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戰斗機發展歷史

戰斗機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25 00:25:34

⑴ 戰斗機的歷史及現狀

http://ke..com/view/13710.htm
上面有,自己看吧回。答

⑵ 中國戰機發展史

殲擊機:J5 J6 J7 J8 J10 J11 SU27SK/UBK J11 J11B/BS J15 J16 J20 以及相關改進型號(所謂的殲31不存在,官方沒有沒有給編號,那回個31001是沈飛自己的編號,不是國答家立項,不算)
戰斗轟炸機:飛豹 SU30MKK
艦載機:J 15
強擊機:Q5

⑶ 中國戰斗機發展歷史!

解放前的不說了,沒什麼可說的。
解放後的朝鮮戰爭開始修理飛機。進口米格-9近千架,很快就被米格-15取代,參加朝鮮戰爭。同時裝備了相當多的拉-11戰斗機。還有幾架國民黨留下的P-51野馬戰斗機。
50年代仿製米格-17,命名為殲-5。產量不到一千架。很快就開始仿製米格-19,不過急於求成,質量低劣。同時開始引進米格-21,自己論證的幾種戰斗機過於「大躍進」了,紛紛下馬。60年代,沈陽主抓米格-19仿製的殲-6定型,成都准備生產米格-21仿製的殲-7。殲-7大量生產是80年代的事情。90年代對殲七喲所改進,但是由於米格-21基礎太差,性能沒有多大提高,基本上是晝間戰斗機。

70年代陸續研製殲-9和殲-13,因發動機和本身設計經驗不足,加上管理混亂,外行領導內行、空軍出爾反爾,無功而返。
唯一倖存的是沈陽的殲八,在80年代開始小批量生產,陸續至今。

80年代開始和以色列合作,結合殲-9的經驗研製殲-10(基本上是引進)。2000年後投入生產裝備部隊。80年代末與美國合作改進殲八失敗,引進法國幻影2000因價格太高而放棄。90年代引進蘇-27,2000年後才國產化。
2000年後殲6完全退役,殲-7停產開始退役。
目前主力機型中,骨幹是蘇-27/殲-11、蘇-30MKK、殲-11B、和殲-10,佔到將近一半。其餘是殲八和殲七。
目前首先要淘汰的是不具備全天候作戰能力的殲七,然後是缺乏電子戰能力和對地攻擊能力的殲八。10年內空軍主力還是三代機,數量上以殲10為主。殲-20開始少量裝備。

⑷ 戰機的發展史

目錄
第一章第一次世界大戰
從沒有把握的試驗到勝敗的決定因素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的法國飛機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的法國飛機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的英國飛機
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自始至終參戰
的阿弗羅 504飛機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的德國和奧地利
飛機
第一次世界大戰各國軍用飛機機徽標志(一)
第一次世界大戰各國軍用飛機機徽標志(二)
1913~1915年間出現的戰斗機
1913~1915年間出現的戰斗機
1915~1918年間服役的著名戰斗機
_紐波爾。
1916年的戰斗機
1916年服役的最優秀戰斗機_斯帕德
1917年使用的戰斗機
1917年英國的典型戰斗機
1917年參戰的三翼機
1917年德國戰斗機
1918年德國戰敗時的重要戰斗機
1918年大戰後期的德國和奧地利戰斗機
1918年大戰後期的協約國戰斗機
1913年俄國首創的4發重型轟炸機
1915年出現的轟炸機
1915~1918年間服役的著名卡普羅尼
轟炸機
1916年的轟炸機
1916年的重型轟炸機
1917年的德國重型轟炸機
1917年的協約國轟炸機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服役的協約國
轟炸機、
1915年同盟國首批C型武裝偵察機
1916年的偵察機
1916年的典型教練機和偵察機
1915~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服役的阿爾巴
特羅斯偵察機
1917年的教練機和偵察機
1918年的義大利偵察機和教練機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的偵察機和
教練機
1914~1916年間的水上飛機
1917年的水上飛機
1918年的水上飛機
1898~1915年間的氣球和飛艇
1917~1918年間的飛艇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使用的飛機發動機(一)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使用的飛機發動機(二)
第一章軍用飛機三面圖

