「四大都市」。兩淮城市的繁華,帶來了人文薈萃的局面。明清兩朝僅山陽(今楚州)一縣就有進士200餘人,河下鎮還出了狀元、榜眼、探花,留下「河下三鼎甲」的佳話。這里還產生了《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著名經學大師閻若璩,「揚州八怪」之一的花鳥畫家邊壽民,中醫四大經典之一《溫病條辨》的作者吳鞠通等一批名人。

民國時期

淮安府撤銷,市境大部始屬淮揚道,後屬淮陰行政督察區。境內漕、鹽、河、榷之利皆失,進一步衰微。而長年戰亂又給剛剛興起的近代交通運輸業和工礦業以沉重打擊。中國共產黨組織於1927年成立。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境內成為重要的根據地和解放區,中共中央華中局、新四軍軍部、中共中央華中分局、華中軍區、蘇皖邊區政府等都曾駐節境內,劉少奇、陳毅、黃克誠、彭雪楓、鄧子恢、羅炳輝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人民軍隊高級將領都曾在此戰斗過。淮安人民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建立了巨大功勛。1948年12月,市境全部解放。1949年5月,成立淮陰專區。

G. 淮安文化、歷史、名勝古跡有哪些

淮安市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數據為准。
江蘇北部中心城市,市境西、北接宿遷市,東接連雲港,東接鹽城市,南接揚州市,西南連安徽省滁州市和江蘇省會南京。全市地處淮河兩岸,鄰江近海, 處於全國南北分界線上,區位優勢獨特。淮安在全國是南下北上的交通要道、更是長三角北部區域的交通樞紐。 原縣級淮安市(今稱淮安市楚州區)是國務院1986年12月8日批准公布的國家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境內有著名的「下草灣文化」和「青蓮崗文化」遺址, 歷史上曾是漕運樞紐、鹽運要沖,駐有漕運總督府,明清鼎盛時與蘇州、杭州、揚州並稱為運河沿線的「四大都市」,有「運河之都」之稱。 淮安人文薈萃,歷史上誕生過淮陰侯韓信、漢賦大家枚乘、巾幗英雄梁紅玉、《西遊記》作者吳承恩、民族英雄關天培、《老殘游記》作者劉鶚等。 淮安是一代偉人 淮安大地
[1]周恩來的故鄉,劉少奇、陳毅、黃克誠、李一氓等許多老一輩革命家也曾在淮安留下光輝的足跡。 淮安是物產富饒的淮河明珠。西有"日出斗金"的洪澤湖,東有盛產魚蝦鱉蟹的高郵湖、白馬湖。全境平原廣袤,土地肥沃,糧豐林茂,水域廣,盛產水產、蔬菜、林果、各類禽畜及優質糧油等農副土特產品,形成了蔬菜、畜禽、生豬、水產、林木等五大主導產業,是全國聞名的綠色農副產品產加銷基地。礦產資源豐富,地下蘊藏有岩鹽、芒硝、凹凸棒土、石油、天然氣等非金屬礦產,已經探明的岩鹽儲量1283億噸,居世界首位。 淮安是新興的工業城市。全市有各類工業企業近4萬家,其中包括淮陰卷煙廠等幾十戶大型企業集團和江蘇清印集團等上百戶重點企業,近年來外向型經濟發展迅猛,特別是台資集聚,台灣富士康集團淮 安科技城、明基達方電子、台玻、康師傅、旺旺、膳魔師等「大個頭」台資企業紛紛來淮投資,正在逐漸形成繼深圳、東莞、崑山之後的國內第四大台資高地。全市初步形成了以特鋼、電子信息和化工新材料三大千億產業為主體的工業體系,同時化工、機械、冶金、紡織、煙草等有一定基礎,豐富了整個工業體系。全市企業規模不斷擴大,技術不斷升級,生物工程、節能環保、新興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正在興起。淮安夜景(20張)淮安是迅速崛起的交通樞紐城市。境內公路、鐵路、水路四通八達,已經建成和即將建成的京滬、寧宿徐、淮鹽、宿淮、寧淮等五條高速公路在境內交匯,新長鐵路縱貫全境,已經開工建設的宿淮鐵路連接安徽皖北的能源基地,該鐵路作為西煤東運的重要能源出海戰略通道,對江蘇乃至長三角的能源保障具有重要意義;已建好的新長鐵路,蘇通長江大橋、將淮安與鹽城、泰州、南通、上海等沿海城市緊密連接起來,作為長三角經濟圈的一員,與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明顯加快; 正在建設的連鹽淮鐵路是一條區域間城際鐵路,將加強淮安、鹽城、連雲港這三個長三角北部城市之間的區域聯系,使淮安融入到沿海大開發中,為淮安的外向型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更強的活力,建設中的寧淮城際鐵路、淮揚鎮鐵路、徐(淮)滬鐵路,將使淮安接軌省內的南京、揚州、鎮江、徐州等城市,同時又多了一條鐵路直達上海,加快了長三角同城化的進程;同時境內水運河道縱橫交錯,京杭大運河貫穿市境南北,輔以鹽河航道、淮河入海水道、入江水道等航道,使淮安的水運網路通江達海,實現了淮安由傳統的「運河經濟」向「海河經濟」的轉變。2010年9月26日通航的淮安漣水機場為蘇北航空客貨運輸樞紐;目前,淮安機場已開通至北京,上海浦東,上海虹橋,寧波,廈門,廣州,西安等地的航班。全市初步形成了一個以高等級公路為主骨架,公路、鐵路、航空並舉的立體化大交通網路,凸顯了淮安在長三角地區的交通樞紐地位。

