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天台的文化歷史有什麼
天台古時即為浙東名邑,歷史悠久。新石器時代,天台境內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夏、商、周三代,這里聚居甌越族,春秋戰國時屬越國和楚國。秦時屬閩中郡,漢朝先後屬會稽郡回浦縣和章安縣。三國吳大帝初年,劃出章安西北部設始平縣,黃龍三年,改稱南始平,並以現縣城所在地城關鎮為縣治,迄今未變,是台州設立的第一個縣。東晉時,境域已趨定型。從南朝到宋,縣名幾經更迭,先後曾稱唐興、天台、台興、至宋建隆元年(960年),更名為天台,沿用至今。
天台在明代形成了現在可見的老城區范圍,總面積約2平方公里,呈三角形,俗稱「琵琶城」。東西向的中山東路(古泰寧街)、中山西路(古永清街)是古城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歷代縣衙位於中山東路東端,未曾變動。孔廟和縣學也位於此路上。兩條路上分布較多的古建築、古商鋪和舊交易市場,如鎮東殿、東門戲台、孔廟、觀音堂、同壽堂葯店、梅昌記、糠行口糠行、高門檻木炭行等。
南北向的民主路、華光巷、四方塘路是古城縱向主要道路,也分布有許多歷史文化古跡,如吹鼓亭、齊氏祠堂、張士傑專祠、忠節祠、蒙館、張文郁故居。在四方塘路與五關里巷交叉處一帶,分布面積較大、較集中的明清古建築群,包括「五關里」、「聖旨門」、「葉氏大院」、「高門頭」、「五世同堂」、「長檐門」、「梅氏大院」七個民居群落。位於天台山的國清寺為省級文保單位,有「天台祖庭」之稱。在全縣范圍內散布27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如方廣寺和石樑飛瀑摩崖、高明寺、華頂寺、華頂茅蓬、萬年寺、靈水橋、永福橋、張文郁墓、顧歡墓、陸蠡墓、瓶窯青瓷窯址等。在縣城內分布四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孔廟大成殿、義井、三井和臨川橋。
縣城北部的天台山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又是著名的佛、釋、道三教勝地,素有「佛宗道源」之稱,分布著國清、赤城、龍山、桐柏等歷史文化古跡群。天台人才薈萃、名僧高道輩出,同時,歷代名人慕天台山之勝,紛至沓來,給天台山留下了大量的詩文華章。天台人民也創造了豐富的民間文學、民間藝術和地方風味餚饌、名優特產
Ⅱ 天台為什麼稱為歷史文化名城
天台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著稱。國清寺成為佛教天台宗的祖庭。桐柏宮為道教南宗祖庭。赤城山玉京洞為道教第六大洞天。2015年10月15日,國家旅遊局正式公告,天台山旅遊景區被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Ⅲ 天台有哪些特色的傳統民俗
1、春節
大年初一「五味粥」春節早餐,各地風俗不一。天台城鄉則是一律吃五味粥,所謂「五味粥」,就是白米、紅棗、豆腐、紅豆(赤豆)、芋艿五種合煮的粥。推究起來,源出於佛寺僧侶新年祈禱「五福」降臨人間而煮此雜羹。五台素稱「佛地」,土民多信佛教,這種習俗也就浸染開來,以此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一年到頭,百姓能安居樂業。不過,這習俗的由來還得從元末說起,它是當地居民為了感謝朱元璋的義軍攻佔縣城而誕生的粥,寓意是吃了它,就能招來「五福」。
而午餐是天台的特色小吃:「絞餅筒」,晚餐是餃子或混沌。