第二章兩次大戰之間的軍用飛機
1922~1931年間法國研製的戰斗機
1931~1937年間的法國戰斗機
1923~1929年間的英國戰斗機
1931~1935年間的英國戰斗機
1926一1934年間的美國陸軍航空隊戰斗機
1927~1932年間的美國海軍
戰斗機
1923~1936年間的美國海軍和美國皇家海軍戰斗
兩次大戰之間蘇聯和日本最主要戰斗機
1924~1925年間的義大利戰斗機
1934~1937年為准備戰爭而製造的德國空軍
戰斗機
1925~1932年間的歐洲小型戰斗機
20年代英國轟炸機(1924~1929年)
30年代英國轟炸機(1930~1937年)
1923~1937年間的英國海軍航空兵魚雷
轟炸機
1920~1937年間的美國陸軍航空隊轟炸機
1928~1939年間的美國陸軍、海軍攻擊機和魚雷
轟炸機
1928~1934年間的法國轟炸機
1929~1937年間的義大利和蘇聯試驗型超大型
轟炸機
1921~1935年間的日本、德國和捷克斯洛伐克
轟炸機。
兩次大戰之間的美國和美國偵察機
(1927~1935年)
1923~1933年間的偵察機
1928~1932年間的教練機和通用飛機
第二章軍用飛機三面圖。

第三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軍用飛機
1936~1945年各國軍用飛機機徽標志(-)
1936~1945年各國軍用飛機機徽標志(二)
1936~1945年各國軍用飛機機徽標志(三)
1936~1945年各國軍用飛機機徽標志(四)
1938~1939年間的法國戰斗機
1935~1939年間的歐洲戰斗機
1937~1941年間的最後雙翼戰斗機
1937~1939年間日本和蘇聯過渡時期的
戰斗機
颶風_第二次世界大戰英國一流戰斗機
(1937年)
噴火_ 1938年自始至終參戰的戰斗機
壓.109_%B

⑸ 美國戰斗機發展歷程

太多也不來好說!自我給你發個網站自己看吧《空軍之翼》

http://www.afwing.com/intro/usmilitaryaviation/usmilitaryaviation-1.htm

⑹ 求二戰以來的戰斗機發展歷程

第一代半噴來氣戰斗機(50年代)自

以蘇聯的米格-19和美國的F-100等為代表。
第二代噴氣戰斗機(50年代至60年代)

以前蘇聯米格-21、美國F-5、F-104、法國的幻影F1等等為代表。
第二代半噴氣戰斗機。(60年代至70年代)

以前蘇聯的米格-23、米格-25、美國F-4和F-5、F-104的改進型、法國的幻影III、瑞典薩伯JA-37為代表。
第三代噴氣戰斗機。(70年代至今)

以前蘇聯的米格-29、蘇-27、美國的F-14A/B/D、F-15A/B/C/D、F-16A/B/C/D、F/A-18A/B/C/D法國的幻影2000系列和中國的殲-10為代表。

⑺ 中國戰斗機的發展歷程

朝鮮戰爭時期是修理。
戰後開始組裝,然後是自己製造零件組裝。米格-17,中國叫殲-5
然後是引進組裝米格-19,中國叫殲-6

很快又引進米格-21,從沈陽轉到成都生產,中國叫殲-7。
沈陽開始研製殲-8,歷時10年才定型,不過只是白天型,沒有安裝當初設想的雷達和中距離導彈。(雷達工作不穩定,探測距離短,PL-4導彈射程短,和紅外導彈一樣,不到10公里。)
80年代後殲-7改型,並大量出口,又從外國買回米格-21M進行仿製,中國叫殲-7大改、殲-7III(後來編號J-7C/D)。原計劃大量生產,後來由於性能不好,只生產49架,裝備北京軍區空軍15師和南京軍區空軍29師各一個團。
成都同時開展殲-10的研製。引進了以色列的Lavi(獅)式戰斗機部分技術,現已生產裝備空軍。目前還在繼續改進中。
沈陽繼續改進殲八,命名為殲八II,目前已經具備中距離作戰能力。
90年代購買俄羅斯蘇-27和蘇-30戰斗機,並引進仿製蘇-27,中國叫殲-11。後來自己更換機載設備 ,命名為殲-11B。(有侵權之嫌)
現在成都研製的殲-20已經試飛。
巴基斯坦出資一部分,成都「借鑒」俄羅斯米格公司技術研製了FC-1梟龍(巴基斯坦JF-17雷電)已經服役。
據說沈陽從烏克蘭購買了蘇-33的部分圖紙,仿製蘇-33,中國叫殲-15。

