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中國歷史發展論文

中國歷史發展論文

發布時間:2021-02-04 14:52:15

A. 中國近代史歷史論文

各個時期人們對洋務運動的評價不一,從最早的一味否定到如今的正確認識.(內如果是應付考試,一樓的答案容是很好的,我這個只是為了提高你的課外閱讀量.)

洋務運動發軔於1861年初。當時留守北京議和的欽差大臣恭親王奕欣,領銜上奏《統籌全局折》,經過王公大臣會商同意和咸豐批准,正式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從此,洋務運動便正式開場。1894年9月,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洋務派苦心經營十餘載的新式陸軍和北洋艦隊一敗塗地,清政府被迫於次年4月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洋務運動從此而宣告破產。

洋務運動持續的時間長達35年,作為中國近代化的開端,受到史學界的普遍重視。洋務運動可謂中國近代化的第一炮,可是這第一炮並沒有放響,基本上是失敗了,沒有把中國改變成為獨立的近代資本主義社會,因而引起了對洋務運動不同評價的持續論爭。

這一論爭從洋務運動開始起,歷經舊中國近90年,新中國48年,仍未能論爭出一個「定論」來,可以說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以下僅就我所了解的洋務運動評價與研究的情況,做一概略的回顧,聊供史學界同仁討論批評,以期推動有關研究工作進一步深入。

B. 中國近現代史發展歷程論文

中國近現代史,是指中國自年以來直至現在的170多年的歷史。

中國近現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質來說,是中國一代又一代的人民群眾和仁人志士為救國存亡而英勇奮斗、艱苦探索的歷史;

是中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偉大的艱苦的斗爭,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贏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

是中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把一個極度貧弱的舊中國逐步變成一個初步繁榮昌盛、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歷史。

1840年鴉片戰爭-1919年五四運動為近代, 主要是因為中國的社會性質轉變,由封建社會轉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919年五四運動-1949新中國成立為現代。

(2)中國歷史發展論文擴展閱讀:

1840年的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及因此而簽訂的《南京條約》,包括香港的割讓。

中國的近代史因此而具有兩個鮮明的特徵:

其一是中國無力保衛自己免於侵略;其二是中國不得不接受不平等條約。

新中國成立後的1954年,胡繩在《歷史研究》創刊號上發表《中國近代歷史的分期問題》,引起了近代史學界的強烈關注和熱烈討論。

在文章中,胡繩非常明確地把近代史限定在1840—1919年之間,也就是說,以五四運動為分野,在此之前為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是為近代史;五四運動標志著中國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台,開始取代民族資產階級成為民主革命的領導階級,此後則為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是為中國現代史。

胡繩的這一主張,得到了多數學者的認可。

從這時開始,中國歷史學界出現了中國近代史和中國現代史的明確分界,分界線就是1919年發生的五四運動。

C. 中國古代文化的歷史發展歷程 論文 怎麼寫

中國歷史上,各朝代的文化專製程度不盡相同,但總的來說,統治者對學術文化領域的控制都是比較嚴密的。中國古代文化專制的發展,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先秦兩漢時期,文化專制初興。春秋以前,「學在官府」,文化學術掌握在統治者與貴族手上。經過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爭鳴後,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及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終結了中國歷史上僅見的思想文化活躍時期,影響深遠。第二階段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這時期文學、史學、玄學及佛學等發展蓬勃,可是也發生較多諫禍、史禍與詩禍、排佛之禍事件,這是文化專制的發展階段。 第三階段是隋唐兩宋時期,是文化專制的興盛時期。除諫謗之禍、詩詞文禍、學禁書禁等事件外,朝廷實行開科取仕,統治者以科舉為手段加強對知識分子的控制。兩宋在變法及對金的和戰問題上,掀起了激烈、頻繁的黨爭。此外,這時期朝廷推動編纂的大部頭類書,對於君主推行文化專制也起到很大作用。第四階段是明清時期,這是文化專制的顛峰階段,朝廷殘酷迫害知識分子的程度,遠超過去任何朝代。文字獄正是明清文化專制的高潮和典型。從以上概述可以看出,中國古代文化專制是持久和嚴酷的,對加強君主專制統治起重要作用。專制手段一:思想鉗制專制手段二:官場壟斷專制手段三:科場壟斷專制手段四:言論禁忌專制手段五:宗教控制
參考: http://www.thjy.org/chuyilishi/Article/632819917899062500.aspx

D. 中國古代史論文

百家爭鳴實在什麼樣的背景下發生的,各自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解 釋 百家:原指先秦時代各種思想流派,後指各種政治、學術派別。另一種說法:所謂「百家」,是泛指,意為數量多,主要分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陰陽家、雜家、名家、縱橫家、兵家、小說家等十家。

鳴:發表見解。指各種學術流派的自由爭論互相批評。

出 處 東漢·班固《漢書·藝文志》:「凡諸子百家,……蜂出並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聯合諸侯。

