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書籍的歷史發展

書籍的歷史發展

發布時間:2021-02-24 19:27:16

㈠ 書的演變歷史

【書的歷史】

圖書是人類用來紀錄一切成就的主要工具,也是人類交融感情,取得知識,傳承經驗的重要媒介,對人類文明的開展,貢獻至鉅。所以,無論古今中外,對於圖書,人們總給予最高的肯定與特別的關懷。 手工精製的紙特別適合中國書畫之用,分生宣和熟宣兩種。
人類許多偉大的創造,大都經過漫長歲月的發展過程,並聚合無數人的心力,時刻成長、壯大,圖書也不例外。以我們中國為例,它至少已有叄千五百年以上的發展歷史,其間人們所投入的智慧與勞力,更無與倫比。圖書在迭次的經過創造改進,才有今天的面貌。大體來說,歷史上,除了某些為特殊目的所製作的圖書之外,書籍的發展,略有脈絡可尋。最早人們的交往,在彼此示意之時,可能只藉手勢或音量做為媒介。其後,從經驗的累積,進而確定一些固定的音節,來代表某種特定的意義,於是人類跨出了有聲無言的時代,邁入到有言無文的社會。
有了語言,人類往往藉助於記憶力,把聽到的話,牢牢記住,再對別人復述出來;或將心中的理想,個人的經驗,借語言加以傳播。這種目的及辦法,與日後圖書的功能相近,因此,可以稱之為口傳的活書。 人類的記憶到底有限,有時更會走樣,口傳的活書,必然有許多缺陷,聰明的人類,於是起而發明許多幫助記憶的方法,其中最富代表性的便是結繩。以結繩的大小、松緊、多寡及塗上不同顏色等方式,來表示各種不同的意義,我們可稱之為繩書。
繩書能傳到遠方,也能長期保存,比起語言,自有某些長處。然而終因其式樣變化有限,無法滿足快速進步中人類社會的需要。於是,人類再著手改進,乃從模仿天性里,描繪外界形像加以簡化,使之蛻變成為簡單的圖像,再用它來做為意象的符號。這種圖畫,已有文字的雛形,一般人稱之為文字畫。之後,經過再改良演進,漸漸成為定型的象形文字。又經過長時期的發展,終於成就了無數的字體,供人們應用。文字的出現,既為人類文明開拓了嶄新境界,也為圖書奠下堅實的基礎。