南昌在米格-19的基礎上修改設計,研製出強五。不過由於改為兩側進氣,迎風面積增大,局部外形設計也有缺陷,最大速度降低大約10%。
目前「借鑒」俄羅斯雅克公司技術研製的L-15教練機可以充當攻擊機。
西安研製的攻擊機殲轟-7是吸取1974年西沙之戰教訓,為海軍研製的遠程攻擊機。差點被空軍搞流產了。好在海軍堅持,終於定型投產裝備了。

有幾個人不能不記住:徐舜壽(中國第一代戰斗機設計師,文革中被迫害致死)、黃志千(殲八第一任設計師,因飛機失事遇難)、陳一堅(堅持JH-7)、宋文驄(J-10)、屠基達(J-7出口型為國家挽回千萬損失)

⑻ 美國戰斗機的發展史

美國是飛機的誕生地,但美國航空技術曾長期落後於歐洲,直到二戰後才一躍而領先於世界,至今依然是雄踞世界航空技術之巔。磨礪 60 年,其中自有很多春秋。20 世紀初,美國的工業和科技基礎還不及歐洲老牌強國,萊特兄弟發明飛機之後不久,航空技術的桂冠就被歐洲拿過去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美軍不多的飛機都是歐洲設計,比如戰斗機就是法國的 SPAD S.13 和 Nieuport 17。在兩次大戰中間的 20-30 年代,歐洲航空技術繼續領先,尤以德國和英國為突出。美國雖然在 1915 年組建了國家航空咨詢委員會(NACA,今 NASA 的前身),也發明了發動機圍護罩和變槳距螺旋槳,但就代表航空技術前沿的戰斗機領域而言,美國航空技術甚至落後於日本,以至於珍珠港事件時,美國沒有能在技術上超過日本「零」式的戰斗機。
戰斗機代表了航空技術的前沿。20-30 年代時,美國的國內戰斗機市場很小,飛機公司的戰 斗機批量只有幾十架。1924 年時,美國陸軍航空隊的 1,400 多架飛機中,只有 80 架是戰斗機。20-30 年代的美國戰斗機市場基本上被寇蒂斯和波音公司分享,其雙翼、像敞篷汽車一樣的開放式座艙、不可以收放的固定起落架的構型成為標准模式。寇蒂斯「隼」式雙翼戰斗機還在中國空軍服役,用於抗戰前期抗擊日本飛機的作戰。
戰斗機代表了航空技術的前沿。20-30 年代時,美國的國內戰斗機市場很小,飛機公司的戰 斗機批量只有幾十架。1924 年時,美國陸軍航空隊的 1,400 多架飛機中,只有 80 架是戰斗機。20-30 年代的美國戰斗機市場基本上被寇蒂斯和波音公司分享,其雙翼、像敞篷汽車一樣的開放式座艙、不可以收放的固定起落架的構型成為標准模式。寇蒂斯「隼」式雙翼戰斗機還在中國空軍服役,用於抗戰前期抗擊日本飛機的作戰。
1929 年,格魯曼公司成立,專業研製海軍戰斗機,其 FF-1 採用封閉式座艙和收放式起落架,大大降低了飛行阻力。格魯曼的技術革新象徵了新航空技術革命的開始,30 年代開始,全金屬構造、硬殼式機身、翼內機槍、封閉式座艙、收放式起落架很快成為潮流,寇蒂斯和波音的雙翼戰斗機落伍了,美國航空工業開始了大洗牌,塞維爾斯基(後改名為共和)的 P-35 擊敗了寇蒂斯的 P-40,布魯斯特的「水牛」擊敗了格魯曼的設計,貝爾的 P-39 都脫穎而出。亞歷山大·塞維爾斯基沒有老鄉伊戈爾·西科斯基的名氣大,他也來自俄國,1935 年創立了公司,以製造教練機為主。布魯斯特以馬車和汽車起家,洛克希德以民航客機為專長,貝爾也是在 1935 年成立的,不過和發明電話的貝爾沒有關系。還有一個無名的小公司,由前馬丁飛機公司的總設計師詹姆士·麥克唐納建立,這時也開始尋求美國海軍的合同,但尚未獲得任何成功。
珍珠港事件前後,貝爾 P-39、寇蒂斯 P-40、布魯斯特「水牛」、格魯曼 F4F「野貓」都比日本的「零」式戰斗機落後,在二戰中早早停產也就不奇怪了。洛克希德 P-38 是一個例外,在速度、火力上都相當優秀,機動性也不差,成為從二戰開始到結束一直在生產的唯一一種美國戰斗機。共和 P-47 成為二戰中產量最大的美國戰斗機,北美 P-51「野馬」被公認為二戰中美國最優秀的戰斗機,格魯曼 F6F「地獄貓」使美國海軍終於有了超過「零」式的戰斗機,沃特 F4U「海盜」直到戰後還維持生產了一段時間,在 1969 年薩爾瓦多和宏都拉斯之間的「足球戰爭」期間還發揮了一把余熱,打了最後一場活塞式螺旋槳戰斗機之間的空戰。
戰前佔美國戰斗機工業領導地位的寇蒂斯由於跟不上新技術而被取而代之,波音在戰時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轟炸機上,也失去了在戰斗機領域的位子,布魯斯特在曇花一現之後淡出了。共和、格魯曼、沃特在戰前就進行了相當的戰斗機研究,洛克希德和北美屬於臨時抱佛腳。但這個改朝換代是由戰前航空技術的急速發展促成的,原有經驗的重要性下降,新面孔的准入門檻降低,加上戰時的大量需要,促成了二戰中美國戰斗機工業百花齊放的結果。
二戰對美國航空工業的影響不是一窩蜂這樣簡單。戰前美國的眾多飛機公司(如格魯曼、道格拉斯、馬丁)大多是作坊式運作,規模不大,產品批量只有幾十架,創始人身兼設計、經營、製造管理、推銷,一抓到底。但二戰改變了這一切,飛機公司成為科學管理、分工協作的大企業,形成分散協調的網路式整體,戰時產量動輒幾千、上萬架。
但勿庸諱言,戰時美國航空工業是以量取勝,在航空技術上依然沒有達到世界前沿。為了使戰時生產更加高效,美國政府甚至精選了少數型號,指令各飛機公司跨公司集中生產標准化的飛機,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抑制了各公司對技術前沿的追求。即使相對於在技術上停滯不前的日本「零」式戰斗機,美國也是到 1943 年才積聚起足夠數量的 P-38和 F6F,在太平洋戰場上壓倒了「零」式。相比於德國、英國航空技術在戰時的進一步發展,美國航空技術的落後更加明顯。