除了吃,在天台,每個人家孩子都要穿新衣服,新鞋……寓意「除舊迎新」,願來年的生活更美好。這一天最幸運的要屬孩子了,他們會得到大人們准備的壓歲錢……。
還有,在本人家鄉「洪疇」,還有一種特有的習慣,雖然它是一種封建「重男輕女」思想的遺留,但畢竟生了孩子也還是一件快樂的事。所以洪疇那邊有這年生了個男孩,下一年的正月初一辦「瓜子酒」的習慣。所謂「瓜子酒」,就是將自己准備好的年貨擺出來招一些鄰里、朋友、親戚來吃自己精心准備的年貨,以示慶祝。每年的這一天,辦「瓜子酒」的人家會准備瓜子、花生、米泡糖這些傳統年貨,現在的人家也會准備糖果、果凍、水果罐頭等一些新式年貨。這一習俗,已經不止在洪疇、三合、坦頭這一帶盛行,就連與洪疇相鄰的三門縣境內的一些城鎮也開始競相舉辦。不過這一習俗由於歷史、地理等原因,只在天台東南角才有。
而正月初三以後則和其他地方大體相同,是一些走親戚看朋友之類的習俗。
2、元宵節
作為過年的最後一個節日,元宵節同樣熱鬧非凡。與其他地方有所不同,天台人 除了會吃羹外,還有特色的小吃「糊拉沸」,並將正月十四定為元宵節。不過這「糊拉沸」歷史上還有一段故事:一個老藝人和其女兒在金兵的鐵蹄下,逃到了天台城,但由於過度勞累而昏到在地,於是以為好心人家舀了一碗糊拉沸給其去吃了。吃了一會倆人便眼睛一亮,連連說道:「亮眼糊!亮眼糊!」從此天台人便好吃糊拉沸的習俗。
同其他地方一樣,天台人也喜歡看元宵燈會,但也有與其他地方不同的習俗。在每年的元宵節上,天台、三門等台州整個地方都有這樣一個習慣,那就是將一些小孩打扮成神仙的樣子,然後放在「轎子」或彩車上,為鬧元宵時的重要環節,它是人們觀賞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3、清明節
雖然天台人在清明節也祭拜祖先,掃墓,但天台人的祭品有所不同,燒了一些常規的食品,還有特有的清明餅和清明鉸,其中它們外面的皮也比較特別。這些皮除了有糯米粉的成分,還有一種叫做「箐」的野菜,這種野菜植株較小,大約只有一株小青菜大小,但是卻是真正的野味和綠色食品,也正是有箐的存在,清明餅的皮會是青綠色的。
3、 冬至
這雖然不是節日,但是它卻是古代的天氣預報員,它的到來就意味著寒冬真正的到來。在這一天全國各地會吃一些特色食品以表慶祝,但與其他地方不同,天台人的習慣不是吃湯圓,而是吃一種叫做「冬至圓」的糯米團。它的做法是先叫糯米粉和上水,然後做成球狀,待其熟後,再加上一些甜的佐料使之覆蓋在外面即可,這樣具有天台特色的「冬至圓」就做好了。
5、喜遷新居的風俗習慣
與其它地方不同,天台從舊的住所搬住新家一般要請客吃飯。往往是擺幾桌酒席,請上自己的朋友吃一頓,以示自己慶祝喜遷新家的快樂。
Ⅳ 天台名勝古跡的故事
天台縣位於浙江省東中部,台州市北部,東連寧海、三門兩縣,西接磐安縣,南鄰仙居縣與臨海市,北界新昌縣。總面積1432.1平方公里。縣境屬浙東丘陵山區,山丘佔82.3%,耕地佔13.7%,溪流山塘佔4%。四季分明,溫暖濕潤,氣候宜人。水資源年平均總量12.37億立方米,水質良好。 礦藏有金、銀、銅、鉛、鋅等20種。三國吳大帝黃武至黃龍三年間(222~231)始置縣,名始平。五代吳越天寶元年(908)改名天台,後改台興。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復名天台,沿用至今。1949年5月24日,天台解放,成立縣人民政府。
天台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著稱。南朝陳太建七年(575),高僧智率徒入山,在佛隴山南建草庵說法,先後22年,創佛教天台宗,傳至日本、朝鮮。國清寺成為佛教天台宗的祖庭。
唐、宋時,高道司馬承禎和邑人張伯端先後居山隱修,桐柏宮成為道教南宗祖庭。赤城山玉京洞為道教第六大洞天。