諸子百家:原指先秦時期各種思想的代表人物和各個派別,後用來對先秦至漢初各種流派的總稱。
諸子百家來自於:《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廷尉乃言賈生年少,頗通諸子百家之書。文帝召以為博士。」

百家爭鳴是指春秋 ( 公元前 770 ~公元前 476 年 ) 戰國 ( 公元前 475 ~公元前 221 年 ) 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涌現及各流派爭芳斗艷的局面。所謂「諸子百家」,其實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陰陽家、雜家、名家、縱橫家、兵家、小說家等等。「百家爭鳴」反映了當時社會激烈和復雜的政治斗爭,主要是新興地主階級和沒落奴隸主之間的階級斗爭。這個時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個封建時代文化的基礎,對中國古代文化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
百家爭鳴的背景
百家爭鳴的階級基礎:戰國時期是社會大變革的時期,各種社會矛盾錯綜復雜,對於復雜的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都有自已的見解和主張。

百家爭鳴的主體:戰國時期,官府文化教育的局面打破了,屬於知識分子階層的「士」大量出現,由於出身、政治見解和思想方法的不同,他們分別依附於不同的階級和社會集團,充當他們在思想文化領域中的代言人,士構成了百家爭鳴的主體。

百家爭鳴的社會基礎:戰國時期諸侯割據,政治上不統一,就無法在文化上實行專制,各國的國君及貴族、官僚為壯大自己的勢力,紛紛招攬人才,養士成風。士奔走於各諸侯國之間,「合則留,不合則去」,有相對而言的自由,受政府幹涉較少,使得各學派有發展的機會,有發表自己主張的場所。
百家爭鳴發啟於春秋末年,興盛於戰國。百家爭鳴的出現,是特定歷史條件的產物。

首先,社會大變革帶來思想大解放。

其次,王室的衰微為學術思想的自由發展創造了條件。

再次,社會交往的頻繁、促進了思想文化的交流。

最後,講學風氣的盛行,私學的興起,使文化典籍廣為傳播,各種學說廣為流傳,形成了爭鳴氛圍。

意義:在戰國的大變革時期,對打擊奴隸主貴族特權,建立和保護新興地主的中央集權制度,有積極意義。

劉澤華、葛荃主編《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修訂本),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
P27-29:
春秋戰國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大變
動時期。「高岸為谷,深谷為陵」的運動打破了傳統的生活和觀念。過去的一切怎麼看
?需要人們回答。現在應該怎樣生活?需要人們創造。歷史的車輪要向哪裡轉動?需要
人們預測。數不清的問題擺在了人們面前。一句話,社會歷史需要重新認識!百家爭鳴
便是歷史變動在認識上的表現。
促成百家爭鳴的另一個原因是,各國的政治變革與相互競爭需要理論指導。當時每個諸
侯都面臨著如何解決內政與外交兩大課題,都面臨著生存與死亡的抉擇。……斗爭不僅
是物質力的較量,同時也是智力的較量。……所以各國爭著招攬人才,有的下令求賢,
有的重金收買,百家的興起正是適應了智力競爭。他們中的多數目的也很,那就是「干
世主」。
形成百家爭鳴的再一個原因是,當時的政治空隙比較多,知識分子大有用武之地,可以
自由馳騁。這並不是說當時有什麼開明的政治制度,而是指諸侯國林立,便於知識分子
在各國間迂迴。「朝秦暮楚」不只是形容說客,對思想家也是適用的,著名的思想家幾
乎都周遊列國,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由於各國搶著招納智囊,知識分子的地位也較
高。「禮賢下士」雖非君主的本意,而是出於需要,士人「分庭抗禮」也常常使君主惱
火,但是君主為了謀求方略而不得不容忍。……他們著書立說雖然是為了「干世主」,
但大多數人是企圖用自己的學說改造君主,而不是一味阿諛奉承,取悅於君。
從平面上看百家相爭,很有點民主氣氛,但是如果分析一下每家的思想實質,就會發現
絕大多數人在政治上都鼓吹君主專制,思想上都要求罷黜他說,獨尊己見,爭著搞自己
設計的君主專制主義。因此,百家爭鳴的實際結果不可能促進政治走向民主、思想走向
自由,只能是匯集成一股強大力量,促進君主專制主義的完善和強化。把握了這一點,
才能把握百家的政治歸宿。