⑼ 世界戰斗機發展史

戰斗機是指主要用於保護我方運用空權以及摧毀敵人使用空權之能力的軍用機種。特點是飛行性能優良、機動靈活、火力強大;現代的先進戰斗機多配備各種搜索、瞄準火控設備,能全天候攻擊所有空中目標。

世界上公認的第一種戰斗機是法國的莫拉納.索爾尼愛L型飛機。它由於裝備了法國飛行員羅蘭·加洛斯的「偏轉片系統」,稍微解決了飛機在機載機槍射擊時被螺旋槳干擾的難題,使飛機第一次在飛行員可以專心駕駛飛機去攻擊對方,同時也不需要另外配備機槍手。

戰斗機過去根據執行任務又可分為「殲擊機」(戰斗機)和「截擊機」(攔截機),攔截機的主要任務是快速的的升空之後爭取高度,在敵人的轟炸機進入我方空域之前將對方摧毀。由於攔截機是針對高飛行高度的轟炸機群,在設計上特別強調對速度與爬升率的需求,運動性在擺在較為次要的地位。二次大戰結束之後,有鑒於原子彈的摧毀威力,攔截機的發展一度成為許多國家與傳統戰斗機同等重要的機種。不過在導彈逐漸成熟並大量配備之後,攔截機的特性往往可以經由傳統戰斗機加上導彈來滿足。因此現在趨向不再專門發展攔截機種,而是以現役的機種同時擔負攔截的任務。