㈡ 西方書籍的歷史演變是什麼樣子的過程

書籍是人類知識和文化的主要載體,文明史的很大一部分是由書籍史構成的。追尋書籍的歷史,就是回顧人類自身進步的階梯。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給書下了一個有趣的定義:「一種除去封面至少有49頁的非期刊的印刷出版物。」其實,書就是疊起來的寫滿文字的紙張。文字和紙張,構成了書籍的兩大要素。只有當紙取代石頭、骨頭、粘土或紙莎草,成為書寫的新載體時,書籍的歷史才剛剛開始。 古希臘和古羅馬文明的時代已經遠去,但古希臘和古羅馬給人類留下了永遠性的文明遺產,其載體仍然是書籍。同樣是書籍,給《聖經》的傳播提供了新的途徑。文藝復興時代手抄本中華麗的裝飾性字母,成就了書籍的古典形式。 在活字出現以前,書籍是高雅和有教養的代名詞,社會可以通過閱讀習慣而劃分,他們是在酒館或全家團圓時聽書的庶民,和與在書齋里靜靜閱讀的有教養者。 從羽毛筆到鉛字,從抄書人的辛勤工作到谷登堡的新方法,期間的飛躍不只是技術性。印刷術發明後50年的1550年,歐洲圖書數量已超過900萬冊,而在手抄本時代大概僅有數萬冊。這些簡單的數字表明,印刷術及其迅速引起的爆炸性沖擊作用,也反映了社會對人造字體的大量需求,以及在此之前的手抄本文化的虛偽性。啟蒙時代最好銷售的書,當屬狄德羅和達朗貝爾的《網路全書》。狄德羅的《網路全書》是對知識的思辨的、徹底的、展望的總結之壯舉,是對所有已知的知識和經驗匯總,是「已有的進步之總結,未來的進步之保證」。 書籍在18到19世紀的西方世界產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閱讀的狂熱」成為18世紀末精神世界的主流。不過,到19世紀中期,隨著大眾社會的興起和新媒體的出現,書籍已被看作是「舊媒介」,而書籍也迅速地開始了他的「消費品時代」。在電腦時代,電子書已開始商業化運作,電子書看上去就像一本普通書,只不過書頁是沒有任何字元的塑料。電子書前景廣闊,可以根據需要存諸或刪除大量的文章。 書籍從來不遠離政治,圖書審查制度伴隨著書籍的歷史,直到1644年彌爾頓出版《論出版的自由》,將「信仰告白的自由」提升到「言論的自由」。書籍雖然曾被當作排他性的宣傳、思想和宗教的載體,但面對信息無節制發展的今天,書籍仍將成為人文主義應對異化的防火牆。 :書籍是由文字和紙張構成的,書寫於紙張以前的文字,構成了書籍的史前史。文字的歷史綿延6000年,從美索不達米亞到地中海岸,從埃及的象形文字到黃河流域的甲骨文,文字的發明為書籍的產生提供了前提。然而那時候的文字書寫在泥板、石頭、骨頭或者草木之上,書籍的歷史還沒有真正開始。 2泥板上的文字 YY: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是蘇美爾人發明的楔形文字。這是一種書寫在泥板上的文字,據說最初是為了神廟的書記員發明的,不過因為商人記賬的需要而廣為流傳。 文字的來源在大約二萬五千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人類創作的岩穴繪畫的意味很難為後人所知,舊石器時代的人為什麼選擇在最黑暗的魔穴深處進行他們的創作?這至今仍是一個謎。企圖揭開那些圖畫謎底的研究人員努力從神話和宗教範疇,從乞求狩獵成功,或者從古時人們希望通過留下生存蹤跡以逃脫死亡等方面尋找解釋。最初的文字只是一種輔助記憶的工具,由簡化的線條構成,用以模擬所指的物體。例如用牛頭的線條表示牛,在三角形內加一線表示女性陰部,意指女人。所有這些以線條構成的符號都是形象文字,每一個符號指稱一個特定物體。把幾個象形文字組合起來表達一個意思,這就形成了表意文字。例如在表示女人的符號旁邊添加一個代表山的符號,表示在山那邊俘獲的女人,意思是女奴。 楔形文字的發現,義大利人巴布洛的在1472年古波斯游歷時,曾在設拉子見到過一種奇怪的、從未見過的字體。這些文字出現在古老寺廟殘破不堪的牆壁上,都有三角形的尖頭,從外形看很像一個個釘子,也有點像木楔,看上去似乎是用指甲刻上去的。不過巴布洛並沒有對這些文字進行深入的研究。一百多年後,又有一個造訪設拉子的義大利人名叫瓦萊,他把這些廢墟上的字體抄了下來。接著,他又在今天的伊拉克發現了這種字體,全都刻在泥板上的。他斷定這是古代西亞人的文字。通過瓦萊,歐洲人第一次知道了這種楔形的文字。兩百年來,通過對美索不達米亞長解的考古發掘,以及語言學家對泥版文獻的深入研究,人們終於成功的譯讀了這些奇怪的文字,這就是楔形文字,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古老的文字。楔形文字是古代蘇美爾人發明的,後來阿卡德人繼承和改造的了這種獨特的文字體系,接著巴比倫和亞述人也繼承了這份文化遺產,並將這種文字傳播到西亞各地。 書寫在泥板上蘇美爾人大約於公元前4000年創造了圖畫文字,起初是用刻在石頭上的圖畫符號來表示人的身體各部位、植物、動物、自然現象,或接觸到的工具、武器等。這種圖畫文字經過發展,改用削尖的小木棍或蘆乾等在柔軟的泥板上壓寫,筆畫成楔形,這就是楔形文字,也有人叫為釘頭字。公元前3000年左右,蘇美爾人的文字進一步完善。泥板曬干或烘乾後,就成了可以保存的泥板文書。目前已發現這樣的泥板文書25萬多塊。蘇美爾的孩子們往往在河邊去上寫字課,第一課就是學慣用河岸的泥土做成寫字的平面。當然,只有特權階層家庭的兒童才有機會學習寫字的藝術。書寫技術壟斷在僧侶等組織嚴密的少數人集團手中,他們是僧侶和抄寫員,是蘇美爾文明的支柱。 傳播與使用楔形文字最初用來記錄契約、合同書、財產清單、公文、法律條文等,這是神廟的書記員的技藝,但不久就被商人作為記賬的手段,在社會上流行開來。隨著貿易的往來,楔形文字很快傳播到周邊國家,為西亞各國採用,並促進了腓尼基字母的形成。祭祀歌曲、占卜文書和文學作品也通過楔形文字保存下來。古代蘇美爾人創作了人類的第一部史詩《吉爾伽美什》,敘述一位「三分之二是神,三分之一是人」的太陽巨人的傳奇經歷。今天人們發掘到了這部史詩的文字殘片,其中講到赫克力的苦役,還提到一場大洪水,近似於《舊約•創世紀》的故事。蘇美爾人的發明開啟了人類文字的歷史。 ZL:希臘人稱之為「美索不達米亞」的地方是世界文明的發源地之一,位於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之間,「美索不達米亞」意思就是「兩河之間的地方」。以前一直以為這一地區的文明是巴比倫和亞述人創造的,但現在人們知道,最早創造兩河流域文明的不是巴比倫人或者是亞述人,而是更早的蘇美爾人。蘇美爾人在公元前經4500年時就活動在兩河流域,公元前26世紀,蘇美爾人已經學會使用戰車,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戰車。這是一種四輪戰車,木質結構,無輪輻,車廂呈長方形,前部稍隆起。戰車往往駕四匹馬或毛驢,由馭者駕車,佩帶斧子的戰士作戰,坐著或站著在車上沖入敵陣作戰,是古代蘇美爾人展現其體魄和力量的最佳途徑 羅賽達石碑 而且在歷史上湮沒已久,直到拿坡侖的軍隊重新發現羅賽達石碑,而商坡良重新破譯了這些文字。 拿破崙入侵埃及 1798年,拿破崙計劃入侵埃及,在他的計劃中,他不僅需要一支強大的軍隊,還需要一些科學家,去發現和研究古老的埃及文明。這年春季的一天,一場科學家會議在法國巴黎法蘭西學院大廳舉行,這時,拿破崙將軍突然現身。這時的拿破崙被法國人民視為法蘭西的英雄,在法蘭西學院大廳,拿破崙與法國的科學文化精英們侃侃而談,而拿破崙手裡拿著一本尼布爾寫的《阿拉伯之行》,並不時敲打著《阿拉伯之行》的封面,提醒科學文化精英們到海外去發現奇跡。這年的五月,拿破崙率領他的龐大艦隊向埃及進發了,跟隨他的不僅有三百餘艘戰艦和四萬餘人的遠征軍隊,還有來自法蘭西科學院的二百多位科學家和學者,包括天文學家、數學家、化學家、礦物學家、東方學家、畫家、詩人、文學家和各種技術人員。來到埃及這片被太陽烤焦的土地上,拿破崙巨大的獅身人面像前,面對著幾千年前的神秘文物,拿破崙突然遠征軍說:「士兵們!4000年的歷史在蔑視你們!」 羅賽達石碑 拿破崙大舉揮兵入侵埃及的軍事行動雖以落敗收場,法國士兵卻在埃及尼羅河河口的羅賽達鎮附近挖掘戰壕時,發現了一塊刻有埃及聖書字的石碑,這塊石碑因此被稱為「羅賽達石碑」。碑文從上到下,分別用三種文字即碑銘體文字、人民體文字和希臘文(科普特文字)記錄了同樣的內容。當時的學者們以為,他們找到了象形符號的鑰匙,只要拿希臘文和埃及文對照一下,象形符的謎就完全解開了。當時的學者埃及文是用圖案構成的,每個圖案和一個希臘文對應,然而結果卻令人失望。碑文傳到歐洲後,刺激無數學者爭相投入破解象形文的研究。當石碑出土,每位學者都相信解讀古埃及文的日子近在眼前,學者們藉助於希臘文開始嘗試譯讀埃及的碑銘體文字和人民體文字,並取得一定的成果。然而破解埃及象形文變成了一場爾虞我詐的競賽,各種詭譎國際政治因素作祟,學術競技變得竇疑叢生。 商坡良 這樣,古埃及文的千古之謎拖到二十年後由商博良解開。1822年商博良沖到法蘭西學院找哥哥,邊跑邊揮舞手上紙張叫著:「我找到了!」隨即昏厥倒地,五天後才勉強恢復。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法國著名學者商坡良最後成功地譯讀了埃及的文字,使得一個湮沒了1000多年的古老文明重現展示在世人面前,為現代埃及學的研究奠定了基礎。商坡良發現有許多象形符號,外面圍著一個長方形的框,和希臘文對照起來,這個框中間的就是PTOLMEES這個詞,這是古代一個埃及皇帝的名稱。這樣,方框中的象形圖案與希臘文對照起來了。