楊幼炯《中國政治思想史》,商務印書館,1937
頁三一至三二:
古代政治思想之興盛,實以先秦時代為最。先秦時代實為中國政治思想之發達時期。蓋
自春秋、戰國以還,學術勃興,百家爭鳴,思想學說,罔不歸宿於政治。晚周戰國時代
正社會經濟組織,根本變動之時,牽連及於社會一切之關系,實為一空前時代。思想家
受此影響,對於學術上乃為空前之建設。其發達之原因,有可得而言者:先秦時代一方
為中國社會變動最劇之時代,上至國土政治,下及人心風俗,皆與前此截然劃一鴻溝。
他方面又為各民族接觸頻繁之時代,原始諸夏民族思想,因政治進化最早,故發展較為
完備。而儒墨兩家之思想即發源於諸夏民族重實踐之民族性。與此相反者,則有道家與
陰陽家兩派,其源則均出於東夷民族之思想,因之各種思想系統彼此競爭雄長;加之,
周室既衰,其所余虛文儀式之陳言,不足以范圍一世之人心,遂有河出伏流一瀉千里之
概。其次,自春秋之末,以至戰國,兼並盛行,列國之競爭最劇,相率以登進人材,擴
張國勢為務。其雄鷙之主,知僅恃貴族不足以豪於天下,故敬禮處士,招致客卿。自是
閥閱之階級一破,前此為貴族世官所壟斷之學問,一舉而散諸民間,言論思想之自由,
至是而極矣。在政治方面,貴族政治之崩壞,實為當時大勢之所趨,周之一代,實貴族
政治之時代也。周制以家為國,而宗法制度,實為其政治之基礎。王室與諸侯之關系,
賴以維系;諸侯與其境內諸侯之關系亦賴之,乃至國中一切大小團體所以相維持相固結
者皆賴之,周代群治,悉以此為中心。逮至戰國而社會風潮大變,上古之政治及社會制
度乃根本上發生變化。因政權之聚散,而影響於學術思想者至巨,各派政治思想乃紛然
並起。又西周學在王官,故貴族中人,即為知識階級;至春秋之際,王官失守,散在四
方。加以孔老講學,平民讀書之機會益多,貴族不能專知識階級之利,思想尤易發展。

錢穆:謝扶雅《中國政治思想史綱》序
自春秋戰國以來,中國思想界初發奇采,而其時已開士人預政之門。自秦以下,中國正
式有士人政府之組織。

肖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上),
頁五六:故就孔子之行事論,其最大之成就為根據舊聞,樹立一士君子仕進致用之學術
,復以此學術授之平民,而培養一以知識德能為主之新統治階級。然其所以能如此者,
雖由其本人之敏求天縱,半亦由時代之影響。敬非時機成熟,雖有至理名言,其誰能領
悟而接受。孔子生於魯襄公二十二年,卒於哀公十六年,正當春秋之末葉,由封建天下
轉入專制天下過渡時代之初期。周禮已廢而未泯,階級方壞而猶著。孔子身受舊社會之
薰陶,又於舊制度中發現新意義,即欲以其所發現者為改善及復興舊秩序之具。然當時
之公族世卿既未必能用其言,遂傳其術於平民,使其學成者出仕公卿,取得致用之機會
。當時必有平民之子弟欲自拔於畎畝市進之中而未得其途者,得孔子之施教,自踴躍以
赴之。故孔子學術之主要內容為政理與治術。其行道之方法為教學,其目的則為從政。

頁五七:就盪平階級之功言,孔子不啻陳涉吳廣之發難,而首享其成者反為商、韓、蘇
、張「異端」「邪說」之流亞。

汪大華《中國政治思想史論叢》,帕米爾書店,1969年初版,1982年再版
頁三七:孔子教學以六藝,六藝原是士人從政干祿的本領:知書數可以為冢宰,知禮樂
可以為小相,習射御可以為將士。所以,他所教出來的弟子,多有從政的技能。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都有哪些學派?
派別創始人或者主要人物
儒家孔丘
道家李耳
墨家墨翟
法家李悝
名家惠施
兵家孫臏
陰陽家鄒衍
縱橫家蘇秦
雜家呂不韋
農家許行
小說家屈原
除了這些以外的,就都不太著名,故人們都稱做「九流」,三教九流從此而來
在春秋戰國數百個諸侯國家兵戎相見、弱肉強食之際,卻出現了道家、儒家、兵家、墨家、法家、縱橫家、陰陽家等百家爭鳴的局面,而且《左傳》、《春秋》等詳盡記載當時歷史的著作也相繼誕生。這場「百家爭鳴」的壯觀場面比歐洲的文藝復興早了將近2000年。

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前221年)的百家爭鳴。其內容包括:1、「學在官府」局面的打破,使學術下到民間,形成諸子百家;2、百家爭鳴從魯國儒墨顯學之爭,到儒墨楊三家鼎立的局面;3、以儒家向法家轉化為特點的魏的西河之學;4、以屬楚文化的陳、宋為中心的老莊學派為道家的右翼;5、齊稷下學宮的黃老之學則是道家的左翼;兼容並包的稷下之學,使百家爭鳴發展到高潮,其中有田齊法家、陰陽家、兵家、名家等;在爭鳴中各家也相互影響,6、《呂氏春秋》的雜家之學,反映了百家趨於融合;秦帝國的建立,標志著百家爭鳴的結束。

