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古代江寧指什麼地方
古代江寧指的是南京。
江寧是南京的舊稱之一,寓意為江外無事,寧靜於此、江南安」等內,南容京如今的簡稱寧便是取自於以前的名稱江寧。
也就是江寧縣、江寧郡、江寧府等,如今的南京設有江寧區,江蘇的得名便取自於江寧與蘇州之首字。
(1)江寧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江寧有兩大古建築群,民間都號稱九十九間半,一個在東山街道佘村社區,被稱為潘家大院,一個在湖熟街道楊柳村,被稱為朱家大院。
佘村明清代建築群由潘氏住宅和潘氏宗祠組成,已經有300多年歷史。該組建築是清朝順治初年始建,由巨商潘恆才建造,後又多次重新改造,民國十年曾修造過。
楊柳村明清代建築群始建於明代萬曆七年,又經過清代康熙、乾隆年間先後改建並遺存下來的古建築群。朱家大院相傳是明朝開國皇帝11代孫朱侯山及後人所建。
佘村的潘氏住宅具有徽派建築風格,由3個宅院組成,每宅三進,共計66間,佔地約2200平方米。建築結構均為三進穿堂式高牆深院,每進門樓上均有磚雕石刻,雕刻精美,被譽為金陵古風第一村。
B. 江寧著名人物,歷史遺址和發生過的歷史事件
東吳·甘寧——今江寧土橋鎮人
東吳·陸績——今江寧陸郎人
東燭·謝安——居今江寧東山內
南朝·陶容弘景——今江寧陶吳鎮人
唐·李白——居游東山,作《東山吟》
唐·法融——居牛首,牛頭宗創始人
北寧·王安石——三次出任江寧府尹
南宋·岳飛——牛首抗金
南宋·秦檜——今江寧湯山樺墅人
元·文天祥——於江寧麒麟作《金陵驛》
明·方孝儒——今江寧祿口人
清·袁枚——江寧縣令
清·鄧廷禎——今江寧麒麟鎮人
民國·史量才——愛國報業巨子,江寧龍都人
C. 江寧的各個方面的簡介歷史特產文化風俗
江寧區是「六代豪華」之地、「十朝京畿」要地,史有「上元之民善商回,江寧之民善田,龍都之民答善葯,善橋之民善陶,陶吳之民善剞劂,秣陵之民善織,竇村之民善刻」之說及「天下望縣、國中首善之地」之美譽。
江寧區素有「六山一水三平原」之稱,有牛首山文化旅遊區、湯山溫泉旅遊度假區、將軍山風景區、方山風景區、陽山碑材等眾多景點,其中湯山溫泉旅遊度假區位列中國四大療養溫泉之首,是首批國家級旅遊度假區。
特產
南京雲錦
南京江寧織造的雲錦一向以柔韌的質地,經久不褪的艷麗色澤著名,是南京傳統的提花絲織工藝品。其用料考究,織工精細,圖案色彩典雅富麗,宛如彩雲,故稱「雲錦」。它與蘇州的宋錦、四川的蜀錦齊名,並稱中國三大名錦。
湖熟板鴨
湖熟板鴨是江寧湖熟久負盛名的特產。相傳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清時作為貢品進獻皇宮,稱為「貢鴨」;官吏之間也經常以板鴨為禮物互相饋贈,名曰:「官禮板鴨」。
金箔工藝品
金陵金箔的歷史可追溯到1700多年前,為中華傳統生產工藝。1克黃金錘打出來的金箔可覆蓋0.47平方米的面積。主要用於建築、服飾、工藝品、佛像裝飾貼金以及名貴中成葯的配方。
其他特產
周崗紅木、東山老鵝、紅燒麻鴨、橫溪西瓜、香藕、金陵金箔等
D. 江寧府的歷史
「南京簡稱「寧」出自以前名稱「江寧」,即「江寧府」,為沿用西晉太康二年改臨江縣為江寧縣而得名,寓意為江南安寧。「江蘇省」的名稱也是從「江寧」和「蘇州」首字取自而來。如今的南京設有江寧區。
公元937年,南唐以金陵府為江寧府。北宋與清亦為江寧府。江寧又為縣名,或在城區,或在郊區。清與上元縣同為江蘇省城。民國廢府及上元,以江寧縣為省會。國民黨政府建都南京,移江寧於市郊。
南京城做了幾千年的江寧縣城,終於在1933年將東山鎮(今江寧區東山街道)劃給江寧做縣城,獨立成南京城。