不過這只是孤證,並沒有得到證時。幸運的是,這時菲雷島上又發現了一塊古代石碑,也寫著希臘文和埃及文對照的內容。對照的結果完全證實了商坡良的推測,原來方框中的每個圖案並不是一個字,而只是一個字母,整個方框的符號拼起來才成一個字,從這兩個方框中商坡良就認出了十個埃及文字母,他們是P、T、O、L、M、E、C、D、A、R。商博良無疑是個天才,20歲前已嫻熟多國語文,並且編纂眾多辭典圖錄。但是,由於贊賞共和政治理念和過於直率的言詞,天才的一生跌跌撞撞。使得他不斷樹敵且屢遭打壓,直到晚年才抱病深入埃及抄寫銘文壁畫,然而回到法國後他突然中風倒下。 關聯 古埃及的文字記錄非常豐富,僅文學作品就有道德箴言、歌頌諸神和國王的贊美詩、歷史傳奇、冒險故事、情歌、英雄史詩和寓言等各種體裁。最負盛名的文字作品是一部宗教儀式典籍――《死者之書》。這本書卷使用紙莎草紙、皮革或亞麻布製成、飾以美麗花邊。書中詳細描繪了再生的各個階段,其中一個階段就是稱量靈魂,死者的心臟被放在天平的一端,另一端放置象徵公正與誠實的「馬特羽毛」,兩者必須保持平衡。在公元前13世紀的第19王朝,《死者之書》作為永生之旅必備品,隨死者入墓。在葬禮上,僧侶須誦讀此書。 作者:galax 回復日期:2007-7-13 8:42:16 回復 4、創頡造字 古埃及的文字隨著古埃及文明的覆滅而成為死文字,其它象形文字似乎也難逃如此命運,除了中國的甲骨文。傳說由黃帝的史官倉頡發明的漢字,最初書寫於龜甲和骨頭上,顯然他們是用來占卜的。此外印度也發現了古文字,不過至今無人識別,是一種死文字。 占卜的結果 殷商時期,國王遇有重要事情,都要佔卜,方法是在龜甲或獸骨上占鑿許多凹槽,用火燒灼,使凹槽裂開成紋路。紋路直橫粗細不同,巫師將不同的紋路解釋成「吉兆」或「凶兆」,據此決定國家政策。占卜和辦理的結果刻記在甲骨上,學者稱這種記錄為「卜辭」,這種文字就是甲骨文。 倉頡造字甲骨文是一種成熟的文字,大約有4500個單字,目前已認識其中的1/3。甲骨文的基本詞彙、基本語法、基本字形結構與後來的漢字大致相同。這套文字系統經過整理後一直沿用至今,基本上沒有變化。關於文字的起源,中國人也有自己的傳說。傳說,生活於約公元前26世紀的黃帝和他的史官倉頡,仰觀天文,俯察萬類,從鳥獸足跡中獲得靈感,發明了文字。 漢字的審美價值 甲骨文也是由象形文字,但很早就脫離圖像式描摹而形式化了。形聲字是中國文字的主要特色,由一個表義的形符和一個表音的聲符構成。如「龍」是一種神話動物,與「土」組合起來,就是代表田土的「壟」,「土」是形符,表示與土地有關,而「龍」是聲符,「壟」的發是與「龍」是完全一樣的。同樣發音的還有「籠」,不過形符是「竹」,表示與竹子有關。漢字必須寫在一個方框內,筆畫的排列和組合應該井然有序,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本身就是藝術品或裝飾品。在中國畫中,書法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由甲骨文發展而來的漢字至今仍在使用,西方人稱之為方塊字,象形的特徵仍然十分明顯,真可謂源遠流長。 金文 比甲骨文稍晚出現的是金文,也叫鍾鼎文。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鍾為代表,「鍾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鍾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鑄在或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金文的內容是關於當時祀典、賜命、詔書、征戰、圍獵、盟約等活動或事件的記錄,字體整齊遒麗,古樸厚重,和甲骨文相比更加變化多樣和豐富了。金文基本上屬於籀篆體,這些文字在漢武帝時就已被發現,當時有人將在汾陽發掘出的一尊鼎送進宮中,漢武帝還因此將年號定為元鼎(前116)。以後金文又陸續有所發現,宋代文人歐陽修、趙明誠都對金文作過研究和記載。周宣王時鑄成的《毛公鼎》上的金文就很具有代表性,其銘文共32行,497字,是出土的青銅器銘文最長者。從書法的角度講,銘文的字體結構嚴整,瘦勁流暢,行止得當,是金文作品中的佼佼者,此外《大盂鼎》銘、《散氏盤》銘也是金文書法中的上乘之作。 「龍骨」 甲骨文的發現十分偶然。1899年,北京城中一位朝廷官員王懿榮對古文字頗有研究。在一味被稱為「龍骨」的中葯里,王懿榮發現小碎骨片上有刻痕,他認為這是一種無人知曉的古文字,並開始收集。他收集的就是甲集文。1903年,後來以一部小說著名的劉鶚,拓印了《鐵雲藏龜》,是最早的甲骨文拓片。後來甲骨文在安陽殷墟考古發掘中大量被發掘,最大的收獲是1936年夏天發掘的第127號坑,得甲骨文17000多片。到目前為止,已發掘的有文字的甲骨超過了10萬片。 關聯 公元前2300—1750的哈拉巴文化時期,印度出現了一種主要刻在皂石、赤陶、象牙和銅製成的印章與護符上的印章文字,這是印度最古老的文字。已經出土印章文字的遺物多達2500件,其中有1750枚印章。印章文字的文字元號約500多個,常見的基本符號是22個,有許多符號是象形的,如畫有神祗和動物,其中有三面神獸像、水牛、雄鹿、大象等。印章文字的用途可能與商業活動有關,例如用作商品的商標或製造者的印章;印章也可能是一種權力的象徵,比如用印章來敬神,或用作避邪。印章文字的數量雖然不多,內容也沒有解讀出來,但它們屬於文字的性質卻是無人懷疑的。 作者:galax 回復日期:2007-7-13 8:43:39 回復 3、「魔鬼的謊言與迷信」 瑪雅人也發明了象形文字,這種文字同樣還沒有被破譯,這不稀奇。神奇的是,瑪雅人將文字寫在紙上,而且裝訂成冊,與標準的書籍沒有區別。 瑪雅文化 1697年,最後一個瑪雅人部落被西班牙人征服,此前的瑪雅文化大致可以分為前古典時期(約公元前1500-公元317年)、古典時期(公元317-889年)和後古典時期(889-1697年)三個時期,被譽為美洲印第安文化搖籃的瑪雅文化,地域覆蓋共約三十多萬平方公里,包括現今墨西哥東南部的尤卡坦半島、瓜地馬拉的提卡、宏都拉斯西部的科潘、瓦薩克通、以及貝里斯和薩爾瓦多部分地區。瑪雅人創造了輝煌的文明,精通建築、雕刻和繪畫藝術,在天文、歷法、數學等方面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瑪雅人大概在公元前後開始修建城邦,到公元300-900年時,瑪雅人創建了大小一百多個城邦,每個城邦的建築都十分宏假,內部都有完善的組織,人口眾多,這是瑪雅文明發展的鼎盛時期。 瑪雅文字 公元前後,瑪雅人也創造了象形文字。瑪雅文字有字元800多個,分為意符、音符和定符三種,由復雜的圖形和符號組成,約有詞彙3萬多個。瑪雅文字大多刻寫在石柱上,或木頭、玉石和貝殼上。此外,瑪雅人還發明了筆和紙,筆是用毛發製成的,紙是用當地的一種無花果樹皮製作而成的。16世紀以後,西班牙人入侵中美洲,殖民主義者把他們看不懂的瑪雅書籍視作「魔鬼的謊言與迷信」,他們燒毀書籍,屠殺祭司。這樣,到了17世紀,瑪雅文就成了無人認識的死文字。古代瑪雅文獻現在僅存三部殘缺不全的寫本,分別藏於西班牙、法國和德國的圖書館。數百年來中美洲叢林中的瑪雅文化遺址陸續發現,石碑、祭壇、建築物的牆壁和各種器物上存有大量比寫本更早的銘文,是極為珍貴的人類文化遺產。通過近百年的努力,瑪雅文獻的破譯進展仍然緩慢,800多個字元已讀懂了近1/10,但大部分文字元尚未破譯。 最古老的書 就現代的常識而言,書常常指一件印刷品。然而書的界限是模糊的,手稿書或者手稿,甚至成卷的文字,也常常被稱為書,其實形式完全不同於手冊書。從廣義上講,書指一個文本。但這個定義太廣泛了,意味著文字任何文字記載都是書籍,無論載體是骨頭還是石頭還是泥板。從形式上講,書是指成冊的寫有文字的紙張。從這種意義上講,世界上最古老的書,出現在瑪雅文明中。瑪雅人早就學會造紙,他們的造紙方法是:首先將樹皮搗碎,形成紙漿,然而還加入膠液,把有膠的紙漿壓平曬干後,就形成了硬紙板。只要在這些硬紙板上塗抹石灰,將灰面擦拭平滑光亮,這樣造紙的工藝就完成了。將這樣的幾十頁或者更多的硬紙板折疊,就成為一個厚厚的冊子,這就是瑪雅人奇特的書。瑪雅文字也是象形文字,需要經過長期的專門訓練才能閱讀,而平滑的硬紙板更加昂貴,因此書籍十分珍貴,只有祭司、國王和貴族階層才會閱讀到這樣的書籍。這些書籍都是由會書寫的神廟祭司記錄的,他們可能是唯一學會了書籍的群體。瑪雅人的書籍主要記載了他們的歷法和禮儀活動,此外還有神話故事、歷史事件和預言等,甚至出現了敘事詩和劇本等文學作品。瑪雅人的書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用紙製成的書籍,這個事實到最近才為人所知,從而書寫了書籍史的獨特的一章。可惜,瑪雅書的歷史沒有未來,和瑪雅文化一樣被人為毀滅了。 關聯 公元前1500年,瑪雅人於公元前一千五百年左右學會了農業生產,從此進入了定居時代。玉米和甘薯是瑪雅人最主要的食物,這些農作物是他們最早採用原始刀耕火種的耕作方式培植的。瑪雅人還學會了飼養火雞、狗和密蜂的技術,用龍舌蘭纖維和木棉織布,制陶技術也已經發展到彩陶階段。瑪雅人也進行物物交換的貿易活動,可可豆常常成為通用的貨幣。宗教在瑪雅文化中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瑪雅人將廟宇修建在巨大的錐形祭壇上,舉行盛大祭祀活動,這些蔚為壯觀的祭壇看上去很像埃及的金字塔,供奉在瑪雅金字塔上的犧牲品包括食品、飾品,有時候則是活人。