春秋是我國奴隸制瓦解和向封建制過渡的時期,戰國是封建社會的開端。春秋戰國經歷著劇烈的社會變革,階級關系有很大的變動。春秋中後期,隨著奴隸制的破壞,新的封建生產關系開始產生,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逐漸形成。到戰國時期,這兩個階級便構成了封建社會的兩個對抗階級。但奴隸主階級還存在,大量官私奴隸也仍然存在。個體手工業者和商人在城鎮有相當大的數量。伴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過去的「官學」變成了私學,有知識有學問的人多起來。他們分屬各階級各階層,以「士」的身份出現,對於天文、地理、數學等各種學術問題爭論不休,對於政治制度,更是各有主張。形成了「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

「諸子」,是指春秋戰國時期思想領域內反映各階級、階層利益的思想家及其著作。《漢書·藝文志》說:「諸子百八十九家」,取其成數叫「諸子百家」。主要的有老子、孔子、墨子、楊朱、許行、商鞅、申不害、孟子、荀子、莊子、韓非子、惠施、公孫龍、田駢、慎到、宋鈃、尹文、關尹、鄒衍、張儀、蘇秦、呂不韋、孫武、吳起、孫臏、尉繚等。

對「諸子百家」,戰國時期的《孟子》、《莊子》、《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等書中都有記載。古代的歷史學家,如西漢初期的司馬談認為,「諸子百家」主要是指「陰陽」、「儒」、「墨」、「法」、「名」、「道」六家。西漢末年的劉歆和東漢的班固則認為主要是指:「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十家。有時又略去「小說家」,認為「其可觀者九家而已」。
傳統百家爭鳴研究對百家的劃分,無論是在標准上還是在對百家的具體說法上,都欠妥。百家爭鳴實質上是我國古代各學派因政治思想上的分岐而展開的學術論爭。百家的劃分應以政治思想為標准。百家應劃為德、禮、法、儒、孝、墨、術、義、絕對平等觀、無君論等十家。百家爭鳴的性質是中國古代封建領主制向統一中央集權制的過渡。百家爭鳴始於春秋後期孔子創辦私學,迄於漢武帝採納田蚡的「絀抑黃老,崇尚儒學」。探索百家爭鳴時不要忽略百家合流。
中國古代的百家爭鳴,是中國古代學術史上一個非常重大的事件。它上承夏、商、周三代學術,下開秦、漢、六朝、隋、唐、宋、元、明、清等兩千多年的思想先河。科學地認識百家爭鳴,不僅對深入研究百家爭鳴本身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整個傳統文化的反思也有重要意義。但是,傳統至今理論界對百家爭鳴的看法,無論是在對百家爭鳴之百家的劃分上,還是在對百家爭鳴的性質、起迄點等問題上,都存在嚴重問題。本文不想對此談新看法。
百家的科學劃分之我見
即然百家的劃分應以政治思想為標准,那麼從政治思想出發,筆者認為,百家爭鳴之百家大致可劃分為儒、孝、德、禮、法、墨、術、義、絕對平等觀、無君論等十家。
儒家:創始人是孔子,其思想核心是「仁」。第二個代表人物是孟子,他將孔子的仁正式完善成了「仁政」,「仁政」是孟子的思想核心。二者的代表性文獻分別是《論語》和《孟子》。
孝家:其代表性文獻是無名氏之《孝經》。《孝經》的中心思想是「孝政」,即「以孝治天下」。過去,理論界有人認為《孝經》是一般講究倫理孝道的著作,不確。
德家:原是西周初期的政治思想,後在西周末期至東周其內涵受到了根本性的改造。東周初期,如臧哀伯有著名的《德論》(5)可證;戰國時期問世的《德道經》、《莊子》是其代表性的文獻。
禮家:是萌芽於西周後期並在東周中前期廣為流行的一種政治思想。東周時期的一些著名政治家如管仲、子犯、曹劌、子產、晏子等都崇尚禮治,特別是子產和晏子,還分別有著名的《禮論》(6)。戰國後期,以禮為思想核心的重要代表是荀子。
法家:是春秋中後期出現的一種政治思想。最先萌芽於鄭,創始人是鄧析,第一個「鑄刑書」的是子產(子產前期是禮家,後期轉向了法家),繼之是晉范宣子、趙鞅等的「鑄刑鼎」。戰國時期法家的重要代表是慎到,其代表作是《慎子》;後無名氏之《經法》亦屬法家文獻等。過去,理論界認為《經法》是道家著作,這是從哲學上著眼的,不確。
墨家:創始人是春秋末期的墨翟,其思想核心是「義」。過去,理論界有人認為墨子的思想核心是「兼愛」,根據不充分。
術家:創始人是申不害,其思想核心是術,其代表作是《申子》。過去,理論界認為申子屬法家,不確。申子自己宣稱其學術思想是「術」,秦漢人一直都說「申子之術」。
義家:創始人是韓非。韓非的「義」與墨子的「義」區別在哪裡?最明顯的一點,就是墨子的「義」包含經濟利益,如《墨子·經上》說:「義者,利也。」韓非的「義」則完全排斥利。義家的代表作有《韓非子》、《公羊春秋》等。(7)
絕對平等觀:創始人是許行。《孟子·滕文公上》載:許行認為,國君要與人民絕對平等,「先耕後食,先織後衣」,並取消商品經濟等。這是中國古代最早的絕對平等觀。
無君論:創始人是吳慮。《墨子·魯問》載:「魯之南鄙人有吳慮者,冬陶夏耕,自比於舜。」「自比於舜」就是「我即國君」,這是中國古代最早的無政府主義。但用中國古代的語言表述,應為「無君論」。
以上十家,嚴格說來,可歸為八家。因為「孝」可並入儒家,「義」可並入術家。「以孝治天下」的思想萌芽於孔子,完善於《孝經》,《孝經》以孔子為先師,其基本思想體系又與「仁」極接近,故可認為「孝」是儒家的思想分支。「義」的創始人是韓非,過去理論界認為他是法家,或法、術、勢集大成者。其實,韓非雖有法家思想,但也有術家思想,他本人認為術大於法,所以韓非思想的基本傾向應是「術」,即屬申子術家。而且,韓非的「義」,原則上是對「術」的脫胎換骨的改造,故可認為「義」是術家的思想分支。