公元1645年(明弘光元年,清順治二年),清豫親王多鐸率兵攻佔南京,弘光帝被俘,結束了南明的短暫統治。清政府改應天府(南京)為江寧府。府治江寧、上元(在今南京市區),屬江南省。
康熙6年(1667年),分江南省為江蘇省(含今上海市)和安徽省,屬江蘇省。
19世紀,江寧府轄:江寧(縣治在今南京市區西部)、上元(縣治在今南京市區東部)、句容(今江蘇省句容市)、溧水(今南京市溧水區)、高淳(今南京市高淳區)、溧陽(今江蘇省溧陽市)、江浦(今南京市浦口區)、六合(今南京市六合區)共8縣。
清政府在江寧府城設置江南總督,不久,改稱兩江總督,治理今江蘇(含今上海市)、安徽、江西三省,總督衙署設在今南京市長江路二九二號。清初,江寧府屬縣因襲明朝,有八縣,康熙六年統計有十萬九千多戶,居民四十八萬四千多人。雍正八年,溧陽縣劃歸鎮江,江寧府轄上元、江寧、句容、溧水、高淳、江浦、六合,共七縣。嘉慶十四年(1809年)統計,居民有二百零四萬多人。清政府為了加強對江南人民的統治,設立江寧織造署,派皇帝親信的八旗人內務府大臣擔任織造官,以監視地方官的行動和人民的反抗。康熙皇帝玄燁和乾隆皇帝弘歷,都曾六次南巡。他們每次都到江寧府。康熙五次住在江寧織造府(今大行宮一帶),一次住在駐防城內的「江寧將軍署」。乾隆六次均住在擴建的「行宮」里,他在來去途中,曾五次住過棲霞行宮。康熙在江寧,曾五次祭明孝陵,1699年還題寫了「治隆唐宋」四個大字,贊頌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的歷史功績。後來由地方官員立碑於明孝陵。康熙、乾隆二帝在江寧,除了祭明孝陵、閱兵、考試文人等活動外,還到處游覽,並留下了許多題額、題詩。
江寧府不僅是清政府統治江南地區的政治、軍事重鎮,而且是經濟樞紐和文化中心,特別是在我國近代史上簽訂《江寧條約》(《南京條約》)、建立太平天國政權、成立中華民國等重大歷史事件,都發生在江寧城。
江寧城,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的險要之地。江寧的得失,不僅關繫到清朝東南半壁江山的安危,而且直接影響著清政權的存亡。
1842年8月初,英軍在占據鎮江之後,將八十多艘兵艦陸續開到下關江面。侵略軍在燕子磯登陸,佔領觀音門外的江寧縣丞署,進抵邁皋橋,在此架設大炮,隨時准備轟城。當時在江寧的清廷欽差大臣耆英、議和代表伊裡布、兩江總督牛鑒,急忙派人向英軍求和。侵略軍提出割地、賠款、開辟通商口岸等無理要求。英軍又強占制高點紫金山,架上大炮,聲稱炮擊江寧城。江寧城危在旦夕,清朝統治者異常驚慌。道光皇帝很快就批准了喪權辱國的《江寧條約》(《南京條約》)。
1842年8月29日,在下關江面英艦「康華麗」號上,正式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江寧條約》(《南京條約》)。自此,中國開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853年3月,太平軍攻克江寧城。太平天國改江寧為天京,定都於此,以兩江總督衙署改建天王府。太平天國建都天京,不再流動作戰,他們以天京為革命根據地,出兵西征,揮師北伐,把斗爭推向全國,嚴重地威脅清政權的存在。太平天國定都天京,控制長江和運河的交通,切斷了清朝統治者賴以生存的南北相濟的經濟生命線,對國內外反動派震動極大,造成「遏絕各省解京糧道,糧道不通,京師震動,部內部外官僚送回家眷,閑員學士散歸大半,京城一空」的局面。在國內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下,1864年7月19日,天京被清軍攻陷,太平天國革命雖然失敗了,但它沉重地打擊了國內外反動勢力。