天台又是山水畫家項容、高僧道濟(濟公)、植物學家陳詠、文史學者徐一夔、旅遊文學家齊周華、史地學家齊召南的故鄉,名詩人寒山子的隱居地。
石樑雪瀑、華頂歸雲、桃源春曉等「天台八景」以及天姥山萬馬渡等勝景名聞遐邇。
**1988年8月,國務院公布天台山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992年又被列為「浙江省十大旅遊勝地」。風景區總面積達187.1平方公里,風景旅遊資源十分豐富,自古以來有「大八景,小八景,有名有勝三十景,究竟共有多少景,數來數去數不清」之說。天台山集諸山之美,其最大的特點是古、幽、青、奇。東晉文學家孫綽在《游天台山賦序》中描寫道:「天台山者,蓋山嶽之神秀者也……夫其峻極之狀,嘉祥之美,窮山海之瑰富,盡人神之壯麗矣。」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足跡遍天下,三上天台山,寫下二篇游記,並將《游天台山日記》赫然標於《徐霞客游記》篇首。清代著名學者潘耒在游覽天台山後發出了浩嘆:「吾足跡半天下,所見名山嶽鎮多矣,大率山自為格,不能變換。掩眾美、羅諸長、出奇無窮、探索不盡者,其惟天台乎!……台山能有諸山之美,諸山不能盡台山之奇,故游台山不游諸山可也,游諸山不游台山不可也。」對天台山的自然景觀作了高度的評價。
天台山的自然景觀得天獨厚,人文景觀悠久燦爛。這里即有漢末高道葛玄煉丹的「仙山」桃溪,碧玉連環的「仙都」瓊台,道教「南宗」聖地桐柏,天下第六洞天玉京;又有佛教「五百羅漢道場」石樑方廣寺,隋代古剎國清寺,唐代詩僧寒山子隱居地寒石山,宋禪宗「五山十剎」之一萬年寺和全國重點寺院高明寺;還有那畫不盡的奇石、幽洞、飛瀑、清泉,說不完的古木、名花、珍禽、異獸,因而獲得「佛宗道源,山水神秀」的美稱。
「佛國仙山」還造就了無數神奇的傳說。千古流傳的漢朝劉晨、阮肇采葯遇仙故事就發生在這里。天台山是天然的植物園和動物園,奇草異木、珍禽異獸極多。有隋梅、唐樟、宋柏、宋藤,有被稱為「長生不老葯」的烏葯和「救命仙草」的鐵皮石斛。尤其是廣布千米高山的雲錦杜鵑,齡逾百年,古干如鐵,虯枝如鉤,枝繁葉茂。每年暮春,淡紅、嫩黃之花競相開放,花大而艷,一樹千葩,團花錦簇,望之似錦若霞。樹之古、面之廣、花之盛,全國少見,為天台山一大植物奇觀。另外,還有大靈貓、 蘇門羚、雲豹等珍稀野生動物。這些都極大地豐富了天台山的風景旅遊資源。
天台山不但自然風光奇麗秀美,人文積淀深邃厚實,而且旅遊的區位條件也相當優越。往東有「蔣介石故居」所在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雪竇山,北有「越中勝境」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紹興和新昌大佛城相接,南有溫州雁盪山,西有浙中金華雙龍洞,蘭溪諸葛村和東方好萊塢──東陽橫店影視城,可謂旅遊要沖、黃金地帶。現在,以天台山為中心,涵蓋浙東的二小時旅遊經濟圈正逐步趨於成熟,浙江旅遊界為此編有「天台居中,游遍浙東」的順口溜。
天台是中國最早產茶地之一。天台山盛產優質高山茶葉——雲霧茶,還誕生了東方茶文化——中國茶道。天台山還盛產中葯材、有白術、茯苓、石斛等名貴葯材1000餘種,其中「天台烏葯」品質獨特,是中醫的「長生不老葯」。 「石樑」牌高山蔬菜生長在千米高山,是無污染的綠色產品,已遠銷上海、山東、福建、江蘇及本省各城市,並出口到香港、澳門。
浙江天台山獲最美十大宗教名山殊榮 經百萬網民網上投票,百位媒體記者、旅行社負責人、資深旅行家組成的「平民」專家,評選的「中國最美旅遊勝地排行榜」2009年3月6日新鮮出爐。浙江省天台山、普陀山榮獲中國最美十大宗教名山殊榮。