過去,理論界認為百家爭鳴迄於秦統一,值得商榷。秦的統一,雖實現了中國古代封建領主制向郡縣制的過渡,但這一過渡是失敗的,未能使中國古代統一中央集權制進入穩定態。秦亡後,項羽、劉邦都先後恢復了分封制。而且,秦的「焚書坑儒」也不是解決思想問題的有效方式。在漢初,思想界又重新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如陸賈著《新書》;賈誼、王臧、趙綰都先後試圖通過「興禮樂」來改制;晁錯以「術」削藩;轅固生以儒反「黃老」;董仲舒則以「春秋大義」來呼喚「大一統」;文帝「廣游學」,置《孝經》、《孟子》、《爾雅》等博士。一時間再次百花齊放,雖未有新思想的提出,但亦屬百家爭鳴性質。漢初百家爭鳴的復起,是中國古代封建領主制再次向統一中央集權制過渡的輿論准備。因此,將百家爭鳴的終點定在秦統一說不過去。

七、百家爭鳴過程中的百家合流

過去,理論界在探討百家爭鳴時,大都眼於百家爭鳴,很少談及百家合流,這種研究方法亦欠妥。

百家合流是百家爭鳴的一個組成部分。百家爭鳴雖原則上是各家發表自已的看法,批評別人的意見,但也包含了對其他學派某些思想的吸收。如荀子,雖以禮為思想核心,但也重法與推崇孔子,以致有人將其當做法家,還有人將其當做儒家。就是說,百家爭鳴的爭鳴是有保留的克服,爭鳴中有吸收,吸收是為了更好地爭鳴。百家爭鳴本身也說明,爭鳴各家在學術上都有片面性,它們只有相互吸收,才能做到互補,並使自己的學說趨於完善。如墨子在回答程子的「非儒,何故稱於孔子也」時,說:「是亦當而不可易者也。今鳥聞熱旱之憂則高,魚聞熱旱之憂則下,當此雖禹湯為之謀,必不能易矣。鳥魚可謂愚矣,禹湯猶雲因焉。今翟曾無稱於孔子乎?」(13)

百家合流是百家爭鳴的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百家爭鳴在前期和中期,主要表現為爭鳴,後期則主要表現為合流。如戰國後期兩個官辦學術中心,齊國的「稷下」與秦國的「呂不韋門客集團」,他們的學術活動,搞的基本都是百家合流。稷下學派的代表作是《管子》,其中既有德家思想,也有禮家思想,還有法家思想等,但是以「禮治」為主;呂不韋門客集團的代表作是《呂氏春秋》其中包含的學術思想更雜:德、禮、法、術、孝、義等均有,以致有人將其誤為雜家。其實,這是對其佔主導地位的思想缺乏認識的緣故,雜家根本就不存在。《呂氏春秋》佔主導地位的思想是「德」,其餘均起輔助作用。

百家合流的形式,一是理論上的合流,二是實踐上的合流。理論上的合流,禮、德、術等三家做得比較好。禮家,如前引《荀子》、《管子》;德家,如前引《呂氏春秋》;術家,如前引《公羊春秋》、《春秋繁露》等。儒家做得較差,但儒家將《五經》及各《傳》都納入到了其經典之中,這樣內容也較豐富,基本上也包括了禮、德、術、義等思想。實踐上的合流,主要指當時的統治者們出於自身的需要,同時立幾種思想不同的著作為經,作為治國的主導以及輔助思想。如漢初的「黃老之治」,曾立法家的《經法》、《稱》、《道原》、《十大經》和老子的《德道經》等為經;武帝時期,置《五經》博士,合《論語》、《孝經》為《七經》等,這些都是在實踐上的百家合流。