H. 盱眙的歷史

隋,開皇三年(583年),廢盱眙郡,考城、直瀆、陽城三縣並入盱眙縣,屬江都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於縣治置西楚州,轄盱眙一縣。武德八年(625年)廢西楚州,盱眙改屬楚州。光宅元年(684年),改屬泗州臨淮郡,隸河南道。

五代時,盱眙入於吳。大和三年(931年),吳國升盱眙縣為招信軍。後入南唐,盱眙屬楚州。周顯德中(954—959年之間),盱眙入於周。

宋,盱眙初屬楚州(今淮安市淮安區)。乾德元年(963年),改屬泅州。建炎三年(1129年)六月,縣升為軍,隸淮南東路。次年九月廢軍為縣,屬濠州(今安徽省鳳陽縣)。紹興二年(1132年)復屬泗州。

紹興十二年(1142年)正月,升天長縣為天長軍,盱眙為其屬縣。五月廢天長軍,復升盱眙縣為軍,隸淮南東路,盱眙軍轄天長、招信兩縣。乾道初(1165—1168年),盱眙入於金,仍為盱眙軍。金宣宗南渡(1214年)後,盱眙軍改為鎮淮府,不久棄去,盱眙歸末。

寶慶三年門227年),盱眙再次入於金。紹定五年 (1232年),金將以盱眙降宋,宋詔改盱抬軍為招信軍,轄天長、招信兩縣,隸屬於淮南東路。

元,盱眙初為招信軍治。至元十三年(1276年),行招信路安撫司事,轄盱眙、天長、招信、五河四縣。次年,在盱眙縣。治立招信路總管府。

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為臨淮府。至元十七年¨280年),五河縣劃歸泗州。至元二十年(1283年),廢招信縣,其地並入盱眙縣。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廢臨淮府,盱眙縣歸屬泗州。

明,盱眙為縣,屬泗州。泗州,洪武元年(1368年)屬臨濠府(今安徽省鳳陽縣),次年直屬中書省,洪武四年 (1371年),改屬鳳陽府(今安徽省鳳陽縣)。

清,盱眙初屬鳳陽府泗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泗州城沉沒水中,泗州州治移置盱眙。雍正二年(1724年),升泗州為直隸州,隸安徽布政使司,盱眙仍為屬縣。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裁鳳陽府虹縣為泗州,州治由盱眙移至虹縣(今泗縣)。