辛亥革命時,江浙聯軍攻克江寧城,曾扭轉了整個革命形勢。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取得勝利,各省紛紛響應。11月中旬,江浙聯軍一萬五千多人,在總司令徐紹楨的指揮下,進攻江寧城。聯軍在相繼攻取江寧府城附近的烏龍山,幕府山後,由鎮軍進攻紫金山天堡城,因山勢險要,攻擊失利,傷亡甚重。在浙軍、粵軍、滬軍的支援下,幾經血戰,終於佔領了天堡城,這時蘇軍已攻佔雨花台。清軍完全失去城外製高點,處在聯軍的炮火之下,陷入重重包圍之中。兩江總督張人駿等派人與聯軍談判。趁著談判之機,張人駿和清江南提督張勛等先後逃走。12月2日,江浙聯軍光復南京。南京的攻克,加速和推動了辛亥革命的發展。12月29日,獨立的十七省代表選舉孫中山擔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1912年元旦,南京臨時政府在江蘇省江寧府城成立,改江寧府為南京府,將南京定為中華民國首都。孫中山在長江路原總督署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成立,改用陽歷,以中華民國紀元。同年3月31日,孫中山被迫辭去大總統的職務。同年4月2日,臨時政府北遷北京,改定為中華民國首都;裁南京府,稱江寧縣。10月,裁順天府,置京兆地方,其行政首長稱京兆尹。
1927年4月18日,國民政府在江寧縣成立,改江寧縣城區為首都特別市(南京特別市),定為國家首都。
1928年6月8日,國民革命軍進入北京,6月20日改北京為北平特別市;北京政府宣告結束。
E. 南京的歷史文化底蘊
南京,簡稱「寧」,古稱金陵、建康,是江蘇省省會、副省級市、南京版都市圈核心城市權,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東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國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 。
歷史上南京既受益又罹禍於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氣度不凡的風水佳境,過去曾多次遭受兵燹之災,但亦屢屢從瓦礫荒煙中重整繁華。且在中原被異族所佔領,漢民族即將遭受滅頂之災時,通常漢民族都會選擇南京休養生息,立志北伐,恢復華夏。大明、民國二次北伐成功;東晉、蕭梁、劉宋三番北伐功敗垂成。南宋初立,群臣皆議以建康為都以顯匡復中原之圖,惜宋高宗無意北伐而定行在於杭州,但迫於輿論仍定金陵為行都。太平天國以南京為都,也以驅除異族統治為動員基礎和合法性之一。所以南京被視為漢族的復興之地,在中國歷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價值。故朱偰先生在比較了長安、洛陽、金陵、燕京四大古都後,言「此四都之中,文學之昌盛,人物之俊彥,山川之靈秀,氣象之宏偉,以及與民族患難相共,休戚相關之密切,尤以金陵為最。
F. 中國南京歷史