百家合流在百家爭鳴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爭鳴只是探討問題,合流才是向解決問題邁進,只有百家的有機合流,才是最後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秦之所以沒能最後解決當時社會的主要問題並結束百家爭鳴,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用「焚書坑儒」來拒絕百家合流,絕對以申、商、韓的術家思想治國,致使其走向了滅亡。漢武帝解決這一問題的關健,就是結合實際進行百家合流。如武帝:在政治思想上雖突出儒家的孝,但其餘《六經》均起輔助作用;體制上的雙軌制,既吸收了術家的郡縣制,也未完全拋棄德、儒、禮、法、孝等家的分封制;主父偃的「推恩令」,既有儒家的仁孝思想,也包含了術家的「術」、「義」等理論;經濟上的重農抑商,既有儒、法、德、禮等家的重農重商,也未完全拋棄術家的「詐農滅商」;意識形態上,既有儒、法、德、禮等家的思想自由,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術家的思想禁錮;教育風化上,既有儒家的興學辦校,也有術家的「以吏為師」,如用「舉孝廉」與「選三老」為民做表率等。這和秦代在政治上只以申、商、韓術家思想治國,體制上絕對行郡縣,經濟上詐農滅商,思想上搞專制,教育上「以吏為師」等截然不同。由此可見,要想解決中國當時社會的主要問題,沒有百家的有機合流,無論如何都是不可能的。

E. 陳述中國歷史發展的文章有哪些

陳述中國歷史發展的文章太多了。如果對歷史興趣,推薦一些參考書目:
【 教回 材 】
《中國史綱要》,翦伯贊答主編,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中國古代簡史》,張帆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歷史學》(大學文科指導書目),李玉、吳宗國編,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
《中國歷史文選》(修訂本)張衍田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通史參考書】
《國史大綱》,錢穆,商務印書館1994年版
《中國文化史導論》,錢穆,商務印書館1994年版
《呂著中國通史》,呂思勉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
《中國通史》,白壽彝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中華二千年史》,鄧之誠,中華書局1983年版
《簡明中國古代史》,張傳璽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3版
《中國古代史研究概述》,《中國史研究》編輯部,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中國歷史研究專題述評》,胡凡等主編,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中國古代史分期問題討論集》,《歷史研究》編輯部,三聯書店1957年版
《中國古代史分期討論五十年》,林甘泉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中國大歷史》,黃仁宇著,三聯書店1997年

F. 中國傳統文化歷史進程論文 3000字

文章摘要: 我越來越憂思:中國傳統文化正日益受到現代化的威脅!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在其歷史進程中不斷建構而成的。是數千年來無數先賢達人大智慧的結晶。所蘊涵的內容包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現代社會的進步。正是藉助於傳統文化的基礎而成就的。高樓、汽車、網路……(還有擁擠和污染),在人們日益追求現代化的同時。那遠古的、能給人啟迪的、創造了實際價值的傳統文化,愈來愈被淡化了,甚至快被部份人遺忘了。 文章關鍵詞: 中國傳統文化 歷史進程 現代化 文章快照: 諾索夫約1O0年,考察的內容及范圍也遠超過18世紀以前的任何一位地理~.Zl-學家。60多萬字的《徐霞客游記》,其篇幅遠超過世界巨著《馬可-波羅游記》。其成書時間早成洪堡《新大陸熱帶地區考察記》約15O年,早於斯文赫定《亞洲腹地旅行記》約200年。他對岩溶洞穴的考察及形成原因的探索,比雷米索夫早約70年;對石灰岩地貌的考察以及使用專門的地質學名稱描述地質現象,早於愛士培爾約150年,早於羅曼約200年;對火山及火山噴出物浮石的考察,比莫洛對雄茨威火山的考察早了70年.比哈頓提出岩石起源的火戎論早了一個世紀……他是一位傑出的、了不起的地理學家、探險旅行家、游記文學家。他在地理方面的貢獻,可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包括那些開著越野四驅、肩扛現代高科技設備的地理工作者)!上述所言的地理地貌地質等奇觀.在邊陲雲南均存在,現在已全部開發成旅遊景點。他嚴謹踏實的地理探究,給雲南人民帶來了實惠,對當地的經濟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紅土地上的人們深深緬懷他,到處都有他的塑像,並借各種方式紀念他的豐功偉績。這些年,我痴迷於摩托車,更喜歡獨自駕車長旅,也正是追隨徐公的足跡,意在地理知識上有所獲;也和徐公一樣,白天背著設備旅行,夜晚則走筆為記……徐公探究地理,我則側重「人文地理」的寫作,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我獲益不淺f通讀《徐霞客游記》,我不得不說的遺憾是:徐公對現在從上海到西藏樟木長達5000多公里的318國道線周圍數百公里的人文地理探究太少了,尤其是「大香格里拉」。最初我心中始終有一個結,這個本應由徐公提出的命題,卻由18世紀的西方外國人提出……318線,這是一條中國、乃至世界美景高度集中的景觀長廊,盆地、高山、湖泊、海子、冰川、雪山……優美壯麗同在.幽景曠物並存。而處於橫斷山區的「大香格里拉」.則是中國一個獨特的地理單元,大自然賦予了這里得天獨厚的自然風貌:氣勢磅礴的雪山、巍峨聳立的峽谷、浩盪奔騰的大河、如鏡似玉的湖泊海子、蒼涼雄奇的城堡、古樸獨特的民居……然而在明代,徐公只能騎馬、乘船或步行,對於殺機重重的318線,他或許不知有這些佳境,自然也不可能做細致入微的探險工作。他也是人!假如當初他了解這些.那麼他的「滇游」記載會更加生動.他會在滇池呆更長時間。《徐霞客游記》文風朴實,文字清新.最感人處在於對當地的地質等描述全是真實的記錄一「滇游」中的地方,我大多去過,都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這也許是行前仔細再讀《徐霞客游記》的緣故吧。我也讀過不少摩托車愛好者的旅行文章,他們最愛用的詞是「征服」二字。我替他們難過,面對冰雹、雪崩、泥石流等等,人在自然面前是多麼渺小,多麼無助與無奈。「征服」應屬偉大的壯舉之范疇,這與徐公的治學嚴謹比起來.是在吹牛了——起碼不實在!我自小苦練形意、Jk.~l-、少林等功夫.身體壯得像牛——至今不知感冒為何物,也常自比為匈奴族的後代.可在雅山的洪災面前,我手足無措,也只能仰天長嘆!與紀念館毗鄰的「升庵祠」里,曾住過一代「名囚」楊升庵,徐公是地理史上的奇人,卻對楊公恭敬有加,喻為「導師」。在建水,楊公所居為福東寺(小桂湖),徐公駐足在接待寺(兩寺相鄰)。徐公也數次到過高蟯,這就是政府為何要將紀念館建在「升庵祠」旁的原由。徐霞客不僅開了近代地理學的先河,其探求真知的科學精神,誠摯的愛國情操也成為我國近代知識分子的傑出典範。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要發揚徐公的探究精神。既不能以犧牲人類古老、優秀的傳統文化遺產為代價去發展經濟,也不能犧牲各民族群眾的物質利益去孤立地談「保護」。統籌兼顧,協調發展,這是一件大事!我無為,卻視楊公、徐公為先賢達人……@ [2] 關於加快達州市文化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達縣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年06期 [3] 民間文化的精華與糟粕 《漢字文化》2007年05期 [4] 柏林藝術論壇:貧窮但性感的當代藝術博覽會 《藝術當代》2007年06期 [5] 藝術北京的亞洲企圖 《藝術當代》2007年06期 [6] 剪紙收藏迎來春天 《西部論叢》2007年11期 [7] 淺談機關文化建設 《鞍山社會科學》2007年05期 [8] 後現代主義文化思潮的發展軌跡 《理論參考》2007年10期

