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道家發展歷史

道家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25 00:23:42

⑴ 道家的發展史,要詳細的

1、原始宗教:對日月星辰、風雨雲雷電、山嶽湖海河川的自然崇拜;對動植物神級圖騰崇拜;前兆信仰與卜筮、占星;天帝崇拜與天命論天道信仰;神仙信仰。赤松子、黃帝、寧封子、容成公、素女……
2、老子道家創立:莊子、列子、伊喜、神仙家、鬼穀子、方技方士、方仙道、黃老道
3、五斗米道(天師道)為標志的道教門派組織的創立:黃老道、樓觀道、 隱仙派、天師道、 靈寶派、上清派、茅山宗、神霄派、清微派、正一道、全真道、閭山派、凈明道、茅山派……張道陵、葛洪、魏伯陽、李淳風、寇謙之、丘處機、張三豐……
4、近現代道教組織:中華民國道教總會、中國道教協會、香港道教聯合會、澳門道教協會、海外道教(越南、新加坡、印尼、泰國、韓國、日本、美國、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等都有道教組織)

⑵ 誰能告訴我道家的發展史

我國古代先民認為萬物有靈,進而產生了對自然的崇拜,圖騰的崇拜,靈魂的崇拜,祖先的崇拜,慢慢發展到祖先與天神合一,成為至上神的雛形。鬼神崇拜早在原始社會時期便已存在。先民們將日月星辰、風雨雷電、山川河嶽,皆視為有神主宰,因而產生敬畏感,乃對之頂禮膜拜。那時先民們除認為萬物有靈而產生自然崇拜外,還認為人死後靈魂不滅,因而又產生了對鬼神的崇拜。各種喪葬禮儀和祭鬼、驅鬼儀式隨之逐漸形成。《竹書紀年》中載:「黃帝崩,其臣左徹取衣冠幾杖而廟祀之」。至殷商時代,史前時期的自然崇拜已發展到信仰上帝和天命,初步形成了以上帝為中心的天神系統,遇事便由巫祝通過卜筮以向上帝請求答案;原始的鬼神崇拜已發展到以血緣為基礎,與宗法關系相結合的祖先崇拜,其祭祖活動定期舉行。這時期已出現專門從事溝通鬼神和人類的宗教職業者—巫祝。其中巫以歌舞降神,並有一套符咒驅鬼的巫術;祝以言辭悅神,是宗教祭祀活動中負責迎神祈禱的司儀者。他們替人治病、卜筮吉凶,畫符念咒等。當時國家和社會均受巫祝支配。周代鬼神崇拜進一步發展,所崇拜的鬼神已形成天神、人鬼、地祗三個系統。並把崇拜祖宗神靈與祭祀天地並列,稱為敬天尊祖。蓋所謂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 後世道教所以成為多神教,即源於古代之鬼神崇拜;後世道教做齋醮法事,亦與古人鬼神祭祀禮儀和禮制有密切的關系。人們崇拜神靈就要舉行祭祀活動,而祭祀活動離不開「禮樂文明」,禮樂文明隨著春秋時期的「禮崩樂壞」,逐漸由上層走向民間,被後來的民間方士和巫覡所繼承,道教成立後,演變為道教的齋醮科儀。所以說,夏商周三代的禮樂文明有相當的一部分被道教保存下來。道教實際上是禮樂文明的繼承者。神仙信仰亦可上溯到我國遠古原始社會時期。其證據之一便是《山海經》。該經記載了我國原始社會時期的神話及宗教信仰,其內容相當豐富和系統。它為道教仙學的遠源提供了依據。《山海經》中,提出了長生信仰;提出了神仙與羽士之存在;描述了神仙天都;記載了祭祀的祀禮及奇異的方術。 在遠古原始社會時代,已有人開始學仙。史載軒轅黃帝「且戰且學仙」, 「黃帝問道於廣成子」,後修道成功,於鼎湖白日乘龍升天。 到了戰國時期,神仙信仰已經相當廣泛。這是,出現了許多記載神仙傳說的著作,書中載有不少關於仙人、仙境、仙葯等傳說的文字。如《莊子·逍遙游》中有這樣的描寫:「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風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其它,如《列子》書中的《湯問篇》、《黃帝篇》、《周穆王》,屈原的《離騷》、《天問》、《九歌》等都將仙境描畫的美妙而神秘,其仙人亦被描繪成外生死、極虛靜 、不為物累、超脫自在,能騰雲飛行的神奇人物。漢代的《淮南子》、《史記》中亦有類似描述。 伴隨神仙之說的出現,尋求仙境、仙人,傳布成仙之方的方士便出現了。他們將神仙學說及方術與鄒衍(戰國時期著名方士)的陰陽五行學說柔和起來形成了方仙道,主要流行於燕齊的上層社會,其法形解銷化,依託鬼神,企望長生成仙。從戰國(前2 75—前221)中後期到漢武帝(劉徹,前140—前87)時,在方士(亦稱神仙家)們與帝王將相之鼓動下,掀起了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入海求不死葯事件。齊威王、齊宣王和燕昭王、秦始皇、漢武帝等都曾派方士到海上三神山尋求神仙及不死葯,其規模越來越大。那時最著名的方士有宋毋忌、正伯僑、鄒衍、徐福、盧生、李少君等人。我國獨有的神仙信仰沿襲而下,到東漢中、晚期為道教所繼承,成為道教信仰的核心內容。 漢武帝後,方仙道逐漸與黃老學結合向黃老道演變。 東漢順帝時(126—144年),張陵於蜀郡鶴鳴山(今四川大邑縣境內)創立了正一盟威道。