南京( http://www.3dnanjing.com )是江蘇省省轄市,古稱金陵,簡稱寧,是江蘇省省會。地處長江中下游平原東部蘇皖兩省交界處,江蘇省西南部。東距上海市300餘公里。介於北緯31°14′~32°37′,東經118°22′~119°14′之間。東鄰鎮江市,西鄰安徽省馬鞍山市、蕪湖市,南接安徽宣城市,北連揚州市。地跨長江兩岸,南北最大縱距140餘公里,東西最大橫距80餘公里,轄區 總面積6582.31平方千米,其中市區面積4723.07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513平方公里。 境內山巒起伏,河湖縱橫,海拔20~25米。長江橫卧城北,秦淮蜿蜒城南,鍾山盤繞在東,清涼山雄踞於西,有龍蟠虎踞之勢,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南面的固城湖、石臼湖、秦淮河,北面的滁河,城內的玄武湖等,構成豐富的水系。四周群山環抱,有紫金山、牛首山、幕府山、棲霞山、湯山、青龍山、黃龍山、方山、祖堂山、雲台山、老山、靈岩山、茅山等,另有富貴山、九華山、北極閣山、清涼山、獅子山、雞籠山等聚散於市內,形成了山多水多丘陵多的地貌特徵。 南京是我國著名的古都,與西安、洛陽、北京並稱為我國四大古都,歷史悠久,文化繁盛。湯山出土的南京猿人頭骨表明,三十萬年前這里就是人類棲息之地。六千多年前,南京就出現了原始村落,今南京大學附近的南陰陽營遺址為城區最早居民遺址。 春秋戰國時期,南京地處「吳頭楚尾」,為吳國置冶城於此。 公元前472年,越王句踐滅吳後,令越相范蠡修築越城於秦淮河畔,為南京最早古城。 公元前333年,楚威王滅越,盡取吳故地,築城於石頭山,置金陵邑,遺址在今石頭城,即南京城西草場門至清涼門之間。 公元前222年秦滅楚,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東巡,以金陵有天子之氣,遂改金陵為秣陵以貶斥之。 漢初秣陵相繼為楚王韓信、吳王劉濞之封地。前128年,漢武帝封其子劉敢為丹陽侯,劉胥行為胡孰侯,劉纏為秣陵侯。 195年,孫策渡江占據丹陽、江乘、胡孰、秣陵等縣。208年前後,諸葛亮出使江東,觀察南京山川形勝,作出了「鍾阜龍蟠,石頭虎踞」的著名評語。211年,孫權聽從謀士張紘之言,自京口遷秣陵,改名建業。229年,孫權稱帝,是為吳大帝,自武昌還都建業,是為南京為國都之始。吳石頭城遺址在今南京城西草場門至清涼門之間。 280年,西晉滅吳,改建業為建鄴。後因避晉愍帝司馬鄴之諱,改名建康。琅玡王司馬睿南渡,以建康為根基。317年,司馬睿即位,是為晉元帝,東晉正式建立,定都建康。 420年,劉裕代晉稱帝,是為宋武帝,宋立國,都建康。479年,蕭道成代宋稱帝,是為齊高帝,齊立國,都建康。502年,蕭衍代齊稱帝,是為梁武帝,梁立國,都建康。557年,陳霸先代梁稱帝,是為陳武帝,陳立國,都建康。 吳、東晉、宋、齊、梁、陳合稱六朝,故南京被稱為六朝古都。今南京圖書館保留有六朝建康城遺址。六朝建康城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達百萬。經濟發達,文化繁盛,在江南保存了華夏文化之正朔。 589年,隋滅陳。隋文帝下令盪平建康城,以石頭城為蔣州治所,隋煬帝時改為丹陽郡。此後隋、唐兩朝統治者相繼採取抑制南京的策略,將揚州治所自金陵遷至廣陵,曾一度取消南京州一級的建制。唐初,杜伏威、輔公祏義軍占據丹陽郡,歸順唐廷,唐改丹陽為歸化。杜伏威入朝被扣不返,輔公祏起兵反抗,建立宋政權。唐平江南,置升州。758年,著名書法家顏真卿為升州刺史,次年書烏龍潭放生池碑,遺址今存。李白晚年居升州,762年病逝於南京西南之當塗。783年,因藩鎮為亂,唐德宗有意遷都,鎮海軍節度使韓滉整修金陵,然其事未成。 五代楊吳立國,修繕金陵,以為西都。937年,徐知誥(李昪)代吳,南唐立國,定都金陵,改金陵府為江寧府。975年,北宋滅南唐,以江寧府為升州。1018年,宋真宗以趙受益(後改名趙禎)為升王,不久立為皇太子,改升州為江寧府。趙禎即位,是為宋仁宗。以江寧為其龍興之地,常以親信之臣(如包拯)為江寧府尹。宋神宗時,王安石兩度以江寧府尹出任宰相,主持變法。