【發展歷程】

初露鋒芒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軍用飛機首次出現在戰場上,主要負責偵察、運輸、校正火炮等輔助任務。在戰斗中,敵對雙方的飛行員用五花八門的各種武器手忙腳亂地互相攻擊,比如石頭,這就是「戰斗空戰」的起源。1915年4月1日,羅蘭·加洛斯駕駛裝備了「偏轉片系統」的莫拉納.索爾尼愛L型飛機擊落了一架德國偵察機。取得了戰斗機空戰的第一次勝利。隨後,德國的「福克E3」式由於裝備了性能更好的「機槍同步射擊」裝置,以其優異的飛行性能和跟猛烈的火力,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性能最好,擊落飛機數量最多的戰斗機。被協約國方稱為「福克式的災難」。這個階段的戰斗機還處在萌芽期,結構多以木材加上布料蒙皮構成,機翼從單翼到三翼都很常見,主要的武器多半改自陸軍使用的輕機槍。英國曾經使用火箭對付盤據在英國城市上空的德國飛船。在對付地面目標上,早期的炸彈是由手榴彈或者是小型炮彈稍加改良而來,投擲准確度不高,破壞力也低。

在這個時期影響未來空戰頗大的一項發行就是機槍的同步射擊裝置。這個由荷蘭所發明的裝置讓機槍的子彈能夠自轉動的螺旋槳的間隙當中射出,飛行員完全不用擔心子彈會與螺旋槳撞擊的危險,而機槍的設置位置能夠接近飛行員的瞄準線,從而提高准確度與火力。

兩次大戰間的發展

雖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各國積極裁減軍備,同時減緩國防工業的投資。在這一段時間當中,民用航空的需求帶動許多技術與理論的發展與成熟,奠定30年代後期軍用航空發展的快速演進。

民用航空需求有兩大主軸,一個是對速度方面的追求,也就是各種競速機的比賽與獎勵。另外一個是客運與貨運市場的逐漸長長。在這兩個主軸上雖然需求方向不同,卻對同一種發展趨勢有共同推演的效果,那就是對流線型設計的要求。流線型的設計在於減低阻力,當飛機的阻力減低之後,對競速機來說,那就是速度可以增加,對運輸機來說,那就是提升航程或者是運輸量,換句話說就是增加營運的經濟效益。

流線型飛機設計包含的項目非常的廣,從機身外殼的平滑,減少機身外部突出的部分與張線,外型由方正改為圓滑曲線,不得不突出的部分則以曲線圓滑的外殼遮蔽以減少阻力,採用收放式起落架等等。

除了在流線型設計上下功夫之外,動力系統的開發和使用材料的研究都影響到往後飛機設計的概念與可以使用的資源。在動力系統方面除了輸出馬力更大的發動機的開發之後,汽油辛皖值對於發動機的操作影響也逐漸被了解,同時,螺旋槳的極限性能以及替代的動力輸出也陸續在各國進行研究。新一代的輸出動力研究當中以噴射發動機和火箭發動機這兩項影響後世最深。

到了30年代中期,各國最先進的戰斗機設計多半具有這些特點:單翼,以金屬為主的結構與外殼,後三點收放式起落架或者是有流線型外殼的固定式起落架,採用液冷式發動機的設計多於採用氣冷,火力由採用步槍口徑的輕機槍提升至重機槍或者是更大口徑的機炮。

二次世界大戰時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繼杜黑發表他最有名的空權論著作之後,空中武力印證空權對於戰爭與作戰的重要性。其中戰斗機的發展可以說是大幅度的否定空權論當中的描述。戰斗機不僅僅只是作為防衛國土與抵擋敵人轟炸機的力量,在摧毀敵人的空中武力與使用空中武力的能力上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戰斗機不僅僅擔任阻止轟炸機的任務,也推翻轟炸機可以通過一切防衛的理論。

在大戰結束前,戰斗機的發展已經到達一個頂峰,並且開啟另外一個世代的來臨。短短幾年之間,戰斗機使用的發動機出力從數百匹直在線升到超過兩千匹馬力,速度直在線升到接近音速的區域,航程超過2000英里,最高升限到達4萬英尺。

進入噴射時代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噴氣式發動機和雷達設備的出現預兆了下一階段戰斗機的發展方向。戰後,蘇聯和西方國家從納粹德國獲得了該技術的研究成果,各自發展出第一代噴氣式戰斗機。在朝鮮戰爭中,噴氣式戰斗機第一次投入實戰,標志著螺旋槳式戰斗機的終結。該階段的戰斗機特徵是飛更快,看得更遠,打的更准。1947年10月14日,美國飛行員查克·葉格(Charles E. "Chuck" Yeager)爾駕駛貝爾X-1試驗機超越音速,成為第一個「跑」得比聲音快的人。電子技術的進步使機載雷達和武器的火控瞄準系統大大提高了戰斗機的作戰能力。在冷戰的高峰期,失敗就會滅國滅種的恐懼使華約和北約兩大陣營都瘋狂的發展戰斗機。這個階段各國列裝的機型和數量也達到史無前例的頂峰。