⑶ 道家思想的發展和演變經歷了哪幾個階段這

第一個階段:以老莊之學為代表的先秦道家。這一階段的道家以老子發軔,至莊子而集道家之大成。
第二個階段:漢初黃老之學。黃老之學最初形成於戰國末年齊國的稷下學宮,至漢初也蔚為大觀,進入了它的黃金時期。道家以黃老的形態表現出來,在漢初也具備一些自身的特點。
第三個階段:漢末的道教。漢末道教的形成是道家發展的一種變態。漢初黃老之學實際上只是一個相當短暫的時期,漢武帝獨尊儒術,而後佛教的傳入,中國思想文化出現了一個很大的轉向,到漢末道教的產生,這些都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漢末道教實際上繼承了道家思想的某些方面,把老莊、黃老宗教化,並與神仙長生、民間巫術相結合。同時在漢代的文化大背景下,道家也藉助於道教的形式得到某種程度的發展。
第四個階段:魏晉玄學。玄學實際上是儒學與老莊之學的融合,所謂三玄即是指《老子》、《莊子》和《周易》。《老子》、《莊子》是道家經典,《周易》被稱為儒家五經之首。玄學的代表人物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都是老莊的信徒,所不同的是,何王推崇老子,向郭推崇莊子,而阮嵇則得老莊那種獨任清虛、離塵脫俗之道家精神氣質。
魏晉玄學以後,道家的發展仍不絕如縷,至當代還有所謂新道家之說,但相對於先秦漢魏道家而言,既沒有出現大的道家代表人物,也未能形成有影響的道家流派,當然道家的精神還是存在的,整理注釋老莊之書者代不乏人。

⑷ 道教有多少年的歷史自何時產生

道教與中華民族同呼吸、共命運,道教的歷史與中國歷史緊密相連,有年歷史。

道教是我國的傳統宗教,由三清祖師開創,它的歷史遠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而逐漸形成於周秦兩漢。道教並非是一人一時一地所創所生,乃中國歷代各地不同的文化、思想相結合而成之宗教。

道教教祖老子把「道」作為宇宙本體、萬物規律,是超越時空的神秘存在,以「道」為基點建立道教的神學理論體系;老莊的神秘主義和養生思想所形成的得道成仙思想為道教的核心信仰。注重修煉養生,老子、莊子提出的清靜無為、見素抱朴、坐忘守一等修道方法,被教徒所繼承發揚。

戰國時期,齊國形成了以環淵、田駢、慎到為代表的黃老學派,尊崇黃帝和老子,以道家的清凈養生、無為而治思想為主體,兼收並蓄諸子百家的一些內容。

西漢前期,統治者推崇清靜無為的黃老學說,輕徭薄賦,造就了封建社會的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黃老學說走向民間,與方仙道合流成了黃老道,由政治思想轉變為宗教學說,活躍於民間的黃老道是道教的前身。