1120年,方臘起兵反宋,終未能北取江寧而不能控制江南,導致最終失敗。 1127年,宋高宗即位,接受主戰派人士李綱的建議,改江寧府為建康府,作為東都。不久金兵南下,高宗南逃,以杭州為行在。1137年,在主戰派岳飛等人的堅持下,宋高宗再次返回行都建康。1138年,宋高宗以建都當「修德行而不在於擇險要之地」為名,再次南逃杭州,正式建都,改杭州為臨安府。建康府為陪都。 1275年,元兵南下,以建康府為建康路。1329年,改建康路為集慶路。 1356年,朱元璋攻克集慶,改集慶路為應天府,作為根據地,朱元璋自稱吳國公。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國號明,是為明太祖。以應天府為南京,以為首都,以開封為北京,以為陪都。1378年,罷北京,改南京為京師。1386年,京師城垣完工。即今南京明城牆。是為世界第一大城垣(其次巴黎;在中國,其次北京)。1403年,明成祖升北平為北京,以為陪都。1420年底,明成祖遷都北京,以南京為陪都。1644年,崇禎帝弔死煤山。北京陷。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位。 1645年,清兵克南京。改南直隸為江南省,應天府為江寧府。1649年,清設兩江總督於江寧。1853年,太平軍攻克江寧,改江寧為天京,以為都城。1864年,清兵克天京,太平天國亡。 1912年,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以南京為首都。不久袁世凱竊據大總統之位。1927年,北伐軍克南京。不久南京國民政府成立。 1949年4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成立南京市人民政府。1949年後,南京先為中央直轄市,1952年恢復江蘇省,南京降為省轄市並作為江蘇省省會至今。1990年南京被確定為國家計劃單列市,1994年省會城市取消計劃單列,國務院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確定南京市行政級別為副省級。 南京文化遺存眾多,文化積淀深厚,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南京自2470年前建城起,歷經朝代更替,曲折坎坷,僅城市名稱就有過金陵、秣陵、揚州、丹陽、江乘、湖熟、建業、建康、江寧、升州、白下、上元、集慶、應天、天京等40多次更改,建置演變頻繁為國內罕見。其間既有過令人仰止的輝煌,也有過任人宰割的衰敗。境內文物古跡眾多。越城、金陵邑遺址、六朝陵墓石刻、南唐二陵、明代城牆等大批歷史遺跡,顯示出強烈的古都特色。城市風景秀美。東南山巒起伏,西北江水環繞,城內綠樹成蔭,四十八景風光迷人,民俗風情引人入勝,已成為國家優秀園林城市、旅遊城市。歷史人物眾多。春秋時代的吳王孫壽夢、越王句踐、西漢開國大將韓信、三國吳主孫權、南唐後主李煜、南宋名將岳飛、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太平天國首領洪秀全、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等都曾在南京印下深深的歷史痕跡。李白的詩歌、李煜的詞曲、王安石的美文,吳敬梓的小說等為古城留下了燦爛的文化遺產。南京地處遼闊的長江下游平原,瀕江近海,「黃金水道」穿城而過,南京港作為天然良港已成為遠東內河第一大港,城市發展也定位於江濱港口城市,目前已成為中國東部地區以電子、汽車、化工為主導產業的綜合性工業基地,重要的交通樞紐和通訊中心。 