G. 中國古代歷史發展規律4000字論文

國古代治亂、衰亡,都有上下兩方面因素:

興盛時期:

上層,君主及其臣子經歷戰亂,創業艱難,因此對自我約束較嚴,實行各種恢復經濟、鼓勵農業生產政策,任用一批高素質官僚、打擊貪官污吏,避免其侵害君權,減輕他們對百姓的壓迫。同時打擊豪強,使其不敢過分兼並土地。

下層,長期戰亂使得人口大減,出現大量空閑土地,豪強地主不敢兼並土地對抗官府,農民生存較易,不會賣掉土地逃亡或賣給豪強地主,小農經濟得以發展。

衰亡時期:

上層,由於君主世襲制度,後代君主生於深宮之內、長於綺羅叢中,生來便榮華富貴、高高在上,既無社會經驗,也缺乏足夠的政治經驗,(君主獨裁,大權獨攬,不會在其還能處理政務時交給繼承人太多權力。)加上從小接觸人少,多為身邊近臣、宦官,一旦即位,難免任用這些親信,也難免喜諛惡直、奢侈無度、沉湎某種個人愛好中等行為,這樣君權就會被君主所信用的奸佞代行,從而用不受制約的權力做出種種蠹國害民行為。同時整個統治階級的腐化(絕對的權力必然帶來絕對腐化。)導致橫征暴斂、貪腐橫行,把種種苛捐雜稅、徭役等經濟、人身負擔加於百姓身上。

下層,經濟發展、人口繁衍、土地兼並加快,人地矛盾逐漸尖銳,而統治階級增加的各種經濟、人身負擔使得廣大農民不堪忍受,不得不把土地賣給豪強地主,同時為了逃避徭役、人丁稅,往往自身也賣為奴隸,如此一來,朝廷收入減少,統治階級的胃口又越來越大,就只能繼續增加苛捐雜稅。百姓於是繼續投靠豪強地主,形成惡性循環。但是,豪強地主在吸納百姓的同時,也壓迫百姓,和朝廷一起,製造出大量「流民」這些無業流民數量少時還不足為患,一旦豪強地主承載農民達到上限,就會出現大量的流民,此時一旦出現災荒,農業生產遭到破壞,大量無以為生的流民就只能選擇造反,於是,一個王朝結束了,經過造反的戰亂,出現一個強大的勢力集團,再建立一個新的朝廷。這就是「中國古代史周期律」