㈢ 國外書籍的發展歷史

二十世紀對於人類是一個重大的轉折時代,
工業革命的迅速發展,
促成了世界性的經濟
繁榮,
人類的生活質量和精神面貌有了更進一步的提高。
隨著新科技革命和信息社會的來到,
科學文化的日新月異,
人類越來越不滿足僅僅是現實所提供的某些物質條件。
近乎於持一種
挑剔的態度去接受經濟高度發達的物質性、
精神性的享受。
而今的書籍裝幀設計,
也只有在
不斷更新與提高的基礎上,才能符合時代的需要。

電子書代表人們所閱讀的數字化出版物,
從而區別於以紙張為載體的傳統出版物。
電子
書是利用計算機技術將一定的文字、圖片、聲音、影像等信息,通過數碼方式記錄在以光、
電、磁為介質的設備中,藉助於特定的設備來讀取、復制、傳輸




9
:光碟與電子書

三、國外書籍的發展簡史

人類最早的問題是由美索不達米亞的蘇美爾人和腓尼基人創造的楔形文字(公元前
4000
年,由
22
個拼音字母組成)。蘇美爾人用一種三角形的小鑿子在粘土板上鑿上文字,
筆畫開頭粗大,
尾部細小,很像蝌蚪的形狀。
待泥板乾燥窯燒後形成堅硬的字版,
裝入皮帶
或箱中組合,這就成為厚厚的一頁一頁重合起來的書。

公元前
3000
年,埃及人發明了象形文字,是用修剪過的蘆葦筆寫在尼羅河流域濕地生
產的紙莎草紙上,呈卷軸形態。紙卷在木頭或象牙棒上。

1
)書籍的開始

紀元初年的歐洲是一個由口頭文化支配的世界,
修道院成為書面文化和拉丁文化的聚集
地。從紀元初到
11
世紀,書籍的製作也幾乎都是修道院等宗教機構完成,僧侶們傳抄的作
品多為宗教文學,如:《聖經》,祈禱書,福音書等禮拜經文。
8
世紀時,才出現了關於世
俗作品的書籍。

4
)現代書籍的發展

16
世紀至
17
世紀,是歐洲多事紛亂的年代,德國的宗教改革,英國內戰„„但這個時
期卻是書籍不斷發展與革新的時代,書籍的現代特徵更加明顯起來。

大開本的書籍已不再流行,
小說、
詩集等大多採用
4
開或者更小的開本印刷,
伴隨著小
開本的普及及心得圖書種類的不斷出現,
18
世紀出現了一股閱讀的狂潮,書籍成為人們日
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

18
世紀可以說是詞典和網路全書的世紀,其創新的文本結構為所有人提供了便於閱讀
和理解人類知識整體的機會,在思想史上具有重大意義。

㈣ 關於書的歷史

甲骨的書,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代後期,當時紙尚未發明,人們就地取材,以龜甲和獸骨為材料,把內容刻在龜甲或獸骨上,這就是甲骨的書。石頭的書在古代,石頭也用來作書寫材料,甚至將整篇作品或整部著作刻於石上。

簡牘的書簡牘是對我國古代遺存下來的寫有文字的竹簡與木牘的概稱。縑帛的書,縑帛是絲織物,輕軟平滑,易於著墨,幅的長短寬窄可以根據文字的多少來剪裁,而且可隨意折疊或捲起,攜帶方便,可以彌補簡牘。古代寫本書在紙發明初期,紙書並未完全取代簡牘與縑帛圖書,而是三者並用。

(4)書籍的歷史發展擴展閱讀

人類許多偉大的創造,大都經過漫長歲月的發展的過程,並聚合無數人的心力,時刻成長、壯大,圖書也不例外。以我們中國為例,它至少已有三千五百年以上的發展歷史,其間人們所投入的智慧與勞力,更無與倫比。

圖書在迭次的創造改進,才有今天的面貌。大體來說,史歷上,除了某些為特殊目的所製作的圖書之外,書籍的發展,略有脈絡可尋。最早人們的交往,在彼此示意之時,可能只藉手勢或音量做為媒介。

然而無論生產圖書方法如何改變,其基本原理,卻都脫離不了舊日的方式。當日製版、印刷、造紙等製作圖書要件,可以說無一不是從國人舊有的發明中蛻變而來的。所以當我們緬懷人類文明的進步及圖書發展的歷史時,總難抑制住一股無名的興奮與榮耀的心情。當然,如何自勵自省,紹續先人光輝遺緒,或將更具有意義。

㈤ 書的演變歷史是怎樣的

書的演變來是指形式意義上的源書的演變?還是實質意義上的書?
實質意義上,有了文字有了可以記錄的事就有了書
至於形式,古埃及是寫在紙草上的,古代兩河流域是泥板文書,中國最早是寫在簡牘上的,南方多簡,竹製,北方多牘,木質……然後就是紙張的出現…

㈥ 書籍的來歷是什麼怎麼來的

中國最早的書籍出現在商朝。

它們是由竹子和木頭製成的。竹子和木頭是常見的和容易接近的東西。在造紙和印刷術發明之前,人們把竹子和木頭切成小塊,用刷子在上面寫字,但沒有合適的書寫材料。竹片叫「竹簡」,木片叫「木簡」。它們統稱為「簡」。