歷代在此留下了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六朝文化中的石刻辟邪成了南京城市標志之一。中山陵、夫子廟及秦淮風光帶兩處景區1991年被列入「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今日南京,盡展中國優秀旅遊城市風采。雪松(市樹)、梅花(市花)輝映著雄偉的明城牆,綠蔭古都――南京,笑迎八方賓朋。 南京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溫度15.4°,年平均降水量1106毫米。春季風和日麗;梅雨時節,又陰雨綿綿;夏季炎熱,與武漢、重慶並稱「三大火爐」;秋天乾燥涼爽;冬季寒冷、乾燥。南京春秋短、冬夏長,冬夏溫差顯著,四時各有特色,皆宜旅遊,因此就有了春遊「牛首煙嵐」、「夏賞鍾阜晴雲」、「秋登棲霞勝境」、「冬觀石城霽雪」之說。 市花--梅花 1982年4月19日南京市第八屆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討論決定,命名梅花為南京市市花。南京有梅園新村、梅花山等富有歷史意義的梅花勝地,梅花具有雪松相似的品格、經受了風雪嚴寒的考驗,梅花含苞欲放,早春二月,大地尚未完全復甦,梅花綻放,最早迎接春天的到來。南京人賞梅、愛梅。梅花與雪松作為南京的市花、市樹可謂珠聯璧合。 市樹--雪松 1982年4月19日南京市第八屆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討論決定,命名雪松為南京市市樹。雪松挺拔雄偉,品格剛毅,耐嚴寒和酷暑、深為廣大市民了解和喜愛。南京的雪松已有60多年生長歷史,在城市綠化中廣為種植,已成為全國繁育雪松的基地,做為市樹很具代表性。 市標--石刻 六朝文化中的石刻辟邪成了南京城市標志之一。
G. 江寧的歷史一句話
東山再起的歷史故事在江寧周邊地區流傳已久。
江寧的東山原為土山,據說是當年小秦王趕山塞海神鞭鞭方山時掉下的一撮土,取名土山。
東晉謝安,才學過人,但在朝廷遭到一幫小人的嫉妒,使得皇上一刻兒用他一刻兒貶他。謝安一氣之下就辭官來到土山隱居,邀人下棋,落個耳根清靜。他人在外,心念家,就模擬浙江會稽東山景色,在土山上大興土木搞建築,並改土山為東山。
公元383年8月,前秦符堅率百萬大軍南下伐晉。此時的皇帝想起了謝安,決定重新啟用他,就派員到東山,封他為征討大都督。宰相肚裡能撐船救國要緊,謝安沒有推託,他回到朝廷調兵遣將,上下整頓,賞罰分明,官兵一心,要與符堅決一死戰。
不多久,符堅的人馬打到了淮河、淝水,只要一過江,東晉難保,謝安心中有數,憑東晉的八萬官兵跟符堅硬拼尤如雞蛋碰石頭,他坐陣東山,臨危不亂,精心排兵布陣,並把自己的侄兒謝玄也派到前線去打仗。他侄兒臨走前想探聽這個仗怎麼個打法,謝安只說了一句話「朝廷自有安排」。謝玄心裡沒底,第二天又派人來聽口風,謝安呢,就拖來人下棋,一直下到天黑,打仗的事一字未提,到了當天半夜時分,才掏出將帥名單,擺出了他的「八卦陣」。
淝水那裡戰事拉開,謝安仍穩坐東山跟人下棋,敵人果真中計,大敗而逃。喜報傳來,謝安接過一看,二話沒說,還下他的棋。客人等不及了,都圍過來聽消息才知道前方打了勝仗,謝玄立了大功,在場的人無不佩服謝安沉得住氣,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淝水之戰」。
淝水一仗,救了東晉,謝安被封為三公之上。因為他東山閑居以後,又出來做了一番大事業,後來人們都稱謂他「東山再起」。
直到現在,東山上還有「謝公祠」的碑、「謝公泉」的井,山腳下還有條「跑馬埂」,據傳是當初謝安練馬時用的,這埂能伸能縮,馬跑多遠,它就能長多遠,神哩!