**天姥山
天姥橫天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天台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李白這首名詩歌頌了天姥山的橫空氣勢。天姥山是新是一邑之主山。在縣東南圍30公里,由撥雲尖、細尖、大尖等群山組成。屬道教第16和60福地,層峰疊嶂,千態萬狀,蒼然天表。
會墅嶺 扼天姥山北道口,舊有鳥道可攀,今有盤山公路盤旋而上。嶺上台地氣候涼爽。過會墅嶺行5公里,能望見天姥主峰撥雲尖,因山頂常縈繞白雲,故名。登山回望,群山為小,北有芭蕉、斑竹兩大山(即大尖、細尖)遙遙相對,南至王會、牛牯、萬年諸山蜿蜒俯伏,西南有蓮花峰拜倒腳下。山上有姥姥岩、天姥鷹、天姥饃蹲牛岩、雞籠岩等。
天姥山不僅得名來自『王母』,而且以高雅文化名山著稱。晉朝前為人跡罕至的莽地區,南朝謝靈運「嘗自始寧南山伐木開徑,直至臨海」。風光綺麗的天姥山,正處於此通道險要地段,名聲大振。謝靈運詩曰:「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高高入雲霓,還期那可尋?」南朝宋元嘉間朝廷聞天姥美名,遣名畫師楷模山狀於白團扇上。唐李白、杜甫等追慕前賢高情,留下了《夢游天姥吟留別》、《壯游》等千古絕唱,遂使天姥山成為人們無限嚮往的神奇仙景。1993、94和99年,三次國際唐代文學和唐詩研究會在新昌召開,海內外130多家報刊雜志都報道了新昌天姥山勝景,在國內外有著較高的聲譽和地位。
**天台八景之——桃源春曉
位於天台縣城西北13公里的桃源坑中,景區面積3平方公里。桃源是一處富有神奇色彩的地方,相傳東漢時剡縣農民劉晨、阮肇來此采葯,迷路斷食,摘桃充飢,在桃溪邊遇見二位仙女,偕至洞府,結為伉麗。平日以對弈為樂。半年後思鄉心切,二女相送出溪口,返家一看,竟已歷七世。後來兩人再度來山,終於修仙上天。這個故事,始見於南朝臨川王劉義慶的《幽明錄》
**新天台八景絕句——
華頂夢嵐天低夢嵐里,夜靜茅蓬西。寒風不離去,原想偷暖意。
清溪唱晚清波盪蘆歌,晚景呈墨客。一舟半槳里,水天相應和。
百丈掬幽青山沒足跡,秀水陶醉意。幽然掬潭水,攜手兩依依。
珠簾掩秀青絲舞珠簾,綠樹點羽燕。漣漪輕回轉,盈盈許奇緣。
萬馬懷古秋蕭渡無人,弦斷人有哽。千朝偏遠地,多情勾思魂。
寒湖泛舟山靄入碧綢,酒香拂垂柳。相顧燃情語,緊擁在扁舟。
桃源含香白石落春桃,乳月淌醴酪。仙窟燭紅里,倩影對玉嬌。
九遮吐蘭一山景還幽,九月天更秀。吐蘭蝴蝶谷,香衣浴初秋。
Ⅳ 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山景區的人文歷史
天台山景區, 坐落於浙江省東中部的天台山,東連寧海、三門,西接磐安,南鄰內仙居、臨海,北界容新昌。是馳譽海內外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綿亘浙江東海之濱,因山有八重,四面如一,頂對三辰,當牛女之分,上應台宿,故名天台,以佛教天台宗祖庭、道教南宗祖庭所在地和濟公「活佛」的故鄉而聞名於世。景區內以「佛宗道源」著稱於世的天台山是中國佛教第一個宗派天台宗的發祥地,又是中國道教南宗的本山。
Ⅵ 成都天台山景區的歷史文化
天台山古稱蒙山,為蒙山五嶽之首,曰東蒙,自漢時始稱為天台。民謠雲:天台天台,登天之台。天台山不僅風光秀麗,有奇特的自然景觀,而且歷史上是一處宗教勝地,有獨特的人文景觀。遠古的傳說、三教合流的遺跡,撲朔迷離,為這座名山添上了一層神奇詭異的色彩,讓人思接千載,去追尋遙遠昨日的文化蹤跡。
天台山的得名,與一個神話傳說有關。遠古時代,臨邛是屬於古羌—蜀先民的邛人聚居之地。據說也是羌人的大禹,原為夏後氏部落首領,奉舜之命治理洪水。大禹為治水,走遍了大地四方。在蜀地邛人居地,他登上一山,以山為台,祭拜天地。此山就是天台山。大禹得天神幫助,十三年後取得了治水的成功。古蜀時期,傳說魚鳧王也曾登上天台山,祭祀山川神靈。