冷戰時期的變遷

冷戰的後期,由於美國在越南戰爭中發現了戰斗機的另一個發展方向--機動性--仍然主宰了天空,而不是如導彈無用論者所認為的,將由導彈的性能決定空戰的勝負,因此後來的戰斗機不再要求過快的速度,而把機動性的提高作為戰鬥力的第一要素。各國紛紛跟風發展機動性優異的機型。垂直起降、隨控布局、大推力渦輪風扇發動機和更優秀的機載電子系統以及裝備性能更優異的空對空導彈成為該階段戰斗機的共同特徵。到20世紀末21世紀初,列裝的典型戰斗機有美軍的F-14、F-15、F-16、F/A-18、蘇聯/俄羅斯的SU-27、MIG-29等都是。

【新世代的設計方向】

新一代戰斗機的發展方向是更高的機動性、更遠的射擊距離、多目標的攻擊能力和隱形的外形設計。新技術的出現使21世紀的戰斗機成為更冷酷的「空中利劍」。典型機種有美國的「JSF」和俄羅斯的「MIG1.44」。

噴氣式戰斗機

世界第一架噴氣式戰斗機是由德國於1939年首先研製出的。安裝有德國的科學家馮·奧亨研製的噴氣發動機的He—178型飛機是世界上第一架噴氣式飛機。該機於1939年8月27日首次試飛。最早投入批量生產並轉變被部隊的噴氣式戰斗機是英國的『流星「式戰斗機和德國的梅塞施密特ME-262型戰斗機。Me-262首次試飛在11942年7月18日,時速達850公里,這比當時所有活塞式戰斗機要快得多。1943年11月,希特勒觀看了這種飛機表演後說: 「我們總算有了可以用於閃電作戰的轟炸機了!」而堅決不同意將其作為戰斗機使用。直到1944年秋天,Me—262才得以作為戰斗機投入使用。盡管Me-262取得了輝煌的戰線,但它已不策挽回納粹德國的敗局了。

超音速戰斗機

由美國北美航空公司於1949年研製成功的F—100是世界上第一種具有超音速平飛能力的戰斗機,最高時速為音速的1.3倍。此後,蘇聯米格—19戰斗機也在1953年的試飛中突破音障,最高時速為音速的1.36倍。60年代,美、蘇、法等國又研製了最大的時速為音速2倍以上的戰斗機。

垂直/短距起降戰斗機

世界上第一種垂直/短距起降戰斗機是由英國霍克·西德利公司於1966年研製成功的 「鷂式」戰斗機,該機從1957年開始研製,機上裝有一台 「飛馬」型渦輪風扇噴氣式發動機,兩結噴口對稱置於在兩側,噴口可轉向後,飛機向前飛,噴口向下,噴氣產生升力,使飛機策垂直,短距離起飛和在空中懸停。這種飛機甚至可在空中實現向後和橫向的移動,具有極高的機動靈活性。 「鷂」式飛機可大大減少對跑道的依賴,提高作戰部置的靈活性。在1982年發生的英國—阿根廷之間的馬爾維納斯群島戰爭中,英國艦載的 「海鷂」式戰斗機面對數量比自己多一倍、速度比自己快一倍的阿空軍法制 「幻影」III型戰斗機,依靠優異的機動性能,在空戰中取得了12 :0的戰線。

變後掠翼戰斗機

世界上第一種變後掠翼戰斗機是由美國通用動力公司於1965年研製成功的F—111。亞音速和超音速飛機大部分採用大後掠角的機翼,這種機翼和平直機翼相比,更有利於高速飛行,但低速飛行性能不好,轉變半徑大,起飛和著陸滑跑距離比較長。於是,有人開始研究能在飛行時改變機翼的後掠角度的飛機,著陸和低空飛行時呈平直翼型,在高速飛行時呈後掠翼或三角翼型,較好地解決飛機低速和高速飛行性能的矛盾。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就已進行了這項研究。美國戰勝並佔領德國後,在此基礎上於1948年開始變後掠翼飛機的技術試驗。F—111就運用了上述技術成果。此後,蘇聯的米格—23戰斗機、美國的F—14戰斗機和英國、德國、義大利聯合研製的 「旋風」式戰斗機也採用了變後掠翼技術。