2008年東山再起的歷史故事被江寧區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江寧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H. 江寧的歷史
西晉太康元年(280)析建鄴縣西南置臨江縣,二年改江寧縣,治所在今江蘇省南京市江寧街道。此為「江寧」名稱的由來。
五代十國之一的南唐(937年—975年)在金陵建都,改金陵為江寧,是為「江寧府」。升州(江寧府)治江寧,轄有江寧縣、上元縣、溧水縣、溧陽縣、句容縣、廣德縣、當塗縣、蕪湖縣、繁昌縣、六合縣、銅陵縣、青陽縣。南唐改升州為江寧府,建西都。溧陽原屬宣州,保大十四年(956年)改屬潤州,李煜時期屬江寧;廣德,楊吳時期屬宣州,升元元年(937年)改屬升州,保大八年(950年)設廣德制置院;當塗,楊吳時期屬宣州,南唐改入升州,失淮南後,立新和州於當塗,周世宗去世後,南唐國主為鼓士氣,改名雄遠軍;六合,原屬揚州,改屬江寧。南唐初,將青陽縣改屬江寧府。保大九年(951年),置銅陵縣。交泰元年(958年),改屬江寧府。
宋朝時,此地置升州,北宋時江寧府為江南東路的首府。下轄上元縣、江寧縣、句容縣、溧水縣、溧陽縣等縣。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改稱建康府作為宋朝行都,稱「東都」,紹興元年(1131年)改為留都。南宋時建康府仍為江南東路首府。
元朝時,江寧府改為集慶路。明朝時,又改稱為應天府,為明朝初期的首都,轄區大致相當於今日江蘇省的南京市及句容市、溧陽市。明朝政府遷都北京後,應天府為南直隸首府。
清朝改稱江寧府,初期為江南省省會。康熙六年(1667年),將江南省劃分為江蘇(含今上海市)、安徽二省,「江蘇」乃是取江寧、蘇州二府首字而得名,江寧是統轄江蘇(含上海)、安徽、江西三行省的兩江總督駐地,統轄江蘇、安徽、江西三省軍民政務,和江蘇巡撫駐地姑蘇同為江蘇省省會,安徽布政使長期駐扎之地。同時,又在江寧又設立江寧布政使,管轄江寧府和江蘇省長江以北的揚州府、淮安府、徐州府、海州直隸州、通州直隸州和海門廳。城東明故宮舊址駐扎有八旗軍隊,設江寧將軍管轄,統領江南地區。
清代江寧在經濟、文化、軍政方面具有相當的重要性。經濟繁榮,文化昌盛,科舉考場江南貢院規模居全國各省貢院之冠,創中國古代科舉考場之最,全國有半數以上官員出自江南貢院。清廷在此設立規模龐大的江寧織造,生產供應皇家需求的絲織品。
清朝時期江寧府下轄上元縣(今南京主城東部)、江寧縣(今南京主城西部)、溧水縣(溧水區)、句容縣(句容市)、江浦縣(浦口區)、六合縣(六合區)、高淳縣(高淳區)、溧陽縣(今溧陽市),治所位於江寧縣和上元縣。[1]
I. 南京的歷史文化
歷史沿革
國父中山先生曾經這樣評價過南京:南京為中國古都,在北京之前。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區。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種天工鍾毓一處,在世界之大都市誠難覓如此佳境也。歷史上南京既受益又罹禍於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氣度不凡的風水佳境,過去曾多次遭受兵燹之災,但亦屢屢從瓦礫荒煙中重整繁華。且在中原被異族所佔領,漢民族即將遭受滅頂之災時,通常漢民族都會選擇南京休養生息,立志北伐,恢復華夏。大明、民國二次北伐成功;東晉、蕭梁、劉宋三番北伐功敗垂成。南宋初立,群臣皆議以建康為都以顯匡復中原之圖,惜宋高宗無意北伐而定行在於杭州,但迫於輿論仍定金陵為行都。即使太平天國以南京為都,亦以驅除異族統治為動員基礎和合法性之一。所以南京被視為漢族的復興之地,在中國歷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價值。故朱偰先生在比較了長安、洛陽、金陵、燕京四大古都後,言「此四都之中,文學之昌盛,人物之俊彥,山川之靈秀,氣象之宏偉,以及與民族患難相共,休戚相關之密切,尤以金陵為最。」
科教文衛
南京是中國重要的科研和教育基地。現有中科院、高等院校、自然科學研究和開發機構近600家,研究領域涉及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各大門類,科研設施先進,科研開發實力雄厚。擁有以高校、科研院所為依託、代表國家一流學術水平和科研水平的實驗室和研究中心百餘個,其中國家實驗室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6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0個。擁有體系完善、功能齊全的科技服務網路,其中科技推廣、科技信息、科技服務機構百餘家。各類科技協會、學會400餘個,其中省、市級學會200個。南京擁有科技人員近40萬人,在寧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8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