漢代時期獨尊儒術,儒家學者紛紛設壇講經。臨邛人胡安,為西漢景帝時經學大師,聚徒於臨邛白鶴山書院,講授儒學經典。胡安也常卜居天台山,隱山究《易》。辭賦家駟司馬相如少時在白鶴山書院,聆聽胡安講經,他亦曾隨胡安登臨天台山,與老師一起讀《易》。相傳司馬相如與臨邛才女卓文君亦曾攜手游天台,瑟音相和,在琴台石留下了千古美談。
西漢成帝時,臨邛人嚴君平好黃老之學,他亦數上天台,登峰觀星象,卜天地未來。他著有《老子指歸》,闡發老子的言論,成為道家和道教的思想源泉之一。
東漢順帝年間,張道陵入蜀,創立五斗米道,奉老子為教主。道家既在天台山鑿洞,築壇傳道。
唐代帝王尊崇老子,邛州縣令袁天罡廣為立廟祭祀,天台山道教遂為之興旺。
五代時期,中原戰亂,不少僧人道士避亂蜀中,前後蜀主也力倡宗教。天台山建一城隍廟,為道教宮觀,規模宏大,香火旺盛。
天台山開山建佛寺,大約是在西晉。西域高僧佛圖澄來華弘法,所到之處,建立寺廟。他嘗游天台山,為山中梵宇為吸引,以至停車不前。
佛教凈土宗高僧慧持亦曾游歷天台山,駐錫山中佛寺,總攝蜀西禪證。
隋唐時期,佛教在中國的發展進入黃金時代,天台山的佛教亦得到了蓬勃發展,寺廟林立,香客如雲。唐僧面壁靜修的傳說,在蜀西禪林影響深遠。
兩宋時期,天台山聲名日隆,文人雅士,游蹤旅跡,留下了許多軼事佳話。
文同以學名世,多才多藝,蘇軾稱他有詩、詞、書、畫四絕。北宋英宗年間為漢州通判,攝守邛州,亦曾數上天台山,寓居三虛樓。有詩雲:散人無俗事,天天山中行。寄情山水,操韻高潔。今之山中的文同硯,傳說為當年文同當年畫竹研磨之處。
南宋大詩人陸游曾以通判之職,赴任邛州,留跡天台山,為這一宗教勝地增添了新的光彩。
兩宋時期,天台山香火達於鼎盛,成為蜀西宗教勝地,尤以佛教為盛,據說有佛寺一百三十餘座,僧尼逾萬。自山門至峰頂,蜿蜒五十里,香客不絕於途,盛況空前。
陸游在山中除游訪佛寺道院外,也為僧民辦實事、好事。陸遊了解到,佛、道二教並於一山,由於教宗不同,相互之間互有詆毀;僧、道共居一山,也難免有利益沖突,因此屢有事端滋生。陸游遂上書言狀,即由四川省置制使任命,承領崇道觀主管,攝天台並蜀西宗教執事。陸游於是設立官房親自審理訟案,於是釁端漸息,山林復歸於寧靜。管房之設,類似於宗教法庭,百姓俗稱為和尚衙門。為解決天台山僧眾,朝山香客的衣、食問題,陸游還在正天台主持修建了一條天街,俗稱和尚街。和尚街以街為市,互通有無,公平交易,街市買賣興旺,僧民皆得便利。如今和尚街早以湮沒在歲月之中,之留下石板、石基供後人憑吊。
南宋末年,戰亂禍及,天台山漸趨衰弱。及至元代,寺廟毀棄,僧道盡散,不復有昔日景象。
明代洪熙年間,僧人福琛重開天台山,振興佛教,天台山再現輝煌。萬曆年間,天台山廣興土木,擴建和重修寺廟,尤以雷音寺規模蔚為壯觀。如今雷音寺等殿早已湮沒,僅存柱殿、台階、照壁、石師。石師造型生動,仍兀自職守在這片宗教勝地。萬里甲寅年,天全六番招討使在山中建一牌坊,正中橫額前刻「第一禪林」,後刻「雪巢名勝」。據說「第一禪林」為神宗皇帝所題寫,牌坊今尤在。
崇禎年間,天下大亂,天台僧人慾圖自保,組織僧兵三千,號令森嚴,威播八方。然而,縱有僧兵三千,也逃不過一場劫亂。丙戍年,張獻忠敗走夾門關,從山後突襲天台山,僧兵倉皇回救,自是一場血戰。戰斗結束,僧兵敗於張部。天台山遭遇空前浩劫,寺廟宮觀被焚毀,僧人道士被殺戮,未死者一時逃散……。可嘆聞名千年的宗教勝地,頃刻間灰飛煙滅。
至清代,天台山佛教一度復興。寺觀雖經重建,但規模遠不及昔時據同治八年的《西竺天台山佛會寺全圖》,佛寺道觀多在正天台以下。高山密林之處,不復有香火映照。
兩千多年來,天台山集三教於一山,傳播學術經籍,弘布宗教文化,為蜀西宗教名山,然而朝代興替,又幾度衰敗,最終歸於沉寂。這是歷史的錯位,亦是歷史的必然。今日的遊人,留蹤勝跡,俯拾歷史的碎片,庶幾可感天地悠悠,悟滄海桑田;為旅途增旅遊興,於遊山玩水中獲取文明的信息。