(4)道家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盛唐道教到達了鼎興的程度:

隋末許多道士投靠李淵父子麾下,編造李氏為王的讖語神話,如樓觀派道士岐暉和茅山宗領袖王遠知。唐高祖李淵稱帝後,制定了尊奉道教為皇家宗教的崇道政策:他尊老子為其祖先,宣稱自己是「神仙之苗裔」,表明「道大佛小」,頒布《先老後釋詔》規定「老先、次孔、末後釋宗」。

唐太宗李世民重申「朕之本系,起自柱下」,再次下詔規定道士、女冠在僧尼之上;李世民採用道家清靜無為、垂拱而治的治國政策,成就了「貞觀之治」的盛世;晚年李世民也熱衷於長生方術,大量服食丹葯。

唐高宗李治繼續奉行崇道政策:尊奉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首開給老子冊封尊號之先河;尊《老子》為上經,令王公官僚學習,規定為科舉考試內容;提高道士地位,在各地興建道觀。武則天依靠佛教徒為「武周革命」大造輿論,故而削弱道教。唐中宗、唐睿宗恢復崇道政策。

唐玄宗李隆基開創了「開元盛世」,道教也在其推動下達到全盛,社會上的崇道之風發展到極致。唐玄宗的崇道政策有:神話祖先「玄元皇帝」,掀起崇拜熱潮。

提高道士的地位,使之享受皇家特權;規定道舉制度,以「四子真經」開科取士;規定《道德經》為諸經之首,並親自作注頒布天下;積極搜集整理道經,編纂了歷史上第一部道藏《開元道藏》;大力倡導齋醮,製作道教音樂,制定道教節日。

盛唐高道輩出,他們從哲學、丹道、齋醮各方面大大推進了道教建設。

⑸ 法家、道家發展歷程

法家道家都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秦朝法家被立為正統思想,西漢前期採用道家思想,無為,漢武帝法家與道家被罷黜,但其部分思想被儒家吸收,總的來說是外儒內法。

⑹ 說說道家思想的發展歷程

古代道家是一來種思想流派,自以老子﹑莊子為代表。
道家崇尚自然,有辯證法的因素和無神論的傾向,主張清靜無為,反對斗爭;提倡道法自然,無所不容,自然無為,與自然和諧相處。
西漢初年,唐朝初年,漢文帝、漢景帝、唐太宗、唐玄宗以道家思想治國,使人民從前朝苛政之後得以休養生息。歷史稱之為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

⑺ 道教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道教在最早的時復候是一種觀念,來制源於「老莊」的哲學思想。後來在秦漢時期與巫術、神仙方術等結合起來,形成所謂「黃老」之道。漢初皇家也提倡黃老之學,到了漢武帝時代,才被儒學所取代。但是道教的正式出現,則是在東漢時期,東漢順帝(125~144)時,張陵(即張天師)創立「五斗米道」,才正式開始有道教。道教信奉老子,立他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為主要經典。「道教」一詞最早始見於《老子想爾注》。另外,東漢末年張角又創立「太平道」,是道教的另一派別,他們的經典是《太平清領書》,當時影響也很大。後來到了魏晉南北朝,道教更盛,如葛洪(284~364)篤信道術,著有《抱朴子》。還有孫恩、盧循、寇謙之等。

⑻ 中國道家的歷史!