1952年底江蘇省成立,為加強洪澤湖管理,盱眙於1955年劃歸江蘇省,屬淮陰專區。

1966年,改屬新設置的六合專區(現南京市六合區)。

1971年六合專區撤銷,盱眙又屬淮陰地區。

1983年,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盱眙縣屬淮陰市。

2001年三淮一體,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盱眙隸屬於淮安市。

(8)盱眙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盱眙建縣2200多年,但史前文化可直溯五千年前。據對盱眙范家崗、大墩頭、六郎墩等遺址考古成果表明:早在良渚文化時期、大汶口文化時期盱眙就有豐富的史前文化。

20世紀60-70年代以來,先後在管鎮、官灘、維橋、桂五、穆店、黃花塘、東陽等地出土新石器時代的石斧、石鐮和大量的陶器殘片。

盱眙民間流傳著許多古老的有趣故事,主要有:傳說、故事、神話、笑話、諺語等,其中尤以傳說、故事居多。一是以傑出人物為內容的傳說和故事。

如朱元璋的傳說,戚天官的傳說,徐偃王的傳說,管鮑分金亭的傳說,泗州大聖的傳說,陳嬰的傳說,蘇軾、米芾的傳說,陳毅、羅炳輝、李桂五的傳說等

I. 江蘇盱眙小龍蝦為什麼那嗎出名!有什麼歷史

科學家在盱眙發現了小龍蝦的化石,證實了小龍蝦在1億多年前就已在盱眙出現,而內不是傳言所說的是外來物容種。

盱眙20世紀70年代以來盛產龍蝦等水產品,沿淮、沿湖漁民以捕撈魚蝦為主要生活來源,隨著市場需求的不斷增加,龍蝦人工養殖逐步興起。

(9)盱眙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盱眙龍蝦是淡水龍蝦,又稱克氏螯蝦,一般在盱眙境內的陡湖、洪澤湖、天泉湖、貓耳湖、天鵝湖、八仙湖等河湖水塘生長、繁育,是中國重要的水產資源。盱眙龍蝦體色紅亮,富有光澤;體表干凈無污物,活力強;肉質鮮嫩、肥碩飽滿。

盱眙因地處淮河下游、洪澤湖南岸,千里淮河在這里與洪澤湖交匯,受湖水頂托作用,形成了數十萬畝灘塗濕地,適應龍蝦生長的水草、藻類品種及數量相比其他水域更為豐富,最早誕生了龍蝦的優質原種群。