Ⅶ 天台縣的歷史沿革
天台縣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
夏商周三代,天台屬揚州之域,春秋戰國時為甌越地。公元前323年越為楚滅,屬楚。
秦分天下為三十六郡,以原東越地置閩中郡,天台屬之。
西漢初,高祖劉邦封韓信為楚王,天台屬楚;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立劉賈為荊王,轉屬荊國。惠帝三年(前192年)越功立搖為東海王,都東甌,天台屬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閩越伐東甌,東甌舉國遷徙江湖間,其地遂虛。至昭帝始元二年(前85年)於該地置浦縣,屬會稽郡。
東漢光武帝建武初改名章安,天台仍屬之。
三國吳大帝黃龍三年(公元231年)分章安、永寧置始平縣(南始平),屬臨海郡。這是天台置縣之始,轄境包括今天台、仙居兩縣。
西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因雍州亦有始平縣(北始平),遂更名為始豐縣。東晉穆帝永和三年(公元347年),從南鄉析出置樂安縣(今仙居縣)。章安令孫綽(341-371)作《游天台山賦》,從此天台山聞名遐爾。
南朝宋沿襲晉為始豐縣,屬臨海郡。齊、梁改為始平縣,梁武帝大同六年(公元540年),屬赤城郡。陳復為始豐縣,仍屬臨海郡。
隋文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平陳,廢始豐並入臨海縣,屬處州(括州)。煬帝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屬永嘉郡。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平吳李子通,分臨海縣置始豐,屬海州,尋屬台州。八年(公元625年)又廢始豐。太宗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再置始豐縣。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改名唐興,屬台州。
五代後梁太祖開平元年(公元907年),封錢?為吳越王,台州屬焉。開平三年(公元909年),以境內天台山而改唐興縣為天台縣。後唐同光(公元923-926)初,復名唐興。至後晉天福年間(公元936-942年)改名為台興縣。
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定名為天台縣。太宗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天台隨台州歸宋。終兩宋三百餘年,均屬台州。
元改台州為台州路,天台屬之。
明代,改路為府,天台屬台州府。
清沿襲明制,天台縣仍屬台州府,分三十七都。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十月下旬,太平軍攻佔天台,建政權,設鄉官。次年二月,復為清統治。
中華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廢府存道,天台改屬會稽道。1927年取消道制,實行省縣兩級制,天台直屬浙江省。1940年,在臨海設浙江省第七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通稱浙江第七區,管轄原台州六縣(後增新折的三門縣),天台屬之。抗日戰爭時期,成立浙東行署,主管浙東舊八府各縣,駐節天台街頭。
1949年5月24日,天台解放。