道教是中國固有的一種宗教,距今已有1800餘年的歷史。它的教義與中華本土文化緊密相連,深深紮根於中華沃土之中,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並對中華文化的各個層面產生了深遠影響。

道教的名稱來源,一則起於古代之神道;二則起於《老子》的道論,首見於《老子想爾注》。道家的最早起源可追溯到老莊,故道教奉老子為教主。但是,一般學術界認為,道教的第一部正式經典是《太平經》,完成於東漢,因此將東漢時期視作道教的初創時期。道教正式有道教實體活動是在東漢末年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現,而《太平經》、《周易參同契》、《老子想爾注》三書是道教信仰和理論形成的標志。近年來,道教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宇宙觀日益受到重視,並引起了歐美人士的興趣。

道教以"道"名教,或言老莊學說,或言內外修煉,或言符籙方術,其教義就是以"道"或"道德"為核心,認為天地萬物都有"道"而派生,即所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社會人生都應法"道"而行,最後回歸自然。具體而言,是從"天"、"地"、"人"、"鬼"四個方面展開教義系統的。天,既指現實的宇宙,又指神仙所居之所。天界號稱有三十六天,天堂有天門,內有瓊樓玉宇,居有天神,天尊、天帝,騎有天馬,飲有天河,侍奉有天兵、天將、天女。其奉行者為天道。地,既指現實的地球和萬物,又指鬼魂受難之地獄。其運行受之於地道。人,既指總稱之人類,也指局限之個人。人之一言一行當奉行人道、人德。鬼,指人之所歸。人能修善德,即可陰中超脫,脫離苦海,姓氏不錄於鬼關,是名鬼仙。神仙,也是道教教義思想的偶像體現。道教是一種多神教,沿襲了中國古代對於日月、星辰、河海山嶽以及祖先亡靈都奉祖的信仰習慣,形成了一個包括天神、地祗和人鬼的復雜的神靈系統。道教提倡無極,元極,太極,中庸即為'道'的教理,既中庸之道。

道教徒有兩種:一種是神職教徒,即"道士"。據《太霄琅書經》,"人行大道,號曰道士。","身心順理,為道是從,故稱道士。"他們按地域可分為茅山道士、羅浮道士等。從師承可分為"正一"道士、"全真"道士等。按宮觀中教務可分為"當家"、"殿主"、"知客"等。另一種是一般教徒,人稱"居士"或"信徒"。"宮觀"是道家最主要的組織形式。宮觀是道士修道、祀神和舉行儀式的場所。道教另有一些經濟組織(如素食部、茶廠等)、教育組織(道學班、道教經學班等)、慈善組織(安老院、施診給葯部等)。

道術是道教徒實踐天道的重要宗教行為,一般認為它有外丹、內丹、服食和房中等內容。外丹,指用丹爐或鼎燒煉鉛汞等礦石,製作人服後能"長生不死"的丹葯。唐以後漸被內丹術所代替。內丹,為行氣、導引、呼吸吐納之類的總稱,指用人體作爐鼎,使精氣神在體內凝結成丹而達到長生不死的目的。內丹之術自金元以後逐漸盛行,其淵源上溯至戰國時代,對於中國的醫學和養生學有過很大的影響。服食,指用服食葯物以求長生。