一般來說,只有一行字是寫的,如果是錯的,就用刀刮寫。因此,在古代,「刪削」這個詞已經使用了很長時間。書大而小,古時簡單而短,最長的三英尺,最短的只有五英寸。寫一本書需要很多的簡單,把這些簡單化聯系在一起就成了一本書。

在編目中,經常使用麻繩,也使用絲繩(稱為「絲編」)或皮條(稱為「韋編」)。古書中提到「韋編三絕」,意思是著名的思想家孔子,因為他經常讀《易經》,把簡化的管子擦掉三次。

根據一本書的長度,決定它應該用幾段來編纂,通常是兩段或三段,以及四段或五段以上。表示書籍數量的「書」這個詞是象形文字,就像一根繩子連接著一系列簡化的書籍。

春秋、戰國和秦漢時期,人們已經普遍用竹木簡做書籍。春秋戰國時期還出現過寫在絲織上的書--「帛書」,帛書比竹木簡書輕便,而且易於書寫,不過絲織品價格昂貴 ,所以帛書的數量遠比竹木簡書為少。

東漢又出現了紙書,紙書輕便、易於書寫,價格比較便宜,深受人們歡迎。以後紙書便逐漸流傳開來,到了晉朝,紙書完全取代了竹木簡書和帛書。

(6)書籍的歷史發展擴展閱讀:

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書是在5000年前古埃及人用紙莎草紙所制的書。到公元1世紀時希臘和羅馬用動物的皮來記錄國家的法律、歷史等重要內容,和中國商朝時期的甲骨文一樣都是古代書籍的重要形式。在印刷術發明之前書的拷貝都是由手工完成,其成本與人工都相當高。

在中世紀時期只有少數的教會、大學、貴族和政府有著書籍的應用。直到15世紀谷登堡印刷術的發明,書籍才作為普通老百姓能承受的物品,從而得以廣泛的傳播。

進入本世紀九十年代隨著網路的普及書已經擺脫了紙張的局限,電子書又以空間小、便於傳播、便於保存等優勢,成為未來書的發展趨向。

㈦ 書本的歷史

書的歷史

圖書是人類用來紀錄一切成就的主要工具,也是人類交融感情,取得知識,傳承經驗的重要媒介,對人類文明的開展,貢獻至鉅。所以,無論古今中外,對於圖書,人們總給予最高的肯定與特別的關懷。 手工精製的紙特別適合中國書畫之用,分生宣和熟宣兩種。
人類許多偉大的創造,大都經過漫長歲月的發展過程,並聚合無數人的心力,時刻成長、壯大,圖書也不例外。以我們中國為例,它至少已有叄千五百年以上的發展歷史,其間人們所投入的智慧與勞力,更無與倫比。圖書在迭次的經過創造改進,才有今天的面貌。大體來說,歷史上,除了某些為特殊目的所製作的圖書之外,書籍的發展,略有脈絡可尋。最早人們的交往,在彼此示意之時,可能只藉手勢或音量做為媒介。其後,從經驗的累積,進而確定一些固定的音節,來代表某種特定的意義,於是人類跨出了有聲無言的時代,邁入到有言無文的社會。
有了語言,人類往往藉助於記憶力,把聽到的話,牢牢記住,再對別人復述出來;或將心中的理想,個人的經驗,借語言加以傳播。這種目的及辦法,與日後圖書的功能相近,因此,可以稱之為口傳的活書。 人類的記憶到底有限,有時更會走樣,口傳的活書,必然有許多缺陷,聰明的人類,於是起而發明許多幫助記憶的方法,其中最富代表性的便是結繩。以結繩的大小、松緊、多寡及塗上不同顏色等方式,來表示各種不同的意義,我們可稱之為繩書。
繩書能傳到遠方,也能長期保存,比起語言,自有某些長處。然而終因其式樣變化有限,無法滿足快速進步中人類社會的需要。於是,人類再著手改進,乃從模仿天性里,描繪外界形像加以簡化,使之蛻變成為簡單的圖像,再用它來做為意象的符號。這種圖畫,已有文字的雛形,一般人稱之為文字畫。之後,經過再改良演進,漸漸成為定型的象形文字。又經過長時期的發展,終於成就了無數的字體,供人們應用。文字的出現,既為人類文明開拓了嶄新境界,也為圖書奠下堅實的基礎。
活字版
有了文字,首先需要尋找寫刻的材料。最早書寫材料都取自於自然界,如:石塊、樹皮、樹葉、獸皮、獸骨及動物的甲殼等等,都是其例。但這些材料,各有缺陷,無法充分發揮文字的紀錄功能。春秋戰國時代,知識日漸普及,著書立說,大行其道,為應需要,簡書和帛書乃相繼產生。「簡」是用竹或木製成狹長的條片,書寫時,由上而下,一片一片接續下來,然後再依順序由右而左的排列,並以繩索加以編連,這樣一部著作,便能連貫而完整。帛書是絲織品寫成的圖書,由於帛性柔軟又輕便,攜帶及閱讀均感便利。只是簡書笨重,帛書昂貴,都不利於知識的普及及圖書的長期發展,因而人們又發明紙張來取代它們。
紙的出現,約在西漢時期,史書正式的紀錄是公元一○五年。由於紙張具有輕柔及低廉的長處,因而,很快的成為生產圖書最主要的材料。紙出現以後,雖然解決了圖書生產方面的許多問題,但是生產圖書,猶停留在逐字逐本的抄寫,既費時又費力,還是欠缺方便。人們遂從長期使用印章和捶拓碑碣文字的經驗中,啟發了雕版與印刷技術的結合使用,便捷快速的生產圖書方法,終於發明。以古法示範造紙過程。
雕版印刷術約在初、盛唐時代出現,由於它是手工業時代生產圖書的好方法,因此很快被推廣利用,成為五代、兩宋以後生產圖書的主力。為了使印刷技術更便捷與美觀,宋仁宗慶歷年間(公元一○四一~一○四八)又有人發明活字排版印刷。而元朝末年,更進步到彩色套印的印刷領域。從此之後,印刷技術不但成熟周全,印刷成品更是鮮麗動人。
圖書除了文字、紙張、印刷之外,如何裝潢?也是要件之一。自竹木簡策之後,我國圖書的裝潢技巧,即不斷的改良提升,其演進的方向,大都朝向簡便實用、美觀大方的原則。歷代以來,圖書裝潢型制約有:卷軸、冊葉、經摺裝、蝴蝶裝、包背裝、線裝等多種演進過程。近代的圖書,雖然采機械操作裝訂成平裝、精裝等形式,但有些影印出版的古書,還常用線條來增加古意,頗能引發思古之幽情。 在中國早期即有了護書用的銅制護套。
然而無論生產圖書方法如何改變,其基本原理,卻都脫離不了舊日的方式。今日製版、印刷、造紙等製作圖書要件,可以說無一不是從國人舊有的發明中蛻變而來的。所以當我們緬懷人類文明的進步及圖書發展的歷史時,總難抑制住一股無名的興奮與榮耀的心情。當然,如何自勵自省,紹續先人光輝遺緒,或將更具有意義。