除此之外,還有些偶發的不確定因素,比如軍閥割據、外敵入侵,但是,這兩個因素要想消滅一個王朝,首先也要有客觀條件,即上下層之間的階級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才能消滅一個王朝。

H. 要一篇中國近代史的論文

《「回眸」中國近現代史》
中國近現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質來說,是中國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眾為救亡圖存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英勇奮斗、艱苦探索的歷史;尤其是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偉大艱苦的斗爭,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贏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經過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把一個極度貧弱的中國逐步變成一個初步繁榮昌盛、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歷史。
近代,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不僅從軍事、經濟對中國進行侵略,還從政治文化加以侵略控制,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民不聊生,經濟凋敝,一片國將不國的慘狀。壓迫侵略,必然導致反抗,中國人民積極開展了各中形式的反抗斗爭。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爭,台灣高山族人民的英勇抵抗等,無不體現了在民族存亡的危機關頭,中國人民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尤其是太平天國起義,極大地打擊了清王朝的封建統治,使得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受到了極大的沖擊,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同時它提出了均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先進性。更重要的是在太平天國並不承認清政府簽訂的喪權辱國的賣國條約,在面對列強的侵略與壓迫時,並沒有採取像清政府一樣懦弱的外交政策,而是積極同外國侵略者展開了斗爭,並取得了巨大的勝利,這是極其鼓舞人心的。雖然太平天國由於內部的種種原因失敗了,但它卻對中國近代史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它是中國農民起義戰爭史的最高峰,它建立了屬於自己的政權,曾經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廣大農民群眾的利益。
帝國主義的侵略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但是,列強發動的侵略戰爭以及中國反侵略戰爭的失敗從反面教育了中國人民,極大地促進了中國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奮起。鴉片戰爭以後,先進的中國人開始睜眼看世界了;他們翻譯外國書籍,學習西方先進的現代科學知識,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中國的現代化。
甲午中日戰爭以後,中國的民族意識開始普遍覺醒,開始有了較為強烈的民族危機感。於是出現了早期的維新思想,出現了一大批以救亡圖存和振興中華為己任的仁人志士。甲午戰爭以後的戊戌維新、辛亥革命,都是在救亡圖存、振興中華這面愛國主義大旗下發生的。這些斗爭和探索,使中華民族燃燒起了新的希望,標志著中華民族的進一步覺醒。
五四運動是在新的社會力量成長壯大的基礎上,在新文化運動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的思想基礎之上發生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這次運動表現了反帝反封建的徹底性,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群眾運動,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其與工人運動的結合。它標志著工人階級作為一支獨立的力量登上了歷史的舞台。從此中國革命真正找到了它所必須依賴的力量基礎,五四運動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在「五四」以後,中國產生了完全嶄新的文化生力軍,即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共產主義的文化思想,即共產主義的宇宙觀和社會革命論。五四運動發生在一九一九年,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和勞動運動的真正開始是在一九二一年,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十月革命之後,即民族問題和殖民地革命運動在世界范圍內改變了過去面貌之時,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以及其在世界歷史中的的地位都是十分明顯的。
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是被歷史證明了的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典範。取得了巨大的勝利!
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佔有中要的地位,是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在殘酷的戰爭中,全國各族人民緊緊團結在一起,戰勝一切艱難困苦,中華民族形成了廣泛的統一戰線,顯示了空前的大團結,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全民族抗戰。沒有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就沒有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是中國人民團結奮進的精神動力。抗日戰爭大大豐富和升華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這正是抗日戰爭得以堅持和勝利的重要思想保證。同時使中國人民認識到提高綜合國力是中華民族屹立於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證。一個國家只有首先自強,才能在世界上自立。在反法西斯戰爭中同時也體現了中國人民熱愛和平,反對侵略戰爭,同時又不懼怕戰爭的可貴品質,中國人民進行反侵略戰爭,是為了捍衛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權利,是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和人類和平進步事業的重大貢獻。
通過艱苦卓絕的奮斗和幾代人的不懈努力,最終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為祖國的繁榮打下了堅定的基石。同時積極開展了各領域的改革並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國民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無不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尤其是近代以來,科技文化事業飛速發展,值得一提的是航天領域的重大突破——神州系列成功升空,嫦娥一號的成功發射——圓了華夏民族幾千年來的飛天夢。看著一個個舉世矚目的成就,國人無不倍感自豪與驕傲。我們的國家強大了,我們的經濟繁榮了,我們不會在屈於強權,不會再忍受屈辱,我們以我們的祖國為榮。
當然,放眼今朝,停滯不前便是落後,因此,我們更應發揚艱苦奮斗的作風,努力不懈,使我國保持飛速發展。尤其作為年輕一代,作為大學生,我們更應使強國富民為己任,認清我們在新時期的責任和使命對於我們每一個大學生都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因為,我們的民族正在騰飛!

閱讀全文

與中國歷史發展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