J. 盱眙有什麼好玩的(不要景點啊,我都去過)

盱眙人文薈萃,英雄輩出。歷史上盱眙籍比較傑出的人物有,古代秦末農民起義領袖之一的陳嬰,起兵反秦,擁立比懷王熊槐的孫子能心為懷王;三國時,官至司徒,受封東陽侯的政治家陳橋,佐魏文帝登基,穩定政避;唐朝時,以驍勇馳名的軍事家劉金,破秦彥,敗子儒,屢立戰功;元末,農民起義領袖朱元璋,率兵推翻元朝,當了明朝開國皇帝。 近代,20世界30年代初,住中共盱眙縣委書記的李桂五,組織西高廟農民武裝暴動,成立盱眙紅軍游擊隊;抗日戰爭中,愛國紳士王養吾,組織千名民練抗擊日軍;解放戰爭時,人民解放軍炮兵英雄王工一,在多次戰役中發燒屢立戰功。 歷代不少名人在盱眙留下足跡。春秋時,齊國政治家管仲和鮑叔牙在盱眙經商時,留下了管鮑分金的傳說;「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在盱眙寫了《早發淮口望盱眙》的詩篇,史詩人常建任盱眙發達尉時留有《晚泊盱眙》詩,韋應物、李紳、韓愈、白居易、溫庭筠等名家也在盱眙留有詩文;北宋時,蘇軾、黃庭堅、米芾曾到過盱眙留下墨寶,每山至今尚有蘇軾、米芾的摩崖;南宋時,愛國詩人陸游曾到盱眙寫有《盱眙軍翠屏堂記》,傑出詩人楊萬里在盱眙也留有多篇詩作;時代,燕王(後為明代祖)朱棣曾率「靖難師」到過盱眙;清代,著名詞人陳維崧也在盱眙留有詩篇。抗日戰爭期間,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劉少奇、陳毅、張雲逸、羅炳輝等在盱眙指揮華東地區軍民抗戰。新中國成立後,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等也來過盱眙。 盱眙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盱眙是江蘇省最早有人類活動的地區之一。1954年,中國科學院在鮑集鎮下草灣引河東岸發現了舊石器時代更新世晚期人類化石,將江蘇的人類歷史上溯到四、五萬年之前。盱眙是江蘇省古文化遺址較多的縣之一。全縣已經發現的古文化遺址有60多處。位於維橋鄉南約5公里處的范家崗,系新石器時代遺址。此外,還有鑽墩遺址(仇集鎮)、六郎墩遺址(河橋鎮)、龍墩口遺址(觀音寺鎮)、孫墩遺址(馬壩鎮)、劉崗遺址(興隆鄉)、項王城遺址(盱城鎮)、古城崗遺址(王店鄉)、東陽城遺址、明祖陵、古泗州城遺址(淮河鎮)等。盱眙是蘇北地下文物較為豐富的地區之一。 新中國成立後,盱眙陸續出土一批重要文物,金、銅器有:西周銅鼎,春秋吳國銅也,戰國圓壺,秦始皇詔銅權,漢代博山爐,東漢神獸鏡和銅燈等;木漆器有:西漢木刻星象圖,漢代漆器等;陶、瓷、玉等器有:西漢茶黃釉雙耳鋪首瓿,西晉墓磚,唐代越窯青瓷海棠杯,宋代影青高足杯,元代磁州窗人物山水罐等。其中,1974年8月出土於東陽故城的西漢山刻星象圖,據南京博物院考證,該圖與漢元帝初元五年(公元前44年)一顆彗星記錄大致吻合,從而斷定其為彗星運行圖。以前公認公元66年的耶魯撒冷彗星圖為世界之最早者,而盱眙東陽出土 之圖比它還早110年。該圖被定名為「盱眙星象圖」,屬國家一級文物。還有,1982年2月10日出土於穆店鄉南窯的金銀錯銅壺,銘文在口沿上的,標明它的序數是第25個,名叫「重金絡壺」;圈足上的,表明它是齊國的戰利口。與美國賓州大學博物館的陳璋方壺為姊妹壺。 明祖陵 距縣城西北15公里,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祖父、曾祖父、高祖父的衣冠冢,也是朱元璋祖父朱初一的實際歿葬地。始建於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建成於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歷時28年之久。規模宏大,氣勢雄偉。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黃河奪淮,與古泗州城一起毀於洪水。1953年春旱時,首次露出水面,被當地人們稱為大墓頭;1963年再次露出水面,被江蘇省專家發現,確認為久已失傳的明祖陵。1996年10月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鐵山寺國家森林公園 距縣城45公里,佔地面積70.58平方公里,其中61.58平方公里的次生林海和群山環抱著的9平方公里的無比純凈的天泉湖,構成了極其獨特的小氣候環境。