⑼ 道家的歷史發展

1、起源:《漢書·藝文志》曾記載,道家書籍有《黃帝四經》、《黃帝銘》、《黃帝君臣》、《雜黃帝》、《力牧》、《伊尹》、《太公》、《辛甲》、《鬻子》、《管子》等,暗示道家思想與伏羲、女媧、神農、黃帝、伊尹、許由、巢父、伊尹、姜太公、辛甲、鬻子、管子等人的治世思想有關。另外,與儒家文化起源於周文化不同,道家學者多出自宋、楚、秦、齊等國,暗示道家思想與夏朝、殷商文化密切相關。
2、成型:春秋末年,以老子《道德經》的問世為標志,道家思想已經完全成型。
3、興盛:老子以後,戰國時期,道家內部分化為不同派別,著名的有六大派,除了老莊學派外,楊朱學派、黃老學派、彭蒙田駢慎到派、老子學派和宋尹學派都曾興盛一時,其中以黃老派最盛。其時,黃老思想不但成為田齊的治國思想,並通過百家爭鳴對諸子產生了巨大影響,而且在楚國和呂不韋統治時期的秦也發揮過一定作用,以至於在戰國末期形成了蒙文通先生所說的「黃老獨盛壓倒百家」的局面。
4、挫折:秦國統一中國之前,呂不韋組織人員編撰《呂氏春秋》,此書以道家思想為主幹,融合各家學說,顯然,呂不韋想以此作為大一統後的意識形態。但後來執政的秦始皇卻選擇了法家思想,並在統一中國後不久焚書坑儒,使包括道家在內的諸子百家全部受挫。
5、輝煌:漢朝建立後,由於長期戰亂的破壞,在反思秦統治思想的基礎上,開始選擇道家作為治國思想,並造就了一個名為「文景之治」的盛世。闞澤記載漢景帝「以《黃子》《老子》義體尤深,改子為經,始立道學」,黃老之書升格為經在漢武帝尊六經之前。
6、壓制:漢武帝執政後,採納董仲舒的建議,「崇尚儒術」,道家的發展暫時受到壓制。
7、復活:魏晉南北朝時期,談玄之風興起,道家思想重新復活,不過這一次的重點不是黃老,而是對老莊的重新闡釋,並形成了影響深遠的魏晉玄學。此後老莊成為道家正統,一直延續至今。
8、潛藏:魏晉南北朝後,雖然道家思想屢次成為大亂之後治國的急救包,也是士大夫失意之後的精神寄託,但它絕大多數只能在哲學科技等方面繼續發揮作用。直到唐宋時期道家又發展至鼎盛,故學者言唐之佛教思想、宋之佛儒思想均處「偉大時期」,但其間道家實力卻壓倒二教。到了元朝道家變為緣化狀態。另外,道家思想曾和佛教結合,形成了中國式的佛教——禪宗,且道家對儒家宋明理學和陽明心學的形成,起過重要作用。
9、復興:晚清,隨著西方的沖擊,儒家統治秩序受到強烈沖擊,再加上道家與西方自由民主等觀念多有相合之處,故道家思想再次復興。1991年,董光壁先生首先精煉提出了當代新道家的概念,並得到陳鼓應等人熱烈響應,此後有唯道論、道商、天道自由主義、自化論等新的理論出現,其中像道商這樣的理論還在實際生活中得到了應用和推廣。

⑽ 道家思想的精華及發展歷程是什麼

一、道家思想的精華

道家思想的精華指的是道法自然,大道無為。道家思想核心內容無所不能、永恆不滅,蘊含了辯證法因素和無神論傾向。

老子總結出了道家思想精華,當時以「道」為最高哲學,「道「是宇宙萬物本源和賴以生存的依據,「道」在老子的道家思想學說下,被譽為是世界的最高真理。「道」注重自然和諧,人與宇宙和諧統一,古代的天人關系,是指的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

二、道家思想發展歷程

1、第一階段以楊朱為代表,主要思想是輕物重生,行為上企圖避世。但事實上,人只要活在世上就必須接觸社會,因此不可能達到思想的目的。

2、第二階段以老子為代表,認為事物的演變有其法則,只要按照這些法則來安排自己的行動,就可以使事物的演變對於自己有利。於是老子提出了道、德、常等概念。但事實上,人無法徹底掌握法則,因而還是難以避免痛苦。

3、第三階段以莊子為代表,他在老子對世界認知的基礎上,提出不論世間事物怎樣變化,只要忘記事物之間的界限,獲得「無知之知」,都可以使人的心靈獲得絕對的快樂。

至此,道家哲學基本解決了其關注的終極問題,達到了頂峰。

(10)道家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道家熱」在西方的興起

早在16、17世紀,中國道家學說就與儒家學說一起被譯介西傳,但由於傳教士的親儒排道政策,其時道家思想鮮受關注。

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興起了一股「東方文化救世論」思潮,作為一種「精神科學」和生存智慧的道家思想為西方文化界競相採集,他們把道家思想作為人類至高智慧的榜樣加以崇奉。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認為,對道的追求,對生活意義的追求,在當時似乎已成為一種集體現象,其范圍遠超人們的想像。當時西方出現的這股「道家熱」以德國最甚。

亨利·米修曾於1930、1931年間游歷中國,並與道家思想結緣,其游記多次提到老子和道家。其詩作空靈、飄逸,展示了道家「虛靜」「守中」的境界,帶有濃郁的「佛」味和「道」味。米修一生的藝術探索尋道求虛,被批評家看作是在20世紀法國詩壇上「開啟了西方的《道德經》」。

閱讀全文

與道家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