㈧ 書籍的歷史的介紹

書籍的歷史首先是從文字開始的,正是由於有了文字。才有了書籍的濫觴。回從刻寫在石頭和泥板答上的人類最早的書籍,到後來出現的紙莎草卷、羊皮紙等書寫載體。書籍的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鉛字印刷術的發明成為書籍歷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人類自此擺脫了繁瑣復雜的手抄本時代,進入快速發展的書籍出版和印刷時代,一個新的行業就此誕生。與此同時,對書籍出版的審查制度也隨之確立起來。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書籍很快進入消費品時代。在現代電子技術的沖擊下,傳統的圖書出版和閱讀方式正面臨著來自各方的挑戰和考驗。

㈨ 圖書的演變歷史

書的演變是指形式意義上的書的演變?還是實質意義上的書?
實質意義上,內有了容文字有了可以記錄的事就有了書
至於形式,古埃及是寫在紙草上的,古代兩河流域是泥板文書,中國最早是寫在簡牘上的,南方多簡,竹製,北方多牘,木質……然後就是紙張的出現……

㈩ 中國書籍的演變過程

中國古代書籍裝幀的幾種形式和演變過程
1、繩串聯
中國的書籍出版有著悠久的歷史,書籍的裝幀形制,也是隨著書籍的生產工藝和所用材料的發展變化而不斷地演變著。
一般認為,中國最早的書籍是商代刻有文字的龜甲或獸骨,距今已有3000餘年。當時,為了便於保存,將內容相關的幾片甲骨用繩串聯起來,這就是早期書籍的裝幀形式。
從商代後期開始,出現了青銅器銘文,統治者將重要文書鑄於青銅器上。特別是到了西周,銘文可以容載較多的文字。西周的毛公鼎的銘文達500字,因人們多把古代這種鑄之銅器上的銘文看作古代「原始書籍」形式之一,故多數書史家認為,它也是古代書籍裝幀的一種形制。
2、竹簡
竹簡是紙發明前最具代表性的書籍形制。它可以根據文章的長短,任意確定簡數,一簡書字一行,最後用上下兩道繩編串起來,卷捆後保存,還有葦編和絲編兩種,考究者用織物縫袋裝入。竹簡約起源於西周後期,一直延用到公元4世紀。竹簡除以竹製成外,也有用木者稱木簡。與竹簡
並行的還有木牘,製成長方形木片,用於書寫短文。
3、帛書
帛書是略晚於竹簡的一種書籍形式,它是將文字書寫於絲織品上,其裝幀形制是縫邊後成卷存放,由於材料昂貴,多為統治者書寫公文或作繪畫用,一般書籍使用較少。
4、石經(石碑)
石經也是古代書籍的一種形制。最有代表性的是《熹平石經》,它開刻於東漢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將儒家七經刻於46塊石碑上,總字數20多萬字。它立於洛陽太學門前,供人們閱讀、傳抄和校正,它的功能超過了一般書籍。其形制是雙面刻字,文字豎向閱讀行列整齊,碑呈U字形排列。其它如隋代開刻的房山雲居寺佛教石經,雖年代晚於《熹平石經》,但其影響更大,價值亦高。
5、拓印(卷軸)
紙張發明後,出現了一種拓印形式。它可以將各種石刻文字復制在紙上,經裱裝成卷後便於保存和閱讀。後來這種方法又用於青銅銘文的拓印和陶文的拓印。從南北朝到隋代的宮廷藏書中,各種拓印件是一個重要的類別。
紙發明於公元前二世紀;從公元二世紀起,紙才較多地用於書寫;公元二世紀,紙的使用才更為普遍,成為書籍載體的主要材料,紙質寫本書籍的裝幀形制有多種變化,最早的寫本書延用了簡策和帛書的形式,即卷軸裝。唐代初期,在卷軸裝的基礎上,又出現一種旋風裝,過去,由於只見記載,未見實物,因而對旋風裝的形制眾說不一。宋代張邦基稱這種裝幀為「逐頁翻飛,展卷至末,仍合為一卷」;清代葉德輝稱其為「鱗次相積」;也有人認為是將經折裝首尾相連即為旋風裝。後來發現了唐代《唐韻》寫本,是將所寫書頁逐張依次錯開貼於卷軸底紙上,閱讀時打開逐頁翻閱,讀畢仍卷為一軸,其外觀與卷軸相同,從而證明前兩種說法是正確的。
6、經折裝、旋風裝和蝴蝶裝(印刷術發明初期、遼金時代的書籍裝幀)
經折裝起源下南北朝,其形制是將所寫書頁按順序裱貼在一起,再一正一反連續折疊,再裱以前後護封。
印刷術發明前,書籍的裝幀形制,一般只有上述幾種。印刷術發明後,卷軸裝、經折裝仍在繼續使用,但在使用材料,開本的大小,裝潢工藝等方面,仍不斷有新的發展。並且隨著印刷技術的發展,新的書籍裝幀形式也不斷出現,先後有蝴蝶裝、包背裝、線裝等。
印刷術的發明,標志著書籍的出版進入了新的時期。由於生產手段的改變,使書籍能夠快速大量地生產,使更多人能有讀書機會;書籍需求量的增加,又促使了出版印刷業的繁榮和發展。出版者對書籍的裝幀形制則越來越重視,從開本的選用、版芯的大小、字體和行格、裝幀形式、封皮的用料等,都體現了完整的古代書籍裝幀藝術。
印刷術發明於隋未唐初,現存最早的印刷品是刻印於公元704年前後的《無垢凈光大陀羅尼經》,敦煌發現的《金剛經》。刻印於公元868年,都為卷軸裝。由此可知,卷軸裝為印刷術發明初期最常用的一種裝幀形式。最早印刷的一般書籍是《唐韻》,其裝幀形式可能是旋風裝,約印於唐晚期。
從唐到五代,印刷還不普及,只有西安、四川、淮南、汴京、吳越等地有印刷記載。到宋代,出版印刷業才逐漸普及,政府印書、民間印書、學校印書、寺院印書都發展起來,印書的地域也更為廣闊。與此同時,北京也出現了出版印刷業。過去對遼代北京印刷的書籍,多數只見於記載,實物留傳的很少。例如:遼統和十五年(公元997年)燕京僧行均編的《龍龕手鏡》,乾統年
間(公元1101~1110年)刻印的醫書《時後方》、《百一方》,以及遼代刻印工程浩大的佛經總集《契丹藏》。1974年在山西應縣木塔四層佛像胸中,發現了一批遼代印刷品,大部分為北京所刻印,其中刻印年代最早的是遼統和八年(公元990年)「燕京仰山寺前楊家印造」的《土生經疏科文》一卷,最晚的為天慶年(公元1111~1121年)刻印的《菩薩戒壇所牘》一書。其他書籍有《契丹藏》及遼代刻印經卷47件,遼刻書籍8件,雕印著彩佛像6件,其刻印年代為公元990~1121年之間。從這些印刷品的題記中,我們還知道了一批遼南京(今北京)的刻印單位,其中有「燕京仰山寺前楊家」、「燕京檀州街顯忠坊南頰住馮家」、「大吳天寺福慧樓下成家」、 「燕京憫忠寺」、「燕京聖壽寺」等。由此可以看出,遼代北京的印刷業已十分興盛。