這里繁衍生息著40多種野生動物,170多種鳥類,280多種高等植物,800多種中草葯,其中絕大多數為南北地域邊緣物種,是天然的動植物基因庫。區域內山、林、泉、湖、石、洞自然造化,佳景天成。鐵山寺森林度假村集休閑、娛樂、保健於一體。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觀測基地已落戶園中,其附屬設施——盱眙鐵山寺天文科普園於2001年7月30日對外開放;亞洲第一、世界第三的小行星觀測基地已建成使用,並成功發現和命名太空小行星——盱眙星。 第一山國家森林公園 第一山位於縣城區,原名南山。北宋書畫家米芾由北宋國都汴京(今開封)經汴水南下就任漣水知縣,一路平川,入淮時忽見清奇麗秀的南山,詩興勃發,隨即吟出千古絕唱《第一山懷古》:「京洛風塵千里還,船頭出汴翠屏間。莫論橫霍撞星斗,且是東南第一山。」並大書「第一山」三個雄勁飄逸的大字。從此南山易名「第一山」。第一山左擁翠屏峰,右攬鳳坡嶺,背倚清風山,面向長淮水,群山環拱,一峰獨好。山上林壑幽美,人文薈萃,名勝星羅,佳境天成。 黃花塘新四軍軍部舊址 位於黃花塘鎮境內,距縣城35公里。從1943年1月初到1945年2月底,在全國抗日戰爭由相持轉入反攻的關鍵階段和高潮時期,新四軍軍部移駐黃花塘。使華中地區劉少奇、陳毅、張雲逸、羅炳輝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里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景區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江蘇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八仙台風景區 位於穆店鄉西南部,距寧連高速公路10公里,距盱眙縣城僅17公里,佔地面積10.1平方公里,其中水域3平方公里。相傳八仙在人間周遊時路過此山,看到此地山清水秀,樹林茂密,環境幽雅,便選准此地作為他們修仙論道的居所,因此後人將此山起名為八仙山,八仙修煉的座台得名為八仙台。景區內山、水、鳥、林、泉、石、洞協調自然,玄武岩山形地貌構成山頂平坦,山坡陡峻,泉水清純,環境優雅,形成山中有水,水中有島的獨特仙境。景區內野生資源極為豐富。 天鵝湖 位於盱眙縣縣城西南,規劃面積3平方公里,將建成水上游樂園、垂釣休閑中心、生態家園、民俗風情園。1999年,全國第一個縣級女子騎警基地在這里正式成立。基地內有中西式鄉村別墅,果木花卉,水產養殖、騎警展廳、馬廄及水上樂園等等。這里生態環境幽雅,鄉土氣息濃郁,是餐飲、休閑 、娛樂及商務洽談的好地方。 泗洲城 興於唐代開元盛世,毀於清初康熙年間,是當時淮河流域規模較大的中心城市。宋景德三年(公元1096年)這里成為泗州州治。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州治沉沒,沉睡淮河水下的300多年,古泗州城已被江蘇省十一五旅遊開發重點項目,東方「龐貝」即將重見遊客。。 甘泉山 是盱眙縣沿淮群山之中一枝獨秀,它位於一、二、三、四山和聖人山之間,以山上有甘泉聞名。沿淮山麓有霸王城遺址,相傳為項羽屯兵處和古盱眙縣治。山上有都梁寺,位於甘泉山之巔,因山上盛產都梁香草而得名。該寺佔地4萬平方米,漫山果樹,三面環水,風景秀麗。 發展前景 按照大旅遊的發展思路,加快旅遊資源開發,打造中國旅遊強縣品牌。突出泗州城項目啟動建設,使之成為我縣旅遊發展的王牌,成為江蘇乃至全國「惟一」、「第一」的獨特品牌。全面提升鐵山寺、明祖陵、第一山和黃花塘新四軍軍部舊址四大景區檔次與品位,加大甘泉山、八仙台、龍王山、象山和天鵝湖五大景區開發力度,力爭建成4個國家AAAA級旅遊區、1個省級旅遊度假區。全力打造道路通暢、設施齊備、衛生有序的景區環境。加大旅遊宣傳促銷和資金整合力度,不斷提升旅遊帶動能力。依託生態環境和資源優勢,加快發展景觀房產,打造生態人居。發揮農副產品資源優勢,加快農副產品向旅遊產品轉變。引導建設旅遊特色村、專業村、小康村。加快旅遊綜合市場建設,促進賓館服務業、商貿流通業、休閑娛樂業、交通運輸業等延伸發展。 到2010年,全縣預計接待國內旅遊者達到300萬人次,年均遞增22%;接待入境旅遊者2萬人次,實現較大幅度的增長;國內旅遊收入18億元,年均遞增36%,旅遊外匯收入達到500萬美元。

閱讀全文

與盱眙歷史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