截擊機

截擊機是戰斗機的一種,它的特點是有快速反應能力,不論是白天還是黑夜,在接到警報後能立即起飛,迅速爬升、加速飛臨指定空域。由於被截擊對象(如轟炸機、偵察機等)機動能力不強,並且為及時發現和准確擊落目標,現代截擊機裝有復雜的截擊雷達,配備威力較大的空對空導彈,因此專用截擊機一般比較笨重,格鬥性能較差。

在早期,截擊任務是由普通戰斗機來完成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為了夜間截擊轟炸機,1941年8月德國在原先的雙發動機的重型 戰斗機Me—110和雙發動機的轟炸機Ju—88上安裝截擊雷達,使它們成為世界上最早的夜間截擊機。

50年代後的截擊機強調要飛得快、飛得高,武器以空對空導彈為主,有的甚至取消了機炮。70年代後,在新一代戰斗機上都裝有先進的雷達和引導設備,其速度、加速性、機動武器威力也遠遠超過笨重的截擊機,能更好地執行截擊任務,所以各國如今已不再發展新的專用截擊機。

隱身戰斗機

「隱身」戰斗機並不是肉眼看不見的飛機,而是在飛機的外形、塗料等方面作了特殊處理,使用於對空警戒的雷達、紅外等現代探測裝置難以發現的飛機,這種戰斗機可隱蔽接近敵人,達到出其不意攻擊敵機的目的。目前許多先進的戰斗機已採用了一些抑制雷達波反射和自身紅外波輻射的技術,實現了部分的 「隱身」效果,而世界上第一種真正的隱身戰斗機是美國目前正在研製的F—22型戰斗機,它將在下個世紀初裝備美國空軍。

戰斗機可以執行除了精確攻擊之外的所有空中任務。戰斗機可以將地圖上的任何己方城市和航空母艦指派成基地。
城市的戰略資源貯存區中,必須要有原油才能生產戰斗機。
最早的軍用飛行器主要是用來擔任偵察的角色。公元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之時,飛機設計師安東尼·佛克爾發展出一種傳動裝置,此裝置能讓裝配在飛機上的機關槍將子彈在螺旋槳旋轉的空隙間射出。這就是第一架戰斗機的誕生。戰斗機的任務就是將敵人的偵察機和戰斗機擊落。在此之後,由於轟炸機被廣泛地使用,戰斗機也擔任攔截敵方轟炸機或是護衛己方轟炸機的任務。最能夠確保友軍的轟炸機飛抵目標位置並執行任務的方式,就是擊落敵方的戰斗機。

⑽ 太空戰斗機的發展歷史

1999年7月,根據與美國宇航局NASA簽署的合作協議,波音「鬼怪工廠」開始開發X-37的工作。
合同包括X-37進入和著陸試驗飛行器的開發,並用它進行一系列進入和著陸試驗,之後開發設計出可進行軌道飛行試驗的X-37飛行器。飛行器漫長而曲折的歷史還包括其研發機構也曾發生易手。
美國空軍提出太空飛機,NASA進行研製X-37試驗太空飛機以作為太空梭的換代候選產品之一;
2002年取消了X-37項目;2003年11月17日NASA重新恢復研製,實現 軌道飛行270天 的計劃,目的是論證裝有科學遙感設備照相機和彈葯的太空飛機 繞地球軌道一次飛行幾個月時間可行性 的方法。
2004年,美國國防部高級計劃研究局突然從NASA手中接管了X-37的全部研製工作。此後,X-37就一直處於絕密狀態。內部人士稱,高級計劃研究局搶過X-37的研究權,正是試圖對其進行改良,研製出新一代軍用太空飛機。
幾年前,X-37B最初准備從太空梭的載荷艙部署。但是在「哥倫比亞」號悲劇發生之後,X-37B改由「德爾它」火箭發射,最後才確定由「宇宙神」-5改進型一次性運載火箭發射。
2009年11月2日自研發之初,美國的X-37B太空飛機計劃就一直籠罩著神秘色彩,幾個和太空飛機的研製和生產有關的機構都對有關情況諱莫如深。
X-37B太空飛機 2010年4月試飛。(4月22日已經試飛成功)

閱讀全文

與戰斗機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