北宋最早刻印的書為開寶五年(公元972年)的《尚書》和《經典釋文》,《開寶藏》則刻印於開寶四午《公元971年》至太平興國八年(公元983年)。而北京最早刻印的書籍,比北宋只晚18年,由此可見北京出版印刷的歷史,也是十分悠久的。
從這些遼代北京的印刷品來看,多數為卷軸裝,也有蝴蝶裝和經折裝。有的書籍還經過染潢防蟲處理。其中《契丹藏》是最具代表性的遼代北京印刷品,紙墨、刻工、裝幀都十分考究。每卷卷首都有圖畫,代表了我國古代書籍重視插圖的優良傳統。從遼代現存書籍的刻印、裝幀水平來看,北京的書籍出版印刷的歷史,似應再向前推移。
在應縣木塔中,還發現幾件雕版印刷著彩佛像,它是採用雕版方法印刷線條輪廓後,再用手工塗染成彩色。這是距今發現最早的印刷塗彩張貼掛圖。
公元ll27年,金滅遼,定燕京(今北京)為中都,這里成為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海陵王貞元元年(公元1153年),金政府設立秘書監和國子監,專門從事書籍的收集、出版、印刷。金軍佔領汴京後,又將那裡的大批書籍、印版運到北京,汴京的一批刻版、印刷、裝訂工匠也來到北京,使北京的刻印裝力量又進一步擴大,由於金政府的重視,北京出書的品種大大超過遼代。據統計,金代北京出版刻印的書籍有經史子集。醫學、道藏和佛藏,總計超過200種。
金代北京的書籍裝幀形制,大約與南宋相同,北京的印刷品中卷軸裝已很少使用,佛藏和道藏多用經折裝,一般書籍多用蝴蝶裝。
蝴蝶裝是印刷術發明後新出現的書籍裝幀形式。有人推斷,五代馮道組織刻印儒家經典,使用的就是蝴蝶裝,但無實物留傳,還難以確定。北宋初年,所印經、史著作,都用蝴蝶裝,並很快在全國通行。從遼代開始,北京也使用蝴蝶裝,其進程大體和中原一帶相當。蝴蝶裝的應用,是書籍裝幀形制的一大改革。是書籍從卷軸、經折向冊頁的轉變,從而確定了一直延用至今的書籍基本裝幀形制。
7、包背裝(元代、明代的書籍裝幀)
公元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遷都燕京,改名為大都,此後近百年間,北京成為全國政治、文化的中心。元朝在出版,印刷等方面,有著突出的成就,例如,印書的品種超過前代;木活字的首創和應用,朱墨雙色套印書籍以及包背裝的推行和廣泛應用等。
元政府十分重視書籍的收藏、出版和印刷,編修所、秘書監、經籍所主要從事書籍的出版、印刷和收藏,興文署、藝文監、廣成局、國子監等機構,也從事書籍的出版印刷。政府還設立專門的歷書編印機構、每年出版印刷大歷、小歷、回回歷三種,印量達300多萬冊。由於政府的提倡,京城民間的印刷業也十分繁榮,他們編印的多為戲曲、話本、詩詞等書。
元代北京出版書籍的裝幀形式,以蝴蝶裝、經折裝為主,蝴蝶裝多用於一般書籍,如政府編印的經史類書籍。經折裝則多用於佛經。在字體方面則多選用趙體,民間出現的話本中,使用了較多的簡化字。
元代的蝴蝶裝書籍中,出現了一種開本較大、版芯較小的書籍裝幀形式,這是前代所少見的。如元大德年間刻印的《夢溪筆談》一書,開本為高416毫米,寬280毫米,而整版版芯的尺寸只有高152毫米,寬200毫米,版面的四邊留有很大的空白。兩空白面之間墊一張白紙,並與兩白面粘連在一起,克服廠一般蝴蝶裝在閱讀時需翻過一空白頁的缺點。封皮用硬紙裱以織物。這種裝幀形式在古代是很少有的。
元代中期開始,書籍多用包背裝。色背裝的工藝特點是:本頁齊中縫文字向外折疊,配頁後,撞齊,訂口在書頁空白邊,用紙捻穿訂扎平,訂口外裁切,書背刷糨糊,貼上封皮後,裁切上下書口。一般書籍多用厚紙作封皮,宮廷用書,則用紙裱以黃綾。元代北京印刷的《秘書監志》一書中,記有表背匠焦慶安的打麵糊物料配方:黃蠟、明膠、白礬、白芨、藜簍、皂角、茅香各一錢,藿香半錢,白面五錢,硬柴半斤,木炭二兩。這個配方中,包括了粘合劑、防腐劑和芳香劑三大部分,可見當時書籍裝幀的用料是很科學的,它可以使書籍長久保存。
包背裝較蝴蝶裝有很多優點,一是閱讀方便,二是書籍更為堅固耐用。也是書籍裝幀形式的一個重要階段,它更接近於今天書籍的裝幀形式。
明代是我國古代出版印刷業最為輝煌的時代,而只有到了明代,北京才真正成為全國出版印刷的中心。
明代的中央很多機構,都從事出版印書活動,而印書的內容按其職能各有側重,北京國子監主要印刷教育用書(如經史類書),欽天監以印歷書為主,禮部主管地方政府的印刷,此外如都察院、太醫院、史局、兵部、工部、順天府等機構,也都從事過印書活動。有的部門還設有印刷所。
明代在北京設立的司禮監經廠,是一所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印刷廠,其總人數為120O人。其中從事書籍裝幀的工匠就有700多人。明代北京的民間印刷業也很繁榮,分布在京城的印刷作坊有十幾家。
明代北京的書籍裝幀,是歷代集大成者。書籍的開本大小、開本比例形式多種多樣,歷代的書籍裝幀形式,都有使用,而工藝則更為考究。
明代北京所印書籍的裝幀形制,以經廠本最有代表性。它所印的經史類書籍,版面行格疏朗,字體楷書端正,大黑口、雙魚尾、注釋用雙行小字,多採用包背裝。藏書家多稱「監書天下第一」。經廠印刷的《大統歷》,有兩種裝幀形式,一種是包背裝,一種是經折裝,印刷有墨印和藍印兩種。凡經廠所印的各種書籍,封皮用料有幾種不同的檔次,以黃綾裱紙包皮者,多供宮廷使用;以素色綾絹裱皮者,多供官員使用;以厚紙包皮者,可供一般官員使用或向民間出售。經廠印裝的《大藏經》(北藏),為經折裝,長度約一尺,封皮用硬紙裱以黃綾及各色彩綾,其裝潢十分考究。明代北京的巨帖寫本書《永樂大典》,共11095冊,書高一尺七寸,寬一尺,為歷代開本最大的書,也近似於黃金比例。該書為包背裝,封皮裱以黃綾,是歷代書籍裝幀中最為壯觀者。
線裝是明代興起的一種新型書籍裝幀形制,也是我國古代最完美的一種書籍裝幀形式。線裝書的加工流程為:折頁、配頁、撞齊、訂紙捻、配
封皮、三面裁切、打眼、穿線、包書角等。明代線裝書的封皮,多數為紙面,選用較厚的紙,或幾層紙滾貼而成。較為考究的書皮,則在厚紙上滾
以布、綾、錦、絹等織物,包角是在書的訂口上下兩角裁切邊處貼以細絹,以使其美觀堅固。有的書還有書根,即在書的下切口靠訂口處寫上書名
及卷次,以便於閱讀時查找。線裝的訂眼是為了穿線,隨書的開本大小和設計要求,有四眼、六眼、八眼不等。訂線多用白絲線穿雙道,書要壓
實,線要拉緊。明代孫從添在《藏書紀要》中說:「訂線用清水白絹線雙眼訂結,要訂得牢揪得深,方能不脫而緊,如此訂書乃為善也。」
8、線裝書(明清時代的書籍裝幀)
線裝書的封皮文字稱書箋,只有書名和卷次,印或寫在長條紙上,貼於封面的左上角。扉頁所載內容較詳細,有書名、出版印刷者名、出版年代等。更詳細的出版情況,多印於書後。有些政府出版的書籍,還在書的第一頁或封面蓋有印章。最有代表性的是經廠印刷的《大統歷》,不但蓋有政府公章,並有政府文告,申明不得私自翻印。
明代北京的書籍裝幀還包括函套,以便將一部書的各冊包裝為一個整體。函套多用厚紙板外裱以藍布(也有用綾錦者),隨書的大小、厚度而制。函套的形式有兩種。一種是四麵包裹,露出書的上下口,稱半包式;另一種是將書的六面全部包裹,稱全包式。除厚紙布面函套外,還有夾板和木匣兩種外包裝,夾板式是用兩片與書同大小的木板,夾於書的上下,再用布帶捆牢。木匣則是按一部書的大小,製成木匣,將書裝入。
明代北京的版本中,還有一種書頁內襯紙的裝幀形式,這多用於較薄的紙張,有一種羅紋紙,薄如蟬翼,透印嚴重,襯紙後不但克服了透印現象,也增加了書頁的強度。
由於刻版和印刷技術的發展,為書籍的裝幀藝術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其中包括版面藝術、字體藝術,插圖藝術和文字的多色印刷。明以前的印書字體,多選用顏、歐、趙等名家書體。明初開始,書籍用字一改傳統風氣,改用橫平豎直,橫輕豎重的匠體字,這就是現在書籍常用的宋體字。宋體字萌芽於宋,由還不成熟而未能推廣。成化年間,國子監、經廠的版本中,開始使用宋體字,從而很快在全國推廣,字體的風格也有粗體、中粗體和細體幾種。這種印刷專用字體的廣泛應用,標志著古代書籍版面藝術的新發展。我國古代書籍的插圖藝術,有著優良的傳統。唐代的佛經印刷中,就配有卷首圖,宋代有插圖的書籍就更多了。到了明代,書籍的插圖藝術達到很高水平,在民間刻印的戲曲、話本中,使用較多的雕刻精美的插圖;官方出版的科技書、醫學書、方誌書中,也使用了較多的插圖,特別是宮廷使用的啟蒙讀物中,出現了短版彩色印刷的插圖。
出於書籍產量的大增,使社會的中下層人士也有讀書機會,從書籍的裝幀形式來看,也分成不同的檔次。就是經廠本,也分為不同的裝幀檔次,既有供上層使用的豪華本,也有供中下層人士使用的普通本。民間作坊的印本,主要供社會一般人士需要,從刻印到裝幀,也力求簡朴實用,成本較低,在開本上,既有較大的開本,也有中小開本。明代孫從添在《藏書紀要》中說:「裝訂書籍不在華美飾觀,而要護帙有道,款式古雅,厚薄得宜,精緻端正,方為第一。這代表了明代人對書籍裝幀的一般要求。
公元1644年,清政府在北京建都,這里仍為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清政府十分重視書籍的出版印刷,並設立了專門從事書籍出版印刷的機構--武英殿。
康熙年間,集中了一批知識分子,編纂了《古今圖書集成》,並製造銅活字25萬個,印刷了這一大部頭叢書。乾隆年間,武英殿在金簡主持下,又刻制棗木活字大小各一副,共計253500個,乾隆皇帝親自將活字版定名為「聚珍版」。除用這套木活字排印了《武英殿聚珍版叢書》外,還印了其他一些書籍。清政府除用活宇版印書外,也用雕版印刷了較多的書籍,以《耕織圖》、《南巡圖》等質量最高。
清代北京印刷的一大特點,是民間印刷作坊的興盛,據統計最多時有120多家,集中在隆福寺和琉璃廠兩處。在這些作坊中,也有專門從事書籍裝訂和字畫裱裝者。
清代最通用的書籍裝幀形式是線裝,卷軸裝、經折裝、蝴蝶裝和包背裝等,都有使用。卷軸裝在清代多用於字畫的裝裱,其裝裱工藝十分精緻考究。底面多用上等宣紙,畫芯四邊裱以素色彩綾,軸外裱以錦緞,軸頭用料則分為不同的檔次。經折裝除用於佛經及字帖外,也用於一般書籍,宮廷印刷的《耕織圖》,《南巡圖》等,刻印十分精良,其裝幀採用經折裝,所不同的是開本約一尺見方,封皮用厚紙板裱以黃綾。康熙、雍正年間刻印的《龍藏》,共720冊,全為經折裝,書皮裱以黃綾,10冊一函,規模巨大。蝴蝶裝在宮廷印刷的書籍中也有使用,曾有過清代中期的蝴蝶裝書,用上等宣紙印刷,版邊留有較大空白,封皮用硬紙板裱以黃綾,並有前後環襯頁,一邊裱於封皮內側,裝幀平整,裁切跟齊,屬於宮廷書籍裝幀之上品。包背裝在清代也有較多的使用,乾隆時期編纂的《四庫全書》一套共36315冊,為著名的寫本,共抄寫七部,共計254205冊,全為包背裝。全書封皮用厚紙外裱綾衣,四庫分別用不同顏色,其經庫用綠綾,史庫用紅綾,子庫用藍綾,集庫用灰綾,最後分別用木函裝書。線裝為清代書籍裝幀的主要形式,除皇家用書的封使用料有特殊要求外,一般的線裝書則力求「護帙有道,款式古雅,厚薄得宜,精緻端正」四大要素。其封皮有紙面和市面兩種,封面多貼書簽,書本部較薄,一部書裝於函套。清代線裝書的前面多留有一、二張白頁,其後才是扉頁,內容有書名、刻印者名及年代、地點等。函套多用半包式,底口多有書根字,寫有書名、卷次等。
從開本大小來看,清代則是多種多樣,政府出版物的開本都較大,民間出版物多為中小開本,有一種稱為夾帶本的,是歷代最小的開本,約相當於今天的128開,字很小,但印刷裝訂都很精緻。
清代出現了一種連續性出版物,一種是《晉紳錄》,一種是《京報》,《晉紳錄》按季出版,內容為中央、地方官員的名錄,以紅紙為封皮,稱為紅皮書。《京報》相當於今天的報紙,但也裝訂成冊,每期二三頁或六七頁不等,封皮有白紙,黃紙不等,封面蓋有紅色「京版」二字,有刻版和木活字兩種,由於有時限性,印裝都十分粗糙。但作為連續性出版物,在出版史上也佔有重要地位。
從18世紀初期開始,西方的印刷技術逐漸傳入我國,近代出版印刷業開始興起。隨著新型印刷技術的應用,書籍的裝幀形式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今天所使用的冊頁裝及矩形開本等基本形式,則起源於我國的宋代,約公元14世紀,逐漸傳向西方。雖然在材料、工藝方法等方面有階改進,但其基本形式,仍為中國古代所首創。

閱讀全文

與書籍的歷史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